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每個大悲劇下面,都涵蓋著無數個小悲劇,還說安史之亂吧。
這樣一場空前絕后的大悲劇不僅僅廢了李隆基,死了楊玉環,更捉弄了千千萬萬個小人物。
這些小人物被時代洪流裹挾,在生活的大江大海中起伏顛簸,他們哀愁的事情不同于天子,但他們哀愁的深度絕不低于天子。
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
江南逢李龜年
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本名李隆范,后為避李隆基的名諱改為李范,封岐王,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
尋常:經常。
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唐玄宗時,曾任殿中監,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一家大姓,表明李龜年受賞識。
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歷三月。
不要小看這短短的28個字,這是一部縮微版的唐玄宗盛衰史,也是一首絕句版的《長恨歌》。
為什么這么說 先看前兩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我曾經總在岐王的宅子里看見您,也曾經在崔九的廳堂前多次聆聽您的歌聲。
現在兩個熟人偶遇,不是還會這樣打招呼嗎
杜甫在江南遇到老熟人李龜年,說的也是這樣的話,這就是“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但是,可別小看這尋常的大白話,這兩句話的分量太重了。
重在哪里 首先重在岐王和崔九。
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受封為岐王;而崔九則是唐玄宗的寵臣崔滌,因為兄弟中排行第九,所以按照唐朝人的習慣,通稱崔九。
這兩個人可不一般,不僅是皇親國戚、達官貴人,還是當時文化界的領軍人物,是藝術家的知己和保護人。
一個岐王,一個崔九,都是位尊、人閑,而且還眼光高、身段低,這樣的人身邊當然是群賢畢至、勝友如云。這就是開元盛世的另一面了。
一般我們說開元盛世,都會想到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但是,那只是物質上的開元盛世,還有一個精神上的開元盛世,就體現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在那里,王爺和重臣都禮賢下士,詩人和藝術家也能平交王侯。那才是錦天繡地、滿目俊才!
岐王和崔九,是這兩句詩中第一組有分量的詞。這兩句詩,還有兩個有分量的詞,就是“尋常見”和“幾度聞”。
為什么寫尋常見和幾度聞呢 因為誰也沒當回事。
這就是“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詩人寫岐王,寫崔九,寫尋常見,寫幾度聞,不是為了炫耀我和誰是朋友,而是在用最平淡的語氣,勾勒了一個最美好的開元盛世,這個盛世,詩人和藝術家都親身經歷過。事實上,他們就是那盛世的一部分。
然而,下面兩句出來了:“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從追憶一下子轉到現實來了。現實是什么 杜甫再次見到李龜年,已經是大歷五年了。
大歷五年是公元770年,開元盛世已經過去了三四十年,攪亂大唐的安史之亂都結束八年了,可是社會始終沒有從動亂中恢復過來,國家分裂,滿目瘡痍。
杜甫此時已經接近六十歲,輾轉漂泊到潭州。
不僅當年的政治理想未能實現,就連生活,也是“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落魄不堪了。
那個當年整天出入宮廷的李龜年呢 也已經流落江南。
所謂“當時天上清歌,今日沿街鼓板”,老藝人只能到處賣唱討生活。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個白發老翁不是在東都洛陽,也不是在西京長安,而是在江南重逢了。
江南當然山明水秀,比當年的長安和洛陽還要美麗。
但是,江南的好風景只能反襯出老詩人和老藝人境況的凄涼,所以,這一句“正是江南好風景”,就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樣,都是以樂景寫哀,讓悲哀來得更深沉。
這樣的悲哀,又豈止是杜甫和李龜年兩個人的悲哀!
當年招待過他們的岐王和崔九已經死去幾十年,早已墓木拱矣,創造出開元盛世的唐明皇也已黯然離世,花團錦簇的開元盛世更是一去不返了。
四句詩,四十年。
好像剛剛開頭,其實已經結尾。
真是沉郁頓挫,蘊藉至極。
經歷過時代滄桑、人生巨變的人固然心領神會,就連我們這些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太平兒女看了,也會感慨萬端、黯然神傷。
所以《杜詩鏡銓》說,“子美七絕,此為壓卷”。
大賽作品集,人手一冊哦!已加主編微信的可直接微信聯系購買!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
寫詩填詞
○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有詩還有遠方...
杜甫詩集
《杜甫詩集》由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出版于2011年1月,全書共245頁,是國學經典導讀系列的一本。我國廣博精深的傳統文化中飽含著豐富的精神財富,然而在杜甫的詩歌中,他心系天下的憂患意識、衷心報效國家的滿腔熱血、不屈權貴的清高正氣以及民為邦本的政治觀念都一一展現無遺。在杜詩中,我們可以讀到他的品德、他的性格、他的命運,感受極其珍貴的精神文明,備受感觸。
這本《杜甫詩集》分為幾個方面,最前頁是導言,之后的第一章主要介紹了杜詩在我國文學史中的地位,從他被稱為詩圣的簡介、其詩對唐前古詩的繼承、對唐后詩作的影響啟迪以及杜詩對于中外文學的貢獻等幾個方面來分析。第二章講的是杜甫的生平,其中涵蓋了他的傳記、他與戰爭、他的流離以及他的思想等多個方面。第三章講解的是杜詩的內容含義,他詩文的主題主要涵蓋了哪幾個方面,反映了何種思想情懷。第四章是杜詩的藝術欣賞,后面幾章講了其詩集的編輯、注釋以及研讀,最后是詩選,將杜甫的佳作收錄其中。
杜甫 畫像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門大士族,家族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陽杜氏,自祖父杜審言起舉家自襄陽遷至鞏縣。杜甫小時候家境優厚,生活寬裕,年幼好學,七歲能成詩文,不過杜甫小時候也十分頑皮,院子里棗樹熟了的季節,一天可以上樹不知幾回。
杜甫十幾二十歲時好游歷,四處出游,24歲時考試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兩人一見如故,談詩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時節二人告別,杜甫結束游玩回到長安。
杜甫所生活的年代恰逢唐朝由盛至衰的轉折,由于杜甫家學淵博,其早年的作品一方面主要表達了他理想中的生活與抱負,另一方面顯露了他關懷民生與駁斥政治丑惡的思想,逐漸走上了憂國憂民的創作道路。隨著唐玄宗的政治日益腐化,其生活也逐漸陷入困境。
此時杜甫仕途也不順,遭遇科考鬧劇,士子全數落選,無奈之下轉投權貴之門依然無果,困居長安十年,郁郁不得志。
后來遭遇戰亂,杜甫顛沛流離也始終不忘牽掛國家與百姓憂患。此后,杜甫在官場流離,遭遇了世態炎涼,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不少佳作。759年,杜甫開始在外漂泊,社會動蕩,杜甫對混沌的政治痛心疾首,生活艱苦,此時作品的產量也極大。
此后,杜甫在船上飄蕩,思鄉心切卻因生活艱苦而不能北上,最終于大歷五年冬,死于一艘小船上,享年59歲。
杜甫 塑像
杜甫“詩圣”這樣的譽稱不僅僅是因為他文學造詣極高留下了眾多流傳至今的絕妙詩歌,最重要是他的詩文中有許多作品都流露出了他悲天憫人心懷蒼生的思慮與情操。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中十分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風格沉穩樸素,在他的作品中能體現出唐朝由盛轉衰的過程以及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以及強烈的政治傾向,社會內涵豐富。而另一個方面,杜甫的詩歌總體上可以用“抑揚頓挫”來涵蓋詩風,沉郁表示的是他文章的深沉意蘊,而頓挫則是形容情感的迂回抑揚;他詩文中的語言口吻、音律節奏起伏跌宕,他的文字用詞簡樸通俗,十分寫實,卻盡顯功底,綜上所述,因此杜甫被后人以“詩圣”的譽號來尊稱。
杜甫的生平十分坎坷,他出生于富足的士家,但生活并不順利,晚年清貧且舊病纏身、老無所依。他仕途不順、懷才不遇卻堅決不向權貴低頭,盡管早年間他也如同李白那般縱情四海的放蕩輕狂,但是中年的他生活無依無靠,徒有一腔愛國熱情卻沒有報國的機會,在國家動蕩身陷內憂外患之時,他日日以國家之憂而憂,以百姓之苦為苦,正是他這種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懷感動了古往今來的世世代代人。
江南逢李龜年
《江南逢李龜年》是杜甫詩中最有韻味、最富情致的一首名篇,開頭的前兩句表達的是詩人在回憶過去時日中與李龜年的交往,并傳遞了詩人對于開元早年時期國家社會鼎盛的眷戀。而后面兩句表達的則是杜甫對于國家逐漸蕭條衰落,藝人們不幸在亂世中顛沛流離的深切感慨。詩文中杜甫感嘆今時,追戀往昔,時過境遷,今朝不同往日,年華流逝,人情冷暖,團聚終有離散,人世滄桑,在這二十八年中遭遇世事巨變,一幕幕在眼前一一浮現。
該詩是杜甫對于當年的著名樂師李龜年的追憶,詩人表達的大意為:當年時常在岐王宅中欣賞你的表演,也曾于崔九堂前屢次贊嘆你的藝術。真是萬萬沒有想到,于此風光一派美好的江南地區,竟能有機會與你這位舊日老熟人偶遇,又恰逢落花的好時節。
該詩言語上極其簡單平易,讀起來卻意味深長,蘊含詩人心中所回憶的極為豐富的社會生活經歷,流露出杜甫身在亂世,人生飄零的孤寂感。
本首詩作為杜甫的代表作,之所以被稱為七絕創作的典范,無外乎其在平仄格律的運用,以及在這看似平淡樸素的詩中蘊含著的不凡之處。
這首詩之中,杜甫首句采用了不起韻的格式,對于近體詩格律規則可謂是有著標桿作用。而在講究以詩傳情,以詩寄情的古代,這首詩僅僅以28字便將40余載的時間包含在內。凝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更是作為詩圣的杜甫以及朋友李龜年往昔舊夢的寫實。
作此詩時,杜甫已經年逾58歲,而在顛沛流離之間,想必他也能預感到自己的垂垂老矣。大唐往昔的盛世不在,安史之亂、百廢待興的社會背景之下, 他與故交好友李龜年在江南相逢。
舊時風華,彼時的杜甫青春年少,正是達官貴人府中的常客,李龜年又何嘗不是岐王、殿中監等府邸上的演奏者,然而幾十載過后,江南的風景美好,但朋友間的相遇卻顯得突兀了些許。曾在岐王、殿中監上演奏的歌者李龜年,竟已經淪落到江南賣唱的田地。
而反觀詩人自己,又何嘗不是此般落魄。今昔對比,既有個人命運的殊途同歸,又更有四十余年間大唐的由盛轉衰。
而在小編認為,最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在見到李龜年后的戛然而止。逢君之后做了什么?想必這就是此處無聲勝有聲,道是無情還有情的最高境界了吧。
作為對中國古典詩歌有著深遠影響的詩人,杜甫以其詩歌更頗有幾分史書的意味。出身名門望族,有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卻終究在優游之后換來的是仕途上的不順,在見識了大唐的極盛之后,更見識了大唐的盛衰轉圜。“沉郁頓挫”的詩風,更是時代的寫照,而這寫照在《江南逢李龜年》里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0520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