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大道家園 >> 綜合瀏覽區 >> 傳統資訊 >> 傳統文學

《通信交畫友(外一篇)》李智綱散文賞析

大道家園 2023-07-15 21:48:21

 1959年正月,我第一次踏上進京的路。首都北京是全國人向往的地方。可那年月一個普通百姓想去北京看看,可不是一件小事,趁大哥在北京學習(軍官學校)之機,我才有機會進京,而進京是帶著重要任務——去那里找畫友。

我自幼喜歡繪畫,可生在窮鄉僻壤,沒有條件,更找不到老師。大城市的美術學校,是我夢想的藝術殿堂,今生能有機會進去嗎?希望雖然渺茫,仍不甘心。美術院校考試要求素描、重彩,可我——不知道,怎么辦?先找中學生交友,了解情況,或許有幫助。可直接寫信,又沒有勇氣。

大哥是現役軍人,不懂藝術。為了幫我,他帶我去東四中央美院附中,找到學生會。學生會負責人很熱情,表示理解我的心情,幫我找一位在校學生幫助我實現愿望。當時心情很激動,啊,我的心愿快要變為現實了!

回到我讀高中的學校不久,就取到美院附中的來信。

我懷著激動的心情,小心地打開信封,啊,里面有一位青年學生的生活照,還有兩幅他的微行速寫,他是附中的學生李永毅。他小我兩歲,已是附中二年級,速寫很有水平,我是望塵莫及的。

經過努力得到的畫友,我常感謝,從此我們經常通信來往,幫我解答專業問題,也相互傾訴友情,未曾謀面,已成摯友。

1960年,我高中畢業,很想報考美術院校,可當年中央美院附中、河北美術學院都招收初中畢業生,先不用說水平問題,就是連報名的資格都沒有了。無奈,帶著遺憾報了普通大學了。當年,我順利進入南開大學歷史系。

我也喜歡歷史可更喜歡繪畫,經過校方大力幫助,1962年,我轉入河北美術學院(后天津美院),從此,真正走上繪畫之路。1960年,李永毅也考入北京工藝美術學院。從此,我們兩位通信畫友,都進入美術學院深造學習。

我們通信五年,只有照片,尚未謀面,直到1964年,終于等來了機會。

1964年,河北省成為全國階級斗爭教育的重點省,“四清”運動首先在河北省展開。當我們美院師生開赴河北邢臺市參加“四清”運動時,得知中央工藝美院同時來到邢臺,我們能見面了,真是天賜良機。

1964年10月,我們在邢臺市一中參加“四清”培訓,而中央工藝美院住在邢臺冶金廠,相距很近。

在一個陽光照耀的初冬時節,趁工作隊休息時機,從一中順田間小路一直往南走,路邊麥苗青青,雖然入冬,還不太寒冷,當我走進邢臺冶金廠他們的住地,見到的是穿著泛黃的舊軍用棉襖的青年學生,時隔五年的通信畫友相遇,心情激動,兩個青年學者的手緊握在一起,共敘各自的經歷和學習情況,可惜,當時政治氣氛過濃,很想擁抱在一起,可那時誰敢啊!

等到我們各自大學畢業之后,已是經過“文革”大難之后了。

“文革”之后,各自命運如何?只是相互牽掛,沒有聯系,不知對方分配到什么地方,連信也不能寫了。到我們再次見面時,方知,他也畫寫意花鳥畫,我也畫寫意花鳥畫,盡管他的素描重彩基礎比我好,但走到一條路上,又要看筆墨功夫,又可以相互切磋了,這真是緣分啊。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書信來往已經成為歷史。可沒有那時的書信來往,哪來友誼傳播?那是時代的需求,在那節奏緩慢的時光里,書信傳達的情感是至誠至真的,那美好的往事,永遠留在我心中。

懷念十三間房

由十三間平房組成的一個三面房子、一面敞開的小院,曾經是天津美術學院校園內知名度很高的地方。房子不高,紅磚紅瓦粗建,沒有任何飾物,又無花草樹木打扮,一個多家雜居的小院子,在以西式古典建筑為主的校園里,更顯得簡陋。由于小院內居住的都是文化名人而提高了知名度,十三間房子成為美院內引人矚目的地方。

我第一次走進十三間房是1962年初春時節。當時我在南開大學歷史系讀大二,由于會美術而思想沖動,便求助系主任吳連理先生。吳先生支持我的愛好,當即寫信給河北美術學院(后天津美院)教授穆家祺先生。我帶著吳先生的親筆信,在一個星期日,踏進了位于天津的美院大門。

穆先生看到吳先生(民盟天津市副主席,穆是民盟委員)的信后,熱情接待了我,當得知我喜歡花鳥時,因他教西畫而當即帶我去見李鶴籌先生。

我隨穆先生從西大樓出發,經大操場,穿過教學樓和辦公樓之間的夾道,欣賞了北大樓前中心花園,再穿過體育館和大飯廳旁邊小路,便進入一個沒有圍墻、沒有大門的小院子,李鶴籌先生的居室就在這小院子的西北角,后來才知道這就是十三間房小院。院子狹小、簡陋,一進門就是一個由兩張辦公桌拼起的畫案,旁邊靠墻放一張三屜桌和兩把大椅子,中間只有供客人穿過的余地,里間放一張床就是臥室。室小而雅,案子上文房四寶精致有序,老先生座椅背后掛民國天津著名畫家張兆祥沒骨牡丹立軸,對面墻上掛近代著名畫家、教育家金北樓先生書法橫幅,真是蓬蓽生輝,“室雅何須大”?

當時李先生已年近古稀,仍在教學一線,對于一個來求教的青年學生,老先生當場就給我上了一課。他邊講邊親自動筆示范,從用筆、用墨、學畫、起步,都做了詳細講解,對于我這個來自農村、第一次見到畫家的學子來講,學畫中的疑云一下子散開,真是勝讀十年書。

1962年秋,通過轉學,我正式進入美院學習,這一年,河北美院已改名為河北藝術示范學院。因給我們上花鳥畫課,十三間房就成為我經常光顧的地方。住在小院內的除李先生之外,還有著名書畫家李清廉先生,畢業于中央美院的青年教師、雕塑名家吳純斌先生夫婦,水彩畫家孫敬先生夫婦,另有天津工學院的一位教授,從德國歸來的江博士,不清楚他搞什么專業,只看到他滿屋的書籍資料,一定是位大學者。當時美院居住條件很差,一間十來平米的小房子就是臥室兼畫室,連院領導也沒有單元房,可那時的人民精神狀態都很好,教學認真,創作刻苦,沒有怨言,十三間房小院,是地道的學術園地。當時李先生住三間小房子,已是很顯眼了。李鶴籌是從北京請來的教授,京城著名花鳥畫家,民國時代大教育家金北樓的弟子,湖社畫會重要成員。1959年首都14位畫家為世界和平理事會創作了一幅大型花鳥畫《和平頌》,領銜名人為齊白石、何香凝、陳半丁、于非廠等,李鶴籌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李先生一生淡薄名利,傾心教學,所以,他那小小的畫室經常高朋滿座,學生之外,院內著名畫家張其翼、孫其峰、劉君禮、溥佐等也是常客,十三間房的熱鬧,實則以李鶴籌先生為中心,十三間房的知名度,也以李先生為主。

幾十年過去,十三間房早已蹤影全無,它卻永遠留在那一代人心中。

本文地址://n85e38t.cn/sici/4228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