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將岳鐘琪是民族英雄岳飛的21世孫,是岳飛的三子岳霖一系后裔。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立下無數戰功。
岳鐘琪原本是一名文官,卻因為自幼喜愛軍事而棄文從武,到四川松潘任中軍游擊,開始了一生的戎馬生涯。
康熙年間,盤踞新疆的準噶爾汗國在沙皇俄國的唆使和支持下,屢屢侵犯大清疆土。康熙皇帝曾經三次御駕親征,征討準噶爾叛亂。直到1697年,叛亂首領噶爾丹敗亡,準噶爾叛亂平息,清朝重新統一了漠北蒙古地區。
20年后,準噶爾新首領策妄阿拉布坦與沙俄勾結,再次發動叛亂。企圖吞并青藏地區。他派兵侵入西藏。進入拉薩后攻下布達拉宮,殺死拉藏汗王,拘禁宗教首領達賴和班禪。西藏落入準噶爾汗國手中。藏區陷入混亂,一些藏族首領和喇嘛見有機可乘,也跟著割據稱霸。
1720年,兩路清軍分別從青海和四川出發,進軍西藏平叛。32歲的岳鐘琪作為四川這一路大軍的先鋒官,率領前鋒部隊從康定出發,一路向西連克里塘﹑巴塘,發動奇襲拿下進入西藏腹地的必經險關三巴橋。隨后又力主抓緊時機,一鼓作氣進軍拉薩,平息了這場叛亂。
雍正元年,青海發生叛亂。岳鐘琪作為征西副將軍,從松藩出發,取道甘南揮師西征。一路上剿撫并舉,平定了沿途大小番寨。在殲滅叛軍首領羅卜藏丹津的戰斗中,他親率軍隊向西一直追到青藏交界處的桑駝海。他與撫遠大將軍年羹堯一道,平定了青海叛亂。
在乾隆年間,年過花甲的岳鐘琪又被授予總兵之職,臨危受命平定了川西的大小金川之亂。此外,他還平定過甘肅,四川,西藏等地的其它叛亂。
岳鐘琪一生歷經康雍乾三朝,多次承擔中國西部的平亂重任,為維護大清疆土完整立下功勞。最后他是死在剿滅大巴山邪教武裝后,返回成都的途中。他是清朝歷史上唯一被封為大將軍的漢族大臣,乾隆稱他為“三朝武臣巨擘”。
可就是這樣一位功勛蓋世的名將,有一件事情卻讓他備受詬病。那就是他成了雍正年間一場文字獄的始作俑者。
02
所謂文字獄,按照《漢語大詞典》的定義,是指:舊時統治者為迫害知識分子,故意從其著作中摘取字句,羅織成罪。
在中國歷史上,文字獄很早就有。見諸文字記載,最早的大概是漢代的楊惲。他出生名門望族,父親楊敞曾擔任西漢的丞相。他的外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史學家司馬遷。
楊惲起初是郎官出身。他為官清廉,對于當時官場上的貪腐之風深惡痛絕,因為侍從皇帝左右,常常在皇帝面前大膽直諫。
霍去病的同父異母弟弟霍光是西漢中期最著名的大臣,權傾朝野,對于漢昭帝和漢宣帝時期的中興功不可沒。可是霍光死后兩年,他的兒子霍禹等人謀反事情敗露,霍家一族遭到滿門抄斬。
告發霍家的人之中就有楊惲,盡管其父楊敞與霍光還是私交甚好的朋友。因為告發有功,楊惲升官中郎將,封為平通侯。
后來楊惲自己也被別人告發了。漢宣帝的親信大臣戴長樂因泄露宣帝即位時的經過情節,被關進大牢。姓戴的懷疑是楊惲告發的,于是反過來也告發楊惲,說他曾經在背后拿皇帝開玩笑,言語很不恭敬。漢宣帝就把楊惲也關了起來,后來兩人都被貶為庶人。
楊惲心灰意冷,整日大會賓客,飲酒作樂。他的老朋友安定太守孫會宗寫信勸他不要這樣狂放不羈,應當閉門思過。楊惲回了一封措辭犀利的信進行辯解,還不忘挖苦諷刺對方,信中流露出對皇帝的怨恨。
后來天空發生日食,這在古代被視作不祥之兆。有人竟然上書朝廷,將這種自然現象歸罪于楊惲惹怒了上蒼。楊惲再次入獄。不幸的是大理寺在他家中搜出那封《報孫會宗書》。漢宣帝看了異常惱怒,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將楊惲用殘忍的酷刑腰斬處死。孫會宗也因此丟了官。
03
宋代是文字獄多發的朝代,其中最有名的是蘇東坡的烏臺詩案。
宋神宗時期,圍繞王安石變法產生了新舊兩派的對立。蘇東坡站在守舊派一邊對新法持反對態度。1079年四月蘇軾調任湖州知州,他照例給皇帝寫了一封謝表。文章中有“知其生不逢時,難以追陪新進”這樣發牢騷的句子,暗諷王安石變法引薦的新派人物。
結果被朝中的新派人物告發,說蘇軾在文中誹謗朝廷。接著又處心積慮地從蘇軾的其它詩作中找出一些譏諷新法的詞句作為證據。蘇軾平時性格豪放,口不擇言,所以很容易被抓到把柄。
宋神宗下令逮捕蘇軾,關進京師御史臺獄中。因為御史臺里面遍植柏樹,數千只野烏鴉棲居在樹上,所以御史臺又稱為“烏臺”。這件轟動朝野的案子也就得名烏臺詩案。
此案牽連了司馬光等數十人。蘇軾在獄中被關了上百天,受盡折磨。后來包括王安石在內的許多大臣為他說情,才保住了性命,貶到湖北黃州去當了團練副使。
南宋高宗時期文字獄更加盛行。在奸相秦檜把持下,凡是涉及質疑與金軍議和的文字都會被宵小之徒告訐,受到迫害。
04
清朝的文字獄更加厲害,其中又以乾隆年間為最。
在年羹堯以九十二款大罪被雍正處死后,岳鐘琪接任川陜總督,掌控川陜甘三省兵權。這天岳鐘琪的府中來了一個名叫張熙的年輕人,拿著一封信求見。岳鐘琪拆開信不禁大吃一驚,信中竟然是勸說他起兵反清的。
岳鐘琪質問來人,為何膽敢送來如此大逆不道的信。張熙卻坦然說道,將軍是南宋岳忠武王的后代,當年岳王被金人勾結秦檜害死。如今清朝皇帝的祖先正是金人,將軍難道不想為岳王報仇嗎
岳鐘琪身為清廷重臣,豈肯聽從小民蠱惑,他馬上翻臉,將張熙關進大牢,并且將此事上報朝廷。雍正命岳鐘琪負責審理此案,設法引誘對方說出幕后真情。
岳鐘琪與陜西巡撫等人定下誘騙之計。他將張熙放出來,以禮相待,秘密接見了他。假惺惺地表示,自己早有謀反之心,聽了張熙的話十分感動,決心與他共同反清,恢復漢室,希望張熙為自己出主意。
張熙經不住岳鐘琪幾番誘惑,信以為真,將實情和盤托出。
明末清初,浙江桐鄉出了一個著名的學者呂留良。明朝滅亡后,他曾經散家財召募義勇,參加反抗清軍的斗爭。到了康熙朝招錄有學問的文人做官,呂留良也被人推薦,他卻堅決拒絕了。官府勸說他也不聽,索性跑到寺廟里剃發當了和尚。
他出家后就在廟里著書立說,其中也有一些反對滿清統治的文字。后來呂留良去世了,他的那些著作并沒有流傳出去。
湖南永興有個名叫曾靜的讀書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呂留良的文章,對他的學問十分欽佩。就派了學生張熙去浙江呂留良老家,打聽他遺留下來的文稿。
張熙來到浙江找到了呂家,得到了呂留良的兒子呂毅中贈送的其父全部遺作。張熙還結識了呂留良的兩個學生,相談之下很是投緣。
曾靜聽說后便將兩人約來見面,幾個讀書人在一起議論清朝的統治,都非常憤慨和不甘,密商如何才能推翻清王朝。
他們明白秀才造反十年不成的道理。曾靜打聽到陜甘總督岳鐘琪是漢族大臣,手中握有重兵。而且因為在西北平叛有功,正受到雍正皇帝的重用。如果能勸說他反清,就有可能獲得成功。于是張熙就帶著老師曾靜的信來到西安見了岳鐘琪。
岳鐘琪連哄帶騙讓張熙說出實情,立刻撕下偽裝,將張熙重新入獄,同時把曾靜等人圖謀造反的情況上奏雍正。
雍正立即派出欽差急赴湖南,扣押了曾靜以及眾多相關的親友。在曾靜家抄出他根據呂留良文稿中反清復明思想編撰的《知新錄》,書中宣揚了恢復華夏正統。
在浙江,總督李衛派人查抄了呂留良的家,抓捕了呂留良的兒孫和一幫學生。后來這些人統統被押解到京城。
此時呂留良已經死了近50年,他的墳墓被刨開戮尸梟首示眾。兒子呂毅中和呂家16歲以上男子被處死,其余家人60余口,發配到東北寧古塔為奴。呂留良的著作則全部被焚毀。
浙江和湖南兩地許多人受到株連。呂留良的學生嚴鴻逵已死,也被戮尸梟首,他的家族中成年男性均被誅殺,其余眷屬判為奴。嚴鴻逵的學生沈在寬被凌遲處死。在湖南參與刻書﹑藏書的車鼎豐等數人判斬監侯。其他一眾人等均被革去功名,有的判刑,有的流放充軍。
05
讓人匪夷所思的是,犯下謀反罪的曾靜作為此案的主角卻奇跡般逃過一死,無罪釋放回家。雍正解釋說,是因為岳鐘琪曾假意與張熙結盟立誓,才套出主謀曾靜。若將二人處死,會讓岳鐘琪背負背信棄義的罵名,而遭到天譴。當然事情不是如此簡單。
曾靜其實只是一介腐儒,到了獄中,為了保命便供認不諱,推說是受到呂留良的蒙蔽。雍正感到不解的是,曾靜作為一個鄉野小民,如何會了解自己一些外人不知的私事。
通過曾靜的招供順藤摸瓜,雍正得知這些消息來自自己的兩個異母兄弟胤禩和胤禟。當時兩人站在十四阿哥胤禵一邊與雍正爭儲,失敗后被雍正圈禁起來。他們的黨羽也被流放到邊遠地區。正是這些人心懷不滿,散布了這些流言。
曾靜一案讓雍正找到了這兩個兄弟攻擊自己的證據,也是懲治他們的理由。雍正再次宣布胤禩集團的罪狀,挽回自己的名譽。
他還特地編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附上曾靜的口供,頒發到各地州府,命地方官廣為宣傳,為自己辯白。
雍正認為呂留良才是罪魁禍首,他樂于將曾靜打扮成一個迷途知返,悔過自新的典型,放過他也正可以表現自己的寬容大度。于是曾靜和張熙被釋放回家做起了教書先生。
可是好景不長,幾年后乾隆即位,兩人隨即被以“誹謗先帝”的罪名,凌遲處死。
在雍正朝,還有一樁著名的文字獄。翰林院庶吉土徐駿在奏章中錯將陛下寫成了狴下,被雍正革職。后來又在他的詩集中找到“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句子,硬說清風指的是清朝,將這頗有意趣的詩句說成是誹謗朝廷。結果徐駿被處死,成為文字獄的冤魂。
在乾隆朝,這種捕風捉影,恣意加以揣摩引伸的文字獄愈演愈烈。直到嘉慶皇帝親政后著手平反文字獄,才終結了這種歷史上禍害千年的惡習。
: “民間歷史故事”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求分享 求點贊
孫岳是中國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早年曾考中清朝秀才,稍后因怒殺地痞被迫入五臺山剃度為僧,繼而披著袈裟考入保定武備學堂,期間加入同盟會,并參與了震驚中外的刺殺清廷出洋五大臣行動。從武備學堂畢業后,孫岳進入行伍,先是與王金銘等人謀劃灤州起義,繼而參加?二次革命?,出任討袁軍第一路總司令。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還與馮玉祥聯手發動?****?,囚禁了賄選總統曹錕,有力地遏制了綿延不絕的軍閥混戰。此后,孫岳歷任國民軍副總司令、河南省省長、直隸(今河北省)督軍兼省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等職,被授予上將軍銜,直至1928年病逝于上海。
一
孫岳,字禹行,1878年出生于河北省高陽縣西莊村的一個農民家里,為明末著名軍事戰略家、忠貞的愛國者、民族英雄孫承宗之九世孫。孫承宗曾當過明天啟帝朱由校的老師,并一度出任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為大明王朝一股肱重臣。1638年清兵圍攻高陽時,孫承宗還以76歲的高齡,率領全家及高陽民眾奮起抵抗,只是由于實力相差懸殊,高陽城終被攻破,孫承宗亦被俘虜,但他至死不降,自殺殉節,其子孫男婦40余口慘遭清軍殺害。
正因為家族有此段歷史,清朝入主中原后孫承宗后人均誓不仕清。孫岳父親孫邁唐亦遵從此誓言,勤儉躬耕,?蓄意發家致富?。彼時清廷政治腐敗,公開賣官鬻爵成風,貪官污吏的橫征暴斂又導致民不聊生。幸而高陽縣地處華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東部,京、津、石、保、滄5個城市的黃金腹地,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孫邁唐又極善經營,才得以維持家道不致衰落,并漸至小康。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衣食無憂的孫岳在少年時代一度倜儻不羈,被村人戲稱為?嘎小子?(此處嘎取精明、乖巧之意)。據牛國華《孫岳將軍傳略》一文中記載,一次西莊村屈家做法會,請道巫念經求神,正當人家低頭默念經卷之時,這個?嘎小子?躡足而前,偷拿供品,還趁他人不備之時猛然掀翻供桌,高聲吶喊:?老神來了!?仿佛晴天一霹靂,剎那間嚇得道巫癱坐于地,道場一片嘩然,秩序大亂。待眾人緩過神來,開始搜尋這一惡作劇的始作俑者時,?嘎小子?孫岳卻已經潛身而逃,溜之大吉了。
過了幾年,孫岳已經到了讀書識字的年齡,為了使這個?嘎小子?能夠讀點兒書、識點兒字,免得日后被人欺負,孫邁唐遂將其送至外祖父家,拜托給當地有名的教師常鶴苓先生進行啟蒙教育。這位常鶴苓先生博學多才,品行高潔,更重要的是他還通曉兒童心理,注重對學生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就這樣,在其悉心調教下,孫岳?逐漸安心學業,并大有進取之心?。受常鶴苓影響,聰慧過人的孫岳甚至不顧家規族約,開始潛心于制藝科舉路途。
1902年,孫岳不顧家人勸阻,赴保定參加院試,并名列前茅,高中秀才。按理說既中秀才,孫岳家境又較為殷實,加之其聰慧過人,在官場上謀個一官半職應該不成問題。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曾一心博取功名的孫岳這時卻置學業于不顧,開始頻繁往來于高陽、保定之間,?飲酒尋歡,結納至交?。原來,就在保定應考期間,這個?嘎小子?結交了一位朋友,隨著感情的增深,該友人竟勸孫岳道:?我是滿洲人,參加革命不會有人信任我。你是抗清名將后裔,天生的革命黨,何苦也來湊熱鬧??受友人言語觸動,孫岳心中黯然,認為?我是大明宰相孫承宗之后,祖上被清家所殺,仇深似海,哪有再應清家科舉之理?,遂置大家勸說于不顧,棲身于茶樓酒肆。孫岳此舉甚為不當,就連其父孫邁唐,亦指責其為不成器的敗家子,大有恨鐵不成鋼之意。
冬去春來,時光飛逝。經過在社會上的幾年闖蕩,憂國憂民的孫岳逐漸血氣方剛,好打抱不平,常會?路見不平一聲吼?。據《孫岳將軍傳略》所載,一次孫岳在回家路上遇到一位行乞的老人,?氣度不凡,須發皓白,舉止文雅,但卻身著破衣,形容凄慘?。孫岳見此,心想必有緣故,便上前詢問。該老人見孫岳英氣逼人,舉止不凡,也竹筒倒豆子似的把心里的委屈一股腦兒說了出來。原來,這個老者家在蠡縣北部農村,家庭原本殷實,只因當地一個天主教徒企圖吞并其家產,誣告他與義和團有來往,官府黑白不分,下令緝拿,才致使全家逃散,有家難歸。
孫岳平日常聽人述說岳飛抗金、戚繼光抗倭的英勇事跡,對救黎民于倒懸、挽大廈于將傾的民族英雄甚為崇拜,更對洋人倭寇侵略祖國,屠我百姓的行為極為痛恨,此時聞聽有人投靠洋人,欺壓同胞,遂怒不可遏,決心予以懲戒。回到家后,孫岳便派人到蠡縣暗中打探,得知那個天主教徒是個地痞無賴,常依仗當地教堂的勢力橫行鄉里,魚肉百姓,無惡不作,當地無人敢惹,就連官府也不敢過問。獲悉此情后,孫岳怒目圓睜,立誓除掉此賊,還百姓一方安寧。
次日,孫岳找來一把大刀,磨得雪亮,然后把那老人叫到跟前,憤憤地說:?走,今晚我要與你報仇雪恨!?不想此時老人已被孫岳之舉動嚇呆,戰戰兢兢地說:?你是個讀書人,怎能做這等事,若是闖出禍來,誰又擔當得起呢??孫岳聞聽此言,更加惱怒,他把手里的鋼刀晃了晃,高聲喝道:?你有仇不報,空披一張人皮,活在世上尚有何用!?為其所逼,抑或是被孫岳的神勇鼓舞,老人最終答應當了孫岳的向導。
這天夜里,孫岳在老人帶領下來到了那個天主教徒的住所。老人在門外望風,孫岳則翻墻而過,進入內室。不一會兒,就在老人提心吊膽之時,孫岳提著一個血淋淋的人頭跳了出來。看著尚未來得及合上眼睛的仇人頭顱,老人嚇得癱坐于地,半天說不出話來。還是膽大的孫岳安慰其道:?我孫岳自己做事自己當,決不連累他人。?說到做到,孫岳事后即修書一封,詳列死者罪狀,并指責官府縱奸害良,警告其今后若是不改,定與此人一樣。為震懾更多的貪官污吏、土豪劣紳,孫岳還將此人頭顱帶到高陽,懸掛于南城門上,又貼上該信。一時間,河北全省轟動,官府大為驚恐,而百姓都拍手稱快。
在這件事情發生后,孫岳無法在當地存身,被迫遠離家鄉,到五臺山出家當了和尚。孫岳出家為僧,?本是為避風頭的權宜之計,因此他在廟中不拘廟規,不讀經卷,反把《魯智深醉打山門》的鼓詞背得爛熟,借以發泄憤懣之情?。待1903年中央練兵處軍學司正使馮國璋督辦保定北洋武備學堂,翌年武備學堂招考學員時,身懷報國壯志的孫岳便身披袈裟,毅然前往應試,并最終以優異成績被錄取。當時,披著袈裟應試的孫岳在眾多考生中格外顯眼,堪稱古今中外軍校招考的特殊一景。
應該是功大于過。秦始皇是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秦莊襄王之子。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秦王政創立了“皇帝”的尊號,自稱始皇帝,以秦國原有的法律令為基礎,吸收六國法律的某些條文,制定和頒行統一的法律,統一中國文字、統一度量衡、始修長城、開了運河等。
先看看后人給這位偉人強加的“罪過”: 1 焚書坑儒 2 修長城現在就先看一下第一點: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在大一統的形勢下,各門各派都在極力吹捧自己的學說,而社會的大變革,是不允許有這種思想上的不統一的,要有政治上的統一,必須先從思想上著手,自己的政策在現實中實施,才不會有什么太大的阻力。的確,他實惠了一些文化,后來的“文字獄”,“文化大革命”卻又有過之而無不及。第二,長城,一項偉大的工程,在當時修建,有個方面積極的意義,低于外辱,加強集權。雖然有一些人員的傷亡,但也是不足為取的。
其實要準確地衡量一個人的功與過誰大與誰根本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普通的人類,連自己生平做的錯事與正確的事孰多孰少有時都無法肯定地回答,更何況是衡量其他人,誰沒有犯過錯的時候,會有這兩種不同的觀點,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在看來,秦始皇雖然殘暴,但他的的確確為中華民族做了不少好事,他的一生過得比別人更有意義,這就足夠了 。
雖然是暴君但統一六國,統一貨幣,統一衡量度,建造萬里長城的功績不能泯滅!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了中國長期戰亂的局面,并初步將“大一統”思想灌輸給了中國人,為以后的中國統一戰提供了依據。李白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耽雄”概括了他的豐功偉績。但是他 對中國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樣是秦朝暴政的集中體現。只燒掉書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對秦始皇的暴政怨憤異常,對他不利的言論遍布天下。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國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塊押到驪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殺,也就是活埋。因為這些人絕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稱為“坑儒”。焚書坑儒是秦始皇無法抹去的一大污點,極大地抵消了他統一全國的歷史功績。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100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成語故事——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