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安(an)息香1兩,朱砂半(ban)兩(細(xi)(xi)研),硫黃半(ban)兩(細(xi)(xi)研),雄黃1兩(細(xi)(xi)研),阿魏半(ban)兩,松脂4兩,榴(柏)葉4兩,蒼術4兩,白芷3兩,干桃葉3兩。
制法 : 上(shang)為(wei)末,煉蜜為(wei)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 時氣瘴疫。
用法用量 : 雄黃丸(《普(pu)濟方》卷一五一)。
摘錄 : 《圣惠》卷十六
制法 : 上為末,入朱砂研勻(yun),于端午日午時,用白團(tuan)和丸,如豌(wan)豆(dou)大。
功能主治 : 寒瘧(nve),手足鼓顫,心寒面青(qing)。
用法用量 : 男左女右,手(shou)把1丸,定后用(yong)緋絹袋子盛,系于中指上。
摘錄 : 方出《圣惠(hui)》卷五十二,名見《普濟方》卷一九八(ba)
制法 : 上(shang)為(wei)末,以膏和,煉蜜為(wei)丸,如芡(qian)實大。
功能主治 : 小兒肚痛,曲腳而啼(ti)。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以紫蘇湯化下。
摘錄 : 《本(ben)草綱目》卷(juan)三十四(si)引《全幼心(xin)鑒》
制法 : 上為細(xi)末,醋(cu)研飯為丸,如小豆(dou)大。
功能主治 : 久冷腹痛不止。
用法用量 : 每(mei)服10丸(wan),空心(xin)以粥飲送(song)下。
摘錄 : 《圣(sheng)濟總錄》卷五(wu)十七(qi)
制法 : 上藥先將安息香等(deng)三(san)味(wei)一(yi)處入(ru)(ru)瓷器內(nei)(nei),用重湯煮,或于飯甑上蒸一(yi)次,再入(ru)(ru)凈(jing)缽內(nei)(nei),爛(lan)研成膏(gao),入(ru)(ru)諸藥,為(wei)丸(wan),如綠豆大。
功能主治 : 久(jiu)患腸(chang)風痔(zhi)瘺諸(zhu)疾,或生鼠乳,卒心痛,食積,心腹諸(zhu)氣,水瀉冷水諸(zhu)痢(li)。
用法用量 : 每服(fu)1丸,空心(xin)服(fu)。腸風瀉(xie)血,五痔漏膿血不(bu)止,或生鼠(shu)乳,并以好茶送下(xia);卒心(xin)痛,生姜湯送下(xia);食積,陳曲湯送下(xia);心(xin)腹(fu)諸氣,以溫酒送下(xia);婦人心(xin)痛、血氣,以當歸酒送下(xia);水瀉(xie)冷水諸痢,飯飲送下(xia);瘧(nve)疾,以桃心(xin)湯送下(xia)。
摘錄 : 《圣濟(ji)總錄》卷一四三(san)
制法 : 上(shang)藥先搗(dao)麻(ma)黃、浮(fu)萍草為末,與研藥拌(ban)勻,煉蜜為丸,如彈子大。
功能主治 : 偏風,半體(ti)不仁(ren),縱緩(huan)不收,或痹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以(yi)溫酒化下。以(yi)汗出(chu)為(wei)效。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九
制法 : 上為(wei)細末,醋煮面糊為(wei)丸(wan),如梧(wu)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血臟虛冷,面黃肌瘦,胸(xiong)腹痞悶,心腹絞痛,嘔逆(ni)惡心,面色黑(hei)鼾,鬢發脫落,頭旅眼黑(hei),經候不勻,腰腿疼(teng)(teng)痛,脅肋脹滿,不欲飲食,手足煩熱,肢(zhi)節酸疼(teng)(teng),或寒或熱,發歇無時。
用法用量 : 每服(fu)20丸,空心以(yi)溫酒(jiu)送(song)下。
摘錄 : 《雞峰》卷十五
制法 : 上(shang)為末,研桃仁同和(he)勻(yun),入安息香煎(jian)為丸,如(ru)梧桐子大(da)。
功能主治 : 腎臟風虛,腰膝(xi)疼痛,陰痿緩弱,言(yan)語混濁,呼吸短氣。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以鹽湯(tang)送下。
摘錄 : 《圣濟總(zong)錄》卷五十二
制法 : 上五味,搗羅四味為(wei)末,研巴豆為(wei)膏(gao),入眾藥為(wei)丸,如彈(dan)子大。
功能主治 : 濕溫傷(shang)寒(han)4-5日后(hou),汗出(chu),肢體冷。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麩炭上燒(shao)存(cun)性,以生姜湯(tang)化下。
摘錄 : 《圣(sheng)濟總錄(lu)》卷二十二
制法 : 先將桃仁(ren)、阿魏、硇砂、硫黃,用好酒5升,于銀(yin)石器內慢火熬成(cheng)膏,和(he)前藥末十四味;如硬,入煉蜜少(shao)許,為丸,每1兩分作15丸。
功能主治 : 風冷(leng)及(ji)虛風頭昏,心胸疰悶,痰唾(tuo)不下(xia),飲食氣脹,腰腹疼痛。
用法用量 : 每服(fu)1丸,空心、食前以(yi)(yi)溫酒送下嚼服(fu);以(yi)(yi)姜鹽湯送下亦(yi)得。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二
制法 : 上為末,煉蜜為丸(wan),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風冷,心(xin)腹四肢多疼,骨節時痛。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空(kong)心及(ji)晚(wan)食前以溫(wen)酒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二十三
制法 : 上為細(xi)末,入白羊心中血研(yan)勻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男子婦人暗風癇病。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空心以溫水送下(xia)。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十五
制法 : 上(shang)為細末,酒煎為丸,如彈子大(da)。
功能主治 : 一切風注痛。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以溫酒(jiu)化(hua)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yi)○○
制法 : 上為(wei)末,更合研三日,用黃狗外腎(shen)(去筋膜(mo))研細,以法酒同熬(ao)成膏,為(wei)丸(wan),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補元(yuan)陽(yang),益氣(qi)血(xue)。主虛冷(leng)。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以溫(wen)酒送下。
摘錄 : 《圣濟總(zong)錄(lu)》卷(juan)一八五
制法 : 上為末,以安息香膏和丸,如梧(wu)桐子大。
功能主治 : 壯腰膝,暖下元。主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kong)心以溫(wen)酒(jiu)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九十八
制法 : 除安(an)息香、硇(nao)砂外,為細(xi)末,用蜜(mi)30兩,入(ru)安(an)息香、硇(nao)砂于(yu)蜜(mi)中煉熟,與上藥為丸,如雞頭子(zi)大(da)。
功能主治 : 一切冷氣(qi),心(xin)腹(fu)(fu)疼痛,胸膈噎塞,脅肋(lei)膨脹,心(xin)下堅痞(pi),腹(fu)(fu)中(zhong)虛鳴,噦逆(ni)惡心(xin),噫氣(qi)吞酸(suan),胃中(zhong)冷逆(ni),嘔吐不(bu)(bu)止(zhi),宿(su)飲(yin)不(bu)(bu)消(xiao),胸膈刺痛,時吐清水,不(bu)(bu)思飲(yin)食。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wan),細嚼(jiao),以溫酒送下(xia);濃煎(jian)生姜湯下(xia)亦(yi)得,食前服。
摘錄 : 《局方》卷三
制法 : 上(shang)為末,以安息香膏,更入少許煉(lian)蜜(mi)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腎臟虛冷,臍腹多疼,腰腳沉重,肌體羸瘦(shou),顏色萎黃(huang),食少(shao)無力。
用法用量 : 每日服30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摘錄 : 《圣惠》卷九十八
制法 : 上為(wei)末,煉蜜為(wei)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 膈氣(qi)嘔逆,不下食,噎塞,腹肚膨脹。
用法用量 : 每(mei)服20丸,以生姜湯送下,不拘時(shi)候。
摘錄 : 《圣(sheng)濟總(zong)錄》卷六十(shi)二
香可以說算是中藥的一種。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香藥,漢初已派使者通過海陸絲綢之路遠赴異國搜求香藥,珍寶異物,外國來貢者亦有之。
宋代(dai)的大(da)夫們就喜(xi)歡用(yong)香(xiang)(xiang)(xiang)(xiang)藥,《局方(fang)(fang)(fang)》里就有(you)很多方(fang)(fang)(fang)子,多是以(yi)香(xiang)(xiang)(xiang)(xiang)藥為主,比(bi)如蘇(su)和香(xiang)(xiang)(xiang)(xiang)丸、安息香(xiang)(xiang)(xiang)(xiang)丸、丁(ding)沉丸等。蘇(su)和香(xiang)(xiang)(xiang)(xiang)丸集(ji)蘇(su)和香(xiang)(xiang)(xiang)(xiang)、安息香(xiang)(xiang)(xiang)(xiang)、沉香(xiang)(xiang)(xiang)(xiang)、麝香(xiang)(xiang)(xiang)(xiang)、白檀香(xiang)(xiang)(xiang)(xiang)、丁(ding)香(xiang)(xiang)(xiang)(xiang)、蓽(bi)菝、龍腦等八味香(xiang)(xiang)(xiang)(xiang)藥于一(yi)方(fang)(fang)(fang)。《清明上河圖(tu)》中“趙(zhao)太(tai)丞家”之“集(ji)香(xiang)(xiang)(xiang)(xiang)丸”則由白豆(dou)蔻(kou)仁、砂(sha)仁、木香(xiang)(xiang)(xiang)(xiang)、姜黃(huang)等組成。《局方(fang)(fang)(fang)》書(shu)后(hou)還設有(you)《諸香(xiang)(xiang)(xiang)(xiang)》一(yi)卷,專載芬積香(xiang)(xiang)(xiang)(xiang)、衙香(xiang)(xiang)(xiang)(xiang)、降真(zhen)香(xiang)(xiang)(xiang)(xiang)、清遠香(xiang)(xiang)(xiang)(xiang)等熏香(xiang)(xiang)(xiang)(xiang)的制用(yong)方(fang)(fang)(fang)法。
安息香是安息香科白樺樹的干燥樹脂,這就是安息香。安息香苦、平、辛,歸心經、脾經,有開竅醒神、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臨床上用于中風、痰涎比較多、神昏、神智不清醒,也用于氣郁,生氣之后突然一下就昏迷了這樣的病癥,也用于昏迷、心腹疼痛、產后出現的血暈、小兒驚風。因此可見,凡是暈厥、不識人物、昏迷的病人,都可以用安息香。一般來說安息香入丸散,很少入煎劑。
同時安息香有清熱生津功效,用于氣虛陰虧、內熱、咳喘痰血、虛熱煩倦、消渴、口燥咽干。微苦,性涼。主要用益肺陰,清虛火,生津止渴。
指導意見:
熱病傷陰、咽(yan)干口渴、虛(xu)熱煩倦、胃火牙痛等。具有強(qiang)壯(zhuang)、抗疲(pi)勞的作用外,還(huan)有滋陰、降虛(xu)火、清虛(xu)熱、健胃生津、補氣益血、增強(qiang)機體抗病能力及促進蛋白質(zhi)合成等功效(xiao)。
《格致余論》
《格致余論》,元·朱(zhu)震亨撰。
《格致余(yu)論(lun)(lun)(lun)》是朱震(zhen)亨醫(yi)學(xue)論(lun)(lun)(lun)文集,全書1卷,共收醫(yi)論(lun)(lun)(lun)42篇,涉及內(nei)容相當廣泛,篇次排列沒有(you)(you)(you)規律(lv),頗有(you)(you)(you)隨(sui)筆雜記之韻味(wei),若不拘原書篇序而按(an)所論(lun)(lun)(lun)內(nei)容分類(lei),則大致有(you)(you)(you):論(lun)(lun)(lun)蘇生者(zhe),有(you)(you)(you)“飲食 *** 箴”、“養老論(lun)(lun)(lun)”等;論(lun)(lun)(lun)生理(li)病理(li)者(zhe),有(you)(you)(you)“受胎論(lun)(lun)(lun)”、“陽有(you)(you)(you)余(yu)陰不足論(lun)(lun)(lun)”等,論(lun)(lun)(lun)診(zhen)斷者(zhe),有(you)(you)(you)“澀脈論(lun)(lun)(lun)”、“治(zhi)(zhi)病先觀形色(se)然后察脈問證(zheng)論(lun)(lun)(lun)”等;論(lun)(lun)(lun)治(zhi)(zhi)則者(zhe),有(you)(you)(you)“治(zhi)(zhi)病必求其(qi)本(ben)論(lun)(lun)(lun)”、“大病不守禁(jin)忌(ji)論(lun)(lun)(lun)”等;論(lun)(lun)(lun)具(ju)體(ti)(ti)病證(zheng)者(zhe),有(you)(you)(you)“痛風論(lun)(lun)(lun)”、“瘧論(lun)(lun)(lun)”等;論(lun)(lun)(lun)具(ju)體(ti)(ti)方藥者(zhe),有(you)(you)(you)“脾約(yue)丸(wan)論(lun)(lun)(lun)”、“石膏(gao)論(lun)(lun)(lun)”等。另外(wai),還有(you)(you)(you)其(qi)他雜論(lun)(lun)(lun)數篇。
在人(ren)體生理方面,朱震亨重(zhong)視陰血,認為 *** 難成而(er)易虧,提出著(zhu)名的“陽有余陰不足論”;在病(bing)因病(bing)機方面,朱震亨重(zhong)視濕熱(re),相火(huo),特撰(zhuan)“相火(huo)論”,指(zhi)出正常(chang)相火(huo)雖為人(ren)身動氣,但若因物欲妄(wang)動,則(ze)可成為賊邪(xie);在治療(liao)上,朱震亨注重(zhong)滋陰、養血、清熱(re),互對濫用溫補和(he)盲目攻邪(xie)。
《格致(zhi)余(yu)論》撰寫于(yu)1347年(nian),是中國最早的一部醫話專著。
朱(zhu)震(zhen)亨是(shi)浙江金華(今金華義烏)人,因世(shi)居丹(dan)溪(xi),故人稱丹(dan)溪(xi)翁或朱(zhu)震(zhen)亨。朱(zhu)震(zhen)亨為(wei)著(zhu)名的“金元四大(da)家”之(zhi)一。他自幼研讀(du)(du)理學,因母(mu)病(bing),三十(shi)歲時(shi)(shi)開始攻讀(du)(du)醫經。后(hou)從當時(shi)(shi)名醫羅知梯學醫,學術(shu)上受(shou)劉完(wan)素、李杲等影響。由于(yu)他刻苦研究,數年之(zhi)間醫名聞于(yu)四方(fang)。朱(zhu)震(zhen)亨一生著(zhu)述甚多,如有《局方(fang)發(fa)揮》、《證(zheng)因脈治》、《格(ge)致余論》、《丹(dan)溪(xi)心法》等。
⑴ 論養生:
有(you)“飲食(shi) *** 箴”、“養老論”、“慈(ci)幼論”、“醇酒宜冷(leng)飲論”、“茹淡論”、“房中補益論”等;
⑵ 論生理病理:
有(you)“受(shou)胎論(lun)”、“陽有(you)余陰(yin)(yin)不(bu)足論(lun)”、“夏月(yue)伏陰(yin)(yin)在內論(lun)”、“相火論(lun)”等(deng);
⑶ 論診斷:
有(you)(you)“澀脈(mo)論(lun)(lun)(lun)”、“治病(bing)先觀形色(se)然(ran)后察脈(mo)問證論(lun)(lun)(lun)”、“人迎氣口論(lun)(lun)(lun)”、“脈(mo)大(da)(da)必病(bing)進論(lun)(lun)(lun)”、“左大(da)(da)順男右大(da)(da)順女論(lun)(lun)(lun)”、“虛病(bing)痰病(bing)有(you)(you)似邪祟(sui)論(lun)(lun)(lun)”等;
⑷ 論治則者:
有“治病(bing)必求其本論(lun)(lun)”、“大病(bing)不守禁(jin)忌論(lun)(lun)”、“病(bing)邪(xie)雖實胃氣傷者勿使攻擊論(lun)(lun)”、“春宣論(lun)(lun)”、“張子和攻擊注論(lun)(lun)”等;
⑸ 論具體病證:
有“痛(tong)風論(lun)”、“瘧(nve)論(lun)”、“鼓(gu)脹論(lun)”、“疝氣(qi)論(lun)”、“呃逆論(lun)”、“痘疹陳氏方論(lun)”、“胎(tai)自墮論(lun)”、“難產論(lun)”、“難產胞損淋瀝論(lun)”、“胎(tai)婦轉胞病論(lun)”、“乳硬論(lun)”、“經水或(huo)紫或(huo)黑(hei)論(lun)”,
另外,還有其他雜論數篇。
金元時(shi)代(dai),《局(ju)方》盛行(xing),世人(ren)多以成方應病,不重(zhong)辨證治(zhi)療。《格致余論(lun)》實為補(bu)偏救弊之作。書中所論(lun),重(zhong)視患者個體差異,強調因(yin)人(ren)、因(yin)時(shi)、因(yin)地制宜,篇篇體現出辨證論(lun)治(zhi)精神。
在人體生理方面,朱氏重(zhong)視陰血,認為 *** 難成(cheng)而(er)易(yi)虧,提出著名的 “ 陽有余(yu)陰不(bu)足論 ” ;
在病(bing)因(yin)病(bing)機方面,朱氏重視濕熱(re)、相火,特撰(zhuan) “ 相火論 ” ,指出(chu)正常(chang)相火雖為(wei)人身動氣,但若因(yin)物欲妄動,則可成為(wei)賊邪;
在治(zhi)療上,朱(zhu)氏注重滋陰(yin)、養血、清(qing)熱(re),反對濫用(yong)溫補和盲目攻邪(xie)。
《格致余論》最后說:“陰易乏,陽(yang)易亢,攻擊(ji)宜詳審,正(zheng)氣須保護,以《局(ju)方》為戒哉(zai)!”這(zhe)一結束(shu)語(yu),正(zheng)突(tu)出了本書(shu)主旨。
《局方發揮》
《局方發揮(hui)》 1卷,元·朱(zhu)震亨撰。
《局方》是宋代官修《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簡稱。該書作為官方藥(yao)局的制劑手冊(ce)影響很大,以(yi)致 “官府守之以(yi)為法,醫門(men)傳之以(yi)為業(ye),病者持之以(yi)立命,世人習之以(yi)成俗。” 《局方發揮》
朱氏(shi)認為《局(ju)(ju)方(fang)》盛行(xing),流(liu)弊很大,《局(ju)(ju)方(fang)發揮》實則(ze)是他對《局(ju)(ju)方(fang)》存在的偏頗進(jin)行(xing)貶(bian)斥和評價的著作。
《局(ju)方(fang)發揮》不分(fen)篇(pian)卷,一氣呵(he)成,沒有明(ming)顯層次(ci)。開(kai)始先發議(yi)論(lun),然(ran)后以設問形(xing)式提出質疑,繼之予以解答,如(ru)此答問31次(ci),涉及內容相當繁(fan)雜(za),對傷寒(han)及內科、婦科雜(za)病都(dou)有論(lun)述,生理、病因(yin)、病機、辨證、方(fang)藥均有所及。
其中心思想主要是兩個方(fang)面:一是強調辨(bian)證論治(zhi),一是反(fan)對濫用溫燥,這(zhe)是朱氏的重要學術特點(dian)。
朱(zhu)氏(shi)認(ren)為,患者的(de)年齡(ling)、體質、病程久暫、標本先后、發(fa)病時令、所處(chu)方(fang)域等因(yin)素各不(bu)(bu)相同,因(yin)此即使同患一種疾病,也(ye)應(ying)因(yin)人(ren)、因(yin)時、因(yin)地制宜,處(chu)以不(bu)(bu)同方(fang)藥。如果不(bu)(bu)經辨證,即以前(qian)人(ren)已效之方(fang),應(ying)今(jin)人(ren)無限之病,則無異于刻(ke)舟求劍(jian),按圖索(suo)驥,難以獲效。而《局方(fang)》載有許多(duo)通(tong)治某(mou)病方(fang)劑,如“潤體丸(wan)”等36方(fang),都說“治諸風”、“治一切風”;“安息香丸(wan)”、“丁(ding)香丸(wan)”等方(fang)都說“治一切氣”等等,朱(zhu)氏(shi)對這種“一方(fang)通(tong)治”的(de)記述大(da)加(jia)駁斥,認(ren)為不(bu)(bu)合經意,不(bu)(bu)能去(qu)病。
芳香療法簡介及發展歷史
人類使用芳香植物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由來已久,芳香療法源于印度中國等文明古國,進而盛行于希臘與羅馬等西方國家,不過直到1928年芳香療法這個名詞才正式由法國化學家蓋特服賽博士提出,并被人們廣泛運用。所謂芳香療法,是指嚴格訓練的芳療師在綜合考慮人的身體、心理和心靈深處的需求,以及生活形態、飲食習慣、人際關系等因素的基礎上,以整體論為哲學指導一萃取植物類精油為物質基礎,以特殊的推拿方法為主要途徑,在和緩、輕柔、唯美、優雅的氛圍中,幫助人體恢復身體、心理、心靈健康的補充療法。它可以預防和治療人類疾病改善人體的免疫力,維護維護人體健康,屬于自然療法一種。
中國芳香療法,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釀制香酒的記載,至周代就有佩戴香囊、沐浴蘭湯的習俗。秦漢時期芳香療法從時間逐步上升為理論的初步探索。如《靈樞·壽夭剛柔第六》記載,用醇酒20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種,皆嘸唨,漬酒中。唐宋時期,芳香療法有了進一步發展,如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指出,外感溫熱病可以傳染也可以預防。在辟溫一節中所用方法多種多樣,所選藥物均已芳香藥物為主體,如用“太乙流金散”煙熏,用赤散搐鼻用桃汁洗方外浴等。宋代芳香藥的中外交流達到了高峰,許多著名的方劑如蘇合香丸、安息香丸、木香散、沉香散等均出自宋代。元明清時期,對外經濟貿易中,芳香藥物仍是主要產品。明代,隨著方藥學的興盛發展,芳香療法的應用和研究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普濟方中專列“諸湯香煎門”,收集97方,并詳細記載方藥組成,制作用法等,較全面的總結了15世紀以來芳香療法的經驗。<本草綱目>更是廣博搜采,豐富了芳香藥物的記錄,記載香木類35種、芳草類56種,還介紹了涂法、擦法、敷法、撲法、吹法、漱法、浴法等芳香療法的給藥方式。
中國(guo)傳統推(tui)拿手法(fa)可(ke)以與之相結(jie)合,成為特(te)色(se)療法(fa)。中國(guo)傳統推(tui)拿手法(fa)應(ying)用(yong)穴位,專(zhuan)有手法(fa)達到(dao)治療目的。
本(ben)文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5488.html.
聲明: 我們(men)致(zhi)力(li)于(yu)保(bao)護作者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bei)刊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真(zhen)實出(chu)處,未(wei)能及(ji)時(shi)與(yu)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聯系管(guan)理(li)員,我們(men)會立(li)即(ji)處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zi)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ruo)有來源標注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合法(fa)權(quan)益,請立(li)即(ji)通(tong)知我們(men)(管(guan)理(li)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men)會第一時(shi)間(jian)予(yu)以(yi)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 安息膏
下一篇: 安息香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