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賦》中的秦王嬴政與秦國將軍們
《大秦賦》是“大秦帝國”的終結篇,也是“天下”這一部的改編作品,一統天下,橫掃六合,秦國變秦朝,就必然打碎一個舊世界,締造一番新天地,而這一過程中,關東六國肯定要垂死掙扎,他們合縱抗秦,他們陰謀使詐,只為茍延殘喘,當然也會無所不用其極,韓國是六國中國力最弱的,為了達到“疲秦”之目的,延緩其東出,派出鄭國修渠以遲滯秦軍東向而出,而燕國更是不惜代價的派出刺客荊軻,圖窮匕見欲斬秦王而后快,當然諸國都沒能改變歷史進程,更未能拖住大秦氣吞山河的步伐,只不過為這段歷史徒增了一些波瀾,添加了一些佐料。
《大秦賦》里的秦王嬴政
而其中“荊軻刺秦王”是這一時期的有名事件,影響頗大,他的幕后策劃組織者又是誰呢,哪來的這么大膽子,跟秦王嬴政為何會有如此大的仇怨呢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子姬丹
這個人便是燕太子丹,雖然后來他跟秦王嬴政之仇不共戴天,但是在歷史中,兩人少年時期卻都在趙國為人質,關系還相當親密,十分融洽;正如《大秦賦》里表現得那樣,兩人在趙國期間,親如兄弟,互相幫襯,感情真摯,共抵外侮,他們在劇中少年之時,常被趙偃和郭開欺負,與之結下了不少梁子,但他們兩個人卻互相扶助,是患難與共的好朋友,樹立了那個時代異國公子友誼之典范。
燕太子丹,姬姓燕氏,是正統的周王室分支,生于燕國都城薊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其父親是燕王喜。
《大秦賦》中在趙國為質的少年燕太子丹
戰國時期,群雄爭霸,互訂盟約,乃常有之事,為了保障履行,更為體現誠意,列國之間常派公子為人質,有時候還需要太子親自為質,更能表示盟好之意,而公子到異國為質也是為國立功,增添自己政治砝碼之舉。
在《大秦賦》中,燕太子丹與秦王嬴政從少年玩伴到長大成仇
而燕太子丹就是如此,先是少年的時候在趙國為質,認識了嬴政,兩人約為兄弟,后來強秦覬覦關東諸國之時,燕王喜又把太子丹派往秦國為質,而這個時候嬴政已經貴為秦王,根據歷史記載,他對于燕太子丹這位少年玩伴,極度冷淡,不念舊情,讓太子丹感覺非常羞辱,憤憤難平。
《大秦賦》中的燕太子丹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大秦賦》中的燕太子丹
最為關鍵的是,燕太子丹曾多次要求返回燕國都不被秦王嬴政所允許,嬴政告訴太子丹,“等到烏鴉變白,馬兒長出犄角,方能允許你回燕國”,這明顯是不想放回燕太子丹,“烏頭馬角”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這一情節也出現在了熱播劇《大秦賦》的劇情之中,燕太子丹對嬴政的怨恨到此時已經達到頂點,一顆仇恨的種子也就此埋下。
丹求歸,秦王曰:‘烏頭白,馬角生,乃許耳。’丹乃仰天嘆,烏頭即白,馬亦生角。
在《大秦賦》中,燕太子丹斥責秦王嬴政
我們看到《大秦賦》中,燕太子姬丹與嬴政的關系是一點點破裂,最終變得無法收拾,姬丹在劇中與嬴政開始出現嫌疑,是因為本來商量好的秦國要出兵,結果呂不韋派甘羅出使趙國,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竟然拿到五座城,姬丹翹首以盼,嬴政卻在外巡視,不明就里,自此以后兩人便形同陌路,嬴政為此還遷怒于甘羅,親自將其在大殿斬殺。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子姬丹
《大秦賦》中的姬丹處處與秦國作對,嬴政念及舊情,對其一忍再忍,他暗中傳遞信息給趙國,還幫助關東之國合縱,多次參與對秦不利的活動,結交秦國叛將樊於期,資助趙國以銅鐵,怎么讓嬴政不痛快,他就怎么干,上下其手,動作不斷,最后逃回了燕國,在過程之中其實秦國可以把他追回,嬴政沒有窮追不舍,算是放了他一馬,但是兩個人的關系再難回到從前,互相成為了你死我活的仇人。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子姬丹
在真實歷史中,姬丹逃回燕國以后,便積極尋求報復嬴政的辦法,當時不只是為了自己泄憤,更為緊迫的是,當時韓國和趙國已經被滅,燕國形勢已經十分危急,姬丹便請教老師鞠武,讓他想辦法,鞠武也曾規勸姬丹不要再因個人恩怨以卵擊石,更不能輕易收留秦國叛將樊於期,鞠武認為當時的秦軍勢不可擋,必須從長計議,方能應付。
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涇、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肴之險,民眾而士厲,兵革有馀。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 ”對曰:“請入圖之。”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傅鞠武
鞠武看到姬丹對付秦國之心日盛,沒有辦法,便向姬丹推薦了田光,田光是著名的俠士。但是當時已經年老,姬丹為了請動他,顯得很有誠意,竟然倒退著為田光引路,但田光也明確告訴姬丹,自己已經年老,難以承擔使命,便把荊軻推薦給了姬丹,姬丹怕事情泄露,反復叮嚀田光,顯示了不足夠的信任。
“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子丹
結果,田光轉身去找了荊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終于說服了荊軻去拜見太子,而且為了打消姬丹的顧慮,也為了激勵荊軻的意志,田光竟然選擇了自殺,成全了氣節。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原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大秦賦》中的燕太子丹
當荊軻拜見姬丹,告知田光自殺之事的時候,姬丹也是很懊悔,但已經于事無補,兩人見面后,姬丹一番推心置腹,一番曉以利害,分析了當時燕國的困境,更是點明秦國的殘暴,他適時地提出了自己計劃,想要劫持或者刺殺秦王嬴政,來拖延秦國的統一步伐。
影視形象中的荊軻
姬丹希望荊軻能夠像曹沫劫持齊桓公一樣,也劫持嬴政,如果無法劫持,就刺殺他,讓秦國大亂,好讓燕國獲得喘息之機,荊軻聽到姬丹的大膽計劃,一開始是拒絕接受的,耐不住姬丹的苦求,還是答應了,姬丹見到荊軻答應,也不吝嗇,直接拜他為上卿,而且錦衣玉食和香車美女源源不斷,只為荊軻能夠完成使命。
《大秦賦》中的秦國猛將王翦
就這樣過了很長時間,荊軻也沒有行動,當時秦國大軍在王翦的率領下已經滅了趙國,俘虜趙王,兵鋒直指燕國,姬丹十分害怕,便催促荊軻趕緊行動,甚至有點埋怨荊軻的拖延,荊軻此時提出只有用秦國叛將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圖獻給嬴政,才有機會接近他,并劫持或殺死他。
《大秦賦》中的秦國將軍樊於期
姬丹終究是可講情義的人,他不愿犧牲樊於期,于是荊軻私下找了樊於期,備說秦國的殘暴,竟然殺死其全家,還以千金萬戶侯的獎賞來求樊於期的人頭,隨后荊軻給樊於期詳細講了自己的計劃,用其人頭和督亢地圖接近秦王,然后殺死他,聽了這成熟而周密的計劃,樊於期毫不猶豫地自刎而死,以成全荊軻刺秦王之計劃。
荊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于期乃前曰:“為之柰何 ”荊軻曰:“原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將軍豈有意乎 ”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剄。
《大秦賦》中的秦國將軍樊於期
姬丹見到荊軻已經開始布局計劃,雖然很舍不得樊於期,但也只能化悲痛為力量,積極推進,于是他找了一把天下至鋒的匕首,而且用毒淬煉,做了多次實驗,只要見血,可令人立死,做足了這一系列準備后,便安排荊軻出發,同時派出了十三歲就殺人,別人不敢正眼瞧的秦舞陽協助荊軻行動,荊軻因為要等人,便沒有立即動身,姬丹一直以來的急性子又發作了,打算先派秦舞陽去秦國,故意刺激荊軻,荊軻看到姬丹如此心急,也很憤怒,他認為沒做好準備貿然前去就是送人頭,但跟姬丹實在說不通,便直接踏上行程。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影視劇中易水送別荊軻情節
歷史上有名的易水送別就發生在此時,而現在這條易水河,竟然成了清西陵的護城河,守護著雍正等皇帝之陵寢,當時的高漸離擊筑,送行人慷慨悲歌,眾人怒目圓瞪,頭發豎起來,把帽子都頂了起來,以示抗秦之堅強斗志: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易水送別荊軻是歷史上的有名事件
荊軻上車后,便開啟死士征途,頭也不回赴秦而來,故事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嬴政聽說荊軻獻來樊於期首級和督亢地圖很高興,接見了荊軻和秦舞陽,秦舞陽當即掉鏈子,而荊軻靠近嬴政,圖窮匕首見,卻不料一擊未中,兩人你追我躲就此拉開,荊軻被秦王劍所傷,進而被一擁而上的秦兵所殺,他跟秦舞陽都當場斃命。
荊軻刺秦王,圖窮匕首見
嬴政對于自己被刺殺十分惱怒,隨即派出王翦攻伐燕國,當時燕王喜和亡趙代地的趙嘉聯合作戰對抗秦軍,結果被秦軍打得大敗。
“太子丹陰養壯士二十人,使荊軻獻督亢地圖於秦,因襲刺秦王。秦王覺,殺軻,使將軍王翦擊燕。”
荊軻刺秦王,功虧一簣,荊軻也當場被殺
嬴政怎肯善罷甘休,繼續窮追猛打,源源不斷,增派軍隊,很快便攻占燕國都城薊,燕王喜和太子姬丹逃到了遼東,但是秦軍是不徹底滅亡趙國誓不罷休,依然追擊,燕王喜十分無奈,便在代王趙嘉的慫恿下,派人殺死親生兒子也是未來的儲君太子姬丹,并且把姬丹首級獻給秦國,以求其罷兵言和。
“二十九年,秦攻拔我薊,燕王亡,徙居遼東,斬丹以獻秦。”
《大秦賦》中的燕國大王姬喜
已經開了的弓怎有回頭箭,秦國沒有理會,繼續攻打,燕王喜隨即被俘虜,燕國滅亡,坐了三十三年大王的燕王喜成了階下囚,關鍵是白白犧牲了自己的兒子太子姬丹,也于事無補,更沒有達成保全國家之目的,很是諷刺!
后世的史學家司馬光對于燕太子丹謀劃刺秦的種種作為,也不認同,其論發人深省,啟示良多:
《大秦賦》中的燕國太子丹
“燕丹不勝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輕慮淺謀,挑怨速禍,使召公之廟不祀忽諸,罪孰大焉!而論者或謂之賢,豈不過哉!夫為國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禮,懷民以仁,交鄰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節,百姓懷其德,四鄰親其義。夫如是,則國家安如磐石,熾如焱火。觸之者碎,犯之者焦,雖有強暴之國,尚何足畏哉!”
《大秦賦》中的秦王嬴政與燕太子丹
歷史上的燕太子丹,雖然最終沒能成為燕王,但是即使成為燕王,估計也不會有什么太大作為,更阻擋不了歷史發展的大勢,也遲滯不了秦軍統一全國的腳步,他昏招迭出,城府不深,太過性急,如果能夠多給荊軻一些時間,好好謀劃長遠布局,興許還真能刺秦王成功,改變一下歷史走勢,但卻無法逆轉浩浩潮流,但歷史永遠無法假設,最終的結局也正如后人所熟知的那樣。
3634429372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掌握文言文基本語法現象,疏通課文內容,理清敘事脈絡,對先秦古文簡樸的敘事風格有初步體會。
2、感受荊軻勇于反抗暴秦、慷慨悲壯的人物形象;體會其一諾千金、蹈死不顧、義薄云天的性格,學會辯證地看待歷史人物。
3、感受文學作品中崇高的悲劇美,使學生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心靈震撼,引發較深層次的審美感受。
【教學重點】
1、梳理字詞,積累文言知識。
2、理清敘事脈絡,并從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感知法
2、講解法
3、自主合作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斬首行動”是現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軍事手段,其核心是斬殺最高軍事指揮首腦。在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就使用了這一手段。殊不知,在9000多年前的中國,早就有人使用過這一“現代化戰爭手段”了,只不過它完全靠個人的力量。這就是發生在我國歷史上戰國末期著名的“荊軻刺秦王”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力孤勢單的燕國刺客荊軻,一方是勢力強大的秦國皇帝秦始皇。大家想知道這場實力懸殊的斗爭是如何展開的嗎?想知道這個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故事的結局嗎?想去親歷這一驚雷乍起、劍拔弩張的扣人心弦的歷史場面嗎?那就讓我們隨著漢代劉向的筆觸,走進兩千年前的秦國吧!
二、文學常識
1、關于《戰國策》:《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年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作者不詳。后經西漢劉向考訂整理后定名為《戰國策》。總共33篇,按國別記述,計有東周一,西周一,秦五,齊六,楚四,趙四,魏四,韓三,燕三,宋衛合一,中山一。記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統一。以策士的游說活動為中心,反映出這一時期政治、外交的情狀。全書沒有系統完整的體例,都是相互獨立的單篇。
2、劉向其人:約-77年至-6年,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人。漢初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治《春秋谷梁傳》。曾校閱皇家藏書,撰成《別錄》,為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所著另有《洪范五行傳》、《新序》、《說苑》、《列女傳》等。
3、《戰國策》的文學成就:(1)、人物形象的塑造。全書對當時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鮮明生動的描繪,尤其描繪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戰國策》以波瀾起伏的情節、個性化的語言、傳神的形態和細節來描寫人物,有時還運用虛構的手法。
(2)、語言藝術上舉得空前成就。《戰國策》的文章風格辯麗橫肆、鋪張揚厲,氣勢縱橫,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軼聞掌故來增強辯詞的說服力;大量運用對偶排比,增強文章的氣勢;長于鋪張渲染。
4、戰國四大刺客
(1)、吳國專諸
春秋時期吳國人,家住陽山之野,靠為人屠豬維持生計。當時伍子胥隱居于此,與其交好。后來,吳國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吳王僚,來見伍子胥,請其薦一勇士,伍子胥薦了專諸。為了刺殺吳王僚,專諸隱居太湖學治魚三月,藏魚腸劍于魚腹,成功地刺殺了吳王僚。當時,吳王僚之子公子慶忌與其手握兵權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國,因此,公子光謀成王位,即吳王闔閭。
(2)、吳國要離
春秋時期吳國人,因其折辱壯士丘迮,被推為天下勇士。自吳王僚死后,闔閭立國,公子慶忌逃往艾城,招納死士,接連鄰國,欲待時乘隙,伐吳報仇。公子慶忌冒騰肉飛,走愈奔馬,手能接飛鳥,步能格猛獸,矯捷如神,萬夫莫敵,因此闔閭日夜憂慮。時伍子胥又薦羸弱體細的勇士要離刺殺慶忌。要離獻計殘身滅家,取得慶忌信任,終于成功刺殺了慶忌。(典故“壯士斷臂”即來源于此)專諸和要離成就了一代霸王闔閭。
(3)、魏國聶政
戰國時期魏國人,原居軹地深井,因得罪鄉里,帶母及其姐宵避居齊國都城臨淄,乃吳起好友。后吳起將其薦給富豪嚴遂,聶政到達韓國都城平陽后,成功地刺殺了忘恩負義的韓相國俠累。
(4)、燕國荊軻
戰國末期燕國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殺秦王嬴政,功敗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戶曉。其友高漸離被后世尊為“樂圣”,后高漸離以灌滿鉛的筑刺殺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三、走進文本
“荊軻刺秦王”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的-227年,即秦統一中國之前的第六年。秦已于-230年滅韓,秦王又于-228年派秦將王翦破趙,引兵北上,兵臨易水,直逼燕境,秦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地處趙國東北方的燕國是一個弱小的國家,當初燕王喜為了向秦國示好,曾將太子丹交給秦國做人質。而太子丹在秦國做人質時,秦王嬴政沒有禮遇他(“遇之不善”),太子丹十分憤恨于-232年逃回燕國。于是,為了抵抗強秦的大舉進攻,同時也為了報“見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企圖達到既報前仇又解國難的目的。本文記敘的就是這件事情的始末。
荊軻,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齊國人,后遷居衛國。他喜歡讀書擊劍,結交名人勇士。課文中提到的擊筑的高漸離,就是他的朋友之一。燕太子丹為了刺秦王,先找智能雙全的燕國處士田光。田光覺得自己老了,無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薦了荊軻。田光為了激勵荊軻,便自殺了。荊軻接受了任務,太子丹萬分高興,馬上封荊軻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課文中記敘的情況。
四、初步感知
1、請同學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情況。
2、正音。
3、同學自由朗讀課文(5分鐘以內)。
4、學生結合注釋梳理文字,積累重點字詞、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喜歡,高興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反”通“返”,回來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
(4)、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露出
(5)、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走 “還”通“環”,環繞
(6)、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卒”通“猝”,倉猝,突然
【古今異義詞】
(1)、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窮困: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今義,生活貧窮,經濟困難。
長者:古義,德高望重的人;今義,年長的人。
(2)、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深:古義,刻毒;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3)、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
可以:古義,兩個詞,可以用來;今義,能夠,可能。
(5)、將軍豈有意乎?
有意:古義,有心意,此處引申為同意、愿意;今義,故意。
(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袒露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的某一方。
(7)、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于是:古義,在這時;今義,連詞,表示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所以:古義,表示原因的虛詞,“……的原因”;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
(9)、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以不顧
不顧:古義,不回頭看;今義,不照顧,不考慮,不顧忌。
(10)、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11)、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
郎中:古義,宮廷的侍衛;今義,指中醫醫生。
(12)、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13)、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柯
提:古義,擲擊,投擊;今義,拿著。
(14)、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
左右:古義,皇帝身邊的侍衛;今義,①表示兩種方向,②大約,③控制。
(15)、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
股:古義,大腿;今義,屁股。
(16)、今行而無信
無信:古義,沒有信物;今義,不講信用。
(17)、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賓客:古義,門客、食客;今義,客人。
(18)、愿大王稍微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
【詞類活用】
(1)、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 北:名詞作狀語,向北
(2)、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為歌曰∕前為謝曰 前:名詞作動詞,走上前
(3)、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函:名詞作狀語,用匣子
(4)、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5)、頃之未發,太子遲之∕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遲:意動用法,認為……遲緩
(6)、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白衣冠:名詞作動詞,穿白衣戴白帽
(7)、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上:名詞作狀語,向上
(8)、使使以聞大王 聞:使動用法,使……知道
(9)乃朝服,設九賓 朝服:名詞作動詞,穿上朝服
(10)、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怪:意動用法,認為……奇怪
(11)、倚柱而笑,箕距以罵曰 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一樣
【文言特殊句式】
A、介詞結構后置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金,邑萬家
(2)、嘉為先言于秦王曰
(3)、燕王拜送于庭
(4)、使畢使于前
B、省略句
(1)、秦王購之(以)金千金,邑萬家
(2)、今聞(秦)購將軍之首,金千金,邑萬家
(3)、太子聞之,馳往,伏(于)尸而哭
(4)、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
(5)、以(之)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6)、欲與(之)俱(往),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
(7)、嘉為(之)先言于秦王曰
(8)、愿舉國為內臣,比(于)諸侯之列
(9)、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于)咸陽宮
(10)、使(之)畢使于前
(11)、而(按)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2)、吾每念(之),常痛于骨髓
(13)、頃之(荊軻)未發
C、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D、定語后置句
(1)、秦王購之金千金,邑萬家
(2)、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3)、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E、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F、固定句式
(1)、為之奈何? “為……何?”譯為“對……怎么辦呢?”
五、能力提升
1、請同學講述本文的故事。
2、分小組討論:根據故事發展文章可分為幾部分?各部分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開端(1---2):行刺緣起
發展(3---9):行刺準備
高潮(10-17):廷刺秦王
結局(18): 荊軻被斬
六、分析鑒賞
1、師生齊讀第一段,找出六個動詞,提問:文章一開始就連用六個動詞,有什么作用?
明確:開端寫行刺的緣起,文章一開始就連用“破”“虜”“收”“進”“略”“至”六個動詞,寫出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如累卵的形勢,使得故事一開始就籠罩著緊張的氣氛,為后面故事的展開定下了悲劇的基調。
2、提問:荊軻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提出刺秦王的計劃,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寫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明確:荊軻在燕國危難之際,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體現了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俠義精神。然而,“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荊軻的謀劃抓住了如何見秦王這個關鍵問題。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則非獻“樊將軍首”和“燕督亢之地圖”不可。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現出他的勇而多謀及具有超人的膽識和氣魄。而他是在太子心急如焚時才提出這個計劃,可見城府根深。太子的“不忍”,反襯了荊軻的智謀非凡。
3、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默讀課文后分小組討論:刺秦之前,荊軻和太子分別作了哪些準備?
明確:荊 軻-----頭圖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藥淬匕首、武陽為副
4、賞析“取頭為信”段落,概括兩個人物的精神風貌。
準備信物的關鍵是激樊於期獻頭。荊軻體諒太子“不忍”,果斷地決定“私見樊於期”。一席對話,先動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對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曉之以理,說明此舉一可報仇二可解燕國之患;最后告之以謀,讓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動計劃。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三言兩語使樊於期“仰天太息流涕”,繼而“偏袒扼腕而進”,甘心自刎獻頭。這一段對話和動作描寫,展示了兩個異中有同的人物的精彩風貌。
荊 軻:俠肝義膽、果敢勇決、擅長辭令、老于心計
燕趙慷慨之士
樊於期:義勇剛烈、熱肚直腸、武將形象
5、賞析“怒斥太子”段落。
這一場面表現了荊軻性格的另一個側面。古來俠士,一諾千金,而太子卻懷疑荊軻“有改悔”而開口“先遣秦武陽”,荊軻一反平日之謙和,“怒斥太子”,正是他耿直剛烈、不畏權勢性格的表現。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復請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壓境之時的驚恐、焦急,同時也說明他浮躁多疑、謀事不周,恰好形成對荊軻的鮮明反襯。
6、分角色朗讀:太子丹、看、荊軻、樊於期和旁白。
提示:(1)、注意誦讀技巧,可適當加上肢體語言。
(2)、為了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可設計文言版本、白話文版本、方言版本。
7、賞析“易水決別”段落。
(1)、首先,抓住特點。“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乃這句話的文眼,簡單的三個字,“未成曲調先有情”,是何情?穿著送葬死人的喪服來送別活人荊軻,品味起來,隱隱散發著一股秋水寒潭般冷水浸骨的悲傷。
第二,突出重點。在眾多人物中,重點寫荊軻;“既祖,取道”略寫,重點寫慷慨悲歌。生離死別之際,“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高漸離變徵擊筑,荊軻低吟悲歌,此情此景,任是鐵石心腸之人,也會心有所動潸然淚下。“天若有情天亦老!”但易水悲歌,是一部悲而壯、哀而不傷的慷慨史詩!“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音調陡變,悲去壯來!士皆瞋目,胸中慷慨之火熊熊燃燒!熱血沸騰,怒發沖冠,仰天長嘯!“大丈夫,生而何歡,死而何苦?”壯膽豪氣胸中起,贏得生前身后名。
第三,顧及全面。太子、賓客、高漸離、士等在場人物都有顧及,而且通過寫“士皆垂淚涕泣”,“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渲染了凄涼悲愴的氛圍和同仇敵愾的氣勢。
第四,結合寫景。“風蕭蕭兮易水寒”,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2)請同學深情朗誦本段。
學生誦讀時可能只追求音量宏大,而忽視拿捏感情,可以指導他們學會留白停頓的誦讀技巧。如讀到“風蕭蕭子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時停頓,給人一種慷慨悲涼,余音不絕的聽覺感受和進一步思考感悟的空間。
8、賞析第三部分“廷刺秦王”,人物的性格得到了怎樣的體現。
這一部分描繪荊軻與秦王正面交鋒,可謂波瀾迭起,荊軻的性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部分情節可概括為:厚遺蒙嘉----顧笑武陽----圖窮匕見----倚柱笑罵四個場面。
“厚遺蒙嘉”而得以引見,可見其行事周密。
獻圖時,年十二就殺人的秦武陽竟“色變振恐”,眼看事情就要敗露。而在這猝然生變的節骨眼兒上,荊軻面不改色心不跳,幾句話,既遮掩了秦武陽失常的表情,又頌揚了秦王的威風,語意圓轉,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竇冰釋。再加上一“笑”一“顧”一“前”,沉著機智,鎮定自若,表明他的確具有超人的膽略和非凡的氣質,可謂神勇之人。而與秦武陽的“色變振恐”對照,孰勇孰怯,判然分明,與上文太子丹的.疑荊軻信武陽的情節相照應。
“圖窮而匕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毫無精神準備的秦王“驚----起----絕----拔----操----急”,慌得連劍也“不可立拔”。與此同時,荊軻“取----奉----發----把----持----揕”,雙方展開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時間,莊嚴的秦廷上,荊軻“逐”,秦王“走”,群臣“愕”,上上下下“盡失其度”,最后竟然出現“乃以手共博之”的戲劇性場面。眼看著秦王要成為劍下之鬼,由于侍醫夏無且以藥囊投擊荊軻,荊軻反被“斷其左股”,轉瞬之間由優勢轉為劣勢,最后反“被八創”,完全失去戰斗力。這一部分多用急促短語,突出地渲染了千鈞一發的緊張形勢。在這驚心動魄的搏斗中,作者以群臣的驚愕、秦王的惶急、左右的驚呼,襯托了荊軻的英雄虎膽。
“倚柱而笑”,繪形傳神,突出了荊軻的視死如歸。“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陶淵明語),今天讀來,誰不為之感慨唏噓呢?
厚遺蒙嘉 行事周密
顧笑武陽 武陽:色變振恐
反襯 沉著機智、鎮定自若
荊軻:“笑”“顧”“前” 超人的膽識和非凡的氣質
神勇
圖窮匕見 秦王:驚---起---絕---拔---操---急 “走” 盡失其度
秦群臣:愕 以手共博之 英雄虎膽
荊軻:取---奉---發---把---持---揕 “逐”
倚柱而笑 荊軻:笑 箕踞 罵 視死如歸
七、藝術手法賞析
1、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
秦軍所向披靡,燕國危在旦夕。荊軻“奉命于危難之際”,此其一。行刺秦王,須以樊將軍首為信物,而太子丹“不忍”,此其二。荊軻為等助手,“頃之未發”,太子丹因而“遲之”,荊軻憤然出發,此其三。“朝見”秦王時,秦武陽怯陣,以致秦群臣“怪之”,氣氛驟緊,此其四。而最后的“廷刺秦王”,矛盾沖突達到白刃相見的地步。就在這一系列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荊軻這一人物的性格也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全文寫得波瀾起伏,扣人心弦。
2、精煉傳神的人物語言
太子丹婉責荊軻時,荊軻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快人快語,表現出他勇而多謀、慮事周密的性格特點。“激樊獻首”時,荊軻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先動之以情,后曉之以理,再告知以謀,使得梵於期甘心自刎獻頭。太子疑其改悔時,荊軻怒斥太子的幾句話,則表現了他不畏權勢、耿直剛烈的性格。在秦廷上,當秦武陽“色變振恐”時,荊軻的幾句“謝曰”,使秦廷上下疑竇冰釋,使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緩解,真正時化腐朽為神奇,令人不由得拍案叫絕!“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是荊軻的最后一句話,也是他自明心跡的一句話。盡管太子丹對他產生過懷疑,但荊軻還是堅守信義,對太子丹忠心耿耿,赤誠之心,蒼天可鑒!
3、悲壯感人的場面描寫
一是“易水訣別”。秋風蕭瑟,筑聲悲涼。在這悲壯而又凄愴的氣氛之中,荊軻先是以歌聲抒懷,最后則毅然“就車而去”,“終已不顧”,大義凜然,勇往直前。而送行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聽到荊軻的歌聲后,起初“皆垂淚涕泣”,繼而“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三個“皆”字,寫出了全體送行者的強烈反應,烘托了送行場面的壯烈氣氛。整個送行場面的描寫,有主,有次;有景,有情;有呼,有應。不足百字,卻寫得感人肺腑,撼人心魄。
二是“廷刺秦王”。一個人,一把匕首,把偌大秦廷攪得上下驚惶,亂成一團。作者即從正面描寫了荊軻的語言、行動和神態,也從側面描述了秦王及其群臣的不同表現;既描繪了人物,也渲染了環境,從而突現了荊軻履險不驚、臨難不懼的氣度和品格。
八、拓展延伸
文章成功地塑造了荊軻的形象。對荊軻其人,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認為荊軻是怎樣的一個人?請根據課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原文
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謁之,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夫今樊將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愿足下更慮之!”
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愿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見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尸而哭,極哀。既已,無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淬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
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乃令秦武陽為副。
荊軻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愿舉國為內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愿大王少假借之,使畢使于前。”秦王謂軻曰:“起,取舞陽所持圖!”
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拔劍,劍長,操其室。時恐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軻逐秦王,秦王還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諸郎中執兵,皆陣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譯文
秦國的將軍王翦攻破趙國,俘虜趙王,全部占領了趙國的國土,進軍向北侵占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燕國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請求荊軻說:“秦軍馬上就要渡過易水,那么雖然我想長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夠做得到呢?”荊軻說:“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現在去卻沒有什么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現在的樊將軍,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來購取他的頭顱。果真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頭顱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高興地召見我,我就有辦法來報答太子了。”太子說:“樊將軍因為走投無路,處境困窘而來歸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個人的私仇而傷害有德行的人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慮對策吧!”
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會見樊於期,說:“秦國對待將軍,可以說是刻毒透頂了。父親、母親和同族的人都被殺死或沒收入宮為奴。現在聽說用一千斤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來購買將軍的頭顱,您將怎么辦?”樊將軍仰面朝天,長長地嘆息,流著眼淚說:“我每當想起這一點,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計策啊!”荊軻說:“現在有一個建議,可以用來解除燕國的憂患,報將軍的深仇大恨,怎么樣?”樊於期于是上前問道:“怎么辦?”荊軻說:“希望得到樊將軍的頭顱來獻給秦國,秦王一定高興而又友好地接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用右手刺他的胸膛。這樣,將軍的仇報了,燕國被欺侮的恥辱也除掉了。將軍是否有這個心意呢?”樊於期脫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說:“這是我日日夜夜為之咬牙切齒、捶胸痛恨的事,現在才能聽聞到您的教誨!”于是自刎。
太子聽說了這件事,趕著馬車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體上大哭,非常悲傷。事已至此,沒有辦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頭顱,用匣子封好它。
在這時太子預先尋求世上鋒利的匕首,得到趙國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買到,叫工匠用毒藥水淬過它。用人做實驗,血沾濕衣縷。沒有一個不立刻死的人。于是整理行裝,派遣荊軻上路。燕國有個勇士秦舞陽,十二歲的時候就殺過人,人們不敢同他對視,于是叫秦舞陽做助手。
荊軻等待著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那個人住得很遠,沒有來,因而停下等候他。過了一陣還沒動身,太子嫌荊軻走晚了,懷疑他有改變初衷和后悔的念頭,就又請求他說:“日子已經不多了,您難道沒有動身的意思嗎?請允許我先遣發秦武陽!”荊軻發怒,呵斥太子說:“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有用的人!現在光拿著一把匕首進入不可意料的強暴的秦國,我停留下來的原因,是因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現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請允許我告別吧!”于是出發了。
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到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高漸離敲著筑,荊軻和著節拍唱歌,發出變徵的聲音,眾賓客都流著眼淚小聲地哭。荊軻又上前作歌唱道:“風聲蕭蕭悲鳴啊易水徹骨寒冷,壯士這一離去啊就永遠不再回還!”又發出悲壯激昂的羽聲。眾賓客都瞪大了眼睛,頭發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
到達秦國后,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優厚地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進言,說:“燕王確實非常懼怕大王的威勢,不敢出兵來抗拒,愿意全國上下都做秦國的臣民,排在諸侯的行列里(意為:燕國愿意同別的諸侯一起尊秦王為天子)像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賦稅,保存祖先留下的國土。他們誠惶誠恐,不敢自己來陳述,恭謹地砍下樊於期的頭顱和獻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禮送出來,派使者來稟告大王。一切聽憑大王吩咐。”秦王聽了蒙嘉的話,非常高興。于是穿了上朝的禮服,安排下隆重的九賓大禮儀式,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地圖匣子,按次序進宮,到達殿前的臺階下,秦舞陽臉色都變了,十分害怕,秦國的群臣對此感到奇怪。荊軻回過頭來對秦舞陽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謝罪說:“北方蠻夷地區的粗鄙人,沒有拜見過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諒他些,讓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對荊軻說:“起來,取來舞陽所拿的地圖!”
荊軻拿了地圖捧送給秦王,打開地圖,地圖全部打開,匕首就露了出來。于是荊軻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著匕首刺秦王。還沒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驚駭,自己伸直身子站起來,掙斷了袖子。秦王拔劍,劍很長,就握住劍鞘。當時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劍插得很緊,所以不能立即拔出來。荊軻追逐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秦國的群臣都驚呆了,事情突然發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態。并且按照秦國的法律,臣子們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帶一點兵器;那些宮廷侍衛握著武器,都排列在宮殿的臺階下面,沒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當危急的時候,來不及召喚階下的侍衛,所以荊軻追逐秦王,大家倉猝間驚惶失措,沒有武器用來擊殺荊軻,僅僅用空手一起同荊軻搏斗。
這時,秦王的隨從醫官夏無且(jū)用他手里捧著的藥袋投擊荊軻。秦王還正在繞著柱子跑,倉猝間驚惶失措,不知道怎么辦。侍臣們就說:“大王的背上背著劍!大王的背上背著劍!”秦王于是拔出劍用來攻擊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荊軻倒下了,就舉起他的匕首投擊秦王,沒有擊中,擊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擊荊軻,荊軻被砍傷了八處。荊軻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著柱子笑著,像撮箕一樣地張開兩腿坐在地上,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約契來回報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斬殺荊軻。事后,秦王還頭昏眼花了好長一段時間。
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斷句
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②省略句
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欲與 ( 之 ) 俱 ( 往 )
以(之)試人
皆陳(于)殿下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之)留待
與燕督亢之地圖獻(于)秦王
③被動句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④倒裝句
群臣侍殿上者 【定語后置句】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定語后置句】
燕拜送于庭 【狀語后置句】
使畢使于前 【狀語后置句】
秦王購之 金千斤【狀語后置句】【定語后置句】
【文言固定結構】
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
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
將奈何 (表疑問,怎么……。下文“為之奈何”“既已無可奈何”意同)
荊軻有所待( 意為:有……的人 、東西。“所”后常跟動詞組成“所”字結構,作“有”的賓語。)
將軍豈有意乎( 表揣度,是否……呢。)
荊卿豈無意哉 (表反問,難道……嗎。)
仆所以留者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重要字音
翦(jiǎn)於(wū)期(jī)髓(suǐ)揕(zhèn) 拊(fǔ) 袒(tǎn)
扼(è)淬(cuì) 忤(wǔ) 濡(rú) 徵(zhǐ) 瞋(chēn) 陛(bì)
懾(shè)惶(huáng) 卒(cù) 提(dǐ ) 眩(xuàn) 遺(wèi)
通假字
秦王必說見臣 “說”通“悅”高興
日以盡矣 “以”通“已”已經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 “決”通“訣”
圖窮而匕首見 “見”通“現”現出
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
卒惶急不知所為 “卒”通“猝”
秦王還柱而走 “還”(huán)通“環”環繞
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返回
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陵”通“凌”凌辱
燕王誠振怖 “振”通“震”懼怕
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奉”通“捧”
詞類活用
【北】
進兵北略地:名詞作狀語,向北
【旦暮】
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詞作狀語,早晚
【邑】
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名詞作動詞,封邑
【私】
丹不忍以己之私:形容詞用作名詞,私心
【前】
樊於期乃前曰: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又前而為歌曰: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荊軻顧笑武陽,前為謝曰:名詞用作動詞,走上前
【函】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名詞用作狀語,用匣子
【遠】
其人居遠未來:形容詞用作名詞,遠地
【祖】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名詞用作動詞,出行前祭路神
【白】
皆白衣冠以送之:形容詞作動詞,白衣冠,穿著白色的衣服,戴著白色的帽子
【涕】
士皆垂淚涕泣:名詞用作動詞,哭
【上】
發盡上指冠:名詞作狀語,向上
【遲】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遲
【厚】
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名詞用作狀語,用厚禮
【朝】
(秦王)乃朝服:名詞用作動詞,穿上上朝的禮服
【使】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動詞用作名詞,使者。
【聞】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聞,稟告
【怪】
群臣怪之: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怪,認為奇怪
【絕】
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動詞使動用法,使……斷了
【上】
非有詔不得上:方位名詞用作動詞,上前
【斷】
斷其左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斷
【箕】
箕踞以罵曰:名詞作狀語,像箕一樣
【生】
乃欲以生劫之:動詞作狀語,活生生地
古今異義
【信】 古義:信物,如: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今義:書信
【涕】 古義:眼淚;如: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 今義:鼻涕)
【幣】 古義:禮品;如:持千金之資幣物
今義:貨幣)
【窮困】 古義:走投無路,陷入困境;如: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今義:貧窮,生活貧窮,經濟困難
【長者】 古義:品德高尚之人,此處指樊於期;如: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今義:年長之人
【購】 古義:重金收買;如:今聞購將軍之首 今義:購買)
【可以】 古義:可以用(它);如: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今義:表可能、能夠、許可)
【有意】 古義:同意,愿意;如:將軍豈有意乎
今義:故意
【偏袒】 古義:袒露一只臂膀;如: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
今義:偏護雙方中的一方
【于是】 古義:在這時;如: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今義:表順承關系或另提一事)
【顧】 古義:回頭;如:終已不顧
今義:照顧,考慮,顧及
【鄙人】 古義:粗鄙的人;如:北蠻夷之鄙人
今義:卑鄙的人
【窮】 古義:窮盡;如:圖窮而匕首見
今義:缺少錢財
【假借】 古義:寬容,原諒;如:愿大王少假借之
今義:不是自己的,偷別人的,如:假借名義)
【走】 古義:跑;秦王;如:還柱而走
今義:行走)
【提】 古義:讀作dǐ,投擲,投打;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今義:用手“提”著籃子之類
【提】
古義:投擊,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義:垂手拿著
【郎中】 古義:宮廷的侍衛;如:諸郎中執兵。
今義:稱中醫醫生
【股】 古義:大腿;如:斷其左股。
今義:量詞。
【左右】 古義:身邊侍臣;左右既前
今義:方位名詞)
【廢】 古義:倒下;荊軻廢
今義:殘廢
【復】 古義:又,再;如:秦王復擊軻
今義:往復,重復,復習
【深】 古義:刻毒;如: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今義:有深度,與“淺”相對
歷史事件
秦王趙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并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后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ǎn)占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要他去刺殺秦王。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里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fánwūqī),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么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準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藥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十二歲時便殺過人的勇士秦武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荊軻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立刻穿上上朝的衣服,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武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臺階。 秦武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干么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武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武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武陽手里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后一轉身,把那只袖子掙斷了。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臺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臺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叫夏無且,急中生智,拿起手里的藥袋對準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只藥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里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
作者作品
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末年和秦漢間人編輯的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已不可考。最初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經過漢代劉向整理編輯,始定名為《戰國策》。全書共三十三篇,分國別編輯,依次是:西周一篇,東周一篇,秦五篇,齊六篇,楚四篇,趙四篇,魏四篇,韓三篇,燕三篇,宋、衛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記史實從東周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載戰國時期各國謀臣策士游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縱橫捭闔、爾虞我詐的故事,也記述了一些義士豪俠不畏強暴、勇于斗爭的行為。
《戰國策》的作者在記敘歷史事件時,過分夸張渲染謀臣策士的作用,有時為了突出縱橫游說之士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作用,甚至編造一些情節,不免違背歷史的真實。
《戰國策》長于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活潑,在我國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作者
劉向(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和文學家,撰有《說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動的寓言傳說,發人深省。
編輯本段
荊軻其人
簡介
荊軻(? - 前227)戰國末期人,人稱慶卿,據說本是齊國慶氏的后裔,后遷居衛國,始改姓荊.衛人稱他為慶卿,而到燕,燕人稱他為荊卿。衛國原本是春秋時代的大國,后來日漸銷侵,多數土地被趙魏奪去了,到了最后,衛國只剩濮陽一個城了,淪落為魏的附庸。河南安陽林州天平山風景區據專家證實是刺秦英雄荊軻的出生地。
荊軻喜歡讀書擊劍,曾游說衛元君,不為所用。后游歷天下,與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經在榆次和蓋聶論劍,話不投機,蓋聶怒目而視,荊軻揚長而去。又在邯鄲和魯句踐下棋賭博,互相爭吵起來,魯句踐怒斥他,他仍揚長而去。又到燕國,和當地的狗屠夫擅長擊筑的高漸離結交,成為知己。荊軻喜歡喝酒,每天和高漸離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時,高漸離擊筑,荊軻唱歌,唱著就哭了起來,認為天下沒有知己。燕國處士田光也結識荊軻,認為他不是平常人.
往往認為太子丹是個年輕急躁的人,其實不然,他是個半老頭。 當年,他去趙國邯鄲當人質的時候,已至少有十八歲(否則不至于跑去當人質),而那時秦王政不足八歲。如今秦王政變成了32歲的壯夫了,而太子丹也應該四五十歲,是個老太子了。
中國戰國時期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秦時涿縣人現在的河北省涿州市是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慶封的后代。受燕太子丹之托入刺秦王,失敗被殺。戰國末期衛國人,漢族,喜好讀書擊劍,為人慷慨俠義。后游歷到燕國,被稱為“荊卿”(或荊叔),隨之由燕國智勇深沉的“節俠”田光推薦給太子丹,拜為上卿。秦國滅趙后,兵鋒直指燕國南界,太子丹震懼,與田光密謀,決定派荊軻入秦行刺秦王。荊軻獻計太子丹,擬以秦國叛將樊於期之頭及燕督亢(今河北涿縣、易縣、固安一帶,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地圖進獻秦王,相機行刺。太子丹不忍殺樊於期,荊軻只好私見樊於期,告以實情,樊於期為成全荊軻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荊軻帶燕督亢地圖和樊於期首級,前往秦國刺殺秦王。臨行前,許多人在易水邊為荊軻送行,場面十分悲壯。“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荊軻在告別時所吟唱的詩句。荊軻來到秦國后,秦王在咸陽宮隆重召見了他。荊軻在獻燕督亢地圖時,圖窮匕見,刺秦王不中,被殺。
歷史記載
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中記荊軻的部分
荊軻者,衛人也。其先乃齊人,徙于衛,衛人謂之慶卿。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荊軻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荊軻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筑者高漸離。荊軻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于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荊軻雖游于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游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燕太子丹者,故嘗質于趙,而秦王政生于趙,其少時與丹歡。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太子丹患之,……荊軻遂見太子……荊軻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內之王者,其意不厭。……燕小弱,數困于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諸侯服秦,莫敢合從。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窺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愿矣。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彼秦大將擅兵于外而內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久之,荊軻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駑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后許諾。于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姿荊軻所欲,以順適其意。久之,荊軻未有行意。……(以下為荊軻刺秦王的情節)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于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詔王翦軍以伐燕。十月而拔薊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于遼東。秦將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秦復進兵攻之。后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其明年,秦并天下,立號為皇帝。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127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樓蘭:歷史上首個被“瘟疫”毀滅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