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六味,搗羅為細散。
功能主治 : 滋腎養(yang)肝,補肺(fei)益脾,寧心活血(xue)。治中老(lao)年人(ren)五臟(zang)精氣(qi)虧(kui)虛(xu),形體瘦弱,須發(fa)早(zao)白,牙齒不周(zhou),血(xue)枯腸(chang)燥者。
用法用量 : 每于空腹時(shi)用溫(wen)開水(shui)送(song)服3克,一日(ri)二次,或以(yi)蜜丸(wan)(wan)如(ru)赤(chi)小豆(dou)大,每服30丸(wan)(wan),溫(wen)水(shui)下。
摘錄 : 《圣(sheng)濟總錄》卷一九八
制法 : 上銼,劈碎(sui),以米醋2升煮干,更炒過,搗為(wei)末,以生(sheng)雞子(zi)清和作小餅子(zi),炙干,再為(wei)細末。
功能主治 : 腸風病甚不愈。
用法用量 : 每服(fu)(fu)2錢匕,空心陳(chen)米飲(yin)調下,午后(hou)更1服(fu)(fu)。
摘錄 : 《圣(sheng)濟總(zong)錄》卷(juan)一四(si)三
靈仙----威靈仙
【英文名】 RADIX CLEMATIDIS
【別名】鐵腳威靈仙、百條根、老虎須、鐵掃帚
【來源】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棉團鐵線蓮(山蓼) 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東北鐵線蓮(黑薇)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干燥根及根莖。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
【采集時間】秋季采挖。
【制法】揀凈雜質,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段,曬干。
【性狀】
威靈仙:根莖呈柱狀,長1。5~10cm,直徑0。3~1。5cm;表面淡棕黃色;頂端殘留莖基;質較堅韌,斷面纖維性;下側著生多數細根。根呈細長圓柱形,稍彎曲,長7~15cm,直徑0。1~0。3cm;表面黑褐色,有細縱紋,有的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木部;質硬脆,易折斷,斷面皮部較廣,木部淡黃色,略呈方形,皮部與木部間常有裂隙。氣微,味淡。
棉團鐵線蓮:根莖呈短柱狀,長1~4cm,直徑0。5~1cm。根長4~20cm,直徑 0。1~0。2cm ;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斷面木部圓形。味咸。
東北鐵線蓮:根莖呈柱狀,長1~11cm ,直徑0。5~2。5cm。根較密集,長5~23cm,直徑0。1~0。4cm;表面棕黑色;斷面木部近圓形。味辛辣。
【鑒別】
本品根的橫切面:威靈仙 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黑色。皮層寬,均為薄壁細胞,外皮層切向延長;內皮層明顯。韌皮部外側常有纖維束及石細胞,纖維直徑18~43μm 。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全部木化。薄壁細胞含淀粉粒。
棉團鐵線蓮 外皮層細胞多徑向延長,緊接外皮層的1~2列細胞壁稍增厚。韌皮部外側無纖維束及石細胞。
東北鐵線蓮 外皮層細胞徑向延長,老根略切向延長。韌皮部外側偶有纖維及石細胞。
【性味歸經】辛、咸,溫。歸膀胱經。
【功能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用法用量】 6~9g 。
【貯藏】置干燥處。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曬干。
【藥材】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黃褐色,上端殘留木質莖基,下側叢生多數細根。
根細長圓柱形,長約8~16厘米,直徑約1~4毫米,略彎曲,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細縱紋。
質堅脆易折斷,皮部與木部易脫離,斷面平坦,類圓形,皮部灰黃色,木部黃白色。
根莖質較堅韌,斷面不平坦,纖維性。
氣微弱。
味微苦。
以條勻,皮黑、肉白、堅實者為佳。
主產江蘇、安徽、浙江等地。
山東、四川、廣東、福建等地亦產。
四川所用的威靈仙是地上部分,為干燥的莖葉,莖之表面黑色,有縱溝與節,中空,質脆,易斷。
氣微、味淡。
同屬植物作威靈仙使用的尚有:①山蓼又名:綿團鐵線蓮、黑薇。
根莖呈短柱狀,黃褐色,上端殘留莖基,下側叢生細根。
根長4~10厘米,徑0.8~1.5毫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細縱紋,少數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細條狀木部;質堅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白色,木部與皮部間常有裂隙,木部類白色,略呈方形。
根莖及莖基部質堅韌;折斷面不平坦,纖維性。
氣微,味微苦。
使用于東北、華北、山東、江蘇。
②小木通,使用于云南、湖南、廣西、浙江,參見川木通條。
③柱果鐵線蓮,又名:老虎師藤,使用于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西。
④毛柱鐵線蓮,使用于廣西、福建、湖南。
⑤單葉鐵線蓮,使用于廣西、江西、安徽、浙江,參見雪里開條。
⑥山木通,使用于廣西、江西、浙江、安徽,參見山木通條。
⑦東北鐵線蓮,使用于東北。
⑧黃藥子,使用于江蘇、浙江,參見鐵腳威靈仙葉條。
此外,尚有以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使用于陜西,參見金剛刺條)、鞘柄菝葜(使用于甘肅,參見鞘菝葜條)及華東菝葜(使用于山東,參見粘魚須條)的根莖及根作威靈仙使用。
《開寶本草》、《本草圖經》、《救荒本草》等所載的威靈仙,為玄參科植物輪葉婆婆納,此種威靈仙目前未見使用。
《滇南本草》所載的威靈仙,系菊科植物顯脈旋復花,參見草威靈條。
【備注】
(1)用于風濕所致的肢體疼痛及腳氣疼痛等癥,常與羌活、獨活、牛膝、秦艽等配伍同用。用于諸骨鯁喉,可單用威靈仙15g,水煎,或加米醋煎汁,分數次含口中,緩緩吞咽。
植物形態 藤本。新鮮莖光滑無毛,有明顯的縱行纖維條紋。莖葉干后變黑色。羽狀復葉對生,粉綠色,光滑;小葉3 ~5,狹卵形至三角狀卵形,長3~7cm,寬1.5~3.6cm,先端鈍 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全緣,上面沿脈有毛;葉柄長4.5~6.5cm。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花被片一,白色,外面邊緣密生白 色短柔毛。瘦果狹卵形而扁,疏生柔毛。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于山坡、山谷或灌叢中。主產安徽、江蘇、浙江,廣泛分布兩廣地區。
采制 秋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
性狀 根莖呈不規則狀,長1.5~10cm,直徑0.3~1.5cm,表面淡棕黃色,頂端殘留莖基,兩側及下方有多數細長根。根圓柱形,略彎曲,長7 ~25cm,直徑0.1~0.3cm,表面棕黑色,有時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木部。質硬脆,斷面木部類方形。味微苦。
化學成分 含原白頭翁素(protoanemonin)、 頭翁素(anemonin)、毛茛甙(ran-unculin)、鐵線蓮皂甙(clematoside),尚含多種甙元為齊墩果酸的皂甙。
性味 性溫,味辛、咸。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于風寒痹痛、四肢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哽咽喉。
氣味:(根)苦、溫、無毒。
編輯本段主治
1、腰腳諸痛。用威靈仙末,每服一錢,空心服,溫酒送下。又方:用威靈仙一斤,洗干凈,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為末,加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泡藥的酒送下。
2、手足麻痹。用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共研為末,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丸鹽湯送下。忌茶。
3、喘咳嘔逆,不能進食。用威靈仙(焙)、半夏(姜汁浸,焙),共研為末,加皂有水熬膏,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七至十丸,姜湯送下。一日服三次。一月后見效。忌茶、面。
4、腹中痞積。用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共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送下。此方名“化鐵丸”。
5、腸風瀉血。用威靈仙、雞冠花各二兩,在米醋二升中煮干,炒為末,以雞蛋白調作小餅,炙干后再研為末。每服二錢,陳米湯送下。一天服兩次。
6、痔瘡腫痛。用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后洗。
編輯本段威靈仙新用妙方
傳統認為威靈仙有祛風濕、通經絡、消骨哽三大功效,常用量5~15g。因其性走竄,藥理學證實其還有解除食管、支氣管、輸尿管、胃及膽道等處平滑肌痙攣的作用,并有較強的消炎止痛作用,因此,臨床實踐中又摸索出其許多新用妙方。
急性腰扭傷 威靈仙20g,當歸尾10g,牛膝15g,牛蒡子l0g。水煎服,日1劑。一般3~5劑收功。
慢性咽炎、梅核氣 威靈仙、全栝樓各20g,青蒿、茯苓、陳皮各15g,黃芩、枳殼各12g,浙貝母、竹茹、桃仁各10g,生甘草5g。水煎服,日1劑。或威靈仙30g,水煎去渣,加醋、蜂蜜各10g,煮沸,分2次服,日1劑。
急性龜頭炎、陰囊濕疹 威靈仙60g,濃煎250ml,溫洗患處,日2~3次。局部紅疹、水皰、瘙癢、疼痛等癥狀一般可很快消失。
呃逆 威靈仙30g,黑芝麻20g,蜂蜜30g,加水750ml,水煎30分鐘,日1劑。
跟骨骨刺、足跟痛 威靈仙50~100g,放入2000~2500ml的清水中,煮沸30分鐘,待藥液溫度適宜,加入陳醋50ml,浸泡患足l小時。每日1次,連用7~10天。也可取本品200g,煎汁300ml,熏洗患處,每次半小時,日1~2次,連用15天。
膽結石 威靈仙60g,每日2次煎水內服;或威靈仙45g,海金砂(包)、郁金、金錢草各30g,柴胡、延胡索各15g,黃芩、枳殼、厚樸各10g。水煎服,日l劑。
外傷性食道炎 威靈仙30g,綿白糖100g,開水浸泡或煎煮。晾微溫時代茶頻飲。日1劑。
面神經麻痹 威靈仙、防風各30g,水煎服,日1劑。
外傷性神經損傷 威靈仙20~50g,當歸、紅花各15g,地龍l0g,雞血藤30g為基本方。上肢加姜黃、桑枝;肩胛胸脊部加葛根、桔梗、狗脊;腰部及下肢加續斷、桑寄生、川牛膝;氣虛加生黃芪;血瘀加乳香、沒藥;肢體屈伸不利、運動障礙明顯加伸筋草。水煎服,日1劑。
痔瘡出血 威靈仙60g,芒硝30g,煎水熏洗、坐浴患處。日1~2次。
虛寒胃痛 威靈仙30g,水煎去渣留汁,加入生雞蛋2個,紅糖適量,煮成蛋湯溫服。日1劑。此外,本品還可治療肝硬化、黃疸性肝炎、腮腺炎、輸尿管結石、支氣管炎等。
編輯本段種植
1.選地與整地:選背陽、日照時間較短、土壤較深厚的地塊,全墾,深耕耙細,起畦。
2.播種方法
(1)育苗移栽:春天用撒播法育苗,覆土不超過1厘米,然后用稻草蓋畦面,在適溫、適濕下,約半個月出苗。出苗后50—60天移栽定植。
(2)根芽移栽:春天根芽未萌動前用刀切取根芽,然后直接移栽至大田。兩種方法定植于大田的株行距為30厘米X40厘米,挖穴種植。種前穴內放足基肥。
1.中耕除草:育苗期間,幼苗出土后及時揭去所蓋之稻草,當苗高3—5厘米時中耕除草1次,以后視雜草生長情況再中耕除草l一2次。定植于大田后每年中耕除草2—3次。
2.追肥:苗期結合中耕除草施淡而少的人糞尿或其他氮肥,定植后施2次含磷的肥料或復合肥。
3.修枝:為促進根系發展,適當剪去過密的藤條。
編輯本段【采收加工】
威靈仙以根入藥。栽后2年于秋冬兩季挖取根部,除去莖葉,洗凈泥土,切段后曬干。
編輯本段化學成分
①威靈仙的根含白頭翁素、白頭翁內酯、甾醇、糖類、皂甙、內酯、酚類、氨基酸。
葉含內酯、酚類、三萜、氨基酸、有機酸。
②山蓼的葉含香豆精類0.82%、山柰酚等黃酮類0.23%及生物堿、揮發油、樹脂等,不含有皂甙、鞣質或強心甙類 ③東北鐵線蓮的根含三萜皂甙:鐵線蓮甙A、鐵線蓮甙A'、鐵線蓮甙B、鐵線蓮甙C。
④黃藥子及其變種的根含皂甙、常春藤皂甙元。
編輯本段【藥理作用】
①對循環系統的作用狹葉鐵線蓮(即山蓼)50%浸劑(1毫升/公斤)可使麻醉犬的血壓下降,腎容積縮小,其煎劑藥效僅及浸劑之半。
對離體蟾蜍心臟有先抑制后興奮的作用,其浸劑的藥效似比煎劑約大3~5倍。
其降壓作用可能與對心臟的抑制有關。
②對平滑肌的影響狹葉鐵線蓮煎劑對小鼠離體腸管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能是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對大鼠及家兔的離體腸管亦有相似作用;對小鼠離體子宮作用不明顯。
③抗利尿作用狹葉鐵線蓮制劑對小鼠、大鼠、豚鼠有顯著的抗利尿作用。
這種作用,浸劑與煎劑大致相等;50%煎劑0.2毫升約相當于腦垂體后葉素0.1單位的抗利尿效果,且其作用時間似比腦垂體后葉素為長,此種作用也可能與血壓下降、腎血管收縮有關。
④降血糖作用威靈仙浸劑對正常大鼠有顯著增強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給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后,尿糖試驗仍為陰性),故可能有降血糖作用。
⑤其他作用威靈仙(品種未鑒定)煎劑0.025克/10克(1/8的最小致死量)腹腔注射能輕度提高小鼠痛閥(熱板法),故可能有鎮痛效能。
1:3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皮膚真菌有些抑制作用。
華中威靈仙(白花藤,品種未鑒定)中提得的白花素(白頭翁腦)有抑菌作用。
另一種威靈仙的水提取物中也有原白頭翁素,可能是抗菌成分。
編輯本段【炮制】
威靈仙:揀凈雜質,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段,曬干。
酒靈仙:取威靈仙段,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涼。
(每威靈仙100斤,用黃酒12~15斤)
編輯本段【性味】
辛咸,溫,有毒。
①《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
②《珍珠囊》:甘。
③《綱目》:味微辛咸。
④《本經逢原》:苦辛,溫,小毒。
編輯本段【歸經】
入膀胱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太陽經。
②《本草求真》:專入膀胱,兼入腸、胃等經。
③《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用主治-威靈仙的功效】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
治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
(1)祛風濕止痛:用于風濕痛。
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經絡,故對全身游走性風濕痛尤為適宜。
(2)消魚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湯緩咽,治魚骨哽喉。
用于諸骨鯁咽。
可用本品煎湯,緩緩咽下,一般可使骨鯁消失。
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
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于噎膈、痞積。
編輯本段【中藥劑量】:
5~10克;治骨鯁可用30克。
本品性走竄,久服易傷正氣,體弱者宜慎用。
①《唐本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
②《開寶本草》:主諸風,宣通五藏,去腹內冷滯,心隔痰水久積,癥瘕痃癬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
③《本草衍義》:治腸風。
④《本草衍義補遺》: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⑤《本經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達,腰下脛膝起灌遲者,用為下引。
⑥《南京民間藥草》:鮮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爛敷腦門處一晝夜,見皮膚生泡即除去,治牙齦腫脹。
⑦《安徽藥材》:搗敷眉心治白喉。
⑧《廣西中草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利尿,止痛。
治風濕骨痛,黃疸,浮腫,小便不利,偏頭痛,跌打內傷。
編輯本段【宜忌】
氣虛血弱,無風寒濕邪者忌服。
①《海上集驗方》:惡茶及面湯。
②《本草衍義》: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③《本草經疏》:凡病非風濕及陽盛火升,血虛有熱,表虛有汗,痃瘧口渴身熱者,并忌用之。
④《本草匯言》:凡病血虛生風,或氣虛生痰,脾虛不運,氣留生濕、生痰、生飲者,咸宜禁之。
編輯本段【選方】
①治手足麻痹,時發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癥: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
為末,醋糊丸,梧子大。
每服七丸,用鹽湯下。
忌茶。
(《普濟方》) ②治中風手足不遂,口眼歪斜,筋骨關節諸風,腰膝疼痛,傷寒頭痛,鼻流清涕,皮膚風癢,瘰疬,痔瘡,大小腸秘,婦人經閉:威靈仙洗焙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竹筒內,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灑之,以白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酒湯下。
(《海上集驗方》) ③治腎臟風壅,腰膝沉重:威靈仙末。
蜜丸,梧子大。
溫酒服八十丸。
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膠,即是風毒積滯,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補之一月,仍常服溫補藥。
(孫兆·放杖丸) ④治腰腳疼痛久不瘥:威靈仙五兩。
搗細羅為散。
每于食前以溫灑調下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
(《圣惠方》威靈仙散)又方:用威靈仙一斤,洗干凈,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為末,加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二十丸,用泡藥的酒送下。
⑤治腳氣入腹,脹悶喘急:威靈仙末,每服二錢,酒下。
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
(《簡便單方》) ⑥治瘧疾:威靈仙,以酒一鐘,水一鐘,煎至一鐘,臨發溫服。
(《本草原始》) ⑦治噎塞膈氣:威靈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
(《唐瑤經驗方》) ⑧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姜汁浸焙)。
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
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湯下,一日三服,一月為驗。
忌茶、面。
(《綱目》) ⑨治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
上為細末。
每服三錢重,用溫灑調下。
(《普濟方》化鐵散) ⑩治癖積:威靈仙為末。
煉蜜丸,如彈子大,紅絹袋盛一丸,同精豬肉四兩煮爛。
去藥吃肉,以知為度。
(《幼科指掌》威靈仙丸) ⑾治大腸冷積:威靈仙末。
蜜丸,梧子大。
一更時,生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
(《經驗良方》) ⑿治男婦氣痛,不拘久近:威靈仙五兩,生韭根二錢半,烏藥五分,好酒一盞,雞子一個。
灰火煨一宿,五更視雞子殼軟為度。
去渣溫服,以干物壓之,側睡,向塊邊;渣再煎,次日服,覺刺痛,是其驗也。
(《摘元方》) ⒀治腸風病甚不瘥:咸靈仙(去土)、雞冠花各二兩。
上二味,銼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過,搗為末,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炙干,再為細末。
每服二錢匕,空心,陳米飲調下,午復更一服。
(《圣濟總錄》靈仙散) ⒁治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
水一斗,煎湯,先熏后洗,冷再溫之。
(《外科精義》) ⒂治便毒:威靈仙、貝母、知母各-兩。
為末。
每服三錢,空心酒調下,如不散再服。
(《癰疽神秘驗方》威靈仙散) ⒃治破傷風病: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
同搗爛,熱酒沖服,汗出。
(《衛生易簡方》) ⒄治雞鵝骨鯁:赤莖威靈仙五錢。
井華水煎服。
(《圣濟總錄》) ⒅治渚骨鯁咽。
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沙糖-盞。
水二鐘,煎一鐘,溫服。
(《綱目》) ⒆治牙痛:威靈仙、毛茛各等量。
制法:鮮藥洗凈,搗爛取汁,1000毫升藥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
用法:用棉簽沾藥水擦痛牙處。
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
(《全展選編·五官科》)
編輯本段【臨床應用】
①治療腮腺炎取鮮威靈仙根洗凈、切細、搗爛,每用1斤加米醋半斤,浸于玻璃瓶內,蓋緊勿令泄氣。
3日后取出醋浸液,用棉簽蘸涂患處,每2~3小時涂抹1次。
治療32例,除4例效果不明外,均于1~3天內癥狀消失。
②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將威靈仙根烘干研成細粉,每次取3錢與雞蛋1個攪勻,用菜油或麻油煎后服用。
每天3次,連服3天。
忌牛肉,豬肉及酸辣。
曾治療15例,14例治愈。
③治療絲蟲病鮮威靈仙根1斤切碎,加水煎煮半小時后取汁,再和入紅糖1斤,白酒2兩煎熬片刻。
總藥量在5天內分10次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小兒用量酌減。
33例普查陽性病人,治療后經1~2次復查,微絲蚴陰轉者27例。
據觀察,療效與藥量,療程有關。
用藥量不足1斤者,療效較差;用二個療程的有效率高于一個療程。
服藥后未見嚴重反應,僅少數患者胃部有燒灼感,惡心,體溫輕度升高等。
④治療關節炎取威靈仙1斤切碎,和入白酒3斤,放入鍋內隔水燉半小時取出,過濾后備用。
每次10~20毫升,日服3~4次。
治療15例,對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
⑤治療麥粒腫、結膜炎等先取2.5x2.5厘米的膠布一塊,中央剪一小孔(如黃豆大),貼于患眼對側內關穴上(雙眼患病則敷雙側),然后取威靈仙鮮葉搗爛,搓成小團,如黃豆大,置于小孔內,再覆蓋一層膠布固定,并以拇指在敷藥穴位上輕按半分鐘,以加強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
一般約40分鐘左右,局部有輕度辣感,即可將膠布和藥去掉;經1天左右局部起一小水泡,須加以保護,以防感染。
治療麥粒腫12例,結膜炎6例,外傷性角膜潰瘍1例,平均3天見效。
⑥治療扁桃體炎取鮮威靈仙全草(或單用莖、葉)2兩(干品減半),洗凈煎湯服或當茶飲,每日1劑。
觀察247例,有效率達90%。
或用鮮威靈仙葉搗爛絞汁,以棉條浸透塞鼻,對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會厭炎及諸骨鯁喉,均有效果。
用法:將消毒棉花捻成4~5厘米的長條,一端浸藥汁塞入鼻孔(左痛塞左,右痛塞右),達上鼻道。
約4~6分鐘,患者即流淚、打噴嚏,至30分鐘左右,癥狀即可顯著減輕。
如未愈,須隔4~6小時再重復治療。
⑦治療骨鯁取威靈仙1兩,加水2碗,煎成1碗,慢慢咽下,在半至1小時內服完,一日內可咽服1~2劑。
如骨鯁于食道者,酌情補液及抗感染。
治療諸骨鯁104例,服藥后90例順利消失,14例無效后改在喉鏡或食道鏡下取出骨鯁,有效率為85%左右。
其中喉咽部骨鯁32例(均為魚骨),服藥1~3劑即順利消失者27例;食道骨鯁72例(35例合并不同程度感染),均加用抗菌素,同時補液并禁食等,服藥1~8劑后除8例無效外,其余經X線透視復查鋇餐通過順利,無1例產生并發癥。
據觀察,治療效果與異物大小、梗阻部位和異物插入軟組織的深淺有關。
從動物實驗與臨床結果看,威靈仙對骨鯁的作用,可能是:一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興奮性增強,由節律收縮變成蠕動。
二骨鯁后局部攣縮,應用威靈仙后,通過其抗組織胺作用,使局部松弛,蠕動改變,從而使骨易于松脫。
食道上端為橫紋肌,中下端為平滑肌,骨鯁于中下端者收效較好,可能與此有關。
三威靈仙直接對骨無軟化作用,但喉咽食道之分泌液帶酸性,有助于其發揮療效。
但須指出,如服藥四劑無效,應結合異物種類、梗阻部位,考慮采用手術取出,以免貽誤病情。
此外(wai),有用威靈仙(xian)五錢,和入米醋(cu)適(shi)量,煎取藥液緩緩咽服,治療諸骨(gu)鯁亦有效果。
【中文名】威靈仙(侯寧極《藥譜》)
【類別】根類
【異名】能消(《開寶本草》),葳靈仙(《蘇沈良方》),葳苓仙(《珍珠囊》),鐵腳威靈仙(《綱目》),靈仙(《藥品化義》),黑腳威靈仙(《生草藥性備要》),九草階、風車(《現代實用中藥》),鮮須苗(《南京民間藥草》),黑骨頭、黑木通(《貴州民間方藥集》),鐵桿威靈仙(《藥材資料匯編》),鐵搧帚(《浙江中藥手冊》),七寸風(《廣西中獸醫藥植》),鐵腳靈仙、牛閑草、牛桿草(《江蘇植藥志》),老虎須、辣椒藤(《陸川本草》),鐵靈仙(《河北藥材》),靈仙藤、黑靈仙(《四川中藥志》),黑須公、芝查藤根(《廣東中藥》)。
【來源】為毛莨科植物威靈仙的根。
【植物形態】威靈仙
攀援性灌木,高4~10米。根多數叢生,細長,外皮黑褐。莖干后黑色,具明顯條紋,幼時被白色細柔毛,老時脫落。葉對生,羽狀復葉,小葉通常5片,罕為3片,小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7厘米,寬1.5~3.6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或廣楔形,罕有淺心形者,全緣,上面沿葉脈有細毛,下面光滑,主脈3條。圓錐花序腋生及頂生,長12~18厘米;苞片葉狀;萼片4,有時5片,花瓣狀,長圓狀倒卵形,白色,頂端常有小尖頭突出,外側被白色柔毛,內側光滑無毛;雄蕊多數,不等長,花絲扁平;雌蕊4~6,心皮分離,子房及花柱上密生白色毛。瘦果扁平狀卵形,略生細短毛,花柱宿存,延長呈白色羽毛狀。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于山野、田埂及路旁。分布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采集】秋季采挖,除去莖葉、須根及泥土,曬干。
【藥材】根莖呈不規則塊狀,黃褐色,上端殘留木質莖基,下側叢生多數細根。根細長圓柱形,長約8~16厘米,直徑約1~4毫米,略彎曲,表面棕褐色或棕黑色,有細縱紋。質堅脆易折斷,皮部與木部易脫離,斷面平坦,類圓形,皮部灰黃色,木部黃白色。根莖質較堅韌,斷面不平坦,纖維性。氣微弱。味微苦。以條勻,皮黑、肉白、堅實者為佳。
主產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山東、四川、廣東、福建等地亦產。
四川所用的威靈仙是地上部分,為干燥的莖葉,莖之表面黑色,有縱溝與節,中空,質脆,易斷。氣微、味淡。
同屬植物作威靈仙使用的尚有:①山蓼又名:綿團鐵線蓮、黑薇。根莖呈短柱狀,黃褐色,上端殘留莖基,下側叢生細根。根長4~10厘米,徑0.8~1.5毫米,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有細縱紋,少數皮部脫落露出黃白色細條狀木部;質堅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白色,木部與皮部間常有裂隙,木部類白色,略呈方形。根莖及莖基部質堅韌;折斷面不平坦,纖維性。氣微,味微苦。使用于東北、華北、山東、江蘇。②小木通,使用于云南、湖南、廣西、浙江,參見"川木通"條。③柱果鐵線蓮,又名:老虎師藤,使用于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福建、浙江、江西。④毛柱鐵線蓮,使用于廣西、福建、湖南。⑤單葉鐵線蓮,使用于廣西、江西、安徽、浙江,參見"雪里開"條。⑥山木通,使用于廣西、江西、浙江、安徽,參見"山木通"條。⑦東北鐵線蓮,使用于東北。⑧黃藥子,使用于江蘇、浙江,參見"鐵腳威靈仙葉"條。
此外,尚有以百合科植物短梗菝葜(使用于陜西,參見"金剛刺"條)、鞘柄菝葜(使用于甘肅,參見"鞘菝葜"條)及華東菝葜(使用于山東,參見"粘魚須"條)的根莖及根作威靈仙使用。《開寶本草》、《本草圖經》、《救荒本草》等所載的威靈仙,為玄參科植物輪葉婆婆納,此種威靈仙目前未見使用。《滇南本草》所載的威靈仙,系菊科植物顯脈旋復花,參見"草威靈"條。
【化學成分】①威靈仙的根含白頭翁素、白頭翁內酯、甾醇、糖類、皂甙、內酯、酚類、氨基酸。葉含內酯、酚類、三萜、氨基酸、有機酸。
②山蓼的葉含香豆精類0.82%、山柰酚等黃酮類0.23%及生物堿、揮發油、樹脂等,不含有皂甙、鞣質或強心甙類
③東北鐵線蓮的根含三萜皂甙:鐵線蓮甙A、鐵線蓮甙A"、鐵線蓮甙B、鐵線蓮甙C。
④黃藥子及其變種的根含皂甙、常春藤皂甙元。
【藥理作用】①對循環系統的作用
狹葉鐵線蓮(即山蓼)50%浸劑(1毫升/公斤)可使麻醉犬的血壓下降,腎容積縮小,其煎劑藥效僅及浸劑之半。對離體蟾蜍心臟有先抑制后興奮的作用,其浸劑的藥效似比煎劑約大3~5倍。其降壓作用可能與對心臟的抑制有關。
②對平滑肌的影響
狹葉鐵線蓮煎劑對小鼠離體腸管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能是對平滑肌的直接作用,對大鼠及家兔的離體腸管亦有相似作用;對小鼠離體子宮作用不明顯。
③抗利尿作用
狹葉鐵線蓮制劑對小鼠、大鼠、豚鼠有顯著的抗利尿作用。這種作用,浸劑與煎劑大致相等;50%煎劑0.2毫升約相當于腦垂體后葉素0.1單位的抗利尿效果,且其作用時間似比腦垂體后葉素為長,此種作用也可能與血壓下降、腎血管收縮有關。
④降血糖作用
威靈仙浸劑對正常大鼠有顯著增強葡萄糖同化的作用(即給予大鼠以大量葡萄糖后,尿糖試驗仍為陰性),故可能有降血糖作用。
⑤其他作用
威靈仙(品種未鑒定)煎劑0.025克/10克(1/8的最小致死量)腹腔注射能輕度提高小鼠痛閥(熱板法),故可能有鎮痛效能。1:3水浸劑在試管內對皮膚真菌有些抑制作用。華中威靈仙(白花藤,品種未鑒定)中提得的白花素(白頭翁腦)有抑菌作用。另一種威靈仙的水提取物中也有原白頭翁素,可能是抗菌成分。
【炮制】威靈仙:揀凈雜質,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段,曬干。酒靈仙:取威靈仙段,用黃酒拌勻悶透,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干,取出放涼。(每威靈仙100斤,用黃酒12~15斤)
【性味】辛咸,溫,有毒。
①《開寶本草》:"味苦,溫,無毒。"
②《珍珠囊》:"甘。"
③《綱目》:"味微辛咸。"
④《本經逢原》:"苦辛,溫,小毒。"
【歸經】入膀胱經。
①《本草經疏》:"入足太陽經。"
②《本草求真》:"專入膀胱,兼入腸、胃等經。"
③《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消痰涎,散癖積。治痛風、頑痹、腰膝冷痛,腳氣,瘧疾,癥瘕積聚,破傷風,扁桃體炎,諸骨鯁咽。
(1)祛風濕止痛:用于風濕痛。其性善行,能通行十二經絡,故對全身游走性風濕痛尤為適宜。
(2)消魚骨:用本品30克(加醋)煎湯緩咽,治魚骨哽喉。用于諸骨鯁咽。可用本品煎湯,緩緩咽下,一般可使骨鯁消失。亦可和入米醋、砂糖服。此外本品能消痰水,可用于噎膈、痞積。
【中藥劑量】:5~10克;治骨鯁可用30克。本品性走竄,久服易傷正氣,體弱者宜慎用。
①《唐本草》:"腰、腎、腳膝、積聚、腸內諸冷病,積年不瘥,服之效。"
②《開寶本草》:"主諸風,宣通五藏,去腹內冷滯,心隔痰水久積,癥瘕痃癬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
③《本草衍義》:"治腸風。"
④《本草衍義補遺》:"痛在上者("上者"一作"上下者")服之。"
⑤《本經逢原》:"痘疹毒壅于上不能下達,腰下脛膝起灌遲者,用為下引。"
⑥《南京民間藥草》:"鮮根泡酒服治胃痛;和白糖打爛敷腦門處一晝夜,見皮膚生泡即除去,治牙齦腫脹。"
⑦《安徽藥材》:"搗敷眉心治白喉。"
⑧《廣西中草藥》:"祛風除濕,通經活絡,利尿,止痛。治風濕骨痛,黃疸,浮腫,小便不利,偏頭痛,跌打內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浸酒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宜忌】氣虛血弱,無風寒濕邪者忌服。
①《海上集偏方》:"惡茶及面湯。"
②《本草衍義》:"性快,多服疏人五臟真氣。"
③《本草經疏》:"凡病非風濕及陽盛火升,血虛有熱,表虛有汗,痃瘧口渴身熱者,并忌用之。"
④《本草匯言》:"凡病血虛生風,或氣虛生痰,脾虛不運,氣留生濕、生痰、生飲者,咸宜禁之。"
【選方】①治手足麻痹,時發疼痛;或打撲傷損,痛不可忍,或癱瘓等癥:威靈仙(炒)五兩,生川烏頭,五靈脂各四兩。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七丸,用鹽湯下。忌茶。(《普濟方》)
②治中風手足不遂,口眼歪斜,筋骨關節諸風,腰膝疼痛,傷寒頭痛,鼻流清涕,皮膚風癢,瘰疬,痔瘡,大小腸秘,婦人經閉:威靈仙洗焙為末,以好酒和令微濕,入竹筒內,牢塞口,九蒸九曝,如干,添酒重灑之,以白蜜和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酒湯下。(《海上集偏方》)
③治腎臟風壅,腰膝沉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溫酒服八十丸。平明微利惡物如青膿膠,即是風毒積滯,如未利,再服一百丸,取下,后食粥補之一月,仍常服溫補藥。(孫兆·放杖丸)
④治腰腳疼痛久不瘥:威靈仙五兩。搗細羅為散。每于食前以溫灑調下一錢,逐日以微利為度。(《圣惠方》威靈仙散)又方:用威靈仙一斤,洗干凈,在好酒中泡七天,取出研為末,加面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泡藥的酒送下。
⑤治腳氣入腹,脹悶喘急:威靈仙末,每服二錢,酒下。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簡便單方》)
⑥治瘧疾:威靈仙,以酒一鐘,水一鐘,煎至一鐘,臨發溫服。(《本草原始》)
⑦治噎塞膈氣:威靈仙一把,醋、蜜各半碗,煎五分服,吐出宿痰。(《唐瑤經偏方》)
⑧治停痰宿飲,喘咳嘔逆,全不入食:威靈仙(焙)、半夏(姜汁浸焙)。為末,用皂角水熬膏,丸綠豆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姜湯下,一日三服,一月為驗。忌茶、面。(《綱目》)
⑨治痞積:威靈仙、楮桃兒各一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重,用溫灑調下。(《普濟方》化鐵散)
⑩治癖積:威靈仙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紅絹袋盛一丸,同精豬肉四兩煮爛。去藥吃肉,以知為度。(《幼科指掌》威靈仙丸)
⑾治大腸冷積:威靈仙末。蜜丸,梧子大。一更時,生姜湯下十丸至二十丸。(《經驗良方》)
⑿治男婦氣痛,不拘久近:威靈仙五兩,生韭根二錢半,烏藥五分,好酒一盞,雞子一個。灰火煨一宿,五更視雞子殼軟為度。去渣溫服,以干物壓之,側睡,向塊邊;渣再煎,次日服,覺刺痛,是其驗也。(《摘元方》)
⒀治腸風病甚不瘥:咸靈仙(去土)、雞冠花各二兩。上二味,銼劈,以米醋二升煮干,更炒過,搗為末,以生雞子清和作小餅子,炙干,再為細末。每服二錢匕,空心,陳米飲調下,午復更一服。(《圣濟總錄》靈仙散)
⒁治痔瘡腫痛:威靈仙三兩。水一斗,煎湯,先熏后洗,冷再溫之。(《外科精義》)
⒂治便毒:威靈仙、貝母、知母各-兩。為末。每服三錢,空心酒調下,如不散再服。(《癰疽神秘偏方》威靈仙散)
⒃治破傷風病:威靈仙半兩,獨頭蒜一個,香油一錢。同搗爛,熱酒沖服,汗出。(《衛生易簡方》)
⒄治雞鵝骨鯁:赤莖威靈仙五錢。井華水煎服。(《圣濟總錄》)
⒅治渚骨鯁咽。威靈仙一兩二錢,砂仁一兩,沙糖-盞。水二鐘,煎一鐘,溫服。(《綱目》)
⒆治牙痛:威靈仙、毛茛各等量。制法:鮮藥洗凈,搗爛取汁,1000毫升藥汁加75%酒精10毫升,用以防腐。用法:用棉簽沾藥水擦痛牙處。注意不可多擦,以免起泡。(《全展選編·五官科》)
【臨床應用】①治療腮腺炎
取鮮威靈仙根洗凈、切細、搗爛,每用1斤加米醋半斤,浸于玻璃瓶內,蓋緊勿令泄氣。3日后取出醋浸液,用棉簽蘸涂患處,每2~3小時涂抹1次。治療32例,除4例效果不明外,均于1~3天內癥狀消失。
②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將威靈仙根烘干研成細粉,每次取3錢與雞蛋1個攪勻,用菜油或麻油煎后服用。每天3次,連服3天。忌牛肉,豬肉及酸辣。曾治療15例,14例治愈。
③治療絲蟲病
鮮威靈仙根1斤切碎,加水煎煮半小時后取汁,再和入紅糖1斤,白酒2兩煎熬片刻。總藥量在5天內分10次服完,每日早晚各1次,小兒用量酌減。33例普查陽性病人,治療后經1~2次復查,微絲蚴陰轉者27例。據觀察,療效與藥量,療程有關。用藥量不足1斤者,療效較差;用二個療程的有效率高于一個療程。服藥后未見嚴重反應,僅少數患者胃部有燒灼感,惡心,體溫輕度升高等。
④治療關節炎
取威靈仙1斤切碎,和入白酒3斤,放入鍋內隔水燉半小時取出,過濾后備用。每次10~20毫升,日服3~4次。治療15例,對改善癥狀有一定效果。
⑤治療麥粒腫、結膜炎等
先取2.5x2.5厘米的膠布一塊,中央剪一小孔(如黃豆大),貼于患眼對側內關穴上(雙眼患病則敷雙側),然后取威靈仙鮮葉搗爛,搓成小團,如黃豆大,置于小孔內,再覆蓋一層膠布固定,并以拇指在敷藥穴位上輕按半分鐘,以加強藥物對穴位的 *** 作用。一般約40分鐘左右,局部有輕度辣感,即可將膠布和藥去掉;經1天左右局部起一小水泡,須加以保護,以防感染。治療麥粒腫12例,結膜炎6例,外傷性角膜潰瘍1例,平均3天見效。
⑥治療扁桃體炎
取鮮威靈仙全草(或單用莖、葉)2兩(干品減半),洗凈煎湯服或當茶飲,每日1劑。觀察247例,有效率達90%。或用鮮威靈仙葉搗爛絞汁,以棉條浸透塞鼻,對咽喉炎、扁桃體炎、急性會厭炎及諸骨鯁喉,均有效果。用法:將消毒棉花捻成4~5厘米的長條,一端浸藥汁塞入鼻孔(左痛塞左,右痛塞右),達上鼻道。約4~6分鐘,患者即流淚、打噴嚏,至30分鐘左右,癥狀即可顯著減輕。如未愈,須隔4~6小時再重復治療。
⑦治療骨鯁
取威靈仙1兩,加水2碗,煎成1碗,慢慢咽下,在半至1小時內服完,一日內可咽服1~2劑。如骨鯁于食道者,酌情補液及抗感染。治療諸骨鯁104例,服藥后90例順利消失,14例無效后改在喉鏡或食道鏡下取出骨鯁,有效率為85%左右。其中喉咽部骨鯁32例(均為魚骨),服藥1~3劑即順利消失者27例;食道骨鯁72例(35例合并不同程度感染),均加用抗菌素,同時補液并禁食等,服藥1~8劑后除8例無效外,其余經X線透視復查鋇餐通過順利,無1例產生并發癥。據觀察,治療效果與異物大小、梗阻部位和異物插入軟組織的深淺有關。從動物實驗與臨床結果看,威靈仙對骨鯁的作用,可能是:一直接作用于平滑肌,使興奮性增強,由節律收縮變成蠕動。二骨鯁后局部攣縮,應用威靈仙后,通過其抗組織胺作用,使局部松弛,蠕動改變,從而使骨易于松脫。食道上端為橫紋肌,中下端為平滑肌,骨鯁于中下端者收效較好,可能與此有關。三威靈仙直接對骨無軟化作用,但喉咽食道之分泌液帶酸性,有助于其發揮療效。但須指出,如服藥四劑無效,應結合異物種類、梗阻部位,考慮采用手術取出,以免貽誤病情。此外,有用威靈仙五錢,和入米醋適量,煎取藥液緩緩咽服,治療諸骨鯁亦有效果。
【名家論述】①《海上集偏方》:"威靈仙,去眾風,通十二經脈,疏宣五臟冷膿宿水變病,微利不渴。人服此,四肢輕健,手足溫暖,并得清涼。"
②《綱目》:"威靈仙,氣溫,味微辛咸。辛泄氣,咸泄水,故風濕痰飲之病,氣壯者服之有捷效,其性大抵疏利,久服恐損真氣,氣弱者亦不可服之。"
③《本草經疏》:"威靈仙,主諸風,而為風藥之宜導善走者也。腹內冷滯,多由于寒濕,心膈痰水,乃飲停于上、中二焦也,風能勝濕。濕病喜燥,故主之也。膀胱宿膿惡水,靡不由濕所成,腰膝冷疼,亦緣濕流下部侵筋致之,祛風除濕,病隨去矣。其曰久積癥瘕、痃癖、氣塊及折傷。則病于血分者多,氣分者少,而又未必皆由于濕,施之恐亦無當,取節焉可也。"
④《藥品化義》:"靈仙,性猛急,蓋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絡。主治風、濕、痰、壅滯經絡中,致成痛風走注,骨節疼痛,或腫,或麻木。風勝者,患在上,濕勝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為血熱,血熱為本,而痰則為標矣,以此疏通經絡,則血滯痰阻,無不立豁。若中風手足不遂,以此佐他藥宣行氣道。酒拌,治兩臀痛。因其力猛,亦能軟骨,以此同芎、歸、龜甲、血余,治臨產交骨不開,驗如影響。"
⑤《本草正義》:"威靈(ling)仙,以走(zou)竄消克(ke)為(wei)(wei)能事,積濕(shi)停(ting)痰,血凝(ning)氣(qi)滯(zhi),諸實宜之。味(wei)有微(wei)辛,故(gu)亦謂(wei)祛風(feng),然惟風(feng)寒濕(shi)三(san)氣(qi)之留凝(ning)隧絡,關節不利諸病(bing),尚為(wei)(wei)合宜,而(er)性頗銳利,命(ming)名(ming)之義,可想(xiang)而(er)知,乃唐人著《威靈(ling)仙傳(chuan)》竟謂(wei)治(zhi)中(zhong)風(feng)不語,手足不遂,口眼歪斜云云,則人有誤會矣。"
提醒您(nin):威靈仙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絡,使(shi)用前請(qing)遵醫囑(zhu)。
中醫關節病研究資料(Water版)【3】
中醫翁-Water
博聞深思,孤獨求敗
來自專欄中醫專病研究資料
《鄧占元醫萃》
63頁,痹癥
{18}
王XX,男,40歲,工人。
患者十天前雨中趕路,全身被濕,回家后即感不適,身痛緊如裹,未引起注意,照常工作,一日前突感腰腿酸痛難忍,牽連右臂部及右腋下,動則疼痛加劇。今晨來診,面色青白,四肢不溫,舌體胖大,質淡,苔白膩,脈沉細。此屬寒濕痹證,治以祛寒止痛、活血通絡,用程氏蠲痹湯加減:獨活12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元胡12克、制乳香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0克、青風藤12克、松節15克、甘草6克,四劑。
二診:服藥后腰背酸痛大減,但右膝關節仍感痛楚,右下肢不能伸直,伴酸麻無力。藥已中病,擊鼓再進:秦艽10克、桂枝6克、麻黃4克、杏仁10克、制乳香10克、赤芍10克、松節12克、川牛膝10克、青風藤12克、元胡10克、甘草6克,四劑。
三診:腿已能伸直,可行走一段路,尚有酸困無力之感,此為寒濕之邪未凈。濕邪纏綿難愈,以祛濕之麻杏薏甘湯加味:麻黃6克、杏仁12克、薏仁25克、白術10克、防己10克、川牛膝10克、蠶砂10克、木瓜10克、甘草5克,二劑。
四診:已能步行就診,有時小腿酸,此乃邪未退凈,正氣已傷,氣血有滯。擬扶正與祛邪、補氣與活血并治。處方:當歸10克、炒白芍12克、川芎6克、黃芪30克、紅花10克、靈仙12克、川牛膝10克、防己10克、青風藤12克、松節12克、甘草5克,八劑。
續后再以舒筋通絡、調和氣血藥酌情加減運用。共服藥三十余劑,恢復健康。
〔按語〕冒雨急走,疲乏勞累,寒濕入侵,閉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濟生方》說:“皆因體虛,腠理空疏,受風寒濕氣而成痹也。”故肢體、關節酸痛難忍,動則加劇,肢麻沉重,難以步行,舌苔白膩。
治寒濕痹證,選祛寒止痛、活血通絡之程氏蠲痹湯最宜。麻桂溫經散寒、通達四肢,芍藥、元胡緩急而止痛,秦艽、獨活祛風濕,苡仁、杏仁滲濕,牛膝、松節強壯下肢,青風藤專治筋骨拘急疼痛、不易屈伸,后期合用扶正之品,而取顯效。
Water按:
《醫學心悟》“蠲痹湯”:
羌活、獨活各一錢, 桂心五分,秦艽一錢,當歸三錢,川芎七分,甘草五分,海風藤二錢,桑枝三錢,乳香、木香各二錢。水煎服。
通治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痹。
風氣勝者,更加秦艽、防風;寒氣勝者,加附子;濕氣勝者,加防己、萆、苡仁。痛在上者,去獨活,加荊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間有濕熱者,其人舌干、喜冷、口渴、溺赤、腫處熱辣,此寒久變熱也,去肉桂,加黃柏三分。
67頁,流痰(胸椎結核)
{19}
李XX,女,34歲,干部,已婚。
1968年發現胸椎結核,在東北X醫院經石膏床治療八個月,稍有好轉;一年后因懷孕又加重,再次診斷為胸椎結核,當地治療無效,于1971年8月12日轉入呼市醫院外科治療,仍診斷為胸椎結核,右腋下膿腫形成。保守治療月余,療效不顯,邀余會診。
初診:1971年4月15日。
面色暗淡無華,精神倦怠,少氣懶言。自述潮熱盜汗、食欲不振、腰背疼痛。右側腋下破潰,米泔樣腥味膿汁滲出。舌質淡瘦,苔白滑,脈沉細而弱。此系久病氣血皆虛,陰寒凝滯。陰血虛衰則潮熱盜汗;氣虛則乏力脈弱、少氣懶言;陰寒凝滯則發為流痰陰疽。治宜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熟地15克、砂仁5克、鹿角膠10克(烊化)、麻黃3克、白芥子12克、姜炭2克、肉桂3克、枳殼10克、甘草3克、秦艽3克、地龍9克,十四劑。
4月29日復診。服上方十四劑后、右腋下破潰處膿汁滲出大減,有疼痛感覺,此為由陰轉陽之佳兆。改用補氣培土、健脾助陽之補中益氣湯加味:炙芪30克、黨參12克、陳皮10克、當歸10克、炒白芍13克、升麻3克、柴胡5克、雞內金10克、桂枝4克、枳殼7克、白術10克,六劑。
5月9日三診。進上方六劑后,癥狀減輕不明顯,遂于上方中加入炒香附15克、元胡12克,再服六劑。
5月22日四診。恰逢月經來潮,用調和氣血、健脾和營之逍遙散加減:當歸10克、炒白芍12克、云苓12克、柴胡6克、焦術10克、香附10克、枳殼10克、芥穗5克、黨參10克、甘草3克、生姜3片,十劑。
6月5日五診。腰背時疼時止,右腋下潰破痊愈,無膿汁滲出,食欲增加,精神佳,舌脈轉正常。停服湯劑,以十全大補丸及人參歸脾丸,早晚分服各一丸。
6月25日六診。恰逢月經剛過,尚正常,患處皮膚色紅嫩,新生肉芽長出,無疼痛感。X光片顯示:胸椎骨質破壞部分已鈣化,繼服以上兩種丸藥調理。
7月24日痊愈出院。
〔按語〕“流痰”病亦稱“骨癆”或“瘡癆”。此病侵蝕骨質,難以治愈,現代醫學多以手術治療,但常因治療不徹底前復發,部分患者不愿意手術治療,求服中藥。用陽和湯治療此疾,頗多效驗。此患流痰病日久,正氣已衰,治當攻補兼施,用陽和湯、補中益氣湯先后續服,待正進邪卻后再調和氣血,并理陰陽。陽和湯補而不滯,為增強療效,可加減化裁。此患潰處流出膿水量多,故加白芥子量,痛甚則佐入元胡,加黃芪為斂瘡,佐砂仁則補而不膩。正氣大傷,不能急于求成,后期用丸劑緩補,使體力漸復,經百余日治療,終于治愈。
Water按:
《外科全生集》“陽和湯”
熟地一兩,肉桂(去皮,研粉)一錢,麻黃五分,鹿角膠三錢,白芥子二錢,姜炭五分,生甘草一錢。煎服。
治鶴膝風,貼骨疽,及一切陰疽。如治乳癖乳巖,加土貝五錢。
馬曰:此方治陰癥,無出其右,用之得當,應手而愈。乳巖萬不可用。陰虛有熱及破潰日久者,不可沾唇。
68頁,流痰(腰椎結核)
{20}
李XX,女,18歲,學生。1975年4月8日初診。
腰痛兩月余,以右側為甚,夜間加重,活動不便,精神欠佳,伴骨蒸潮熱,食欲不振,體弱無力,閉經。檢查第四、五腰椎右側明顯壓痛,局部漫腫不紅,舌質淡紅,苔白,脈弱小而數。證屬腎虛頻凝、風寒阻絡。治宜和陽通滯、散寒化痰:熟地15克、砂仁6克、肉桂6克、姜炭3克、麻黃3克、白芥子6克、鹿角膠6克(烊化)、公英18克、威靈仙9克、雞血藤15克、秦艽10克、甘草3克,六劑。
4月20日二診。疼痛減輕,活動靈便,舌脈如前。上方中加白頭翁30克,繼續服十劑。
4月28日三診,腰痛消失,活動靈便,腰椎右側仍有輕微壓痛、舌苔薄白,脈弦細略弱。此正氣不足、寒痰滯留,前法加補氣扶正之品:熟地15克、砂仁6克、肉桂6克、白芥子6克、鹿角膠6克(烊化)、秦艽10克、黃芪60克、炒山藥30克、甘草3克,六劑。
5月11日四診。腰椎右側壓痛已不明顯,精神尚佳,飲食及睡眠均好,舌脈如常。上方改肉桂4克、黃芪30克繼續服六劑。
守上方服藥十余劑后,請癥狀消失,體力恢復,病未復發。
〔按語〕患者先天不足,腎虛骨寒,加之風寒侵襲,痰濁凝聚,風痰阻絡,氣滯血瘀,發為流痰,初治和陽通滯、溫補開腠,用陽和湯標本兼顧。方中熟地、姜炭、肉桂、鹿角膠等溫陽補虛,麻黃開泄腠理以祛邪,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靈仙散寒消結,秦艽祛風兼制藥性之燥,公英、雞血藤化瘀通滯。
為增強活血化瘀止痛之效,二診時加白頭翁。服藥十余劑后堵癥狀緩解,惟壓痛如故,此一因正氣素虛,二則多用發散之品攻邪,耗氣難免,所以減麻黃、姜炭、靈仙諸品,而加入大劑量黃芪以助正斂瘡。由于辨證處方切合病情,患者堅持服藥,終使流痰重病在較短時間內獲愈。
70頁,流痰(右跟骨結核)
{21}
齊XX,女,24歲,演員,已婚。
患者因右足跟疼痛半年,加重兩周,行動不便而住X醫院外科,確診為右跟骨結核,外科建議手術治療,本人愿服中藥,邀余會診。
初診:1962年秋末。
右足跟皮色暗紫,觸之冰涼,局部漫腫,似有皮與骨分離之感。夜間骨蒸盜汗,而黃消瘦,月經不調。右足跟疼痛時作,痛時熱敷可稍綏解,或抱足搓摸也覺舒服,舌質紅,苔白滑,脈細無力。此腎虛寒侵、氣虛骨空、瘀血阻絡之證。治宜溫經散寒化痰、補腎益氣壯骨:麻黃3克、熟地15克、丹皮10克、白芥子10克、姜半夏9克、姜炭3克、川斷10克、補骨脂13克、黃芪30克、生甘草5克、鹿角膠6克(烊化),十劑。
再診:服上藥之后病情變化不大,患處有波動感,舌脈如前。自思患者病程較長,寒邪深入,非溫熱重劑,難以從陰轉陽,故于上方內加入制附子12克、生薏仁10克,繼續服十劑。
三診:自覺大有好轉,足跟已不疼痛,活動自如,唯五心煩熱,夜寐不安,舌苔白,脈細數。此因流痰日久,寒蘊化熱,灼傷腎陰而成陰虛火旺之證。故于上方中減燥熱之品,加滋陰清熱藥以治:麻黃3克、生地12克、生甘草3克、白芥子10克、補骨脂13克、丹皮10克、黃芪15克、秦艽10克、銀柴胡10克、鹽黃柏6克、苡仁10克、鹿角粉6克(沖服),六劑。
四診:脈證同前,守方再進六劑。
五診:夜熱心煩、神疲不寐減輕,唯覺足膝無力。舌質紅,少苔,脈細數無力。久病氣血兩虛,應陰陽并調、氣血雙補,每周服前方兩劑,間服人參養榮丸早晚各一丸,淡鹽湯送服。
患者經兩個多月治療,連續服藥50余劑,諸癥消失,漫腫吸收,X光片復查:右跟骨骨質鈣化,臨床治愈。
[按語]患者病久正氣已傷,證屬虛寒。初服溫補開腠之陽和湯散寒化痰,熱藥量小,故收效甚微。次診針對病本之陰寒虛,陽和湯中加入大量附子從陰轉陽,配入苡仁化痰排膿、療效較著。后因熱灼腎陰,陰虛火旺,故佐滋陰清熱之品,配以調補氣血,益腎壯骨藥物。堅持服藥,終使冷膿腫自行吸收,骨質鈣化,免除了手術之苦。
82頁,(兒科)痹證
{22}
孫XX,女,13歲。1975年3月10日初診。
兩個月來左膝疼痛,漸及兩膝兩踝,運動欠靈活,天寒尤甚。經中西藥治療,仍時輕時重,未能治愈。查兩膝關節壓痛明顯,踝關節稍腫,運動受限。舌苔白薄而滑,脈緩。證屬風濕阻絡,用祛風濕、散寒邪之法:桑寄生12克、獨活10克、秦艽10克、川牛膝12克、蒼術10克、木瓜10克、桂枝8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苡仁10克、忍冬藤12克,十劑。
3月21日二診。關節腫痛稍減,兩踝關節仍痛,持重行走時尤甚。舌質如常,苔薄黃,脈沉緩。再予活絡利關節之劑:青風藤8克、紅花6克、秦艽6克、海風藤8克、木瓜10克、乳香3克、川牛膝10克、沒藥3克、松節6克、生側柏10克、木通6克、防風5克、羌活5克,十劑。
3月31日三診。下肢疼痛減輕,膝無不適,行走自如,步態正常,持重時踝部稍有酸脹感。繼服活絡利關節之劑:川牛膝8克、防己6克、防風6克、青風藤8克、秦艽6克、松節10克、杭芍10克、當歸10克、桑枝12克、宣木瓜10克、絲瓜絡10克,六劑。
4月12日四診。下肢已無不適,僅在過勞后踝關節稍有磨擦感,舌脈正常。上方六付,間日服一劑鞏固療效。
〔按語〕風寒濕三邪是痹證的主要原因,兒童以熱痹居多,因為風寒易于從陽化熱。本例施以祛風活絡利關節之法著重用側柏、防風、青風藤、羌活散風活絡,紅花、乳香、沒藥、水瓜、秦艽活血止痛舒筋,松節、牛膝、木通逐濕利關節,收到良好效果。
《臨證實踐》(李鳳林)
Water按:以下節選,皆出自兒科分類。
38頁,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屬于中醫的痹證范圍。本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的兩種。急性的多屬于熱痹,慢性的多屬于風、寒、濕痹。
一、病因病理
由于體虛陽氣不足,不足則表虛,表虛則衛陽元氣不固,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素問·痹論》)。如風氣偏盛,疼痛游走不定,或見惡風發熱,自汗,稱為風痹;風盛則動,風者善行數變,痹久可傳為筋痹。寒氣偏盛,疼痛劇烈,痛有定處,稱為寒痹,寒盛至骨,寒則血凝泣,痹久可傳為骨痹。濕氣偏盛,痛雖不甚,但肢體沉重難移,活動不靈,甚則關節、脛(jìng,小腿)部濕腫,稱為濕痹;濕邪性質粘膩,濕氣蓄留,不易升散,痹久可傳為肌痹。若濕邪留戀不已,與風邪結合,稱為風濕,與寒邪結合,稱為寒濕。若嗜酒辛辣,熱蘊中州或因風寒客邪不解,久蘊化熱,與濕邪結合,則稱為濕熱痹。
二、辨證治療
1、風痹(行痹)
癥狀:全身或四肢關節疼痛,游走不定,關節屈伸不便,或有惡風發熱、自汗,甚則腰脊痠軟。
檢查:脈浮緩,舌苔薄白,聽診心肺正常,四肢運動時而異常、時而正常。
治法:祛風通絡,活血化瘀。
處方:五痹丸(見207頁)、通絡湯(見196頁)。
2、寒痹(痛痹)
癥狀:全身或四肢關節疼痛較劇,痛而不移,關節屈伸不便,運動時關節吱響,喜厚衣絮,得熱則減,得寒血凝則痛劇,運動時痹痛則減,沉靜時痹痛則增。
檢查:脈沉遲或弦緊,舌苔薄白,四肢關節有的不能高抬彎曲,皮色不變,走路跛行。
治法:溫經散寒、祛風化濕。
處方:三七血紅散(湯,見207頁)、五痹丸加桂皮附子。
3、濕痹(著痹)
癥狀:全身或四肢疼痛沉重,肌肉、皮膚麻木不仁,關節紅腫熱痛,有的關節積液,不得屈伸,行路困難。
檢查:脈沉緩,舌苔白膩、關節浮腫,有壓痕。
治法:清熱利濕,祛風化濕。
處方:蒼柏湯(見203頁)、瀉白勝濕湯(見211頁)。
4、熱痹
癥狀:全身或局部關節疼痛,痛不可觸,痛處紅腫灼熱,關節腫脹,動則痛甚,并有發熱惡風,或有骨蒸煩熱。
檢查:脈弦數或細數,舌質鮮紅,舌苔黃燥,有的關節痛腫、畸形、不能行走。
治法:清熱利濕、活血祛風、消壅散腫。
處方:黃柏蒼術湯加味:黃柏、蒼術、南星、桂枝、防已、靈仙、桃仁、紅花、膽草、羌活、白芷、川芎。神曲、乳香、沒藥。蒼柏湯(見203頁)。
典型病例:杜X,男,6歲。
{23}
病史:腿痛兩個月,雙膝關節痛,有時串痛,不紅不腫,走路不便,無汗,服藥無效。化驗血沉一小時14毫米,抗鏈球菌試驗800單位。
檢查:脈浮緩,舌質正常,聽診心肺正常,走路玻行關節均正常。
治法:活血祛風、通經利竅。
處方:五痹湯四劑。
復診疼痛已愈,走路右腿不方便。前方加附子服八劑,再診請癥痊愈,走路無妨。
復查血沉一小時9毫米,抗鏈球菌試驗500單位以下。口服加味消瘀散、參苓白術散鞏固之。
Water按:
以下方藥,從其著作找出,附于下文。
五痹丸(驗方)
〔適應癥〕風濕性關節炎(痹癥)。
〔處方〕生川烏10克、生草烏10克、紫草根90克、烏梅肉60克、金銀花60克、制乳香90克、制沒藥60克、羌活60克、桂枝90克、透骨草60克、紅花60克、當歸90克、甘草90克
〔制法〕共碾研細面,煉蜜為丸,每丸重8克。
〔用法〕成人每服一丸,日服二次,黃酒為引。
〔備注〕孕婦禁服。體壯邪實者,服藥后微汗。生川烏、生草烏不宜超量。
通絡湯(驗方)
〔適應癥〕痹證(風濕性關節炎)、痙證、中風證等。
〔處方〕當歸10克、紅花6克、牛膝6克、全蝎10克、絲瓜6克、葛根10克、天麻6克、僵蠶10克、鉤藤6克、雞血藤10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每次100毫升,煎兩次。
〔用法〕1~7歲每服20~30毫升,8~15歲每服40~50毫升,成人服100毫升,日服2~3次。
〔備注〕此藥劑量成人可加量服,孕婦禁服。
三七血紅散(驗方)
〔適應癥〕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
〔處方〕當歸尾90克、制川烏90克、乳香珠90克、沒藥珠90克、血竭90克、西紅花30克、漢三七90克、麝香1.5克、自然銅90克、骨碎補90克
〔制法〕先碾研粗料,再研入西紅花、麝香、血竭。合勻后,每包3克,蜜封備用。
〔用法〕成人每服1~2包,黃酒或白酒送服,日兩次。
〔備注〕孕婦禁服。忌食豆類食物。
蒼柏湯(驗方)
〔適應癥〕關節炎。
〔處方〕蒼術15克、黃柏15克、制川烏9克、紅花9克、沒藥9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甘松9克、桂枝9克、防已9克、牛膝9克、細辛3克、益母草12克
〔制法〕水煎二次,每次煎100毫升。
〔用法〕成人每服100毫升,日服兩次。
瀉白勝濕湯(改革方)
〔適應癥〕白帶癥、風濕性關節炎。
〔處方]桑皮12克、地骨皮9克、粳米9克、羌活12克、獨活9克、川芎9克、蔓荊子12克、藁本9克、防風9克、甘草6克
〔制法〕水煎每次100毫升,煎2~8次。
〔用法〕成人每服100毫升,小兒酌減,日服二次。
〔備注〕無粳米以大米代之。血瘀者加桃仁、紅花。白帶屬寒象減骨皮加小茴香、川楝子。
《三十年臨證探研錄》(鄒孟城)
歷節風痛誤藥辨治
{24}
岳父業于金融。七十年代初年方半百,奉命支援外地建設。由于環境簡陋,寒濕易侵,漸覺關節疼痛,游走不定。當地所用,盡祛風辛燥之劑。病益篤,來滬調治,始得好轉,又急于因公返回。余特書“簡述”一文,以供當地醫家參考,惜全未采用,及至四肢關節腫脹強直,行動惟艱,始退休回滬,雖勉力調治,終覺良機已失,心長而力短矣。今將當日原文錄下,以志其事。
岳父年逾花甲,形體瘦瘠,早歲辛苦勞碌,調養失宜。是以羸弱之質,時患肢節疼痛,勞傷內損固有之,風寒外入亦有之,因病小而忽諸。久而不治,厥疾乃甚。浸至二年前春夏之交,一身肢節盡疼痛如虎咬,手指關節既腫且大。飲食起居,艱于自理,是為歷節風痛也,西醫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久經中西醫選治,湯丸并進,而又舉凡針灸、導引、按摩、運動之法,靡不施行,終鮮效機。及至盛夏,病不少減,行動困憊,肌肉盡削。暑本濕熱之氣,常人受之,猶汗流不輟,而岳父滴汗不淌,渾身不適,難可名狀。因思風邪閉于腠理,不開鬼門,病何以祛?遂投《金匱》烏頭湯(烏頭、麻黃、芍藥、甘草、黃芪、白蜜),汗仍不露。方中加入桂枝,助麻黃以迫汗,各用3g亦不知,漸次遞加至麻黃12g、桂枝9g,始得通身津潤,病勢由是而頓挫。卻見肌膚亢熱,夜劇晝輕,脈弦而細,乃是陰傷血燥之征。頻進養血祛風,虛熱除而痹痛不瘥、節腫不消。旋因公返回外地,在彼所服近百劑,率皆獨活防風靈仙秦艽之屬,一派祛風辛燥之品。雖稍益參術,總是杯水車薪。嗣(Water按:嗣,隨后)即膺胸大痛,俯仰維艱。石頑云:“上虛而痛者,心脾傷也。”得無為此說法乎?彼醫以葡萄糖靜脈滴注,持續旬余始趨安可。繼而仍服益氣祛風之劑痹痛稍減,但心悸怔忡、足跟疼痛不可著地之病生。羸瘦少氣,納谷不馨。越數月回滬,視脈弦大挺勁,察舌胖大淡嫩,苔薄膩而略干。竊思病逾年半有奇,今已傷及先天,縱觀癥情脈舌,顯然肝腎虧損,此張景岳論之詳矣。更參孫一奎《生生子醫案》治法,擬方予服:
黨參12g、熟地12g、枸杞子30g、炙龜板12g、鹿角膠9g、五加皮6g、蒼耳子6g、黃柏4.5g、生苡仁12g、淮牛膝12g、杜紅花3g
以地杞龜鹿滋腎而扶本,黨參益氣而助之;加皮蒼膝強筋骨而祛風;黃柏苡仁清消肢節之腫;紅花—味通利血脈之痹。以此加減,藥未兼旬,而病愈強半。復因公務緊要,返回辦事,徒步跋涉數十里,足踵居然不痛。事競返滬,照服前方,至今盡三十余劑,痹痛又減,除十指小關節晨起略有腫脹外,余處皆舒。胃納也開,心悸亦寧。舌象雖未復常,而六脈逐現柔和。此先天之真元漸充,后天之胃氣來復,是佳兆也明矣。倘能不違前方之意,不離前方之法,隨癥情而略加增損,則沉疴除去之日,可克期而待也。
按:岳父之病,以彼醫固執己見,用藥始終不離羌獨靈仙,而“沉疴除去之日”終未來到。服藥愈多,病勢愈甚。患難癥而遇不學無術卻又剛愎自用之輩,不亦悲夫!羅謙甫《衛生寶鑒》有句云:“活人之道將與相,一且在己權非輕。”古人又云“不為良相,寧為良醫。”是以醫雖小道,而重任獨肩,尤其患者危急之際,醫操生殺之權,故臨證之時切切不可師心自用也。余不敏,時時識此以為鑒戒,不敢放任自流。
《疑難病治驗》(李鳳翔)
71頁,腿痛驗例(坐骨神經痛)
{25}
患者史XX,男,38歲,干部,住山東成武造紙廠。
【主訴】左腿痛一月余。
【病史】開始左臀部酸痛,逐漸向下蔓延,沿大腿外側,痛甚時猶如觸電般,直至足小趾尖部。嚴重影響行動和睡眠。在某醫院確診為坐骨神經痛。
【治療經過】開始時注射維生素B12,痛甚給止痛片類以濟急,后又注射強地松龍及內服強地松等,能起臨時止痛作用,不能根除,至今一月多。
【現在癥狀及治療】左腿疼痛,脈沉弦而緊,舌苔薄白。據脈理診斷為寒痹。給桂枝芍藥知母湯三十劑。
方藥與方解,見下例類風濕性關節炎,郝某病案中。依方服至八劑后,逐漸減輕,至二十四劑,疼痛基本消失。依方又服六劑獲愈。
【分折】《內經》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痛則游走不定;其寒氣勝者為痛痹,痛甚而固定不移;其濕氣勝者為著痹,酸痛而重。此證的疼痛既放射似乎游走;又酸痛而固定不移,確無沉重感,脈沉為在里,脈弦主寒主痛,脈緊為外邪束閉。此證既有內寒,又有外寒,內寒為重,外寒較輕。寒中于里,寒借風而入;風中于表,風中亦有微寒。故采用桂枝芍藥知母湯以治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篇》云:“諸肢節疼痛,身體尪(尪wāng,①骨胳彎曲不正;②孱弱;瘦弱)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疼痛較甚,寒邪已經入里,本不可能短時治愈,正值夏季火令當旺之時,氣溫大熱,對治療有資一助,故三十劑獲效,若時值寒冬,恐難成功。歷節正證,是風寒與血相搏,其治法不外乎活血通絡,祛風散寒兼補虛。此方之所以獲效,是桂枝湯去棗,能調和營衛以通行經絡,并能保心氣以養血;加附子以破寒結而止痛;配干姜、白術溫脾陽以通四末;得防風以行脾氣;麻黃通陽以透表,使內寒從內而外解;知母以調其陰陽。內寒得溫以散,從里達外,緩緩而出。又加天氣相助,熱則血管擴張,肌肉疏松,腠理毛竅開,邪散而疼止,營衛調和而自愈。觀察一年多無復發。
73頁,痹證驗例(類風濕性關節炎)
{26}
患者郝XX,男,19歲,學生,住包頭市昆區反修路16街坊34棟1號,1979年6月18日初診。
【主訴】周身關節腫痛三年多。
【病史】從76年元月開始,手指關節腫痛,后逐漸加重并發熱。腫痛漸及肘膝和足趾關節,步履艱難,氣侯變化明顯。飲食減少,身體蠃瘦,至冷已有三年之久,經過中西醫治,從未見效。
【治療經過】曾經住包頭市某醫院,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曾用激素(強地松類),結合針灸。用中藥計八十余劑,多為祛除風濕的靈仙、雞血藤、海風藤、追地風、千車健、薏苡仁、烏蛇等及活血止痛的當歸、紅花、木瓜、牛膝、乳香沒藥等。
【現在癥狀及治療】周身關節腫痛而不可觸近,每天起臥穿脫衣服,全家長幫助,起坐困難。面憔體瘦,關節腫處觸之發熱,腳腫如脫,手指關節略有變形,飲食欠佳,二便尚可,脈沉緊,舌苔白膩。遂斷為陽氣不足、寒邪外閉、風濕內蘊所致。以溫陽祛寒兼除風濕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加羌活、薏苡仁、紅花治之。
桂枝12克、白芍12、知母12克、白術12克、防風12克、附子10克、麻黃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羌活10克、紅花10克、薏苡仁30克,水煎二次服,每日一劑,連服三十劑。
7月25日復診:諸肢節痛已大減,腳腫已消,行動靈活,飲食尚可,二便正常,脈象澀滯,舌質有瘀斑而苔白。遂斷為風寒濕三邪已去,瘀血停留。應以逐瘀為主,用身痛逐瘀湯加桑寄生、桂枝。
秦艽10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甘草6克、羌活10克、沒藥10克、當歸15克、靈脂10克、香附10克、牛膝10克、地龍12克、桑寄生15克、桂枝10克,水煎二次服,間日服一劑,連服十五劑。
9月2日三診:一切好,惟內踝腫,足無力,脈沉緩,苔薄白,飲食大增,小便多,身體輕硚(通蹺,qiāo),能自騎足踏車行走。改用甘草附子湯加當歸、黃芪、黨參、防己十劑,隔兩日一劑。
12月2日四診自訴停藥四十五天,一切好,惟骨節按之痛,并發癢,時起小疙瘩,多在關節部。手足指尖發紺(gàn,紅青,微帶紅的黑色)。此屬血中有瘀,囑其再服前方二十劑,隔兩日一劑而愈。
1980年6月信訪,已全愈,身體健康,正在攻讀,誰備參加高考。
【分析】此證屬于痹證范疇,也叫“歷節風”或“痛風”,還有“自虎歷節”之稱。乃因疼痛遍歷關節,猶如虎嚙之狀。纏綿不已,日益增重,拖延三年之久,骨質稍有變形。雖有激素類藥物維持,減量則增重,且腫痛較甚,遍歷關節。故斷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病,且以寒濕為主。脈象沉緊、舌苔白膩,亦是見證。故用桂枝芍藥知母湯加薏、羌、紅花以輔助。此方配伍嚴謹,而有通陽行痹、祛風逐濕、和營止痛的作用,療效超過一般。用于坐骨神經痛、風濕熱等,亦有較高的療效。桂枝能和營通經,保心氣以逐水,宜通陽氣以化陰邪,故為君;配芍藥能破血中之凝結以止痛;知母以治郁久化熱之阻隔,除邪氣以祛肢體浮腫之水,為此證之要藥;濕阻于下非發散不能為功,故用生姜發散;麻黃、防風祛風除溫于毛竅,使緩緩似汗而出;白術、桂枝以治水阻;合附子以破下焦之結;甘草和中以通腸胃之結,治中州以運四旁,使諸肢節瘀阻得通;又恐不及,故加紅花以活絡脈,羌活以通行上下,散肌表八風之邪;因系三氣雜合于筋骨血脈之中,又恐久必蒸而化熱,故重用薏苡仁以舒筋利骨,滋養陽明,配伍芍、甘、知母以和陽明之血,潤宗筋而利機關,其證可平。三十劑后雖腫消痛大減,然而脈象澀滯,舌質瘀斑,知是三邪(風寒濕)去而瘀血留,故改用身痛逐瘀湯以打掃陣地。繼則用甘草附子湯加參、芪、歸、己補氣養血重建家園,使元氣恢復。老子云:“大亂(luan)之后(hou),必有(you)兇年(nian)。”我認為,“大病愈后(hou),必有(you)余殃。”故(gu)用(yong)身痛(tong)逐瘀以清殘余,此即(ji)邪去正復之理。經追訪兩年(nian)多,雖歷(li)冬春亦未復發
本(ben)文地址(zhi)://n85e38t.cn/pianfang/54125.html.
聲明: 我們(men)(men)致(zhi)力于(yu)保護作(zuo)者版權(quan),注重分(fen)享(xiang),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時與作(zuo)者取得聯(lian)系,或有版權(quan)異議的,請聯(lian)系管理員,我們(men)(men)會立即(ji)處理,本站部(bu)分(fen)文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合(he)法(fa)權(quan)益,請立即(ji)通知(zhi)我們(men)(men)(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shi),我們(men)(men)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nin)表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靈(ling)仙丸
下一篇(pian): 靈仙楓藤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