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奇門術數 >> 起名 >> 起名大全

壤駟氏的郡望堂號和姓氏的起源

網絡 2023-08-24 21:04:19

壤駟(si)姓(xing)氏(shi)是(shi)(shi)一個罕(han)見的,同時(shi)它(ta)又是(shi)(shi)一個復姓(xing)。它(ta)出自于古代時(shi)期秦國的貴(gui)族(zu)中,它(ta)是(shi)(shi)以(yi)祖先(xian)的名字來作為后代的姓(xing)氏(shi)的。它(ta)是(shi)(shi)歷史悠(you)久的怎么(me)才能夠了解他的起源(yuan)和郡望堂號呢?我們可以(yi)通(tong)過小編的介紹來詳細的了解這個姓(xing)氏(shi)。

壤駟氏的郡望堂號都是什么

堂(tang)(tang)號,本意是(shi)廳(ting)堂(tang)(tang)、居室的(de)名稱。堂(tang)(tang)號是(shi)家族(zu)門戶的(de)代(dai)稱,是(shi)家族(zu)文化重要的(de)組成部分。同姓(xing)族(zu)人(ren)為(wei)祭祀供奉(feng)共同的(de)祖先,在其宗祠(ci)、家廟的(de)匾額(e)上題(ti)寫(xie)堂(tang)(tang)名,因(yin)而堂(tang)(tang)號也含有祠(ci)堂(tang)(tang)名號之含義(yi),是(shi)表明一個(ge)家族(zu)源流世系(xi),區分族(zu)屬、支派的(de)標記;是(shi)家族(zu)文化中用以(yi)弘揚祖德、敦宗睦族(zu)的(de)符號標志;是(shi)尋根意識與祖先崇拜(bai)的(de)體(ti)現。

所以,堂號(hao)和郡望一樣,都是中(zhong)(zhong)國(guo)姓氏(shi)文(wen)化中(zhong)(zhong)特(te)有的范疇。也是中(zhong)(zhong)國(guo)人進(jin)行尋根(gen)問(wen)祖時不(bu)可(ke)不(bu)先熟悉的一個概念(nian)。

郡望

天水(shui)郡:亦稱上(shang)邽(gui),漢(han)天水(shui)郡治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bei))。東漢(han)一(yi)度改為漢(han)陽郡,移治冀縣(今甘谷東南(nan))。魏(wei)恢復(fu)天水(shui)原名。西晉移治上(shang)邽(gui)(今天水(shui)市(shi))。隋(sui)唐(tang)天水(shui)郡即秦(qin)州(zhou)。

秦 郡:晉置,初(chu)治(zhi)冀縣(xian)(今(jin)甘(gan)肅甘(gan)谷(gu)東),旋移(yi)上(shang)邽(今(jin)天水市)。民(min)國(guo)度州(zhou),以州(zhou)治(zhi)為(wei)天水縣(xian)。

京(jing)(jing)(jing)兆(zhao)郡(jun):漢以京(jing)(jing)(jing)兆(zhao)尹(yin)(yin)、左(zuo)馮(feng)翊(yi)、右扶風為三輔。魏(wei)改(gai)建京(jing)(jing)(jing)尹(yin)(yin)郡(jun),“尹(yin)(yin)”為太(tai)守(shou)。唐以雍州為京(jing)(jing)(jing)兆(zhao)府(fu)(fu),置(zhi)京(jing)(jing)(jing)兆(zhao)尹(yin)(yin)。以上稱京(jing)(jing)(jing)兆(zhao)者,均指(zhi)京(jing)(jing)(jing)師及其(qi)附近(jin)地(di)(di)區。金元(yuan)在陜西置(zhi)京(jing)(jing)(jing)兆(zhao)府(fu)(fu)(路(lu)),此(ci)“京(jing)(jing)(jing)兆(zhao)”與建都(dou)之(zhi)地(di)(di)無關。民(min)國(guo)改(gai)順(shun)天府(fu)(fu)為京(jing)(jing)(jing)兆(zhao)地(di)(di)方,府(fu)(fu)尹(yin)(yin)為京(jing)(jing)(jing)兆(zhao)尹(yin)(yin),符合金以前“京(jing)(jing)(jing)兆(zhao)”之(zhi)意(yi)。國(guo)民(min)黨政(zheng)府(fu)(fu)成立時(shi)廢(fei)。

壤駟姓氏的起源是哪

壤駟(Rǎng sì)源流(liu)單純,源出有一、

出自春秋(qiu)時孔子(zi)弟子(zi)壤駟赤之(zhi)后。

古代春秋時期,秦(qin)(qin)國(guo)上(shang)邽有(you)個人(ren)叫壤(rang)駟(si)赤(chi)。他從秦(qin)(qin)國(guo)來(lai)到(dao)魯國(guo),向孔子(zi)學(xue)習禮制。壤(rang)駟(si)赤(chi)很用功讀書(shu),而且有(you)才氣,做詩(shi)做文章都很出色。壤(rang)駟(si)可(ke)能是秦(qin)(qin)國(guo)貴(gui)族中(zhong)的一支姓(xing)氏(shi),但此后就(jiu)不再(zai)見(jian)有(you)人(ren)被史書(shu)記(ji)載的了(le)。據古人(ren)考證,因(yin)為這個姓(xing)改成了(le)單(dan)姓(xing)壤(rang)。《姓(xing)氏(shi)考略》中(zhong)就(jiu)說:“孔子(zi)弟子(zi)壤(rang)駟(si)赤(chi)之后,以壤(rang)駟(si)赤(chi)之壤(rang)為單(dan)姓(xing)。”

壤(rang)駟姓始祖:壤(rang)駟赤(chi)。

壤(rang)(rang)駟姓(xing)的(de)(de)開山鼻祖是壤(rang)(rang)駟赤,在(zai)《孔(kong)子家語》曾有孔(kong)子弟子壤(rang)(rang)駟赤的(de)(de)記(ji)載(zai)(zai)。壤(rang)(rang)駟氏(shi)(shi)是源于春秋時(shi)代的(de)(de)秦國(guo)。秦在(zai)當時(shi)位于現(xian)在(zai)工甘肅省禮縣東北、張家川東、陜西省寶雞、鳳翔(xiang)東南一(yi)大片地方。壤(rang)(rang)駟氏(shi)(shi)也就發祥于這里。據《英賢傳》上指出,壤(rang)(rang)駟是復姓(xing)。這個復姓(xing),根據《姓(xing)氏(shi)(shi)考略》的(de)(de)記(ji)載(zai)(zai),自從壤(rang)(rang)駟赤之后,改復姓(xing)為單姓(xing)壤(rang)(rang),所以,復姓(xing)壤(rang)(rang)駟氏(shi)(shi)極為少見。

求百家(jia)姓各家(jia)堂號!有些姓氏有幾家(jia),越多越好,百度上有,卻(que)是(shi)分散的,一家(jia)家(jia)的查太麻煩。有誰知(zhi)道的比(bi)...

百家姓堂號
01.濟陽堂:丁、卞、江、柯、卻、陶、庾、蔡。后漢設濟陰國,晉改濟陽郡,在山東定陶縣地。
02.西河堂:卜、林、卓、宰、靳。漢時的郡名,今綏遠鄂爾多斯地方,即山西離石縣。
03、河南堂:于、山、方、毛、元、平、向、利、邱、俞、陸、褚、廉、種。今河南陽縣。
04、東魯堂:孔。孔子生于魯,地因人而名,故叫東魯。
05、雁門堂:文、田、童、農。戰國時為趙地,漢為郡,地當山西舊代州,寧武以北及朔平、大同一帶。
06、隴西堂:牛、辛、李、時、彭、董。秦郡名,地當甘肅舊蘭州、鞏昌、秦州諸府。
07、天水堂:尹、皮、艾、狄、桂、秦、莊、趙、嚴、上官。漢時郡名,在甘肅渭縣境,即今伏羌地。
08、平陽堂:仇、汪、巫、來、常、鳳、管、衛、歐、饒。三國魏郡名,在山西臨汾縣境。
09、吳興堂:水、尤、沈、明、姚、施。三國吳郡名,今浙江省吳興地。
10.太原堂:王、羊、祁、易、武、祝、宮、溫、霍、閻、尉遲。太原、汾州二府及保德、平定、忻州各地。
11.高平堂:巴、范。漢時國名,今安徽省盱貽縣境。
12.南陽堂:白、束、呼、姬、許、隆、葉、翟、韓、樂、鄧。秦時郡名,泛指河南省南陽及湖北襄陽一帶。
13.京兆堂:申、史、宋、別、冷、杜、車、宗、段、計、韋、晁、郜、浦、象、康、舒、雍、壽、酆、黎、皇甫。漢三輔之一,地轄長安以東至華縣一帶。
14、渤海堂:甘、封、高、歐陽。漢郡名,地領河北省河間、滄縣、安次各地,南至山東吳棣境。
15、汝南堂:左、言、汝、周、南、殷、商、梅、廖、袁、藍。漢郡名,地轄河南舊汝寧、陳州二府及安徽潁州府。
16、武陵堂:冉、華、龍、龔、顧。漢時郡名,今湖南省常德縣地。
17、上黨堂:樊、包、尚、連、鮑。秦時郡名,在山西東南部,今長子縣境。
18、陳留堂:伊、阮、虞、謝。漢時郡名,晉為國,今河南陳留縣,后移至開封。
19、上谷堂:成、侯、冠、榮。秦郡名,地轄保定、易州、宣化、順天諸府,均在河北省。
20、沛國堂:朱。漢時設郡,后漢改國,在安徽宿縣境。
21、晉陽堂:匡、唐、景。秦漢時縣名,今山西太原地。
22、新安堂:古。三國吳郡名,在浙江省淳安縣。
23、武威堂:石、安、賈。漢武帝時郡名,即甘肅省武威縣地。
24、樂安堂:任。南朝宋郡名,隋廢,在山東廣饒縣。
25、馮翊堂:吉、雷。漢時郡名,為左馮翊轄地,即陜西大荔縣地。
26、中山堂:仲、湯、藺。春秋時國名,屬北狄鮮虞國地,今河北省正定縣境。
27、西平堂:池。東漢郡,今甘肅西寧縣。
28、安定堂:伍、胡、席、梁、程。漢時郡名,在甘肅舊平涼、固原、涇州境。
29、東海堂:有、茅、徐。漢時置郡,地當山東兗州東南,江蘇邳縣以東。
30、河東堂:旅、薛、裴、儲、聶。秦時郡名,即山西西夏縣地。
31、下邳堂:闕。后漢時國名,即江蘇邳縣地。
32、延陵堂:吳。春秋時吳邑,季札受封延陵,今將蘇武進縣地。
33、廬江堂:河。漢時郡名,在安徽廬江縣境。
34、北海堂:邢、郎。漢郡名,東漢改國,地領山東益都以東至掖縣一帶。
35、平陵堂:孟。春秋時齊邑,今山東歷城縣境。
36、彭城堂:金、劉、錢。漢郡名,今江蘇銅山縣地。
37、清河堂:房、傅、張。漢時郡名,地當河北清河、故城、棗強、南宮諸縣及山東清平、恩縣、冠縣、高唐、臨清、武城一帶。
38、東平堂:花。漢國名,即山東省東平縣。
39、博陵堂:邵。晉國名,后改郡,今河北省安平縣境。
40、山陽堂:岳。漢郡名,故城在河南修武縣,曹丕篡漢,廢獻帝為山陽公。
41、滎陽堂:昌、潘、鄭。戰國時韓地,今河南省滎陽、成皋一帶。
42、臨海堂:屈。三國吳,分會稽東部置臨海,在浙江省,舊稱臺州。
43、范陽堂:鄒、簡、燕。古郡名,即今河北省涿縣地。
44、齊郡堂:查、晏、覃、富、譚。漢時郡名,后改為國,今山東臨淄地。
45、高陽堂:紀、耿。漢時縣名,今河北省高陽縣地。
46、敦煌堂:洪。漢時郡名,今甘肅西部敦煌縣。
47、魏郡堂:柏。春秋時國名,在山西芮城縣境。
48、扶風堂:馬、班、祿、萬、魯。隋時置郡名,今陜西省扶風、鳳翔一帶。
49、千乘堂:倪。漢時郡名,在山東地城、益都一帶。
50、會稽堂:夏。秦郡名,地當江蘇東部、浙江西部,即今紹興。
51、河內堂:荀、司馬。漢郡名,地當河南省黃河與太行山之間,今武陵、沁陽一帶。
52、廣陵堂:貢、盛。漢國名,后改郡,今江蘇都縣地。
53、薛郡堂:海。秦時郡名,地轄山東西南部、江蘇東北部。
54、河間堂:凌章詹。漢國名,后魏改郡,在河北獻縣及河間一帶。
55、南昌堂:涂。漢縣名,在江西南昌地,洪州涂氏為豫章望族。
56、豫章堂:羅。漢郡名,在江西南昌縣地。
57、潁川堂:陳、鄔、賴、鍾。秦郡名,地轄河南舊許州、陳州、汝寶、汝州諸府,蓋指潁水流域。
58、護國堂:逢、邊、戴、稽。春秋時陳焦邑,今安徽省亳縣地。
59、余杭堂:隗。隋郡名,唐復為杭州,今浙江杭縣。
60、汾陽堂:郭。漢地名,唐并入陽曲,在山西省,唐將郭子儀受封于此,因而名傳。
61、瑯瑜堂:符、云、諸葛。秦郡名,地轄舊山東兗、音、沂、萊四府,后漢為國,在臨沂縣境。
62、廣平堂:游、賀、談。漢郡名,后改為國,今河北雞澤縣地。
63、江夏堂:費、黃。漢郡名,在湖北云夢境。
64、遼西堂:項。秦郡名,地轄永平、承德、朝陽、錦州、新民一帶,在遼寧與河北間。
65、平原堂:東方。漢郡名,在山東舊武定、濟南二府之西,及樂陵、長清帶,即平原縣地。
66、頓邱堂:葛、司空。春秋衛邑,在河南省浚縣。
67、弘農堂:楊。漢時郡名,在河南省靈寶縣境。
68、百濟堂:福。春秋時國名,在今朝鮮半島。
69、內黃堂:駱。漢時縣名,今河南省內黃縣地。
70、江陵堂:熊。春秋時楚郢都,漢置縣,宋改都,今湖北江陵地。
71、巨鹿堂:魏。秦郡名,晉為國,今河北巨鹿、寧晉一帶。
72、蘭陵堂:蘭。晉時郡名,在山東嶧縣,南朝宋移昌盧,在滕縣境。
73、解梁堂:關。春秋時晉邑,地領山西解縣、臨晉、虞鄉諸地,后漢關羽,即解人也。
74、燕山堂:竇。遼時燕京,宋改燕山府,地領河北省北部及東北部。
75、武功堂:蘇。漢郡名,在陜西郿縣境,今設武功縣。
76、始平堂:翁、馮、龐。晉郡名,三國魏改始平,在咸陽附近。
77、梁國堂:墨、橋。漢時梁國,后魏改郡,唐改宋州,在河南商丘縣境。
78、濟南堂:伏、寧。漢初置郡名,即今山東歷城縣境。
79、平昌堂:紅、孟、管、離。三國魏置郡名,治安丘,在今山東安丘縣地。
80、濮陽堂:爰。漢縣名,后魏改郡,即古帝丘,在河北濮陽縣及山東濮縣一帶。
81、噤李堂:崔姓。郡望清河崔氏,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
82、俊逸堂;鮑姓。

和姓(xing) 和氏家譜 和姓(xing)起源 和姓(xing)名人 和姓(xing)的來源 和姓(xing)簡介

一、姓氏源流
和(Hé)姓源出有三:
1、以官職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堯時,重黎原后人羲和為掌管天地四時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職官為榮,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載:“羲和,堯時掌時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時期的楚國。當時有人名卞和,是一個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荊山得璞玉聞名,后來,卞的支庶子孫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載:“后魏有素和氏,改為和氏。”素和氏,本為代北復姓,鮮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為白部,故號素和氏。據《魏書·官氏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和”,和姓后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
二、遷徙分布
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和姓起源古老。傳說遠古時期,帝堯時有掌管天文立法的官吏和仲,和叔。在農業社會里,四季氣候是很重要的,因此“和”是一種很重要的官職,地位很高,家族也很昌盛,他們的后代遂以其官職中的“和”為姓。因此“和姓”是以官名為姓。又有一支和姓的來源是這樣的,春秋楚國人卞和發現了和氏璧,于是卞和的后人都以此為榮,于是都以“和” 為姓。另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南北朝時期,北魏鮮卑族的貴族素和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也改姓漢姓“和”。和姓后來在代郡發展成望族,世稱代郡望。通志氏族略:羲和,堯時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為氏;晉有和徂父,漢有和武;又后魏有和素氏,改為和氏,五代有和凝。
三、歷史名人
和 仲、和叔:上古人物。傳說堯有四大諸侯,分別主管東南西北四方,史書稱為四岳。東岳名叫羲仲;南岳名叫羲叔;西岳名叫和仲;北岳名叫和叔。四岳各自分管四方,又是堯的最重要的臣僚。凡是有重大決策,堯都要與四岳一起商量。
和 嶠:字長輿,晉朝西平人。少年時就有盛名。晉武帝時為黃門侍郎,遷中書令。
和 峴:字晦仁,北宋浚義(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后唐長興四年(公元933年),出生于官宦世家。他自幼博覽群書,喜音樂,好依聲填詞,是宋初著名詞人,16歲登朝為著作郎。曾任太常博士、東京轉運史、主客郎中、大常丞。他的詞作被收錄在《全宋詞》中的有《開寶元年南郊鼓吹歌曲》三首。其主題是歌頌開國皇帝宋太祖“道高堯舜垂衣治,日月并文明”的功德和“九士樂生平”的盛世。
和 洽:字陽士。三國時魏官吏,為官清貧廉潔有操守,最后以售田宅自給,封西陵鄉侯。
和 凝:字成績,鄆州須昌(今山東省東平)人。少好學,年19,登進士第。初仕后唐,繼為后晉宰相。凝生平為文章,長于短歌艷曲,有“曲子相公”之稱。有集百卷。其長短名句《紅葉稿》,又名《香奩集》。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置。相當于今天河南省上蔡縣至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
代 郡:戰國趙武靈王始置。秦漢代郡治代縣,在今蔚縣西南。北魏置代郡,治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西陵郡:三國時,吳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治所宜昌(今湖北省宜昌市)
2、堂號(缺)
============================================================
【和姓宗祠通用聯】
〖和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源自唐堯;
望出汝南。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出和姓的源流和郡望。
棟梁攸寄;
律呂克諧。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晉西平人和嶠,少有盛名,太傅庾顗見了他曾感嘆:“和嶠森森(高聳的樣子)和千丈松,把他用在大廈上,必為棟梁之才。”武帝時,歷官黃門侍郎、中書令。惠帝時,官至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下聯典指北宋浚儀人和峴,字晦仁,精通音樂。太祖時任太常博士,曾用王樸律校準洛陽司天臺影表(測日影的儀器)的石尺,制作律呂(樂律)。太宗時官主客郎中、兗州知州、太常丞。著有《奉常集》、《秘閣集》。
系承仲叔;
璧重連城。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堯時和仲,為和叔之后。下聯典指“和氏璧”價值連城。
磥砢多節;
衣缽相傳。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晉·和嶠。宋范質登進士,居十三名,與五代后梁·和凝同,時人有詩云:“登庸衣缽亦相傳。”
-----------------------------------------------------------------
〖和姓宗祠五言通用聯〗
嶺南無珍貨;
汝西有棟梁。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指揮使和斌,字勝之,鄄城人。為德順軍指揮使,從狄青南征。斌老于為將,以忠信得邊心。嶺南珍貨,一無所蓄。邊吏欲邀功,謀報啟釁,斌破其奸謀,故所至無事,吏民稱之。下聯典指晉代中書令和嶠,字長輿,汝南西人。少有盛名。人稱其“森森如千丈松,施之大廈,必有棟梁之用。”武帝時為黃門侍郎,遷中書令。惠帝時拜太子太傅,加散騎常侍。
明號真孝廉;
清封果勇侯。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舉人和承芳,平定人。歷唐山知縣,有惠政。以父喪還籍,斬衰竹杖,徙行千里,居喪哀毀。世稱為真孝廉。下聯典指清代名將和隆武,滿洲鑲藍旗人。因功封三等果勇侯,授吉林將軍。卒謚壯毅。
-----------------------------------------------------------------
〖和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廣記三州大事;
巧描二帝真容。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乾隆進士和映,蒙古鑲黃旗人。原名和寧。奉使衛藏及西域,前后凡十二年。著有《讀易匯參》、《三州紀略)等書。下聯典指元代畫家和禮霍孫,蒙古人。至元時,仕為承旨,善 *** ,嘗奉召寫太祖御容及太宗御容。見《元史祭祀志》。
-----------------------------------------------------------------
〖和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存齋琴譜十八卷;
香奩華章百余集。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代內閣侍讀學士和素,字存齋,滿洲人。《有琴譜合璧》十八卷,取明代揚掄《太古遺音》,譯以清書。明人舊笈,轉賴此帙以傳。下聯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績,須昌人。梁時舉進士,歷仕晉漢,官至左仆射,太子太傅,封魯國公。嘗知貢舉,所舉皆一時之秀。為文章以多為富,有百余卷,嘗作香奩集。
定八音,雅樂律呂;
職二帝,時官秋冬。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太常博士和峴,字晦仁,凌儀人。善音樂,他以補律準較洛陽司天臺影表石尺制律呂,于是八音始和暢。下聯典指堯時治西、朔方之官和仲、和叔二人。和仲掌秋天之政,和叔掌冬天之政。
-----------------------------------------------------------------
〖和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聯〗
挺秀干霄,隱具棟梁大用;
開門撤棘,毫無關節潛通。
——佚名撰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中書令和嶠,字長輿,汝南西人。下聯典指后周太子太傅和凝,字成績,須昌人。
--------------------------------------------------------------------------------
【中國人民 *** 和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和志光少將
和志光(1946-——),藏族,云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人。1964年8月參加中國人民 *** 。1966年1月加入中國 *** 。中專文化。
1964年8月至1969年11月,在昆明軍區步兵第13團一連當戰士。
1969年11月至1970年6月,任陸軍第11軍32師95團一連副排長。
1970年6月至1970年12月,任云南省軍區獨立第9團一連排長。
1970年12月至1974年4月,任云南省軍區獨立第9團一連副政治指導員。
1974年4月至1979年1月,任云南省軍區獨立第9團一連連長。
1979年1月至1982年2月,任云南省軍區邊防第7團一營營長。
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任云南省軍區邊防第15團副團長。
1983年2月至1986年8月,任云南省軍區邊防第15團團長。
1986年8月至1993年3月,任云南省軍區迪慶軍分區參謀長。
1993年3月至1995年3月,任云南省軍區迪慶軍分區司令員。
1995年3月至1998年5月,任 *** 軍區副司令員(少將軍銜)(其間:1995年3月至1996年1月在**合成指揮專業學習)。現任云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
--------------------------------------------------------------------------
《韓非子》
和氏第十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論寶若此其難也。今人主之于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然則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近習不敢賣重;官行法,則浮萌趨于耕農,而游士危于戰陳。則法術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禍也。人主非能倍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獨周乎道言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矣。
昔(xi)者吳(wu)(wu)(wu)起教楚悼(dao)王(wang)以(yi)楚國(guo)之(zhi)俗曰:“大(da)臣(chen)太(tai)重,封(feng)(feng)君太(tai)眾(zhong)。若此(ci),則(ze)上逼主而(er)(er)(er)(er)(er)下虐民(min),此(ci)貧國(guo)弱(ruo)兵之(zhi)道也(ye)。不如使封(feng)(feng)君之(zhi)子(zi)孫(sun)三世而(er)(er)(er)(er)(er)收爵祿(lu),絕滅(陳奇猷曰“絕滅”即“裁減”之(zhi)形訛)百吏之(zhi)祿(lu)秩,損不急(ji)之(zhi)枝官,以(yi)奉選練之(zhi)士(shi)。”悼(dao)王(wang)行之(zhi)期年(nian)而(er)(er)(er)(er)(er)薨(hong)矣,吳(wu)(wu)(wu)起枝解于楚。商(shang)(shang)君教秦孝(xiao)(xiao)公(gong)(gong)以(yi)連什(shen)伍,設告坐(zuo)之(zhi)過,燔(fan)詩(shi)書而(er)(er)(er)(er)(er)明法(fa)令,塞私門之(zhi)請而(er)(er)(er)(er)(er)遂(sui)公(gong)(gong)家(jia)之(zhi)勞,禁游宦之(zhi)民(min)而(er)(er)(er)(er)(er)顯耕戰之(zhi)士(shi)。孝(xiao)(xiao)公(gong)(gong)行之(zhi),主以(yi)尊安(an),國(guo)以(yi)富強,八年(nian)而(er)(er)(er)(er)(er)薨(hong),商(shang)(shang)君車裂于秦。楚不用吳(wu)(wu)(wu)起而(er)(er)(er)(er)(er)削亂,秦行商(shang)(shang)君法(fa)而(er)(er)(er)(er)(er)富強。二(er)子(zi)之(zhi)言也(ye)已當(dang)矣,然而(er)(er)(er)(er)(er)枝解吳(wu)(wu)(wu)起而(er)(er)(er)(er)(er)車裂商(shang)(shang)君者,何也(ye)?大(da)臣(chen)苦法(fa)而(er)(er)(er)(er)(er)細(xi)民(min)惡治也(ye)。當(dang)今之(zhi)世,大(da)臣(chen)貪(tan)重,細(xi)民(min)安(an)亂,甚于秦,楚之(zhi)俗,而(er)(er)(er)(er)(er)人主無悼(dao)王(wang)、孝(xiao)(xiao)公(gong)(gong)之(zhi)聽(ting),則(ze)法(fa)術(shu)之(zhi)士(shi),安(an)能(neng)蒙二(er)子(zi)之(zhi)危也(ye)而(er)(er)(er)(er)(er)明己(ji)之(zhi)法(fa)術(shu)哉?此(ci)世所亂無霸(ba)王(wang)也(ye)。

本文地址://n85e38t.cn/qimingdaquan/275976.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li)于(yu)保護(hu)作(zuo)者(zhe)版權,注重(zhong)分享,被(bei)刊用文(wen)章(zhang)因無法核(he)實真實出(chu)處(chu),未能及時(shi)(shi)與作(zuo)者(zhe)取得(de)聯系(xi),或有版權異議的(de),請(qing)聯系(xi)管理員(yuan),我(wo)們會立(li)即處(chu)理,本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信(xin)息之目的(de),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wu)或侵犯了您(nin)的(de)合法權益,請(qing)立(li)即通知我(wo)們(管理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wo)們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tong)時(shi)(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