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臨床常用方藥應用鑒別(方劑分冊)

道醫(yi) 2023-06-25 20:09:31

《臨床(chuang)(chuang)常用方(fang)(fang)(fang)(fang)(fang)藥(yao)應(ying)用鑒(jian)(jian)(jian)別(bie)(bie):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分(fen)冊》分(fen)上(shang)、下(xia)兩篇。上(shang)篇為總論(lun)部分(fen),重點闡述(shu)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的(de)(de)概念、藥(yao)對的(de)(de)作(zuo)用、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的(de)(de)組(zu)(zu)成原則、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的(de)(de)組(zu)(zu)成結構、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的(de)(de)組(zu)(zu)成變(bian)化、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的(de)(de)分(fen)類(lei)、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的(de)(de)比較(jiao)鑒(jian)(jian)(jian)別(bie)(bie)方(fang)(fang)(fang)(fang)(fang)法等基本理(li)論(lun)和基本知識。下(xia)篇為各論(lun)部分(fen),共(gong)收載臨床(chuang)(chuang)常用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328首(shou)及類(lei)方(fang)(fang)(fang)(fang)(fang)百余(yu)首(shou)。每(mei)方(fang)(fang)(fang)(fang)(fang)皆從(cong)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組(zu)(zu)成、用法、功(gong)能主(zhu)(zhu)治、方(fang)(fang)(fang)(fang)(fang)義分(fen)析、應(ying)用鑒(jian)(jian)(jian)別(bie)(bie)幾(ji)方(fang)(fang)(fang)(fang)(fang)面(mian)進(jin)行論(lun)述(shu)。其(qi)中應(ying)用鑒(jian)(jian)(jian)別(bie)(bie)一項是(shi)本書的(de)(de)重點,主(zhu)(zhu)要圍繞與臨床(chuang)(chuang)用方(fang)(fang)(fang)(fang)(fang)有關的(de)(de)幾(ji)方(fang)(fang)(fang)(fang)(fang)面(mian)進(jin)行闡述(shu)。如:功(gong)用相(xiang)近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的(de)(de)鑒(jian)(jian)(jian)別(bie)(bie)、主(zhu)(zhu)治相(xiang)同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的(de)(de)鑒(jian)(jian)(jian)別(bie)(bie)、主(zhu)(zhu)要類(lei)方(fang)(fang)(fang)(fang)(fang)的(de)(de)鑒(jian)(jian)(jian)別(bie)(bie)等。通過這三個方(fang)(fang)(fang)(fang)(fang)面(mian)的(de)(de)鑒(jian)(jian)(jian)別(bie)(bie),進(jin)行多(duo)層次、多(duo)角度的(de)(de)對比分(fen)析,鑒(jian)(jian)(jian)別(bie)(bie)異同,以(yi)便讀(du)(du)者(zhe)更好地(di)掌握(wo)制方(fang)(fang)(fang)(fang)(fang)之法的(de)(de)精髓,打(da)好臨床(chuang)(chuang)用方(fang)(fang)(fang)(fang)(fang)基本功(gong),正(zheng)確地(di)辨證遣藥(yao)組(zu)(zu)方(fang)(fang)(fang)(fang)(fang)。書末附有方(fang)(fang)(fang)(fang)(fang)劑(ji)索引(yin)便于讀(du)(du)者(zhe)查閱。

該書內容(rong)豐富,編寫新穎,實用性強,可(ke)廣泛適用于各(ge)層(ceng)次臨(lin)床醫(yi)師、實習學生、在校(xiao)師生及基層(ceng)醫(yi)務工作者參考使用。

中醫方(fang)劑(ji)知識庫建表

你的問題是什么呢,還沒說清楚,你要是想要這方面的資料的話,網上下載一個電子書,方劑學,中藥學,千金要方,參考參考。中醫內科學后面有幾百個方子,按照筆畫排序的。我覺得你建一個表就行了,干嘛要建3個,一個方子分成3份,看的人想看詳細的還得找其他表里的多麻煩。你可以參考方劑學的排版,看你怎么排版了,是按照方劑功效分類還是按照筆畫,功效分類分成解表劑,溫里劑,補益劑等等。解表劑下面可以分成辛涼解表和散寒解表等。
首先是方名,然后下面附上出自哪兒,以及其他有關詳細介紹。然后是組成,多少g,用法,下面是功用,再下面是主治。再然后是方劑分析即方解。接著是運用,包括辯證要點,加減變化,現代運用,使用注意(禁忌)。最后可以附上一些方劑中出現的文言文即文獻摘要,臨床報道,實驗研究方面的。給個樣本你參考一下,可以再詳細一點。
第十七章 消食劑
第一節消食化滯
保和丸
《丹溪心法》
[組成]山楂六兩(180g)神曲二兩(60g)半夏茯苓各三兩(各90g)陳皮連翹萊菔子各—兩(各30g)
[用法]上為末,炊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9g),食遠白湯下(現代用法: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6-9g,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消食和胃。
[主治]食滯胃脘證。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惡食嘔逆,或大便泄瀉,舌苔厚膩,脈滑。
[方解]本方證因飲食不節,暴飲暴食所致。《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若飲食過度,食積內停,氣機不暢,則脘腹痞滿脹痛;脾胃升降失職,濁陰不降,則噯腐吞酸、惡食嘔逆;清氣不升,則大便泄瀉等。治宜消食化滯,理氣和胃。方中重用酸甘性溫之山楂為君,消一切飲食積滯,長于消肉食油膩之積;神曲甘辛性溫,消食健胃,長于化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而平,下氣消食除脹,長于消谷面之積。三藥同用為臣,能消各種食物積滯。食積易于阻氣、生濕、化熱,故以半夏、陳皮辛溫,理氣化濕,和胃止嘔;茯苓甘淡,健脾利濕,和中止瀉;連翹味苦微寒,既可散結以助消積,又可清解食積所生之熱,均為佐藥。諸藥配伍,使食積得化,胃氣得和,熱清濕去,則諸癥自除。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治療一切食積之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脘腹脹滿,噯腐厭食,苔厚膩,脈滑為辨證要點。
2.加減變化本方藥力較緩,若食積較重者,可加枳實、檳榔;苔黃脈數者,可加黃連、黃芩;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兼脾虛者,可加白術。
3.現代運用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等屬食積內停者。
4.使用注意本方屬攻伐之劑,故不宜久服。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丹溪心法》卷3:“保和丸,治一切食積。”
2.方論選錄張秉成《成方便讀》卷3:“此為食積痰滯,內瘀脾胃,正氣未虛者而設也。山楂酸溫性緊,善消腥羶油膩之積,行瘀破滯,為克化之藥,故以為君。神曲系蒸窨而成,其辛溫之性,能消酒食陳腐之積。萊菔子辛甘下氣,而化面積;麥芽咸溫,消谷而行瘀積,二味以之為輔。然痞堅之處,必有伏陽,故以連翹之苦寒散結而清熱。積郁之凝,必多痰滯,故以二陳化痰而行氣。此方雖純用消導,畢竟是平和之劑,故特謂之保和耳。”
[臨床報道]
宋氏用保和丸加減治療介人化療后胃腸道反應患者110例。日1劑,從介入前3天開始,連續10劑;同時配合靜脈點滴胃復安40mg,日1次。設對照組89例,靜脈點滴胃復安 40mg,日1次,連續10天。結果:治療組治愈105人(臨床癥狀消失,飲食正常),好轉5人(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率100%。治療組的癥狀消失、正常飲食恢復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P<0.01。[宋愛英,等.保和丸治療介入化療后胃腸道反應的臨床觀察。中醫藥信息1995;12(6):45]
[實驗研究]
實驗研究表明:保(bao)和丸及其無(wu)(wu)糖(tang)顆(ke)(ke)粒(li)劑(ji)(ji)(ji)均能(neng)增強(qiang)腸蠕動(dong)(dong)頻率,無(wu)(wu)糖(tang)顆(ke)(ke)粒(li)劑(ji)(ji)(ji)還(huan)能(neng)顯著加(jia)速小腸推進(jin)運(yun)動(dong)(dong),無(wu)(wu)糖(tang)顆(ke)(ke)粒(li)劑(ji)(ji)(ji)能(neng)促進(jin)胃酸分泌,提高胃蛋(dan)白酶(mei)和胰淀粉酶(mei)活性的作(zuo)(zuo)用比丸劑(ji)(ji)(ji)更(geng)佳。上(shang)述結(jie)果不僅解釋了保(bao)和丸的藥理作(zuo)(zuo)用,且(qie)說明無(wu)(wu)糖(tang)顆(ke)(ke)粒(li)劑(ji)(ji)(ji)這(zhe)一新(xin)劑(ji)(ji)(ji)型較傳統(tong)的丸劑(ji)(ji)(ji)優越(yue)。[宋必衛(wei).保(bao)和無(wu)(wu)糖(tang)顆(ke)(ke)粒(li)劑(ji)(ji)(ji)助消化作(zuo)(zuo)用的研究。安(an)徽醫科大(da)學學報1996;31(3): 165]

民間偏方(fang):中醫(yi)常識(shi)紅斑狼(lang)瘡中醫(yi)研究之一的制(zhi)作方(fang)法

系統性紅斑狼瘡屬于中醫周痹的范圍,其多系統損害為中醫的五臟痹。在本病的治療上,劉完素《宣明論方》提出:"--本痹不痛,能上下周身,故名之,大豆蘗散主之。"周痹的病機及其變化規律為一本一標五痹,因此在治療上應固本祛邪宣痹。但本虛為素體不足,五臟虧虛,而其中有各臟器虧虛的主次,及氣血陰陽的多寡;標實為痰瘀互結,阻滯三焦,而其中痰瘀各類,及滯有輕重;五痹為氣血閉阻,形成臟痹,而其中各臟的痹阻情況不一。在治療中要主次分明,根據臨床證候分型治療。在主病一本一標的病機中常見的癥型有痰瘀阻滯,熱毒壅盛;肝腎陰虛,虛熱內生;脾腎陽虛,氣血不足;五臟俱虧,余邪留連等。而在病情變化,五臟損傷,形成五臟痹時,則可形成"肺痹""心痹""脾痹""肝痹""腎痹"等,應按不同的臟痹分而治之。
1.針對病機,分型論治
1.1痰瘀阻滯,熱毒熾盛
臨床表現:面部蝶形紅斑或面部紅赤,高熱(38。5C以上)或不規則熱,關節痛或全身肌肉骨骼疼痛,口腔潰瘍,口干咽干,脫發,小便黃,大便干或溏,舌紅絳,苔白或黃,脈滑數或洪數。血白細胞及血小板計數正常或減少,血沉增快,小便正常或有尿蛋白,可有少量漿膜腔積液,抗核抗體多為陽性,滴度較高,有關抗體陽性,免疫球蛋白IgG增高,補體C3降低。
證候分析:本證多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急性發作期或由于撤減激素不當,引起暴發性發作,或由于外感、勞累誘發穩定期的紅斑狼瘡急性活動。中醫認為本證候的出現是由于體虛痰瘀阻滯,日久化火,加之外邪誘發宿疾,火邪內蘊,熱毒熾盛,出現上述一系列癥狀。
治則:清火解毒,清氣涼營
方藥:狼瘡解毒方加減:黃芩忍冬藤連翹知母生石膏生地丹皮草河車千斤拔羚羊角粉青蒿六月雪
臨床應用:本方氣營兩清,解毒去火,為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的主方。高熱不退者石膏可重用至60~100克,面部蝴蝶斑或紅赤者,重用生地,另加紫草;關節或周身疼痛者,重用忍冬藤,另加海風藤、川牛膝;血細胞及血小板低者加用苦參、茜草等。
1.2肝腎陰虧,虛熱內生
臨床表現:面部蝶形紅斑,皮膚光敏感,或面部紅斑呈暗紅色,雙手紅斑及甲下紅斑,皮疹,發熱或自覺內熱,五心煩熱,口咽干燥,失眠多夢,腰酸乏力,目赤心煩,牙齦出血,舌質紅,苔少或薄黃,脈細數或數。血細胞減少或正常,可有蛋白尿,血沉略快,有關抗體陽性,補體降低,免疫球蛋白增高或正常。
證候分析:本證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較輕患者或慢性活動期,或應用激素治療后病情尚未完全控制。中醫認為由于五臟虧損以肝腎陰虛為主,加之痰瘀阻滯,虛火內生,而出現陰虛內熱的一派癥狀。
治則:補腎養肝,滋陰清熱
方藥:狼瘡養陰方加減:生地當歸枸杞子山萸肉六月雪黃芩忍冬藤元參花粉虎杖茯苓女貞子
臨床應用:本方滋養肝腎,清熱養陰,因本證是系統性紅斑,發癢者可加用蟬衣、赤芍;面部皮損高出皮面或增厚,陣發性發紅者加用山豆根、草河車;腰酸乏力者加用熟地、牛膝;急躁易怒者加用白芍、柴胡;長期低熱不退加用青蒿、地骨皮;心煩加梔子。紅斑狼瘡慢性活動的基本證型,因此本治法的應用最多,應檬奔湟滄畛ぁ?
1.3脾腎陽虛,氣血不足
臨床表現:病程較長,經年不愈,面色不華,或面色晃白,或面色暗黑,神疲乏力,少寐心煩,怕冷怕熱,或午后洪熱,或不規則低熱,四肢發涼,雙手雷諾氏現象,頭發無光澤,易折及脫落,月經量少,或有浮腫,舌淡有齒痕,苔白,脈細。血細胞低,色素低,尿蛋白常期丟失,相關抗體陽性,但滴度不甚高,免疫球蛋白正常或偏低。
證候分析:本證多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病程較長,或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使機體的抵抗力降低,或由于血中的紅細胞抗體或其它血細胞抗體使血中有形成份破壞。中醫認為病程日久,實證漸退,耗傷脾腎,氣血生化無源,臨床上表現出氣血兩虛脾腎不足,以虛損癥狀為主。
治則:健脾補腎,益氣養陰
方藥:狼瘡雙補方加減:黃芪白術生熟地山萸肉當歸枸杞子杜仲續斷龜板膠落得打澤瀉茯苓
臨床應用:本方具有脾腎雙補、氣血雙補的功效,常用于病程較長,體質較差,身體衰弱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或大量西藥沖擊治療之后,身體出在虛損狀態,用本病調補氣血陰陽,增強自身體質,根據氣血陰陽的不同虛損程度可分別以黃芪為君或以生地為君,兩藥為君藥時用量均可在60克以上。有雷諾氏現象者,可加用川芎、肉桂、元胡、青蒿等。
1.4五臟俱虧,余邪留連
臨床表現:患者久病不愈,病情時有反復,面部紅斑發暗或色素長期不退,自覺面部升火,無暴發性發作,自覺乏力,神疲,心煩易怒,口腔潰瘍,氣短,食欲不振,下肢浮腫,腰膝酸軟,舌淡白或淡紅,或舌胖有齒痕瘀斑,苔白,脈沉細或細數。輕中度貧血,血中白細胞正常或降低,血沉正常或稍快,免疫球蛋白低,有關抗體陽性。
證候分析:本證型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病程日久,身體虛弱而狼瘡反復慢性活動,或由于疾病侵犯多個臟器,造成各臟器功能低下。中醫認為本證為五臟俱虛,原有痰瘀留連不去或因抵抗力低下,反復外感,而正虛又不能祛邪外出,疾病反復活動,出現一系列虛損癥狀。
治則:平補五臟,扶正祛邪
方藥:狼瘡補臟方加減:黃芪山藥當歸白術絞股藍忍冬藤落得打鬼箭羽女貞子白芍川芎茯苓
臨床應用:本方調補五臟,又能祛邪,常用于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活動。因本證型以虛損為主,余邪留連應以補虛為主兼以祛邪,臨床上如見病情有活動,應用大量祛邪之品常因正氣虛損太甚而不能達祛邪目的,故在補五臟的基礎上,加用一些祛邪外出的藥物,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2.針對變證五臟分治
2.1肺痹論治
2.1.1氣陰兩虛,痰熱內阻
臨床表現:咳嗽,咯痰粘或咯痰有泡沫,胸悶憋氣,進行性呼吸困難,動則氣喘,口干心煩,面色少華晦暗,發熱以反復低熱為主,可伴有全身紅斑狼瘡損害的兼癥,舌淡苔白,脈濡數。胸部拍片可見有兩肺條索狀和小結節狀陰影。血白細胞降低,小便可有少量蛋白,血沉增快,有關抗體陽性,合并感染時,白細胞增高,兩肺片有相關改變。
證候分析:本證是系統性紅斑狼瘡侵犯肺臟形成狼瘡性肺炎,肺纖維化的表現。因氣血閉阻,肺脈受損,肺氣不榮,肺陰不布,氣陰兩虛,痰聚而化熱,痰熱內阻于肺而成該證。
治則:益氣養陰,化痰清熱
方藥:狼瘡補肺方加減:黃芪生地沙參麥冬桑白皮竹茹桔梗川貝母黃芩白術茯苓落得打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肺纖維化的主方,治療中可加大川貝母及落得打的用量,分別用至30~40克,感染明顯時加魚腥草、敗將草,氣短明顯時加紫河車、沉香,咳嗽嚴重者加百部、五味子,咯痰不爽加鮮竹瀝。
2.1.2肺氣不足,飲聚胸脅
臨床表現:胸悶氣短,胸痛,呼吸轉側痛甚,面部紅斑或面白,關節疼痛,舌紅,苔膩,脈滑數。胸部透視可見大量胸水,或有胸膜增厚,或胸腔包裹性積液,白細胞下降(伴感染時白細胞增高)。
證候分析:本證為狼瘡性胸膜炎,胸腔積液。由于肺脈痹阻,水液運行不暢,水停胸脅。本證的胸水與普通的懸飲引起的胸水不同,在治療中本證應特別重視原發病的治療。
治則:益氣補肺,蠲飲逐水
方藥:狼瘡蠲飲方加減:黃芪白術生地苡米五味子葶藶子枳殼桑白皮絲瓜絡元胡忍冬藤落得打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性漿膜炎胸腔積水的主要方劑。在治療中,飲聚胸脅不宜抽水,宜宣肺化飲,可重用葶藶子30~40克,配苡米、白術健脾益肺,助蠲飲之力,配絲瓜絡、忍冬藤通絡活血以助化飲。如合并心包積液及關節腔積液可加用白芥子、桑枝、牛膝等。
2.2心痹論治
2.2.2心氣不足,心血虧虛
臨床表現:心悸氣短,動則尤甚,重者不能平臥,頭暈乏力,自汗盜汗,口干,四肢怕冷,兼有狼瘡活動的其它癥狀,舌淡或舌暗苔白,脈結代或細弱而數。心肌酶明顯增高,心電圖有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表現,超聲可見有心包積液等。有關狼瘡的其它檢查異常。
證候分析:本證是狼瘡性心肌炎或狼瘡性心包炎造成的損害,由于心肌損害可出現心肌無力,心力衰竭,或影響心臟傳導系統出現心律失常。心主血脈,心之氣血不足,血脈閉阻,而見上證及脈結代之象。
治則:益氣養血,補心安神
方藥:狼瘡保心方加減:黃芪人參甘草五味子麥冬玉竹五加皮當歸枳實丹參何首烏葶藶子
臨床應用:本證治療要加強心肌營養,恢復損傷的心肌細胞功能,本方保元湯,五味子湯基礎上化裁成狼瘡保心方,臨床可合用天王補心丹或加用靈芝、棗仁、生地等加強養心作用;還可加用川芎、三七、赤芍、紅花以改善心肌供血。
2.2.2痰濁阻滯,血脈瘀阻
臨床表現:心悸氣短,心胸痞悶脹滿,或心悸怔忡,短氣喘息,胸悶不舒,心痛時作,兼有狼瘡活動的癥狀,舌苔白膩、滑膩或舌質暗有瘀點、瘀斑,脈滑數或脈虛結代。心肌酶增高,心電圖有心肌缺血表現,心律失常,超聲檢查可有心包積液,有關抗體性。
證候分析:本證是狼瘡性心臟血管炎,心肌缺血或狼瘡性心包炎引起的癥狀。由于痰濁內阻,心血瘀阻而出現胸痹心痛的癥狀,但應與中醫原發的胸痹相鑒別,治療中也應多從原發的狼瘡病著手。
治則:化痰寧心,活血化瘀
方藥:狼瘡逐瘀方加減桃仁紅花川芎赤芍生地半夏陳皮枳實栝蔞落得打六月雪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心肌缺血的主方,在治療中如狼瘡活動引起血小板下降過多,有出血傾向者,可減少活血藥物的數量,加用益氣藥黃芪、人參等使氣行血行;以痰濁阻滯為主者,加用竹茹、苡米、茯苓等。
2.3肝痹論治
2.3.1肝脾兩虛,濕熱瘀滯
臨床表現:脅肋部隱痛,惡心厭食,食欲不振,或有輕度黃疸,面部紅斑晦滯,脅下有否塊,小便色黃,大便干,舌暗淡,苔黃膩,脈弦細或弦滑。白細胞降低,血漿蛋白下降,白球蛋白比值倒置,轉氨酶增高,超聲可見肝內部分纖維化,或有肝脾腫大。
證候分析:本證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損害肝臟的狼瘡肝炎,在紅斑狼瘡中相對少見,由于肝損傷而出現肝功能異常及消化道癥狀,病程日久引起肝纖維化,宜盡快控制狼瘡活動,由于氣血閉積肝脈產生肝痹,濕熱痰內阻,橫犯脾胃,郁滯氣機而出現以上癥狀,要爭取早期治療。
治則:舒肝健脾,活血利濕
方藥:狼瘡養肝方加減:柴胡黃芩公英茵陳黃芪白術茯苓郁金落得打苡米陳皮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肝炎的主方。病初肝功能損害明顯時重用茵陳、黃芩加五味子、女貞子;日久乏力神疲,脅下痞塊則加用龜板、鱉甲、絞股藍,重用黃芪、白術;肝纖維化者,除應用龜板、鱉甲外加活血化瘀藥物桃仁、紅花、丹參、莪術等。
2.3.2肝郁氣滯,心肝炎旺
臨床表現:頭暈頭痛,或惡心嘔吐,或癲癇樣抽搐,甚至昏迷驚厥,或表現為煩燥,失眠,幻覺猜疑,妄想,強迫觀念等。舌淡或舌紅,苔黃脈弦滑。血白細胞下降,抗心磷酯抗體陽性,計算機斷層檢查可有腦部血管的相應變化征象。
證候分析:本證為狼瘡活動期的中樞神經系統損害。肝郁化火,心肝火旺,上灼清空,"清陽之府"被擾而出現以上癥狀。
治則:舒肝解郁,清心寧神
方藥:狼瘡清肝方加減:黃芩龍膽草黃連蓮子心天麻柴胡白蒺藜生地梔子人工牛黃水牛角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性腦病的主方。出現精神癥狀者可加磁石、棗仁、遠志;痰多加天竺黃、青礞石;抽搐加蜈蚣、全蟲;腦血管意外者按中風辨證論治。
2.4脾痹論治
2.4.1脾胃不和,升降失常
臨床表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脹,大便次數多或便秘,重證者可有嘔吐,腹部彭朧,無大便,無腸鳴(腸梗阻)。舌淡紅苔厚膩,脈弦或沉弦或滑。胃腸道物理檢查可有胃、腸梗阻、腸炎等相關的變化。
證候分析:本證是狼瘡性胃腸道損害出現脾胃功能失調,脾氣不升,胃氣不降所致。
治則:健脾和胃,升清降濁
方藥:狼瘡和胃方加減:陳皮半夏蘇葉黃連枳實枳殼元參生地大黃木香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性胃腸道損害的主方。本證以胃腸功能失調為主,偏虛者可加吳茱萸、肉桂、白蔻;吐酸水加瓦楞子、佛手、香元;胃痛加砂仁、白蔻;腸梗阻配合外科治療。
2.4.2脾虛失運,氣血虧虛
臨床表現:低熱或自覺內熱,面色不華,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腰酸腿軟,舌淡白,苔白,脈細無力。血細胞下降明顯,或有肌酶譜普遍增高。
證候分析:本證是狼瘡損害血液系統,引起全細胞下降,或狼瘡損害全身肌肉出現肌無力癥狀。脾主四肢肌肉,脾失健運,氣血不足,全身失養而出現以上癥狀。
治則:益氣健脾,生血和血
方藥:狼瘡歸脾方加減:黃芪黨參當歸生熟地山萸肉白芍川芎甘草茯苓白術鹿角片紫河車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性血液系統損害,全血細胞降低的主方。血細胞及血色素過低,加用阿膠、鹿角膠;白細胞低加用苦參、冬蟲夏草;血小板低加用茜草、地榆;肌無力加落得打、丹參、西洋參、忍冬藤等。
2.5腎痹論治
2.5.1腎陰虧虛,精微外泄
臨床表現:低熱,自覺內熱,五心煩熱,面部紅斑,腰酸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持續蛋白尿,尿蛋白常在(+2~+4),24小時尿蛋白定量多大于2克,血細胞可有降低,血沉增快,抗雙鏈DNA抗體陽性,抗Sm抗體陽性。
證候分析:狼瘡性腎炎是系統性紅斑狼瘡最常見的臟器損害,最初以蛋白尿為主,后發展成腎衰竭,由于腎陰不足,內生虛熱,腎虛不固,精微外瀉而出現以尿蛋白丟失為主證。
治則:養陰清熱,補腎固精
方藥:狼瘡地黃丸加減:生地丹皮山藥山萸肉澤瀉茯苓黃芪鬼箭羽元參女貞子白花蛇舌草
臨床應用:本方是治療狼瘡性腎炎的常用方劑。以六味地黃丸為主方,少佐黃芪以益氣,如伴有內熱化毒表現可加用漏蘆、地丁;小便不利加車前子、石葦;腰痛加續斷等。
2.5.2陰陽兩虛,水濕內停
臨床表現:面色不華,紅斑變暗,腰酸乏力,手足發冷,咽部不適有微熱感,下肢浮腫,甚則全身浮腫,或腹水,舌淡,苔白,脈沉或沉滑、弦滑。貧血,大量蛋白尿,血漿蛋白嚴重降低,血中尿素氮偏高,相關抗體陽性,超聲檢查可見腎臟炎性損害。
證候分析:本證由于狼瘡腎,病程較長,大量蛋白漏出,形成低蛋白血證而見水腹水等,常同時伴有貧血,高血壓等。病程日久,由陰及陽,陰陽兩虛,水濕不化,泛濫而成本病。
治則:滋陰助陽,利水消腫
方藥:狼瘡補腎方加減:仙靈脾生熟地山萸肉澤瀉茯苓豬苓赤小豆黃芪白術車前草白花蛇舌草
臨床應用(yong):本(ben)(ben)(ben)方(fang)是(shi)治(zhi)(zhi)(zhi)療(liao)(liao)(liao)狼瘡腎炎(yan)水腫的(de)常(chang)用(yong)方(fang)劑。狼瘡性(xing)腎炎(yan)日久多從腎陰(yin)(yin)虛轉化成陰(yin)(yin)陽兩虛,應用(yong)調補(bu)之品治(zhi)(zhi)(zhi)療(liao)(liao)(liao)是(shi)常(chang)用(yong)之法。本(ben)(ben)(ben)證治(zhi)(zhi)(zhi)療(liao)(liao)(liao)中不(bu)用(yong)附子(zi)、肉桂等熱性(xing)藥,以防傷陰(yin)(yin)加重(zhong)病(bing)(bing)情,另外注意不(bu)可應用(yong)腎毒性(xing)藥物(wu)。如出現(xian)嚴重(zhong)"水腫""關格(ge)"等則(ze)另病(bing)(bing)論治(zhi)(zhi)(zhi)。綜上所述(shu),周(zhou)痹(bi)是(shi)系統性(xing)紅斑狼瘡的(de)本(ben)(ben)(ben)病(bing)(bing),有獨(du)特(te)的(de)疾(ji)病(bing)(bing)規律及固(gu)定的(de)辨證標準。而周(zhou)痹(bi)的(de)氣血(xue)痹(bi)阻(zu)重(zhong)點(dian)體現(xian)在某(mou)一(yi)器官時就形(xing)成了五臟痹(bi),此時為周(zhou)痹(bi)的(de)變(bian)證及發展,按各臟痹(bi)的(de)不(bu)同(tong)證候進行論治(zhi)(zhi)(zhi),但(dan)在各臟痹(bi)產(chan)生(sheng)(sheng)的(de)同(tong)時,本(ben)(ben)(ben)病(bing)(bing)周(zhou)身痹(bi)阻(zu)的(de)病(bing)(bing)機并末消除(chu),只是(shi)體現(xian)的(de)重(zhong)點(dian)不(bu)同(tong)。因此臨床治(zhi)(zhi)(zhi)療(liao)(liao)(liao)各臟痹(bi)的(de)同(tong)時,要照顧到本(ben)(ben)(ben)病(bing)(bing)的(de)治(zhi)(zhi)(zhi)療(liao)(liao)(liao)。另外,本(ben)(ben)(ben)病(bing)(bing)的(de)主(zhu)要病(bing)(bing)機變(bian)化是(shi)五臟虧虛,邪阻(zu)三(san)(san)焦,因此在治(zhi)(zhi)(zhi)療(liao)(liao)(liao)中要注意隨(sui)時調補(bu)五臟氣血(xue),疏通三(san)(san)焦氣機。黃芪、生(sheng)(sheng)地、山藥、五味(wei)子(zi)、白芍等成為了各階段(duan)治(zhi)(zhi)(zhi)療(liao)(liao)(liao)的(de)常(chang)用(yong)藥物(wu)。

提醒您:紅斑狼瘡(chuang)中(zhong)醫研(yan)究(jiu)之一 此民(min)間偏方來源(yuan)于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白芨(ji)的臨(lin)床應用

白(bai)芨(ji)是(shi)一種比(bi)較廉(lian)價的中(zhong)藥,這種中(zhong)藥在我國比(bi)較多(duo),白(bai)芨(ji)的作(zuo)用有(you)很多(duo),可以治(zhi)療各種疾病(bing)。下(xia)面跟著我一起來(lai)看看白(bai)芨(ji)的臨(lin)床應用。

白芨的臨床應用

1、治肺(fei)(fei)、胃出(chu)(chu)血,白(bai)芨(ji)較常(chang)用。配(pei)枇杷葉(xie)、阿膠(jiao)珠等治肺(fei)(fei)出(chu)(chu)血。例(li)如白(bai)芨(ji)枇杷丸即為治療肺(fei)(fei)癆咯血的有名方(fang)劑,凡陰(yin)虛(xu)有熱的咳嗽咯血均可用。治胃潰瘍出(chu)(chu)血,常(chang)配(pei)烏賊骨,或(huo)配(pei)陳(chen)棕炭(tan)、當歸(gui)炭(tan)、阿膠(jiao)、白(bai)芍等,方(fang)如潰瘍出(chu)(chu)血湯。

2、外用(yong)止(zhi)血(xue)(xue)。以白芨紗布或用(yong)粉(fen)劑覆蓋(gai)創面(mian),不僅對(dui)皮(pi)膚(fu)損傷的止(zhi)血(xue)(xue)有效,且(qie)在手術時對(dui)肝、腎(shen)靜(jing)脈出(chu)血(xue)(xue)的止(zhi)血(xue)(xue)也可靠,止(zhi)血(xue)(xue)效能較明膠海(hai)(hai)綿(mian)或淀(dian)粉(fen)海(hai)(hai)綿(mian)更好。單純外傷出(chu)血(xue)(xue),可用(yong)白芨末配五倍子(zi)末撒敷患處(chu)。

3、治(zhi)肺結(jie)(jie)核(he)。歷代醫(yi)家(jia)用白(bai)芨(ji)治(zhi)療肺癆的(de)(de)不乏其人,有(you)的(de)(de)還稱(cheng)譽白(bai)芨(ji)有(you)?補(bu)(bu)肺?作(zuo)用,但(dan)實(shi)際上,白(bai)芨(ji)在肺結(jie)(jie)核(he)病(bing)的(de)(de)治(zhi)療上主要(yao)仍在合并有(you)咯(ge)血時用。現代應用白(bai)芨(ji)治(zhi)療浸潤型肺結(jie)(jie)核(he)或空(kong)洞型肺結(jie)(jie)核(he)雖不少,但(dan)多(duo)(duo)配(pei)(pei)其他(ta)藥用,有(you)的(de)(de)配(pei)(pei)雷米(mi)封(效(xiao)果(guo)比單(dan)用白(bai)芨(ji)或單(dan)用雷米(mi)封好),有(you)的(de)(de)配(pei)(pei)大(da)蒜粥(有(you)一(yi)定(ding)效(xiao)果(guo),但(dan)副作(zuo)用較(jiao)多(duo)(duo)).按中醫(yi)傳統經(jing)驗,則多(duo)(duo)配(pei)(pei)其他(ta)滋(zi)陰益氣藥,如(ru)龜(gui)板、牡蠣、山甲、阿膠、黨參、黃(huang)芪等,這樣的(de)(de)配(pei)(pei)伍起(qi)到(dao)滋(zi)養、強壯、補(bu)(bu)充(chong)鈣質和抑菌的(de)(de)作(zuo)用,對促進結(jie)(jie)核(he)病(bing)變消散或纖(xian)維化、鈣化有(you)一(yi)定(ding)作(zuo)用,這也許就是(shi)所謂(wei)?補(bu)(bu)肺?的(de)(de)原理所在,但(dan)白(bai)芨(ji)究(jiu)竟(jing)在其中能起(qi)到(dao)多(duo)(duo)大(da)作(zuo)用,這問題還有(you)待進一(yi)步的(de)(de)研究(jiu)。

4、治(zhi)支氣管擴張(zhang),有咳(ke)嗽(sou)和痰常帶血(xue)者,可以單用(白芨粉每次(ci)3g,每日3次(ci)),但最好(hao)配百合(he)、麥冬、阿膠、三(san)七(qi)等養陰(yin)藥(yao)和止血(xue)藥(yao)同用。

外用方面,白芨(ji)(ji)還(huan)可(ke)以(yi)治瘡瘍(與皂角(jiao)共研(yan)細末,水調敷(fu),或以(yi)蜂(feng)蜜調敷(fu)),治肛裂(lie)(以(yi)白芨(ji)(ji)和石膏(gao)(gao)粉治成軟(ruan)膏(gao)(gao)局部涂敷(fu)),治皮膚皸(jun)裂(lie)(白芨(ji)(ji)粉用麻(ma)油(you)調勻外擦),都有一定效果。

使(shi)用注意:習慣上(shang)本(ben)品(pin)忌與烏頭、附子配(pei)伍。

用量(liang):粉劑3~9g,入煎劑6~18g,大劑可(ke)用至27~30g,外用適量(liang)。

白芨的生藥鑒定

性狀鑒別

根(gen)莖(jing)(jing)略呈不規則扁(bian)圓(yuan)形或菱形,有(you)2-3分歧(qi)似掌(zhang)狀(zhuang),長1.5-5cm,厚0.5-1.5cm。表面(mian)灰白(bai)色或黃白(bai)色,有(you)細皺紋,上(shang)面(mian)有(you)凸起的莖(jing)(jing)痕(hen),下面(mian)亦有(you)連接另一(yi)塊莖(jing)(jing)的痕(hen)跡;以(yi)莖(jing)(jing)痕(hen)為中心(xin),數個棕(zong)褐色同心(xin)環(huan)紋,環(huan)上(shang)殘留棕(zong)色點(dian)狀(zhuang)的須根(gen)痕(hen)。質(zhi)堅(jian)(jian)硬,不易折(zhe)斷(duan)。斷(duan)面(mian)類白(bai)色,半透明,角質(zhi)樣(yang),可見散(san)在點(dian)狀(zhuang)維管(guan)束。粗(cu)粉遇(yu)水即膨脹(zhang),有(you)顯著(zhu)粘(zhan)滑感,水浸液呈膠(jiao)質(zhi)樣(yang)。無臭,味(wei)苦(ku),嚼之有(you)粘(zhan)性(xing)。以(yi)個大、飽滿、色白(bai)、半透明、質(zhi)堅(jian)(jian)實(shi)者為佳。

顯微鑒別

粉末(mo)特征:黃白色。

①含糊化(hua)淀(dian)粉粒的(de)薄壁細胞多呈不規則碎塊,遇碘液顯藍(lan)色。

②粘液(ye)細(xi)胞甚大(da),類圓形或橢圓形,直(zhi)徑(jing)約至380?m,內含草酸鈣針晶束,針晶長(chang)18-88?m。

③表皮細胞(bao)表面(mian)觀(guan)形(xing)狀(zhuang)(zhuang)不規則,垂周壁(bi)深(shen)波狀(zhuang)(zhuang)彎曲,壁(bi)厚3-6?m,木(mu)化(hua)或微木(mu)化(hua),孔溝(gou)明顯,平(ping)周壁(bi)具稀疏(shu)短縫狀(zhuang)(zhuang)紋孔;斷面(mian)觀(guan)類方形(xing),被較厚的角質(zhi)層。

④下皮細胞類多角(jiao)形(xing),壁稍彎曲,有的(de)呈連珠狀增厚,木化(hua)。

⑤纖(xian)維(wei)長梭形(xing),壁木化,具斜紋(wen)孔(kong)或相交成人(ren)字形(xing);纖(xian)維(wei)束周圍(wei)細小類(lei)方形(xing)細胞(bao)含類(lei)圓(yuan)形(xing)硅質塊。此(ci)外,有梯紋(wen)、具緣(yuan)紋(wen)孔(kong)及螺紋(wen)導管。

中成(cheng)藥(yao)臨床(chuang)應(ying)用基(ji)本原則有 [《中成(cheng)藥(yao)臨床(chuang)應(ying)用指導原則》]

目 錄 第一部分 中成藥概述

一、中成藥的劑型

二、中成藥分類

三、中成藥安全性

第二部分 中成藥臨床應用原則

一、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二、聯合用藥原則

三、孕婦使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

四、兒童使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

第三部分 各論

一、解表劑

二、瀉下劑

三、和解劑

四、清熱劑

五、祛暑劑

六、溫里劑

七、表里雙解劑

八、補益劑

九、安神劑

十、開竅劑

十一、固澀劑

十二、理氣劑

十三、理血劑

十四、治風劑

十五、治燥劑

十六、祛濕劑

十七、祛痰劑

十八、止咳平喘劑

十九、消導化積劑

二十、殺蟲劑

第四部分 中成藥臨床應用的管理

一、含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臨床應用的管理

二、中成藥不良反應的監測

三、開展中成藥臨床應用監測、建立中成藥應用點評制

前 言 為加強中成藥臨床應用管理,提高中成藥應用水平,保證臨床用藥安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專家制定了《中成藥臨床應用指導原則》(以下簡稱《指導原則》)。《指導原則》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中成藥概述;
第二部分為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第三部分為各類中成藥的特點、適應證及注意事項;
第四部分為中成藥臨床應用的管理。

《指導原則》是為適應中成藥臨床應用管理需要而制定的,是臨床應用中成藥的基本原則。每種中成藥臨床應用的具體要求,還應以藥品說明書、最新版本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卷》為準。在醫療工作中,臨床醫師應遵循中醫基礎理論,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用適宜的藥物,辨證辨病施治。

第三部分各論中為更好地說明各類中成藥的特點,列舉了部分中成藥,列舉的藥物是《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中的藥物和《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未包括但又屬臨床常用的中成藥。

中藥注射劑的臨床應用及使用管理,《指導原則》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還應遵照《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藥注射劑生產和臨床使用管理的通知》(衛醫政發〔2008〕71號)執行。

第一部分 中成藥概述 中成藥是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以中藥飲片為原料,按規定的處方和標準制成具有一定規格的劑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劑。中成藥有著悠久的歷史,應用廣泛,在防病治病、保障人民群眾健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成藥的處方是根據中醫理論,針對某種病證或癥狀制定的,因此使用時要依據中醫理論辨證選藥,或辨病辨證結合選藥。

中成藥具有特定的名稱和劑型,在標簽和說明書上注明了批準文號、品名、規格、處方成分、功效和適應證、用法用量、禁忌、注意事項、生產批號、有效期等內容。相對于中藥湯劑來說,中成藥無需煎煮,可直接使用,尤其方便急危病癥患者的治療及需要長期治療的患者使用,且體積小,有特定的包裝,存貯、攜帶方便。

一、中成藥的常用劑型 中成藥劑型種類繁多,是我國歷代醫藥學家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近幾十年,中成藥劑型的基礎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研制開發了大量新劑型,進一步擴大了中成藥的使用范圍。

中成藥的劑型不同,使用后產生的療效、持續的時間、作用的特點會有所不同。因此,正確選用中成藥應首先了解中成藥的常用劑型。

(一)固體制劑 固體劑型是中成藥的常用劑型,其制劑穩定,攜帶和使用方便。

1.散劑 系指藥材或藥材提取物經粉碎、均勻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狀制劑,分為內服散劑和外用散劑。散劑粉末顆粒的粒徑小,容易分散,起效快。外用散劑的覆蓋面積大,可同時發揮保護和收斂作用。散劑制備工藝簡單,劑量易于控制,便于嬰幼兒服用。但也應注意散劑由于分散度大而造成的吸濕性、化學活性、氣味、刺激性等方面的影響。

2.顆粒劑 系指藥材的提取物與適宜的輔料或藥材細粉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顆粒狀劑型。顆粒劑既保持了湯劑作用迅速的特點,又克服了湯劑臨用時煎煮不便的缺點,且口味較好、體積小,但易吸潮。根據輔料不同,可分為無糖顆粒劑型和有糖顆粒劑型,近年來無糖顆粒劑型的品種逐漸增多。

3.膠囊劑 系指將藥材用適宜方法加工后,加入適宜輔料填充于空心膠囊或密封于軟質囊材中的制劑,可分為硬膠囊、軟膠囊(膠丸)和腸溶膠囊等,主要供口服。膠囊劑可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易于吞服;
能提高藥物的穩定性及生物利用度;
對藥物顆粒進行不同程度包衣后,還能定時定位釋放藥物。

4.丸劑 系指將藥材細粉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粘合劑或其他輔料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制劑,分為蜜丸、水蜜丸、水丸、糊丸、蠟丸、濃縮丸等類型。其中,蜜丸分為大蜜丸、小蜜丸,水蜜丸的含蜜量較少;
水丸崩解較蜜丸快,便于吸收;
糊丸釋藥緩慢,適用于含毒性成分或藥性劇烈成分的處方;
蠟丸緩釋、長效,且可達到腸溶效果,適合毒性和刺激性較大藥物的處方;
濃縮丸服用劑量較小。

5.滴丸劑 系指藥材經適宜的方法提取、純化、濃縮,并與適宜的基質加熱熔融混勻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縮冷凝而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制劑。滴丸劑服用方便,可含化或吞服,起效迅速。

6.片劑 系指將藥材提取物、或藥材提取物加藥材細粉、或藥材細粉與適宜輔料混勻壓制成的片狀制劑。主要供內服,也有外用或其它特殊用途者。其質量較穩定,便于攜帶和使用。按藥材的處理過程可分為全粉末片、半浸膏片、浸膏片、提純片。

7.膠劑 系指以動物的皮、骨、甲、角等為原料,水煎取膠質,經濃縮干燥制成的固體塊狀內服制劑,含豐富的動物水解蛋白類等營養物質。作為傳統的補益藥,多烊化兌服。

8.栓劑 系由藥材提取物或藥材細粉與適宜基質混合制成供腔道給藥的制劑。既可作為局部用藥劑型又可作為全身用藥劑型,用于全身用藥時,不經過胃,且無肝臟首過效應,因此生物利用度優于口服,對胃的刺激性和肝的副作用小,同時適合不宜或不能口服藥物的患者。

9.丹劑 系指由汞及某些礦物藥,在高溫條件下燒煉制成的不同結晶形狀的無機化合物,如紅升丹、白降丹等。此劑型含汞,毒性較強,只能外用。

10.貼膏劑 系指將藥材提取物、藥材和/或化學藥物與適宜的基質和基材制成的供皮膚貼敷,可產生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類片狀外用制劑。包括橡膠膏劑、巴布膏劑和貼劑等。貼膏劑用法簡便,兼有外治和內治的功能。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巴布膏劑,是以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為主要基質,加入藥物制成的外用制劑,和傳統的中藥貼膏劑相比,能快速、持久地透皮釋放基質中所包含的有效成分,具有給藥劑量較準確、吸收面積小、血藥濃度較穩定、使用舒適方便等優點。

11.涂膜劑 系指由藥材提取物或藥材細粉與適宜的成膜材料加工制成的膜狀制劑。可用于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創傷科、燒傷科、皮膚科及婦科等.作用時間長,且可在創口形成一層保護膜,對創口具有保護作用。一些膜劑尤其是鼻腔、皮膚用藥膜亦可起到全身作用。

(二)半固體劑型

1.煎膏劑 系指將藥材加水煎煮,取煎煮液濃縮,加煉蜜或糖(或轉化糖)制成的稠厚狀半流體制劑。適用于慢性病或需要長期連續服藥的疾病,傳統的膏滋也屬于此劑型,以滋補作用為主而兼治療作用。

2.軟膏劑 系指將藥材提取物、或藥材細粉與適宜基質混合制成的半固體外用制劑。常用基質分為油脂性、水溶性和乳劑基質。

3.凝膠劑 系指藥材提取物與適宜的基質制成的、具有凝膠特性的半固體或稠厚液體制劑。按基質不同可分為水溶性凝膠和油性凝膠。適用于皮膚黏膜及腔道給藥。

(三)液體制劑

1.合劑 系指藥材用水或其他溶劑,采用適宜方法提取制成的口服液體制劑,是在湯劑基礎上改進的一種劑型,易吸收,能較長時間貯存。

2.口服液 系指在合劑的基礎上,加入矯味劑,按單劑量灌裝,滅菌制成的口服液體制劑。口感較好,近年來無糖型口服液逐漸增多。

3.酒劑 系指將藥材用蒸餾酒提取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酒劑較易吸收。小兒、孕婦及對酒精過敏者不宜服用。

4.酊劑 系指將藥材用規定濃度的乙醇提取或溶解而制成的澄清液體制劑。有效成分含量高,使用劑量小,不易霉敗。小兒、孕婦及對酒精過敏者不宜服用。

5.糖漿劑 系指含藥材提取物的濃蔗糖水溶液。比較適宜兒童使用,糖尿病人慎用。

6.注射劑 系指藥材經提取、純化后制成的供注入體內的溶液、乳狀液及供臨用前配制成溶液的粉末或濃溶液的無菌制劑。藥效迅速,便于昏迷、急癥、重癥、不能吞咽或消化系統障礙患者使用。

(四)氣體劑型 氣霧劑:系指將藥材提取物、藥材細粉與適宜的拋射劑共同封裝在具有特殊閥門裝置的耐壓容器中,使用時借助拋射劑的壓力將內容物噴出呈霧狀、泡沫狀或其他形態的制劑。其中以泡沫形態噴出的可稱泡沫劑。不含拋射劑,借助手動泵的壓力或其他方法將內容物以霧狀等形態噴出的制劑為噴霧劑。可用于呼吸道吸入、皮膚、粘膜或腔道給藥。

二、中成藥分類 中成藥分類的方法較多,按中成藥的功效可分為以下20類:

1.解表劑 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

2.瀉下劑 寒下、溫下、潤下、逐水、攻補兼施。

3.和解劑 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胃腸。

4.清熱劑: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清臟腑熱、清退虛熱、氣血兩清。

5.祛暑劑 祛暑清熱、祛暑解表、祛暑利濕、清暑益氣。

6.溫里劑 溫中祛寒、回陽救逆、溫經散寒。

7.表里雙解 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溫里。

8.補益劑 補氣、補血、氣血雙補、補陰、補陽、陰陽雙補。

9.安神劑 重鎮安神、滋養安神。

10.開竅劑 涼開、溫開。

11.固澀劑 固表止汗、澀腸止瀉固脫、澀精止遺、斂肺止血、固崩止帶。

12.理氣劑 理氣疏肝、疏肝散結、理氣和中、理氣止痛、降氣。

13.理血劑 活血(活血化瘀、益氣活血、溫經活血、養血活血、涼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絡、接筋續骨)、止血(涼血止血、收澀止血、化瘀止血、溫經止血)。

14.治風劑 疏散外風、平熄內風。

15.治燥劑 清宣潤燥、滋陰潤燥。

16.祛濕劑 燥濕和中、清熱祛濕、利水滲濕、溫化水濕、祛風勝濕。

17.祛痰劑 燥濕化痰、清熱化痰、潤燥化痰、溫化寒痰、化痰熄風。

18.止咳平喘劑 清肺止咳、溫肺止咳、補肺止咳、化痰止咳、溫肺平喘、清肺平喘、補肺平喘、納氣平喘。

19.消導化積劑 消食導滯、健脾消食。

20.殺蟲劑 驅蟲止痛、殺蟲止癢。

三、中成藥安全性 中成藥的歷史悠久,應用廣泛,大量研究和臨床實踐表明,在合理使用的情況下,中成藥的安全性是較高的。合理使用包括正確的辨證選藥、用法用量、使用療程、禁忌癥、合并用藥等多方面,其中任何環節有問題都可能引發藥物不良事件。合理用藥是中成藥應用安全的重要保證。

藥物的兩重性是藥物作用基本規律之一,中成藥也不例外,中成藥既能起到防病治病作用,也可引起不良反應。

1.中成藥使用中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

(1)中藥自身的藥理作用或所含毒性成分引起的不良反應;

(2)特異性體質對某些藥物的不耐受、過敏等;

(3)方藥證候不符,如辨證不當或適應證把握不準確;

(4)長期或超劑量用藥,特別是含有毒性中藥材的中成藥,如朱砂、雄黃、蟾酥、附子、川烏、草烏、北豆根等,過量服用即可中毒;

(5)不適當的中藥或中西藥的聯合應用。

2.中成藥使用中出現的不良反應有多種類型,臨床可見以消化系統癥狀、皮膚粘膜系統癥狀、泌尿系統癥狀、神經系統癥狀、循環系統癥狀、呼吸系統癥狀、血液系統癥狀、精神癥狀或過敏性休克等為主要表現的不良反應,可表現為其中一種或幾種癥狀。

3.臨床上預防中成藥不良反應,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用藥觀察及中藥不良反應監測,完善中藥不良反應報告制度。

(2)注意藥物過敏史。對有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密切觀察其服藥后的反應,如有過敏反應,應及時處理,以防止發生嚴重后果。

(3)辨證用藥,采用合理的劑量和療程。尤其是對特殊人群,如嬰幼兒、老年人、孕婦以及原有臟器損害功能不全的患者,更應注意用藥方案。

(4)注意藥物間的相互作用,中、西藥并用時尤其要注意避免因藥物之間相互作用而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

(5)需長期服藥的患者要加強安全性指標的監測。

第二部分 中成藥臨床應用原則

一、中成藥臨床應用基本原則

1.辨證用藥 依據中醫理論,辨認、分析疾病的證候,針對證候確定具體治法,依據治法,選定適宜的中成藥。

2.辨病辨證結合用藥 辨病用藥是針對中醫的疾病或西醫診斷明確的疾病,根據疾病特點選用相應的中成藥。臨床使用中成藥時,可將中醫辨證與中醫辨病相結合、西醫辨病與中醫辨證相結合,選用相應的中成藥,但不能僅根據西醫診斷選用中成藥。

3.劑型的選擇 應根據患者的體質強弱、病情輕重緩急及各種劑型的特點,選擇適宜的劑型。

4.使用劑量的確定 對于有明確使用劑量的,慎重超劑量使用。有使用劑量范圍的中成藥,老年人使用劑量應取偏小值。

5.合理選擇給藥途徑 能口服給藥的,不采用注射給藥;
能肌內注射給藥的,不選用靜脈注射或滴注給藥。

6.使用中藥注射劑還應做到:

(1)用藥前應仔細詢問過敏史,對過敏體質者應慎用。

(2)嚴格按照藥品說明書規定的功能主治使用,辨證施藥,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藥。

(3)中藥注射劑應按照藥品說明書推薦的劑量、調配要求、給藥速度和療程使用藥品,不超劑量、過快滴注和長期連續用藥。

(4)中藥注射劑應單獨使用,嚴禁混合配伍,謹慎聯合用藥。對長期使用,在每療程間要有一定的時間間隔。

(5)加強用藥監護。用藥過程中應密切觀察用藥反應,發現異常,立即停藥,必要時采取積極救治措施;
尤其對老人、兒童、肝腎功能異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藥注射劑的患者應慎重使用,加強監測。

二、聯合用藥原則

(一)中成藥的聯合使用

1.當疾病復雜,一個中成藥不能滿足所有證候時,可以聯合應用多種中成藥。

2.多種中成藥的聯合應用,應遵循藥效互補原則及增效減毒原則。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藥原則上不宜疊加使用。

3.藥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藥物應避免重復使用。

4.合并用藥時,注意中成藥的各藥味、各成分間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證可采用中成藥的內服與外用藥聯合使用。

中藥注射劑聯合使用時,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兩種以上中藥注射劑聯合使用,應遵循主治功效互補及增效減毒原則,符合中醫傳統配伍理論的要求,無配伍禁忌。

2.謹慎聯合用藥,如確需聯合使用時,應謹慎考慮中藥注射劑的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相互作用等問題。

3.需同時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中藥注射劑,嚴禁混合配伍,應分開使用。除有特殊說明,中藥注射劑不宜兩個或兩個以上品種同時共用一條通道。

(二)中成藥與西藥的聯合使用針對具體疾病制定用藥方案時,考慮中西藥物的主輔地位確定給藥劑量、給藥時間、給藥途徑。

1.中成藥與西藥如無明確禁忌,可以聯合應用,給藥途徑相同的,應分開使用。

2.應避免副作用相似的中西藥聯合使用,也應避免有不良相互作用的中西藥聯合使用。

中西藥注射劑聯合使用時,還應遵循以下原則:

1.謹慎聯合使用。如果中西藥注射劑確需聯合用藥,應根據中西醫診斷和各自的用藥原則選藥,充分考慮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盡可能減少聯用藥物的種數和劑量,根據臨床情況及時調整用藥。

2.中西注射劑聯用,盡可能選擇不同的給藥途徑(如穴位注射、靜脈注射)。必須同一途徑用藥時,應將中西藥分開使用,謹慎考慮兩種注射劑的使用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相互作用,嚴禁混合配伍。

三、孕婦使用中成藥的原則

1.妊娠期婦女必須用藥時,應選擇對胎兒無損害的中成藥。

2.妊娠期婦女使用中成藥,盡量采取口服途徑給藥,應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
根據中成藥治療效果,應盡量縮短妊娠期婦女用藥療程,及時減量或停藥。

3.可以導致妊娠期婦女流產或對胎兒有致畸作用的中成藥,為妊娠禁忌。此類藥物多為含有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藥物組份,如砒霜、雄黃、輕粉、斑蝥、蟾酥、麝香、馬錢子、烏頭、附子、土蟞蟲、水蛭、虻蟲、三棱、莪術、商陸、甘遂、大戟、芫花、牽牛子、巴豆等。

4.可能會導致妊娠期婦女流產等副作用,屬于妊娠慎用藥物。這類藥物多數含有通經祛瘀類的桃仁、紅花、牛膝、蒲黃、五靈脂、穿山甲、王不留行、凌霄花、虎杖、卷柏、三七等,行氣破滯類枳實、大黃、芒硝、番瀉葉、郁李仁等,辛熱燥烈類的干姜、肉桂等,滑利通竅類的冬葵子、瞿麥、木通、漏蘆等。

四、兒童使用中成藥的原則

1.兒童使用中成藥應注意生理特殊性,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生理特點,選擇恰當的藥物和用藥方法,兒童中成藥用藥劑量,必須兼顧有效性和安全性。

2.宜優先選用兒童專用藥,兒童專用中成藥一般情況下說明書都列有與兒童年齡或體重相應的用藥劑量,應根據推薦劑量選擇相應藥量。

3.非兒童專用中成藥應結合具體病情,在保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根據兒童年齡與體重選擇相應藥量。一般情況3歲以內服1/4成人量,3~5歲的可服1/3成人量,5~10歲的可服1/2成人量,10歲以上與成人量相差不大即可。

4.含有較大的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或者含有對小兒有特殊毒副作用成分的中成藥,應充分衡量其風險/收益,除沒有其它治療藥物或方法而必須使用外,其它情況下不應使用。

5.兒童患者使用中成藥的種類不宜多,應盡量采取口服或外用途徑給藥,慎重使用中藥注射劑。

6.根據治療效果,應盡量縮短兒童用藥療程,及時減量或停藥。

第三部分 各類中成藥臨床應用

一、解表劑 解表劑是以麻黃、桂枝、荊芥、防風、桑葉、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發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療表證的中成藥,解表劑分為辛溫解表、辛涼解表和扶正解表三大類。臨床以惡寒發熱、舌苔薄白或黃、脈浮等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體炎、咽炎等見上述癥狀者。

1.辛溫解表劑 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癥見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肢體痠痛、口不渴、無汗或汗出而仍發熱惡風寒、舌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等。例如感冒清熱顆粒、九味羌活丸(顆粒)。

2.辛涼解表劑 適用于外感風熱證。癥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痛,或咳嗽、舌尖紅、苔薄白或兼微黃、脈浮數等。例如銀翹解毒丸(顆粒、膠囊、片)、桑菊感冒片、柴胡注射液。

3.扶正解表劑 適用于正氣虛弱復感外邪而致的表證。可根據氣血陰陽虛損的不同有所區別。氣虛感冒者癥見反復感冒、低熱汗出、倦怠、舌質淡有齒痕、苔薄、脈弱等。例如玉屏風顆粒(口服液)、參蘇丸(膠囊)。

注意事項:

(1)服用解表劑后宜避風寒,或增衣被,或輔之以粥,以助汗出;

(2)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續微汗為最佳。若汗出不徹,則病邪不解;
汗出太多,則耗傷氣津,重則導致亡陰亡陽之變;

(3)汗出病瘥,即當停服,不必盡劑;

(4)服用解表劑時忌生冷、油膩之品,多飲水,注意休息;

(5)若外邪已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瘡瘍已潰,或虛證水腫,均不宜使用。

二、瀉下劑 瀉下劑是以大黃、芒硝、火麻仁、牽牛子、甘遂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通利大便、瀉下積滯、蕩滌實熱或攻逐水飲、寒積等作用,用以治療里實證的中成藥。瀉下劑分為寒下、溫下、潤下、逐水及攻補兼施五類。臨床以大便秘結不通、少尿、無尿、胸水、腹水等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便秘、腸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幽門梗阻、胸腔積液、腹水等見上述癥狀者。

1.寒下劑 適用于里熱與積滯互結之實證。癥見大便秘結、腹部或滿或脹或痛,甚或潮熱、苔黃、脈實等。例如三黃片(膠囊、丸)、當歸龍薈丸、復方蘆薈膠囊。

2.溫下劑 適用于因寒成結之里實證。癥見大便秘結、脘腹脹滿、腹痛喜溫、手足不溫,甚或厥冷、脈沉緊等。例如蓯蓉通便口服液。

3.潤下劑 適用于腸燥津虧、大便秘結證。癥見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苔黃燥、脈滑實等。例如麻仁潤腸丸(軟膠囊)、麻仁滋脾丸。

4.逐水劑 適用于水飲壅盛于里之實證。癥見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實有力等。例如舟車丸。

5.攻補兼施劑 適用于里實正虛而大便秘結證。脘腹脹滿、大便秘結兼氣血陰津不足表現。例如便通膠囊(片)。

注意事項:

(1)瀉下劑作用峻猛,大都易于耗損胃氣,中病即止,慎勿過劑;

(2)老年體虛,新產血虧,病后津傷,以及亡血家等,應攻補兼施,虛實兼顧。

三、和解劑 和解劑是以柴胡、黃芩、青蒿、白芍、半夏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等作用,用以治療傷寒邪在少陽、胃腸不和、肝脾不和等證的中成藥。和解劑分為和解少陽、調和肝脾、調和腸胃三類。臨床以寒熱往來、胸脅滿悶、嘔吐下利等為辨證要點。臨床可用于治療瘧疾、感冒、各類肝炎、膽囊炎、慢性腸炎、慢性胃炎、胃腸功能紊亂等見上述癥狀者。

1.和解少陽劑 適用于邪在少陽證。癥見往來寒熱、胸肋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例如小柴胡顆粒(片)。

2.調和肝脾劑 適用于肝脾不和證。癥見脘腹胸脅脹痛、神疲食少、月經不調、腹痛泄瀉、手足不溫等。例如加味逍遙丸、逍遙丸(顆粒)。

3.調和腸胃劑 適用于腸胃不和證。癥見心下痞滿、惡心嘔吐、脘腹脹痛、腸鳴下利等。例如半夏瀉心湯等。

注意事項:

(1)本類方劑以祛邪為主,純虛不宜用;

(2)臨證使用要辨清表里、上下、氣血以及寒熱虛實的多少選用中成藥。

四、清熱劑 清熱劑是以銀花、連翹、板蘭根、大青葉、黃芩、黃連、黃柏、梔子、丹皮、桑白皮、紫草等藥物為主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及滋陰透熱等作用,用以治療里熱證的中成藥。清熱劑分為清氣分熱(清熱瀉火)、清營涼血、清熱解毒、氣血兩清、清臟腑熱、清虛熱等六類。臨床以發熱、舌紅苔黃、脈數等為辨證要點。

臨床可用于治療各種感染性與非感染炎癥性疾病如流感、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牙齦炎、急性扁桃體炎、流行性腮腺炎、各類肺炎、肝炎、胃腸炎、敗血癥、流行性出血熱等見上述癥狀者。

1.清氣分熱(清熱瀉火)劑 適用于熱在氣分、熱盛津傷之證。癥見身熱不惡寒、反惡熱、大汗、口渴飲冷、舌紅苔黃、脈數有力等。例如牛黃上清丸(膠囊、片)、黃連上清丸(顆粒、片、膠囊)。

2.清營涼血劑 適用于邪熱傳營,或熱入血分證。癥見身熱夜甚、神煩少寐、時有譫語,或斑疹隱隱、發斑、出血、昏狂、舌絳、脈數等。例如石龍清血顆粒、五福化毒丸、新雪丸(顆粒、膠囊、片)。

3.清熱解毒劑 適用于火熱毒邪引起的各類病證。癥見口舌生瘡、咽喉腫痛、便秘溲赤或大熱渴飲、譫語神昏、吐衄發斑、舌絳唇焦;
或頭面紅腫焮痛、癰瘍疔瘡、舌苔黃燥及外科的熱毒癰瘍等。例如西黃丸(膠囊)、雙黃連合劑(顆粒、膠囊、片)、銀黃顆粒(片)、板藍根顆粒、季德勝蛇藥片、連翹敗毒丸(膏、片)、如意金黃散。

4.清臟腑熱劑(ji) %C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87983.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li)于(yu)保護作者版權,注(zhu)重分享,被刊(kan)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shi)與(yu)作者取(qu)得(de)聯(lia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an)系管(guan)理員(yuan),我(wo)們會立(li)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zi)源來自于(yu)網絡,轉(zhuan)載是(shi)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zhu)錯誤或侵(qin)犯了(le)您(nin)的合法權益,請立(li)即通(tong)知我(wo)們(管(guan)理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wo)們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tong)時(shi)向您(nin)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p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