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出自《傷寒論》
【組成】 豬苓十八銖(9g)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15g) 白術十八銖(9g) 茯苓十八銖(9g) 桂枝半兩(6g)去皮
【用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散劑,每服6~10g;湯劑,水煎服,多飲熱水,取微汗)。
【功用】 利水滲濕,溫陽化氣。
【主治】 膀胱氣化不利之蓄水癥。小便不利,頭痛微熱,煩渴欲飲,甚則水入即吐。或臍下動悸,吐涎沬而頭目眩暈;或短氣而咳;或水腫、泄瀉。舌苔白,脈浮或浮數。
【方解】 本方主治病證雖多,但其病機均為水濕內盛,膀胱氣化不利所致。在《傷寒論》中原治蓄水證,乃由太陽表邪不解,循經傳腑,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太陽經腑同病。太陽表邪未解,故頭痛微熱;膀胱氣化失司,故小便不利;水蓄不化,郁遏陽氣,氣不化津,津液不得上承于口,故渴欲飲水;其人本有水蓄下焦,飲入之水不得輸布而上逆,致水入即吐,故此又稱“水逆證”;水濕內盛,泛溢肌膚,則為水腫;水濕之邪,下注大腸,則為泄瀉;水濕稽留腸胃,升降失常,清濁相干,則為霍亂吐瀉;水飲停于下焦,水氣內動,則臍下動悸;水飲上犯,阻遏清陽,則吐涎沫而頭眩;水飲凌肺,肺氣不利,則短氣而咳。治宜利水滲濕為主,兼以溫陽化氣之法。方中重用澤瀉為君,以其甘淡,直達腎與膀胱,利水滲濕。臣以茯苓、豬苓之淡滲,增強其利水滲濕之力。佐以白術,合茯苓健脾以運化水濕。《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的氣化有賴于陽氣的蒸騰,故方中又佐以桂枝溫陽化氣,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傷寒論》示人服后當飲暖水,以助發汗,使表邪從汗而解。諸藥相伍,甘淡滲利為主,佐以溫陽化氣,使水濕之邪從小便而去。
【運用】
1.辨證要點:本方為利水化氣之劑。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或緩為辨證要點。濕熱之證忌用。
2.加減法:若水腫兼有表證者,可與越婢湯合用;水濕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泄瀉偏于熱者,須去桂枝,可加車前子、木通以利水清熱。
3.現代運用:常用于急慢性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急性腸炎、尿潴留、腦積水等,屬水濕內停者。
【附方】
1.四苓散(《丹溪心法》) 白術 茯苓 豬苓各一兩半(各45g) 澤瀉二兩半(75g),四味共為末,每次12g,水煎服。功用:健脾滲濕。主治:脾胃虛弱,水濕水停證。小便赤少,大便溏泄。
2.胃苓湯(《世醫得效方》) 五苓散 平胃散(各6~10g) 上二藥合和,蘇子、烏梅煎湯送下,未效,加木香、縮砂、白術、丁香煎服。功用: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主治:夏秋之間,脾胃傷冷,水谷不分,泄瀉如水,以及水腫,腹脹,小便不利者。
3.茵陳五苓散(《金匱要略》) 茵陳蒿末十分(4g) 五苓散五分(2g) 上二物合,先食,飲方寸匕(6g),日三服。功用:利濕退黃。主治:濕熱黃疸,濕重于熱,小便不利者。
四苓散即五苓散去桂枝,功專淡滲利水,主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諸證。胃苓湯系平胃散與五苓散合方,具有祛濕和胃,行氣利水之功,主要用于水濕內盛之泄瀉、水腫、小便不利等。茵陳五苓散即五苓散與倍量的茵陳相合而成,具有利濕清熱退黃之功,適用于黃疸濕多熱少,小便不利之證。
【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病,發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2.方論選錄
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卷上:“凡中風、傷寒,結熱在里,熱傷氣分,必煩渴飲水,治之有二法:表證已罷,而脈洪大,是熱邪在陽明之半表里,用白虎加人參清火以益氣;表癥未罷,而脈仍浮數,是寒邪在太陽之半表里,用五苓散,飲暖水,利水而發汗。此因表邪不解,心下之水氣亦不散,既不能為溺,更不能生津,故渴;及與之水,非上焦不受,即下焦不通,所以名為水逆。水者腎所司也,澤瀉味咸入腎,而培水之本;豬苓黑色入腎,以利水之用;白術味甘歸脾,制水之逆流;茯苓色白入肺,清水之源委,而水氣順矣。然表里之邪,諒不因水利而頓解,故必少加桂枝,多服暖水,使水津四布,上滋心肺,外達皮毛,溱溱汗出,表里之寒熱兩除也。白飲和服,亦啜稀粥之微義,又復方之輕劑矣。”
吳謙,等《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6:“是方也,乃太陽邪熱入府,水氣不化,膀胱表里藥也。一治水逆,水入則吐;一治消渴,水入則消。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氣化則能出矣。邪熱入之,若水盛則水壅不化而水蓄于上,膀胱之氣化不行,致小便不利也。若熱盛則水為熱耗,而水消于上,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不利也。水入吐者,是水盛于熱也;水入消者,是熱盛于水也。二證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然小便利者不可用,恐重傷津液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熱之專劑,乃治水熱小便不利之主方也。君澤瀉之咸寒,咸走水府,寒勝熱邪。佐二苓之淡滲,通調水道,下輸膀胱,并瀉水熱也。用白術之燥濕,健脾助土,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溫,宣通陽氣,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澤瀉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術須桂上升,通陽之效捷,氣騰津化渴自止也。若發熱表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多飲暖水,令汗出愈。是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猶解停水發熱之表也。”
【臨床報道】
以五苓散為基本方加味治療早期腎功能不全患者20例,結果:顯效6例,有效8例,無效3例,惡化3例,總有效率為70%。[鄒鳳華,等.五苓散為主治療早期腎功能不全20例。中醫藥信息 2002;19(1):48]
用五苓散配合針灸治療肛腸病術后尿潴留126例,治愈124例,2例藥物治療無效后導尿,治愈者全部在服藥針灸2小時內排出小便,未發現并發癥和后遺癥等不良反應。[宋紅旗.五苓散防治肛腸疾病術后尿潴留126例。四川中醫 2001;19(2):31]
【實驗研究】
日本學者赤瀨朋秀等觀察五苓散對分離灌注的大鼠腎的藥理作用,結果:①腎灌注量的變化:30min后對照組(經口給予生理鹽水1ml)腎灌注量為3.4±1.5ml/min,60min后增至4.8±2.1ml/min,但90min后減至4.4±1.2ml/min。五苓散組(經口給予五苓散提取物40mg/kg)30min后與對照組相同,60min后基本未見變化,90min后減少,灌注60min及90min后較對照組呈明顯低值。②尿排泄量的變化:對照組灌注30min后急劇增加。五苓散組30min后與對照組間有顯著差異,但60min、90min后略高于對照組。③肌酐廓清率的變化:灌注30min后五苓散組與對照組之間有顯著差異,但60min、90min后兩組間未見顯著差異。④五苓散提取物給予劑量的探討:與五苓散40mg/kg組比較,給藥100mg/kg后30min、60min、90min尿量有增加趨勢,并有抑制尿鈉丟失的趨勢,兩組間有顯著差異。上述結果表明,經口給予五苓散提取物對腎有保護作用。[怡悅摘譯.五苓散對分離灌注的大鼠腎的藥理作用。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 2002;24(1):57]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851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