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樂天頻夢微之》
元稹
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
我今因病魂顛倒,惟夢閑人不夢君。
◆詩詞故事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元稹酬答樂天“頻夢”之作。當時元稹貶通州司馬,白居易謫江州司馬,一南一北,相隔數千里之遙。加之“山水萬重”,音信不通,只有夢中相見。白居易多次夢見元稹,白居易寫了四句詩給元稹:晨起臨風一惆悵,通川湓水斷相聞。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更夢見君。
元稹收到白居易這首訴說衷腸的詩篇的時候,正在病中。由于生病,精神就顛倒了。經常想念的好友不曾出現于夢中,而一向沒有想到過的“閑人”卻屢次在夢中出現,這就更使自己感到離群索居的悲痛了。以夢中相見代替實際相見,已令人感到惆悵,何況夢中也不曾相見。寫入夢以見相思之切,人之所同;寫不入夢而仍見相思之切,則是己之所獨。這是此詩別開生面之處。
《嘆花》
杜牧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花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蔭子滿枝。
◆詩詞故事
唐宋人筆記小說中載有與此詩相關的故事:杜牧早年游湖州,識一民間女子,年十余歲。杜牧與其母相約過十年來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嘆其事,故作此詩。事見晚唐人高彥休《唐闕史》卷上,這是對此詩的最早記載。
《贈婢詩》崔郊公子王孫逐后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詩詞故事唐末范攄《云溪友議》載:唐元和年間,秀才崔郊與其姑母的一個婢女互生情愫,互相愛慕。但是后來婢女卻被賣給了顯貴于某。崔郊悲傷悵惘不已。一年寒食節,偶爾外出的婢女,邂逅了崔郊,崔郊百感交集,寫下《贈婢詩》。詩人被奪取所愛的悲哀,我們不難體會。后來于某讀到此詩,為崔郊的癡情所感動便讓崔郊把婢女領去,一時傳為美談。《離思五首》元稹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詩詞故事元稹的離思五首,都是為了追悼亡妻韋叢而作。韋叢20歲時下嫁元稹,其時元稹尚無功名,婚后頗受貧困之苦,而她無半分怨言,元稹與她兩情甚篤。七年后韋叢病逝,韋叢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這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組詩。元稹這首絕句,不但取譬極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前兩句以極至的比喻寫懷舊悼亡之情,“滄海”、“巫山”,詞意豪壯,有悲歌傳響、江河奔騰之勢。后面,“懶回顧”、“半緣君”,頓使語勢舒緩下來,轉為曲婉深沉的抒情。張弛自如,變化有致,形成一種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詩情調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麗而不浮艷,悲壯而不低沉,創造了唐人悼亡絕句中的絕勝境界。“曾經滄海”二句尤其為人稱誦。《錦瑟》李商隱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詩詞故事李商隱天資聰穎,文思銳敏,二十出頭考中進士,舉鴻科大考遭人嫉妒未中刷下從此懷才不遇。在“牛李黨爭”左右為難,兩方猜疑,屢遭排斥,大志難伸。中年喪妻,又因寫詩抒懷,遭人貶斥。此詩約作于作者晚年,對《錦瑟》一詩的創作意旨歷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或以為是愛國之篇,或以為是悼念追懷亡妻之作,或以為是自傷身世、自比文才之論,或以為是抒寫思念待兒之筆。《史記·封禪書》載古瑟五十弦,后一般為二十五弦。但此詩創作于李商隱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斷弦之意(一說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斷成兩半,即為五十弦)但即使這樣它的每一弦、每一音節,足以表達對那美好年華的思念。《摸魚兒·雁丘詞》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詩詞故事金章宗泰和五年,年僅十六歲的青年詩人元好問,在赴并州應試途中,聽一位捕雁者說,天空中一對比翼雙飛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殺后,另一只大雁從天上一頭栽了下來,殉情而死。年輕的詩人被這種生死至情所震撼,便買下這一對大雁,把它們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個小小的墳墓,叫“雁丘”,并寫《雁丘》辭一闋,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這首著名的《摸魚兒·雁丘詞》。《題都城南莊》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詩詞故事此詩的創作時間,史籍沒有明確記載。而唐人孟棨《本事詩》和宋代《太平廣記》則記載了此詩“本事”:崔護到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落第后,在長安南郊偶遇一美麗少女,次年清明節重訪此女不遇,于是題寫此詩。這段記載頗具傳奇小說色彩,其真實性難以得到其他史料的印證。盡管這首詩有某種情節性,有富于傳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帶有戲劇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敘事詩,而是一首抒情詩。“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廣泛流傳,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義卻在于抒寫了某種人生體驗,而不在于敘述了一個人們感興趣的故事。它詮釋了一種普遍性的人生體驗:在偶然、不經意的情況下遇到某種美好事物,而當自己去有意追求時,卻再也不可復得。這也許正是這首詩保持經久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源自:還有詩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寫雪的詩詞不計其數,精品名篇也不在少數,但白居易的這首《夜雪》卻獨具韻味,清新含蓄。
《夜雪》立意獨特,構思精巧,反復吟誦,更嘆詩人深厚的文字功底,全詩自然流暢,不曾雕飾,似是寫實,卻又不僅如此,詩人徹夜無眠的聆聽雪壓竹折的聲音,還映射著他的孤寂與落寞。全詩短短二十字,無一字一句直接寫及如何下雪,卻句句緊扣詩題,從各個不同側面襯托出夜間下雪的情景,可謂另有云天之妙。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字詞典故? ?“衾qin1”:被子。
賞析?:? ?白居易說,在夜里忽然被凍醒,驚訝地發現,呀,這被子和枕頭怎么這么冷啊?又發現,矣,窗戶那里怎么有些明亮?
? ?刻意寫不出好詩,所以白居易并非刻意要去寫夜雪的,刻意的話,他還能呆被窩里嗎?肯定跑去窗前,庭院去觀察了。如此就人為地變換了觀察的出發點和角度了。所以夜雪,夜雪,首先是夜,發覺這個夜怎么與以往的感覺不同。然后才發覺是下雪了,這才領悟冷是因雪而起,窗明也是因雪明亮。然后他進一步思想,夜這么深了,想來這雪一定下了很久了吧。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
賞析 : ?白居易說,想來此時的夜已經很深了,我知道外面的雪一定是下得很重了。因為時不時地,就聽到外面竹子折斷的聲音。
? ?白居易怎么知道夜深了呢?難不成他有手表?呵呵,不是的,而是因為他聽得到“折竹聲”,可見四周非常安靜,那自然是夜很深了。那么怎么知道雪下了很久,下得很重,因為竹子都被雪壓折了。
? ?很清新很自然的一首小詩,講述了自己在一個雪夜里醒來,判斷夜與雪的靈感,自然天成,無須雕飾。好詩!
全詩布局井然,層層推進,從觸覺、視覺、聽覺三個層次敘寫,一波數折,曲盡其貌其勢、其情其狀。結尾句以有聲襯托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雋永清新,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
白居易這首詩可以說是寫出了新意,同時也把紛紛揚揚的大雪描寫得充滿了詩情畫意,他并沒有起身去到外面觀察雪景,而是通過感知,還有聽覺來描寫,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讓這首詩充滿了詩意,也有著一種淡淡的憂傷。
可能對于別的詩人來說,他們更多的是直接描寫雪景,可是白居易僅僅依靠感官和聽覺,便把夜色中的雪景描寫得出神入化,讀來也是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所以如此有趣的作品,最是能夠體現白居易過人的才華。
詩人徹夜無眠的孤寂也表露無遺。這首小詩充分體現了詩人通俗易懂、明白曉暢的語言特色。全詩詩境平易,渾成熨貼,無一點安排痕跡也不假纖巧雕琢,這正體現白居易詩歌一貫的風格。
《夜雪》是一首五言絕句,白居易寫在816年的冬天,這一年我們的大詩人45歲,但仕途所遇坎坷令其苦惱而孤獨。
815年,時任宰相的武元衡某日凌晨出門準備上朝,走在路上,竟遇刺客而身亡。白居易與武元衡的友情深厚,面對好友遇刺,極其傷悲。
此時的白居易的官職是左拾遺,相當于現在監察部門的官員,他多次向上請示要徹查此案,嚴懲兇手,皇上本就一直不喜歡白居易過于率直的諫言,這次也不例外,恰逢又被他人誹謗等湊在一起,皇上十分惱火之下,將他貶到了現在的江西九江,做江州司馬。
司馬,這個職務是地方上的官,無權無責,專門安置那些不受待見的官員,以及皇親國戚等閑散官員,白居易后來把這個官職戲稱為“送老官”,這種安排讓滿懷報國之志的白居易情何以堪。《夜雪》這首著名的詩就是寫在這個時期。
1. 幫我寫一篇古詩的作文 古詩中的離情別緒
自古以來,離愁便是文人墨客筆下的寵兒,關于離愁的詩更是數不勝數,離鄉之情,別友之情溢滿了文化史。
身處異地,唐代大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到“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色凄涼,作者獨自一人身處異鄉,望著那輪皎潔的明月,思鄉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想起自己在故鄉的一切,不禁感到無盡的酸楚,只能對月空吟,留下這千古傳頌的名句。
背景離鄉,李月也曾吟誦到“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把自己對家鄉的依戀轉化為家鄉水對自己的萬里送別,構思何其巧妙,感情何甚強烈,鋪案寫下這傳頌千古的名句。
與多年好友相別,王勃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吟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與好友相交多年,而今日一別,卻不知何時才能夠再會,自然心生不舍,但詩人卻以樂觀的態度,拋開惜別之情,絲毫不會哭哭啼啼作兒女態,揮豪寫下這千古流傳的送別佳句。
而面對離別,王維卻在《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情吐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山陽關無故人。”以敘述的口吻,傳情的動作表達真摯的惜別之情,青青河畔,折柳相送,輕吟寫下這流傳千古的佳句。
喜歡讀古詩,體味古詩中的離情別緒,我仿佛經歷了一次旅游,沉醉共中,甚至讓我不想醒來。
2. 請幫我寫篇作文:《品味唐詩》 品味唐詩 遠處,一陣書香飄來,香如茉莉卻又淡如芷蘭。
那書香,從一千多年前的唐王朝飄來,從烽煙四起的戰場飄來,從青山綠水的大自然……在那個詩的王朝里,我們嗅著陣陣詩香,品讀著詩一般的生活,詩一般的人生…… 詩里,我們讀出了盛唐的精神,盛唐詩人所獨有的高昂向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說的是一種超然的自信,像陽光下的花香四溢;“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道的是不畏艱險孤愁的俠客般的豪邁,如大山里飛舞的雪花;“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抒的是男兒救國的一腔熱血,一片赤誠……唐詩,讓我們看到了多少詩人的抱負與志向。 詩里,我們讀出了不同的人生哲理,不同的生活取向。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孤傲的李白在朝要力士脫靴、貴妃研磨,在野“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面對日益腐朽奢侈的統治階級,他憤然離去,在山水中放縱自己以求解脫。
而詩佛王維,則在清幽淡雅的自然中悟出禪理,詩里一片清新寧靜與恬淡自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給世人展現的是一幅桃花源式的田園風景圖。 詩里,我們讀海礎奮飛莪讀烽嫂甫譏出了中唐凄苦的百姓生活,安史之亂后國家的一片狼籍。
杜甫用沾滿血淚的筆觸為人們寫下了歷史承載不了的沉重與真實。我們仿佛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里看到了無奈而又痛苦的身影;從“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里讀出對殘酷現實的憤怒與不滿。
唐詩不僅記載了盛唐的激昂樂觀,燦爛輝煌,也記載了戰爭不斷的民不聊生,悲慘凄涼。 詩里,我們讀出了多少游子鄉思,離婦閨愁。
從“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到“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親情便如綿延不斷的山巒在心靈深處延伸著,倚窗眺望,其間有多少思念如絲如雨,永遠剪不斷。我們沉醉在“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愿景里,驚詫于“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在“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里遐想。
在那個詩的王朝里,有李太白、王維、杜子美、王昌齡……多少自成一家的大詩人,他們輕唇一啟,繡口一吐,便嘯成了整個盛唐。詩香輕輕地飄著,漫漫的歷史長河里,香氣滿乾坤……。
3. 【古詩伴我成長】 從小,媽媽就讓我讀唐詩.剛開始是駱賓王的《詠鵝》、孟浩然的《春曉》等,只記得當時覺得像唱歌似的,很順口,很有趣,后來,慢慢地,愛上了讀唐詩.每天早上起床,都要拿著《唐詩三百首》讀上幾遍,現在我已經背了一百多首唐詩了,我慢慢地發現,讀唐詩的好處真不少.首先,讀唐詩可以讓我認識很多字.記得讀王維的《鹿柴》的時候,我因為早就認識了火柴的柴,于是就讀鹿柴(chai),后來,在媽媽的幫助下,才知道這個字也讀zhai.是寨子的意思.后來,在讀李益《江南曲》的時候,第一句是嫁得瞿塘賈,我認識最后一個字是jia,可媽媽說我讀錯了,我仔細一看才看清楚,這個字的注音是gu,我很奇怪,這個字明明就是jia字,怎么讀gu呢?一查字典,才明白原來這個字是多音字.gu的意思是商人的意思.就這樣,我認識很多原來不認識的字,懂得多音字的另一個音和意思.唐詩的韻律很押韻,讀起來感覺瑯瑯上口,媽媽說這叫韻律美.像唱歌一樣.比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里邊的曉、鳥、少都是押的ao韻,像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里邊吳、孤、壺押的是u韻.媽媽教我說:只要能夠把握住韻腳,讀起來非常好聽,也非常容易背會.我按照媽媽給我講的去讀、去背,果然覺得好背多了.不僅如此,唐詩還告訴我很多道理.記得最清楚的就是杜秋娘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剛開始讀這首詩的時候,我不知道什么是金縷衣,就問媽媽.媽媽說是用金線織成的衣服.我一聽,覺得很驚奇,金線織的衣服,那得多貴啊!媽媽說,杜秋娘就是為了勸我們珍惜少年時光、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才寫得這首詩,咱們來讀讀吧.就這樣我認真學習了這首詩.這才知道,再貴重的衣服,在奢華的生活,都不必去珍惜,最應該珍惜的就是美好的時光,應該抓住少年的美好時光,努力學習,長大才能為祖國做出貢獻.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現在不學習,到老只能白白地嘆息,一切都來不及了.在讀到《長干行》的時候,通過媽媽的講解,我仿佛看到了一個可愛的古代女子,她聰明、熱情又很有禮貌,和自己的老鄉熱情地打招呼.媽媽說,我和哥哥身上缺乏的就是熱情.見人不知道打招呼.有一次在公園玩,我看到奶奶在公園鍛煉,卻不知道和奶奶打個招呼,奶奶為此還說我是冷血動物.學過這首詩以后,我也試著和我見到的熟人、親人打招呼,他們都說我變了個人.唐詩還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人,懂得很多做人和學習的道理.比如盧綸的《塞下曲》系列.我認識了獨立揚新令,千營共一呼的大將軍,感受到了將軍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的力度,佩服將軍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的作戰智慧,更為戰士們打了勝仗后醉和金甲舞,雷鼓動山川而歡欣鼓舞.在讀戴叔倫的《題三閭大夫廟》的時候,我認識到含冤而死的屈子也就是屈原.當媽媽給我講了屈原的故事以后,我被故事感動了,也想找來關于屈原的書好好看看.媽媽說我們學校圖書館就有這本書,開學我就準備借來好好看看.讀到裴迪的《送崔九》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媽媽給我講了晉朝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我覺得這首詩就像專門寫給我看似的.這首詩告訴我,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不懈.不能像《桃花源記》里邊的武陵人,到桃花源里轉了一圈,又回來了.學習也應該堅持不懈,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就像我們背古詩.如果能堅持不懈,早就把三百首全部背會了,可惜中間有幾次沒有堅持,導致現在才背了一百多首.今后,我一定要堅持每天都能背一首.唐詩帶給我的好處太多了,今后,我會繼續背唐詩,在唐詩的陪伴下,我會生活得更快樂,更充實.。
4. 唐詩作文誰能幫我搞幾篇寫唐詩宋詞的作文啊 我讀唐詩宋詞“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這首詩讓我讀到了蘇東坡的粗獷豪邁;“多情自古傷別離,更哪堪,冷落清秋節!”這首詩讓我讀到了柳永的多情悵惘;“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首詩讓我讀到了李易安的慵惓情思;“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這首詩又讓我讀到了杜牧興趣盎然、優雅恬淡的心境。古人有道:“腹有詩書氣自華。”
在怎樣的環境里,造就的是怎樣的一個人。對于詩詞歌賦,從兒時起就覺得這里面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每每讀完然后自我評析,便因氤氳其中而感到由衷的陶醉,似乎是神魂顛倒,伴隨著“為伊消得人憔悴”,覺得“衣帶漸寬終不悔”。
然而,讀詩,讀詞,不僅是享受靈魂的洗禮,更是對人格的歷煉。在詩詞中,我讀到了易安的黃花。
易安的黃花,是外美如花,內秀如竹。生得聰穎,靈逸卻因生不逢時而收斂了光芒。
易安自小聰明絕頂,雖然年齡小,但膽識絲毫不遜色于其他人。 只可惜命運是殘酷的,易安雖找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侶,然而沒有白頭攜老,丈夫不幸中年病故。
獨守空房的易安,發出了怎樣的唏噓!然而,在第二位丈夫道貌岸然的行為下,易安再一次陷入不幸。面對丈夫貪婪、懦弱,虛偽而又毫無風骨,她又發出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痛斥!但是,一把黃花撒在瘦骨嶙峋的庭院,“應是綠肥紅瘦”。
在詩詞中,我讀到了太白的花間。怎樣的壯志凌云?怎樣的才華橫溢?怎樣的靈思?只是面對無能的君主,他沒有辦法將自己的抱負兌為現實。
于是“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代替了豪氣,“直掛云帆濟滄海”直抒了胸臆。 做個隨心所欲的俠士不好嗎?“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啊,這又是怎樣的灑脫!在讀詩中尋覓,在賞詞中暢游。
如果夢想可以成真,我愿在詩詞的指引下幻化顧蝶,不惜一切代價。如蝶般,飄然蒞臨于吾心,翩翩卻不失秀姿;如詩般,生逸靈動卻唯美絕妙。
我讀詩讀詞,更愛讀詩人如竹的風格。
5. 用古詩寫一篇作文 改寫黃鶴樓送孟浩然 煙花三月,我與孟兄騎馬來到我們常去的黃鶴樓。
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揚州的日子,我早已備好美酒和下酒菜為孟兄餞行。 我與孟兄登上黃鶴樓,坐在一處靠窗的桌旁,喝著美酒,吃著下酒菜。
這時,微風習習,吹動我和孟兄的衣衫,(作者豐富的想象,從這細節中,我們感受到春日的感覺,賦予文章動態的美。)我和孟兄放下酒杯,來到窗前,眺望窗外煙花似海的花海,江面波光粼粼,藍天上一群群鳥兒自由自在地飛翔。
(由前面的敘事,過渡到寫景,自然。)在這樣如畫的景色中,我與孟兄詩興大發,飲酒作對,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好詩。
高興之下,我們開始暢談起自己的心事、抱負與理想。談了很久,時間不早了,孟兄就要走了。
我與孟兄只能喝最后一杯酒了,我站起來,一手拿著酒壺,一手拿著酒杯,慢慢地為孟兄兄斟滿酒,也為自己倒了一杯,我和孟兄一起拿起酒杯,(情景的描寫,讓讀者如身臨其境。)孟兄說:“哎!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別,不知何時再見,來!讓我倆干了這一杯。”
說完,我倆一飲而盡。這時,孟兄背起行囊,說:“賢弟,我要走了。”
“讓我再送你一程吧!”我說。說完,我和孟兄一起走下樓去。
(此句與文章的意境不太協調,下文的第一句便可表明去向。) 我們攜手走在林陰小道里,路上的景色可真美,好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色。
在綠油油的草地上,夾雜著星星點點的野花,路邊的樹正發著綠色的新芽。風陣陣吹來,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只只自由自在的小鳥在我們后面追逐,用它那婉轉的歌聲歌唱著,好像在為孟兄唱一首離別之歌,在這樣生機勃勃的景色中,我們卻沒有什么心情去欣賞。
我們倆一路上默默無語。(優美的景色,營造出濃濃的送別傷感情緒。
筆鋒一轉,又巧妙地突出了離別的傷感。) 來到了江邊,船早已經來了,孟兄剛想上船,我一把拉住孟兄,(太突然,李白與孟浩然對這次分別都還是比較瀟灑的。
不會有這么戲劇化的表現吧!)說:“這一別,不知何日重逢。祝你一路順風,平平安安。”
孟兄感激地說“我們一定會再相見的。”孟兄踏上了船,站在船頭,我倆四目相對,他握住我的手,說:“再見了!”船夫劃起了槳,船慢慢地向前劃去。
孟兄站在船頭,一直對我揮手,我也揮起手,默默地為孟兄祝福。船走遠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天邊,只能見到船的影子。
近處,只見波浪一層拍打著一層,向岸邊沖來。水中倒映著魚兒的影子;遠處,江面波光閃動,江水滾滾向前。
我一直呆呆地站在江邊,遲遲沒有離去。看著看著,我吟出一首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6. 誰幫我寫 作文 我愛古詩文作文 我愛古詩 中國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國家,在歷史上,唐詩、宋詞、元曲都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的。
它并不因為時光的飛逝,社會的進步,世紀的跨越而被人淡忘,相反,它是中華文明的象征,是東方土地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從古到今一直閃爍著耀眼的光芒。我和古詩文有著不解之緣。
古詩中的春夏秋冬令我向往;古詩中的山水風光令我贊嘆;古詩中的風花雪月令我陶醉;古詩中的離情別緒讓我感動。所以與宋詞、元曲相比,我更喜歡唐詩。
記得我還沒上小學的時候,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就開始教我讀古詩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春曉》我張口就來。
此外,像《靜夜思》《登鸛雀樓》《贈汪倫》……等這樣簡短的古詩,我那時就能背出好幾十首了,爸爸媽媽也為我而感到驕傲和自豪,其實,那時我并不知道什么叫古詩文,直到上學后我才慢慢有所了解。李白,杜哺,白居易;唐詩,宋詞,明清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中國古詩文的寶庫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燦爛!我非常喜歡古詩文。
我喜歡它和轍押韻,朗朗上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千古名詩,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能一字不差,十分流利地朗誦出來;我喜歡它詞句精練,通俗易懂。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不管是科學家,還是平常人,只要讀一遍就能懂;我喜歡它意境優美,含有哲理。“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是多少讓人心曠神怡的景象!“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樣的句子又使人心胸豁然開朗,心曠神怡。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一首好的詩歌,能增進人的見識,熏陶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境,提高人的文化藝術修養,思想為之升華。
我十分注意在作文中引用一些好詩好句。在過去的作文中,我曾通過引用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來表現出夸張手法的巧妙。通過引用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來抒發子女對母親的深情;通過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深刻說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等等。總之,通過引用古詩文,努力使自己的作文變得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從而深化文章的主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我愛古詩文,我愛這顆閃爍著璀璨光芒的明珠。愿這顆名垂千古、源遠流長的明珠能夠永遠閃閃發光,熠熠生輝。
7. 唐詩作文 介紹一篇:
唐詩宋詞如畫來
作者:竹之雨 點擊數:2533 發表于:2003-7-9
桂林山水是美的,有比桂林山水更美的,那就是唐詩宋詞的韻律美,你見過嗎?
以前,我喜歡詩詞,我用嘴巴去讀,我用耳朵去聽,我用眼睛去看,我用心去體會。可我總覺得還不夠,我常想,歌有譜、詩有韻、畫筆三色調萬千,我如何才能像看一幅畫那樣、去領教詩的魅力呢?
我看著一張五線譜發呆,歌有這樣直觀的譜,詩有嗎?如果有,會是一個什么樣子呢? 平、上、去、入是古人的玩藝,且入聲早已消亡。但平、仄依然魅力無限。我突發奇想,假設在普通話里,一、二、三、四聲像歌的五線譜那樣、是唐詩宋詞的四線譜,平、仄就是音符,那么,詩的譜子繪出來后,會是什么樣子的呢?
說干就干,信手抄來一首唐詩,對著銀屏繪制起來。
一聲:--------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平------ 二聲:平--平平------平平----平------------------------------平 三聲:----------仄----------------------仄----仄-------------- 四聲:--仄--------仄----仄仄------仄--------------------仄仄-- 唐詩:曾伴浮云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多少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這就是詩的四線譜嗎?他隱藏著什么奧秘嗎?我開始思索起來……
假如我用曲線把這些音符一樣的平平仄仄串連起來,會是什么樣的呢?
我再一次拿起了鼠標,我驚奇地發現,我給詩詞畫了一幅心電圖,我仿佛聽到了詩詞燥動的音率,那上下起伏的節奏是如此的緊湊、有力。
就這些嗎?不!我在曲線下方填入色彩,平為綠、仄為青,依序漸變,啊!我驚奇,好優美的一幅桂林山水畫,那平聲就像山峰,仄聲就像幽谷,山巒起伏,優美無限。
再細看那平聲之間的起伏,像一片丘林,谷淺山低,仿佛有仙則名,那仄聲之間的起伏,則像幽谷重巒,奇秀無比。
我再在兩峰之間輕點水色,一幅青山綠水的優美圖畫浮現在眼前。高山、幽谷、丘林、重巒、小湖、平臺…
我不禁驚嘆起來!真的詩美如畫!
8. 誰幫我寫 作文 我愛古詩文 我與古詩文
中國古詩文的寶庫可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燦爛.古詩文更是我國文化的精髓。古詩文有一種精辟的美,一種其他文體無法取代的美。 面對那些小說,故事,我更喜歡古詩文.喜歡它合轍押韻,朗朗上口;我喜歡它詞句精練,通俗易懂.我喜歡它意境優美,含有哲理.古詩使人心胸豁然開朗,思想為之升華.甚至連外國人都贊嘆和欣賞. 我最早的啟蒙老師是媽媽,在她的指導下,我從小就對古詩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剛上學時就會背一二百首古詩文了。上三年級時,我在媽媽的指導下利用課余時間如饑似渴地閱背誦。由于背的多,我的記憶力也逐漸提高了。僅僅一年內,我就會背四百多道詩詞文賦了。在誦讀過程中,我認識了豪放的李白;認識了憂國憂民的杜甫;認識了滿腔熱血卻含冤屈死的岳飛…… 通過誦讀古詩文, 給我了很大發。孟郊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知道了子女對母親的深情;愚公移山的故事,讓我知道了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賣油翁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告訴了我熟能生巧的道理。 古詩文不僅是我的良師,更是我的益友。它時時在提醒我、教育我。記得有一次,我與同學為了一件小事鬧翻了,心里十分生氣。這時,我想到了孔子的“九思”一—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岔思難,見得思義。比起古人,我為一件小事與同學爭吵,破壞了我與同學之間多年的友誼,實在膚淺,真是不應該!最后,我主動道歉,“化干戈為玉帛”,與那位同學又和好如初了。 古詩文的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使我深深的陶醉其中。 每讀一首好詩,都使我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羌管弄晴,菱歌泛意,嬉嬉釣叟蓮娃”這是對美麗的錦繡河山的贊美:“談笑有鴻懦,往來無白丁”這是對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的詠嘆:“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又是多么深沉激越的報國情懷! 床前明月、水上芙蓉,生活中的一點景致足以引發古人無窮的浮思;大江東去、破浪,古詩文當中記載了多少成敗得失、警世之理!知不覺中,古文已經在我的心中占據了一個猶如“親朋密友”的重要位置。學習古詩文不僅是一項任務,更是一種樂趣。古人的才情讓我們許多后人都望塵莫及,欣賞古詩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古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驕傲!我愛古詩文,朋友們,來吧,讓我們一起“讀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希望更多的人會與古詩文為伴,與我國古代文化為伍,繼承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百科名片
蘇軾版畫像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中文名: 蘇軾
外文名: Su shi
別名: 蘇子瞻、蘇東坡
國籍: 中國北宋
民族: 漢
出生地: 四川眉山
出生日期: 1037年1月8日
逝世日期: 1101年8月24日
職業: 官員、文學家
主要成就: 詩、詞、賦、散文、書法、繪畫
代表作品: 《赤壁賦》《石鐘山記》《飲湖上初晴后雨》《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散文家、書畫家、詞人、詩人。蘇軾
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蘇軾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為人寬大如海。蘇軾中進士時二十一歲,神宗時期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元豐三年)因“烏臺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于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人稱“蘇東坡”。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途中病死在常州,葬于河南郟縣,追謚文忠公。
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生平事略
宋四家蘇軾
蘇軾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屬四川)。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奮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學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因歐陽修誤認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1069年(熙寧二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危機,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 “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參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于朝廷。于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從此,蘇軾終其一生都對王安石等變法派存有某種誤解。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后,被調往密州(今山東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縣令。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以諷刺新法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豐二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網織“文字毀謗君相”的網羅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后,蘇軾被降職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市)團練副使(相當于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并無實權,而此時蘇軾經此一役已變得心灰意冷,蘇軾到任后,心情郁悶,曾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游覽,寫下了《赤壁賦》《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以此來寄托他謫居時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以王安石為首新黨被打壓,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
。蘇軾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為皇帝起草詔書的秘書,三品),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后,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他對舊黨執政后,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于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黨,又不能見諒于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筑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執政,新黨再度執政,第二年6月,別為寧遠軍節度副使,再次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蘇軾又被再貶至更遠的儋州(昌化軍,今海南)。據說在宋朝,放逐海南是僅比滿門抄斬罪輕一等的處罰。后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于1101年7月26日(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屬江蘇)。葬于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享年六十四歲,御賜謚號文忠(公)。
烏臺詩案
清汪圻繪《五老圖》
烏臺詩案是影響蘇軾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后,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臺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李定告發,后在御史臺獄受審。御史臺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臺”,所以此案稱為“烏臺詩案”。 1079年(元豐二年)三月,蘇軾被貶調湖州。貶調的原因是他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調時,蘇軾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謝。本是官樣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黨作了手腳,于是在表中寫出了略帶牢騷的“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一句。朝廷的公報是固定按期出版的,相當于現在的官方報紙,蘇軾的文字照例惹人注意,這次謝恩表,使那些“新進”成了讀書人心目中的笑柄。 監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作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找出個別句子,斷章取義地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圣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力教導、監督官吏;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之,是認定他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雖然他們都要蘇軾死,但神宗皇帝不愿殺害他,只同意拘捕他,而且不同意蘇軾在進京途中關入監獄過夜。 朝廷在七月二十八日將蘇軾逮捕,八月十八日送到御史臺的監獄。二十日,正式提訊。此時,《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告密,指出蘇軾歌詠檜樹的詩句:“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蜇龍知。”隱刺皇帝:“皇帝如飛龍在天,蘇軾卻要向九泉之下尋蜇龍,不臣莫過于此!”新黨指控蘇軾“大逆不道”,要置其于死地。十月十五日,御史臺申報蘇軾詩案的審理情況,其中有蘇軾數萬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蘇軾譏諷文字的人物名單,計有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王詵、蘇轍、黃庭堅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等欲置蘇軾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時舉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約,除叛逆謀反罪外,一概不殺大臣。明代張路繪《蘇軾回翰林院圖》
蘇軾寫《獄中寄子由》說“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無比凄慘。審訊者常對他通宵辱罵。巨大精神壓力下,蘇軾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的悲慘詩句。因為兒子蘇邁離開京城去別處借錢,把送飯的事交給朋友,但是忘了告訴朋友父子之間有約定:送飯只送蔬菜和肉食,若聽到壞消息,才送魚去。巧的是這位朋友恰恰送去熏魚。蘇軾大驚,就給弟弟蘇轍寫了上面兩首訣別詩。詩作完成后,獄吏按照規矩,將詩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讀到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感動之余,也不禁為蘇軾的才華所折服。加上當朝多人為蘇軾求情,王安石也勸神宗說:“圣朝不宜誅名士”,神宗遂下令對蘇軾從輕發落,貶其為黃州團練副使。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就此銷結,而蘇軾的這兩首“絕命詩”也廣為流傳開來。[1]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清代任伯年繪《赤壁賦詩圖》
1036年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公歷1037年1月8日),蘇軾降生 1054年 娶王弗 1057年 21歲高中進士,母喪,服孝(1057.4~1059.6) 1059年 舉家前往京都 1061年 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入第三等。 1061年 任鳳翔府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年 任職史館 1065年 妻喪 1066年 父喪;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1068~1086) 1068年 娶王閏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 返京;任職史官 1071年 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 38歲任密州太守 1076年 40歲任徐州太守 1079年 43歲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 謫居黃州,擔任黃州團練副使 1084年 往常州 1085年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歷代蘇軾畫像(16張)哲宗(1086~1100)元祐年間太后執政(1085~1093) 1086年 以翰林學士知制誥 1089年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軍區司令 1091年 任吏部尚書;往京都;任潁州太守 1092年 任揚州太守;兵部尚書;禮部尚書 1093年 妻喪;太后逝世;調定州太守;河北軍區司令 1094年 往惠州貶所;謫居惠州 1097年 往海南;謫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執政(1100) 1101 年,北返;往常州;建中靖國元年七月二十八日逝世,享年66歲 1102年,即崇寧元年六月葬于汝州郟城釣臺鄉上瑞里。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一、文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并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蕩,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并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后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游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二、詩詞
蘇軾的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蘇軾彩像
,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于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并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后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并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莊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臺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后,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于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后,人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后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臺,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發了烏臺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后,晚清畫家錢慧安繪《蘇東坡夜游承天寺》
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并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余首詞作,真正屬于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并不占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占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一、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明末陳洪綬繪《東坡圖》
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二、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愿望。 三、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占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三、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元代趙孟頫繪《蘇軾小像》
名家,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云:“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后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并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后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四、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明代孫克弘繪《東坡小像》
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托,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并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為其后“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竹石圖》;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編輯本段主要作品
文學作品
【古文】 《刑賞忠厚之至論》 《范增論》 《賈誼論》 《石鐘山記》 《晁錯論》 《記承天寺夜游》 《重巽以申命論》 《進策》 《策總敘》 《策略》五篇 《策別課百官》六篇 《策別安萬民》六篇 《策別厚貨財》二篇 《策別訓兵旅》三篇 《策斷》三篇 【詩詞賦】 1《赤壁賦》 2《后赤壁賦》 3《東欄梨花》 4《出潁口初見淮山,是日至壽州》 5《春宵》 6《海棠》 7《和子由澠池懷舊》 8《和子由踏青》 9《花影》 10《惠崇春江晚景》 (此詩為作者蘇軾觀看惠崇所畫《春江晚景》而作) 11《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1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13《三月二十九日》 14《上元侍宴》 15《石蒼舒醉墨堂》 16《書李世南所畫秋景》 17《題金山寺》 18《題西林壁》 19《望海樓晚景》 20《雪后北臺書壁》 21《飲湖上初晴后雨》 22《有美堂暴雨》 23《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 24《贈劉景文》 25《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東禪莊院》 26《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 27《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28《卜算子·缺月掛疏桐》 29《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30《蝶戀花·記得畫屏初會遇》 31《蝶戀花·密州上元》 32《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33《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34《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35《洞仙歌·冰肌玉骨》 36《洞仙歌·江南臘盡)》 37《賀新郎·乳燕飛華屋)》 38《浣溪沙·覆塊青青麥未蘇》 39《浣溪沙·畫隼橫江喜再游》 40《浣溪沙·山色橫侵蘸暈霞》 41《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42《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 43《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 44《浣溪沙·寓意》 45《浣溪沙·照日深紅暖見魚》 46《減字木蘭花·春月》
47《減字木蘭花·空床響琢》 48《江城子·翠娥羞黛怯人看》 49《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50《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 51《江城子·天涯流落思無窮》 5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十年生死兩茫茫)》 53《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54《滿江紅·江漢西來》 55《滿江紅·清潁東流》 56《滿庭芳·三十三年》 57《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58《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59《南鄉子·寒雀滿疏籬》 60《南鄉子·涼簟碧紗廚》 61《南鄉子·霜降水痕收》 62《南鄉子·送述古》 63《念奴嬌·赤壁懷古》 64《沁園春·孤館燈青》 65《沁園春·情若連環》 66《青玉案·三年枕上吳中路》 67《阮郎歸·初夏》 68《少年游·去年相送》 69《哨遍·為米折腰》 70《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卷》 71《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72《踏青游》 73《玉樓春》 74《方山子傳》 【對聯】縱使萬般尋路無,不墮野地隨人居.
書法作品
《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 《人來得書帖》 《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 《黃州寒食詩帖》
蘇軾書法賞析(20張)《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 《祭黃幾道文卷》 《梅花詩帖》 《前赤壁賦》 《東武帖》 《北游帖》 《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 《令子帖》 《致南圭使君帖》 《次辯才韻詩》 《一夜帖》 《宸奎閣碑》 《致若虛總管尺牘》 《懷素自序》 《近人帖》 《與范子豐》
繪畫作品
《瀟湘竹石圖》 《枯木怪石圖》 《偃松圖卷》
編輯本段作品注本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比較著名的有: 1.詩注 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 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 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2.文注 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 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 3.詞注 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東坡樂府》 今人龍榆生的《東坡樂府箋》。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 李白
譯文:雖然前路上障礙重重,但有一天終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
2.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 餞別校書叔云》李白
譯文:用刀劈開流水會使它流的更快,借助酒勁來消除煩惱,煩惱會更令你煩躁。
3.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北風行》李白
譯文:燕山的雪花大如坐席,一片片吹落到軒轅臺上。
4.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李白
譯文:每個人只要生下來就必有用處,黃金千兩一揮而盡還能夠再來。
5.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將進酒》 李白
譯文: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從不掉頭返回。
6.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李白
譯文:你難道看不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悲嘆自己的白發,早晨的滿頭青絲,怎么才到傍晚就變成雪白一片。
7.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李白
譯文:人生得意之時應當縱情歡樂,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
8.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李白
譯文:兩岸的青山相互對峙,一只小船從水天相接的遠處悠然駛來,好似來自天邊。
9.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譯文:一葉孤舟,遠遠地消失在碧空盡頭,只見浩浩蕩蕩的長江,向天際奔流?
10.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李白?
譯文: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三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1241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