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當歸芍藥散和小建中湯在婦科病的運用

道醫 2023-06-25 16:12:08

當歸(gui)(gui)芍(shao)(shao)藥(yao)散首見于(yu)《金匱要略》,原書中(zhong)運(yun)用于(yu)妊(ren)娠(shen)(shen)腹(fu)痛(tong)(tong)及婦(fu)人腹(fu)痛(tong)(tong)。“婦(fu)人懷娠(shen)(shen)。腹(fu)中(zhong)疞(xu)痛(tong)(tong),當歸(gui)(gui)芍(shao)(shao)藥(yao)散主之(zhi)”與“婦(fu)人腹(fu)中(zhong)多疾痛(tong)(tong),當歸(gui)(gui)芍(shao)(shao)藥(yao)散主之(zhi)” 魏念庭曰:“妊(ren)娠(shen)(shen)腹(fu)中(zhong)疞(xu)痛(tong)(tong),血(xue)(xue)氣虛(xu)阻,主以(yi)當歸(gui)(gui)芍(shao)(shao)藥(yao)散,歸(gui)(gui)芍(shao)(shao)以(yi)生(sheng)血(xue)(xue),芎藭以(yi)行血(xue)(xue),茯苓、澤瀉滲濕利(li)(li)便,白術固中(zhong)補(bu)氣,方與膠艾湯同(tong)義,以(yi)酒和代干姜(jiang),無(wu)非溫經(jing)補(bu)氣,使行阻滯之(zhi)血(xue)(xue)也。血(xue)(xue)流通而痛(tong)(tong)不作,胎斯安矣。”婦(fu)人腹(fu)中(zhong)痛(tong)(tong),所謂不通則痛(tong)(tong),當歸(gui)(gui)芍(shao)(shao)藥(yao)散具(ju)有(you)養血(xue)(xue)活血(xue)(xue),調經(jing)止(zhi)痛(tong)(tong)。當歸(gui)(gui),具(ju)有(you)補(bu)血(xue)(xue)活血(xue)(xue),調經(jing)止(zhi)痛(tong)(tong),潤腸(chang)通便的(de)功效。芍(shao)(shao)藥(yao)有(you)養血(xue)(xue)斂(lian)陰,補(bu)而不膩,柔肝緩中(zhong),止(zhi)痛(tong)(tong)收汗燈功效。當歸(gui)(gui)芍(shao)(shao)藥(yao)散具(ju)有(you)養血(xue)(xue)調肝,健(jian)脾(pi)利(li)(li)濕,養血(xue)(xue)益(yi)脾(pi)等功效。

現代臨床運用(yong)當(dang)(dang)歸芍(shao)藥散范圍廣泛,當(dang)(dang)歸芍(shao)藥散非但(dan)可以安胎(tai),還因其(qi)具有和(he)血健脾利(li)濕之(zhi)(zhi)功,可以配合其(qi)他(ta)藥物治療(liao)痛經和(he)閉經等癥。其(qi)養肝柔(rou)肝之(zhi)(zhi)功,可治療(liao)肝經脈絡(luo)不暢引起的(de)病癥,如下例:

患者自(zi)覺腹(fu)股溝處灼熱刺痛,甚者延及(ji)(ji)小腹(fu)痛,且(qie)可觸及(ji)(ji)腹(fu)股溝處有包塊,每服頭孢(bao)類藥(yao)才能(neng)緩解,但(dan)又起,不能(neng)斷其根。舌紅苔膩,脈細弦。此為肝(gan)經(jing)氣(qi)滯氣(qi)郁化火所致,法(fa)當理氣(qi)活(huo)血(xue)疏肝(gan)泄熱,方擬當歸(gui)芍(shao)藥(yao)散合失效金鈴子散加減治之。

當歸10g 赤芍10g 澤(ze)瀉10g 茯苓10g 白術10g 川芎6g 炒蒲黃10g 五靈脂(zhi)10g 川楝子(zi)10g 延胡索10g 九香蟲10g 七劑(ji)

復診(zhen):服前方藥后,腹股(gu)溝疼痛減輕2/3以(yi)上,故守前方服用五劑

三(san)診:服用(yong)前方藥后,疼痛基本(ben)緩解,未(wei)觸及腹股溝有包塊(kuai),舌紅苔膩。故守當(dang)歸(gui)芍藥散繼續加減(jian)治之。

當歸10g 赤(chi)芍10g 澤(ze)瀉(xie)10g 茯苓10g 白術10g

川(chuan)芎6g 益母草30g 澤蘭20g 瞿麥10g 車前子30g

薏苡仁30g 五劑

《靈樞·經脈(mo)》:肝(gan)(gan)(gan)足厥陰(yin)之脈(mo),起(qi)于大指叢毛(mao)(mao)之際……循股陰(yin),八毛(mao)(mao)中,環陰(yin)器…… 。倘(tang)若肝(gan)(gan)(gan)郁氣滯(zhi),導(dao)致(zhi)肝(gan)(gan)(gan)經氣血阻滯(zhi),則會出現腹股溝刺痛,甚至(zhi)可(ke)觸及包塊。本(ben)案治以理氣活血止痛,疏(shu)肝(gan)(gan)(gan)泄熱。故(gu)用當歸芍藥(yao)散(san)疏(shu)肝(gan)(gan)(gan)理氣失,笑散(san)散(san)活血,金鈴(ling)子散(san)泄肝(gan)(gan)(gan)熱。再加(jia)九香(xiang)蟲引藥(yao)入肝(gan)(gan)(gan)經。服藥(yao)后病痛基本(ben)去除。后以當歸芍藥(yao)散(san)加(jia)清熱祛濕以去其(qi)苔膩。

小建中湯方解:“桂枝加(jia)芍藥(yao)湯(tang)原治腹滿(man)痛(tong),今加(jia)大量甘溫補虛緩急的(de)膠飴,雖(sui)仍治腹痛(tong),但已易攻為補,故名(ming)之為建(jian)中。謂之小(xiao)者,以其來(lai)自于桂枝湯(tang),仍兼解(jie)外(wai),與專于溫補的(de)大建(jian)中湯(tang)則(ze)比較為小(xiao)也(ye)。

“傷寒(han)陽脈(mo)澀,陰(yin)脈(mo)弦,法當腹(fu)中(zhong)急痛,先與小建(jian)中(zhong)湯”,澀為(wei)津血虛(xu),陽脈(mo)澀,即脈(mo)浮澀,為(wei)表(biao)虛(xu)榮衛不利,氣血不足。弦為(wei)寒(han),陰(yin)脈(mo)弦,即脈(mo)沉弦,為(wei)里虛(xu)有(you)寒(han)少陽被郁,木克(ke)土則出(chu)現(xian)腹(fu)中(zhong)急痛證候。法當溫中(zhong)補虛(xu),補益氣血,則首當小建(jian)中(zhong)湯主之。

“傷寒(han)二三日。心(xin)中悸而煩者,小建(jian)中湯主之(zhi)”氣(qi)(qi)(qi)血兩虛(xu),心(xin)臟失養(yang)(yang),素日人不覺,在外感后,人之(zhi)正氣(qi)(qi)(qi)抗邪(xie)于表,無(wu)力(li)養(yang)(yang)心(xin),則出現心(xin)慌心(xin)跳,所以(yi)治療上應(ying)補益氣(qi)(qi)(qi)血,以(yi)養(yang)(yang)心(xin)臟。

以(yi)上(shang)是不(bu)同(tong)種病(bing),但(dan)是病(bing)機(ji)相同(tong),所(suo)以(yi)治(zhi)(zhi)療(liao)上(shang)可(ke)(ke)以(yi)相同(tong),所(suo)以(yi)我們應當(dang)抓住(zhu)病(bing)機(ji),異病(bing)同(tong)治(zhi)(zhi)。《金匱要略(lve)》見“虛勞里急(ji),悸,衄(nv),腹(fu)中(zhong)(zhong)痛,夢失(shi)精,四肢(zhi)酸疼(teng),手足煩熱(re),咽中(zhong)(zhong)口燥,小建中(zhong)(zhong)湯(tang)主之(zhi)”小建中(zhong)(zhong)湯(tang)被譽為(wei)“甘溫除熱(re)第(di)一方(fang)”氣血(xue)不(bu)足引起的虛熱(re)都可(ke)(ke)治(zhi)(zhi)療(liao)。“婦人腹(fu)中(zhong)(zhong)痛,小建中(zhong)(zhong)湯(tang)主之(zhi)”氣血(xue)不(bu)足,不(bu)榮則痛。治(zhi)(zhi)療(liao)上(shang)便可(ke)(ke)補(bu)益氣血(xue)。

小建中湯醫案

患(huan)者自訴,平(ping)日(ri)肝(gan)區脹痛不(bu)舒,月經干(gan)凈后脹痛更甚。觸診無(wu)包塊(kuai),平(ping)素覺(jue)疲乏(fa)無(wu)力,且患(huan)者面色少華,舌淡苔白,脈細。此為肝(gan)木(mu)克脾土所致。法當疏肝(gan)理氣(qi)柔肝(gan)。方擬逍(xiao)遙散加小建中湯治之。

柴胡10g 薄荷6g(后) 當歸10g 白芍30g 甘(gan)草6g

茯苓10g 白術10g 生姜3片 桂枝(zhi)10g 大棗5枚(mei)

飴糖15g 片(pian)姜黃(huang)10g

服(fu)用上方藥后,脹(zhang)痛(tong)再無發作。

肝(gan)體陰而(er)用陽(yang),月(yue)經后(hou),肝(gan)血已虛(xu),則(ze)肝(gan)陽(yang)相對偏旺,肝(gan)氣旺盛則(ze)肝(gan)急,另肝(gan)血虛(xu),所謂不(bu)榮(rong)則(ze)痛(tong)(tong),即導致肝(gan)區脹痛(tong)(tong)不(bu)舒。小建(jian)中湯補益(yi)氣血,榮(rong)則(ze)不(bu)痛(tong)(tong),逍遙散則(ze)疏肝(gan)理(li)氣。

“異病同治,同病異治”關鍵點要抓住氣病機(ji),方能取得(de)療效。

參考文獻

1.王(wang)孝續.陳大啟老師運用小建中湯的經驗[J].北京.北京中醫(yi),1989,02

2.劉(liu)慧蘭. 尉中民運(yun)用當歸芍藥散(san)治療婦科(ke)病經驗.[J]中國中醫藥信息(xi)雜志,2015,08

文章(zhang)來源:健康導報·醫(yi)學版

對于產后腹痛氣血兩虛證,治療應首選

【答案】:E
產(chan)(chan)后腹(fu)(fu)痛(tong)之(zhi)氣血兩虛證主(zhu)要證候:產(chan)(chan)后小腹(fu)(fu)隱(yin)隱(yin)作痛(tong)數(shu)日不止,喜按喜揉,惡露量少,色(se)淡(dan)(dan)紅,質(zhi)稀無(wu)塊,面(mian)色(se)蒼白,頭暈眼花(hua),心悸(ji)怔忡,大(da)便(bian)干結;舌(she)質(zhi)淡(dan)(dan),苔薄(bo)白,脈細弱。治(zhi)法(fa):補血益(yi)氣,緩(huan)急止痛(tong)。方(fang)藥:腸寧湯或內(nei)補當(dang)(dang)歸建中湯或當(dang)(dang)歸生姜羊肉湯。

劉(liu)渡舟《新編傷寒論類方》歌訣 - 草(cao)稿

一、桂枝湯類方歌21

二、麻黃湯類方歌8

三、葛根湯類方歌3

四、抵擋湯類方歌3

五、梔子豉湯類方歌7

六、陷胸湯類方歌6

七、瀉心湯類方歌6

八、甘草湯類方歌4

九、苓桂湯類方歌6

十、黃芩黃連湯類方歌4

十一、白虎湯類方歌3

十二、承氣湯類方歌6

十三、柴胡湯類方歌7

十四、當歸芍藥湯類方歌4

十五、干姜湯類方歌3

十六、赤石脂湯類方歌2

十七、四逆湯類方歌9

十八、雜方類方歌11

一、桂枝湯類方歌(二十一首)

桂枝湯:

桂枝湯方桂芍草,佐用生姜和大棗。

啜粥溫服取微汗,調和營衛解肌表。

桂枝加葛根湯:

桂加葛根走經輸,項背幾幾反汗濡。

解肌驅風滋經脈,用治柔痙理不殊。

桂枝加附子湯:

桂加附子治有三,風寒肢痛脈遲弦。

汗漏不止惡風甚,肌膚麻木衛陽寒。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滿心悸膻中虛。

若見咳逆和短氣,桂甘姜棗治無遺。

桂枝去芍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避陰寒,加附助陽理固然。

脈促無力舌質淡,胸痹治法非等閑。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

面有熱色身亦癢,兩方合用發小汗。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熱如瘧治法良。

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時正亦匡。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加麻膏量要輕,熱多寒少脈不豐。

小汗法中兼清熱,桂二越一記心中。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桂枝湯中去桂枝,苓術加來利水濕。

小便不利心下滿,頸項強痛熱翕翕。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加厚樸杏子仁,喘家中風妙如神。

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說與君。

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桂枝加參新加湯,增姜加芍效力彰。

身疼脈沉非表證,血虛營弱汗多傷。

桂枝甘草湯:

桂枝甘草補心虛,兩手叉冒已澆漓。

汗多亡液心陽弱,藥少力專不須疑。

小建中湯:

桂加飴糖小建中,倍加芍藥方奏功。

虛勞里急心煩悸,傷寒尺遲夢失精。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去芍恐助陰,痰水犯心狂躁紛。

龍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滌飲有奇勛。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劑量增,奔豚沖心來勢兇。

平沖降逆解外寒,補心代腎立奇功。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甘草組成方,龍牡加入安神良。

心悸同時兼煩躁,補陽寧心效果彰。

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

扶陽散寒應兼顧,脈浮虛澀是其應。

去桂加白術湯:

去桂加術大便硬,寒濕相搏身疼痛。

術附姜棗加甘草,三陰都盡冒始應。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腹痛診,此病原來屬太陰。

慢性菌痢久不已,脈沉弦緩是指針。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大黃治腹痛,太陰陽明表里病。

調和氣血瀉結滯,胃弱之人宜慎用。

桂枝人參湯:

人參湯方即理中,加桂后煎力方增。

痞利不解中寒甚,溫中解表建奇功。

增:金匱要略載方

桂枝加黃芪湯:

桂枝湯本治表虛,營衛不和是病機。

而今汗出惡風甚,益氣固表加黃芪。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姜;

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痹風痹功效良。

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補中虛,小建中湯加黃芪,

能治虛勞里急病,益氣固表最有力。

二、麻黃湯類方歌(八首)

麻黃湯:

麻黃湯治太陽寒,麻桂杏草四味聯。

表實無汗頭身疼,脈緊氣喘更惡寒。

大青龍湯:

大青麻杏石膏棗,桂姜相加七味好。

不汗煩躁身疼痛,飲流四肢腫脹討。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用麻黃,桂芍辛味與干姜。

半夏炙草同劑量,表寒里飲病為殃。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杏石甘四味施,汗出而喘肺熱居。

身熱脈數證方是,不惡寒兮別桂枝。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連軺赤豆湯,濕熱兼表身發黃。

麻翹姜辛梓皮棗,杏仁赤豆煮潦漿。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太少兩感用此方。

發熱惡寒脈不起,溫經解表有專長。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兩感陽氣傷。

此方原來無里癥,助陽發汗保安康。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桂湯芍姜,知膏天冬苓術黃。

歸蕤炙草十四味,寒熱并用和陰陽。

增:金匱要略載方

麻黃加術湯:

煩痛濕氣里寒攻,發汗為宜忌火攻,

莫訝麻黃湯走表,術加四兩里相融。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麻黃湯方除桂枝,發汗解表也不差,再加薏仁祛濕熱,風濕發熱亦可祛。

文蛤湯:

文蛤湯方七味藥,麻杏石甘蛤姜棗;

喘咳氣急煩渴癥,止咳定喘療效高。

越婢湯:

瀝水消腫越婢湯,麻黃石膏甘棗姜;

發汗解表與利水,善治身腫風水傷。

越婢加半夏湯:

越婢又加半夏湯,甘草大棗與生姜;

石膏加入泄肺熱,麻黃佐之平喘良。

越婢加術湯:

越婢加術治風水,一身面目盡水飲,

小便不利濕痹痛,發汗利水腫自診。

射干麻黃湯:

射干麻黃治寒飲,咽喉不利在宣肺;

細辛紫菀款冬花,姜棗半夏與五味。

三、葛根湯類方歌(三首)

葛根湯:

葛根桂枝加葛黃,無汗項背幾幾強。

二陽合病下利治,剛痙無汗角弓張。

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加夏病二陽,下利嘔逆表邪強。

疏表解肌利腸胃,合病治法好思量。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芩連加甘草,協熱下利喘汗寶。

清熱生津解表里,葛根用至八錢好。

四、抵當湯類方歌(三首)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硝黃草,桃仁桂枝五藥討。

太陽蓄血腹痛急,其人如狂功效好。

抵當湯:

抵當湯中用大黃,虻蟲桃蛭力最強。

少腹硬滿小便利,攻瘀逐熱治發狂。

抵當丸:

抵當丸即抵當湯,搗藥成丸煮水漿。

連渣服之只一顆,緩攻瘀血正不傷。

附:金匱要略載方

桂枝茯苓丸

仲景桂枝茯苓丸,桃仁芍藥和牡丹;

等分為末蜜丸服,緩消瘀積胎可安。

鱉甲煎丸

鱉甲煎丸治虐母,十二鱉甲六柴胡,

黃姜桂葦樸紫葳,夏膠芍甘蟄蟲五,

葶參各一曲麥二,赤硝十二三芩婦,

烏扇蜂窠各四分,六羌二桃效桴鼓。

五、梔子豉湯類方歌(七首)

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治虛煩,懊憹顛倒不得眠。

嘔吐少氣加姜草,胸窒結痛藥不添。

梔子甘草豉湯:

見梔子豉湯方歌內

梔子生姜豉湯:

見梔子豉湯方歌內

梔子厚樸湯:

梔子厚樸藥有三,梔子厚樸枳實煎。

心煩腹滿分上下,清煩瀉滿兩證兼。

梔子干姜湯:

梔子干姜治心煩,身熱不去瀉又添。

寒熱并用分上下,清熱溫寒一方肩。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枝豉勞復寶,食后再加大黃好。

酒疸心熱且懊憹,梔子大黃力能討。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濕熱黃,發熱尿赤量不長。

梔子黃柏兼甘草,清熱祛濕好思量。

六、陷胸湯類方歌(六首)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藶杏硝調。

項強如痙君須記,大黃甘遂下之消。

大陷胸湯:

大陷胸湯遂硝黃,心下硬痛脈緊強。

熱氣內陷水熱結,小有潮熱要參詳。

十棗湯:

十棗湯治脅下水,心下痞硬脅痛銳。

甘遂芫戟研細末,棗湯煮濃服錢匕。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大瓜蔞,半夏黃連三藥投。

痰熱膠結心下痛,利痰清熱服之廖。

白散:

白散三物巴桔貝,寒實結胸此方貴。

或吐或利分上下,中病即止莫傷胃。

瓜蒂散:

瓜蒂散是涌吐方,胸中痞硬痰邪猖。

氣沖咽喉不得息,蒂豆研散調豉湯。

七、瀉心湯類方歌(六首)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芩連姜,人參草棗合成方。

心下痞滿兼嘔吐,去渣重煎調胃腸。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黃芩黃連和大黃。

清熱瀉痞沸湯漬,擅治煩躁吐衄殃。

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芩連黃,惡寒汗出痞為殃。

專煎輕漬須記住,瀉熱之中又扶陽。

生姜瀉心湯:

生姜瀉心是良方,胃中不和痞為殃。

噫氣下利芩連草,參棗半夏與二姜。

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用芩連,干姜半夏參棗全。

心下痞硬下利甚,更治狐惑心熱煩。

旋復代赭湯:

旋復代赭痞在中,噫氣不除飲氣沖。

參草姜棗半夏予,赭輕姜重方奏功。

八、甘草湯類方歌(四首)

甘草湯:

甘草名湯咽痛求,生用一兩不多收。

莫道此是中焦藥,清解少陰效最優。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少陰虛,心悸脈結證無疑。

麥地麻膠桂姜棗,清酒與水煎法奇。

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四味,桂枝白術藥方備。

骨節掣痛不可近,惡風短氣陽虛最。

甘草干姜湯:

甘草干姜二藥齊,溫肺運脾暖四肢。

金匱用以治肺痿,咳嗽多涎尿也遺。

附:金匱要略載方

桔梗湯: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生姜甘草湯:

生姜甘草人參棗,益氣生津溫肺好;

化濁降逆除痰涎,肺痿虛寒效最高。

大黃甘草湯:

降逆大黃甘草湯,主治胃熱氣逆方,

口干口苦與口渴,食已即吐用之良。

甘草粉蜜湯:

蛔蟲心痛吐涎多,毒藥頻攻痛不瘥,

一分二甘四兩蜜,煮分先后取融和。

烏頭湯:

烏頭湯中用麻黃,芍藥黃芪甘草當;

痹證多因風寒侵,逐寒止痛自安康。

九、苓桂術甘湯類方歌(六首)

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

苓桂術甘溫藥方,氣上沖胸水為殃。

頭眩心悸陰邪重,咳嗽短氣功效彰。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苓桂棗甘伏水邪,臍下悸動用則確。

或者上沖發奔豚,甘瀾水煮效方捷。

茯苓甘草湯(苓桂姜甘湯):

茯苓甘草與桂姜,胃中停水悸為殃。

氣趨小腹或成泄,健胃瀉水厥亦良。

五苓散:

五苓苓桂澤豬術,水停膀胱津不輸。

口渴心煩尿不利,飲入則吐脈來浮。

豬苓湯:

豬苓湯治少陰虛,熱與水蓄煩嘔居。

小便不利口又渴,澤膠豬茯及滑石。

文蛤散:

水潠原逾汗法門,肉上粟起更增煩。

意中思水還無渴,文蛤磨調藥不繁。

附:金匱要略載方

防己茯苓湯:

防己茯苓黃芪隨,桂枝甘草治皮水;

益氣通陽消水腫,小便通利陽乃回。

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金匱方,白術甘草棗生姜;

汗出惡風兼身重,表虛濕盛服之康。

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甘五味姜辛湯,溫陽化飲常用方;

半夏杏仁均可入,寒痰冷飲保安康。

十、黃芩黃連湯類方歌(四首)

黃芩湯:

黃芩湯治太少利,腹痛急迫脈弦細。

黃芩白芍甘草棗,清熱和陰平肝逆。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黃芩原方加夏姜,嘔吐下利胃腸傷。

太少合病邪熱淫,苦降辛開治少陽。

黃連湯:

黃連湯內參連草,姜桂半夏和大棗。

胃中有寒心胸熱,嘔吐腹痛此方寶。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治少陰,煩躁不寐脈數頻。

舌尖如梅是的候,芩連芍膠黃攪勻。

十一、白虎湯類方歌(三首)

白虎湯:

白虎煩渴用石膏,大熱汗出脈滔滔。

知粳甘草四藥足,清氣生津潤枯焦。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參氣陰傷,煩渴脈大飲水漿。

汗出過多脈成芤,背微惡寒舌焦黃。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氣陰傷,病后虛羸嘔逆方。

不欲飲食參草麥,粳葉石膏半夏匡。

附:金匱要略載方

白虎加桂枝湯:

白虎加桂枝湯方,桂枝甘草白虎湯,

論中原本治溫瘧,表里痛熱皆能章。

十二、承氣湯類方歌(六首)

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用大黃,芒硝甘草三藥償。

胃氣不和心煩熱,便燥譫語舌苔黃。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樸枳黃,便硬譫語腹脹詳。

識得燥結分輕重,脈滑不緊用此方。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硝黃,厚樸枳實四藥強。

潮熱蒸蒸濈濈汗,腹滿硬痛峻攻良。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效果好,大便秘結津液少。

枳樸大黃瀉胃強,麻杏芍藥滋脾約。

蜜煎導方:(方歌見下)

豬膽汁灌方:

蜜煎熟后樣如飴,稍冷搓挺四寸余。

溫納肛門潤腸燥,古法導便嘆驚奇。

津虧有熱便不出,豬膽一枚方相宜。

膽汁調醋灌腸內,虛家便秘見效奇。

十三、柴胡湯類方歌(七首)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解少陽,胸滿脅痛嘔吐詳。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參草棗半姜。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大黃枳,柴芩姜夏芍棗宜。

少明合病氣火郁,嘔吐口苦心下急。

柴胡加芒硝湯:

小柴加硝兩解方,芒硝后煎入藥良。

日晡潮熱胸脅滿,調和胃膽利少陽。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兩方合,善治太少兩經疴。

心下支結關節痛,初期肝硬亦能和。

柴胡桂枝干姜湯:

柴胡桂姜痛脅背,大便不實尿欠利。

陽邪向陰氣化衰,柴芩姜桂草粉蠣。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加龍牡桂丹鉛,大黃茯苓記要諳。

減去甘草鉛要裹,胸滿煩驚小便難。

四逆散:

柴芍枳草四逆散,肝郁氣結肢不暖。

脈沉而弦胸脅痛,隨證治療須加減。

十四、芍藥當歸湯類方歌(四首)

芍藥甘草湯:

芍藥甘草兩藥投,筋攣拘急足趾抽。

苦甘化陰利血脈,滋陰柔肝效立瘳。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汗后陰陽兩俱傷。

惡寒不熱應溫補,芍甘和陰附助陽。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治厥寒,脈細欲絕病非凡。

歸芍桂甘棗通細,補血散寒治在肝。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當歸四逆加萸姜,清酒烹來效始彰。

內有久寒厥陰是,藥分五次緩服康。

增:金匱要略載方

當歸芍藥散

當歸芍藥用川芎,白術苓澤六味同;

妊娠腹中綿綿痛,調肝理脾可為功。

溫經湯

溫經湯用吳萸芎,歸芍丹桂姜夏冬;

參草益脾膠養血,調經重在暖胞宮。

十五、干姜湯類方歌(三首)

干姜附子湯:

干姜附子治少陰,陽虛煩躁夜則寧。

不嘔不渴無表證,身無大熱脈微沉。

干姜黃芩黃連人參湯:

干姜芩連與人參,辛開苦降法超群。

四物平行各三兩,諸凡格拒此方珍。

理中丸(湯):

理中白術與人參,干姜炙草四藥親。

脾陽虛衰寒濕甚,腹滿吐利脈遲沉。

附:金匱要略載方

半夏干姜散:

吐而干嘔沫涎多,胃腑虛寒氣不和;

姜夏等磨漿水煮,數方相類頗分科。

大建中湯

大建中湯建中陽,蜀椒干姜參飴糖;

寒疝沖起有頭足,降逆止痛用此方。

十六、赤石脂湯類方歌(二首)

赤石脂禹余糧湯:

赤石禹糧兩藥珍,大便滑脫利不禁。

理中不應宜此法,澀以固脫是指針。

桃花湯:

桃花石脂米干姜,少陰下利膿血方。

溫固下焦和胃氣,湯末搭配力方彰。

十七、四逆湯類方歌(九首)

四逆湯:

四逆生附老干姜,炙草將將有專長。

少陰陽虛肢不暖,吐利煩躁欲寐方。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加參治何為,下利多時陰亦摧。

四逆扶陽參滋血,更取中州化精微。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少陰虛,心腎陰陽已不支。

補陽生附姜甘草,扶陰參苓兩藥施。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草附姜,加重劑量另名方。

手足厥逆吐利甚,脈搏不出急回陽。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治亡陽,再加膽汁救陰傷。

吐已下斷煩嘔甚,津液枯竭用此湯。

真武湯:

真武名湯鎮水寒,扶陽法中有心傳。

附術苓芍生姜共,內惕心悸小便難。

白通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白通加豬膽汁湯:

白通湯治少陰寒,陽虛下利非等閑。

蔥白四莖姜附一,加入膽尿治嘔煩。

附子湯:

附子湯治背惡寒,脈沉口和陽氣殘。

參附苓術芍藥共,更治妊娠腹如扇。

附:金匱要略載方

附子粳米湯:

附子粳米半夏宜,甘草大棗五般齊;

寒邪直中腹中痛,溫中止痛宜此劑。

十八、雜方類方歌(十一首)

厚樸生姜半夏甘草人參湯:

厚樸夏姜參草尋,善治腹脹妙通神。

脾氣不運痰氣結,三補七消法超群。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治疸黃,陰陽寒熱細推詳。

陽黃大黃梔子入,陰黃附子與干姜。

豬膚湯:

豬膚斤許用水煎,水煎減半滓須捐。

再投粉蜜熬香服,少陰咽痛利且煩。

桔梗湯:

甘草桔梗治咽痛,消炎解毒妙堪用。

陰中伏熱結于喉,切忌苦寒投此證。

苦酒湯:

半夏一枚十四開,雞清苦酒攪幾回。

刀環捧殼煎三沸,咽痛頻吞絕妙哉。

半夏散及湯:

半夏研散或用湯,少陰咽痛效最彰。

半夏桂甘煎少與,微冷慢呷不用忙。

烏梅丸:

烏梅丸治蛔厥證,連柏干姜參歸用。

川椒桂辛與附子,烏梅三百力始勝。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下利尋,黃連黃柏白頭秦。

識得欲飲屬內熱,下重難通此方珍。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暖胃肝,嘔吐涎水痛在巔。

萸姜人參與大棗,溫中降逆治陰寒。

燒裈散:

近陰襠處剪來燒,研末還須用水調。

同氣相求療二易,長沙無法不翹翹。

牡蠣澤瀉湯:

牡蠣澤瀉治如何,下肢腫脹病未瘥。

商陸葶藶瀉水結,蜀漆海藻破堅邪。

附:金匱要略載方

當歸生姜羊肉湯:

當歸生姜羊肉湯,產后腹痛蓐勞匡。

亦有加入參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

腎氣丸:

金匱腎氣治腎虛,熟地淮藥及山萸;

丹皮苓澤加桂附,引火歸原熱下趨。

柏葉湯:

柏葉湯治吐血方,馬通艾葉與干姜;

中焦虛寒血失統,寓寒于溫效力彰。

黃土湯:

黃土湯用芩地黃,術附阿膠甘草嘗;

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康。

半夏薤白白酒湯:

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

喘息短氣時咳喘,難臥仍加半夏良。

瓜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薤白半夏湯,祛痰寬胸效顯彰;

三味再加酒同煎,寬胸散結又通陽。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薤白桂枝湯,厚蔞合治胸痹方;

胸陽不振痰氣結,通陽散結下氣強。

厚樸七物湯:

厚樸七物是復方,甘桂枳樸姜棗黃;腹滿發熱脈浮數,表里交攻效力彰。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金匱方,歸芎苓術牡干姜;

辛防參桔芩礬桂,重用甘菊降壓良。

小半夏湯:

小半夏湯有生姜,化痰降逆基礎方;

主治痰飲嘔吐證,若加茯苓效力彰。

小半夏加茯苓湯:

見小半夏湯方歌內

百合地黃湯:

不經汗下吐諸傷,形但如初守太陽。

地汁一升百合七,陰柔最是化陽剛。

百合滑石散:

前此寒無熱亦無,變成發熱熱堪虞;

清疏滑石宜三兩,百合烘篩一兩需。

附:王清任逐瘀類方歌(七首)

1.通竅活血湯

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酒蔥姜。

當歸川芎赤芍藥,表里通經第一方。

2.會厭逐瘀湯

會厭逐瘀是病源,桃紅甘桔地歸玄。

柴胡枳殼赤芍藥,水嗆血凝立可痊。

3.血府逐瘀湯

血府逐瘀生地桃,紅花歸芎草赤芍。

柴胡桔梗枳牛膝,血化下行不作勞。

4.膈下逐瘀湯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

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5.少腹逐瘀湯

少腹逐瘀桂茴姜,當歸川芎赤芍黃。

元胡沒藥五靈脂,經暗腹痛急煎嘗。

6.身痛逐瘀湯

身痛逐瘀桃歸芎,紅花秦羌膝地龍。

靈脂香附沒藥草,通絡止痛力最雄。

7.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

四兩黃(huang)芪為君藥(yao),血中(zhong)瘀滯用桃紅。

當歸芍藥散的(de)副作用

當歸芍藥散具有養血調肝,健脾利濕,養血益脾等功效,那么當歸芍藥散的副作用有什么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當歸芍藥散的副作用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當歸芍藥散的副作用
1.本方只要見肝虛血滯、脾弱濕戀者均可用之,本方與當歸芍藥湯組方、功效不同,應加以注意。

2.本方為散劑,水煎則失去揮發性成分。
當歸芍藥散的藥理作用
主要有調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改變血液流變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抗炎等作用。

1.對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的作用:⑴用生后25日的幼鼠經口服給予本藥,并在同樣條件下,于28日給HMG,可于24小時和72小時后引起兩次排卵.進一步用戊巴比妥鈉(SP)在幼鼠排卵即刻,相當于釋放內源性促黃體生成素(LH)的臨界期給予SP,能夠阻礙LH的釋放,影響由孕馬血清激素(PMS)誘發的排卵,將HMC、本藥、SP三者結合起來實驗,結果表明本藥可能作用于中樞特別是下丘腦,而使其活化。另有實驗用生后25日幼鼠給予本藥后,在生后第31天可誘發30%雌鼠排卵,于生后第28日腹腔注射15單位人停經促性腺激素(GNR4),可使65%的雌鼠于生后第29日排卵每次,戊巴比妥鈉不能阻斷此作用。GNR4與本藥合用,可使動物排卵兩次,每次于生后第29日(60%),每次于第31日(90%)。戊巴比妥鈉對第每次排卵無影響,但可使第二次排卵時間后延1日。結果說明本藥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下丘腦,調節垂體-卵巢功能,加速神經內分泌調節的排卵過程。本藥與煙堿有協同作用,作用于大腦皮質和下丘腦煙堿乙酰膽堿受體和細胞質內的雌激素受體,促進其合成。⑵本方可能是激素的賦活劑,可增加促黃體釋放激素的分泌,與克羅米酚同用有協同作用;能增加體內雌二醇(E2)和孕酮(P)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測定本藥對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血清中FSH(保卵泡素)、LH(保黃體生成素)、E2(雌二醇)和P(孕酮)的作用,青春期無排卵型病人用藥后以上四種激素含量升高,以E2上升最為明顯,更年期無排卵型病人則E2降低,FSH和LH升高,而育齡期有排卵型病人四種激素均降低,以E2和P降低為顯著。其主要作用可能是通過影響體內E2合成量的雙向調節,從而反饋地影響垂體FSH、LH的釋放。⑶在大鼠垂體前葉細胞培養系中加入本方濃度為500?g/ml時,LH濃度是對照組的377.2%,FSH濃度是對照組的151.9%,而對細胞內LH和FSH無影響。⑷當歸芍藥散明顯刺激粘膜細胞分泌黃體酮和雌二醇-17?,但對睪酮的產生沒有刺激作用;還能顯著刺激濾泡殘余物內的黃體酮、睪酮和雌二醇-17?,對黃體酮的作用強于對單酮和雌二醇-17?的刺激作用。對大鼠黃體生長調節素 C/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濃度有調節作用。⑸在大鼠假孕模型中,本方也能增加黃體酮在卵巢靜脈血漿中的分泌率,明顯增加黃體酮與20?-OH黃體酮的比率。另有研究表明,當歸芍藥散對孕卵著床及幼鼠發育、雌鼠泌乳能力、生殖器官、性周期及雌鼠養育幼鼠的能力等均未見有顯著影響,但可使幼鼠出生率顯著增加,1-5產平均生產率對照組為51%,按0.1%比例將藥物摻入飼料時為60%,摻入1%時為59%。

國外學者曾對當歸芍藥散的構成藥對卵巢機能的綜合效果進行了考察:⑴用PMS-hCG處理大鼠進行活體實驗,單獨或混合口服各藥提取物5日,劑量每日每只大鼠100-200?g,測定血中和卵巢中黃體酮(P)、17?-OHP、20?-OHP的濃度。對茯苓+芍藥+當歸組,其血清中P、17?-OHP均上升,P或17?-OHP/20?-OHP值上升,而單個生藥的血清中的 P/20?-OHP比值并不升;卵巢中,茯苓或芍藥單獨給藥,P/20?-OHP比值上升,單獨給蒼術或茯苓+蒼術,血清、卵巢中P/20?-OHP比值下降。⑵用27日雌性大鼠皮下注射20IU孕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56小時后,腹腔內給藥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7日后摘除卵巢。用當歸芍藥散及其藥味的組合體外培養,發現茯苓+芍藥+澤瀉+當歸、茯苓+當歸、當歸+十川芎等藥對均明顯增加黃體酮的分泌,其水平趨向超過單獨使用當歸芍藥散的水平,提示這種作用有微妙的復合效應。

⒉ 改變血液流變性:本方用于妊娠中毒癥療效較好,而孕婦血液濃縮,血液粘度增高,流動性下降,導致胎盤及各臟器微循環障礙是本病發生的重要原因。本方可使妊娠大鼠血液粘度明顯降低,但對紅細胞變形能力、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濃度無顯著影響。由于血液粘度降低,可成反比地增加循環血流量,而多數重癥妊娠中毒癥患者血液粘度升高,可見本方上述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胎盤和腎的循環血量,從而改善妊娠中毒癥癥狀。用本方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也有卓效。臨床研究表明,該病患者血液流變性有明顯改變,表現為紅細胞電泳時間顯著延長,血漿比粘度增高,血球壓積降低,提示血液處于粘聚狀態,流動性降低及有形成分減少。經本方治療后可見紅細胞電泳時間明顯縮短,血漿比粘度和血漿滲透壓明顯下降;而對血球壓積和全血比粘度則呈漢相性影響,治療前血瘀氣滯型患者此二指標是高,而血氣兩虛型最低,經治后則分別明顯下降或上升并使血瘀氣滯型者恢復正常。

3.對血小板血凝和纖溶系統的作用:本方對于膠原及ADP所致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作用強于桂枝茯苓丸而弱于桃核承氣湯。以活性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及凝血酶原時間(PT)測血凝活性,本方的抑制作用較桃核承氣湯及桂枝茯苓丸為強,但用纖維蛋白平板法及優球蛋白溶解時間測之纖溶活性,則本方較上二方為弱。本方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凝作用及前述增加血液流變性等效果是其緩解血瘀證患者血液的濃、粘、凝、聚等狀態,從而取得對有關疾病療效的藥理基礎。

4.改善微循環:功能性子宮出血患者有甲皺微循環異常,表現為管袢輪廓模糊出現率及異型管袢等增加,微血流速度變慢,血液流態呈斷線、虛線、絮狀流等異常表現,血細胞聚集,管袢瘀血且數目減少。分型可見血氣兩虛型管袢輪廓模糊出現率顯著高于血瘀氣滯型,而管袢數目則明顯少于血瘀氣滯型。經本方治療后可見毛細血管管袢輪廓由模糊變清晰,管袢數目增加,血細胞聚集減輕或消失,血流流態由異常的斷線流、虛線流及絮狀流變為正常的線形流,血流速度由慢變快,管袢瘀血減輕或消失。

5.對腦內單胺類物質的影響:小鼠口服給藥分為每次給藥或反復給藥組(2次/日,2周),用高效液相色譜測定摘出的大腦皮質、紋狀體及海馬的單胺類物質(NE、MHPG、DA、DOPAC、HVA、5-HT、5-HIAA),結果顯示:每次給藥組當劑量為50mg/kg時,海馬的NE下降,DA、DOPAC、HVA上升,大腦皮質及紋狀體的單胺類無變化;當劑量為500mg/kg時,大腦皮質DA、HVA上升,海馬NE、MHPG下降,DA、DOPAC、HVA上升。反復給藥組劑量為50mg/kg時,大腦皮質DA、DOPAC、5-HIAA上升,紋狀體NE、MHPG上升,海馬單胺類無變化;劑量為500mg/kg時,大腦皮質除HVA外均上升,紋狀體NE、MHPG、DA、5-HT上升,海馬單胺類未見變化。

6.其他:本方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對大鼠巴豆油性肉芽囊的炎性滲出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但對棉球肉芽腫的組織增生則無明顯影響。對強的松龍的免疫抑制具有改善效果,能促進PHA的有絲分裂原活性。此外,本藥尚能調整植物神經功能。
當歸芍藥散的臨床應用
(一)內科病證

1.胃脘痛(慢性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王翠芬以當歸芍藥散加砂仁、郁金、制沒藥、炒麥芽、青皮、瓦楞子、烏賊骨、甘草治療。口干者上方加石斛。

2.泄瀉 張存貴用本方加防風、甘草、大棗治肝木乘脾之腹瀉。

3.水腫 曹廣順治特發性浮腫者,用當歸芍藥散加天仙子、水蛭、防風,以促化水消瘀。劉緒英用當歸芍藥散加赤芍、赤茯苓、車前子、黃芪治水腫2年者,服后小便量增,腫勢減半,腰酸乏力未除,上方加菟絲子、山茱萸、黨參。

4.腎盂腎炎 曹廣順用當歸芍藥散加土茯苓、地膚子、王不留行、烏藥治療。

5.癲狂 余惠民用本方加郁金、丹參、龍骨、牡蠣治一周期性精神病。

(二) 婦科 病證

1.功能性子宮出血 謝承香用本方治療該病患者437例,認為本方能增強宮壁肌張力,收縮子宮,縮短凝血時間,促使增生過厚的子宮內膜迅速剝脫。劉平等用本方治療功血99例,對部分出血量多且來勢迅猛的病例,加服中藥煎劑(黃芪、生地各15g,貫眾炭、荊芥炭各12g)。

2.痛經 謝春光用本方制成膠囊治療90例痛經患者,并與田七痛經膠囊作對照,結果表明,該品治療痛經的總有效率為92.2%,痊愈率達53.3%,療效高于田七痛經膠囊,且副作用小。趙力雄認為本方對婦科各種腹痛均有良效,曾治療痛經,產后、妊娠腹痛,崩漏及雜病腹痛屬肝脾失調、濕阻血瘀者206例,總有效率84. 5%。

3.閉經 王文鐸用本方加益母草、巴戟天、生薏仁等治一停經2年余而漸至全身浮腫者。

4.更年期綜合征 劉平用本方治療本病,平均有效率達69.1%。對主要癥狀改善率為:頭身發熱87.5%,頭昏眼花87.5%,便秘65.4%,食欲不振60%.胃痛75%。

5.附件炎 謝務棟用本方加味治療附件炎100劑,腹痛明顯重用白芍,加香附、郁金、玄胡;血虛月經不調者加熟地、桑寄生;濕盛白帶多加車前子、薏苡仁、柴胡;腰痛甚加川斷、杜仲炭;脈數、身熱、舌苔黃者加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每日1劑,水煎服,45日為一療程。趙力雄用當歸芍藥散膠囊治療附件炎49例,痊愈34例,好轉11例,總有效率為91.8%。

6.先兆流產 蔡連香報告用本方去澤瀉,加益母草、菟絲子、枸杞子、木香為主,治療93例夫婦ABO 血型不合的孕婦。

7.胎位不正 郭天玲用本方制片,每日服4.5g(分3次服),觀察77例胎兒臀位孕婦,轉位率達90. 6%,明顯高于胸膝臥位對照組(P<0.05)。該方法轉位率高,安全,無痛,無創傷,并有調養作用。

8.妊娠高血壓綜合征 郭天玲等用本方治療46例,對輕、中度妊高征患者,有與復方降壓片等西藥相近的臨床效果。朱犁馨用本方治療中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52例,服藥后尿量明顯增加,水腫減輕或消退,血壓下降或被控制,生產時無滯產及產后出血。

(三)外科病證

1.輸尿管結石 張天恩用本方作湯劑治一輸尿管結石病人,先后尿出兩塊白色石塊,腹痛逐漸消失。李凌鴻用本方加川斷、桂枝、熟附子、金錢草等溫通之品,12劑后,排出(1.0~1.2)cm?0. 4cm之管狀結石2枚,0.5cm?0. 7cm杯狀結石1枚,質松易碎。腹腰隱痛完全消失。

2.術后腹痛 王淳用本方加澤蘭葉水煎服治療一闌尾切除術后見下腹部疼痛患者,疼痛消失,硬結亦軟化。

猜你喜歡:

1. 白芍的功效與藥用價值以及副作用

2. 女人補氣補血吃什么中藥

3. 中藥炒白芍的功效與作用

4. 淺談中醫美容論文范文

5. 孕婦(fu)可以吃(chi)茯(fu)苓嗎

《本草精薈》:補(bu)血活血:當歸

當(dang)(dang)歸(gui)(gui)(gui)為傘形科植物當(dang)(dang)歸(gui)(gui)(gui)的根。以甘肅岷縣一帶產者(zhe)質量為佳,故又(you)叫岷當(dang)(dang)歸(gui)(gui)(gui),此(ci)外(wai)還(huan)有(you)秦歸(gui)(gui)(gui)、干歸(gui)(gui)(gui)、西當(dang)(dang)歸(gui)(gui)(gui)、乾(qian)歸(gui)(gui)(gui)等名(ming)。當(dang)(dang)歸(gui)(gui)(gui)因其善調氣血(xue),有(you)“使氣血(xue)各有(you)所歸(gui)(gui)(gui)”之功,故此(ci)得名(ming)。當(dang)(dang)歸(gui)(gui)(gui)入藥有(you)生用、酒(jiu)炒(chao)之分(fen)。根據入藥部位不同,又(you)有(you)全當(dang)(dang)歸(gui)(gui)(gui)、當(dang)(dang)歸(gui)(gui)(gui)身、當(dang)(dang)歸(gui)(gui)(gui)尾(wei)之分(fen)。

一、功效應用

當歸味甘、辛,溫。歸肝、心(xin)、脾經。

功(gong)能能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run)腸通便。其特點(dian)補血之中兼能活血,補而不滯,尤善治婦人諸病,被譽為養血調經之要藥。

常用于(yu)血虛萎黃,眩暈(yun)心悸,月經不調(diao),經閉痛經,虛寒腹(fu)痛,風濕痹(bi)痛,跌撲損傷,癰疽瘡瘍(yang),腸燥便秘等證的治療。

名家名著摘要:

《本經》:“主婦(fu)人漏下(xia)絕子,諸(zhu)惡瘡(chuang)瘍,金瘡(chuang)。”

《藥性(xing)論》:“治下痢腹痛。”

《日(ri)華(hua)子本草(cao)》:“破(po)惡血,養新血,及(ji)主癥癖,腸胃冷。”

《本草(cao)綱目》:“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jin)骨、皮膚(fu),治癰疽,排膿(nong)止(zhi)痛,和血(xue)補血(xue)。”

《醫學啟源》:“當歸(gui)其用有三:心(xin)經(jing)本(ben)藥一也(ye),和血(xue)二也(ye),治諸(zhu)病夜甚三也(ye)。”

《本草(cao)匯言》:“諸病(bing)(bing)夜甚者,血病(bing)(bing)也(ye),宜用之,諸病(bing)(bing)虛冷者,陽(yang)無所附(fu)也(ye),宜用之。”

《本(ben)草正》:“當歸,其味甘而(er)重,故(gu)專(zhuan)能補血(xue)(xue),其氣輕(qing)而(er)辛,故(gu)又能行(xing)血(xue)(xue),補中有動,行(xing)中有補,誠血(xue)(xue)中之(zhi)氣藥,亦(yi)血(xue)(xue)中之(zhi)圣(sheng)藥。”

《長沙藥解(jie)》:“養血滋肝,清(qing)風潤木,起經脈之細微,回肢節之逆冷,緩(huan)里急而(er)安腹(fu)痛,調(diao)產后而(er)保胎前,能(neng)通妊娠之小便,善滑產婦(fu)之大腸,奔豚須用,吐蛔(hui)宜加(jia),寒疝(shan)甚良,溫經最效。”

《本草(cao)備要》:“甘(gan)溫(wen)和血,辛溫(wen)散(san)寒(han)(han),苦溫(wen)助心散(san)寒(han)(han),為血中氣藥(yao)。治虛勞寒(han)(han)熱,咳逆(ni)上氣,溫(wen)瘧,澼(pi)痢,頭痛(tong)(tong)腰痛(tong)(tong),心腹諸痛(tong)(tong),風(feng)痙(jing)無汗,痿痹癥(zheng)瘕,癰疽瘡瘍。婦人(ren)諸不足,一(yi)切血癥(zheng),陰(yin)虛而陽無所(suo)附者(zhe)。潤腸胃,澤皮膚,養血生肌,排膿(nong)止(zhi)痛(tong)(tong)。”

《醫學(xue)衷中(zhong)參西錄》:“生(sheng)血(xue)活血(xue)之(zhi)(zhi)主藥。其力能(neng)升能(neng)降(jiang),內潤(run)(run)臟(zang)腑,外達(da)肌表。能(neng)潤(run)(run)肺(fei)金之(zhi)(zhi)燥,能(neng)緩肝木之(zhi)(zhi)急,能(neng)補益脾血(xue),使人肌膚華澤(ze)。生(sheng)新兼能(neng)化瘀,故能(neng)治(zhi)周身麻(ma)痹、肢體疼痛、瘡瘍腫疼;活血(xue)兼能(neng)止血(xue),故能(neng)治(zhi)吐血(xue)衄(nv)血(xue),二(er)便下血(xue);潤(run)(run)大便兼能(neng)利小便,凡血(xue)虛血(xue)枯(ku)、陰分虧損之(zhi)(zhi)證(zheng),皆宜用之(zhi)(zhi)。”

二、配伍應用

1.用于血(xue)虛(xu)諸(zhu)證。當(dang)歸為(wei)補血(xue)良藥,適用于血(xue)虛(xu)引起的(de)各(ge)種證候。臨(lin)癥(zheng)應用,常(chang)與補氣藥同(tong)用,取(qu)其氣血(xue)相生(sheng)之妙。治(zhi)血(xue)虛(xu)證,常(chang)與大劑量黃(huang)芪配伍(wu),即當(dang)歸補血(xue)湯。

2.用于婦(fu)科(ke)月經(jing)(jing)不調(diao)、經(jing)(jing)閉、痛經(jing)(jing)等證(zheng)。當歸(gui)既能補(bu)血(xue)活血(xue),又善止(zhi)痛,乃婦(fu)科(ke)調(diao)經(jing)(jing)之要藥。治(zhi)婦(fu)人血(xue)虛,月經(jing)(jing)不調(diao)諸病,常配(pei)伍地(di)黃、川芎、芍藥,即補(bu)血(xue)調(diao)經(jing)(jing)名方四物湯(tang)。本方乃養血(xue)調(diao)經(jing)(jing)之基(ji)礎(chu)方,臨癥加減(jian),變化無窮,當重點(dian)掌握(wo)。

若治婦人血虛(xu)腹痛(tong),或伴下肢浮腫,小便不利,常配伍川芎、芍藥、白(bai)術(shu)等,即當歸(gui)芍藥散。

若治血虛血瘀(yu),經(jing)閉不(bu)通,可以四(si)物湯為基礎,再配伍桃(tao)仁、紅花等祛瘀(yu)通經(jing)之(zhi)品,即桃(tao)紅四(si)物湯。

若治(zhi)氣滯血瘀(yu)(yu)所致的諸多慢性(xing)病(bing),或疑難雜(za)癥,可用四(si)物湯(tang)與(yu)四(si)逆散合方加味,共奏活(huo)血祛(qu)瘀(yu)(yu)、去(qu)腐生(sheng)新之功(gong),治(zhi)療頑(wan)癥常有奇效(xiao),即(ji)血府逐瘀(yu)(yu)湯(tang)。

若治肝郁(yu)血虛、肝脾不和所致的月(yue)經不調諸證,常配伍柴胡、芍藥、茯苓、白術等,即逍遙散(san)。

 若治沖任(ren)虛(xu)寒,瘀(yu)血阻(zu)滯,月經(jing)不(bu)調,漏下(xia)不(bu)止(zhi)等婦科雜(za)病,常配(pei)伍吳茱萸、阿膠、牡丹(dan)皮、芍(shao)藥、川芎等,共奏溫經(jing)散(san)寒、養(yang)血祛瘀(yu)之功,即溫經(jing)湯。

若治經行(xing)腹痛(tong)(tong),氣(qi)滯疼痛(tong)(tong),可(ke)以四物(wu)湯為基礎(chu)方,再配伍香(xiang)附、延胡索等行(xing)氣(qi)止痛(tong)(tong)之品,即加味四物(wu)湯。

汪(wang)昂言(yan):“血屬(shu)陰(yin),四物(wu)湯(tang)能養(yang)陰(yin),陰(yin)得(de)其養(yang),則血自(zi)生(sheng),非四物(wu)能生(sheng)血也。若氣(qi)虛(xu)血弱(ruo)之人,當用人參,取陽旺(wang)生(sheng)陰(yin)血之義。”

3.用于虛(xu)(xu)寒(han)腹痛(tong),瘀(yu)血疼痛(tong),跌打損傷,痹痛(tong)麻木等證。當歸能補血活血,善止血虛(xu)(xu)血瘀(yu)之痛(tong),且其性溫,有散寒(han)之功。治虛(xu)(xu)寒(han)腹痛(tong),常(chang)與小建(jian)中(zhong)湯合用,即當歸建(jian)中(zhong)湯;

若(ruo)治寒疝腹痛及脅痛里急(ji),或(huo)婦人產后(hou)腹中疞痛,虛(xu)勞不足,常(chang)配(pei)伍羊肉(rou)、生(sheng)姜(jiang)(jiang),即當歸生(sheng)姜(jiang)(jiang)羊肉(rou)湯。本方(fang)今天亦可做食(shi)療之用(yong),實為良方(fang)。

若治(zhi)心腹(fu)血瘀(yu)諸痛,常(chang)配伍丹參、乳香(xiang)、沒藥,即活絡(luo)效(xiao)靈丹。

若治(zhi)跌打(da)損傷(shang),常配伍大黃、桃仁(ren)、紅花等,即復(fu)原活血湯。

若治關節痹痛或肌膚麻(ma)木(mu),常配(pei)伍羌活、桂枝、秦艽等祛風除濕之(zhi)藥(yao),即蠲(juan)痹湯(tang)。

若治(zhi)血虛寒厥證,手也厥寒,或腰(yao)、股、腿、足、肩臂疼(teng)痛(tong)者,常配伍(wu)桂枝、細辛、芍(shao)藥、甘草等(deng),即當(dang)歸(gui)四逆湯。

4.用(yong)于癰(yong)疽瘡瘍(yang),久不收口。當歸能補(bu)血(xue)活血(xue),有消腫(zhong)止痛、排(pai)膿生肌(ji)之功,故(gu)為外科瘡瘍(yang)常用(yong)之藥(yao)。治(zhi)癰(yong)瘍(yang)腫(zhong)毒初期,紅腫(zhong)焮(xin)痛者(zhe),常配伍金銀(yin)花、白芷、貝母、皂角(jiao)刺、乳香、沒藥(yao)等,即(ji)仙方活命飲。

若治體虛瘡瘍久(jiu)不收(shou)口,常以四物湯與四君(jun)子湯合(he)方加味,補益氣血(xue),排膿生肌,即十全大補湯。

5.用于胎動(dong)不(bu)安(an)、胎漏證(zheng)、妊娠腹痛(tong)證(zheng)。當(dang)歸能補血活血,有補而不(bu)滯之功,乃婦科要(yao)藥。治妊娠腹中疞(xu)痛(tong),常配伍芍藥、白術、川芎、茯苓等(deng),即當(dang)歸芍藥散。

若治氣(qi)血(xue)虛弱,胎元(yuan)不固證,常(chang)配伍人參、黃芪、白術、砂仁、寄生、續斷等,共奏益氣(qi)健脾、養血(xue)安胎之功,即泰山磐石散。

若治沖任(ren)虛(xu)損,月經過(guo)多(duo),或妊(ren)娠胎(tai)動不安(an)(an),胎(tai)漏腹痛等證,常(chang)配伍阿膠、艾(ai)(ai)葉、熟地、芍藥(yao)等,即(ji)止血安(an)(an)胎(tai)名(ming)方膠艾(ai)(ai)湯(tang)。

6.用于(yu)血(xue)虛(xu)腸(chang)燥便秘及(ji)其它。當歸有補血(xue)潤腸(chang)之(zhi)功(gong)。治血(xue)虛(xu)腸(chang)燥便秘,常配伍肉蓯蓉(rong)、火(huo)麻仁、首烏等(deng)養(yang)血(xue)潤腸(chang)之(zhi)藥。

若治肝(gan)腎陰虛,肝(gan)氣郁滯,常(chang)配伍沙(sha)參、麥冬、生地、枸杞、川楝子(zi)等滋陰疏(shu)肝(gan)之品,即(ji)一貫煎。

若(ruo)治血燥濕(shi)熱,頭面生(sheng)瘡,粉刺疙(ge)瘩,酒糟鼻(bi)赤(chi),常配伍貝母、苦參(can),共奏行瘀散結、清(qing)熱除(chu)濕(shi)、利(li)尿通淋(lin)之(zhi)功,即當歸苦參(can)丸(wan)。

總之,當(dang)歸是(shi)中(zhong)(zhong)醫臨癥(zheng)使用頻率最高中(zhong)(zhong)藥之一,組方(fang)用法頗多,流傳至今的(de)經方(fang)與名方(fang)更(geng)是(shi)不計其(qi)數,是(shi)每位(wei)學(xue)習(xi)中(zhong)(zhong)醫之人(ren),都應重(zhong)點掌握的(de)一味中(zhong)(zhong)藥。

三、用法用量

當歸常入(ru)煎劑(ji),也適宜做(zuo)丸散。入(ru)煎劑(ji)常用量(liang)(liang)十余克至幾十克不等,具(ju)體用量(liang)(liang),要靈活掌握(wo);若用于(yu)潤腸通(tong)便,短期(qi)內也可再大些劑(ji)量(liang)(liang)。

當歸(gui)入藥部位不同,功效也有所區別。當歸(gui)身偏(pian)(pian)于(yu)補血(xue)(xue),當歸(gui)尾偏(pian)(pian)于(yu)活(huo)血(xue)(xue),而全(quan)當歸(gui)則(ze)偏(pian)(pian)于(yu)和血(xue)(xue);酒炒過的當歸(gui),則(ze)能增強其活(huo)血(xue)(xue)功效。

李東垣言(yan):“頭止血(xue)而上行,身養血(xue)而中守,尾破血(xue)而下流(liu),全活血(xue)而不走。”

李時珍(zhen)言:“治上(shang)用頭,治中用身,治下用尾,通治全用。”。

汪昂言:“使(shi)氣(qi)(qi)血(xue)(xue)各有所(suo)歸,故名。血(xue)(xue)滯能(neng)通,血(xue)(xue)虛能(neng)補,血(xue)(xue)枯能(neng)潤,血(xue)(xue)亂能(neng)撫。蓋其辛溫能(neng)行氣(qi)(qi)分,使(shi)氣(qi)(qi)調而(er)血(xue)(xue)和也。”

四、應用注意

當歸滋膩(ni)而有滑(hua)腸之弊,故濕盛中滿、大便瀉泄者當忌用。

《本草經疏》:“腸胃薄弱(ruo),泄瀉溏薄及(ji)一切脾胃病惡食、不(bu)(bu)思食及(ji)食不(bu)(bu)消,并禁用之,即在產(chan)后胎(tai)前亦不(bu)(bu)得入(ru)。”

 黃元御言:“其性滋潤(run)凝滯,最敗脾胃而滑大腸,陽衰土濕,飲食(shi)不(bu)消,脹(zhang)滿(man)溏滑之家,甚(shen)不(bu)相(xiang)宜。必不(bu)得已(yi),當(dang)輔以姜、桂(gui)、二(er)苓之類。”

汪昂言:“滑大腸,瀉(xie)者忌用。多(duo)有過服四物陰滯之藥,而(er)反致害者。”

張錫純言:“虛勞(lao)多汗、大便滑瀉者,皆(jie)禁用。”

作者按(an):凡虛(xu)(xu)(xu)勞(lao)體質,特別(bie)脾胃(wei)虛(xu)(xu)(xu)弱者,大劑當(dang)(dang)歸或以當(dang)(dang)歸為(wei)主的方子(zi)皆不宜用。有礙(ai)脾胃(wei)運化,于虛(xu)(xu)(xu)勞(lao)疾病恢復不利。因(yin)此(ci),諸(zhu)多補虛(xu)(xu)(xu)類方中,雖常用到當(dang)(dang)歸,但(dan)為(wei)醫者切(qie)不可迷信當(dang)(dang)歸。

——中醫實(shi)戰筆(bi)記:20.11.9晚(wan)

#中醫實戰筆記(ji)#



本(ben)文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87696.html.

聲明: 我(wo)們(men)(men)致力(li)于(yu)保(bao)護作(zuo)者版權(quan),注(zhu)重分(fen)(fen)享(xiang),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未(wei)能及時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權(quan)異(yi)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wo)們(men)(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bu)分(fen)(fen)文字與圖片資(zi)源(yuan)來自于(yu)網絡,轉載(zai)是(shi)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若有(you)來源(yuan)標注(zhu)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an)益(yi),請立即通知我(wo)們(men)(men)(管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shi),我(wo)們(men)(men)會第一時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時向(xiang)您表(biao)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shang)一篇(pian):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