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姓,在(zai)(zai)中(zhong)國并(bing)不(bu)是一個常見的(de)姓氏,但也是中(zhong)國較為古老的(de)姓氏之一。在(zai)(zai)《百(bai)家姓》中(zhong)排(pai)第118位。
歷史上部分姓談的名人
談戭,唐(tang)詩(shi)人。曲阿(今丹陽)人。玄(xuan)宗開元二十年(732)進士及第,官至(zhi)長(chang)洲尉(wei)。戭有詩(shi)名,殷璠將(jiang)他與包融、孫處玄(xuan)、樊光、沈如筠等十八人編為《丹陽集》,并稱其(qi)詩(shi)“經(jing)典(dian)古雅”。《全唐(tang)詩(shi)》錄存其(qi)詩(shi)一(yi)首,句一(yi)聯。
談鑰(生(sheng)(sheng)卒年(nian)未詳(xiang)),字元時(shi)(shi),安吉州(zhou)歸(gui)安(今湖(hu)州(zhou))人(ren)。宋淳熙八年(nian)(1181)進士,官樞密院編修。慶元五年(nian)(1199),李景(jing)和任湖(hu)州(zhou)知州(zhou),邀請(qing)談鑰重(zhong)纂《吳興志》。談鑰以史(shi)學見長,注(zhu)意鄉(xiang)邦文(wen)獻搜羅。及受(shou)聘,慨然允諾。對韋(wei)昭《吳興錄(lu)》、張玄之《吳興山(shan)墟名》、顧長生(sheng)(sheng)《三吳土地(di)記》、顏真卿《石柱記》等書(shu)整理后(hou),見前人(ren)著作門類皆不(bu)(bu)齊(qi)全,反復排比(bi),據志書(shu)橫(heng)排門類特(te)點,將新志分(fen)(fen)為20卷,卷下分(fen)(fen)設建制、沿革、分(fen)(fen)野、城(cheng)池、坊巷、鄉(xiang)里、山(shan)川、官制、公廨、郵(you)驛、學校、軍營、古跡、著姓、烈婦、風俗、物產、土貢等60類。該書(shu)門類齊(qi)全,體例劃一,于嘉泰元年(nian)(1201)成(cheng)書(shu)。所輯(ji)資料,遵循“據事直書(shu)”、“志屬(shu)信史(shi)”原則,記而不(bu)(bu)議(yi),敘(xu)而不(bu)(bu)論,被(bei)當(dang)時(shi)(shi)學者譽為“博物君子”、“誠史(shi)良才”。
談(tan)(tan)倫,字本彝(yi),1429年(nian)(nian)(nian)(明宣德四年(nian)(nian)(nian))出生(sheng),明上(shang)海(hai)縣鶴(he)坡里(li)(今(jin)杜(du)行鄉群益村(cun)附近(jin))人(ren)。1457年(nian)(nian)(nian)(天(tian)順(shun)元年(nian)(nian)(nian))進士,授(shou)吏部驗封(feng)司(si)主事(shi),不(bu)(bu)久升郎中。吏部尚書王翱(ao)入內延朝見英(ying)宗,常邀倫隨同,稱年(nian)(nian)(nian)老“恐(kong)忘‘圣訓’,此(ci)郎能代臣志,且其人(ren)可(ke)信(xin)”。倫服(fu)母喪期滿,即(ji)補為虞(yu)衡司(si)郎中,又擢升應(ying)天(tian)府(fu)丞。安徽鳳陽大水(shui),當地官(guan)(guan)員力圖掩蓋,不(bu)(bu)上(shang)報朝廷,倫自(zi)(zi)署上(shang)奏,鳳陽百姓得免繳秋后糧稅(shui)白(bai)銀數萬兩。后升應(ying)天(tian)府(fu)府(fu)尹(yin),又改任順(shun)天(tian)府(fu)府(fu)尹(yin),官(guan)(guan)至工部右(you)侍郎。與被罷(ba)官(guan)(guan)的尚書尹(yin)旻相(xiang)善(shan),旻回故里(li),倫設宴(yan)餞(jian)行,招致(zhi)宰(zai)相(xiang)李孜(zi)省不(bu)(bu)滿,也罷(ba)官(guan)(guan)歸里(li)。1465年(nian)(nian)(nian)(成化元年(nian)(nian)(nian)),李孜(zi)省伏誅(zhu),不(bu)(bu)少人(ren)因此(ci)復(fu)出,倫稱病居家,從(cong)此(ci)遠離官(guan)(guan)場,自(zi)(zi)署野翁(weng)。而當長(chang)壽寺(si)僧惠瑛籌劃(hua)修寺(si)時,談(tan)(tan)倫等即(ji)捐資相(xiang)助,重建了(le)法堂三楹和(he)大雄寶殿一座。因其父(fu)親談(tan)(tan)恭(gong)(字景瞻)曾出資修南積善(shan)寺(si),秦榮光《上(shang)海(hai)縣竹枝(zhi)詞(ci)》贊曰:“兩代談(tan)(tan)家結佛緣,象賢父(fu)子梓鄉傳。翁(weng)修積善(shan)兒(er)長(chang)寺(si),世(shi)澤(ze)長(chang)宜數百年(nian)(nian)(nian)。”談(tan)(tan)倫還創建了(le)南匯下沙(sha)廟。1504(弘治十七(qi)年(nian)(nian)(nian))正(zheng)月十八日,談(tan)(tan)倫無疾而終,享年(nian)(nian)(nian)75歲。
談炎衡,明末清初史(shi)學(xue)家(jia)。原(yuan)名(ming)以(yi)訓(xun)﹐字仲木(mu)﹐號(hao)(hao)射父。明亡后改(gai)名(ming)遷﹐字孺木(mu)﹐號(hao)(hao)觀若﹐自稱“江左(zuo)遺民”。浙(zhe)江海(hai)寧(今浙(zhe)江海(hai)寧西南)人。終生不仕﹐以(yi)傭書﹑作幕僚為生。喜(xi)好博綜﹐子史(shi)百家(jia)無(wu)不致力﹐對明代史(shi)事尤(you)所注(zhu)心。
姓談的男明星
談(tan)學斌、談(tan)泉慶、談(tan)銳、談(tan)智偉、談(tan)鵬飛等等。
姓談的女明星
談莉娜、談瑛等等。
淡[淡、啖,讀音作tán(ㄊㄢˊ),不可讀作dàn(ㄉㄢˋ)]
一.姓氏用字:
二.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周武王給殷帝乙長子微子啟后代的封地,屬于以國名字訛為氏。
遠祖始于戰國時期,商帝乙的長子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哥哥,他看到紂王十分無道,屢次規勸他,紂王十分惱怒,但是又不好殺自己哥哥,于是就不聽勸諫。微子啟沒有辦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帶走,離開了商紂王。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
據史籍《姓苑》記載,上古周武王姬發攻滅商紂建立周王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微子啟得到了優厚的待遇。周武王封殷帝乙長子微子啟于宋邑,爵位是公爵。
在微子啟的后代中,有人在春秋時期被封在郯邑(今山東臨沂郯城),子爵,建有郯國,因稱其為“郯君”、郯子,史稱“郯子國”。當時,郯子國的疆域包括沂河東岸從李莊到歸昌楊集,東面包括臨沭曹莊大興,以及贛榆部分、東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區,是“周五十里”的小國。
郯子國弱小,周邊又有十個諸侯國,有鄟國、祝其國、莒國、向國、鄅國、魯國、鄫國、邳國、鐘吾國,其中的莒國、魯國、鄫國皆為一時強鄰大國,郯子國只能依附大國而生存,并不得不在戰國時期遷徙到沐陽地區,與滕國為鄰。
郯子國傳國至第三十六代,在周威烈王姬午十二年(越王朱勾三十五年,公元前414年)著名的“越滅滕、郯之戰”中,最終被越國軍隊滅亡,其王族子孫以及部分國人遂以國名為姓氏,但改為談氏。
談氏一族中后有人在書寫姓氏時因字訛而成為淡氏,世代相傳至今。郯國故城于1997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二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古零陵淡山,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宋朝文士曾敏行所撰《獨醒雜志》記載:“零陵淡山有石巖,中空,可容千人。東南有石窗,眺望甚遠。相傳以為其地宜淡竹,而山因得名。或云舊有淡姓人居之。”這是淡氏姓源所出的另一支。
著名宋朝大文豪黃庭堅在名詩《題淡山巖二首》中吟道:“淡山淡姓人安在,徵君避秦亦不歸。石門竹徑幾時有,瓊臺瑤室至今疑。回中明潔坐十客,亦可呼樂醉舞衣。閬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淡巖天下稀。”
零陵(今湖南永州零陵)是古代湘桂走廊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縣份,但其縣治所在地長期以來模糊不清,據近人考證,認為位于今興安縣北的城子山古城址就是漢朝時期零陵縣治的所在地。
第三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同州劉氏族人,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同州(今陜西大荔)的一支劉氏族人,因與朝廷奸惡宦官劉瑾同姓而感到羞恥,便將全族人改劉氏為淡氏,世代相傳至今。
本書按:
其實,明朝大宦官劉瑾原本就姓談,陜西興平人,因家境貧困,他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后凈身入宮當了太監,遂冒姓為劉氏。劉瑾后來專門派侍太子朱厚燳,他善于察言觀色,隨機應變,深受太子信任。朱厚燳繼位為明武宗之后(公元1505~1521年在位),劉瑾數次升遷,爬上司禮監掌印太監的寶座。
權力的集中和依仗明武宗,刺激了劉瑾的貪欲。他利用權勢,肆意貪污。他勸明武宗下令各省庫藏盡輸京師,從中貪污大量銀兩。他公然受賄索賄,大搞錢權交易。各地官員朝覲至京,都要向他行賄,謂之“見面禮”,動仄白銀千兩,有的高達五千兩。有人為了行賄,只好貸于京師富豪,時人稱為“京債”。凡官員升遷赴任,回京述職,都得給他送禮。此外,他還派親信到地方供職,為其斂財。據《明武宗實錄》記載,劉瑾“用侍郎韓福,肆虐湖廣,饋銀至十余萬兩”。善行賄者,往往官運亨通,如巡撫劉宇,先后向其行賄數萬銀兩,官位也隨之上升至吏部尚書。
劉瑾的貪婪與專權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無窮災難。安化王朱寘鐇就趁機于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農歷4月發動了叛亂。由于安化的叛亂并不得人心,因此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了。另一不滿劉瑾的監軍太監張永則就利用獻俘之機,向明武宗揭露了劉瑾的一系列罪狀,因此劉瑾在張狂了五年之后被捕下了天牢。錦衣衛不但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還搜出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經“會審”后,劉瑾被判以凌遲。同年農歷8月,劉瑾伏誅,劊子手故意慢刀施刑,共行刑三天,劉瑾才在慘嚎中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當時,原來受過劉瑾迫害的人們,紛紛用一文錢買下劉瑾已被割成細條塊的肉吃下,以解心頭之恨,那劊子手也發了一筆“橫財”。
同州的劉氏族人聲稱是“因惡奸宦劉瑾而改姓”,怎么偏偏就改到了他的本姓上?恐怕此說難以成立!在古代,人們對于姓氏視逾生命,除了帝王賜姓只得爾之以外,在不得不進行改姓之時,總是要反復推敲姓氏用字并考究典故,是非常嚴謹之舉。因此,與興平近為鄉鄰的同州劉氏族人,是不可能不知其原姓為“淡”的,而且,在劉瑾權勢熏天之際改為淡氏,反而倒是確有獻媚投靠之嫌!
因此,該支“劉改淡”另有明顯的其他隱義,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四個淵源:源于公孫氏,出自清朝初期湖北但氏族人,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今四川省廣安市一帶的淡氏,本為但氏,源出公孫氏(見本書“0535 姓氏略考-但姓”的第一個淵源)。
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初年,大規模的國內戰爭基本平息,康熙大帝決定由湖廣地區(主要是湖南、湖北)移民到因戰亂而人丁凋敝的四川開荒種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湖廣填四川”。
湖北孝感但氏一族的但正鄉之長子但懿麒、次子但懿麟弟兄二人及親屬子女五人,由原籍遷到四川省重慶府合川龍市鎮石板場大水河一支總圖(新房子)居住。由于來得比較遲,土地已被插占完畢,不得已,就用一對鵝、兩匹布與先期到達的親戚周氏家族換來田谷一百二十挑耕種。因土地實在太少了,但懿麟在二年便遷至今廣安地區居住,并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公元1719年)農歷5月21日繼立其兄但懿麒的次子但宏武為嗣。
但懿麟遷到廣安之后,將其姓氏由“但”改為“淡”,由此衍派出廣安淡氏一族。該族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前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鄧小平的母親淡鄧氏(閨名失考)。
本書按:
按今天湖北宜昌“地產大王”淡壽淋的考據,廣安淡氏家族的歷史,是明末清初開始的,由始祖淡江宏父子(淡自禎,淡自祥,淡自福)四人從湖北麻城孝感鄉高階檐(今湖北孝感)移徒西蜀(今四川)的途中,走失了淡自禎,淡自祥兄弟二人(淡自禎大約流動到陜西漢中一帶,淡自祥大約流動到四川廣元一帶),只有淡江宏,淡自福父子二人入川至廣安淡家壩(恒升壩潭龍小灣)定居。
清順治末年,淡自福之子淡之元,淡太元兄弟二人相繼出世,至清康熙中期,兄弟分居。淡之元定居在光安恒升鎮保衛村(夜花溝),淡太元在留居在原地。
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淡之元后裔共有五大房(原有七房,其中第五房和幺房絕嗣)。以淡凝一為首籌資修建了宗祠,并于清嘉慶七年(公元1812年)竣工,同時刻碑立規,上祠派衍“少昊”,幾百年來慣呼為“老祠堂”。而淡太元后裔所建的祠堂則被后人呼為“新祠堂”或“下祠堂”,派衍為“秦關”。
雖然上、下兩祠的排行字輩不同,但兩祠的輩份關系從清代到現在,幾百年來一直沒有錯亂,因祠祀祖乃同胞兄弟。
鄧小平的母親鄧淡氏是下祠第十二世淡以忠,淡以明的同胞姐姐,出生在廣安恒升鎮潭龍村淡家新灣(清道臺府)。淡氏家族在清朝世議為官,第九世淡春臺曾為母親守孀,建有當時聞名半個中國的‘淡周氏節孝牌坊’。
廣安淡氏族人根源在湖廣。在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上祠第十世淡義如在陜西做生意時,遇到一個淡氏當地人,據說他們的祖先是從四川逃難過去的。另據族譜記載,上祠次房已移徒合川。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1月到廣安恒升辦事的但軍長(但懋辛),就是合川人,但懋辛聽他爺爺說,其祖輩是廣安淡家壩人,以前也是淡氏。
因此本書認為,該姓氏家族到底是“但改淡”,還是“淡改但”,還有待進一步詳細考證。
附_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但懋辛。
但懋辛:(公元1886~1965年),一名但興茂,字怒剛;四川合川鹽井人,一說四川榮縣人。著名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上將。
但懋辛在清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12月留學日本東斌學堂。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1月回國,積極從事反清活動。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11月,但懋辛出任蜀軍政府參謀長。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2月任蜀軍政府川南軍總司令,4月任四川都督府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團務督辦,7月任川軍第五師參謀長。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8月,出任四川討袁軍副參謀長兼前敵指揮官,失敗后先后流亡于上海、香港、日本。
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12月,但懋辛任護國軍四川招討使署參謀長。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7月任川軍第五師第九旅旅長。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5月任四川靖國軍第一師師長。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5月任川軍第一軍軍長。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11月任川東邊防督辦。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7月任四川討賊軍第一軍軍長。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因不滿蔣中正所為,脫離軍職,先在上海、后到北京居住。
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3月,但懋辛赴日本神戶暫居。抗日戰爭爆發后,但懋辛立即回國擔任民國政府國防委員會上將軍事參議員,后出任民國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員,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起出任四川省第二區立法委員,之前曾赴廣安公干,就是淡壽淋考證的“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11月到廣安恒升辦事的但軍長”。
1949年冬,但懋辛協助中共地下組織進行策反工作,12月30日在成都起義,迎接解放,并發表聲明擁護中國共產黨。
但懋辛后擔任了中共中央軍委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長、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主委等職。
1965年11月7日,但懋辛在成都病逝,終年七十九歲。
得姓(xing)始祖:郯侯、但懿(yi)麟。
姓氏來源:
1、上古周(zhou)武王(wang)建立周(zhou)朝后,追念先圣先王(wang)的功德(de), 封殷帝乙長子(zi)(zi)微子(zi)(zi)啟于宋為談(tan)國,又(you)名為郯國,傳國三十六代(dai)至談(tan)君,被楚(chu)國滅(mie)亡,子(zi)(zi)孫以國為姓,相傳姓談(tan)。
2、據《姓苑》記載(zai):“殷(yin)帝乙(yi)長子(zi)微子(zi)啟,周武(wu)上封之于宋。傳國36代至談君(jun),為(wei)楚滅。子(zi)孫以國為(wei)氏”。望出梁國、廣平。(漢置廣平郡,現在河北省雞澤縣(xian)。)
3、周朝有(you)大(da)夫籍談,其后亦(yi)有(you)談氏。歷史有(you)談氏避仇(chou)改為(wei)譚氏一(yi)說。
4、源出于己姓,相傳少昊后裔的封地在郯國(今山東郯城西南),戰國初期,郯國被越國所滅,其后代遂以郯為姓。(上古時代“談”、“郯”同音通用)。
歷史名人:
1、談 愷:字守教。明(ming)朝無錫人。官至(zhi)都御史,降(jiang)仇贛(gan)賊(zei)(zei)李文彪和海寇(kou)徐壁溪(xi),平(ping)壁溪(xi)賊(zei)(zei)寇(kou)、峒寇(kou),擒(qin)剿大羅山賊(zei)(zei)。
2、談 遷:字孺木,清(qing)朝海寧人,明季諸生,入清(qing)隱居不(bu)出。好審評(ping)古(gu)今治亂(luan)方(fang)策(ce),尤(you)熟歷代典故。著有《國榷》、《棗(zao)林集》、《北游錄(lu)》、《西游錄(lu)》、《棗(zao)林雜俎》、《棗(zao)林外索(suo)》、《海昌外
3、談(tan)壽(shou)齡:清(qing)末無錫人。曾在淮(huai)安(an)作幕僚(liao),后(hou)官至四川夔州(zhou)知府(fu),卸任后(hou)定居淮(huai)安(an)。有感于日本明治維(wei)新,囑子(zi)孫學習實(shi)業(ye),不得科舉進入(ru)仕途。1891年(nian)捐(juan)資創(chuang)辦“談(tan)氏東文學館”,專程赴(fu)滬延聘日籍教員(yuan)(yuan)兩名來(lai)淮(huai)安(an)教授日文和新學。學員(yuan)(yuan)除談(tan)氏子(zi)弟外,兼收外姓青年(nian),培養了一批實(shi)業(ye)人才。銀行界名人談(tan)荔孫、周(zhou)作民即從(cong)該(gai)校畢業(ye)。
一.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周武王給殷帝乙長子微子啟的封地,屬于以國名字訛為氏。
遠祖始于戰國時期,商帝乙的長子微子啟,是商紂王的哥哥,他看到紂王十分無道,屢次規勸他,紂王十分惱怒,但是又不好殺自己哥哥,于是就不聽勸諫。微子啟沒有辦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帶走,離開了商紂王,投奔周武王,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
據史籍《姓苑》記載,上古周武王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后,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微子啟得到了優厚的待遇。周武王封殷帝乙長子微子啟于宋邑,爵位是公爵。后代中一人在戰國時期被封在談邑,建立了談國,又名為郯國,人稱他為“談君”。傳國三十六代時被楚國滅亡,其子孫以國為姓氏,傳為談氏。后在書寫時因字訛而成為淡氏。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第一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古零陵淡山,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宋朝文士曾敏行所撰《獨醒雜志》記載:“零陵淡山有石巖,中空,可容千人。東南有石窗,眺望甚遠。相傳以為其地宜淡竹,而山因得名。或云舊有淡姓人居之。”這是淡氏姓源所出的另一支。
著名宋朝大文豪黃庭堅在名詩《題淡山巖二首》中吟道:“淡山淡姓人安在,徵君避秦亦不歸。石門竹徑幾時有,瓊臺瑤室至今疑。回中明潔坐十客,亦可呼樂醉舞衣。閬州城南果何似,永州淡巖天下稀。”
零陵(今湖南永州零陵)是古代湘桂走廊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縣份,但其縣治所在地長期以來模糊不清,據近人考證,認為位于今興安縣北的城子山古城址就是漢朝時期零陵縣治的所在地。
第二個淵源:源于改姓,出自明朝時期同州劉姓族人,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明朝時期同州(今陜西大荔)的劉姓族人,因與朝廷奸惡宦官劉瑾同姓而感到羞恥,便將全族人改劉氏為淡氏。其實,劉瑾原來姓談,后來他靠一個劉姓宦官的引見得以入皇宮,此后便用劉姓了。
二.各支始祖:
資料有待補充。
淡姓人物(wu)如:淡懿誠
本文地(di)址://n85e38t.cn/qimingdaquan/276043.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保護作(zuo)者(zhe)版權(quan),注(zhu)重(zhong)分(fen)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chu)(chu),未能(neng)及時與作(zuo)者(zhe)取得聯(lian)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qing)聯(lian)系管(guan)理(li)員,我(wo)們會(hui)(hui)立即(ji)處(chu)(chu)理(li),本站(zhan)部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ai)(lai)自于(yu)網絡,轉載(zai)是出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ruo)有來(lai)(lai)源標注(zhu)錯(cuo)誤或侵犯(fan)了(le)您(nin)的合(he)法權(quan)益(yi),請(qing)立即(ji)通知我(wo)們(管(guan)理(li)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wo)們會(hui)(hui)第一時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nin)表(biao)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姓舒的名(ming)人
下一篇: 姓成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