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西漢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兩千多年來,他的形象一直在英雄和叛徒之間徘徊,以這種矛盾的雙重標簽出現在世人之間。李陵做為英雄,他孤軍出塞,取得以五千步兵硬抗八萬匈奴騎兵殺傷萬余敵軍的傲人戰績!而做為叛徒,此后他兵敗被俘投降匈奴,最后任憑漢使百般勸說而至死不回,在歷史上留下污點!挺他的人說他孤軍奮戰,五千敵八萬而殺傷匈奴騎兵甚多,至于最后彈盡糧絕投降匈奴也是迫于無奈,李陵仍然心懷漢室。至死都沒有為匈奴攻漢出謀劃策。罵他的人說他投降異族,此后漢朝使者幾次勸他回國而被拒絕,甘當漢奸以至于最后老死在匈奴。順帶還坑了老朋友司馬遷一把,差點讓中國文學史上少了那部光芒萬丈的巨作——史記!雖然世人對李陵的看法貶褒不一,但是對于他投降匈奴的起因上看法還是比較一致,那就是孤軍出塞,沒有援軍救援導致兵敗。此后漢武帝聽信公孫敖的話,誤認為李陵投降匈奴,殺了他的家人從而逼迫他徹底的投降匈奴。但是我們從整個事情的前因后果來看,李陵事件似乎不是那么簡單。做為世代將門,李陵一家在西漢軍界可謂聲名顯赫,從他爺爺李廣開始就在邊境地區和匈奴作戰。這樣一個有著光榮背景的人在力戰不敵撤退之時沒有一支救兵前往救援。這不正常!而在他投降之初朝堂中一邊倒的對他喊打喊殺之聲,都恨不得置他于死地!只有司馬遷一個人為他說情!此前也有將領被匈奴俘虜,但是最后有的逃了回來。漢朝也既往不咎,繼續讓其領兵出戰。為何到了李陵這里就成了例外 這是為什么 李陵的悲劇,也給歷史留下了無數的猜測和爭論,畢竟大多數人心中是有英雄情結的,五千敵八萬也不是一般人能夠指揮的。1、李陵為何孤軍出塞年輕時候的李陵就似乎專門為了戰爭和冒險而生的,幸運的是他也趕上了一個能夠施展才華的時代,西漢和匈奴火力全開,東亞雙雄正式抗上了!從漢武帝登基不久,邊境地區就開始大規模的反擊匈奴之戰。一開始李陵在漢武帝身邊當侍衛,他弓馬嫻熟,對士兵頗有仁愛之心。漢武帝也是慧眼識才,知道李陵將門出身,武藝不凡。就交給他八百騎兵,讓他到邊境歷練。在邊境地區,李陵冒險敢干的作風就顯露出來了。他經常帶兵深入匈奴境內,大小數十戰。最遠的一次深入匈奴境內千余里,一時間在大漢境內傳為佳話。因為這些戰績,李陵很快就被升為統領五千人馬的騎都尉。駐扎在甘肅酒泉一帶。天漢兩年(公元前99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帶領三萬騎兵遠征天山左賢王部,以穩固西漢在西域的統治。由于路途遙遠,漢武帝讓李陵部五千人馬為李廣利部輜重部隊。漢代運輸輜重的自有征發的民夫,李陵部實際上就是搞好輜重守衛工作,別讓來去如風的匈奴騎兵給把輜重打沒了。按理說這在古代戰爭中是一個美差,不用上前方去拼命,事后戰功也肯定少不了。但是李陵不是這么想的,守衛后勤多沒勁啊!爺是自帶光環的,天生就要唱主角。于是他找到漢武帝說:"臣帶領的五千人都是好娃娃,劍客,射手、勇士都有。就是用來打匈奴的,守輜重多可惜啊!我愿意率領他們單獨為一軍,進擊匈奴。"漢武帝開始很是猶豫,因為沒有多余的戰馬撥給李陵部。向領導表決心,擺姿態很重要,但是要學會時刻而止。目標太大了,實現不了怎么辦 這時沒有多想的李陵說出了一句話:"無所事騎,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涉單于庭!"這句話就為他這次行動定了調子,一直打啊,我要打到單于王庭。關鍵是你五千步兵走路打的到單于王庭嗎 這個目標你完的成嗎 漢武帝一聽很是高興,他原本就是好大喜功的性格。當場就嘉許了李陵一番,又讓都尉路博德率部做為后援,在半道接應李陵。路博德是一位老同志,南征北討戎馬一生,一聽五千步兵打騎兵,還要直搗單于庭 心里覺得有些不靠譜。他婉轉的像漢武帝提出:"方秋匈奴馬肥,未可與戰,臣愿留陵至春,俱將酒泉、張掖騎各五千人并擊東西浚稽,可必禽也。"這個建議是說等到春暖花開之后,匈奴人的馬匹羸瘦,機動力差。這時候兩人一起合擊匈奴,自然勝算大增。"老同志"的眼光自然不同凡響,這個建議中肯實在!要不說為什么姜還是老的辣,人家吃過的鹽就是比你吃過的飯多!但是此時已經被李陵打了雞血,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可不是這樣想了。他想岔了:好你個李陵,當面說得好聽,一轉身就反悔了 忽悠著"老同志"上書反對,兩人在互演雙簧。要不這邊才豪言壯志的要五千破十萬,那邊又在說要等到明年春天 于是漢武帝就把路博德申斥一番,讓路博德去守衛西河郡去了。然后要李陵把行軍路線繪制成圖發給自己看。這就是變相的在警告和催促李陵,你別忘了在我面前說過的話!這下李陵不僅在漢武帝心中有了不好的印象,還連帶著把自己原本的援軍接應部隊的主將給得罪了,說定的援軍也沒了。而得罪了"老同志",也就相當于得罪了一大批人。人家在邊塞征戰那么多年,多少邊郡將領士兵都是人家的老戰友、老部下 你李家在邊境也很威風,但是關鍵在于你爺爺、父親死的早,現在邊郡守備還有多少是跟你相熟的 關鍵時刻能指望的上嗎 所以說在對上級說話前要想好怎么說。大話都會吹,但是吹出來之后要能夠圓場。一旦牛皮吹過了,萬一上級相信了又派你單獨去完成,那就不好辦了!而歷史往往也是如此周而復始的循環演繹著類似的人和事。在大約1700年后,同樣的一位將軍也向君主提出了豪言壯語:五年復遼!結果也是同樣挺凄慘的,他最后是被凌遲而死!這個人叫袁崇煥。2、飛將軍五千戰八萬于是李陵帶領他的五千子弟兵北出居延,開始了向單于王庭的挺進。大軍出居延,行進到浚稽山,一路上沒有遇見匈奴騎兵。李陵沿途畫下山川地理圖形,派部將陳步樂回京交給漢武帝。隨后李陵軍的好運到此為止!他一頭就碰見了匈奴單于帶領的三萬騎兵,雙方展開血戰。總得來說,李陵在軍事上的才華還是可圈可點,尤其是練兵上的確很有幾刷子,五千人都被訓練的棒棒地!加上當時軍中配備了戰略武器——強弩。因此一照面就把單于的三萬騎兵打的是欲仙欲死,欲罷而不能!單于一看形勢不對,決定增兵,本土作戰就是有這點好處,隨時可以叫人增援。單挑打不贏,我就群毆。漢代弓弩手于是匈奴人馬越來越多,最后一共集結了八萬騎兵來合圍李陵。匈奴人增兵,李陵也不傻。一看這個架勢不對,就邊打邊撤,同時估計也在往邊塞派人報信去了。李陵且戰且退,最后在殺傷匈奴萬余人之后。已經要撤退到匈、漢邊境遮虜鄣一帶,但是這時候不僅救兵沒有到來,而且軍中弩箭也不多了。漢代步兵打騎兵,靠的就是弓弩。這玩意射程遠,上手容易,是漢代出塞游的必備神器。匈奴方面,單于也有點扛不住了,這幫人太能打了,五千打八萬。自己還死活占不了便宜。單于又害怕漢軍邊塞守備部隊增援出擊,搞不好就把大軍包了餃子。于是單于猶豫著是不是撤軍。轉折在這里出現。漢軍里面出現了一個叛徒,向匈奴單于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李陵軍中箭矢不多了,單于聽完當機立斷,繼續強攻。李陵已經快絕望了,匈奴繼續猛攻,邊境援軍遲遲不來接應。在關鍵的時刻,漢軍一天就射出了五十萬支弩箭。最后的箭矢也沒有了。李陵決定全軍化整為零,突圍而出。《漢書》中如是描述:陵嘆曰:"吾不死,非壯士也。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今無兵復戰,各鳥獸散,猶有得脫歸報天子者。"突圍之后,李陵和副將韓延年率數十騎沖出,匈奴數千人緊追不舍。韓延年戰死沙場,李陵見突圍無望,只得仰天長嘆說:"我沒有臉面去見陛下啊!"于是下馬投降匈奴。五千大軍最后只有零散的四百人回到邊塞。縱觀李陵這次出塞作戰,從頭至尾李陵在指揮上都可圈可點。五千敵八萬,還能夠殺傷萬余人。這份戰績很是不錯了,要不是戰略武器——弓弩的箭矢沒有了,說不定就可以安全的退回到漢朝邊境。但是問題就在這里,已經到了邊境不遠,而河西一帶的當地守軍硬是沒有派出一個人接應,或者送送物資什么的。比如李陵軍急需的箭矢 漢代各郡都有自己的郡兵,尤其是邊塞,守軍更多也更能打。邊境上八萬人打得如火如荼,也不會不知道。李陵軍離邊郡百余里,騎兵一天都可以趕到,步兵慢一點,兩天也可以到啊!最后不是連匈奴單于也不想打了,害怕漢朝邊郡兵齊至,把匈奴主力給包了餃子!要不是李陵軍中出了叛徒,透露出李陵沒有箭矢了。說不定匈奴就已經撤兵。但是關鍵始終就是沒有人去接應,大家都裝聾作啞。李陵李大帥,你看你那點情商,平時不注意,都把別人得罪成什么樣了 看著你孤軍惡斗,大家坐在邊塞城堡內磕著瓜子看戲 要不說這人啊,情商差就是事業不順呢 有時候你說出的話,做出的事本意都是好的,但是在別人看來就變成了惡意。久而久之,你就變成了一個人的孤軍奮戰,沒有援軍,沒有幫手。還指望著后面沒有落井下石的。另外出塞之前你又“得罪”了老同志,人家可也是在邊塞多年。隨便說道幾句,這小年輕還要多歷練,讓他吃吃虧,對他的成長有好處!你說邊塞將士們聽了,還會不會出來 3、墻倒眾人推李陵戰敗之后,漢武帝知道了消息,開始武帝還以為李陵已經戰死殉國。但是隨后邊塞守軍報告,李陵還活著,而且投降了匈奴單于。這讓漢武帝很是憤怒,一種被欺騙的感覺。沒想到你這個濃眉大眼的也叛變了,還以為你戰死殉國了呢!這時朝中群臣都在指責李陵,漢武帝就問司馬遷:子長,你怎么看!司馬遷和李陵關系比較好,司馬遷就試著為李陵開脫,大意就是李陵事出有因,請陛下暫緩降罪,說不定李陵會回來的。"陵事專親孝,與士信,常奮屬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蘗其短,誠可痛也!圍之。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司馬遷這話說出了重點,李陵本事是很大,但平時不會為人處世,人緣極差。如今出了事,一些人都在伺機報復,落井下石。這很讓人痛心啊!司馬遷劇照漢武帝不高興了,你還敢為叛徒說情。氣頭之上的漢武帝就下令把司馬遷打入大牢,對他實行了腐刑。直到過了很久之后漢武帝氣消了,這才想到李陵孤軍深入,一直沒有得到援軍接應,從而戰敗投降的。他又有些后悔,便派因杅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武帝的心意是好的,想把李陵接應回漢朝。但是人選派錯了。公孫敖帶部隊到匈奴境內幾日游后,回來就稟告漢武帝:我抓到匈奴士兵問了,李陵這小子不想回來了!他在幫匈奴單于練兵以對付我們,所以我們接不到他。瞧瞧這話說的,天衣無縫啊!首先我是去了,還抓了俘虜。人家都一五一十的坦白了,李陵是真的叛變了!但是問題在于,一個小兵他能知道什么重大消息 斷案的都知道,口供不重要,物證才重要!你丫隨便抓個人問問,就斷定李陵叛變了 物證在哪里 古人說: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平時不知人情世故,不懂和同事的相處之道。關鍵時刻就肯定無人出來為你主持公道,反而會落井下石!李陵就是這樣,被俘投降后群臣喊打喊殺,最后公孫敖來了致命的一擊。漢武帝聽完,就下令把李家夷三族,徹底斷絕了李陵回漢之路。不久之后,有漢朝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向使者興師問罪:"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于漢而誅吾家 "在他看來,自己投降是迫不得已。沒有援軍救援而至。但是他忘記了,當初堅持率孤軍出塞的可是你!投降之后久無音訊的也是你!使者解釋說:“陛下聽說你在為匈奴訓練兵馬,準備進攻漢朝啊!”李陵這才明白此中緣由,他說:"那根本就不是我,我一直尋找機會想回來啊!那是李緒!"李緒原來也是漢朝的都尉,后來主動的投降了匈奴。不久之后李陵就尋找機會刺殺了李緒,也算是報仇雪恨。但是此時他也終于明白,自己也永遠不可能回到漢朝了,畢竟自己的家人已經全部被殺,李氏族人聽說自己投降,都視自己為恥辱。他心若死灰,從此就留在匈奴,但是始終不為匈奴出力進攻漢朝。可英雄還是受人尊敬的,哪怕是敵人!匈奴單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兒嫁給他,立他為右校王。自領一部人馬。此后,漢武帝去世,漢昭帝繼位。霍光擔任輔政大臣,霍光也算是李陵的朋友之一。霍光就派李陵過去的好友任立政等人去匈奴招李陵歸漢。任立政苦心勸說李陵歸漢,但是此時李陵已經心若死灰,又擔心自己回去之后又會受到別的屈辱。因此說道:"大丈夫不能反復無常,再次蒙羞。"幾年之后,在蘇武回國之前,李陵和蘇武見面并安排酒宴為他慶祝。席間李陵就感嘆:"你如今回歸漢朝,聲名顯赫而且名垂千古!而我成為當世的奇恥大辱,我還再顧念什么呢 算了吧,讓你了解我的心罷了!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永遠隔絕了!"隨后淚流滿面的起而歌曰:"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摧,士眾滅兮名已潰。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然后與蘇武就此訣別!后記李陵此后遠居浚稽山(今俄羅斯阿巴坎),十余年后病逝于此,并且埋葬在他最后的輝煌之地,也是他此后半生悲劇開始的地方!或許他還是在怨恨漢武帝武斷殺害他的家人,怨恨朝臣們的落井下石!迫使他只能流落異鄉。但李陵事件,真的能夠怪罪于漢武帝誅殺李家 畢竟漢武帝處于哪個位置,他的所作所為必須從整體角度出發,從漢朝利益角度出發!漢武帝聽聞李陵確實投降了匈奴,而且在為匈奴單于練兵,你讓漢武帝怎么想,怎么做 總不能給你頒個錦旗表彰吧 那以后一旦作戰不利都去投降匈奴了,這戰爭還怎么打 肯定要拿出一個處理辦法。要怪也只能怪李陵自己平時不夠圓滑,年輕氣盛得罪人而不自知。一旦出事大家都爭先恐后的搬石頭來落井下石,沒多少人出來說話。唯一的一位司馬遷,分量還不夠!往上來說,其實李家父子三代都有這種類似的性格缺陷,這或許是這個英雄家族的遺傳基因。爺爺李廣神勇蓋世,最后也因為出塞后迷路,當著主帥衛青的面滿腹牢騷,最后憤而拔劍自刎!留下“李廣難封”的千古之嘆!李陵之父李當戶,因為看不慣漢武帝男寵韓嫣對漢武帝無禮舉動,當面責打韓嫣。人家漢武帝兩人玩斷背山,關卿何事 幸虧漢武帝大度,沒有追究此事。只是把李當戶換到邊郡繼續為官,但還是年紀輕輕就死的不明不白,留下李陵這個遺腹子。歷史之上,朝堂之間。明槍暗箭,刀光劍影。處處殺人不見血!只能步步小心,交好同僚。任何的孟浪之舉和不知進退都可能誤了卿卿性命。況且李陵還情商不夠,為人處世不夠圓滑!就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職場上。也經常會遇到過這樣的場景:明明能力強,但是不會為人處世。為公司立下汗馬功勞。最后卻得不到領導歡心,和同事關系也處理的很僵硬。一旦公司發生變故,第一個倒霉的肯定就是他。最后李陵固然是傷心家人無故被殺,但是最為重要的是他不敢再回漢朝。因為他回來之后雖然在霍光等人的庇護之下暫時沒有危險,時間一長,難免會有昔日得罪過的人來舊事重提,興師問罪。以李陵如此的性格,愿意受這個屈辱嗎 所以李陵之所以不再回到漢朝,終老于異域他鄉。實在是有說不出的苦衷啊!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李陵之所以一生都沒有回到漢朝的確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有人污蔑李陵投靠了匈奴,于是漢武帝一氣之下就將李陵的家人都殺死了,這自然是讓李陵非常的傷心。而此時他已經在匈奴這里安了家,對于李陵來講,沒有一個親人的漢朝不回也罷。
當時李陵在攻打匈奴的時候戰敗而被匈奴俘虜了。當時匈奴和漢朝時常在打仗,雙發對于地方戰敗的將領都是會選擇讓他們投降于自己,這個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想要讓對方感到生氣。而這個李陵可是漢朝飛將軍李廣之后,匈奴自然是想要將李陵給招降。而漢朝為了防止將領投降也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懲罰措施,就是一人投降全家處死。
而李陵對此并沒有選擇妥協,不愿意投降。之后漢武帝就讓公孫敖去救李陵,順便看他有沒有投降。而這個公孫敖回來之后去對漢武帝說他看到了李陵再給匈奴訓練士兵。漢武帝頓時勃然大怒,一氣之下就將李陵的全家都給處死了。
而這個公孫敖說的有兩個解釋,一個就是公孫敖根本就沒有去救李陵,于是害怕漢武帝懲罰自己就說李陵投降了。還有說法就是公孫敖的確看到有漢朝將領在訓練士兵,但是這個并不是李陵,而是其他的投降將領。
在李陵知道自己的家人都被漢武帝殺光之后也是悲痛欲絕,之后匈奴單于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陵,并且將李陵封為了右校王。可以說此時匈奴才是李陵的家了。這也是為什么在漢昭帝繼位之后,此時當權都時霍光,上官桀這幾個和李陵關系非常好的人,并且漢朝和匈奴的關系也稍微緩和了。于是就想讓李陵回到漢朝,可是此時李陵自然不想回到這個殺了自己全家的漢朝。
李陵到底是真降還是假降到現在一直沒有定論,但是漢武帝誅殺李陵家人也未必有錯,借用電視劇中的一句話就是:?非卿不忠,非朕不明?啊。
首先,漢武帝本來是沒有打算誅殺李陵全家的,在得知李陵戰敗之后漢武帝的愿望是李陵能夠馬革裹尸(上欲陵死戰,召陵母及婦,使相者視之,無死喪色),而當得知李陵投降之后,漢武帝震怒不已,他責問李陵派回來匯報李陵戰績的陳步樂(步樂召見,道陵將率得士死力,上甚說,拜步樂為郎),陳步樂驚懼之下自殺。隨后,漢武帝又將為李陵說情的司馬遷處以腐刑。
但是后來事情發生了一次轉機??漢武帝怒氣過去之后,才發現司馬遷說的有道理啊,李陵?轉斗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他是在沒有糧草甚至沒有兵器的情況下與匈奴主力部隊作戰,以五千步兵對陣八萬騎兵,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才選擇投降。而他的投降,說不定也真的是先保住性命,然后?宜欲得當以報漢也?。所以,漢武帝?遣使勞賜陵余軍得脫者?,在李陵投降匈奴一年之后,漢武帝又派公孫敖率兵深入匈奴,其目的就是為了把李陵給救回來(陵在匈奴歲余,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注意,漢武帝派人迎接李陵,是在李陵已經投降匈奴一年之后了!這一年中,漢武帝不可能不對李陵投降事件進行調查,而調查的結果就是要把他接回來。
但是,悲劇發生了??公孫敖出兵不利,回來之后對漢武帝撒謊,說他之所以沒取得戰功,是因為李陵正在給匈奴單于練兵,對抗漢朝(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此后,漢武帝才下令誅殺了李陵的全家(上聞,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108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