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詩詞歌賦

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看這24句就夠了

艾(ai)灸師小愛 2023-07-23 12:57:47

唐(tang)(tang)詩(shi)宋(song)詞古詩(shi)詞唐(tang)(tang)詩(shi)宋(song)詞查詢,古詩(shi)詞分享!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nian)),止(zhi)于(yu)明朝崇禎十七年(nian)(1644年(nian)),計(ji)3213卷,約4000萬字,是世界圖書史上(shang)的巨(ju)著。今(jin)日將(jiang)其中經典名句(ju)擷取24句(ju)分享給大家品讀,以(yi)史為鑒,醒悟人(ren)生。

1/24

義感君子,利動小人。

——《晉書·符登傳》

(譯:君子(zi)(zi)喻(yu)于義(yi),小(xiao)人喻(yu)于利(li)(li)。對君子(zi)(zi)曉以大義(yi),對小(xiao)人用利(li)(li)益誘惑。)

2/24

不(bu)汲(ji)汲(ji)于富(fu)貴,不(bu)戚戚于貧賤。

——《漢書·揚雄傳》

(譯:不為(wei)(wei)貧(pin)賤而(er)(er)憂慮(lv)悲傷,不為(wei)(wei)富貴而(er)(er)匆忙追求。)

3/24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漢書·成帝紀》

(譯:有了過錯(cuo)(cuo),而不悔改,這(zhe)才(cai)叫過錯(cuo)(cuo)。)

4/24

前事之(zhi)不忘,后事之(zhi)師也。

——《史記·秦始(shi)皇(huang)本紀(ji)》。

(譯(yi):吸取(qu)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為以后的借鑒。)

5/24

君子立(li)身(shen),雖云百行,唯誠與孝,最(zui)為其首(shou)。

——《隋書(shu)·文帝紀》

(譯:君子在社會上立足成名,盡管需要(yao)修養(yang)的品行有(you)很多方面,但只有(you)誠和孝才是(shi)最(zui)重要(yao)的。)

6/24

天(tian)下熙(xi)熙(xi),皆(jie)為利來;天(tian)下攘攘,皆(jie)為利往(wang)。

——《史記·貨(huo)殖列傳》

(譯:天(tian)下熙(xi)(xi)熙(xi)(xi),都是為(wei)利而來;天(tian)下攘(rang)攘(rang),都是為(wei)利而往。)

7/24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shi);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列傳》

(譯:聰明的(de)(de)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hui)有(you)一(yi)次失誤;愚蠢的(de)(de)人在上千次考慮中,總會(hui)有(you)一(yi)次收獲。)

8/24

明者見(jian)危于無形,智者見(jian)禍于未(wei)萌。

——《三國志·魏書二十(shi)八·鐘會(hui)傳》

(譯:明(ming)智的(de)人在危(wei)險還沒形成時(shi)就能預見到,智慧(hui)的(de)人在災(zai)禍還未發生時(shi)就會有(you)所覺察(cha)。)

9/24

臨(lin)淵羨魚,不如退(tui)而結網。

——《漢(han)書·董仲舒(shu)傳(chuan)》

(譯:站(zhan)在深潭邊(bian),希(xi)望(wang)得到里面的魚,還不如回家去(qu)結網。)

10/24

居高而必危,每處滿(man)而防溢。

——《北(bei)史(shi)·后妃列傳》

(譯:居高位一定(ding)要(yao)有危險意識(shi),東西滿(man)了就要(yao)防止它溢(yi)出來。)

11/24

倉廩實(shi)而知禮節,衣食足(zu)而知榮辱。

——《史記·管(guan)晏列傳》

(譯:倉庫充實,人民就懂得禮節;衣食(shi)豐裕,人民就知(zhi)道光榮(rong)和恥辱。)

12/24

順德者(zhe)昌,逆德者(zhe)亡。

——《漢(han)書·高帝紀上》

(譯(yi):順應道(dao)德的(de)人才會昌盛,不遵從(cong)道(dao)德的(de)人必然(ran)滅亡(wang)。)

13/24

以身教者(zhe)從,以言教者(zhe)訟。

——《后漢(han)書·第五倫傳》

(譯:身體(ti)力行,別人(ren)就(jiu)會(hui)聽(ting)從;只(zhi)說不(bu)(bu)做,別人(ren)就(jiu)不(bu)(bu)會(hui)聽(ting)。)

14/24

墻(qiang)高基(ji)下(xia),雖得必失。

——《后(hou)漢書·郭太傳》

(譯:高聳的(de)大墻,其基礎卻十分低矮,這(zhe)樣的(de)墻雖然建(jian)成了,但一定會倒塌。)

15/24

慈(ci)母(mu)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

——《史(shi)記(ji)·李斯列傳》

(譯:慈愛(ai)的(de)母親有敗家的(de)孩子(zi),嚴(yan)格的(de)家庭(ting)里沒有刁滑而兇悍的(de)奴仆。)

16/24

書(shu)籍之事,患人不好(hao)(hao),好(hao)(hao)之無傷也。

——《三國志》

(譯:對于讀(du)書這件事,唯(wei)一擔心的(de)(de)是人們不喜歡它(ta)。多讀(du)點書,總歸是沒(mei)有(you)壞處(chu)的(de)(de)。)

17/24

遺子(zi)黃金滿(man)籝(yíng),不如一(yi)經。

——《漢書(shu)·韋(wei)賢傳》

(譯(yi):留給兒子滿(man)滿(man)一(yi)筐(kuang)黃金(jin),不如(ru)教他(ta)讀書。黃金(jin)再多,總有(you)用完的(de)一(yi)天(tian),但是讀書這件(jian)事卻能(neng)讓孩子受益終身。)

18/24

千人(ren)所指,無病而死。

——《漢(han)書·王嘉(jia)傳(chuan)》

(譯:受到眾人的指責詛咒(zhou),即使無(wu)病也(ye)會死去。)

19/24

福善之(zhi)門(men)莫美于和睦(mu),患咎之(zhi)首莫大于內離。

——《漢(han)書·東平思王劉宇(yu)傳》

(譯:福分(fen)和(he)(he)親善的來路(lu)沒有比和(he)(he)睦更(geng)好,最大的災禍和(he)(he)兇險沒有比內部分(fen)離更(geng)甚。)

20/24

智(zhi)者棄短取長,以致其功。

——《后漢書·王(wang)符(fu)傳》

(譯(yi):有(you)智慧的(de)人(ren)懂得舍(she)棄自身(shen)的(de)短處(chu)而采用長處(chu),以此來(lai)取得成功。)

21/24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kang)之妻不下堂(tang)。

——《后漢書(shu)·宋弘傳》

(譯:富貴(gui)時不要(yao)忘記貧(pin)困時的朋友,不要(yao)拋棄共同患難過的妻子。)

22/24

濁(zhuo)其(qi)源而望(wang)其(qi)流,曲其(qi)形而欲其(qi)直,不可得(de)也(ye)。

——《后漢書·劉般傳》

(譯:希望(wang)從渾濁的(de)(de)(de)源頭流出清澈的(de)(de)(de)泉水,希望(wang)扭曲的(de)(de)(de)形體有筆直的(de)(de)(de)影(ying)子,這(zhe)都是不(bu)可能的(de)(de)(de)。)

23/24

成遠(yuan)算者(zhe)不恤近怨(yuan),任大(da)事者(zhe)不顧細(xi)謹。

——《明史·湯和傳(chuan)》

(譯(yi):有長遠打算的(de)人(ren)不(bu)應(ying)為眼前的(de)一點(dian)怨言而擔憂,做大事(shi)(shi)的(de)人(ren)不(bu)必顧及一些細微瑣事(shi)(shi)。)

24/24

太剛則折,至察無(wu)徒。

——《晉書·周豈(qi)頁》

(譯:過于(yu)剛(gang)直就會折斷,極其明察就沒有朋友。任何事(shi)情一旦失去分(fen)寸,就會走向(xiang)反面。)

現在(zai)新建了粉絲群以供各位詩友交流,想入群的朋友,請(qing)在(zai)后(hou)臺(tai)輸入加群(不是(shi)在(zai)留言區(qu)回(hui)復喔)。

唐(tang)詩(shi)宋(song)(song)詞(ci)唐(tang)詩(shi)宋(song)(song)詞(ci)300首(shou)(shou)唐(tang)詩(shi)宋(song)(song)詞(ci)三百(bai)首(shou)(shou)唐(tang)詩(shi)宋(song)(song)詞(ci)元曲 唐(tang)詩(shi)宋(song)(song)詞(ci)精選回復“唐(tang)詩(shi)”、“宋(song)(song)詞(ci)”,即(ji)可查詢(xun)詩(shi)詞(ci)。

《二(er)十四史》全集(ji)多少錢?

這個要根據你買不同的版本來決定。
完整版的一般都比較貴,好一點的估計要上千,不過相對的內容頁比較豐富,并且會有古漢語釋義。
你想買稍微好一點的話全套下來最少要上萬的,具體價格可以去當當網上看,一般都是中華書局出版的。
淘寶上也有,不過最好不要去買,因(yin)為這種(zhong)價格不菲的東西(xi)就怕買到(dao)盜版。

二十四史分別是哪些史書,元朝又為何不修西(xi)夏史?

歷(li)史(shi)(shi)書是理(li)解古代史(shi)(shi)最直(zhi)觀的部分。雖然歷(li)史(shi)(shi)書不能被完全相信(xin),但它們相對更有權威(wei)。歷(li)史(shi)(shi)書以?二十四(si)史(shi)(shi)?而聞名。你(ni)知道《二十四(si)史(shi)(shi)》里有哪些歷(li)史(shi)(shi)書嗎?有一件事很(hen)奇怪。二十四(si)史(shi)(shi)甚至(zhi)包(bao)括遼史(shi)(shi)和晉史(shi)(shi)。

一、二十四個歷史是什么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王朝寫的二十四部歷史書的總稱。由于《史(shi)(shi)(shi)(shi)記(ji)(ji)(ji)》的(de)(de)(de)(de)(de)寫(xie)作風格被歷(li)(li)(li)代(dai)接受為(wei)(wei)一(yi)種正式的(de)(de)(de)(de)(de)歷(li)(li)(li)史(shi)(shi)(shi)(shi)寫(xie)作方(fang)法,所以(yi)(yi)像(xiang)《史(shi)(shi)(shi)(shi)記(ji)(ji)(ji)》這樣以(yi)(yi)傳(chuan)(chuan)記(ji)(ji)(ji)形(xing)式書(shu)(shu)(shu)(shu)寫(xie)的(de)(de)(de)(de)(de)史(shi)(shi)(shi)(shi)書(shu)(shu)(shu)(shu)將被稱(cheng)為(wei)(wei)?正史(shi)(shi)(shi)(shi)?。始于傳(chuan)(chuan)說(shuo)中(zhong)的(de)(de)(de)(de)(de)黃帝(di)(di)(di)(約2550年前),止于明朝崇禎十(shi)七年(1644年),共3213卷,4000萬字。它是用傳(chuan)(chuan)記(ji)(ji)(ji)和(he)(he)傳(chuan)(chuan)記(ji)(ji)(ji)統(tong)一(yi)的(de)(de)(de)(de)(de)傳(chuan)(chuan)記(ji)(ji)(ji)風格寫(xie)的(de)(de)(de)(de)(de)。1921年,民國(guo)總(zong)(zong)統(tong)許世昌下(xia)令將《新元(yuan)史(shi)(shi)(shi)(shi)》列(lie)入正史(shi)(shi)(shi)(shi),稱(cheng)之(zhi)為(wei)(wei)?二(er)(er)十(shi)五史(shi)(shi)(shi)(shi)?和(he)(he)?二(er)(er)十(shi)四史(shi)(shi)(shi)(shi)?。然而(er),大多數地(di)方(fang)并沒有包括?新元(yuan)史(shi)(shi)(shi)(shi)?,而(er)是將?清史(shi)(shi)(shi)(shi)稿(gao)?列(lie)為(wei)(wei)?二(er)(er)十(shi)五史(shi)(shi)(shi)(shi)?之(zhi)一(yi)。如果(guo)這兩本書(shu)(shu)(shu)(shu)都被列(lie)入正史(shi)(shi)(shi)(shi),那么?二(er)(er)十(shi)六(liu)史(shi)(shi)(shi)(shi)?就形(xing)成了(le)。《二(er)(er)十(shi)四史(shi)(shi)(shi)(shi)》是中(zhong)國(guo)古代(dai)24部(bu)傳(chuan)(chuan)記(ji)(ji)(ji)史(shi)(shi)(shi)(shi)書(shu)(shu)(shu)(shu)的(de)(de)(de)(de)(de)總(zong)(zong)稱(cheng)。按照歷(li)(li)(li)史(shi)(shi)(shi)(shi)記(ji)(ji)(ji)載的(de)(de)(de)(de)(de)朝代(dai)順序,它們是:《史(shi)(shi)(shi)(shi)記(ji)(ji)(ji)》、《漢書(shu)(shu)(shu)(shu)》、《后漢書(shu)(shu)(shu)(shu)》、《三國(guo)志(zhi)》、《晉書(shu)(shu)(shu)(shu)》、《宋(song)書(shu)(shu)(shu)(shu)》、《南齊(qi)書(shu)(shu)(shu)(shu)》、《梁書(shu)(shu)(shu)(shu)》、《陳(chen)書(shu)(shu)(shu)(shu)》、《魏(wei)書(shu)(shu)(shu)(shu)》、《北(bei)齊(qi)書(shu)(shu)(shu)(shu)》、《周書(shu)(shu)(shu)(shu)》、《隋書(shu)(shu)(shu)(shu)》、《南史(shi)(shi)(shi)(shi)》、《北(bei)史(shi)(shi)(shi)(shi)》、《舊唐書(shu)(shu)(shu)(shu)》、《新唐書(shu)(shu)(shu)(shu)》, 舊五代(dai)史(shi)(shi)(shi)(shi)、新五代(dai)史(shi)(shi)(shi)(shi)、宋(song)史(shi)(shi)(shi)(shi)、遼史(shi)(shi)(shi)(shi)、金史(shi)(shi)(shi)(shi)、元(yuan)史(shi)(shi)(shi)(shi)、明史(shi)(shi)(shi)(shi)。 《二(er)(er)十(shi)四史(shi)(shi)(shi)(shi)》共3217卷(《韓(han)曙》、《侯韓(han)曙》、《舒威》和(he)(he)《唐書(shu)(shu)(shu)(shu)》兩卷多卷,實(shi)際3300卷),約4700萬字(中(zhong)華(hua)(hua)書(shu)(shu)(shu)(shu)局統(tong)計(ji))。從(cong)傳(chuan)(chuan)說(shuo)中(zhong)的(de)(de)(de)(de)(de)黃帝(di)(di)(di)到(dao)明末崇禎皇(huang)帝(di)(di)(di),記(ji)(ji)(ji)述的(de)(de)(de)(de)(de)范(fan)圍涵蓋了(le)中(zhong)國(guo)古代(dai)的(de)(de)(de)(de)(de)政治、經濟、軍(jun)事、思(si)想、文化(hua)、天(tian)文、地(di)理(li)等各個方(fang)面。以(yi)(yi)《二(er)(er)十(shi)四史(shi)(shi)(shi)(shi)》為(wei)(wei)代(dai)表的(de)(de)(de)(de)(de)傳(chuan)(chuan)記(ji)(ji)(ji)史(shi)(shi)(shi)(shi)書(shu)(shu)(shu)(shu)在中(zhong)國(guo)文明史(shi)(shi)(shi)(shi)中(zhong)占有極其重要的(de)(de)(de)(de)(de)地(di)位(wei)。《二(er)(er)十(shi)四史(shi)(shi)(shi)(shi)》縱(zong)橫交錯,以(yi)(yi)傳(chuan)(chuan)記(ji)(ji)(ji)、傳(chuan)(chuan)記(ji)(ji)(ji)、表格和(he)(he)記(ji)(ji)(ji)錄的(de)(de)(de)(de)(de)形(xing)式聯系在一(yi)起,記(ji)(ji)(ji)錄了(le)每(mei)個朝代(dai)的(de)(de)(de)(de)(de)歷(li)(li)(li)史(shi)(shi)(shi)(shi)概貌。同時(shi),它以(yi)(yi)中(zhong)國(guo)朝代(dai)的(de)(de)(de)(de)(de)興(xing)衰為(wei)(wei)框(kuang)架(jia),反(fan)映了(le)中(zhong)國(guo)復(fu)雜(za)的(de)(de)(de)(de)(de)歷(li)(li)(li)史(shi)(shi)(shi)(shi)進程,使(shi)中(zhong)國(guo)和(he)(he)中(zhong)華(hua)(hua)民族(zu)成為(wei)(wei)世界上唯一(yi)擁有近4000年連貫完整歷(li)(li)(li)史(shi)(shi)(shi)(shi)記(ji)(ji)(ji)錄的(de)(de)(de)(de)(de)國(guo)家和(he)(he)民族(zu)。這是中(zhong)華(hua)(hua)民族(zu)引以(yi)(yi)為(wei)(wei)榮、值(zhi)得(de)進一(yi)步發展(zhan)的(de)(de)(de)(de)(de)寶(bao)貴歷(li)(li)(li)史(shi)(shi)(shi)(shi)文化(hua)遺產。

二、西夏為什么沒有歷史

有人這樣描述西夏:?它像鷹一樣升起,又像鷹一樣消失。?西夏就像一顆神秘的彗星匆匆而過,不僅西夏的下落成為一個謎,西夏的歷史也是一片空白,消失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徹底,在世界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二十四史中有遼、金、宋,但沒有西夏。中國有幾千年的造史傳統,元朝為什么不編纂西夏史呢?西夏不是一個隨意的小國,而是當時政治版圖上的重要力量!公元982年,西夏王朝的建立者李?背叛了宋朝,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立了西夏王朝。到1227年被摧毀時,它已經服役了200多年,比北宋、遼金時期的服役時間還要長。在西夏的鼎盛時期,?黃河向東,玉門向西,小關向南,沙漠向北?。其領土包括今天的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和陜西北部,面積?超過2萬平方公里?。西夏非常好戰,200多年來與鄰國頻繁交戰:與宋朝有15次大戰,與遼國有2次大戰,與金國有約25次大小戰爭,與蒙古至少有8次大戰(滅亡前20年)。西夏常備軍約有70萬,但由于西夏實行清兵制度,在戰爭期間?每年60歲以下,15歲以上都自帶弓箭甲胄隨身攜帶?,所以專家估計西夏人口超過300萬。在這個問題上,流傳最廣的謠言之一是成吉思汗的死與西夏人有關。蒙古戰士為了報復屠殺了西夏人。元朝建立后,這種仇恨自然繼續,西夏沒有歷史。1227年,成吉思汗率軍圍攻西夏首都興慶州。六個月后,這座城市完全沒有食物,西夏皇帝李遂不得不投降。但此時,成吉思汗病危,不久后死在六盤山。在他去世之前,他留下了三個遺憾:一個是任命一個沃庫泰的繼承人;二是命令人們隱瞞他的死亡,讓西夏貴族投降,并被趕盡殺絕;三是提出滅宋滅金的策略。西夏末代皇帝李遂投降后,所有跟隨他的西夏族人和大臣都被處死。然而,蒙古方面很快將興慶州的屠殺擴大到三天三夜,殺死了該市所有的人。不僅興慶政府,而且大屠殺很快蔓延到西夏。由于蒙古人把成吉思汗之死歸咎于西夏人,他們拒絕在元朝建立后修復西夏人的歷史,并想徹底摧毀西夏,以此來安慰成吉思汗在天堂的精神。然而,這種說法有點天真,完全抹殺了忽必烈的浮夸和才華。蒙古可汗死在漁船門口。忽必烈沒有為了報仇而殺了這座城市。后來,他對南宋(與金朝相比)的投降相對寬容。蒙古和金國之間的仇恨甚至更大。兩者之間已經有過多次戰爭,而且他們有不共戴天的敵人。宋金時期,元朝編輯了《宋史》和《晉史》。

三、元朝為什么不為西夏修史書

事實上,元朝沒有為西夏創造歷史是因為這三個原因。首先,蒙古人對西夏的屠殺導致了一大批知道西夏文字的貴族的死亡。大量的官方文件被銷毀(蒙古人焚燒、殺害和掠奪,但他們不像小荷那樣收集文件)。幸存的黨項貴族也只有他們的姓氏被埋葬,黨項神秘地消失了。第二,西夏在1227年被摧毀,忽必烈在1260年掌權,元朝在1271年建立。中國被分隔了半個世紀。蒙古以前消滅西夏的政策導致忽必烈找不到一個了解西夏歷史和足夠西夏史料的人。第三,西夏不使用漢語,只使用西夏語。西夏文字的結構是以漢字為藍本,但筆畫非常復雜和不友好,這決定了只有少數西夏人掌握了它。到元朝建立時,幾乎沒有人能閱讀有限的西夏檔案。這樣,如何修復歷史?當然,可能還有其他問題,比如西夏自己不記載歷史的傳統。如上所述,西夏是好戰的,這個國家的歷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戰爭,戰爭,或戰爭。一個好戰的國家本身可能會輕視歷史記錄。如果后代想要修復歷史,自然很難找到足夠的史料。

西夏沒有歷史也是正常現象。北方民族通常沒有記錄歷史的傳統。匈奴和土耳其的詳細歷史是什么?大部分歷史是由中原王朝記錄的。例如,即使遼國和金國都是文化本土化的,遼國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國家歷史回顧?。晉國與遼國相似,最終保留了大量的資料(遼金檔案往往有中文版本)。后來的《遼史》和《晉史》才和西夏的《遼史》一樣。

歷史上(shang)的(de)南(nan)詔國和大(da)理國人口眾多(duo)、幅員遼闊、歷經500多(duo)年(nian)的(de)歷史,為什么不(bu)寫(xie)進(jin)24史

你好 關于此問題 我們得從二十四的由來和定義談起

南詔國不寫進24史主要原因如下
24史是正史,而史書未經皇帝批準,不得列入正史,可見元朝統治者在編史書時沒有將南詔以及大理歷史當作正史。
由下面編史人名表我們可以清楚了解到,史書通常都是由下一個朝代來編制上一個朝代的歷史的,當朝當代很少寫自己本朝的歷史的。
因而得出結論,上一個朝代能否被承認為正史,其決定權在下一個朝代的統治者手中。
而一般正史被確定后,后人就不會再更改其地位。
由此可見南詔歷史是不被后來的統治者承認為正史的(至于為什么不被承認嘛,想想看南詔是被大理取而代之的,而大理是元朝比較輕而易舉滅掉的其中一個小國,比它繁華富強的又被滅的國家多的是,莫非元朝得為個個都編史?這當然不可能,因而南詔及大理的歷史就被晾在一旁了)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即:
《史記》(漢·司馬遷)
《漢書》(漢·班固)
《后漢書》(南朝宋·范曄)
《三國志》(晉·陳壽)
《晉書》(唐·房玄齡等)
《宋書》(南朝梁·沈約)
《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梁書》(唐·姚思廉)
《陳書》(唐·姚思廉)
《魏書》(北齊·魏收)
《北齊書》(唐·李百藥)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隋書》(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壽)
《北史》(唐·李延壽)
《舊唐書》(后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宋史》(元·脫脫等)
《遼史》(元·脫脫等)
《金史》(元·脫脫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張廷玉等)。

“正史”之名,始見于《隋書·經籍志》:“世有著述,皆擬班、馬,以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欽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稱即專指“二十四史”。按《四庫全書》的規定,正史類“凡未經宸斷者,則悉不濫登。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經皇帝批準,不得列入正史。
二十四史總共3249卷,約有40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三國時期社會上已有“三史”之稱。“三史”通常是指《史記》、《漢書》和東漢劉珍等寫的《東觀漢記》。《后漢書》出現后,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宋、齊、梁、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后來又出現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后漢書》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礎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
明代又增以《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總名“二十二史”。后來又增加了《舊唐書》,成為“二十三史”。后來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欽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1920年(nian)(nian),柯劭忞撰《新元(yuan)史(shi)(shi)(shi)(shi)》脫稿,民國十(shi)(shi)(shi)年(nian)(nian)(1921年(nian)(nian))大總(zong)統徐(xu)世昌以《新元(yuan)史(shi)(shi)(shi)(shi)》為(wei)“正史(shi)(shi)(shi)(shi)”,與(yu)“二十(shi)(shi)(shi)四史(shi)(shi)(shi)(shi)”合稱“二十(shi)(shi)(shi)五史(shi)(shi)(shi)(shi)”。但也有(you)人(ren)不將(jiang)(jiang)(jiang)新元(yuan)史(shi)(shi)(shi)(shi)列(lie)(lie)入,而改將(jiang)(jiang)(jiang)《清史(shi)(shi)(shi)(shi)稿》列(lie)(lie)為(wei)二十(shi)(shi)(shi)五史(shi)(shi)(shi)(shi)之一。或(huo)者,如果將(jiang)(jiang)(jiang)兩書都列(lie)(lie)入正史(shi)(shi)(shi)(shi),則形成了“二十(shi)(shi)(shi)六史(shi)(shi)(shi)(shi)”。

本文地址://n85e38t.cn/scgf/102205.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保護作者版(ban)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u)法(fa)核實真實出(chu)處,未能及(ji)時(shi)(shi)與(yu)作者取得聯(lian)系(xi)(xi),或有(you)版(ban)權異議(yi)的(de),請(qing)聯(lian)系(xi)(xi)管理員,我(wo)們(men)會立(li)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zi)源(yuan)來自于(yu)網絡(luo),轉載(zai)是出(chu)于(yu)傳(chuan)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de),若有(you)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fa)權益,請(qing)立(li)即通知我(wo)們(men)(管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shi)間予(yu)以刪除,并同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yi),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xia)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