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3.黃連湯__五、和解之劑

健(jian)康(kang)生(sheng)活 2023-09-21 22:23:52

3.黃(huang)連湯(張(zhang)仲(zhong)景) 升降陰(yin)陽(yang)。

(《傷寒論》)

【歌訣】

黃連湯內用干(gan)姜(jiang) 半夏人參(can)甘草藏

更用桂(gui)枝兼大棗 寒(han)熱平調(diao)嘔痛忘

【組成】黃連 炙甘(gan)草 桂枝各三兩(liang)(各3克(ke)) 人參二兩(liang)(3克(ke)) 半(ban)(ban)夏半(ban)(ban)升(9克(ke)) 大(da)棗十二枚(4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yong)】寒熱(re)平(ping)調,和胃降逆。

【主(zhu)治】傷寒胸(xiong)中有(you)熱,胃中有(you)邪氣(qi),腹(fu)中痛欲嘔(ou)吐者。

【方(fang)析】胸中(zhong)有熱(re),胃(wei)中(zhong)有寒,為本方(fang)主證(zheng)。胃(wei)失和降,故見嘔(ou)吐,為次要癥(zheng)狀。方(fang)中(zhong)黃連(lian)(lian)瀉胸中(zhong)之(zhi)熱(re),為君藥(yao)。干姜、桂枝一溫一 胃(wei)中(zhong)之(zhi)寒,與黃連(lian)(lian)同(tong)用(yong),使寒熱(re)調(diao)和,為臣(chen)藥(yao)。半夏(xia)和胃(wei)降逆;人(ren)參、大棗(zao)益氣和中(zhong),升降復(fu)常(chang),為佐藥(yao)。甘草調(diao)和藥(yao)性(xing),為使藥(yao)。諸(zhu)藥(yao)合用(yong),使寒散熱(re)消(xiao),升降復(fu)常(chang),諸(zhu)證(zheng)自愈。

中醫良方

求(qiu)助(zhu)~~專升(sheng)本中醫(yi)基礎(chu)和方劑(ji)題(ti)

專升本中醫基礎及方劑1.根據十二經脈流注次序,手少陽經應流注至A.手厥陰經B.足少陽經C.足厥陰經D.手少陰經2.下列不宜用陰陽的基本概念來概括的是A.寒與熱 B.上與下 C.動與靜 D.邪與正3.按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以下哪一條是錯誤的?A.木為水之子 B.水為火之所不勝 C.火為土之母 D.金為木之所勝4.《素問·五臟別論》稱為“滿而不能實”者是指A.五臟B.六腑C.奇恒之腑D.臟腑5.以下哪種說法是錯誤的?A.肺主氣司呼吸B.肺主升清C.肺主通調水道D.肺主治節6.脾統血的含義是A.脾有推動血液在經脈中流行的作用B.脾有調節經脈中血流量的作用C.脾有統攝血液在經脈中運行的作用D.脾有貯藏血液的作用7.對機體各臟腑組織起著推動溫煦作用的主要是A.心陽B.肺氣C.脾氣D.腎陽8.下列不屬于奇恒之腑的是A.脈 B.筋 C.髓 D.骨9.干咳少痰,或痰液膠粘難咯,多因感受哪種病邪?A.風邪B.寒邪C.暑邪D.燥邪10.下列屬于“用寒遠寒”治法的是A.陰盛慎用寒藥B.陽虛慎用寒藥C.冬季慎用寒藥D.假寒慎用寒藥11.能產生天癸的物質是A.水谷精微B.腎精C.沖任氣血D.命門之火12.五行中土的特性是A.生發、柔和 B.陽熱、上炎 C.長養、化育 D.清靜、收殺13.膀胱貯存和排泄小便,主要依賴于A.肝的疏泄作用 B.肺的宣發肅降作用 C.膀胱的氣化作用 D.腎的氣化作用14.氣的上升運動太過,稱為A.氣滯B.氣逆C.氣不降 D.氣脫15.分布于面頰部的經脈是A.足陽明胃經 B.足少陽膽經 C.手少陽三焦經D.手太陽小腸經16.濕邪致病往往纏綿難愈,是由于A.濕為陰邪B.濕性重濁C.濕性粘滯D.濕性趨下17.痰、飲、水、濕同源而異流,其中最清稀的是A.痰 B.飲 C.水 D.濕18.對津液不具有直接固攝作用的是A.肝 B.肺 C.脾 D.腎19.孫絡是指A.十五別絡 B.行于淺表部位的絡脈 C.絡脈中最細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絡脈20.由于暑性升散,故致病可見A.易傷人體上部及肌表 B.易生風動血 C.易耗氣傷津 D.易為陽熱癥狀21.能調節十二經氣血,主生殖功能的經脈是A.督脈B.帶脈C.任脈D.沖脈22.心悸不安,精神渙散,多由下列何種因素引起?A.喜傷心 B.怒傷肝 C.思傷脾 D.悲傷肺23.形成陰疽流注的病因多為A.暑邪B.熱邪C.痰飲D.瘀血24.脾病面色黃,見何種脈時為逆A.浮脈B.洪脈C.弦脈D.緩脈25.肺的生理特性是A.喜潤惡燥B.不耐寒熱C.體陰用陽D.喜燥惡濕26.循行于下肢內側前緣內踝上八寸以下的經脈是A.足太陰脾經 B.足厥陰肝經 C.足少陰腎經 D.足陽明胃經27.十二經中具有兩條別絡的經脈是A.足少陰腎經 B.足太陰脾經 C.手少陰心經 D.手太陰肺經28.導致人體生命死亡的根本病機是A.陰陽偏盛B.陰陽偏衰C.陰陽離決D.陰陽失調29.對虛實錯雜證運用先攻后補治則的主要根據是A.先祛邪不會傷正 B.先扶正可致留邪 C.正氣雖虛尚可耐攻 D.標癥緊急先治其標30.腎所藏之精是指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 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D.生殖之精31.對肺司呼吸直接起調節作用的有A.心的行血功能B.脾的運化功能C.腎的納氣功能D.肝的疏泄功能E.宗氣的行呼吸功能32.起于胞中的經脈有A.督脈B.任脈C.帶脈D.沖脈E.心包經 33.六淫中屬于陰邪的有A.風邪B.寒邪C.暑邪D.濕邪E.火邪34.根據七情分屬五臟的理論,下列情志中屬心所主的是A.喜 B.怒 C.悲 D.驚 E.恐35.肝主疏泄的功能主要表現在A.調節精神情志B.促進消化吸收C.維持氣血運行D.協助水液代謝E.調理沖任二脈36.扶正與祛邪兼用的原則是A.扶正不留邪 B.先攻后補C.祛邪不傷正 D.先補后攻E.攻補兼施37.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有A.滋水涵木法 B.益火補土法 C.培土制水法 D.金水相生法 E.佐金平木法38.奇恒之腑包括A.腦 B.筋 C.脈 D.骨 E.髓39.“氣為血之帥”,具體表現為A.氣能生血B.氣能行血C.氣能攝血D.血能載氣E.血能生氣40.以下屬于病理性火的有A.五氣化火B.五志化火C.命門之火D.少火E.壯火41.古代哲學精氣概念的產生是源于:A.水地說 B.五材說 C.元氣說D.五方說E.人體之精說4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現下焦脹滿,甚至小便失禁。此因:A 恐則氣下B 悲則氣消C 驚則氣亂 D 喜則氣緩 E 怒則氣上43.痰與飲的主要區別是: A 熱者為痰,寒者為飲。B 得陽氣煎熬而成者為痰,受陰氣凝聚而成者為飲。C 濃度較大,較粘稠者為痰;濃度較小,較清稀者為飲。D 色黃者為痰,色白者為飲。E以上都不是。44.在溫病學方面,創立以“三焦為核心”的辨證論治方法的醫家是:A朱丹溪B吳鞠通 C吳又可 D劉完素 E薛生白45.與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有關的是:A營氣 B衛氣C宗氣D元氣 E谷氣46.下列不屬于津液的排泄途徑是:A汗B尿C糞D嘔吐物 E呼氣47.言人身臟腑之陰陽,則脾為: A陰中之陰B陰中之陽 C陰中之至陰D陽中之陰E陽中之陽48.“肝火犯肺”是屬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D相侮 E母病及子49.與情志抑郁最為關聯的是: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虛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過E神不守舍50.腎在液為:A涎 B唾 C尿 D淚 E涕51. “瀉南補北”法適用于: A腎陰虛而肝陽亢 B腎陰虛而相火動 C腎陰虛而心火旺D心陰虛而心陽亢 E以上均不是5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A皮膚 B孔竅C肌肉D關節E血脈53.易使人出現各種血證的是:A 風邪 B 暑邪C 燥邪D 火邪E 寒邪54.屬于陰中之陽的時間是:A.上午B.下午 C.前半夜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55.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適用于:A.實寒證B.實熱證 C.虛寒證D.虛熱證E.陰陽兩虛證56.在五行生克關系中,下列哪項是錯誤的?A.木克土 B.火生土C.金生水D.金克木E.水克木57.在陰陽失調病機中,陽偏衰以哪臟為根本: A心 B肝C 脾 D肺E腎58.“一源三歧”的三條經脈是:A沖、任、帶 B任、督、帶 C沖、任、督 D督、沖、帶 E督、沖、蹺59.少陽經在頭部經過的部位是:A頭后部B側頭部C頭頂部 D前額部 E全頭部60.脾之華在:A毛B唇C發 D 面 E爪61.“血之府”是指: A心 B肝C脈D沖脈E任脈62.與呼吸關系最密切的兩臟是: A肺與心B肺與肝 C脾與肺 D肺與腎E心與腎63.被稱為“水谷之海”的是:A脾B小腸C胃D大腸 E三焦64.下面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的是:A飲食 B六淫C七情 D瘀血 E疫癘65. “用熱遠熱,用寒遠寒”是指治療用藥應注意:A因人制宜B因時制宜 C因地制宜 D治標E以上均不是66.內濕的產生與哪一臟的關系最為密切:A 腎B肝 C肺 D心E脾67.胃與小腸上口相接處為: A賁門 B闌門 C魄門D幽門 E吸門68.《素問·水熱穴論》稱“胃之關”是: A腎B脾C肺 D膀胱E三焦69.“大實有羸狀”的病機應屬于: A虛中夾實B真虛假實 C真實假虛 D虛實夾雜E虛證70.“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屬于:A反治B正治 C治標 D標本兼顧 E以上都不是71.屬于“金元四大家”的是:A劉完素 B朱丹溪 C李東垣 D張景岳 E張從正72.“土爰稼穡”是指土具有: A生化作用 B滋潤作用 C承載作用 D收斂作用 E受納作用73.根據《素問·五運行大論》觀點,五行中某一行之氣太過,則:A制其所勝B侮所不勝 C已所不勝輕則侮之 D五行相克E已所不勝侮而乘之74.陰陽偏盛的治療原則是: A.補其不足B.損其有余 C.虛則補之D.實則瀉之 E.損者益之75.過勞包括:A 勞力過度 B 勞神過度 C 房勞過度D 安逸過度 E 飲酒過度76.膽又稱為:A 中精之府 B 孤府 C 清凈之府D 中正之官 E 元神之府77.營氣的生理功能:A化生血液B調控體溫 C溫煦臟腑 D抗御外邪 E營養全身78.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是: A致病廣泛,變化多端B直接影響內臟 C發為情志病證D影響臟腑氣機 E七情變化影響病情79.寒邪的性質和致病特點是:A主動B收引C凝滯D重濁 E為陰邪,易傷陽氣80.氣虛可進一步導致: A 血虛B 血瘀C 出血D 水停E 津泄81.九味羌活湯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A.白芍藥B.山茱萸C.生地黃D.麥門冬E.枸杞子82.清營湯的功用是
A.瀉火養陰,涼血散瘀B.益氣養陰,寧心安神C.清熱涼血,養陰生津D.清營透熱,養陰活血E.瀉火解毒,涼血止血83.芍藥湯與白頭翁湯的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A.黃芩B.黃連C.黃柏D.大黃E.秦皮84.瀉白散與清骨散的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A.桑白皮B.地骨皮C.牡丹皮D.五加皮E.茯苓皮85.敗毒散的組成藥物中不包括
A.柴胡、前胡B.羌活、獨活C.桔梗、枳殼D.人參、甘草E.當歸、芍藥6.回86陽救急湯除回陽救急外,還具有的功用是
A.益氣養陰B.養血通脈C.益氣生脈D.活血止痛E.養血斂87.黃芪桂枝五物湯與當歸四逆湯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是
A.生姜、芍藥、桂枝B.大棗、桂枝、生姜C.黃芪、桂枝、芍藥D.芍藥、生姜、大棗E.桂枝、芍藥、大棗88.具有解表清里功用的方劑是
A.葛根黃芩黃連湯B.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C.涼膈散D.小柴胡湯E.竹葉石膏湯89.左歸丸與一貫煎相同的功用是
A.滋陰B.疏肝C.補脾D.降火E.益氣90.右歸丸除溫補腎陽外,還具有的功用是
A.填精補血B.補益脾胃C,理氣健脾D.散寒止痛E.納氣平喘91.天王補心丹與朱砂安神丸組成中均含有的藥物有A.酸棗仁B.炙甘草C.玄參D.黃連E.生地黃 92.酸棗仁湯中養肝血、安心神的藥物是
A.知母B.川芎C.茯苓D.甘草E.酸棗仁93.四神丸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A.草豆蔻B.白豆蔻C.肉豆蔻D.砂仁E.厚樸 94.玉屏風散的功用有
A.固表B.澀腸C.止遺D.固沖E.補腎95.真人養臟湯主治之久瀉久痢的主要病機是
A.腎陽衰微B.脾胃虛寒C.腸胃寒積D.脾腎虛寒E.肝腎虛寒96.旋覆代赭湯的功用不包括
A.益氣B.降逆C.和胃D.止咳E.化痰 97.定喘湯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A.半夏、當歸B.麻黃、杏仁C.桑白皮、地骨皮D.黃芩、陳皮E.蘇子、橘紅 98.蘇子降氣湯組成中不包含的藥物是
A.當歸B.肉桂C.前胡D.厚樸E.葶藶子99.槐花散的功用有
A.祛濕排膿B.清熱解毒C.行氣解郁D.疏風下氣E.解表散邪100.大定風珠的組成藥物中含有
A.柏子(zi)仁(ren)B.桃仁(ren)C.郁李(li)仁(ren)D.杏仁(ren)E.麻子(zi)仁(ren)標準答案及評分標準(按(an)試題順序(xu)排列)1.B2.D 3.D4.A 5.B6.C7.D  8.B9.D  10.C11.B  12.C 13.D 14.B 15.D16.C  17.C 18.A  19.C  20.C21.D  22.A  23.C 24.C 25.B26.B  27.B  28.C 29.C 30.C31.CE 32.ABD 33.BD34.AD 35.ABCDE 36.AC 37.ABD 38.ACDE 39.ABC 40.ABE41 A42 A 43C 44B 45C 46D 47C48D49C 50B51C52D53D54D55C56E57E 58C 59B 60B61C62D63C64D65B66E67D 68A 69C 70B71 ABCE 72ACE 73 AB 74 BD75ABC76 ACD77 AE 78 BCDE79 BCE80ABCDE81C 82D 83B 84B 85E86C 87E 88A 89A 90A91E 92E 93C 94A 95D96D 97B 98E 99D 100E

大棗+桂枝

大棗+桂枝, 共35個方劑使用:

柴胡桂枝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大青龍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四逆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附子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去芍藥湯,黃連湯,小建中湯,炙甘草湯,栝蔞桂枝湯,桂枝湯,厚樸七物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救逆湯,黃芪桂枝五物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薯蕷丸,竹葉湯

1.【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柴胡四兩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3.【大青龍湯】: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 3)【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

? ? 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4.【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枚(擘)

?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2條.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5.【當歸四逆湯】: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細辛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

?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6.【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5條.發汗后,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 2)【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 ? 第4條.發汗后,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7.【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8.【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 3)【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9.【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10.【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皮)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11.【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二兩(炙)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 2)【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23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摶,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

12.【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3.【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14.【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 2)【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 ? 第3條.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15.【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16.【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2條.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17.【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8.【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9.【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0.【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2條.若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21.【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12條.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 2)【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

? ? 第12條.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22.【桂枝去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1條.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促,一作縱。)

23.【黃連湯】: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24.【小建中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 3)【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13條.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4)【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 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 5)【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25.【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26.【栝蔞桂枝湯】: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 1)【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27.【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7條.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9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 1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 1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 1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 1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4條.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 1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 1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 1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2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2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2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 2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2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 2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40條.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 26)【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 2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28)【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 ? 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 2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36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30)【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 ? 第1條.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28.【厚樸七物湯】:厚樸半斤甘草三兩 大黃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姜五兩

? 1)【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

? ? 第9條.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29.【桂枝加黃芪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 ? 第29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 2)【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 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30.【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桂枝三兩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麻黃二兩 細辛二兩 附于一枚(炮)

?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 ? 第31條.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辛附子湯主之。

32.【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三兩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2條.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3.【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8條.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34.【薯蕷丸】:薯蕷三十分當歸 桂枝 干地黃 曲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窮 麥門冬 芍藥 白術 杏仁各六分 人參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干姜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16條.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35.【竹葉湯】:竹葉一把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

? 1)【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9條.產后中風(feng)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tong),竹葉湯主(zhu)之。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92487.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zhi)力于保護作(zuo)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fa)核(he)實真(zhen)實出處(chu),未能(neng)及(ji)時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huo)有(you)版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guan)理(li)員,我(wo)(wo)們會立(li)即處(chu)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zi)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xi)之目的,若有(you)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huo)侵(qin)犯了您(nin)的合法(fa)權益,請(qing)立(li)即通知(zhi)我(wo)(wo)們(管(guan)理(li)員郵(you)箱:),情(qing)況(kuang)屬(shu)實,我(wo)(wo)們會第(di)一時間(jian)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xiang)您(nin)表示(shi)歉意(yi),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