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蘇軾·決壅蔽(策別課百官三)》散文名篇鑒賞
所貴乎朝廷清明②而天下治平者,何也?天下不訴而無冤,不謁③而得其所欲,此堯舜之盛也。其次不能無訴,訴而必見察④;不能無謁,謁而必見省⑤。使遠方之賤吏,不知朝廷之高;而一介之小民,不識官府之難。而后天下治。
今夫一人之身,有一心兩手而已。疾痛疴癢,動于百體之中,雖其甚微,不足以為患,而手隨至。夫手之至,豈其一一而聽之心哉?心之所以素愛其身者深,而手之所以素聽于心者熟,是故不待使令而卒然⑥以自至。圣人之治天下,亦如此而已。百官之眾,四海之廣,使其關節脈理相通,為一叩之而必聞,觸之而必應。夫是以天下可使為一身。天子之貴,士民之賤,可使相愛。憂患可使同,緩急可使救。
今也不然。天下有不幸而訴其冤,如訴之于天。有不得已而謁其所欲,如謁之于鬼神。公卿大臣不能究其詳悉,而付之于胥吏。故凡賄賂先至者,朝請而夕得;徒手而來者,終年而不獲。至于故常之事,人之所當得而無疑者,莫不務為留滯,以待請屬。舉天下一毫之事,非金錢無以行之。
昔者漢唐之弊,患法不明,而用之不密,使吏得以空虛無據之法而繩天下,故小人以無法為奸。今也法令明具,而用之至密,舉天下惟法之知。所欲排者,有小不如法,而可指以為瑕。所欲與者,雖有所垂戾,而可借法以為解。故小人以法為奸。
今天下所為多事者,豈事之誠多耶?吏欲有所鬻⑦而未得,則新故相仍,紛然而不決,此王化之所以壅遏⑧而不行也。昔桓、文⑨之霸,百官承職,不待教令而辦,四方之賓至,不求有司。王猛⑩之治秦,事至纖悉,莫不盡舉,而人不以為煩。蓋史之所記:麻思還冀州,請于猛。猛曰:“速裝,行矣。”至暮而符下。及山關,郡縣皆已被符。其令行禁止而無留事者,至于纖悉{11},莫不皆然。符堅{12}以戎狄之種,至為霸王,兵強國富,垂及升平者,猛之所為,固宜其然也。
今天下治安,大吏奉法,不敢顧私,而府史之屬招權鬻法,長吏心知而不問,以為當然。此其弊有二而已。事繁而官不勤,故權在胥吏。欲去其弊也,莫如省事而厲精。省事莫如任人,厲精莫如自上率之。
今之所謂至繁,天下之事,關于其中,訴之者多,而謁者之眾,莫如中書與三司。天下之事,分于百官,而中書聽其治要。郡縣錢幣制于轉運使,而三司受其會計{13}。此宜若不至于繁多,然中書不待奏課以定其黜陟{14},而關與其事,則是不任有司也。三司之吏,推析贏虛至于毫毛以繩郡縣,則是不任轉運使也。故曰:省事莫如任人。
古之圣王,愛日以求治,辨色而視朝,茍少安焉,而至于日出,則終日為之不給。以少而言之,一日而廢一事,一月則可知也,一歲則事之積者不可勝數矣。欲事之無繁,則必勞于始而逸于終。晨興而晏罷,天子未退,則宰相不敢歸安于私第;宰相日昃{15}而不退,則百官莫不震驚,盡力于王事,而不敢宴游。如此,則纖悉隱微莫不舉矣。天子求治之勤,過于先王,而議者不稱王季{16}之晏朝而稱舜之無為,不論文王之日昃而論始皇之量書{17}。此何以率天下之怠耶?臣故曰:厲精莫如自上率之,則壅蔽決矣。
【注】
①壅蔽:堵塞遮蔽。②清明:清正廉潔的意思。③謁:進見請求。④察:洞察,昭明。⑤省:明白,了解。⑥卒然:突然,很快速的樣子。⑦鬻(yù預):賣。⑧壅遏:堵塞阻止的意思。⑨桓、文:齊桓公、晉文公,皆為春秋霸主。⑩王猛:前秦宰相,治國有方。{11}纖悉:細微的意思。{12}苻堅: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13}會計:管理財務以及出納等事務。{14}黜陟:進退人才。降低官職為黜,升遷官職曰陟。{15}日昃(zè仄):日過正午,太陽開始偏西。{16}王季:周文王之父,名季歷。{17}量書:形容國君政務繁忙,文書多到要用秤來計算。
嘉祐六年(1061),宋仁宗舉行了一次“制科”考試,鼓勵人們公開批評朝政,指陳時弊。蘇軾進獻《進策》25篇,《決壅蔽》是《策別》中的一篇。在本文中,蘇軾闡述了清明治平的政治理想,提出了革除壅蔽、省事厲精的變革主張,表現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激情、有思想的年輕之士忠君愛國的情懷。
文章的第一句話便開宗明義,指出社會最理想的政治狀態應該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具體來說,就是“天下不訴而無冤,不謁而得其所欲”。普天之下,公平、公正,沒有冤屈不平之事;不用央告,人們的合理愿望也都能夠得到正常的滿足。這其實是一個下情上達問題,百姓的疾苦和要求、下層官吏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能夠及時反映給上層的決策者,使得君王能夠耳聰目明,體察民情民意,作出符合民愿的決策。
為了更通俗、更形象、更易于理解,蘇軾還作了形象的比喻,把一個國家的政治比喻成一個人的有機整體。一個人無論全身上下哪里有痛癢,即使極其輕微,只要能夠感覺到,手馬上就能夠到達患處,不必經過反復思考就能進行有效的處置。這個比喻很形象,也很生動,不僅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論述清楚了君、官、民的關系,而且對各自的本性和職責給予了定位:“心之所以素愛其身者深”——設定朝廷君王都是愛民如子的;“而手之所以素聽于心者熟”——設定官員對朝廷和君王的政策都是能夠被順暢、正確地貫徹執行的;“疾痛疴癢,動于百體之中,雖其甚微,不足以為患”——設定百姓們所遇到的問題和社會矛盾都是很容易就能解決的。
接下來,蘇軾指陳時弊。蘇軾以“今也不然”為開啟,表明現實與理想社會的巨大差異。與古代的清明治平恰恰相反,百姓們遭到迫害不幸,只能求天告地,除此之外無處伸冤;甚至是反映的民情必須辦的或者是舉手之勞就能辦的事也都不辦,描繪出官場極端丑惡的社會現實。關于治理弊端的問題,蘇軾標舉了兩個古代的榜樣:一個是齊桓公、晉文公時代的“百官承職”,他們德才兼備,各司其位,恪盡職守;另一個是前秦宰相王猛,他治理國家,不僅事必躬親,而且雷厲風行。總之,凡有變革,就要令行禁止。只有這樣才能夠政通人和,國富民強。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蘇軾具體論述厲精的內容和道理。首先,蘇軾仍以三代圣朝為實例,他指出古代治世明君都是非常勤政的,早出晚歸,不肯茍且。為此,他舉出先朝圣帝為榜樣,認為當今圣上應該像古代的圣帝一樣,黎明即起,行于早朝;事畢方歸,不留拖欠。勤于朝政,處理的事情繁多復雜,而后就能天下太平,享受清凈無為的快樂了。最后加以總結說:“臣故曰勵精莫如自上率之,則壅蔽決矣。”意思是,如果天子作出了表率,壅蔽堵塞的現象就會徹底消除。
這篇政論文,圍繞“欲去其弊,莫如省事而厲精”的中心論點,采用多種論證的方法。有正論、有反論、駁論;有類比、縱論,交叉對照。全文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綱舉目張,有錯綜輝映之美;說理論證猶如抽繭剝筍,層層轉折,步步深入,有綿密精致之美;語言修辭上運用比喻、互文見義等,手法純熟貼切,句式鏗鏘果斷,有節奏鮮明辭章華麗之美。
后人評論
楊慎《三蘇文范》:“文勢累累相貫,如走盤之珠。”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4376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