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凱紫的詩詞之美(ID:kaizisc)
詩詞中有有一種特殊的題材,名為“懷古”。
就像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的“何處望神州 滿眼風光北固樓”,都是膾炙人口的懷古佳作。
而唐朝最擅“懷古”的應該是劉禹錫了,他的懷古詩作,無論是絕句還是律詩,都十分大氣壯闊,發人深省。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他的《西塞山懷古》,此詩被譽為“唐人懷古絕唱”,境界之高,常人難以企及。
全詩如下: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
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
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西塞山在湖北黃石的長江邊上,自古便是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
當時劉禹錫因為一句“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得罪權貴,被貶連州(廣東),后來又遷至夔州(四川)。
這首詩是他在調任和州(安徽),途中經過湖北的西塞山時,有感而發所作的。
詩歌的前兩聯說的是西晉滅亡吳國的歷史,表明了國家的統一是必然的趨勢。
“王濬”是西晉的名將,在滅吳的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金陵”便是代指吳國,當年吳國曾在此建都。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兵20多萬,分六路進攻吳國,第二年便攻入建康(金陵),吳國被滅。
雖然表面上西晉攻打吳國是從279年開始,但實際上,為這一場戰役,晉武帝已籌備了多年。
早在西晉滅亡蜀國時,司馬炎便聽從羊祜的建議,命王濬鎮守益州,并訓練水軍,建造戰船,為攻打吳國做準備。
所以劉禹錫才會在詩中說當王濬的戰船離開益州東下江陵時,吳國的氣數也就到頭了。
事實也是如此,當時的吳國君主以長江天險,并在江中暗置鐵錐,再用千年鐵鏈橫鎖江面,自以為萬無一失,高枕無憂。
不料王濬以巨筏帶走江中的鐵錐,又以大火熔毀鐵鏈,攻占丹陽,最后又在幾路大軍的協助下,率先進入金陵,吳主孫皓投降,吳國被滅,自此三國統一。
本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詩人只用了短短四句,便寫出了晉軍的勢如破竹、吳軍的倉皇潰敗。
面對晉軍的來勢洶洶,吳軍不是沒做準備,“千尋鐵鎖”,只是再怎么準備,在絕對的實力面前,都是不堪一擊的。
詩人這樣寫吳軍的失敗,主要是為了突出“國家統一”是必然趨勢。
而他之所以會一直強調這一點,也是因為唐朝當時藩鎮割據,破壞國家的統一,他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了擔憂。
接著的頷聯是最受好評的兩句,紀曉嵐曾評價“第六句一筆折到西塞山是為圓熟”。
東吳滅亡后,陸陸續續,又有幾個王朝建都金陵,但最后都滅亡了,物是人非,只有長江邊上的西塞山依然如故。
“物是人非”是懷古詩中很常見的一種情感,就像韋莊的“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繁華落幕,盛世興亡,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即使豪放如劉禹錫也不免感慨。
這兩句其實和《三國演義》卷首的“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頗有幾分相似,背景都是三國,情感上也很能引起共鳴。
接下來的最后一聯寫的是唐朝當時的狀況,追昔后以撫今結尾,發人深省。
如今四海統一,昔時的壁壘早已成為一堆廢墟,只有蘆荻迎著蕭瑟的秋風,颯颯飄搖。
秋風蕭瑟,蘆荻飄搖,這樣蒼涼的意境,一種沉郁頓挫之感油然而生。
全詩大開大合,酣暢淋漓,詩人看似是在客觀地敘述史實,但其實更多的是為了驚醒當時的統治者。
西晉曾經在對吳的戰爭中,是勝利者的姿態,可是不久就分裂了。
后來的南北朝也是何等的繁華,最后也不過是過眼煙云。
而當時唐朝看似一統,卻早已風雨飄搖。
詩人渴望統治者能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可惜的是唐王朝最終還是走向了滅亡。
雖然劉禹錫的愿望落空,但是他的這首詩卻是永垂不朽。
后人評價:“似議非議,有論無論,筆著紙上,神來天際,氣魄法律,無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壓倒元、白”。
元稹、白居易算是中唐文壇宗主,后人如此評價劉禹錫這首詩,可見其影響力了。
也許是境遇不同,元稹、白居易確實寫不出“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這樣的詩。
從懷古詩來看,劉禹錫絕對能壓倒元、白。
不知你怎么看呢
,低沉磁性的治愈男聲,全網音頻超10億點擊,每晚10點為你讀詩。他的公眾號:凱紫的詩詞之美(ID:kaizisc),新浪微博:@凱紫。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0430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十月,把日子過成一首詩
下一篇: 你姓什么,就是什么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