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shang)藥為末,和勻(yun),用香油調(diao)。
功能主治 : 治臁瘡。
用法用量 : 用厚紙(zhi)攤藥在內,油紙(zhi)夾著貼瘡上(shang)。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七六
制法 : 上(shang)藥共(gong)為細粉,用大(da)麻油100克調膏。
功能主治 : 除濕(shi)殺菌,活(huo)血解毒(du)。治臁瘡潰(kui)爛流水,或腫(zhong)或疼或癢,浸淫(yin)不已,久(jiu)不收口。
用法用量 : 量瘡口大小,取適量攤于油(you)紙(zhi)上,取另一(yi)(yi)(yi)塊油(you)紙(zhi)用針(zhen)刺孔蓋之,將有孔一(yi)(yi)(yi)面貼患處(chu),以布(bu)纏好,二日換一(yi)(yi)(yi)次。
摘錄 : 《全國中藥(yao)成藥(yao)處方(fang)集》
功能主治 : 臁瘡。
用法用量 : 先(xian)以醋水洗(xi)凈,貼(tie)上,以片帛裹之。
摘錄 : 《普濟方》卷二七六
制法 : 上為細末。用(yong)桐(tong)油1半,香油1半,先用(yong)槐花1合,入(ru)內(nei)(nei)煎黑,濾去滓后,入(ru)松香3錢(qian)煎沸,又濾去滓,入(ru)黃蠟5錢(qian)熬成膏(gao),滴(di)水不散為度;將藥末入(ru)內(nei)(nei),再(zai)熬黑色(se),滴(di)水成珠即好(hao)。
功能主治 : 臁瘡,并治杖瘡。
用法用量 : 不(bu)問遠年、新發臁瘡,先用蔥白、防風煎水(shui)洗(xi)凈敷(fu)藥,其有不(bu)平(ping),唾津(jin)涂脂,捻藥成(cheng)塊,填于不(bu)平(ping)處,用油單紙攤(tan)膏(gao),貼患處,候瘡愈皮老(lao)為度。
摘錄 : 《回春》卷八
功能主治 : 內外臁瘡。
用法用量 : 先將豬(zhu)油熬去(qu)筋,入松香(xiang)、乳(ru)香(xiang)搗為膏,隔紙(zhi)(zhi),藥(yao)先將油紙(zhi)(zhi)照瘡口略大,以針(zhen)刺數百孔后(hou)(hou),攤膏藥(yao),將紙(zhi)(zhi)背貼(tie)在瘡口上,其(qi)瘡先用(yong)蔥1株,煎湯洗凈膿血后(hou)(hou),貼(tie)膏,1日換(huan)1個(ge)。
摘錄 : 《洞天奧旨》卷十五
制法 : 上(shang)為(wei)細(xi)末,先將(jiang)豬油熬烊,入(ru)黃白(bai)占化透,再入(ru)末藥,然后調攤于油紙上(shang)。
功能主治 : 臁瘡。
摘錄 : 《外科傳薪集》
制法 : 上為細末。
功能主治 : 除濕殺菌,活血解毒。主各種臁瘡,潰爛流水,或腫(zhong)或疼或癢(yang),浸(jin)淫不已,久(jiu)不收口。
用法用量 : 用(yong)大(da)(da)麻油(you)3兩5錢調膏(gao),量瘡(chuang)口大(da)(da)小(xiao),取適(shi)量藥膏(gao)攤于(yu)油(you)紙(zhi)上,另取油(you)紙(zhi)1塊,用(yong)針刺孔,蓋之,將有孔1面(mian)貼(tie)患處,以布纏(chan)好,2日換1次。
摘錄 :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天(tian)津方)
制法 : 取(qu)大勺1把(ba),將香(xiang)油(you)(you)100g倒入勺內,用炭火熔(rong)化(hua),待開滾時,把(ba)血余緩緩倒入油(you)(you)中,并回旋攪拌,當血余炸至(zhi)白(bai)絲狀,油(you)(you)色變紅時即撈除(chu)余滓(zi),將藥鍋離大,趁(chen)熱撤下藥末攪拌之,隨把(ba)已(yi)切成小(xiao)塊的蜂(feng)蠟(la)邊(bian)攪拌邊(bian)入油(you)(you)內,待藥油(you)(you)能(neng)滴水成珠,即可放置冷水中凝(ning)膏(gao);若(ruo)膏(gao)尚稀,可再加入少許蜂(feng)蠟(la)。
功能主治 : 活血解毒,祛腐生肌。主(zhu)臁瘡日(ri)久不愈,甚至潰爛見骨,腥臭難(nan)聞,皮肉色黑者。
用法用量 : 用艾葉煎水或溫開水洗(xi)凈患(huan)處,敷本藥膏適量(liang)。敷藥后休息,一般7天(tian)左(zuo)右即(ji)可收效。
注意 : 忌食辛(xin)辣刺激食品,忌房事2~3月(yue)。
摘錄 : 《古今名方》引梁靜山(shan)祖(zu)傳方
制法 : 先將5味(wei)研為(wei)極細末,后下(xia)輕(qing)粉,用真香油(you)調(diao)勻,再用油(you)單紙夾住(zhu),勿令藥(yao)侵瘡。
功能主治 : 臁瘡。
用法用量 : 貼(tie)上(shang),絹帶系住,日(ri)3番,拭(shi)去瘡上(shang)血沫。
摘錄 : 《丹溪心(xin)法(fa)附(fu)余》卷十六
制法 : 用(yong)銅器(qi)將(jiang)香油(you)(you)入內(nei),以火(huo)煨熱(re),下(xia)蠟(la)慢(man)火(huo)熬(ao),如桐(tong)油(you)(you)色,入粉末,以箸頻攪沫(mo)起,熬(ao)至沫(mo)落,攪視微清,沫(mo)不粘箸,將(jiang)紙(zhi)剪成方,用(yong)紙(zhi)釘定(ding)了(le)后,入鍋內(nei)蘸干油(you)(you),去火(huo)毒(du)2-3日。
功能主治 : 臁瘡(衤軍)口風。
用法用量 : 將瘡(chuang)用蔥(cong)、椒、槐條(tiao)、茄根(gen)煎(jian)湯凈(jing)洗(xi),用絹拭干,將藥紙貼患(huan)處,上用油(you)單紙栓蓋(gai)著瘡(chuang)處,藥貼日(ri),揭去1張,不10張疾愈矣。
摘錄 : 《魯府禁方》卷四
朋友,不好意思啊
你所描述的這個潰瘍很像一期梅毒的硬下疳,非常像…… 我個人覺得就是了!
梅毒傳染不一定只是你帶套保護的地方,身上,嘴里都會傳!
不過你還要去醫院確診下,驗血PRP THPA才能證明的!
趁早發(fa)現治療(liao)的好,一(yi)期(qi)二期(qi)都很好治療(liao)的,到了三期(qi)那就麻(ma)煩(fan)了!!!快去(qu)醫院吧(ba),驗血去(qu)! 早日(ri)康復啊(a)……沒問題的
《靈樞·經脈篇》說:“盛則瀉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下陷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
臨床上具體應用時,凡屬實熱的病證應瀉宜針;凡屬虛寒的病證應補宜灸。但又不能完全以補瀉來分針灸,而是針亦有補瀉,灸亦有補瀉,要在方法上運用技巧。
灸療原則大致如下:
凡病屬虛寒者多取背部俞穴灸之;凡病實熱者多取四肢穴道灸之;凡病在上部者,肩髃、曲池、郄門、外關、內關、合谷皆可用;凡病在下部者,環跳、陽陵泉、太沖、足三里、三陰交皆可用。
預防一切傳染病,灸中脘、關元、足三里,經常灸更佳;凡病屬全身者,可取大椎、風門、身柱、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對癥調養
1、呼吸系統疾病
【感冒】風門、大椎、太陽、尺澤、合谷、外關、足三里。專灸風門、足三里可預防流感。
【氣管炎】風門、大杼、身柱、膈俞、腎俞、肺俞、中府、膻中、中脘、尺澤、豐隆。
【支氣管哮喘】風門、身柱、肺俞、靈臺、脾俞、腎俞、天突、中脘、中府、膻中、尺澤、內關、足三里。三伏天灸大椎穴。
【肺炎】風門、心俞、肺俞、尺澤、孔最、足三里。
【肺化膿癥】大椎、肺俞、孔最、足三里。
【肺結核】體溫正常者:肺俞、胃俞、中脘、列缺、足三里。體溫略高者:大杼、身柱、曲池、尺澤,此病亦早灸長灸。
【肺癌】肺俞、膏盲、中府、孔最、足三里。
【胸膜炎】肩井、風門、至陽、膈俞、肝俞、期門、中脘、支溝、郄門、陽陵泉、外丘。
2、常見癥狀及雜病
【頭痛】頭維、上星、百會、風池、天柱、風門、合谷、足三里、陽陵泉、太沖、申脈,根據頭痛部位適當選穴。
【偏頭痛】風池、頭維、通天(灸良效)、太陽、列缺、陽陵泉、丘墟,取患側穴。
【發熱】風池、大杼、大椎、曲池、三間、后溪、足三里
【盜汗】百會、肝俞、陰郄穴、后溪。
【嘔吐】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水腫】腎俞、三焦俞、膀胱俞、中脘、關元、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腹水】腎俞、三焦俞、水道、中脘、水分、關元、陰陵泉、足三里、水泉、公孫、太白。
【腹痛】 1、上腹部:上脘、中脘、梁門、梁丘、足三里。2、下腹部:天樞、關元、內關、公孫。
【哮喘】大椎、肺俞、膻中、腎俞、中脘、關元、足三里。
【咯血】肺俞、曲池、尺澤、三陽絡、郄門、血海。
【衄血】大椎、上星、迎香、手三里、尺澤、溫溜、孔最、合谷、少商。
【心悸】內關、膻中、心俞、足三里。
【腰背痛】大杼、肝俞、腎俞、次髎、委中、承山。
【腳跟痛】仆參、水泉、申脈、照海、局部灸。
【便秘】左腹結、天樞、神門、支溝、大腸俞、足三里。
【便血(腸出血)】天樞、溫溜、合谷、大腸俞、秩邊、陽陵泉、承山、梁丘。
【休克】百會、神闕、大陵、足三里、人中。
【驚厥】大椎、曲池、陽陵泉、足三里、手足十二井。
【失語】啞門、廉泉、天突、內關、通里、合谷。
【瘧疾】大椎、間使、足三里、后溪。
【身體虛弱】大椎、中脘、關元、足三里。
【中毒】筑賓灸能下胎毒、藥毒。水毒取腎俞,食物中毒取大腸俞。
【輸血輸液反應】百會、大椎、曲池、足三里。
【血沉速率快】大椎、陽陵泉、膈俞。
3、循環系統疾病
【高血壓】百會(輕灸)、風池、人迎、肝俞、腎俞、曲池、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風門。
【中風預防】
1)風池、天柱、肩井、手三里、神門、陽陵泉、風市、足三里,凡八穴,左右兩側灸,隔2日一次。
2)膝眼灸,灸療時間稍長,建議60分鐘以上。
3)百會、肩井、大椎、曲池、手三里、間使、足三里,七穴同用,雙側灸。
4)足三里、絕骨。
以上任選一方。
【動脈硬化】大杼、大椎、腎俞、陽陵泉、足三里
【心功能亢進】心俞、膻中、巨闕、郄門、內關、陰郄、神門、足三里。
【冠心病】厥陰俞、神道、心俞、天宗、膻中、巨闕、曲池、郄門、大陵、太淵、三陰交、太溪。心絞痛發作時,灸郄門、內關、膻中。
【心律失常】同冠心病。
【風濕性心臟病】心俞、靈臺、肝俞、巨闕、郄門、小海、神門、足三里。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俞、脾俞、腎俞、郄門、內關、中脘、足三里。
【無脈癥】心俞、曲池、尺澤、內關、通里、太淵、列缺。
4、血液系統疾病
【貧血】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
【白血病】膈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絕骨,心俞、大椎、血海。
【紫癜】風門、膈俞、中脘、曲池、風市、足三里、筑賓。
【白細胞減少癥】大椎、膈俞、脾俞、足三里、關元。
5、消化系統疾病
【口腔炎】頰車、地倉、下關、曲池、合谷、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下牙痛】頰車、大迎、下關、溫溜、合谷、三間。
【齒齦痛】手三里、曲池、厥陰俞。
【食管痙攣】膻中、巨闕、中脘、內關、膈俞、至陽、足三里、內廷。
【急性胃腸炎】中脘、梁門、水分、大腸俞、溫溜、內關、梁丘、足三里。
【慢性胃腸炎】上脘、中脘、梁門、脾俞、偏歷、足三里。
【胃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
【胃酸過多癥】中脘、不容、巨闕、膏盲、胃倉、陽陵泉、中封、地機。
【胃痙攣】中脘、梁門、章門、巨闕、肝俞、胃俞、梁丘、足三里、內廷。
【胃擴張】上脘、中脘、氣海、至陽、膈俞、脾俞、胃俞、足三里。
【胃下垂】百會、中脘、大橫、氣海、胃俞、上巨虛、足三里。
【十二指潰瘍】中脘、肝俞、脾俞、胃俞、梁丘、陽陵泉,胃倉、滑肉門。
【腸絞痛】天樞、神闕(膈鹽灸)、氣海、大巨、大腸俞、足三里。
【闌尾炎】下脘、氣海、大巨、大腸俞、溫溜、梁丘、闌尾穴、合谷、上巨虛,急性者宜多灸。
【腸梗阻】中脘、氣海、天樞、命門、大腸俞、腎俞、陽池、足三里。
【腸道蛔蟲癥(蛔厥)急救】膈鹽灸神闕數十至百壯。
【膽道蛔蟲癥】膽俞、日月、期門、陽陵泉。
【膽結石】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右側穴治療。
【膽囊炎】日月、期門、梁門、至陽、天宗、膽俞、陽陵泉、外丘、丘墟、光明,用雙側穴位。
【肝臟疾患】期門、中脘、膈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
【黃疸型肝炎】期門、中脘、膈俞、肝俞、膽俞、至陽、陽陵泉、蠡溝、曲泉、外丘、中都、中封、太沖、脾俞。
【肝功能異常】至陽、膈俞、膽俞、中脘、陽陵泉,灸法有良效。
【食欲缺乏、消化不良】中脘、天樞、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細菌性痢疾】氣海、上巨虛、天樞。發熱加合谷、曲池;濕重加陰陵泉。據統計,治愈率90%以上。
可酌情配:梁丘、昆侖、足三里、大腸俞、次髎、大椎。
【結腸炎(慢性腹瀉、雞鳴泄)】中脘、天樞、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
【開刀后腹脹】足三里、內廷、公孫。
【結腸炎】天樞、足三里。良效。
【脫崗】百會、命門、次髎、秩邊、長強、承山、合谷。
【腹膜炎】中脘、水分、天樞、氣海、水道、脾俞、腎俞、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
【食管癌】膈俞、膻中、中脘、內關、足三里。
【胃癌】胃俞、中脘、梁門、足三里、筑賓。
【肝硬化】至陽、肝俞、期門、上脘、水分、陰陵泉、三陰交。
【原發性肝癌】至陽、肝俞、期門、上脘、水分、陰陵泉、三陰交、丘墟、陽陵泉。
6、神經系統疾病
【中風(腦出血)】病初發艾條灸百會5-10分鐘,使血管收縮,足三里、三陰交各用艾灸儀灸20-30分鐘,降低血壓,防止出血。
【偏癱(中風后遺癥)】
天柱、心俞、肝俞、腎俞、曲池。
上肢癱:曲池、合谷、臑(nao)俞、手三里、陽池。
下肢癱:秩邊、環跳、足三里、陽陵泉、絕骨、三陰交。
【癔癥(臟燥病)】
抑郁性(不語)膻中、內關。必要時刺人中。
興奮性(狂躁):膻中、內關、神門、足三里、太沖。
內服方:甘麥大棗湯加味:小麥30克,大棗10枚,甘草、遠志10克,炒棗仁、牡蠣各15克,水煎服,連服數10劑,有良效。
【神經衰弱】百會、風池、大椎、心俞、肝俞、腎俞、中脘、曲池、神門、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
【失眠】心俞、腎俞、神門、足三里、三陰交。
【嗜眠】百會、風池、神門、足三里、太沖。
【精神分裂癥】風府、大椎、身柱、心俞、神門、大陵、足三里。
【癲癇】百會、風府、陶道、心俞、肝俞、鳩尾、后溪、間使、太沖、豐隆、身柱,甚效。
【舞蹈病】曲池、手三里、合谷、風池、大椎、風市、陽陵泉、足三里、絕骨、太沖。
【三叉神經痛】上支痛:陽白、太陽、懸顱、頰車、列缺、贊竹。中支痛:上關、下關、聽會、顴髎、合谷。下支痛:頰車、翳風、大迎、合谷、俠溪。
【咽喉麻痹(吞咽困難)】天突、廉泉、手三里、魚際、少商、身柱、照海。
【肋間神經痛】膻中、巨闕、期門、章門、膈俞、膽俞、至陽、少海、郄門、陽陵泉、支溝、丘墟、地機。
【橈神經痛】肩髃、曲池、手三里、偏歷、合谷、四瀆。
【正中神經痛】曲池、郄門、內關、勞宮。
【腰神經痛】腎俞、命門、次髎、十七椎下、委中、太溪。
【股神經痛】環跳、居髎、伏兔、風市、血海、陰陵泉。
【坐骨神經痛】腎俞、大腸俞、次髎、環跳、秩邊、殷門、委中、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灸。
【脊髓炎】大椎、大杼、身柱、筋縮、腎俞、陽關、次髎、中極、陽陵泉、三陰交、絕骨,病灶段夾脊穴。
【顏面神經麻痹】太陽、陽白、頰車、地倉、睛明(針)、翳風、聽會、風池、合谷、內廷,膈姜灸法效佳。
【尺神經麻痹】少海、支正、通里、神門。
【上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風池、天柱、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關、尺澤。
【指間肌萎縮】八邪。
【下肢神經麻痹及肌肉萎縮】環跳、髀關、殷門、委中、陽陵泉、足三里、承山、絕骨。
【呼吸肌麻痹】風池、天柱、大椎、肺俞、膈俞、天突、膻中、孔最、內關、足三里。
【膈肌痙攣(呃逆)】膈俞、天突、足三里、三陰交、行間。
【腓腸肌痙攣】委中、合陽、承山。
【多發性神經根炎】夾脊穴每次選4——6點交替施灸,上下肢取曲池、外關、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解溪、八風、八邪。
7、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急、慢性腎炎】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
【腎病綜合癥】腎俞、命門、太溪、京門,隨癥選穴。
【腎盂腎炎】三焦俞、腎俞、膀胱俞、京門、中極、關元、飛揚、三陰交、水泉。
【腎結核】脾俞、腎俞、京門、中脘、水分、足三里。
【腎萎縮】三焦俞、盲俞、腎俞、命門、中脘、水分、中極、陰陵泉、三陰交、復溜、水泉、太溪、關元。
【膀胱結核】膀胱俞、此類、中極、委中、飛揚、水道。
【膀胱炎及尿道炎】腎俞、膀胱俞、次髎、氣海、水道、中極、陰陵泉、三陰交、金門。
【遺尿癥(夜尿)】腎俞、關元、中極、尺澤、足三里、三陰交。
【尿血】命門、神門、血海、三陰交、水泉。
【尿頻、尿失禁】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尿潴留(癃閉)】三焦俞、足三里、陰陵泉、腎俞、關元、大赫、中極、尺澤、三陰交、曲泉。
【陽痿癥】腎俞、命門、次髎、中脘、關元、中極、足三里、太溪。
【遺精、早泄】心俞、腎俞、志室、命門、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
【縮陽癥】急灸關元1小時。
【男性不育癥】長灸關元、腎俞、三陰交。精子發育不良可用艾灸儀經常溫灸雙側睪丸。
8、新陳代謝及內分泌系統疾病
【糖尿病】脾俞、三焦俞、膏盲俞、腎俞、中脘、水泉、氣海、陽池、足三里、三陰交、胃脘下俞。
【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
【甲狀腺功能減退】風池、風門、腎俞人迎、天突、手三里、足三里、陰陵泉,長期施灸。
9、運動系統疾病
【肩關節】肩髃、秉風、天宗、肩貞、曲池、條口、肩內陵。
【肘關節】曲池、天井、尺澤、手三里、小海、合谷。
【膝關節】內膝眼、外膝眼、足三里、陽陵泉、委中、梁丘。
【踝關節】足三里、昆侖、太溪、解溪、丘墟。
【肩周炎(肩凝癥、五十肩、樓肩風)】天髎、臑俞、天宗、秉風、肩髃、曲池、條口、四瀆、外關,臂膀不能繞向后背者,針斜刺三角肌的前緣肌中。
【腳氣】足三里、解溪、絕骨、三陰交、八邪。
【類風濕關節炎】發病關節附近及局部施灸,為必灸之點。
【落枕】天柱、肩井、落枕穴,灸患側。
【腕關節綜合癥】陽池、陽溪、大陵、外關、合谷、曲池、列缺。
10、地方病
【大骨節病】
1)全身治療:大椎、大杼、腎俞、中脘、足三里。
2)局部治療:取穴同各種關節炎,局部穴位施灸。
【地方性甲狀腺腫】肩井、天柱、風池、曲池、合谷、足三里,局部治療。
11、外科及皮膚科疾病
【胸腹手術后疼痛】內關、孔最、合谷、足三里、陽陵泉、梁丘、三陰交、內廷,亦可用背部俞穴。
【手術后頭痛】百會、風池、大椎、頭維、合谷、太沖、申脈。
【上肢手術后疼痛】大椎、肩髃、曲池、合谷、外關。
【下肢手術后疼痛】腎俞、次髎、環跳、足三里、陽陵泉。
【手術后傷口愈合遲緩和疼痛】隔附子餅局部灸或艾灸儀灸。
【頭面癤】靈臺、手三里、合谷、養老,局部灸60分鐘。
【上肢癤】曲池、手三里、合谷。
【下肢癤】足三里、陽陵泉、筑賓,局部。
【乳腺炎(乳癰)】肩井、天宗、膻中、足三里,未潰者隔蒜灸瘡頭,已潰久不收口隔附子餅灸瘡口。
【蜂窩組織炎(癰疽)】肩井、風門、委中,瘡頭隔蒜灸。
【頸淋巴結核(瘰疬)】百勞、肘尖、少海、支溝、陽輔、手三里、曲池、肩井、孔最、風門。
【丹毒】奪命灸(在肩髃與曲池連線中央的略下附近有硬結狀的地方,以手指觸診即得),局部灸。
【凍瘡】上肢灸曲池和局部,下肢灸足三里和局部。
【骨結核】大杼、膏盲、大椎、足三里及局部灸。
【下肢潰瘍】三陰交隔面餅艾絨摻雄黃施灸,治小腿潰爛久不收口,兼用藥粉撒布瘡面。
外用方:神效臁瘡膏:輕粉、乳香各5克,冰片、沒藥、松香、樟丹各3克。官粉、紅粉、血竭花各2克,銀珠1克,以上共研細面。香油調敷。
【腱鞘炎】灸局部。
【痔瘡】孔最、二白、次髎、秩邊、長強(針)、承山。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陽陵泉、太淵、足三里、沖陽(輕灸)、太沖、中封。
【狂犬咬傷】傷處膈蒜灸,可以解毒。
【蛇咬傷】傷處膈蒜灸,可以解毒。
【蜂蝎蟄傷】局部灸可以止痛。
【雞眼】在病灶局部的中心艾條灸,以知痛為度,長期施灸可以脫落。
【扭傷】局部和對應點灸(在對側或病灶最痛點相應處)。
【下頜關節綜合癥】下關、聽會、頰車、手三里、合谷。
【蕁麻疹】風門、身柱、肩髃、血海、足三里、陽交。
【濕疹】肩髃、曲池、陰陵泉。
【陰囊濕疹或多汗】腎俞、三陰交、陰陵泉、太沖。
【神經性皮炎】艾摻雄黃灸局部,艾條灸,星狀散布,勿過多,多灸良效。
【圓形脫發】局部隔姜灸,腎俞、肝俞、足三里、外關、陽陵泉。
【青年座瘡】曲池、合谷、肝俞、腎俞、足三里、三陰交。
【麻風】小海、手三里、曲池、魚際、承山、豐隆、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然谷、梁丘、涌泉、公孫。
【一切陰疽流注】灸膈俞及局部,灸后反應風熱惡寒,體溫略增無妨,此病亦長灸。
【一切癰疽】靈臺、膈俞局部灸,在病灶之本經取穴針刺。久不收口者用附子餅局部灸。
【橡皮腿】陽陵泉、足三里、絕骨、三陰交、陰陵泉,局部穴位。
【疝氣】大敦、太沖、三陰交。
【一切頭面瘡】曲池、外關。
【一切皮膚病】膈俞、曲池、血海。
【溺水】隔鹽重灸神闕,有回陽之功。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肘勞)】用非化膿灸壓痛處,直接灸散開多點,多次灸即愈。
12、婦產科疾病
【子宮位置異常】中脘、氣海、陽池、腎俞、氣海、三陰交、大敦。
【子宮痙攣】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
【子宮附件炎】中脘、氣海、大巨、次髎、陽池、三陰交、陰陵泉、歸來。
【月經不調】肝俞、腎俞、次髎、關元、歸來、三陰交、太沖,
【痛經】氣海、歸來、命門、次髎、秩邊、中都、地機、三陰交、水泉。
【功能性子宮出血】膈俞、肝俞、脾俞、次髎、血海、隱白、大敦(單灸隱白、大敦或選一穴。)
【絕經期綜合癥】腎俞、次髎、關元、足三里、三陰交有良效。
【不孕癥】關元、子宮、命門、次髎、腎俞、三陰交、地機、長期施灸。
【子宮脫垂】百會、關元、氣海俞、三陰交。
【陰縮:兩乳及前陰收縮】神闕、關元、中極、會陰、行間。重灸關元良效。
【乳房痛】肩井、足三里、膻中、天宗。
【乳汁不足】膻中、乳根、中脘、陽池、內關、少澤。
【乳汁過多】足臨泣、光明、肩井、天宗、脾俞。
【妊娠嘔吐】膈俞、上脘、中脘、陽池、內關。
【胎位不正】產前一個月艾灸儀溫和灸至陰穴連續多次,每次30分鐘有奇效。艾條灸至陽亦佳。
【預防小產】隔鹽灸神闕。
【習慣性流產】關元、肝俞、脾俞、命門,提前施灸、超過流產期。
【臨產宮縮異常痛】腎俞、次髎、陰陵泉、公孫。
【難產(滯產)】合谷、支溝、三陰交、至陰。
【胎盤滯留】氣海、合谷、三陰交。
【胎死腹中】合谷、三陰交(針)、至陰。
【產后出血】血海、大敦。
【白帶多】氣海俞、次髎、大巨、關元、中極、地機、三陰交。
【子宮癌】大椎、腎俞、次髎、關元、歸來、筑賓、三陰交,要長期直接施灸。
13、兒科疾病
【吐乳】身柱、上脘、內關、足三里。
【支氣管肺炎】身柱、肺俞、肩井、膻中、曲池、孔最、手三里、太淵、豐隆。
【氣管炎】風門、肺俞、尺澤、太淵。
【哮喘】身柱、靈臺。
【肺門淋巴結核】風門、身柱、膏盲、靈臺、肺俞、中脘、孔最。
【百日咳】風門、身柱、肺俞、尺澤。
內服藥方:天冬、麥冬、半夏、杏仁、百部、瓜蔞仁、川貝母各10克,橘紅6克,用5——6日良效。
【下痢】天樞、大腸俞、合谷、三陰交。陰交。
【腹瀉】身柱、大腸俞、天樞、足三里。
【水泄】大腸俞、水分、天樞、足三里。
【消化不良】肺俞、胃俞、中脘、天樞、內廷。
【營養不良、發育遲緩】身柱、大杼、中脘、足三里(少灸),直接灸身柱穴良效。要堅持長灸,能改變兒童體質由弱變強。
【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
急性期:大椎、風門、身柱、命門、曲池、合谷。
上肢麻痹:大椎、曲垣、肩禺、曲池、尺澤、支溝、內關、手三里、合谷。
腹肌麻痹:前面局部施灸,后面在相對部位取背部穴。
下肢麻痹:腎俞、次髎、殷門、秩邊、承扶、髀關、伏兔、環跳、足三里、委中、承山、陰陵泉、陽陵泉、三陰交、解溪、昆侖、太溪、太沖。在患側選穴,適當選穴,交替使用。
【小兒夜啼】身柱、中脘、足三里。
【流涎】脾俞、中脘、合谷。
【新生兒破傷風】然谷、神闕。
【拘僂病】身柱、大杼、腎俞、中脘、上巨虛、絕骨。
【流行性腮腺炎(痄腮)】角孫,直接灸或艾灸儀灸均可,灸患側,雙側病灸雙側。每日一次,1——3次痊愈。又:翳風、頰車、角孫、手三里、外關。
【新生兒窒息】神闕、內關。
【尿閉】關元、中極、陰陵泉。
身柱之灸:三伏天灸,可促進兒童發育,治療感冒、嘔乳、消化不良、下痢、百日咳、小兒疳癥。宜堅持灸,但不宜取穴過多。
14、五官科疾病
【麥粒腫(目瘡)】天柱、風池、身柱、肝俞、陽白、太陽、曲池、合谷、內廷、足臨泣,此病頻發,可連續施灸。
【結膜炎】心俞、肝俞、瞳子髎、攢竹、曲池、足三里、足臨泣,局部用針,遠處用灸。
【眼瞼炎】風門、身柱、脾俞、曲池、足三里、陷谷,局部穴位放血,遠端穴位施灸。
【角膜炎】天柱、肝俞、腎俞、足三里、光明。
【眼底出血】風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沖。
【視網膜炎】風池、肝俞、膈俞、合谷、光明、太沖。
【視力模糊】太陽、風池、天柱、肝俞、合谷、養老、足三里、光明。
【夜盲癥】肝俞、合谷、足三里、光明。
【視神經炎及萎縮】睛明、球后、承泣、風池、肝俞、光明、足臨泣,局部針,遠端灸。
【近視】太陽、陽白、風池、肝俞、足三里、光明。
【上眼瞼下垂】陷谷。或三陰交。
【鼻炎】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額竇炎】上星、迎香、風池、風門、曲池、手三里、合谷。或肺俞。
【中耳炎】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鳴】聽宮、聽會、翳風、腎俞、完骨、少海、中渚、太溪
【耳源性眩暈(梅尼埃征)】風池、腎俞、翳風、聽會、間使、足三里。發病時頭頂皮麻木不仁,單灸百會穴奇效。
【耳中痛】聽會、翳風、太溪、四瀆、瘛脈、角孫。
【咽喉炎】大杼、風門、大椎、翳風、人迎、尺澤、列缺、少商(放血),速效。
【腭扁桃體炎】風門、大杼、大椎、尺澤、孔最、列缺、少商(放血)、太溪、照海。
【瘊子】用軟面將瘊子圍起,多灸自落。
【黑痣】在局部用非化膿灸,多灸自落。
15、早老性癡呆
【早老(lao)性癡呆】大椎、腎(shen)俞、關元、足三里。從40歲以后即(ji)可施灸(jiu),有(you)防早衰(shuai)的作用。
本(ben)文地址(zhi)://n85e38t.cn/pianfang/55197.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于保護(hu)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xiang),被刊用(yong)文(wen)章因無法(fa)核實真(zhen)實出(chu)處(chu),未能及(ji)時與作者(zhe)取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de),請聯系管(guan)理(li)員,我(wo)(wo)們會立(li)即處(chu)理(li),本站部(bu)分(fen)文(wen)字與圖片資(zi)源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信息(xi)之目的(de),若有來(lai)源標(biao)注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fa)權(quan)益,請立(li)即通(tong)知我(wo)(wo)們(管(guan)理(li)員郵箱:),情況屬實,我(wo)(wo)們會第(di)一時間予(yu)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shi)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臁瘡方
下一篇: 臁瘡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