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之病情,雖有虛、實、寒、熱或虛實并見、寒熱錯雜之殊,就其病因、病機推之,則可辨為氣滯、血瘀、寒凝、火郁、食傷、停飲、中虛、津傷以及蟲積等不同。故治療時,必當辨證審因,相機立法,投以方藥,可得而治焉。
氣滯胃痛
胃脘部膨滿作痛,其痛串走無定處,頻發噫氣,或呃逆不休,心煩易怒,屢欲太息,逢恚怒則脹痛增劇,食少口干,舌赤苔白,脈象沉弦而滑。治宜疏肝和胃,理氣止痛。方藥:香陳理氣湯(自擬方)。處方:香附15克,陳皮20克,柴胡15克,紫蘇15克,枳殼10克,麥芽20克,木香4克,薄荷8克。加減:頻發噫氣者,加旋覆花、藿香、青皮;吐酸水者,加黃連、吳茱萸、煅瓦楞;氣實上逆者,加焦檳榔、萊菔子;呃逆不休者,加旋覆花、代赭石;兩脅脹滿者,加青皮、郁金;兼有腹部膨滿者,加川厚樸、大腹皮。
血瘀胃痛
胃脘痛有定處,狀若錐刺而畏按,每因食硬物而誘發劇痛,或吐出食物,混雜血出,狀若膠漆,糞便中亦或混入敗血,大便滑而易出,如用辛烈或過于冷熱食物,亦可導致刺痛發作,舌質多紫黯,或見瘀血斑點,口干欲嗽水,但不欲咽下,脈沉澀,或細弦。治宜活血散瘀,理氣止痛。方藥:丹紅散瘀湯(自擬方)。處方:丹參20克,紅花15克,莪術15克,沒藥15克,香附20克,炙甘草7.5克,延胡索15克,紫檀香10克。加減:若吐食物夾雜黑血者,加側柏葉、大薊、藕節;思水不欲咽者,加生地、玄參、牡丹皮;便若膠漆者,加鮮生地黃、側柏葉、阿膠、黃芩、甘草、炒槐花、炒地榆;大吐下鮮血者,當急涼血瀉火,宜酌用《金匱要略》瀉心湯與犀角地黃湯之合方,或加山梔子、犀牛角生磨汁,其效尤著。(注:紫檀香應搗碎,后入輕煎。)
寒凝胃痛
腹部自覺冷感,拘急掣痛,甚則隆起如拳狀,得溫則痛減,常欲以掌撫按之,避寒就溫,肢端多清冷,溲清長,舌淡無苔,泛吐清水,脈沉微,或沉緊。治宜溫中散寒,緩急止痛。處方:丁香15克,砂仁10克,陳皮15克,紫蘇15克,炮姜15克,肉桂15克,烏藥15克,炙草10克。加減:若腹脘痛隆起如拳,加延胡索、吳茱萸;肢端清冷者,加炙附子、人參等;泛吐清水者,加吳茱萸、白豆蔻、生姜。
火郁胃痛
自覺胃脘發熱,甚則如燒如灼,吞酸嘔苦,或消谷善饑,食飲辛辣及熱物,則痛增劇,心煩口渴,喜飲冷物,大便燥澀,溲短色赤,舌質紅赤,苔黃燥,或龜裂,脈沉滑或洪大有力。治宜清瀉胃火,和中止痛。方藥:梔芩清胃湯(自擬方):梔子15 克,黃芩15克,大黃10克,連翹15克,竹茹10克,青皮15克,川楝子15克,炒麥芽20克。加減:若消谷善饑,加生石膏、黃連;心煩口渴者,加生石膏、知母、天冬;吞酸者,加胡連、煅瓦楞子;心煩少寐者,加酸棗仁、知母;大便干結者,加玄參、芒硝(單包分次沖服)。
傷食胃痛
恣嗜炙煿,貪飲無度,致傷胃氣,脘中嘈雜脹痛,泛惡善嘔,噯氣,惡聞食臭,口中呼出臭氣,舌苔厚膩,舌尖多紅,脈滑大,或洪大。治宜消食導滯,理氣和胃。方藥:曲麥消食湯(自擬方):神曲15克,炒麥芽20克,枳殼15克,陳皮15克,紫蘇15克,藿香15克,生姜10克,厚樸15克。加減:如脘中脹滿甚者,加萊菔子、焦檳榔;嘔甚不能納食者,加砂仁、清半夏、竹茹;吞酸者,合左金丸;噯氣者,加焦楂、萊菔子、薄荷;呼氣腐臭者,加佩蘭、白檀香;脘部痞硬,氣上沖咽不止者,宜因勢利導,先以燒鹽作濃湯,飲后探吐之,在飲溫水使吐,待病情稍稍穩定,然后頻頻少與湯劑;病勢重者,須暫停飲食,飲以清茶、果汁之屬,待胃氣漸復,再與糜粥。
病因見胃痛
方法一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連須蔥頭30克,生姜15克,共搗爛炒燙,裝入布袋,熱熨胃脘部,藥袋冷即更換。每天2次,每次30分鐘,或以疼痛緩解為度。
方法二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取舒樂熱熨劑(有售)熱熨胃脘部。使用時只需撕去外層包裝,稍加搓揉即自行發熱,24-36小時內持續保持50℃左右的溫度。發熱后馬上貼于疼痛最明顯處熱熨。每天用1袋,連用5天為1個療程。
方法三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適量生蘿卜、生姜搗爛去汁,加生香附粗末15克,噴酒炒燙,裝入布袋,熱熨胃脘部,藥袋冷即更換。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左右。
方法四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用生姜、蔥、橘皮搗碎炒燙,裝入布袋,熱熨胃脘部。藥袋冷則更換。每天l-2次,每次30分鐘左右。
方法五
取位:胃脘部
操作方法:取生姜、水菖蒲根打碎;加陳酒精、青鹽同炒燙,裝入布袋,熨胃脘部,藥袋冷則更換。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左右。
胃脘痛是臨床常見病,以上腹部近劍突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癥,常兼見納差、噯氣、呃逆、腹脹、嘔惡,甚至嘔血、黑便等癥狀。多見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胃痙攣、胃神經官能癥等疾患。近10多年來,在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及慢性胃炎的治療,西醫以h2受體阻滯劑、質子泵抑制劑為主,輔以一些黏膜保護劑,這些方法在解除患者痛苦、短期內使潰瘍愈合等方面有較好療效,但仍有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如大約有5%~10%的病人經多個療程重復治療后,潰瘍仍不能完全愈合,與潰瘍并存的胃竇炎仍持續存在,已愈合的潰瘍在數月內容易復發,即使維持半年的治療,仍有25%~30%的病人在10年內復發。另外,長期服用上述藥物,會出現頭痛、口渴、反應遲鈍等副作用,因胃酸過度抑制還可出現上腹疼痛、脹氣、腹瀉、惡心嘔吐等胃腸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因此,如何利用中醫藥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率和副作用,是一個值得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天津市武清區中醫醫院院長陳寶貴主任醫師,在脾胃病治療的臨床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顯著的療效。我們有幸拜師、待診于陳寶貴主任醫師,現將其治療胃脘痛的八種法則和臨床用藥思路介紹如下:
一、疏肝和胃法
葉天士云:“肝為起病之源,胃為傳病之所。”肝主疏泄,調暢氣機,協助脾胃之氣升降,所以疏肝和胃法是消除胃脘痛的最基本方法。臨床癥見:胃脘脹痛,以脹為主,或攻竄兩脅,或胃脘痞滿,惱怒生氣則發作或加重,噯氣得舒,胸悶嘆息,納呆腹脹,排便不暢,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方選柴胡疏肝散為主,藥用柴胡、芍藥、川芎、香附、陳皮、枳殼、甘草。方中柴胡主散能升,長于舒展氣機,疏解郁結,此外柴胡在方中還具有引諸藥入肝之長;枳殼行氣導滯,與柴胡相配,一升一降,舒肝胃,導壅滯;柴胡配柔肝緩急之芍藥,調肝護陰,剛柔相濟,相輔相成,既除芍藥之膩,又緩解柴胡之燥,體用兼顧,互為制約;芍藥合甘草,緩急舒攣,止痛和中;香附、陳皮行氣疏肝理脾;川芎為血中氣藥,善于行散開郁止痛,上述諸藥共成疏肝和胃之劑。
臨床若見肝郁化火,氣火上逆,則兼有頭痛頭脹,目赤口苦,急躁易怒,脅肋灼痛等癥,可加丹皮、川連、左金丸;脹痛甚加元胡、沉香、郁金;噯氣頻作加旋覆代赭湯;腹中脹滿加厚樸、檳榔;胸中痞悶加佛手、香元、砂仁、栝樓等。
二、養陰益胃法
胃痛日久,郁熱傷陰,胃失濡養,漸致胃脘痛。臨床癥見:胃脘隱痛或灼痛,嘈雜噯氣,咽干口燥,大便干結,舌紅少津或剝苔、少苔,舌面有小裂紋,脈小弦或細數。治以養陰益胃,方用益胃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藥用沙參、麥冬、生地、玉竹、石斛、芍藥、甘草。
臨床若見胃中嘈雜、返酸,可加左金丸;陰虛嘔惡可加竹茹、蘆根、半夏;胃酸減少可加烏梅、焦三仙;大便艱澀加栝樓、檳榔、大黃。
三、健脾溫胃法
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胃病日久不愈,漸使脾胃陽氣虛弱,陽虛生寒,胃絡失溫;或脾胃素虛,均可致胃脘痛。臨床癥見:胃脘隱痛喜按,食欲不振,呃逆噯氣,脘腹脹滿,面色無華,四肢無力,日久消瘦,大便稀溏,手足發冷,畏寒,舌質淡苔白膩,脈沉弱無力。治以溫胃健脾,方用黃芪建中湯合四君子湯加減,藥用炙黃芪、桂枝、白芍、黨參、白術、茯苓、陳皮、半夏、甘草、生姜、大棗等。
臨床若見胃脘脹重加木香、佛手;大便稀加藿香、山藥、肉豆蔻;食欲差加砂仁、雞內金、焦三仙;脘腹冷痛用元胡配吳茱萸;泛酸加海螵蛸或煅瓦楞、蘇葉。
四、化滯開胃法
暴食多飲,飲停食滯而致胃中氣機阻塞,導致胃脘疼痛。臨床癥見:胃脘脹滿疼痛,拒按厭食,噯腐吞酸,惡心嘔吐,吐后痛減,或大便不爽,舌苔厚膩,脈弦滑。治以消食導滯,開胃止痛,方用保和丸加減,藥用山楂、神曲、半夏、陳皮、茯苓、連翹、萊菔子。方中山楂、神曲、萊菔子合用,消肉、酒、麥、面諸積;半夏、陳皮既有辛散開結之效,又有降濁化氣之功;茯苓健脾行濕;連翹辛涼開結,解郁熱。諸藥共成化滯開胃之劑,積去則胃痛自止。
臨床若見脘腹氣多脹甚者,加枳殼、砂仁、檳榔等以行氣消滯。
五、泄熱清胃法
肝氣郁結,日久化熱,邪熱犯胃,而致胃痛。臨床癥見胃脘灼痛,心煩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脈弦數。方選化肝煎合左金丸加減,方中青皮、陳皮、丹皮、梔子并用,以增苦降泄熱、涼血安胃之功;稍佐吳茱萸,取其辛散開郁之效,堪合辛開苦降并用之法;用白芍、甘草則取酸甘化陰、緩急止痛之意,既防熱郁大傷胃陰,也增止痛之功。
臨床若見嘔惡,可酌加半夏、竹茹;吞酸酌加海螵蛸、煅瓦楞子。
六、祛濕健胃法
無論濕邪困阻脾胃,還是脾胃功能失調,濕邪內生,作為病理產物及病因的濕邪在脾胃病中是不容忽視的。濕郁型胃脘痛臨床癥見:胃脘隱隱作痛,纏綿不愈,口淡無味或口渴而不欲飲,還可兼見倦怠身重,肢節重痛,大便溏薄,頭重如裹,舌淡苔膩,脈沉細或而濡等。治以健脾胃祛濕之法,方用二陳湯加味,藥選半夏、陳皮、茯苓、甘草、川芎、蒼術、厚樸、藿香等。方中用蒼術、川芎、茯苓芳化苦燥,淡滲并用,增藿香之芳化開提,增陳皮、半夏、厚樸之苦燥降濁健胃,共成祛濕健脾胃之劑。
臨床若見濕熱蘊結,可加車前草、茵陳、黃連等。
七、化瘀調胃法
胃為“水谷氣血之海”,故脾胃之病,易傷氣及血,入胃絡而致血瘀。臨床癥見:胃脘部疼痛如針刺,固定持續,晝輕夜重,經久不愈,甚或嘔血、黑便,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沉澀或細弦澀。治以溫中理胃、活血化瘀之法,方用桃紅建中湯,藥用桃仁、紅花、桂枝、白芍、生姜、大棗、飴糖、甘草等。方中飴糖益脾氣而養脾陰,溫補中焦兼可緩肝之急;桂枝溫陽氣,白芍益陰血,炙甘草甘溫益氣,與飴糖益氣、生姜溫胃、大棗補脾相合,溫中益肝滋脾,升騰中焦生發之氣;桃仁、紅花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溫中補虛、和里緩急化瘀之功,使脾氣得運,氣血得暢,胃氣因和,胃絡得養,胃痛自除。
臨床若見食少納呆,加雞內金、焦三仙;惡心嘔吐加竹茹、半夏。陳師臨證喜加白芨一味,其性味苦干,入肺胃經,走血分,富有黏性,止血消腫,斂瘡生肌,不僅能止血散瘀,通絡緩痛,且能改善胃脘脹痛、嘈雜等癥,促進胃黏膜潰瘍之愈合,常被選為護膜止痛之上品。若出血量較多時,常伍用云南白藥內服以止痛止血。
八、開竅醒胃法
心主神志,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中醫認為“心腦相通”。《吳醫匯講》提出“胃之權在心”,充分說明胃的功能活動由心腦作用和支配。《素問·脈解篇》說:“陽明絡屬心”,亦表明胃與心腦相通。若心神失調(包括腦血管病后)可影響脾胃功能,使痰濁困脾,出現納呆、胃脘脹滿隱痛、便溏等癥狀,而脾胃功能的失調亦可影響心神。陳師認為,脾胃與心神的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對于指導臨床治療胃脘痛非常有意義。他提出心(腦)胃相關理論,運用開竅醒胃法,自擬開竅醒胃湯,配合自制的具有益腎活血、祛痰開竅的回神丹顆粒劑治療。藥用葛根、半夏、陳皮、膽星、枳殼、茯苓、菖蒲、遠志、桃仁、砂仁、雞內金、焦三仙等。
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除了以上八種基本方法外,為了提高胃脘痛辨治的療效,針對胃病病因病機的差異性及兼夾癥的多變性和復雜性,在用藥組方上還提出如下幾點體會。
1.陳寶貴老師治療胃脘痛,一直強調“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審病辨證,辨證治病。胃脘痛是多種胃病的主要癥狀,要中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重視和結合現代研究成果,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才能進一步提高中醫藥療效。脾主健運,其性升清,為陰臟,喜燥惡濕,病多從寒化;胃主受納腐熟,其氣主降,為陽臟,喜潤惡燥,病多從熱化。脾胃受病,升降失司,寒熱失調,運化失職,則見濕邪困阻,濕熱蘊結,痰食交結,在臨床上出現胃脘痛脹、痞滿嘈雜、泛酸等癥。陳師強調重建脾胃的生理功能,治療目的重在恢復脾胃功能,使陰陽相合,升降相因,潤燥相濟。
(1)調整氣機升降:如中虛氣陷與氣滯氣逆并見,癥見噯氣嘔惡、少腹脹墜、大便溏泄,甚則脫肛,常用升麻配沉香、柴胡配枳殼、藿香配半夏、荷葉配茯苓、菖蒲配厚樸等。
(2)兼顧活血和絡:胃病初病多在氣,久病入絡,此為常理,然而陳師治胃病在氣分者亦加入一、二味血分藥物,如丹參、赤芍、川芎、桃仁、紅花、當歸等。因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充血、水腫或伴糜爛出血,使胃壁組織缺氧,營養障礙。中醫學認為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藥少佐血藥,有利于改善胃壁供血狀況,促進康復。
(3)消補并用,潤燥相宜,動靜結合:把握補脾不滯氣,如黃芪配陳皮、白術配枳殼;因胃燥脾濕并現,要養胃不助濕,用石斛配藿香、麥冬配半夏、花粉配薏苡仁、蘆根配荷葉等。同時在運用辛溫香燥藥物時,掌握疏肝不忘安胃、理氣慎防傷陰的原則;對于虛寒相兼、實多虛少者,宜用扁豆、山藥、太子參等平補之品;實證用消法,也要權衡輕重緩急,體現了用藥輕靈、顧護脾胃的特點。
2.在藥物的選擇上也很有講究,如和胃常用白芍、荷葉、陳皮等;益胃常選石斛、玉竹、沙參等;養胃常用麥冬、佛手、藿香等;清胃常用青皮、丹皮、黃連等;溫胃常用桂枝、吳茱萸、細辛等;健胃常用白術、茯苓、山藥、蒼術等;開胃常用砂仁、厚樸、草蔻等。
3.陳師還十分強調“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重要性。具體體現于臨床,一方面必須根據患者的虛、實、寒、熱等的偏盛偏衰,以藥物偏性糾正病理之偏性,使脾胃功能達到正常的平衡狀態;另一方面,必須針對中焦脾胃在生理特性和功能上矛盾對立統一的特點,用藥時予以兼顧而不失之偏頗。陳寶貴老師指出,每個病例的具體病情雖然有異,但是通補兼施、升降同調、潤燥兼顧、寒熱并用以及氣血同治、動靜結合等乃是應當遵循的組方原則。
典型病例一
周某,男,45歲,2002年3月12日初診。胃脘部疼痛反復發作15年,常因受涼或勞累而加重,經纖維胃鏡檢查,診斷為慢性淺表性胃炎。近1個月來,又因受涼而復發。癥見胃脘脹滿刺痛,痛有定處,陣發性加劇,痛無規律,痛得溫而減,納食減少,神疲乏力,大便稍溏,舌暗有瘀斑,苔薄白,脈弦細。此為脾胃虛弱,脾陽不足,中焦虛寒,健運失司,而久病不愈又致氣機不暢,瘀血內結,治宜溫中補虛,化瘀止痛。方用桃紅建中湯加味。藥用:桃仁10g、紅花10g、桂枝10g、白芍20g、生姜3片、大棗5枚、飴糖30g、炙甘草6g、雞內金10g、焦三仙各10g。7劑后胃脘疼痛明顯減輕,納食增多,精神轉佳。原方再進7劑,諸癥明顯好轉,舌質紅潤。效不更方,調治半個月,服藥15劑,胃脘痛完全消失。經纖維胃鏡復查,病已治愈。隨訪一年,未再復發。
典型病例二
劉某,男,75歲,2003年8月18日初診。主訴納呆口黏,胃脘脹滿隱痛,偶有呃逆,曾多方治療,無明顯療效。一年前曾患腦梗塞,診見舌質暗,苔薄白,脈弦滑。患者病屬腦中風后,痰濁困阻脾胃所致。治以開竅醒胃,佐以活血,方用自擬開竅醒胃湯。藥用葛根20g、菖蒲20g、砂仁10g、半夏10g、陳皮10g、焦三仙各10g、雞內金10g、萊菔子10g、靈芝5g、桃仁10g、佛手10g、香櫞10g、甘草10g。7劑后口黏明顯減輕,納食稍有增加,仍偶有呃逆,于上方加連翹15g、郁金10g以增加行氣散結之效,7劑后癥狀明顯好轉,無明顯胃脘隱痛和脹滿感,納食正常,無口黏、呃逆等不適,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效不更方,繼服7劑后,同時服用自制回神丹顆粒劑,至今未復發。
5. 膽石癥:膽石癥是指膽囊或膽管中出現結石的疾病,治療方法:膽石癥的治療一般是通過口服藥物或手術治療來達到治療的目的。藥物治療可以通過藥物溶解結石或減輕疼痛的方式來治療。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切除結石或膽囊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2. 胃潰瘍:胃潰瘍是指胃部黏膜發生潰瘍的疾病,消化不良等癥狀。治療方法:胃潰瘍的治療一般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藥物治療可以通過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來抑制胃部酸度,從而減輕疼痛。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切除潰瘍或修補潰瘍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5. 膽石癥:膽石癥是指膽囊或膽管中出現結石的疾病,治療方法:膽石癥的治療一般是通過口服藥物或手術治療來達到治療的目的。藥物治療可以通過藥物溶解結石或減輕疼痛的方式來治療。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切除結石或膽囊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2. 胃潰瘍:胃潰瘍是指胃部黏膜發生潰瘍的疾病,消化不良等癥狀。治療方法:胃潰瘍的治療一般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藥物治療可以通過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來抑制胃部酸度,從而減輕疼痛。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切除潰瘍或修補潰瘍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以上就是常見的胃痛原因及其治療方法,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出現胃痛等癥狀,建議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2. 胃潰瘍:胃潰瘍是指胃部黏膜發生潰瘍的疾病,消化不良等癥狀。治療方法:胃潰瘍的治療一般分為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藥物治療可以通過抗生素、質子泵抑制劑等藥物來抑制胃部酸度,從而減輕疼痛。手術治療則是通過手術切除潰瘍或修補潰瘍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胃痛,又稱胃脘痛,是指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疼痛為癥狀的病證。在日常生活中,對于經常胃痛胃酸胃脹胃不適等,平時可用中藥蒂柯舒養胃茶進行調理,注意盡量不要經常生氣上火,也要注意不要經常性的熬夜,同時飲食上一定要注意,不能吃任何刺激性的食物,盡量少吃一些油膩性的食物,還是要多吃一些清淡的蔬菜和水果,而且不能吃太涼的和太硬的食物!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580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陽虛便秘驗案
下一篇: 大腸濕熱證與腸虛滑瀉證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