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1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1.1 生地黃與熟地黃的區別2 生地的食用方法2.1 生地粥的做法2.2 生地茶的做法2.3 生地黃有什么價值2.4 四款生地靚湯詳細做法2.5 生地黃的功效與作用2.6 生地黃的食用方法
生地的功效與作用生地的概況介紹
生地(拉丁學名: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別名生地黃,野地黃、山煙根等,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多年生草本植物,體高10-30厘米,密被灰白色多細胞長柔毛和腺毛。根莖肉質,鮮時黃色,在栽培條件下,直徑可達5.5厘米,莖紫紅色。葉通常在莖基部集成蓮座狀,向上則強烈縮小成苞片,或逐漸縮小而在莖上互生;性喜溫和,陽光充足的環境;主產于中國河南、河北、內蒙古及東北等地,用藥部位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具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用于溫熱病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干舌絳,如清營湯。
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為玄參科植物,其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于《神農本草經》。依照炮制方法在藥材上分為:鮮地黃(生地黃、鮮生地)、干地黃(生地黃、干生地)與熟地黃(熟地)。生地黃、干地黃在不同典籍意涵不同[1],易生混淆。株高15-30厘米,初夏開花,花大數朵,淡紅紫色。
藥理功效
(1)地黃既有止血作用, 又有抗凝血作用。
(2)抗真菌作用,地黃水浸劑對須瘡癬菌、石膏樣小芽胞癬菌、羊毛狀小芽胞癬菌及奧杜盎小芽胞癬菌等多種真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
(3)對內分泌的影響生地黃具有對抗地塞米松對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抑制作用, 并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
性味歸經
甘,寒。歸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
1、生地治傷寒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并治鼻衄、吐血不盡,內有瘀血,面黃,大便黑:犀角一兩,生地黃八兩,芍藥三兩,牡丹皮二兩。水煎,分三服。(《千金要方》犀角地黃湯)
2、生地治時氣熱毒在臟腑,欲發赤斑:地黃汁五合。上件藥于鍋中,以煉成了豬脂半斤相和,煎十余沸,濾去滓,入麝香攪勻。每服二合,盡服之,毒當從肉中為汗出,便愈。(《圣惠方》)
3、生地治熱病,初覺煩躁頭痛,腰腳疼:地黃汁三升,黃芩二分,生姜一分,白蜜半匙。上件藥,細銼黃芩、生姜二味,以水一大盞,煎至六分。去滓,次入地黃、蜜,更煎三兩沸。不計時候,分溫二服。(《圣惠方》解毒飲子)
4、治小兒熱疾,煩渴頭痛,壯熱不止:生地黃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勻,時時與一合服,量兒大小加減服之。(《圣惠方》)
5、治吐血:生地黃汁一升二合,白膠一兩,以銅器盛。蒸之令消。(《醫心方》單神方)
6、生地治小腸實熱,心中煩悶,小便出血:生地黃、白茅根各半兩,蔥白二莖。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滓,食前分溫二服。(《圣濟總錄》地黃湯)
7、治心熱腸風臟毒出血:生地黃半斤,研取汁,連渣,黃連四兩,二味拌勻曬干。上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食后麥門冬湯下。(《醫統》千金地黃丸)
8、生地治婦人傷血不止,兼赤白帶下:生地黃汁、益母草汁半碗。上件藥,取水半盞,同煎至七分,日三五服。(《普濟方》地黃益母草湯)
9、治跌骨碎破:用生地黃搗爛,熨熱過之,日夜數易。若血聚,以針決之。(《衛生易簡方》)
10、治傷肢折臂,斷筋損骨,但有皮相連者:用生地黃研汁,好酒和服,一月筋皮連續;并杵碎,炒熱封損處。(《衛生易簡方》)
11、生地治因勞損尿血不止:生地黃汁五合,車前葉汁五合,鹿角膠三兩(搗碎),炒令黃燥。上件藥,將二味汁相合,每于食前曖一小盞,調下膠末二錢。(《圣惠方》)
12、生地治產后小便出血:生地黃、生刺薊各半斤。上搗絞汁,每服一小盞,食前飲下。(《普濟方》)
13、治暴赤眼腫痛:生地黃(凈洗,切,研)、黑豆各二兩,生搗末。上二味,搗成膏,臨臥時以鹽湯洗眼后,閉目,以藥膏厚罨眼上,更不動,至曉水潤藥令軟,取下。(《圣濟總錄》地黃膏)
14、治骨槽風痛,齦腫齒疏:生地黃一斤(取汁),胡桐淚半兩(細研),白礬半兩(枯,研),麝香一分(細研)。上三味,研為極細末,與生地黃汁,相和勻,于銀器中,即以文武火慢慢熬成膏。臨時以藥于牙齦上涂之,有津即咽。每用一字,食后,夜臥。(《圣濟總錄》)
15、生地治傷寒心熱,口舌生瘡:生地黃汁三合,蜜五合。上二味攪勻,慢火煎如稠餳。每服半匙,含化,徐徐咽津,不拘時。(《圣濟總錄》)
16、生地治勞熱咳嗽,四肢無力,不能飲食:生地黃汁半斤,蜜三合,青蒿汁三合。上藥相和,不計時候,溫服一合,宜頓服之。(《普濟方》地黃湯)
17、生地治虛勞干咳嗽,好酒者久嗽不愈尤效:人參十二兩,白茯苓十五兩,琥珀、沉香各半兩,大生地黃十斤(洗凈,銀石器內杵細,取自然汁。甚忌鐵器),白蜜五斤(熬去沫)。先以地黃汁同蜜熬沸,攪勻,用密絹濾過,將人參等為細末和蜜汁入磁瓶或銀瓶內,用綿紙十數層加箬封扎瓶口,入砂鍋內或銅鐵鍋內以長流水煮沒瓶頸,用桑柴火煮三晝夜取出,換過油單蠟紙扎口,懸浸井中半日以出火氣,提起,仍煮半日以出水氣,然后收藏。每日清晨及午后取一二匙,用溫酒一兩調服,不飲酒人白場調亦可。(《古今醫統》)
18、生地治產后腹痛,眼見黑花,或發狂如見鬼狀;或胎衣不下,失音不語,心胸脹滿,水谷不化,口干煩渴,寒熱往來,口內生瘡,咽喉腫痛,心中忪悸,夜不得睡;產后中風,角弓反張,面赤,牙關緊急;或崩中如豚肝,臍腹(疒虧)痛,煩躁恍惚,四肢腫滿;及受胎不穩,唇口指甲青黑:生地黃、生姜各二斤,研,取汁留滓,蒲黃、當歸各四兩。上于銀石器內,用慢火取地黃汁炒生姜滓,以生姜汁炒地黃滓,各令干。四味同焙干為細末,醋煮面糊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用當歸酒化下。(《婦人良方》地黃丸)
19、治產后血暈危困:生地黃汁一大盞,當歸一分(銼),赤芍一分(銼)。上水煎三五沸,溫服,如覺煩熱,去當歸,入童子小便半盞服之。(《云歧子保命集》)
20、生地通經脈,補虛弱,強腳膝,潤肌膚:生地黃一斤取汁,牛膝制了末二兩。上件藥,攪勻,銀石器中熬,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酒下。(《普濟方》)
生地黃:多呈不規則的團塊狀或長圓形,中間膨大,兩段稍細,長6~12cm,直徑3~6cm,有的較細,長條狀,稍扁而彎曲。表面棕黑或棕灰色,極皺縮,具不規則的橫曲紋。體重,質較軟而韌,不易折斷,斷面棕黑或烏黑色,有光澤,具粘性。味微甜。
熟地黃:為不規則的塊片、碎塊,大小、厚薄不一。表面烏黑色,有光澤,粘性大。質柔軟而帶韌性,不易折斷,端面烏黑色,有光澤、味甜。
生地熟地雖同根藥效大不同
生地、熟地均來源于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干燥根,為同一藥物的不同加工品。生地為鮮品的干燥品,熟地為生地的蒸制品。二者均能滋陰生津,治陰虛津虧諸癥。生地長于涼血,熟地長于補血。
1、生地
生地黃苦寒清熱,甘寒質潤養陰,為清涼滋潤之品,擅長于滋陰清熱涼血。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潤腸。主要用于瘟病熱入營血癥;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諸出血癥;還治熱病后期傷陰,陰虛發熱,內熱消渴的陰虛癥;對于陰虛腸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因本藥寒滑膩滯,脾虛食少便溏及溫滯中滿者忌用。
2、熟地
熟地黃味甘微溫質潤,入肝腎二經,既善補血滋陰,又能補精益髓,主治一切血虛陰虧精少之癥。主要功能養血滋陰、補精益髓,用于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崩漏及腎陰不足的潮熱、盜汗、遺精、消渴等癥,還可治精血虧虛的腰酸、腳軟、頭昏眼花、耳聾耳鳴、須發早白等。因本藥性質滋膩,易礙消化,在使用時易與健胃藥和砂仁、陳皮等同用。脾胃氣滯,痰濕內阻的脘腹脹滿,食少便溏者忌服。
生地的禁忌
地黃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適用于熱病熱入營血以及熱病傷津等證,清熱涼血作用不及鮮生地,養陰作用強于鮮生地、弱于熟地黃。生地是中藥。清熱、生津、潤燥、滑腸、破瘀、生新、止痛、調經、涼血、止血。味甘、苦,性寒。但是要注意對于一些寒性體質不要用。
生地黃苦寒清熱,甘寒質潤養陰,為清涼滋潤之品,擅長于滋陰清熱涼血。功效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潤腸。主要用于瘟病熱入營血癥;血熱妄行吐血、衄血、尿血、崩漏下血等諸出血癥;還治熱病后期傷陰,陰虛發熱,內熱消渴的陰虛癥;對于陰虛腸躁便秘可引起增水行舟的作用。
所以生地是可以長期吃的,吃生地有很好的涼血作用,長期吃生地的人還可以養顏,是一種很好的中藥材。但是能長期吃也是有些禁忌的:
脾胃有濕邪及陽虛者忌服生地。勿令犯銅鐵器。 生地忌蘿卜、蔥白、韭自、薤白。而且生地有早吃涼血,晚吃燥血的說法,這點需要注意。
生地的食用方法
原料
生地20克,粳米50克,冰糖適量。
藥膳
粥方組成:干生地30克(或用生地黃汁50毫升),大米100克,生姜汁適量。
煮制方法:將生地擇凈,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浸泡5-10分鐘后,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或將鮮地黃榨汁約50毫升,待粥熟時調入粥中,納入姜汁,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劑,連續3-5天。
適應癥:適用于熱病后期,陰液耗傷,低熱不退,骨蒸勞熱,或高熱心煩,口干作渴,口鼻出血,手足心熱,小便短赤等。
粥義解說:生地,又名生地黃、干地黃、大生地、懷生地,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植物懷慶地黃或地黃的根,主產于我國河南、河北、東北及內蒙等地,鮮用,大小分開,干燥,切片,生用或制用,而分別有鮮地黃,生地黃,干地黃之稱,統稱地黃。
中醫認為,本品性味甘、苦、寒,入心、肝、腎經,有養陰生津,清熱涼血之功,本品苦寒降瀉,甘寒滋潤,走血分,入心肝經,既能涼血除熱,又能養陰增液,故凡熱入營血,陰液受損之癥用之皆宜。《本草綱目》言其"主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后血上薄心悶"。《名醫別錄》言其"解諸熱,通月水,利水道"。《本經逢原》對其概括最祥,言"干地黃,內專涼血滋陰,外潤皮膚潤澤,病人虛而有熱者宜加用之....陰虛火旺之癥,宜生地黃以滋陰退陽。浙產者,專于涼血潤燥,病人元氣本虧,因熱邪閉結,而舌干焦黑,大小便秘,不勝攻下者,用此于清熱藥中,通其秘結最佳"。
藥理研究表明:本品含生地黃素,甘露醇,葡萄糖,鐵質,維生素A等,對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中等劑量對動物的心臟具有直接加強心肌收縮的作用,大劑量可使心臟中毒,對衰弱的心臟比正常的心臟作用更為明顯,有升高血壓、利尿和降低血糖作用,其提取物可使血液凝固而具止血作用。煮粥服食,對于高熱性疾病中后期出現熱病傷陰,津傷口渴,心煩易怒,甚或出血,以及糖尿病,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等,均可選用。
注意事項
1、本品寒涼粘膩,易礙脾胃,不宜久服,故煮制時加點姜汁,以保護胃氣;
2、脾虛有濕,腹滿便溏者不宜選用;
3、《藥性論》有"忌三白"的記載,故服食地黃粥時不宜選用蔥白、韭白、薤白及蘿卜。
功效
1、清熱涼血,益氣和中。生地清熱養陰;粳米益氣和中;佐冰糖更助養陰之功。故本膳食既可作為暑濕后期佐餐食物,瘥后也可以此清余熱,復正氣,并能防止“食復”的發生。
2、適用于小兒肺結核,下午發低燒,兩顴潮紅,咳嗽,痰中帶有血絲,小兒牙疳等。
3、滋陰益胃,涼血生津之功,可用于陰虛潮熱、熱癥心煩、盜汗、咳血、久咳、食少、消瘦、口渴以及睡起目赤、良久難消等癥。
4、可做肺結核,糖尿病患者之膳食。
食物相克
生地黃:本品與蘿卜蔥白、韭白、薤白相克。
粳米:唐張詵:“粳米不可同馬肉食,發瘤疾。不可和蒼耳食,令人卒心痛。”
清謠盂英:“炒米雖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瀉者忌之。”
初秋時節,不少地方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抵抗力下降,這時若能吃些溫食,特別是喝些熱藥膳于身體很有好處。原因是作為藥膳重要成分的粳米或糯米,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前人對此頗多贊譽。如《本草經疏》譽粳米為“五谷之長,人相須賴以為命者也。”《隨息居飲食譜》謂:“粳米甘平,宜煮粥食,粥飯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
原料
生地10g、綠茶3g。
用法
用生地的煎煮液300泡茶飲用,沖飲至味淡。
功能
滋陰養血,降血糖,升血壓,利尿,抗菌,保肝。
用途
陰虛發熱、盜汗、口煩渴;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枯便秘;風濕性關節炎;傳染性肝炎;濕疹、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皮膚病。
藥理作用
1.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a. 對心臟的作用
實驗證明:生地黃流浸膏對蛙心的收縮力有顯著增強作用,對衰弱的心臟更顯著, 但大劑量能使正常蛙心中毒,大白鼠靜脈注射地黃的乙醇提取物、水提取物, 對心臟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使心跳變慢甚至停止.因此,大劑量使用地黃時應注意對心臟的毒性。
b. 對血壓的影響
大鼠腹腔注射懷地黃水、醇、醚提取液,結果表明:水提取液對急性實驗性高血壓有明顯降壓作用, 而醇、醚提取液對高血壓無明顯影響,對寒冷(室溫23℃)情況下的血壓則有穩定作用.地黃浸膏靜脈注射于家兔和狗可使血壓上升.蟾蜍后腿灌流時, 中等濃度使血管收縮,高濃度則使血管擴張.給麻醉犬及兔靜脈注射懷慶地黃的醇提取液可使血壓下降.實驗證明: 六味地黃湯對大白鼠實驗性腎性高血壓有明顯的降血壓、改善腎功能、降低病死率的作用.
2. 對血液的作用
地黃乙醇提取物所得的黃色針狀結晶能縮短兔凝血時間,而其水煎劑的作用不明顯.實驗證明:生地黃、熟地黃、生地炭、熟地炭的水煎劑都能明顯縮短凝血時間,相互之間也無顯著性差異。
膳食營養
1.清熱涼血
該品味甘苦、性寒而入血分,能清營血分之熱而涼血。用于溫熱病之高熱、口渴、舌紅絳,處方如清營湯。另外,該品通過涼血尚有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血熱的各種出血癥。
2.養陰生津
該品質潤多液能養陰,味甘性寒能生津,有養陰潤燥生津作用。用于溫熱病后期、邪熱傷津者。另外,取該品滋陰清熱作用,常用于治療陰虛火旺的口干口渴、頭暈目眩,處方如六味地黃丸。消渴病屬熱盛傷津者亦可用生地治療。
生地黃蜂蜜水能緩解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群中是個較普遍的現象,有不少老人遇到便秘,隨便用點瀉藥就行了。
河南省中醫院主任藥師楊燕云指出,便秘老人不可常用瀉藥,因瀉下類藥物久用會傷氣血,損津液,使原本不足的氣血、津液更加虧損。
便秘嚴重者不妨試試服用生地黃蜂蜜水。生地黃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功能,配以蜂蜜,有較好的潤腸通便作用。
老年人便秘,更重要的是加以預防,注意合理飲食,可多吃含有粗纖維的蔬菜如芹菜、韭菜、洋蔥、小白菜等,適當進行運動以增加腸蠕動。
貼心提示
每天用生地黃10克,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鐘,藥液放置稍涼時加蜂蜜兩勺攪拌均勻,分為兩份,早晚各服用一次,時間以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覺前為最好。
中藥女貞子生地黃燉豬脊骨對此有防治的功效。女貞子為補陰類藥材,其性平味甘、苦,入肝、腎經,能補肝腎、強腰膝,可治陰虛內熱、頭暈、眼花、耳鳴、腰膝酸軟及須發早白等。以它配養陰涼血的生地燉豬脊骨,養陰補肝、滋腎生發,還輔助治療夏日煩熱所致失眠、頭暈目眩、腰膝酸痛等。如陽虛者可以熟地黃代替生地黃。
材料:女貞子30克、生地黃20克(或熟地黃30克)(中藥房均有售),豬脊骨400克,生姜3片。
烹制:藥材分別洗凈,稍浸泡;豬脊骨洗凈,用刀背敲裂。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用。
清熱解毒黑豆生地湯
秋風起時又是食大閘蟹的旺季。大閘蟹雖為食,但它畢竟是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有些人食后或過量食后容易過敏,中醫認為這是飲食失節,進食過量的蝦蟹類高蛋白,或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腥發動風之物,傷及脾胃,脾失健運,致濕熱內蘊,又外感濕熱邪,內外兩邪相搏,充于腠理,浸淫肌膚而發。屬于中醫學“濕瘡”、“濕瘍”范疇。黑豆生地湯對此有一定的預防和調理作用,此湯具健脾利濕、清熱解毒,主治脾虛濕濁不化型濕疹。
材料:黑豆100克,生地、防風、甘草各10克(中藥店均有售),冰糖適量。
烹制:黑豆浸軟,藥材稍浸泡,漂洗,用煲湯袋裝好,一起下瓦煲,加清水1500毫升(約6碗量),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約1小時,下冰糖便可,為2~3人用,宜1日分2次進飲。
祛濕知母生地豬肉湯
材料:知母10g,生地12g,瘦豬肉250g。
做法:加水2000ml,煲1小時,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清熱祛濕。適宜平時常見口干、口臭、口舌生瘡等人群飲用。本湯一周建議服用2~3次。平時煙酒量較大的人群也可選用。
宜夏枯草生地紅棗煲水鴨
水鴨性微寒而味甘咸,有滋陰養胃、清肺補血、利水補益之功,配以清熱下火明目的夏枯草、養陰涼血生津的生地等中藥為湯,清潤而略帶中藥的清香之氣味,能滋陰涼血、清熱潤燥、養肺明目,且男女老少皆宜。
材料:夏枯草12克,生地、杞子各10克,中藥店有售,紅棗5個,水鴨半只,豬瘦肉150克,生姜3片。
烹制:各物洗凈,藥材浸泡,紅棗去核;水鴨去臟雜、尾部,“汆水”。一起下瓦煲,加清水2500毫升(約10碗量),武火滾沸后改文火煲2小時,下鹽便可。為3~4人用。
秋季養生湯生地黨參瘦肉湯
湯之功效
生地黃有清熱涼血、益陰生津之功效。李時珍對生地黃的評價是:“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輕身不老。”,生地性寒,功能為涼血清熱、滋陰補腎、生津止渴,常用于治療骨蒸癆熱、咽喉燥痛、痰中帶血等癥。由生地為主制成的六味地黃丸,就是著名的補腎良藥,臨床還常用于慢性腎炎、高血壓、神經衰弱、肺結核等病的治療。
黨參補氣兼能養血,這是它的一大特點。所以氣血兩虛,氣短心悸,疲倦乏力,面色蒼白,頭昏眼花,胃口不好,大便稀軟,容易感冒的人,也宜服用黨參。實驗證明,黨參能使紅細胞增多、血紅蛋白增加,所以貧血病人食用黨參很有益處。因化療和放射療法引起的白細胞下降,服用黨參也有促使白細胞回升的效果。
枸杞有免疫調節、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抗疲勞、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壓、補腎、保肝、明目、養顏、健腦、排毒、保護生殖系統、抗輻射損傷十六項功能。
這款生地黨參瘦肉湯中加入了黨參及枸杞子,因為生地煲湯是黑色的,不要被黑色所迷惑了,味道不會苦的呵。
原料
瘦肉250克;生地20克;黨參15克;枸杞15克;鹽。
步驟
1. 將生地洗凈,切成塊;新鮮瘦肉洗凈切成塊;黨參、枸杞子也洗凈備用。
2. 鍋內放水,把所有材料倒入,開大火燒開;
3. 用湯勺將浮沫撇去;再開小火慢慢煲1.5個小左右,關火前5分鐘加鹽即可。
溫馨提示:此湯對于那些脾胃虛弱有寒濕、泄瀉者或外感熱邪,也就是說正在感冒發燒、身體有炎癥、腹瀉的人最好別喝,否則會雪上加霜。
生地燉鴨蛋
用料
生地20克、鴨蛋1至2個。
制作
加水適量隔水燉之,蛋熟后去殼,再放入汁中燉20分鐘,冰糖調味,食蛋飲汁,每日1次或每周2至3次。
有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等功效。適用于熬夜后口燥咽干、牙齦腫痛、手足心熱 者食用。
甘蔗生地茶
功效:清熱養陰,或熱病傷陰者可飲。
材料:鮮甘蔗(去皮)200g、生地3g、綠茶3g。
做法:將甘蔗切成小塊,用水煎煮甘蔗、生地至水沸后,泡茶飲用,可加冰糖。
生地龍骨冬瓜湯
材料:冬瓜500g,龍骨250g,生地25G,麥冬25G,蜜棗二顆,鹽少量。
做法
1、生地,麥冬各25G。
2、龍骨250G洗凈。
3、龍骨焯下過血水。
4、生地麥冬泡幾分鐘,洗凈表面的雜質。
5、冬瓜去瓤,連皮洗凈后,和生地麥冬龍骨蜜棗,一同煲一小時。
6、加少量鹽此湯去火。
梨子生地茶
功效:養陰生津,清熱,外感熱病口煩渴、咳嗽。
材料:鮮梨子1個(去皮)、生地5g、綠茶3g。
做法:用水煎煮梨子塊、梨皮、生地后泡茶。可加適量冰糖。
海帶生地湯
功效:此藥膳具有清熱解毒、涼血養陰、美容養顏之功效。
材料:取海帶30克、生地18克、綠豆100克、陳皮3克、瘦豬肉100克。
做法:將海帶洗凈泡發切絲,豬肉、陳皮洗凈切絲,與生地、綠豆同置砂鍋內,加水適量用小火煲2小時,加食鹽少許即可食用。
生地煲排骨湯
原料:鮮生地三兩、排骨二兩調料:黃酒半兩、白糖、鹽。
做法
1、排骨切塊焯水備用,鮮生地洗凈后切塊。
2、適量水放入陶瓷鍋中燒開,放入排骨、黃酒、白糖煲滾,慢火煲約半小時,再放入生地煲一刻鐘,下鹽調味即可。
生地炒肉片
原料:鮮生地五兩、瘦肉二兩調料:白糖、黃酒、鹽適量。
做法
1、鮮生地切片備用,瘦肉切薄片,加入適量鹽、味精、料酒、水淀粉上漿備用。
2、鍋中火燒熱,倒適量油,油溫三成熱下肉片滑炒至嫩熟,將生地片放入鍋內大火翻炒,加入適量料酒、白糖、鹽、水,再略炒蓋好鍋蓋中火燒3分鐘即可。
地黃中含有有效成分(R-BP-F),經過實驗研究證明,對于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以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生地黃還含有止血的作用,經過實驗研究證明,生地黃能夠縮短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時間,從而達到止血的功效;
生地黃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有抗凝血酶的作用,以此來產生抗血管內凝血的功效;
能夠治療肝炎,生地黃配上甘草一起服用,臨床實踐證明,有治療肝炎的功效。
生地黃作為一種中藥材,經常被用到了食療方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藥膳。今天就來講一道烏雞生地湯。特別適合治療腎精虧虛導致的腰酸背痛,四肢無力,盜汗,不能久站等癥。
準備:烏雞、生地黃、枸杞、蔥姜香菜、鹽料酒、雞精、胡椒粉
做法
(1)烏雞洗凈切塊,用水浸泡十分鐘,生地黃、枸杞都浸泡十分鐘。期間,蔥、香菜切段,生姜切片;
(2)將烏雞大火煮沸,撈出雞塊,漂去浮沫;繼續煮,一直將浮沫漂凈再倒入雞塊、生地黃、枸杞、蔥姜、胡椒粉,然后大火煮一個小時左右即可;
(3) 加鹽、雞精后再燉20分鐘,關火撒上香菜即可出鍋。
喝生地蜂蜜水有效治便秘
經常便秘者可喝生地蜂蜜水效果很不錯。
方法:取生地黃10克,注入500毫升水后煮半個小時,待藥水稍涼后加入20毫升蜂蜜攪拌均勻,平均分成兩份分成早晚服用,時間應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為宜。
生地黃偏寒。涼血、生津。蜂蜜本身就有很好的通便潤腸作用,兩者搭配在一起。
百合生地黃粥
百合30克,生地15克,棗仁1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將百合、生地、棗仁浸泡半小時后煎湯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煎,粥成后加入冰糖適量服用。具有滋補肝腎、涼血安神的功能。適用于肝腎陰虛證,癥見頭暈耳鳴、煩躁易怒、心悸不安、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等。脾胃虛寒或脾虛濕盛者不宜服用。
地黃粥
干地黃30克,山藥60克,雞內金10克,粳米300克,白糖適量。將干地黃及山藥洗凈加水煎濃汁,過濾備用,粳米加水煮粥,水沸后加入雞內金及藥汁熬粥,粥成后加入白糖適量攪勻食用。功能健脾開胃、助消化。常用于腸胃虛弱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瀉,食欲不振等。
地黃羊肉粥
羊肉50克,粳米50克,生地黃汁30克,肉桂末3克。羊肉及粳米加水燉至快熟時加入地黃汁及肉桂末,再加入五香粉及少許鹽進行調味。具有補肝腎、填精髓的功用,虛火妄者不宜食用。
山藥生地羊肉湯
原料
羊肉750克,山藥10克,生地10克,當歸、干姜、生姜片各8克,料酒25毫升,食用油、鹽各適量。
制作過程
1、當歸、山藥、生地洗凈,山藥切塊;羊肉切小塊,用開水燙過,撈出洗凈血水。
2、生姜片用油爆香,與羊肉加適量料酒略為爆炒。
3、上述材料一同放入砂煲,加干姜和適量水,用文火燉煲1小時,至羊肉酥軟,除去藥渣,加鹽調味即可。
小貼士
羊肉片切薄一些,味道更佳。
營養功效
山藥含有皂甙、粘液質,具有潤滑,滋潤的作用。
結語:相信通過上面的介紹,大家對于生地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一定有詳細的了解了。大家日常生活中可以用生地來調理身體哦!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863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健脾運水湯治療肝硬化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