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奇門術數 >> 起名 >> 起名大全

昌姓女孩名字大全

佚名 2023-08-24 17:37:00

提示:以下名字僅為在你起名時提供參考,請勿在未做分析的前提下直接使用。

昌怡軒 昌凡玉 昌語嫣 昌愛玲 昌艷萍 昌竹芳 昌風芳 昌芬芳 昌永紅 昌立文 昌潔 昌雪 昌亭芳 昌曉紅 昌妍 昌衛紅 昌柏文 昌博文 昌倩宇 昌靜怡 昌嘉婷 昌春琴 昌春玉 昌春蓉 昌麗麗 昌麗 昌莉莉 昌莉 昌新悅 昌沁怡 昌欣怡 昌計紅 昌永梅 昌渝文 昌媛靖 昌雅麗 昌星怡 昌麗娜 昌芯怡 昌怡 昌心怡 昌紫燕 昌春花 昌玉 昌紅 昌素紅 昌羅紅 昌長紅 昌霞 昌艷 昌莉華 昌海燕 昌艷紅 昌燕 昌琳杰 昌琳智 昌琳舜 昌文 昌可玉 昌可怡 昌怡可 昌利紅 昌慶琳 昌燕鈴 昌燕玲 昌學文 昌偉萍 昌琴芳 昌莉麗 昌思美 昌悅達 昌美悅 昌尚美 昌佳美 昌玲 昌贊萍 昌萍 昌娛梅 昌雨美 昌宏娜 昌荷花 昌則琳 昌倩芳 昌娟珊 昌鎂玲 昌渲穎 昌圣穎 昌渲悅 昌秋倩 昌媛媛 昌艷玲 昌愛梅 昌江萍 昌昭芬 昌安芬 昌琴 昌勝文 昌娉婷 昌云霞 昌文英 昌慶怡 昌國瓊 昌占玲 昌一文 昌昕瑤 昌秀杉 昌麗芳 昌文紅 昌運梅 昌壽玲 昌雪梅 昌光玉 昌志瓊 昌建文 昌芬菲 昌妤嫣 昌慶紅 昌旭霞 昌旭文 昌軍紅 昌筱婧 昌杰玉 昌文芳 昌怡寧 昌月霞 昌佩琳 昌叢艷 昌瀅艷 昌紅艷 昌瀅美 昌桂芳 昌仲琳 昌明潔 昌笑萍 昌卓文 昌素琴 昌梅 昌琳 昌更紅 昌曉麗 昌瑞潔 昌蘭玉 昌云英 昌蓉 昌婷 昌熙婷 昌娟 昌邊梅 昌蕓嬋 昌瑩

中國有姓昌的嗎

昌姓,現行較罕見姓氏。今天津武清,山東平度、昌樂,山西長治,陜西韓城,江西崇仁,湖北芷江,福建清流,廣東新會,云南馬關、瀘水等地均有分布。漢族、景頗族、土家族有此姓。漢代有昌豨;南朝梁有昌義之,烏江人,北徐州刺史;宋代有昌正大,嘉定進士;明代有昌應時,嘉靖進士;清代有昌天錦,康熙乙未進士;又有昌新運,任守備。姓氏淵源系出有熊氏,是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黃帝有4妃昌意,他有25子,其中12個兒子繼承父姓——姓姬,另外13個兒子改為姬姓以外的姓。元妃西陵氏,為西陵氏女,號嫘祖,生子三人:玄囂、昌意、龍苗。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西陵氏女,號嫘祖于四川若水(今四川雅安地區)生第二個兒子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指由帝子下降為諸侯)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后來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成為古代著名的領導中華民族的上古五帝之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之一,建都帝丘(今河南濮陽),為高陽氏。顓頊帝(zhuan xu)(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史書記載,軒轅黃帝在新鄭稱帝,曾帶人兩次到汝州西部的崆峒山向廣成子求教治國和養生的道理。最富饒的汝河流域封給他和正妃嫘祖的第二個兒子昌意,昌意的兒子高陽,在黃帝死后,繼承了帝位,就是五帝的第一帝顓頊。顓頊死后,讓位給大伯玄囂的孫子高辛,為帝嚳。嚳死后傳位于兒子堯,堯繼位后欲讓位給賢人許由,許由避讓逃至汝州北部的箕山下。堯之后讓位給顓頊的后人舜。三皇五帝時代,汝州是昌意部落的管轄范圍,昌意的后人出了兩個偉人顓頊帝和舜帝。 《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娶于西陵之女,謂之嫘祖氏。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德盛焉。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帝王世紀》里對這段歷史記錄得更為詳實:“帝顓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姬姓也。母曰嫘仆,蜀山氏女,為昌意正妃,謂之女樞。金天氏之末,女樞生顓頊于若水。昌意雖黃帝之嫡,以德劣,不足紹承大位,降居若水為侯。及顓頊生,十年而佐少昊,二十而登帝。”昌意部落原系居住在西北黃土高原的氐羌游牧民族,史記·秦本紀》記載:“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說明秦在春秋前屬古代氐羌族,《帝王世紀》、《水經注·若水》等諸史都有“昌意德劣,降居若水”的記載。 《山海經·海內經》:“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同彘(zhì)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長腦袋)、謹耳(小耳朵),人面(人的臉)、豕喙(豬的嘴),麟身(麒麟的身子)、渠股(兩條腿幷生在一起)、豚止(豬蹄腳)。取淖(姓,音nào)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山海經》說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竹書紀年》說“昌意降居若水,產帝乾荒。”即韓流。《史記》略去韓流,不外乎是由于儒家認為豬圖騰的韓流不應是黃帝之后。其實,良渚文化的神徽即含有豬的形象,必與韓流家族有關。養豬是農業文明的體現,豬圖騰在夏代以前的分布見《山海經》記載。最顯赫的豬圖騰部族就是韓流。 《唐書世系表》記載:出自姬姓。黃帝生昌意。昌意次子安居于西方,自號安息國,后于中國,以安為姓。望出姑臧、河內。昌姓-姓氏源流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 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為氏。據《風俗通》、《史記·五帝紀》等所載,黃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后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 為黃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繯、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孫沿襲至今。 (3)出自黃帝有臣名昌寓 ,其后世子孫以昌為姓。 得姓始祖:昌意。據《風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據《史記·黃帝紀》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顓頊的母親,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據《史記·五帝紀》的記載,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為女嫗。關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袖顓頊。據《河圖》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產生天瑞記載。從此處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我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萬姓統譜》的記載,我國的昌姓要數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 昌姓-遷徙分布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后裔,湯娥又稱嫦娥,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簡稱“月族”,即“女族”。日族稱王為“炎帝”;月族稱王為“黃帝”。湯娥是以女子稱王,因而稱“姬皇”,其后裔男子稱王者為“黃帝”,因月族奉月為母,后來有月族男子為王,于是改為奉月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稱母親為“阿爸”;稱父親為“阿瑪”。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稱太陽為母親.但月族的太陽,是第二個太陽,所以,次日稱“昌”,居地為“晉”,即“亞日”,以區別真正的太陽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 《史記》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昌姓被蜀山氏繼承,世與黃帝族聯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其居地稱“晉陽”,“晉陵”,“晉城”。 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種說法:一、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黃帝的一個兒子名叫“昌意”(為嫘祖所生),他的子孫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為姓。 當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鄉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 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東海郡發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昌姓-具體分布(1)貴州省余慶縣大烏江鎮昌家屯有昌氏300余戶。 (2)江西省萍鄉縣荷堯鎮青云村嚴鷹山(古稱茂田)。 (3)江西省萬安縣枧頭鄉南洲大隊富田村有昌氏五六十戶約300人。 (4)江西省泰和縣萬和鎮桑院大隊昌家村有昌氏80余戶,約400人。村長昌慶熾。 (5)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新安坪田高車村,有昌氏百余戶。昌氏族人在該村的歷史近千年,明洪武年間,該村屬吉安府廬陵縣淳化鄉德政里七十八都。 (6)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區歐里鎮下麻田村有昌氏族人大約600人、昌坊村有1000余人。昌坊村村長昌梅生。此地修有昌氏宗祠。是當地旅游村,首富村。 (7)湖北省仙桃市大昌灣、小昌灣(現已成為市區)、彭場鎮、鄧李灣、下查埠、沙咀等地有始祖友諒公支下數千人。潛江市城關、造臺村、東門口、積玉口千余人同為友諒公后裔。 (8)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金口獅子腦、牛頭山都有昌氏族人的祖居村落。武漢市現在共有昌氏1267人,這不包括其配偶。如果加上其配偶人數,大約有1700余人。 (9)湖北省孝昌縣有始祖萬隆公支下世系數十人。 (10)湖南省桃江縣花果山鄉有昌氏群居。 (11)湖南張家界人,我們這里有400多昌氏族人。 (12)廣西省桂平市金田鎮安眾村現有昌氏族人約1500人。 (13)廣西桂林全州縣昌鄭大隊昌家村有400多人。 (14)陜西省漢中市城古縣沙河營鎮西灣村現有昌姓108人. (15)山東省萊西市院上鎮東王屋有昌姓人大約200人。 (16)山東省泰安市肥城石橫村及濟南市齊河等幾個村都有昌氏群居.總共大約有1000多人姓昌. (17)江蘇宿遷城區有幾十家昌姓,據說他們是由山東遷徙至江蘇的。 (18)江蘇寶應縣有昌氏族人祖居地。 (19)江蘇南京市邁苯橋街和蔣王廟街聚居有昌氏族人. (20)四川省鄰水縣九峰鄉金坪村昌家槽現住有昌姓族人。 (21)豐都縣、廣安縣有昌氏族人祖居村落。 (22)四川省岳池縣境內居有昌氏家族約5000人。 (23)在重慶忠縣雙桂鎮趕場村有個叫昌家溝的地方,那里都是姓昌的;以及其他幾個村均有昌姓 (24)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區柘鎮東昌村、北昌村、西昌村、昌宅村等地有共有昌氏族人約10000人左右。巢湖市市內也有不少昌姓人家散居。(昌勇、昌獻雙提供) (25)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有昌氏群居。 (26)河南省洛陽市有昌氏族人1000多人,始祖大概是從湖南遷徙來洛陽的,老兄弟3個分開了。老大在洛陽伊川,老大那里是昌邑村,大都是姓昌,最少有800人以上。老二好象在洛陽新店,我們是老三的后代在洛陽郊區許家村,現在已經劃歸老城了。 (27)河南省信陽市吳店鎮有昌氏數百人群居。 (28)河南省西華縣西夏鄉奉先寺有昌姓人家約200人。 (29)海南省文昌縣昌宿公社有數百戶昌氏族人。 (30)海南省屯昌縣南呂鎮后嶺村昌氏始祖:奇善公于康熙年間由福建蒲田遷至海南。到2005年的現在,已有439年的歷史歷經十七代,已發展有400余人。 昌姓-昌姓文化昌姓比較少見,卻有著十分光彩的家世背景,其源流共有三支,其中兩支是黃帝后裔。 (1)是黃帝的嫡子昌意的后裔。昌意就是顓頊帝的父親,是組成中華民族的主要血脈。《風俗通》記載:昌姓是“黃帝之子昌意之后。”顯然是黃帝后裔。據《史記?6?1黃帝紀》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縲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高陽氏。 據《史記?6?1五帝紀》記載,顓頊的母親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女嫗(音于)。關于她懷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袖顓頊,《河圖》上有記載:“瑤光如蛻,貫月正白,感女嫗于幽房之宮,生顓頊。”這種說法,雖然不免有附會神明之嫌,然而,卻可以看出昌義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我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2)是從任姓分出來的。 《姓氏考略》明載:“路史,任姓后亦有昌氏,望出汝南、東海。”但是,任姓也是當初黃帝所賜封的十二個基本姓氏之一,所以,這一支出自任姓的昌姓,依然是黃帝之血裔。(3)隴西昌氏,出自秦時羌人。(見《晉書》 )。 昌姓望出汝南、東海。根據《萬姓統譜》記載,昌姓人要數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在的兩廣。 昌姓出過好幾位著名人物:東周初年有位“情報專家”昌他;后漢有東海相昌豨;南北朝時的梁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護軍將軍昌義之,在魏軍侵犯徐州時,建有輝煌的戰功;宋朝有嘉定進士昌正大、義州刺史昌義之。明朝有嘉靖進士昌應時;清朝有康熙乙未進士昌天錦,又有昌新運,任守備。 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昌姓后裔分布于蘇、皖、豫、鄂等地

昌姓 昌氏家譜 昌姓起源 昌姓名人 昌姓的來源 昌姓簡介

一、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為氏。據《風俗通》、《史記·五帝紀》等所載,黃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后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為黃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繯、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孫沿襲至今。
3、出自黃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孫以昌為姓。
得姓始祖:昌意。據《風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據《史記·黃帝紀》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顓頊的母親,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據《史記·五帝紀》的記載,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為女嫗。關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袖顓頊。據《河圖》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產生天瑞記載。從此處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我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萬姓統譜》的記載,我國的昌姓要數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后裔,湯娥又稱嫦娥,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簡稱“月族”,即“女族”。日族稱王為“炎帝”;月族稱王為“黃帝”。湯娥是以女子稱王,因而稱“姬皇”,其后裔男子稱王者為“黃帝”,因月族奉月為母,后來有月族男子為王,于是改為奉月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稱母親為“阿爸”;稱父親為“阿瑪”。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稱太陽為母親.但月族的太陽,是第二個太陽,所以,次日稱“昌”,居地為“晉”,即“亞日”,以區別真正的太陽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史記》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昌姓被蜀山氏繼承,世與黃帝族聯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其居地稱“晉陽”,“晉陵”,“晉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種說法:一、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黃帝的一個兒子名叫“昌意”(為嫘祖所生),他的子孫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為姓。當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鄉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東海郡發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三、歷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為姓。
昌 仆:又名昌嫗.上古時人,顓頊之母。《史記·五帝紀》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見《河圖》。
昌 容:相傳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濟貧.食蓬縈根二百馀年,顏如二十許。 能致紫草鬻與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
昌 豨:三國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見 。案胡三省通鑒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謂昌霸即昌豨,良確。
昌 永:字禹功,宋狀元,南宋涇縣人。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學諸生守義不屈,朝廷嘉其節,補進義校尉。紹興年間以特奏第一,累遷太常寺丞。(涇縣在安徽省東南部,青弋江流域。特產“宣紙”。)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
昌義之:(?-523) 南朝梁歷陽烏江人。仕齊為馮翊戍主。從蕭衍(武帝)起兵,每戰必捷。梁武帝天監初,遷北徐州刺史,鎮鐘離。四年,梁魏大戰,義之率軍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鐘離,拒魏軍數十萬。及梁授軍至,大破魏軍。率輕兵追至洛口而還。以功進號軍師將軍,遷南兗州刺史。不知書,性寬厚,為將能得人死力。官終護軍將軍。卒謚烈。
昌元慶:諱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長有武略,大元兵變,僉百長保障鄉里,人稱為安民公,屋後建百長亭,亭前起鄉社書院,文文山先生為記,后遭國難,帥宗族四十余人,叢義兵,護宋駕,奔福廣,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諒:明代遷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遷祖)。誥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盧陵縣淳化鄉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車住口橫溝轉遷沔北五業潭雞頭湖南河嶺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遠。
昌應會: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縣多水患,應會輕徭緩賦,斬盡盜賊,因得罪權貴被調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念他。
昌文貴:先一日,左副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戰沒。兆先者,埜先從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備宿衛。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戰死。韓成子觀至都督,別有傳。 越四日,辛卯,復大戰,副元帥昌文貴、左元帥李信、王勝、劉義死。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汝南郡:漢汝南郡治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北)。東晉治懸瓠城,即今汝南。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東海郡:有二處:一處秦時置郡,在今山東省郯城一帶;另一處相當于今江蘇省東海縣以東、淮河以北地區。
2、堂號
雙芝堂:湖北省仙桃堂號來歷:“永公者,(昌永)宋靖康時,金人內犯,永守義不屈。宋祖特賜狀元,后遷太常寺丞。其時祠內產芝二根,此后世以雙芝名其堂者也。”
茂蔭堂:江西省萍鄉、湖南醴陵、貴州廣順堂號。
高勛堂:出自南梁昌義之的典故。
敦倫堂:安徽省六安市。
汝南堂:湖南省桃江、益陽,湖北省江夏等地。
============================================================
【昌姓宗祠通用對聯】
〖昌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望出東海;
源自軒轅。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昌姓的源流和郡望。
系承昌意;
源起汝南。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系傳帝子;
民立生祠。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昌氏來源于黃帝的兒子昌意。相傳他住在若水,娶蜀山氏女,生顓頊。下聯典指明代莆田人昌應會,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輕徭緩賦,因得罪權貴被調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念他。
高僧許子;
名將義之。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下聯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揮三千將士御敵于城,敵死者高與城平。城固,封為護軍將軍。
景仆德遠;
義之功高。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上古時人,顓頊之母昌仆。《帝王世紀》作昌仆,《路史》作昌嫫。《史記.五帝紀》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注:帝顓頊高陽氏,黃帝之孫,昌意之子,母曰昌仆,亦謂之子樞。下聯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道有一容;
僧傳五經。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古代仙人昌容,自稱商紂之女,即常山道人。《列仙傳》載:“是容者,常山道人也。自稱殷王子,食蓬蒿根,見者二百余年,而顏色如二十許人。” 下聯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
汝南發秀;
帝胄增華。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名人昌永的事典。下聯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
-----------------------------------------------------------------
〖昌姓宗祠六言通用聯〗
狀元揚名翰苑;
女道施惠窮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出南宋涇縣人昌永,字禹功,靖康年間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學諸生守義不屈,被朝廷補為進義校尉。紹興年間以特奏第一,官至太常寺丞。下聯典指漢代女道昌容,自稱是殷商王女,在常山修道,吃蓬根二百余年,面色卻如二十來歲的樣子。能致紫草,賣給染工,得錢送給孤寡貧病的百姓。此聯另有版本下聯的第五字“窮”為“群”字。
-----------------------------------------------------------------
〖昌姓宗祠七言通用聯〗
經書百卷逢詔選;
勇士三千護金城。
——佚名撰昌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代高僧昌海,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下聯典指五代梁名將昌義之,烏江人。曾官北徐州刺史,指揮三千將士御敵于城,敵死者高與城平。城固,封為護軍將軍。

昌氏-姓昌的名人-昌姓起名字-昌姓的起源與家譜

河南汝南郡,山東東海郡。

「昌」源出

1.出自有熊氏。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為氏。2.出自「妊」姓,以國名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傳說上古有昌意,為黃帝之子,「嫘祖」(黃帝的后)所生。3.出自黃帝有臣名昌寓。

得姓始祖:昌意。

據《風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據《史記?黃帝紀》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導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萬姓統譜》的記載,我國的昌姓要數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當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鄉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東海郡發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本文地址://n85e38t.cn/qimingdaquan/2747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