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香(xiang)連丸(楊(yang)士瀛) 赤白痢。
(《兵部手集方》)
【歌訣】
香連治痢(li)一習一 為常 初(chu)起宜通勿遽①嘗(chang)
別有白頭翁(weng)可恃 秦皮連柏(bo)苦寒方
【詞解(jie)】①遽: 遽(j&agra一ve;u),音距(ju),急,倉猝。
【組成】黃連(用(yong)吳(wu)茱萸(yu)同炒令赤.去吳(wu)茱萸(yu)不用(yong))二十兩(liang)(liang)(600克(ke))木香四兩(liang)(liang)八錢八分(fen)(145克(ke))
【用(yong)法】共為細末,醋糊為丸(wan),如梧(wu)桐子大, 每服二十丸(wan)。或按比例水(shui)煎服。
【功用】清(qing)熱(re)燥濕,行氣(qi)化滯。
【主治】濕熱痢(li)疾。癥(zheng)見(jian)膿血相兼,里急后重
【方(fang)析】大腸(chang)濕熱,積滯內停,為本方(fang)主證(zheng)。方(fang)用黃連清熱燥濕,厚(hou)腸(chang)止痢,為君藥(yao)。木香行(xing)氣(qi)止痛,為佐藥(yao)。
【附(fu)方】白頭翁湯((傷寒(han)論)) 白頭翁二(er)兩(15克) 黃(huang)柏 黃(huang)連(lian) 秦(qin)皮各三(san)兩(各12),水煎服。
功用(yong):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主治:熱(re)毒(du)痢(li)疾。腹(fu)痛,里急后重,肛門灼(zhuo)熱(re),下痢(li)膿血,赤多白少,渴(ke)欲飲水(shui),舌紅苔黃,脈(mo)弦數。
中醫良方目錄(lu)1拼音2注解附:1治療沉(chen)寒痼(gu)冷(leng)的(de)方劑2治療沉(chen)寒痼(gu)冷(leng)的(de)中(zhong)成藥3古(gu)籍中(zhong)的(de)沉(chen)寒痼(gu)冷(leng) 1拼音 chén hán gù lěng
2注解
沉(chen)寒痼冷 病(bing)(bing)證名。寒邪久(jiu)伏(fu)于(yu)里之(zhi)陰證。又稱(cheng)內(nei)有久(jiu)寒。多見(jian)于(yu)素體虛弱,或久(jiu)病(bing)(bing)機能衰退的慢性病(bing)(bing)。
治療沉(chen)寒痼冷(leng)(leng)的方劑 潑雪(xue)丸 良姜1分。主治:五勞七傷,陰汗(han)盜汗(han),夜多小便(bian),沉(chen)寒痼冷(leng)(leng),脾胃(wei)虛損,久不(bu)思飲食,消渴,腹脹(zhang),翻胃(wei)吐逆,...
保元丹 上為細(xi)末,水糊為丸(wan),如梧桐子(zi)大(da)。功能主(zhu)治老(lao)弱諸沉寒痼(gu)冷,小便滑數,大(da)便時泄,腰腿臍腹疼痛,困(kun)倦,瘦虛...
育(yu)真(zhen)丹 干(gan)姜(jiang)2兩(炮)。主治:婦人三十(shi)六疾,下(xia)臟久(jiu)虛,沉(chen)寒痼(gu)冷,帶(dai)下(xia)五色,變易不定(ding),漸覺瘦弱。用法用量:每服(fu)...
加減大補元煎 血之(zhi)品,莫良于歸身、熟地(di)。至于附片、桂心,能(neng)除沉寒痼冷,且能(neng)流(liu)通氣血,可以為佐;羌活雖非虛證所(suo)宜,然...
附(fu)子理中(zhong)圓 心下逆滿(man),腹(fu)中(zhong)雷鳴,嘔噦(hui)不止,飲食不進,及一(yi)切(qie)沉寒(han)痼冷,并皆治(zhi)之。用法用量(liang):每服一(yi)圓,以水一(yi)盞化破,...
更多治療沉寒痼冷的方劑
治療沉寒痼(gu)冷(leng)(leng)的中(zhong)成藥 附子理中(zhong)丸 痛吐(tu)利(li),脈微肢厥,霍亂轉筋,或感寒頭痛,及(ji)一(yi)切(qie)沉寒痼(gu)冷(leng)(leng)。用法用量(liang):每服1丸,以水1盞化破,煎至7分,...
沉(chen)香散(san) 半,玄胡索1兩半(去皮(pi)),蓽澄茄1兩半。主(zhu)治:沉(chen)寒痼冷,奔豚,小腸疼(teng)痛, *** 偏大,久(jiu)不(bu)愈。用(yong)法用(yong)量:...
四(si)神丸 式(shi)微(wei),清晨泄瀉,病(bing)在腎(shen)經,小腹積瘕(jia)有(you)年,亦是陰邪痼冷之疾(ji),宜溫補下(xia)焦元陽(yang)為本原之治法。破故紙4兩(酒(jiu)...
二(er)和丸 《普濟方》卷二(er)二(er)○之香連(lian)丸具(ju)有補骨髓,益真(zhen)氣,治(zhi)痼冷,潤皮膚,悅(yue)顏色之功效。用法用量:每服(fu)2030...
香連丸(wan) 《普(pu)濟方》卷二(er)二(er)○之(zhi)香連丸(wan)具(ju)有(you)補骨髓(sui),益真(zhen)氣,治(zhi)痼冷,潤皮膚,悅顏色之(zhi)功(gong)效。用(yong)法用(yong)量:每服2030...
更多治療沉寒痼冷的中成藥
古(gu)籍中的沉寒痼(gu)(gu)冷 《普濟方(fang)》:[卷一百(bai)二(er)十積熱(re)痼(gu)(gu)冷門]痼(gu)(gu)冷 下逆滿(man)。腹中雷鳴。嘔吐噦不(bu)止(zhi)。飲食(shi)不(bu)進。及一切沉寒痼(gu)(gu)冷。并(bing)皆治之(zhi)。附子(炮(pao)去皮臍)人參(去蘆)干姜(...
《本(ben)草求真》:[上(shang)編卷三散劑]溫散 (葷辛)除肝(gan)經(jing)絡沉寒痼(gu)冷大茴香(xiang)(xiang)(專入(ru)肝(gan)。兼入(ru)腎(shen)(shen)膀(bang)胱小腸。古作香(xiang)(xiang)也。)辛甘(gan)性熱。據書所(suo)載。功專入(ru)肝(gan)燥腎(shen)(shen)...
《奇效良方》:[卷(juan)之四(si)十九]痼(gu)冷門(附論) 陰陽升降(jiang),平(ping)和無偏(pian),則(ze)無疾矣。若有(you)偏(pian)勝,是即有(you)沉寒痼(gu)冷之證,乃真(zhen)陽耗(hao)散,脾胃(wei)虛弱,失于調(diao)理,以致胃(wei)寒...
《本草便讀(du)》:[木部喬木類(lei)]巴豆 滌陰凝(ning)之物。銳利難當(dang)。攻消堅積之邪。直前無阻(zu)。沉寒(han)痼冷。賴辛熱(re)以宣(xuan)通(tong)。化(hua)腐傷肌(ji)。仗膏丹而施用。脾胃大...
《衛生寶鑒》:[卷二十一(yi)]咀藥類
“拉肚子”在生活中極為常見。急性腸炎就是在“拉肚子”中最常見的疾病。一旦人們飲食不當,經常發生的就是急性腸炎。
(一) 急性腸炎的病因:(1) 暴飲暴食,進食過多的高脂高蛋白食物,飲酒、飲冰涼飲料過多,或受涼之后。(2) 進食腐敗、污染的食物,如隔夜食物未加熱消毒,臭魚爛蝦,不新鮮的螃蟹、海味,久存冰箱內的肉類食品,發酵變質的牛奶及奶制品。(3) 個別病人對食物產生過敏反應。急性腸炎夏季節多發,與天氣炎熱、食物易腐敗有關。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急性腸炎會大大減少。
(二) 急性腸炎的臨床表現:(1) 腹痛腹瀉是主要特點。大多在肚臍周圍痛,呈陣發性絞痛,引起排便感覺,排便后腹痛略有減輕。腹瀉大多為稀水樣便,含有不消化食物殘渣,一般每日可排便7~8次,最多可達十幾次。經治療,1~2天內,最多2~3天恢復正常,病情經過比較良好。(2) 腸鳴音亢進。近病人身旁可清楚聽見其腹內“咕咕”作響。(3) 個別嚴重病人伴低燒,惡心嘔吐,并發生脫水癥狀。(4) 急性腸炎要注意與其他疾病引起的腹瀉鑒別。總的說來,腹瀉中較輕的情況一般為急性腸炎。其他疾病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方能確診。
(三) 救護措施:(1) 首先要臥床休息,保暖,并且禁食12小時,以后逐漸進少量流食,如米湯、藕粉,或稀粥、面湯等,慢慢地恢復正常飲食。(2) 適當止痛止瀉。口服顛茄片。腹瀉嚴重的可吃些烤焦的饅頭片或糊米粥以收斂止瀉。(3) 鼓勵多飲水,具體可見“急性胃炎的救護措施”。(4) 病情輕者可不用“消炎藥”。一般可選用乳酶生、黃連素、氟哌酸等藥。(5) 腹瀉嚴重伴脫水者,及時送醫院給予靜脈輸液治療。
什么叫急性腸炎?
急性腸炎是夏秋季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由細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致,其表現主要為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發熱等,嚴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
急性腸炎的診斷并不難,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發病;并多有飲食不節或誤食的病史;有呈暴發性流行的特點;病人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天3~5天,甚至數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癥狀。大便常規檢查及糞便培養,紅、白細胞計數可正常或異常。病人以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同時并見,故亦稱急性胃腸炎。
急性腸炎的發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1)細菌和毒素的感染
常以沙門菌屬和嗜鹽菌(副溶血弧菌)感染最常見,毒素以金黃色葡萄球菌常見,病毒亦可見到。常有集體發病或家庭多發的情況。如吃了被污染的家禽、家畜的肉、魚;或吃了嗜鹽菌生長的蟹、螺等海產品及吃了被金黃色葡萄球菌污染了的剩菜、剩飯等而誘發本病。
(2)物理化學因素
進食生冷食物或某些藥物如水楊酸鹽類、磺胺、某些抗生素等;或誤服強酸、強堿及農藥等均可引起本病。
急性腸炎的病理變化是什么?
胃腸粘膜充血、水腫、滲出,表面有片狀黃色滲出物或粘液覆蓋,病變可呈局限性或彌漫性。粘膜皺壁上有糜爛、出血點。如表層上皮細胞壞死脫落,固有膜血管受到損害則引起出血和血漿外滲,往往有中性白細胞、淋巴細胞、漿細胞和少量嗜酸性細胞浸潤,嚴重者粘膜下層亦有充血、水腫。
沙門菌性胃腸炎時小腸是主要的病變部位,但也累及到結腸,引起痢疾樣癥狀。沙門菌具有侵襲性,引起粘膜炎癥反應,伴粘膜下層中性粒細胞浸潤,有時可深至固有層。炎癥細胞產生和釋放前列腺素,使腺苷酸環化酶活性增高。沙門菌分泌腸毒素,直接刺激腺苷酸環化酶系統,使腸液分泌能力大大增加,超過腸道重吸收能力,引起腹瀉。
急性腸炎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1)消化道癥狀: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是本病的主要癥狀。嘔吐起病急驟,常先有惡心,繼之則嘔吐,嘔吐物多為胃內容物。嚴重者可嘔吐膽汁或血性物。腹痛以中上腹為多見,嚴重者可呈陣發性絞痛。腹瀉表現為水樣便,每天數次至數十次不等,伴有惡臭、多為深黃色或帶綠色便,很少帶有膿血,無里急后重感。
(2)全身癥狀:一般全身的癥狀輕微,嚴重病人有發熱、失水、酸中毒、休克等癥狀,偶可表現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3)體征方面:早期或輕病例可無任何體征。查體時可有上腹部或臍周有輕壓痛、腸鳴音常明顯亢進,一般患者的病程短,數天內可好轉自愈。
急性腸炎的實驗室檢查有哪些?
(1)血液檢查:血常規中的白細胞可輕度增加,血沉略有增快。
(2)大便常規或培養:多為正常,也可見到少量白細胞和紅細胞。如系細菌感染可發現致病菌。
急性腸炎的診斷依據是什么?
本病診斷主要依據急性起病,最近有飲食不節或攝入對胃有不良刺激的藥物等病史,以及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臨床表現。大便常規有粘液及紅、白細胞。細菌培養可發現致病菌。白細胞計數輕度升高。
急性腸炎與哪些疾病鑒別?
本病當有上消化道出血時,應與消化性潰瘍、食道靜脈曲張破裂等引起的出血相鑒別。少數病例出現腹部劇痛,應與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膽囊炎、急性腹膜炎、急性闌尾炎和不典型急性心肌梗塞相鑒別。
急性腸炎的治療原則是什么?
(1)去除誘因,臥床休息,進清淡易消化食物。
(2)如找到致病菌,應按藥物藥敏試驗用藥,或選用黃連素0.1~0.2g,或PPA 0.5~ 1.0g,日3~4次/日,口服。
(3)對癥治療,腹痛可用阿托品。脫水病人應予補液,并注意糾正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發生休克者應按休克處理。
急性腸炎的常用治療藥物有哪些?
(1)解痙止痛:腹痛可用解痙劑,如口服阿托品0.3~0.6mg或普魯苯辛15mg~30mg,或肌肉注射山莨菪堿5~10mg,或安腹痛1支。
(2)抗菌消炎:如細菌感染,應選用抗生素藥物,如黃連素0.3g,每日3次,復方新諾明,每次1~2片,每日3~4次。氟哌酸0.1~0.2,每日3次。慶大霉素16萬單位,口服,每日3~4 次。若劇烈嘔吐或明顯失水時,給予靜脈滴注葡萄糖鹽水。酸中毒時適當靜點5%碳酸氫鈉溶液。上消化道出血時應補液或輸血、冰水洗胃、口服制酸劑。
中醫對急性腸炎是如何認識的?
中醫學沒有急性腸炎的病名,根據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屬中醫嘔吐、腹痛、泄瀉、霍亂、絞腸痧、脫證等病證范疇。其病因有感受時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及臟腑虛弱等,但主要關鍵在于脾胃功能障礙和胃腸功能失調。
(1)感受時邪
夏秋之交,暑濕蒸騰,若調攝失宜,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或因貪涼露宿,寒濕入浸,寒邪穢氣,郁遏中焦,使脾胃受損,升降失調,清濁不分,發為本病。
(2)飲食所傷
飲食過量,停滯不化;或恣食肥甘,濕熱內蘊;或誤食生冷不潔之物,損傷脾胃,致運化失職,水谷精華不能吸收,反停為濕滯,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吐瀉交作,而發本病。
(3)情志失調
脾氣素虛,或原有食滯,或本有濕阻,但未致發病,復因情志失調,憂郁惱怒,精神緊張,以致肝失疏泄,橫逆乘脾犯胃,脾胃受制,運化失常而成本病。正如《景岳全書·泄瀉》篇所說:“凡遇怒氣便作泄瀉者,必先怒時挾食,致傷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隨觸而發,此肝脾二臟之病也,蓋以肝木克土,脾氣受傷而然。”
(4)脾胃虛弱
長期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纏綿,均可導致脾胃虛弱,因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虛弱則不能受納水谷和運化精微,以致水反成濕,谷反為滯,濕滯內停,清濁不分,混雜而不遂成本病。
中醫對急性腸炎的病機是如何認識的?
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位于中焦屬土臟,喜燥惡濕,主升清氣,脾主運化水谷,轉輸津微,胃與脾為表里關系,主受納水谷,氣機為降,喜潤惡燥,二臟共為一燥一濕,一納一運,共起健運受納功能。夏秋之際,暑濕交蒸,病者又貪冷涼或誤食腐蝕之物,致脾胃受傷,升降失司,清濁不分,亂于胃腸而致吐瀉發為本病。
怎樣辨治腸胃濕熱型急性腸炎?
證候表現:起病急驟,惡心頻發,嘔吐吞酸,脘腹陣痛,瀉下急迫,大便不爽,糞色黃褐腥臭,舌苔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腸胃濕熱,多見夏季,暑熱夾濕,損傷脾胃,內擾胃腑,濁氣上逆則惡心嘔吐;腸中有熱,濕熱蘊蒸胃腸,則瀉下急迫;濕阻中焦,氣機不利則腹痛陣作;苔黃膩,脈滑數均為濕熱之證。
治法:清化濕熱,調理腸胃。
方藥: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黃芩、黃連、金銀花、荷葉、白扁豆、甘草、車前子。
藥中葛根、金銀花解肌清熱,升清止瀉;黃芩、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茯苓、車前子健脾利濕;扁豆、荷葉清暑化濕;甘草甘緩和中止痛調和諸藥。
如腹痛甚者,加白芍、木香理氣緩中;嘔吐劇者,可先服玉樞丹以辟濁止嘔;夾食滯者,宜加神曲、麥芽、山楂等消食之品。
寒濕阻滯型急性腸炎如何辨治?
證候表現:嘔吐清水,惡心,腹瀉如水,腹痛腸鳴,惡寒發熱,全身酸痛,苔薄白或白膩,脈濡。
證候分析:夏秋之交,貪涼露宿,寒濕侵體,寒邪穢氣,郁遏中焦,脾胃乃傷,則見嘔吐、瀉下清稀或清水樣便;若寒濕內盛,脾胃氣機不暢,則腹痛腸鳴,若邪束肌表,營衛不和,則發熱惡寒,頭痛身痛;苔白膩,脈濡或浮,為寒濕蘊阻之象。
治法:祛邪化濁,散寒除濕。
方藥:藿香正氣散加減:藿香,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清半夏、白術、陳皮、川厚樸。
方中藿香、紫蘇、川厚樸祛邪化濁,半夏、陳皮、茯苓、大腹皮和胃降逆;白芷、紫蘇辛溫解表。
加減:惡寒發熱者,可加荊芥、防風;頭痛,加羌活、獨活;如有宿滯伴腹脹者,去白術,加炒六神曲、雞內金消食導滯。
食滯胃腸型急性腸炎的辨治如何?
證候表現:惡心厭食,得食愈甚,吐后反快,腹痛,瀉下穢臭,急迫不爽,瀉后痛減,苔厚膩,脈滑。
證候分析:飲食不節,尤誤食腐蝕,或貪食生冷,暴飲暴食,致宿食內停,壅阻胃腸,氣機失調,濁氣上逆,而噯腐酸臭;宿食下注,則瀉下臭如敗卵;若瀉后腐蝕外出,則腹痛減輕;舌苔厚膩,脈滑是宿食內停之象。
治法:和胃降逆,消食化滯。
方藥:保和丸加減:焦山楂、炒六神曲、茯苓、半夏、陳皮、連翹、萊菔子。
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茯苓消食和胃;陳皮、半夏理氣降逆;連翹消食滯之郁熱。
加減:食滯化熱,大便瀉下不爽者,可投枳實導滯丸;若胃中熾熱嘔吐者,可加姜竹茹、代赭石之品。
如何辨治脾胃虛弱型急性腸炎
證候表現:稟賦不足,素體脾虛,飲食不慎,即易吐瀉,大便溏薄,嘔吐清水,時作時休,伴有面色不華,四肢乏力,舌淡脈濡。
證候分析: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易吐瀉交作,久瀉不止;氣血來源不足,故面色無華,四肢無力;舌淡,脈濡均為脾胃虛弱之象。
治法:健脾補氣,和胃滲濕。
方藥:參苓白術散加減:人參、白術、山藥、茯苓、扁豆、砂仁、薏米仁、炙甘草。
方中人參、白術、茯苓、炙草補氣健脾;扁豆、薏米仁、山藥淡滲利水;砂仁理氣,使氣機上下貫通,則吐瀉可止。
加減:夾有食滯者,宜加雞內金、山楂、神曲;腹痛甚而喜溫喜按者,可用干姜、白芍;久瀉脫肛者,可服用補中益氣丸。
急性腸炎的成藥及簡易方治療有哪些?
(1)香連化滯丸1丸,每日2次。用于濕熱壅滯,腹痛腹瀉,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或加味香連丸,主清熱化濕,化滯止瀉。寒濕阻滯型腹瀉用香砂養胃丸,每次6g,每日2次。食滯胃腸者用越鞠保和丸,每次6g,每日2次。脾胃虛弱者用香砂六君子丸,每次6g,每日2次。甘溫益氣、健脾養胃。
(2)茯苓15g,黃蓮6g,澤瀉5g,苡米15g,車前子15g,葛根15g,滑石15g,甘草3g,用于濕熱腹瀉。
(3)焦三仙各10g,檳榔10g,白蔻仁10g,萊菔子10g,丹參10g,薄荷6g,大腹皮10g,元胡9g,煎湯飲用,每日1劑,主治食滯胃腸,腹痛腹瀉。
怎樣掌握急性腸炎的中醫辨證治療原則和方法?
急性腸炎屬實邪致病、來勢兇猛、發病急驟、變化突然。病因常為脾傷積濕。脾主運化,喜燥惡濕。胃主受納,喜潤惡燥。脾升胃降,表里為助,燥濕相濟,共同完成消化吸收功能。一旦燥濕平衡失調,易現“濕勝則濡瀉”,本病病機在于脾胃的運化失職,脾升不及,則下溜而瀉。急性腸炎以實邪為主,故祛邪是關鍵,邪去則正安。無論外感、食滯、內傷均可導致濕邪內停,祛邪主以祛除濕邪。祛濕之法不外芳香化濕、淡滲利濕、苦寒燥濕、祛風勝濕,辛通泄濕,健脾運濕、溫陽化濕等。應分別根據寒、熱、表、里、陰、陽、虛、實隨證辨證選藥,再加用健脾益胃之品。
急性腸炎雖然是實邪致病,但亦因人而異,男、女、老、幼體質不同,具體分別對待。素有脾弱易泄瀉或瀉甚體弱傷及氣陰者,尤應注意扶正,不能拘實邪所傷,即單認祛邪為法,而應掌握中醫整體觀念與辯證論治的特點,因癥辨證。其治之要在于虛者補之,寒者溫之,食積則消導,濕熱則清利,陷下必升提,滑脫需固澀。對本病常用的方法有:祛積消食法、導滯攻下法、清熱利濕法、行氣消脹法等。體弱久瀉者,可用溫中健脾法、澀腸止瀉法、養陰清熱法、扶陽固脫法等等。臨床常見寒熱、虛實證候,往往不是單純存在,故治法也不能截然分開,須據病情,因機靈變。用藥須注意幾點:①清熱苦寒之品,中病即止,不宜久用,否則易傷脾胃之氣。②淡滲利濕之劑,不可用之過量,滲利過度則津枯陰遏。③固澀之劑,不可用之過早,固澀收斂過早,致積滯未消,余邪留寇。④攻下之劑不可多用,攻伐太過則傷元氣,尤對虛弱者更應慎用。
腹瀉止后,應保護胃氣,可給予參術苓草之類健脾益氣。若氣陰兩虛,表現口干舌燥,少氣懶言者,可投生脈散,益氣養陰。
急性腸炎的預后如何,如何進行預防保健?
(1)預后:本病一般預后良好。由于沙門菌屬感染的急性腸炎的胃腸道反應劇烈的腸道內的致病菌被迅速排出體外,因此,毒血癥癥狀一般較輕,病人多于短期內自行恢復。部分病人由于機體抵抗力差,或患有一些慢性病或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治療,致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則病菌可自腸壁侵入血液引起菌血癥,造成較大的感染過程。對急驟暴瀉者要及時補液,并注意糾正電解質酸堿平衡,否則會有不良后果,對老人和嬰幼兒尤應注意。
(2)預防:積極開展衛生宣教工作,勿進食病死牲畜的肉和內臟。肉類、禽類、蛋類等要煮熟后方可食用。加強食品衛生管理,變質及被沙門菌屬污染食品不準出售。搞好食堂衛生,建立衛生管理制度,認真注意食品制作衛生,防止食品被污染。做好水源保護,飲水管理和消毒。
(3)保健: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使脾旺不易受邪。心情舒暢,保持胃腸功能平衡。節飲食,以利脾胃受納吸收功能。慎起居,避風寒乃陰平陽密,精神乃治。
急性腸炎的治愈標準是什么?
(1)癥狀體征消失。
(2)因嘔吐劇烈或有(you)失水(shui)、酸中毒經對癥處理后糾正。大(da)便常規、血常規正常。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苦黃連的功效與作用,以及黃連苦瓜的功效與作用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錄一覽:1、黃連對于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黃連有什么功效?2、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黃連的功效作用及使用方法一起來看3、黃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4、黃連有什么功效?5、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有哪些黃連對于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陌生,黃連有什么功效?黃連的味道很苦。
俗話說良藥苦口,黃連無疑就是這樣的藥。
黃連大家都很熟悉。
平時吃黃連,可以清熱解毒。
是一種朋友很容易服用的中草藥。
尤其是肝火之類的問題,可以用黃連幫助解決。
那么我們怎么服用黃連比較好呢?讓我們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看黃連的功效和作用。
清熱瀉火:對于黃連,這是一種患重感冒的中草藥。
所以,吃黃連對清熱解毒很有幫助,特別是對胃火、牙痛、口苦、熱盛引起的口臭,以及面紅、大便干、舌苔黃等癥狀。
大家可以用黃連來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其實黃連是最適合瀉火的中草藥,對于解決常見的內熱是有意義的。
抗菌消炎:同時,對于黃連,通過藥理研究可以發現,黃連中含有大量的小檗堿,對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都有抑制作用。
所以黃連屬于廣譜抗菌中草藥,所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黃連對痢疾等細菌引起的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保肝利膽:同時服用黃連可以幫助促進肝臟健康。
由于黃連是保肝利膽的中草藥,我們可以通過黃連幫助肝炎患者降低轉氨酶活性,有助于解決肝臟健康,也可以起到預防作用,所以黃連對大家解決肝臟不適都是有意義的。
黃連的禁忌及注意事項
1.黃連會傷脾胃
黃連是一種重感冒的中藥。
通常人吃了會傷脾胃。
脾胃虛弱的人吃了會拉稀拉稀,影響人的食欲,使人患消化不良等身體不適,對身體不利。
所以,除非體內真的很熱,其實人還是要盡量避免吃黃連。
2.黃連苦燥傷
黃連是一種苦寒的中草藥,苦味極重,不宜用于陰虛津傷者,否則會加重陰虛津傷癥狀,使人出現口干、咽苦、虛弱等各種不良癥狀,對身體十分不利。
3.黃連不能長期服用
黃連是中藥的一種,具有一定的毒性。
平時不容易長期服用,最好是飯后服用。
一般情況下,患者每天可以服用2-3克,如果病情嚴重,可以每天服用5-6克,但最多不能超過6克。
而且孩子脾胃功能還不全,一定不能吃黃連。
黃連怎么吃:黃連阿膠雞黃湯
原材料
烏雞2只,黃連10克,阿膠7克,黃芩2克,白芍2克。
方法
將黃連、黃芩、阿膠、白芍分別洗凈,除阿膠外,將8杯水放入沸水鍋中,煎煮至3杯,去渣,用阿膠溶化;加入烏雞,攪拌均勻,煮熟后食用。
使用
一天吃三次。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黃連的功效作用及使用方法一起來看1、黃連主要含有小檗堿、黃連堿、藥根堿、甲基黃連堿、巴馬亭等生物堿類以及鋁、鎂、鉀、汞、鉛等其他無機元素。
藥理研究表明,黃連有抗炎、抑制中樞、解熱、抗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抑制血小板聚集、興奮呼吸運動、興奮呼吸運動、興奮胃腸平滑肌、抗潰瘍、利膽、降血糖等作用。
2、黃連一般的用法是2~5克,水煎服,外用及內服適量皆可。
黃連的作用比較多,但由于其屬大苦大寒的中藥,頻繁使用或用量較大容易傷害胃氣,常說的“苦寒敗胃”即是,故對于脾胃虛寒、脾腎虛瀉、胃虛嘔吐的人不適合使用;中醫認為苦燥容易損傷人體的陰津,因此對于陰虛津傷的人也應慎用。
3、黃連作藥用時較為講究,除生用外,還有經酒、姜汁、吳茱萸水等炮制后的黃連用品。
酒黃連善于清解頭部的火熱,用于目赤腫痛、口舌生瘡等;姜黃連善清胃熱止嘔,常用于濕熱阻滯的惡心嘔吐。
4、黃連解毒湯:黃連、梔子各9克,黃芩、黃柏各6克,水煎服。
瀉火解毒。
治療大熱煩躁,口燥咽干,錯語不眠,或熱病吐血,衄血,或熱甚發斑,或身熱下痢,或濕熱黃疸,或外科癰瘍疔毒,小便黃赤等;急性腸炎、急性黃疸型肝炎、膿毒血癥等。
5、黃連膠囊: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蘊毒所致的痢疾、黃疸,癥見發熱、黃疸、吐瀉、納呆、尿黃如茶、目赤吞酸、牙齦腫痛或大便膿血。
6、黃連姜汁茶:黃連、綠茶、姜汁、紅糖各適量。
將綠茶、黃連用開水沖泡,5分鐘后倒入姜汁、紅糖,調勻即可,隨意飲服。
清熱、和胃、止痢,用于痢疾等。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黃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
你知道黃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嗎?俗話說,啞巴吃黃連。
有苦說不出。
黃連是一種味道極苦,但藥用價值非常高的中藥材。
很多人不知道黃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下面是我幫大家收集的黃連的功效與作用介紹,感興趣的朋友趕緊來了解一下吧。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1
一、可以治療胃腸濕熱,瀉痢嘔吐
本品大苦大寒,清熱燥濕之力勝于黃芩,尤長于清中焦濕熱,火毒郁結,用于濕熱中阻,氣機不暢,脘腹痞滿,惡心嘔吐,一般以黃芩、干姜、半夏等同用,治濕熱瀉痢,輕者單用即有效。
若瀉痢腹痛,里急后重,與木香同用,如香連丸。
若瀉痢身熱者,配伍葛根、黃芩、甘草等也能起到很好的療效。
如果下利膿血,又可以配伍當歸、白芍、木香等。
二、可以治療熱盛火熾,高熱煩躁
本品瀉火解毒,尤善清心經實火,若三焦熱盛,高熱煩躁,一般以黃芩、黃柏、梔子等清熱藥物相須為用,如黃連解毒湯。
若熱邪熾盛,陰液已傷,水虧火炎,心煩不眠,常配黃連、白芍、阿膠等,如黃連阿膠湯。
三、可以治療癰疽疔毒,皮膚濕瘡
,耳目腫痛。
本品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治療癰腫疔毒,多與黃芩、梔子、連翹等清熱藥物同用。
治療皮膚瘡,也可以用黃連制成軟膏,外敷。
”
六、清火的功效
黃連對高熱神昏,心煩不寐,血熱吐衄尤善清瀉心經實火效果非常好,可用于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神昏、煩躁之證。
七、治療濕疹、濕瘡的作用
黃連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制為軟膏外敷可治皮膚濕疹,濕瘡。
取之浸汁涂患處,可治耳道流膿。
煎汁滴眼,可治眼目紅腫。
在這方面藥用價值體現得非常高。
八、消渴,善清胃火的作用
黃連可用于治療胃火熾盛,消谷善饑之消渴證常配麥冬用如消渴丸,具有很大的`好處。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是什么2
一、黃連具有抗潰瘍的功效
黃連對于有胃病的患者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因為他對吲哚辛所致大鼠胃潰瘍有明顯的抑制作用,所以對于胃病患者,在中藥方面醫生會加入黃連。
二、黃連具有保護胃粘膜的作用
當然了黃連對胃還處于一個保護的作用,它具有明顯抗鹽酸乙醇氫化鈉、阿司匹林等所致大鼠急性為粘膜損傷的作用,對于服用上類藥物產生的胃部不適,可用服用黃連進行緩解。
三、抗炎鎮痛的功效
在受傷之后感覺到疼痛,黃連可以幫助你起到治療的作用。
我們生活中很多不舒服生病的時候都會用到黃連來治療。
用黃連素治療燙傷燒傷,不論是沸水、沸油燙傷,還是柏油、煤火燒傷,其治愈率非常高。
四、濕熱瀉痢的功效
本品為治療瀉痢的要藥,單用有效。
黃連對于拉肚子等有非常好的效果。
五、黃連具有抑菌的功效
黃連對金葡、霍亂弧菌、乙型鏈球菌作用較強,對大腸桿菌、傷寒桿菌作用較弱。
黃連有什么功效?營養成分:黃連主要成分包括小檗堿、甲基黃連堿、黃連堿、表小檗堿、一種酚性生物堿及一種水酚性生物堿、掌葉防己堿、非洲防己堿等生物堿,此外還含有黃柏酮、黃柏內酯等。
藥用功效:黃連對流感病毒、皮膚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能降血壓、降眼壓、降體溫、預防動脈硬化;可降血糖,抗脂質過氧化,清除自由基;能抗炎,抗潰瘍,抗腫瘤,抗輻射;可抑制白血病細胞;還能止瀉、健胃、鎮痙、免疫調節等。
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有哪些黃連雖苦,但是它的功效作用卻是非常強大的,而且在藥用方面的功能更是顯著。
下面一起來看看黃連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吧!
黃連的藥用功效
1、清熱去火:黃連苦寒,瀉火解毒功效很強,凡是濕熱阻滯證,溫病高熱,煩躁不安等都可使用,治療濕熱常配以半夏、瓜萎等,治療火熱常配以朱砂、地黃等。
2、抗菌消炎:黃連素對痢疾桿菌、結核桿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及白喉桿菌等都有抑制作用,對痢疾桿菌的作用最強,對消化道炎癥也有效果。
3、降低血糖:黃連素對血糖的調控與藥物的計量和給藥的方式有關,在治療糖尿病時適當在靜脈滴水中加少量黃連素能明顯降低血糖,但是靜脈滴注量不能過高。
黃連的藥用禁忌
1、凡陰虛煩熱、胃虛嘔惡、脾虛泄瀉、五更泄瀉慎服。
2、黃芩、龍骨、理石為之使,惡菊花、芫花、玄參、白鮮皮,畏款冬,勝烏頭。
3、腸胃有寒及傷寒下早、陰虛下血及損脾而血不歸元者皆不可用。
黃連的不良反應
1、用量過大:過量服用黃連可出現惡心、嘔吐、氣短、發痙,常規劑量則較安全。
2、藥不對證:黃連屬大苦大寒之品,瀉火力強,易傷陽氣。
3、過敏反應:口服黃連粉或黃連素、注射黃連素均有發生過敏反應。
黃連的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黃連及小檗堿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鏈球菌、肺炎鏈球菌、霍亂弧菌、炭疽桿菌、痢疾桿菌等均有較強抗菌作用,對白喉、枯草、百日咳、布氏、結核等桿菌也有抑制作用。
2、降血糖作用:黃連煎劑和黃連素灌服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黃連素的降血糖作用可能通過抑制糖原異生或促進糖原酵解所致。
3、溶栓作用:黃連素對富含血小板凝塊的收縮有非常顯著的抑制作用,黃連素抑制凝塊收縮后對尿激酶和鏈激酶引發的凝塊溶解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4、正性肌力作用:黃連素靜注對犬心有較強的正性肌力作用,使心律減慢,舒張壓下降,脈壓增加,總外阻力下降,每搏輸出量增加。
5、抗心律失常作用:谷維素能明顯增加黃連素口服生物利用度,二者混合制成的黃谷素口服可對抗大鼠烏頭堿、冠脈結扎誘發的心律失常。
6、腦損傷保護作用:腦缺血使腦內興奮性氨基酸如谷氨酸大量增多,黃連素可明顯抑制Glu誘導的腦細胞C-fos高表達,抑制Glu引起細胞內鈣離子升高。
7、抗腫瘤作用:黃連素不論在體外和體內試驗對小鼠肉瘤S180都有明顯抑制作用,對鼻咽癌和宮頸癌、裸鼠移植瘤也有抑制作用。
黃連的藥用選方
1、治心煩懊_反復,心亂,怔忡,上熱,胸中氣亂,心下痞悶,食入反出:朱砂四錢,黃連五錢,生甘草二錢半。
為細末,湯浸蒸餅,丸如黍米大。
每服一十丸,食后時時津唾咽下。
2、治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3、治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黃連一兩,半夏半升(洗),栝樓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樓,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
分溫三服。
4、治大熱盛,煩嘔,呻吟,錯語,不得臥:黃連三兩,黃芩、黃柏各二兩,梔子十四枚(擘),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忌豬肉、冷水。
5、治諸痢牌泄,臟毒下血:雅州黃連半斤,去毛,切,裝肥豬大腸內,扎定,入砂鍋中,以水酒煮爛,取連焙,研末,搗腸和丸梧子大。
每服百丸,米湯下。
6、治下痢:宣黃連、青木香,同搗篩,白蜜丸,如梧子。
空腹飲下二、三十丸,日再。
其久冷人,即用煨熟大蒜作丸。
嬰孺用之亦效。
7、治臟毒:鷹爪黃連末,用獨頭蒜一顆,煨香爛熟,研和入臼,治丸如梧子大。
每服三、四十丸,陳米飲下。
8、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亦治霍亂: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頓服之。
9、治甲赤痛,除熱:黃連半兩,大棗一枚(切),上二味,以水五合,煎取一合,去滓,展綿取如麻子注目,日十夜再。
10、治膿皰瘡,急性濕疹:黃連、松香、海螵蛸各三錢。
共研細末,加黃蠟二錢,放入適量熟胡麻油內溶化,調成軟膏。
涂于患處,每日三次,涂藥前用熱毛巾濕敷患處,使瘡癡脫落。
11、治小兒口疳:黃連、蘆薈等分,為束。
每蜜湯眼五分。
走馬牙疳,入蟾灰等分,青黛減半,麝香少許。
12、治醇酒厚味,唇齒作痛,或齒齦潰爛,或連頭面頸項作痛:黃連(炒)一錢五分,生地黃、牡丹皮、當歸各一錢,升麻二錢。
上水煎服,實熱便秘加大黃。
黃連的食用方法
1、黃連解毒湯:黃連9克,黃芩、黃柏各6克,梔子9克,將四味一同放入砂鍋中,水煎30分鐘,取汁即可,每日1劑,分2次溫服。
2、黃連粥:黃連10克,白糖15克,粳米50克,加水熬煮成粥。
每日早晚食用。
3、黃連炒冬瓜:黃連10克,冬瓜250克,食鹽、味精各2克,醬油、料酒各5毫升,蔥花、姜末各6克,炒制,佐餐食用。
4、黃連蒸豬肚:黃連10克,豬肚250克,食鹽、味精各2克,蔥花、姜末各6克,醬油、料酒各5毫升,蒸至豬肚熟透即可出鍋,佐餐食用。
5、黃連三子茶:黃連5克,女貞子、枸杞子、沙苑子各10克,將幾味放入保溫杯中,以適量沸水沖泡,加蓋悶15分鐘左右即可飲用。
猜你喜歡:
1.哪些人不能吃黃芪功效有哪些
2.刺血療法的功效和作用
3.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禁忌
4.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禁忌
5.大黃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6.黃柏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是什么
苦黃連的功效與作用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黃連苦瓜的功效與作用、苦黃連的功效與作用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藥物的用法包(bao)括配伍、禁(jin)忌(ji)、劑量和服法等幾項主要(yao)內容。
(一)配伍
前人(ren)把(ba)單(dan)味藥的(de)應用同藥與(yu)藥之間(jian)的(de)配伍關系總結為(wei)(wei)七個(ge)方面,稱為(wei)(wei)“七情”,即單(dan)行(xing)、相(xiang)須、相(xiang)使、相(xiang)畏、相(xiang)殺、相(xiang)惡、相(xiang)反。分述如下(xia):
1.單(dan)行是指(zhi)用單(dan)味(wei)藥治病(bing)。多用于病(bing)情比(bi)較單(dan)純(chun),選用一種(zhong)針對性強(qiang)的藥物(wu)即可收效,如“獨(du)參湯”,用一味(wei)人(ren)參大補氣血。
2.相須即(ji)性能(neng)功效(xiao)(xiao)相類似的藥物(wu)配(pei)合,能(neng)明顯地增強療效(xiao)(xiao),如大黃(huang)配(pei)芒硝。
3.相使即(ji)功能不同的藥物合(he)用后,能互相促進,提高療效,如黃芪配獲(huo)苓。
4.相畏即(ji)一(yi)種藥(yao)的烈性(xing)或毒性(xing)反應,能被(bei)另一(yi)種藥(yao)物抑制或減輕(qing),如半夏的毒性(xing)能被(bei)生姜減輕(qing)。
5.相(xiang)殺(sha)即一種(zhong)藥(yao)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種(zhong)藥(yao)物的毒(du)性或副作(zuo)用(yong),如防風殺(sha)砒毒(du),綠豆殺(sha)巴豆毒(du)。
6.相惡即兩藥合用(yong),能(neng)相互牽制而使(shi)作用(yong)降低(di)或(huo)失效,如生姜惡黃芩。
7.相反(fan)即兩藥(yao)合(he)用,能產生毒性(xing)反(fan)應或副作(zuo)用,如芫花反(fan)甘草,川烏反(fan)半夏。
方劑是配(pei)伍(wu)的(de)發展,也(ye)(ye)是配(pei)伍(wu)應用的(de)較高形式。組(zu)方是按藥物治病(bing)的(de)主(zhu)、次配(pei)伍(wu)組(zu)合(he)的(de)。早在《內經(jing)》中已經(jing)提出(chu)“主(zhu)病(bing)之謂(wei)君,佐(zuo)君之謂(wei)臣(chen),應臣(chen)之謂(wei)使(shi)”。因(yin)(yin)為病(bing)因(yin)(yin)病(bing)機是復雜多變(bian)的(de),有數病(bing)相兼,寒熱錯雜,虛實并見,只有把多種藥物恰(qia)當(dang)地配(pei)伍(wu)組(zu)合(he),才能照顧全面(mian)。在方劑配(pei)伍(wu)上,分為主(zhu)、輔、佐(zuo)、使(shi),也(ye)(ye)就(jiu)是古稱的(de)“君、臣(chen)、佐(zuo)、使(shi)”。
主藥(yao)(yao)(君):即方劑中的主藥(yao)(yao),治療(liao)主癥的藥(yao)(yao)物。
輔藥(臣(chen)):即主藥的輔助藥。
佐藥(yao):有兩種作(zuo)用(yong),一是(shi)對(dui)主藥(yao)起制約作(zuo)用(yong),二(er)是(shi)治療兼癥。
使藥:是(shi)指(zhi)調和藥、引經藥及次要的(de)輔助藥。
配(pei)伍(wu)(wu)組成要(yao)(yao)有主、輔、佐(zuo)、使(shi)原(yuan)則(ze)(ze),但隨著疾病(bing)的(de)發展(zhan)和變(bian)化,加(jia)上病(bing)人的(de)體質和年齡等不同,在組織方(fang)劑時(shi),既要(yao)(yao)按原(yuan)則(ze)(ze)配(pei)伍(wu)(wu),又要(yao)(yao)隨證(zheng)而靈活變(bian)化(辨證(zheng)論治),以適應各種疾病(bing)的(de)客觀(guan)需要(yao)(yao)。如前(qian)人在配(pei)伍(wu)(wu)組成變(bian)化中,有以下幾點:
藥味增減變化: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四(si)味藥組合名“四(si)君子(zi)湯”,主治氣(qi)虛,但(dan)有(you)的病(bing)人,雖氣(qi)虛,但(dan)服(fu)后胸悶腹(fu)脹不受(shou)補,加(jia)(jia)陳皮行氣(qi)調胃(wei),名為(wei)“五味異功散”;如(ru)病(bing)人痰濕較重,惡心嘔逆,再(zai)加(jia)(jia)半夏為(wei)六(liu)君子(zi)湯;如(ru)遇(yu)中焦氣(qi)滯,胃(wei)滿胃(wei)脹,可加(jia)(jia)木香(xiang)、砂仁,名“香(xiang)砂六(liu)君子(zi)湯”。
藥(yao)量輕重(zhong)變化(hua):“枳術(shu)湯”組(zu)(zu)成(cheng):枳實八錢(qian)、白(bai)術(shu)四錢(qian),主治脘(wan)腹積(ji)滯,腹滿(man)硬痛。“枳術(shu)丸”組(zu)(zu)成(cheng):枳實四錢(qian)、白(bai)術(shu)八錢(qian),主治飲食(shi)停(ting)滯,腹脹痞滿(man)。兩方由于(yu)藥(yao)量不同(tong),主治作用也(ye)不同(tong),方名(ming)也(ye)不同(tong)。
功能配伍變化:如同一味黃(huang)連(lian),配以吳茱萸名(ming)“左金(jin)丸(wan)”,主(zhu)治胃失和降(jiang),嘔吐脅痛;如去掉吳茱萸,加木(mu)香(xiang),名(ming)“香(xiang)連(lian)丸(wan)”,主(zhu)治里急后重,赤白痢疾;若去掉木(mu)香(xiang),加肉桂(gui),名(ming)“交(jiao)泰丸(wan)”,主(zhu)治心(xin)火上亢,失眠(mian)心(xin)悸(ji)。同一味藥(yao),由于加減(jian)不同,而(er)主(zhu)治各異。
(二)禁忌
包(bao)括服(fu)藥禁忌(ji)、配伍禁忌(ji)和(he)妊娠(shen)禁忌(ji)。
1.服藥禁忌是指服藥時的飲食(shi)禁忌(忌口)。早在古(gu)代文獻上(shang)就有常(chang)山(shan)忌蔥、茯苓忌醋(cu)、烏梅(mei)忌豬肉的說法(fa)。另外,凡(fan)屬(shu)生冷、黏膩等不易消(xiao)化的食(shi)物(wu),也應根據需(xu)要(yao)予以(yi)忌服。
2.配伍禁(jin)忌(ji)(ji)是指在復方配伍中,有(you)些(xie)藥(yao)物應避免合用的意思(si)。對配伍禁(jin)忌(ji)(ji),古人曾提“十八反”、“十九畏”,并編成(cheng)歌訣(jue),列舉如下: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bei)蘞芨攻(gong)烏(wu)。
藻(zao)戟(ji)遂芫俱(ju)戰草,諸(zhu)參辛(xin)芍叛藜蘆。
注釋(shi):烏(wu)頭(川烏(wu)、草烏(wu)、附子、天雄)反(fan)貝(bei)母(mu)(川貝(bei)、浙貝(bei)、平(ping)貝(bei))、瓜蔞(蔞仁、蔞皮、花粉)、半夏(xia)(姜半夏(xia)、法半夏(xia))、白(bai)蘞(lian)、白(bai)芨。甘草反(fan)海(hai)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fan)人參、黨參、沙參、丹(dan)參、玄參、太子參、明(ming)黨參、細辛、白(bai)芍(shao)、赤(chi)芍(shao)。
十九畏歌:
硫(liu)黃原是火中精(jing),樸硝一(yi)見便(bian)相爭,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pa)密陀僧(seng),巴豆(dou)性(xing)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qing),丁香(xiang)莫與郁金見,牙(ya)硝難合京三(san)棱,川烏(wu)草烏(wu)不順犀,人參最怕(pa)五(wu)靈脂,官桂善能調冷(leng)氣,若逢石脂便(bian)相欺,大(da)凡修合看順逆,炮烘(hong)炙浸莫相依。
注(zhu)釋(shi):硫黃畏(wei)(wei)樸(pu)硝(xiao),水(shui)銀畏(wei)(wei)砒霜,狠毒(du)畏(wei)(wei)密陀(tuo)僧(seng),巴(ba)豆畏(wei)(wei)牽牛,丁香畏(wei)(wei)郁金,牙(ya)硝(xiao)、芒硝(xiao)畏(wei)(wei)京三棱,川烏、草烏畏(wei)(wei)犀角,人參畏(wei)(wei)五靈脂(zhi),官(guan)桂(gui)、肉(rou)桂(gui)畏(wei)(wei)赤(chi)白石脂(zhi)。
“相(xiang)反(fan)”、“相(xiang)畏”藥(yao)物在(zai)實際應(ying)用(yong)(yong)(yong)中,并非全(quan)部(bu)有(you)反(fan)、畏作用(yong)(yong)(yong)。如金元(yuan)時代李東垣論“古(gu)方療月閉,四物加人(ren)(ren)參、靈脂(zhi),是畏而(er)不(bu)畏也(ye)?痰在(zai)胸(xiong)膈,人(ren)(ren)參加藜蘆,是反(fan)而(er)不(bu)反(fan)也(ye)”?事實上,古(gu)方“大(da)活絡丹(dan)”就有(you)草(cao)烏、附子與犀角組成。現(xian)代不(bu)少(shao)中醫,臨床治婦(fu)女病用(yong)(yong)(yong)人(ren)(ren)參、靈脂(zhi)有(you)效,但有(you)的品種經藥(yao)理(li)實驗證明也(ye)會產(chan)生(sheng)毒性作用(yong)(yong)(yong)或副作用(yong)(yong)(yong),如甘遂(sui)與甘草(cao)同用(yong)(yong)(yong),甘草(cao)用(yong)(yong)(yong)量大(da)于甘遂(sui)時,則使(shi)豚(tun)鼠氣脹而(er)死。因此(ci)對(dui)相(xiang)反(fan)、相(xiang)畏藥(yao)物,還應(ying)進一步(bu)做藥(yao)理(li)實驗。目前(qian),在(zai)沒(mei)有(you)實驗證實之前(qian),仍(reng)須按古(gu)人(ren)(ren)提出的“十八反(fan)”、“十九畏”處理(li)。
3.妊娠用藥(yao)禁(jin)忌具有損害(hai)胎(tai)元以致(zhi)滑胎(tai)的(de)藥(yao)物,如使用不當(dang),可造成流產的(de)后(hou)果(guo)。
根據對(dui)妊娠危害程度的不(bu)同,一般分為(wei)禁(jin)用(yong)藥與慎用(yong)藥兩(liang)類。
禁用藥大(da)多是毒性強或藥性猛烈的,如巴豆、水蛭、大(da)戟(ji)、芫花、斑(ban)蝥、三棱(leng)、麝香等。
慎用(yong)中(zhong)藥大多是(shi)有破氣、破血(xue)或辛熱、滑利(li)作用(yong)的(de),如桃仁、紅花、大黃(huang)、枳實、干姜、肉桂等。
凡屬禁用(yong)(yong)(yong)(yong)藥(yao),絕對不能使(shi)用(yong)(yong)(yong)(yong),慎用(yong)(yong)(yong)(yong)藥(yao)則可根據(ju)孕婦患(huan)病(bing)情(qing)況(kuang)酌(zhuo)情(qing)使(shi)用(yong)(yong)(yong)(yong)。如:吳又可治(zhi)孕婦時(shi)疫,見(jian)陽明實(shi)證時(shi),仍用(yong)(yong)(yong)(yong)“承氣湯”攻下;《金匱要(yao)略》用(yong)(yong)(yong)(yong)干姜、半夏、人參治(zhi)妊娠(shen)嘔(ou)吐不止等,都(dou)是(shi)針對疾病(bing)而(er)施,即《內(nei)經》所載“有(you)故無殞,亦毋殞也”的意思(si)。但沒有(you)特殊必要(yao)時(shi),應盡量避免(mian)使(shi)用(yong)(yong)(yong)(yong),以防發生(sheng)用(yong)(yong)(yong)(yong)藥(yao)事故。
附(fu):妊娠服藥(yao)禁忌歌(ge)蚖斑水(shui)蛭(zhi)與虻蟲,烏頭附(fu)子配(pei)天雄。
野葛水銀并巴(ba)豆(dou),牛膝薏苡與蜈蚣。
三棱芫(yan)花代赭麝,大(da)戟蛇蛻黃雌雄。
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牽牛皂(zao)角同。
半夏南星(xing)與通草,瞿(ju)麥干姜桃仁通。
硇砂(sha)干漆蟹爪甲,地(di)膽茅根都失中。
注釋:
蚖:蝮(fu)蛇屬(shu)之(zhi)蚖蛇。斑:斑蝥(mao)。野葛:漆樹科植物鉤吻之(zhi)根,亦稱水莽草、雷公(gong)藤(teng)。雌雄:
雌黃、雄黃。桂:指桂枝、肉桂、官桂。通:木通。蟹爪:螯蟹的爪。甲(jia):山甲(jia)。地(di)膽(dan)(dan):昆蟲類蛻青科地(di)膽(dan)(dan)蟲,亦稱蚖青。
(三(san))用量、煎(jian)法(fa)和服法(fa)
1.用量(liang)藥(yao)物用量(liang)的多少,應根據藥(yao)性、劑型、病情及(ji)配(pei)伍關(guan)系(xi)等情況而決定(ding)。
一(yi)(yi)般,凡屬有(you)毒或藥(yao)性猛(meng)烈的(de)(de)藥(yao)物,用(yong)量(liang)(liang)(liang)(liang)宜小,芳(fang)香性藥(yao)物也宜用(yong)輕(qing)量(liang)(liang)(liang)(liang)。厚味滋(zi)膩的(de)(de)藥(yao)物用(yong)量(liang)(liang)(liang)(liang)可(ke)重些。用(yong)量(liang)(liang)(liang)(liang),是指每(mei)一(yi)(yi)味藥(yao)的(de)(de)成(cheng)人一(yi)(yi)日量(liang)(liang)(liang)(liang)。其次是指方劑(ji)中藥(yao)與藥(yao)之間(jian)的(de)(de)比較分量(liang)(liang)(liang)(liang)。一(yi)(yi)般非毒性藥(yao),單用(yong)時(shi)量(liang)(liang)(liang)(liang)可(ke)大(da)些,而用(yong)于(yu)復方時(shi)量(liang)(liang)(liang)(liang)可(ke)小些。方中的(de)(de)主藥(yao)量(liang)(liang)(liang)(liang)可(ke)大(da)些,輔助藥(yao)可(ke)低(di)于(yu)主藥(yao)。兒童與老年(nian)人的(de)(de)用(yong)藥(yao)量(liang)(liang)(liang)(liang)應(ying)輕(qing)于(yu)壯年(nian),婦女的(de)(de)用(yong)量(liang)(liang)(liang)(liang)一(yi)(yi)般應(ying)輕(qing)于(yu)男人。
2.中藥(yao)煎(jian)制(zhi)湯劑在煎(jian)煮過程(cheng)中,應注意方法(fa)與火候。如方法(fa)不(bu)當(dang)、火候失(shi)度(du)(du)則能減低藥(yao)效(xiao)或完全失(shi)效(xiao)。明代李(li)時珍說:“凡服湯藥(yao),雖(sui)品物專精(jing),修(xiu)治如法(fa),而煎(jian)藥(yao)者魯莽(mang)造次(ci),水火不(bu)良(liang),火候失(shi)度(du)(du),則藥(yao)亦(yi)無功。”因此,湯劑的煎(jian)制(zhi)是一個關鍵環(huan)節。
煎(jian)藥(yao)最好用(yong)(yong)(yong)砂(sha)鍋(guo),用(yong)(yong)(yong)搪瓷鍋(guo)也可以,不得用(yong)(yong)(yong)銅鐵器皿。煎(jian)藥(yao)用(yong)(yong)(yong)水量應視藥(yao)量的(de)(de)多少(shao)而(er)定。煎(jian)藥(yao)均應用(yong)(yong)(yong)直(zhi)火(huo)加熱,并要隨著(zhu)藥(yao)物性質(zhi)的(de)(de)不同調節火(huo)力。一般(ban)分(fen)以下三種:①輕煎(jian)劑:常用(yong)(yong)(yong)解表藥(yao),用(yong)(yong)(yong)武(wu)(wu)火(huo)速煎(jian)。②中煎(jian)劑:多為腸胃藥(yao)和婦科藥(yao),先用(yong)(yong)(yong)武(wu)(wu)火(huo)煮(zhu)沸(fei)后改用(yong)(yong)(yong)中火(huo)。
③重煎劑:多為滋(zi)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wen)火慢煎。
煎出量:一般每劑頭煎,得藥液250ml左右為宜;二煎或三煎,得藥液200ml左右為宜。
頭煎藥(yao)液與二、三(san)煎的(de)藥(yao)液混合后,分三(san)次服用。
分煎(jian)(jian)的(de)時(shi)間:先(xian)煎(jian)(jian)藥(yao)應比一般藥(yao)物先(xian)煎(jian)(jian)20min,再下(xia)中煎(jian)(jian)藥(yao)。后下(xia)藥(yao)一般在其他藥(yao)煮沸10min后加入(ru)同(tong)煎(jian)(jian)(不包括(kuo)先(xian)煎(jian)(jian)藥(yao)的(de)時(shi)間)。
為了充分(fen)發(fa)揮藥效(xiao),取得治(zhi)療(liao)的最大效(xiao)果,可(ke)對(dui)某些中藥進行分(fen)包分(fen)煎。主(zhu)要方式(shi)有:
先煎、后(hou)下、包煎、另煎、沖(chong)服(fu)等。
(1)先煎:大多為礦物(wu)類和貝殼類藥,這類藥物(wu)質地堅硬,組織結構(gou)致密,有效成分一時不易煎出,故需搗碎(sui)先煎,使有效成分充(chong)分煎出,如生(sheng)石膏、生(sheng)龍(long)骨、生(sheng)牡(mu)蠣(li)、生(sheng)赭石等。
(2)后下:有些藥物中含芳(fang)香揮發(fa)性成分,若煎(jian)煮時間過(guo)長,能使有效(xiao)成分揮發(fa)而(er)降低或喪失(shi)藥效(xiao),如白芷、木香、薄荷、沉香等(deng)。
(3)包煎:為了(le)防(fang)止煎后(hou)藥液混濁,粘附鍋(guo)底不(bu)(bu)易濾出或對消化道有不(bu)(bu)良刺激(ji),需用紗布包好,再放入鍋(guo)內煎煮(zhu),如車前子、葶(ting)藶子、旋復花等。
(4)另煎:是單獨煎煮(zhu)的(de)(de)意(yi)思。需(xu)要“另煎”的(de)(de)藥(yao)(yao)物大多是貴細藥(yao)(yao),使(shi)其(qi)不與(yu)其(qi)他藥(yao)(yao)料混(hun)合而減少藥(yao)(yao)效,如羚羊(yang)角絲、犀角絲等(deng)。
(5)溶解后沖服(fu):膠質類、鹽類藥物不宜(yi)與群藥同煎(jian),應(ying)放入湯液(ye)中溶化直接(jie)服(fu)用,如阿(a)膠、鹿膠、芒硝等。
(6)研(yan)細末(mo)沖服(fu):某些貴重藥物及不易溶解于水(shui)的藥物,應(ying)研(yan)細面(mian),按規定(ding)量用溫(wen)水(shui)或藥液沖服(fu),如三七、朱(zhu)砂、雷丸(wan)等(deng)。
3.服(fu)(fu)(fu)法(fa)包括不(bu)同劑(ji)型的(de)(de)服(fu)(fu)(fu)用方法(fa)和服(fu)(fu)(fu)用時間(jian)。如(ru)湯劑(ji)宜(yi)于溫服(fu)(fu)(fu),但因治療(liao)上(shang)的(de)(de)需(xu)要,也(ye)有宜(yi)冷服(fu)(fu)(fu)的(de)(de)。中成藥(yao)(yao)一(yi)定要按說明服(fu)(fu)(fu)用。在服(fu)(fu)(fu)藥(yao)(yao)時間(jian)上(shang),一(yi)般滋補藥(yao)(yao)宜(yi)飯(fan)前(qian)服(fu)(fu)(fu),健胃藥(yao)(yao)和對胃腸有刺激性的(de)(de)宜(yi)飯(fan)后服(fu)(fu)(fu),安眠類(lei)藥(yao)(yao)應(ying)在睡前(qian)服(fu)(fu)(fu),驅(qu)蟲藥(yao)(yao)和瀉下(xia)藥(yao)(yao)大多是在空(kong)腹時服(fu)(fu)(fu),急性病(bing)(bing)則(ze)不(bu)拘(ju)時間(jian)當迅(xun)速給服(fu)(fu)(fu),瘧疾則(ze)應(ying)在發(fa)病(bing)(bing)之(zhi)前(qian)服(fu)(fu)(fu),慢(man)性病(bing)(bing)應(ying)定時服(fu)(fu)(fu)。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92499.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力于保(bao)護作者版(ban)權,注重分享,被刊用(yong)文(wen)章(zhang)因無法(fa)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shi)與(yu)作者取得聯系,或(huo)有版(ban)權異(yi)議的,請聯系管(guan)理員,我(wo)(wo)們(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bu)分文(wen)字與(yu)圖片資(zi)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zhi)目的,若有來源(yuan)標(biao)注錯誤或(huo)侵犯了(le)您(nin)的合(he)法(fa)權益,請立即通(tong)知我(wo)(wo)們(men)(管(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wo)們(men)會第一(yi)時(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shi)向您(nin)表示(shi)歉(qian)意,謝謝!
上一(yi)篇(pian): 7.蜜(mi)煎導法__三、攻里(li)之(zhi)劑(ji)
下一篇: 5.逍遙散__五、和(he)解之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