都穆:游觀音巖記
都穆
予性好山水。所至之處,山水之佳者,未嘗不游。游必有作,所以識也。
丁卯春,來觀南都。南都地稱佳麗,凡山之近而可游者,往往游之。聞觀音巖屹然長江之上,為天下絕景,獨以道遠不及登。九月甲子,工部司務錢君,邀予及兵馬梅君,為茲巖之游。午至巖下,其陽有閣,駕空百尺,憑闌而眺,江之形勝,悉萃目前,莫有藏遁。而舟楫往來,日道其下,俯可與語,誠亦奇矣。
然予不能無感。夫江無心于舟楫也,而舟楫隨之。其憧憧往來,大率皆利名之人,而隱者不與焉。人而曰隱,亦以身處江湖,愛其清曠而可樂也。今既專于往來之人,則江湖為名利之途,而塵坌交集,又何清曠之有哉!予于是有以知隱者之難得,而人心之易溺也。今以江言之,其濤浪之掀怒、龍魚之出沒,人鮮不懼。逐于利名者,獨易視之,以身試其不測。則江湖之險,雖能溺人之身,而利名之溺人,又有甚于江湖者矣。
予與二君身雖羈于簪黻,而興則在乎山水。夫山水之樂,未易有也。疾病患難,欲游而不可得。出而游也,風雨冥晦,雖游而不能樂。必暇而游,游而樂,又有如茲巖者,予輩得以觴詠其間。視人之冒險躁進,而以之為戒,則茲游之所得可謂多矣。是用記之。
錢君名鉞,吳興人。梅君名俊,南都人。
明正德二年(1507)春天,酷好山水的都穆來到江山壯麗的南京。他尋訪古跡,游賞勝景,離城較近的名勝之地,大都游覽過了,只有道途較遠、雄踞大江之濱的觀音巖尚未登臨。
觀音巖所在的直瀆山,又叫巖山,民間則稱呼為觀音山。從地勢看,它北臨長江,西連幕府山,東望烏龍、臨沂諸山,景象宏闊,極為壯觀。它的東北方有一石凌江而出,三面懸空勢若欲飛,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燕子磯。山中多洞,有“巖山十二洞”之說。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頭臺洞、二臺洞、三臺洞。頭臺洞以東,明初建有亭閣,名叫觀音閣。閣下的懸崖峭壁上,刻有傳說是吳道子所畫的觀音像。明代時,江水流經其下,江中驚濤險浪,崖下云煙洶涌,令人驚心動魄。所以都穆稱它為“天下絕景”。
九月的一天,都穆與兩位友人出南京城,終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觀音巖。只見絕壁之上,觀音閣凌空百尺,若在重霄。憑欄眺遠,令人心曠神怡。這正是秋高氣爽的日子,天間白云一掃,晴空漾碧,長江逶迤東來,顯得開闊而渾厚。兩岸風光如畫,格外清晰,一起呈現在他的眼前。懸崖之下,巨浪拍石,那往來舟船上的旅客,似乎俯仰之間便可與高閣上的游人對語。此景此情,在性好山水的作者眼中,真是再奇妙不過了。
美好的自然景觀似乎總是同隱者聯系在一起的。因為只有隱逸的士大夫能以寧靜的心靈、藝術的目光去觀照、感知自然之美景,去領略其中的哲理與意趣。而醉心名利之途的人們是無意于此的。在作者的心目中,人可以劃分為兩類:一是利名之人,他們憧憧往來,塵坌交集,甘胃江湖不測之險而追名逐利;另一類則是隱逸之士,他們有高世之志、清曠之懷,視自然為陶情賞景之所。而即使興在山水的隱士,真正能感受山川秀美、沉浸自然之樂的機會,也還是難得的:若有疾病患難,“欲游而不可得”;遇上風雨晦暗的日子,“雖游而不能樂。”只有身心閑暇,適逢良辰美景,相攜二三好友,飲酒游賞于其間,才能真正享受到山水之樂。而觀音巖之游,正屬此類。
自然勝景不僅陶冶了他的情懷,使他產生由衷的歡愉,而且凈化了他的心靈,使他將名利場的冒險躁進,引以為戒。這就是都穆登臨觀音巖所得到的啟示與教益。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452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文觀止·石碏諫寵州吁》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