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奇門術數 >> 起名 >> 起名大全

姓余的名人(關于余姓的歷史和現狀)

網絡 2023-08-24 22:18:44

余姓,在《百家(jia)姓》中排(pai)名(ming)第(di)90位,余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pai)行第(di)五十一位的(de)大姓,人口較多,約(yue)占全國漢族人口的(de)百分之零(ling)點四一。

歷史上部分姓余的名人

余齊民,晉陵(ling)晉陵(ling)人(ren)也。少有孝行,為邑書吏。

余靖(1000~1064)北宋官員,慶歷四諫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wu)溪。韶州曲江(今屬(shu)廣(guang)東韶關)人。天(tian)圣(sheng)二(er)年進士。歷官集(ji)賢校理、右正言,使(shi)契丹,還任(ren)知制誥、史(shi)館修(xiu)撰、桂州知府、集(ji)賢院學士、廣(guang)西(xi)體量安撫使(shi)、以(yi)尚書(shu)左丞知廣(guang)州,卒謚襄,有《武(wu)溪集(ji)》二(er)十卷遺世。

余玠(jie)(?~1253年(nian))字(zi)義夫,衢州開化(今(jin)屬浙江)人,僑居(ju)蘄州(今(jin)湖北(bei)(bei)蘄春東北(bei)(bei)),南宋名將。

余闕(1303-1358),字(zi)廷心,一字(zi)天心,元(yuan)末官吏(li),生于廬(lu)(lu)州(zhou)(今(jin)安(an)徽合肥(fei))。先世為唐兀人,世居河西(xi)武威(今(jin)甘肅武威)。元(yuan)統元(yuan)年(1333)進士(shi),始任泗州(zhou)(安(an)徽泗縣)同知。官至浙(zhe)東廉訪(fang)司僉事。以事被劾。歸隱廬(lu)(lu)州(zhou)青陽山。

余象斗,亦作余世(shi)騰,字仰止(zhi)。明代(dai)書坊(fang)刻書家、書商、小(xiao)說(shuo)家。對古典小(xiao)說(shuo)的編輯、流傳(chuan)有(you)很大貢獻。

余(yu)煌,(約(yue)(yue)公元一八(ba)二一年(nian)前后在世)字漢卿(qing),安(an)徽婺源人。生(sheng)卒年(nian)均不詳,約(yue)(yue)清宣宗道光初前后在世,年(nian)七十六歲。嘉(jia)慶舉人。博極群書,工詩古文辭,尤精天文歷(li)算。

余(yu)懷(1616~1696)清初文學家(jia)。字澹心,一字無懷,號曼翁、廣霞,又(you)號壺山外(wai)史、寒(han)鐵(tie)道(dao)人(ren),晚年自號鬘持(chi)老人(ren)。福建莆田黃(huang)石人(ren),僑(qiao)居南京,因此自稱(cheng)江寧(ning)余(yu)懷、白下余(yu)懷。晚年退隱(yin)吳門,漫游支硎、靈巖之間,征歌選曲,與杜浚、白夢鼎齊(qi)名,時稱(cheng)“余(yu)、杜、白”。

余漢謀(1896、9、22~1981、12、27),字幄(wo)奇,漢族,廣東(dong)(dong)高要(今肇慶西門正(zheng)街)人。中國國民(min)黨高級(ji)將領,陸軍(jun)一級(ji)上將。曾任(ren)陸軍(jun)總司令(ling),并一度主(zhu)政(zheng)廣東(dong)(dong)。

余瑞璜,物(wu)(wu)理(li)(li)(li)(li)學(xue)(xue)(xue)家(jia),江(jiang)西宜黃(huang)人。著名X—光晶體(ti)(ti)學(xue)(xue)(xue)家(jia)、金屬物(wu)(wu)理(li)(li)(li)(li)學(xue)(xue)(xue)家(jia)。南京大(da)學(xue)(xue)(xue)物(wu)(wu)理(li)(li)(li)(li)系(xi)杰出(chu)(chu)校友。1930年(nian)1月畢業于中央(yang)大(da)學(xue)(xue)(xue)(49年(nian)更名南京大(da)學(xue)(xue)(xue))理(li)(li)(li)(li)學(xue)(xue)(xue)院物(wu)(wu)理(li)(li)(li)(li)系(xi),1937年(nian)獲英國(guo)曼徹斯特大(da)學(xue)(xue)(xue)理(li)(li)(li)(li)學(xue)(xue)(xue)博士(shi)學(xue)(xue)(xue)位,吉(ji)林大(da)學(xue)(xue)(xue)教授。30年(nian)代研制出(chu)(chu)中國(guo)第一臺(tai)蓋革計(ji)數器。1942年(nian)創立(li)X射線晶體(ti)(ti)結構分析新綜合法,被國(guo)際晶體(ti)(ti)學(xue)(xue)(xue)界譽為國(guo)際上第一流晶體(ti)(ti)學(xue)(xue)(xue)家(jia)。

余青松,中國(guo)現代(dai)天(tian)文學(xue)(xue)家,1897年9月4日出生于(yu)福建廈(sha)門,1978年10月30日病逝于(yu)美(mei)國(guo)馬里蘭州(zhou)(zhou)。曾經(jing)獲得土木(mu)建筑學(xue)(xue)士(shi)學(xue)(xue)位、天(tian)文學(xue)(xue)碩士(shi)學(xue)(xue)位、天(tian)文學(xue)(xue)博士(shi)學(xue)(xue)位。曾經(jing)擔任廈(sha)門大學(xue)(xue)教授、中央(yang)研究院(yuan)天(tian)文研究所所長、加拿大多(duo)倫多(duo)大學(xue)(xue)教授、美(mei)國(guo)馬里蘭州(zhou)(zhou)胡(hu)德(de)學(xue)(xue)院(yuan)教授兼該(gai)院(yuan)威廉斯天(tian)文臺(tai)臺(tai)長等職務(wu)。

姓余的男明星:

余(yu)(yu)(yu)(yu)家安(an)、余(yu)(yu)(yu)(yu)力為(wei)、余(yu)(yu)(yu)(yu)家豪(hao)、余(yu)(yu)(yu)(yu)華、余(yu)(yu)(yu)(yu)偉國、余(yu)(yu)(yu)(yu)炳軒、余(yu)(yu)(yu)(yu)天、余(yu)(yu)(yu)(yu)憲(xian)忠、余(yu)(yu)(yu)(yu)潤、余(yu)(yu)(yu)(yu)少群、余(yu)(yu)(yu)(yu)文樂、余(yu)(yu)(yu)(yu)秋雨(yu)等等。

姓余的女明星:

余(yu)(yu)文華、余(yu)(yu)淼、余(yu)(yu)莎莉(li)、余(yu)(yu)男(nan)、余(yu)(yu)思潞、余(yu)(yu)靜(jing)萍、余(yu)(yu)安(an)安(an)、余(yu)(yu)浩然、余(yu)(yu)慕(mu)蓮、余(yu)(yu)函彌、余(yu)(yu)倩雯等(deng)等(deng)。

關于余姓的歷史和現狀


一、 姓名起源

余姓起源有三:

1、 據《風俗通》載,余姓為“由余之后,世居歙州,為新安大族,望出下邳、吳興”。春秋時,秦國有個臣醫叫由余,他的祖先是晉人,避亂于西戎。由余本來在西戎為官,后奉命出使秦國,見秦穆公賢德大度,就留在秦國為臣。他為穆公謀劃征伐西戎,使秦國成為西方霸主。他的后代子孫以其名字為姓,有的姓由,有的姓余,同出一宗。

2、 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后。據《國語》載,“潞、洛、泉、余、滿五姓,皆赤狄隗姓。”

3、自稱系鐵木復姓所改,為元太祖成吉思汗(鐵木真)的后代,出自鐵穆氏宰相之家。相傳鐵穆宰相乃是忠臣,太祖聽信讒言,要捉拿鐵穆宰相的九子一婿。九子一婿星夜出城,逃至貴州,見太祖親領追兵前來,就躲在鳳錦橋下。追兵到來時,有人見橋下水波動蕩,提出可疑,太祖未加細查,隨口說:“江中有水,水中有魚,何必大驚小怪,快快繼續向前追趕。”鐵穆氏十兄弟逃脫后,原想改鐵穆氏為金氏,最后決定改為余氏。“余”比金字少一橫,又是“水中有魚”的魚字的諧音,堪稱一字雙關。但此類余姓根據多名歷史學家考證,實出自于西夏黨項羌人.始祖為元末安慶守將余闕及同族之人.世居廬州(今合肥),后世避紅軍之亂逃入四川,清代又遷云南貴州.其宗譜所載內容多與史實不太相符,其祖為元太祖鐵木真,統稱為鐵改余氏.

二、 遷徙分布

歷史上,余氏基本上是一個較典型的南方姓氏。余氏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陜西鳳翔至咸陽一帶具體播遷情況因缺乏資料,故難以詳考。大致上講,余姓于漢時遷入安徽的歙縣一帶,并落籍此地繁衍發展。漢以后,我國南方北方的余姓基本上都在繁衍,但北方要弱得多。余姓有不少遷居浙江、江蘇、江西等地。魏晉南北朝時,余姓已成為新安郡一帶的望族。又由于北方戰亂,余姓南遷不可避免,部分余姓族人遷入湖南、湖北。唐代以后,余姓才迅速壯大起來,并形成東南一帶兩處望族。余姓遷入福建、廣東等地,始于唐末宋時。明清之際,余姓不僅已遍布江南各地,而且北方各地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清嚴堂”:宋代余元一,是朱熹最喜歡的門人,最講仁義理智信五倫,號“清嚴”。

“忠惠堂”:宋時余天錫是宰相史彌遠的家庭教師。沂王無后,命天錫在王族里找一個比較有賢德的幼兒作兒子。天錫給他找來了貴莊,就是后來的宋理宗。理宗即位,封天錫為奉化郡公,死后謚“忠惠”。

【郡望】

新安郡:晉太康元年(公元208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淳安西)。相當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

下邳郡:東漢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改臨淮郡置國,治所在下邳(今江蘇雎寧西北),轄地北至江蘇新沂、邳縣,南至安徽嘉山,東至江蘇漣水、淮安和靖江市。南宋時改為郡。

吳興郡: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相當于今浙江臨安、余杭、德清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縣地。

四、 家乘譜牒

山東:泗水余氏會通世譜五卷外紀一卷

江蘇:鎮江京江余氏宗譜四卷、鎮江余氏宗譜四卷

<浙江:淳安遂安西澗灃南余氏族譜三卷、象山峰北余氏宗譜一卷、長興麻圓余氏宗譜十二卷紹興會稽余氏支譜十卷首一卷、常山余氏宗譜七卷

安徽:余氏族譜(卷數不清)、徽州新安余氏世系像譜不分類、休寧余紹賢堂族譜三十卷潛山余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

福建:安溪余氏族譜不分類、長樂余氏世譜家傳不分卷 江西:撫州梨溪余氏宗譜(卷數不清)

湖南:新洲余氏宗譜二十九卷首六卷

廣東:余樂族譜三十卷、曲江余氏族譜四卷

四川:長壽余氏族譜一卷、榮縣余氏族譜四卷

余、佘

(百家姓典故)

余佘系出一源 兩姓誼屬弟兄

“余”與“佘”,都是漢人的姓氏,兩個字看起來極為相似,如果不仔細分辨,可能有許多人還看不出其間的那點些微差別呢!

關于“余”、“佘”二字之間這一段錯綜復雜的關系,可以從古人楊慎的筆記上,看出大概。楊慎是這樣說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余字從舍省,舍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有余寫佘,余之轉音為禪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從這兩段記載,“余”與“佘”兩個字,以及兩個姓氏之間的關系,便十分的顯然了——兩個姓氏系出于同一來源,根本就誼屬兄弟。

余、佘二氏的系出一源,還可以從他們的繁衍地點,找到有力的證據——

《姓纂》一書中指出:“余,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

《姓苑》上則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見,余、佘二氏,過去主要都是繁衍于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一帶。而佘姓的最早出現,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為,在歷史上頭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江西與安徽既屬鄰地,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余氏,由于某種緣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么一小截,變成了佘氏,自也是極為可能的事。

根據以上的這些資料,余、佘二姓的誼屬兄弟,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那么,余氏的始祖,也應該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關于這個問題,《姓纂》上的考據是“秦由余之后,代居歙州”。這位為后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奠定富強基礎的由余,正是后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余氏的南遷,根據后世學者考證,應該也是在唐代之后,否則,那個時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會有余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現了。換言之,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余氏的后人是同時在不斷地繁衍滋長的,而余姓的轉為佘姓,則是發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并沒有姓佘的人,后來也是從江南遷移去的。

余、佘二氏,雖然源遠流長,有著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但奇怪的是,他們的出人頭地卻遲至唐代以后,而大露鋒芒于宋代之時。

宋(song)仁宗的(de)(de)(de)天(tian)圣年間,有(you)(you)十(shi)分(fen)(fen)(fen)著名的(de)(de)(de)“四諫”,指的(de)(de)(de)是當時在朝(chao)廷只擔(dan)負言責(ze)的(de)(de)(de)歐陽修、王素、蔡(cai)襄以(yi)及余(yu)靖(jing)四人(ren),其中(zhong)的(de)(de)(de)余(yu)靖(jing),正是廣(guang)東(dong)曲江余(yu)家的(de)(de)(de)杰(jie)出(chu)子弟(di),十(shi)分(fen)(fen)(fen)受到(dao)當朝(chao)的(de)(de)(de)器重,余(yu)靖(jing)的(de)(de)(de)功業,尚不(bu)僅(jin)此(ci),他并(bing)曾(ceng)先后(hou)(hou)(hou)三次出(chu)使(shi)契丹,后(hou)(hou)(hou)來(lai)儂智高反叛,他奉令經制南事(shi),不(bu)載(zai)南海(hai)一(yi)物,后(hou)(hou)(hou)官至工部尚書,著有(you)(you)《武溪集》傳(chuan)世。后(hou)(hou)(hou)來(lai),廣(guang)州設有(you)(you)一(yi)座遠(yuan)近知名的(de)(de)(de)“八賢(xian)(xian)堂”,余(yu)靖(jing)即為(wei)八賢(xian)(xian)之一(yi),可見得他在人(ren)們(men)心目中(zhong)的(de)(de)(de)分(fen)(fen)(fen)量(liang)了,怪不(bu)得后(hou)(hou)(hou)世廣(guang)東(dong)的(de)(de)(de)余(yu)姓人(ren)士(shi),都對這位杰(jie)出(chu)先人(ren)的(de)(de)(de)事(shi)跡津津樂道。

姓余(yu)在中國歷(li)史(shi)做(zuo)大官(guan)

余昭元
字君章,生于東漢三國時的中后期,魏國人;卒年不清,大約在西晉惠帝時。其先祖在東漢為官。余昭元驍勇善戰,他東征西伐,南征北戰,屢建奇功,武帝司馬炎封鎮海大將軍。昭元公為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統一全國,建立西晉王朝,立下過汗馬功勞。因此敕賜姓佘。是佘姓公認的得姓始祖之一。
余良
長茅余氏始祖。良公,字寧仲,約生于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甲戌,卒于五代后周廣順二年(952年)壬子,享年九旬有八,唐敬宗寶歷丙午進士,初任分林縣宰,德政彪炳,轉遷洪州刺史,理獄輒活數千人,封工部侍郎,后封工部尚書未任。宋時又贈刑、禮二部尚書。余氏后人多杰出,“兩門六太守,四代十尚書”,“九子同登龍虎榜”等成為余氏美談。
余懃
(681-753年)字南澗,江西余干大慈南鄉(今余干古埠南塘村)人。歷任節度使、左廂兵馬使、持節刺史、工部尚書兼御使大夫,最后勛封上柱國。余懃從小天資聰穎,學習刻苦。傳說他在深夜讀書時為了防止打瞌睡,常以牧童的獨腳凳作坐具。每當睡意襲來,獨腳凳失去平衡,把他摔醒,便繼續發憤讀書。功夫不負有心人,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一說是神龍二年)余懃考中進士,次年,余懃任饒州右教練使,尋訪山水時來到余干大慈鄉南塘一帶,發現此地層巒曲水,修竹茂林,風景優美,便決定在此定居。余懃居官期間,清正廉明,體恤民情,為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深受百姓的敬仰。
天寶四年(745年),余懃年邁不仕,以玄宗所賜安車輕騎,遍游天下,后回到余干南塘。南塘附近田園風光美不勝收,當時有所謂“八景”,分別為:前溪夜月,掩映雙橋,東嶺朝曦,南山橫瑟,北陂部鼓,梵閣鳴鐘,高石懸巖,洞門鳥噪。余懃曾寫下《詠南塘八景》一詩:
南塘勝地古今稱,古樟喬枝聳翠青。
鐵嶺朝云云淡淡,金山夜月月明明。
雞籠精舍回光影,龍窟香泉水吐清。
黃畈農歌時作息,青崗伐木斧丁丁。
據《南塘余氏宗譜》載,天寶年間,杜甫曾來余干探望余懃,并一同游覽觀賞當地的美麗田園風光。
余深
(約1050—1130年),字原仲,北宋時期羅源人,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進士,官位太宰(副宰相),進拜少保,封豐國公,再封衛國公加太傅。一生兩次封相。《宋史》、《八閩通志》、《福州府志》、《羅源縣志》皆有傳。名列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宰相全傳》中。他因由奸臣蔡京引薦,故多遭時人非議,如《宋史》。但后人多給辯解,到了明朝的《大明一統志》就將他列入“人物傳”中,并稱其忠諫。
余靖
(1000~1064)曲江(今屬廣東)人,官至工部尚書。他以敢直言著稱,在宋仁宗天圣年間,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并稱“四諫”。范仲淹被貶時,朝野百官不敢吭聲,惟有他出來為范仲淹主持公道,結果一同被貶。后任右正言,多次上書建議嚴賞罰,節開支,反對多給西夏歲幣。他又曾三次出使遼國,因用契丹語做詩被劾。不久又被起用,加集賢院學士,官至工部尚書,著有《五溪集》。后來,廣州設有一座“八賢堂”,余靖即為“八賢”之一。
余端禮
(1135~1201)衢州龍游(今浙江省衢縣)人,南宋宰相。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歷知湖州烏程縣,孝宗召為監察御史,遷大理少卿、太常少卿,進吏部侍郎,出知太平州,奉祠。光宗紹熙四年(1193),召拜吏部尚書,擢同知樞密院事(《宋史》卷二一三《宰輔表》四)。與趙汝愚共贊寧宗即位,進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慶元元年(1195),拜右丞相,二年,遷左丞相,尋出判隆興府,改判潭州,移慶元,復為潭帥。嘉泰元年卒,年六十七。事見《誠齋集》卷一二四《左丞相余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九八有傳。
余玠
(?~1253)字義夫,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僑居蘄州(治今湖北蘄春東北),南宋著名軍事家,將領。嘉熙年間任知招信軍,于汴城、河陰戰敗蒙古軍。淳佑元年(1241),赴援安豐,敗蒙古軍,任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總領,兼夔州路轉運使。從淳佑三年到四年,余玠與蒙古軍大小36戰,戰功卓越,戰果顯著。后又率軍北攻興元府(今陜西漢中),還擊退進擾成都、嘉定(今四川樂山)的蒙古軍,因余玠守蜀有功,宋淳佑八年(1248年)被任為兵部尚書,拜資政殿學士,仍駐四川。宋淳祐九年(1249年)又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寶佑元年(1253),宋廷聽信讒言,召余玠回朝。余玠聞召不安,七月,突然死去。余玠死后,宋理宗輟朝,特贈五官。余玠領導的抗蒙山城防御體系特別是釣魚城堡壘,成功阻止蒙軍第3次西征,使宋室延續20余年,緩解了蒙軍對歐、亞、非等的威脅,在世界史上占據重要一頁。
余有丁(1526~1584) 。
明朝嘉靖時期三大首輔之一(即宰相)。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申時行榜進士第三人。次年進士,授翰林編修。隆慶初,充實錄纂修官。萬歷元年(1573)以右庶子領南翰林,次年為國子祭酒,頗多建樹,謚文敏。萬歷元年(1573),余有丁升為左春坊左庶子,掌南京翰林院事。萬歷二年(1574),升為南京國子監祭酒,后又任禮部、吏部侍郎。萬歷十年(1582)六月,張居正重病不起,舉薦余有丁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參預機務。九月,晉太子太保。當時首輔張四維回家守孝,狀元申時行出任首輔,余有丁與同榜榜眼王錫爵同居內閣,他們三人同舟共濟,相無嫌猜。在明朝二百多年以來,一甲同為內閣,惟壬戌一科而已。
余煌
字武貞,號公遜,生于明神宗戊子年十月十七日辰時,中天啟辛酉科鄉試二十二名,天啟五年(1625年)成一甲第一名進士(狀元),明末狀元,南明魯王政權的兵部尚書,紹興著名鄉賢。余煌自幼有大志,好學,博覽群書,《二十一史》逐一圈點、批注,半字不茍。他為人操行堅正,耿直不阿,一生愛國、愛民、愛家鄉。當時自然災害頻發,連歲饑旱,余煌大聲疾呼,使朝廷全部減免災區的賦稅。任兵部尚書期間,江南諸臣貪婪奢侈,余煌上言:“今國勢愈危,朝政愈紛,尺土未復,戰守無資。諸臣請祭,則當思先帝烝嘗未備;請葬,則當思先帝山陵未營;請封,則當思先帝宗廟未享;請蔭,則當思先帝子孫未保;請謚,則當思先帝光烈未昭。”成為一時名言。清兵過江,魯王航海逃遁。六月二日,余煌投水殉國,被舟人救起。二日之后,再投水深處而死。
余日清(?-1915)
近代(dai)臺(tai)灣(wan)人民(min)抗(kang)日首領。臺(tai)灣(wan)阿緱(gou)(今臺(tai)灣(wan)屏東(dong)位高雄東(dong))人。后(hou)遷居(ju)阿公(gong)店(dian)(今臺(tai)灣(wan)岡山),為驅(qu)逐日本(ben)的(de)殖民(min)統治者,光復臺(tai)灣(wan),1915年5月,他樹起(qi)“大(da)明慈悲國(guo)”的(de)旗號,發動臺(tai)南(nan)數千(qian)人民(min)大(da)起(qi)義,被(bei)推任為大(da)元(yuan)帥。周(zhou)圍群眾(zhong)紛(fen)紛(fen)參加其隊(dui)伍,多次擊(ji)退入侵的(de)日本(ben)軍(jun)警(jing),擊(ji)傷、擊(ji)斃敵(di)軍(jun)多人。終因(yin)寡不敵(di)眾(zhong),起(qi)義失(shi)敗(bai),被(bei)捕犧牲。

本文地址://n85e38t.cn/qimingdaquan/276373.html.

聲明: 我們(men)(men)致力于保護作者版(ban)權,注(zhu)重分享,被(bei)刊用文(wen)章(zhang)因(yin)無(wu)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與(yu)作者取得聯系(xi),或有(you)版(ban)權異議(yi)的,請聯系(xi)管理(li)員,我們(men)(men)會立(li)(li)即處理(li),本站部分文(wen)字與(yu)圖(tu)片資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載是(shi)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ruo)有(you)來源(yuan)標注(zhu)錯誤或侵(qin)犯了您(nin)的合法權益(yi),請立(li)(li)即通知我們(men)(men)(管理(li)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我們(men)(men)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tong)時向(xiang)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