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解郁活血湯

中醫世家 2023-05-19 01:24:00

解(jie)郁活(huo)血湯

處方 : 當(dang)歸2錢(qian),白芍(shao)3錢(qian),柴胡2錢(qian),茯苓3錢(qian),薄荷1錢(qian),丹皮2錢(qian),山梔仁2錢(qian),白術3錢(qian),澤(ze)蘭(lan)葉4錢(qian),郁金(jin)2錢(qian),甘草(cao)1錢(qian)。

功能主治 : 舒(shu)郁(yu)行氣活(huo)血(xue)。主經閉氣郁(yu)證。肝郁(yu)氣滯,經閉不行,面色青黃,精神抑郁(yu),煩(fan)躁性急,頭(tou)暈耳鳴,胸脅作脹,食少噯氣,舌尖(jian)紅(hong),苔(tai)微黃而燥,脈弦(xian)數或弦(xian)緊。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中醫婦科治療學》

非經期出(chu)血如何治(zhi)療阿

  非經期出血的四個須知

  1、發生出血的時間至關重要,排卵期的偶爾出血一般沒有什么大問題,留心觀察看是否連續數月發生。

  2、如果出血發生在排卵期后,并伴有下腹部輕微疼痛,應該去進行婦科檢查判斷是否有卵巢內分泌失調或者其他疾病。

  3、如果出血時間沒有任何規律,那就比較嚴重了,一定要去醫院檢查看看是否是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子宮頸內細胞發育不正常、甚至宮頸癌。

  4、大量出血,一般都會及時送到醫院搶救。最容易厭惡治療的是淋漓不盡的少量出血,往往不被重視,加之不好意思就醫,就會延誤疾病的早期診斷,由于出血可以由許多原因引起,因此就診時醫生可能會要求你做宮頸刮片、陰道鏡、診斷性刮宮、宮腔鏡等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早治療。
  排卵期出血的驗方:

  1、 二地湯加減 生地30克 地骨皮10克 玄參、女貞子、旱蓮草、菟絲子、制黃精、槐米各15克,麥冬、白芍、山茱萸各9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于月經第5天開始服藥,連服15劑,治療3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有滋陰、清熱的功能。

  2、 加減丹梔逍遙散 柴胡、穿芎、生地、白芍各10克,焦梔子、茜草炭、枸杞各9克,槐米炭、旱蓮草各15克,桑葉、菟絲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劑,于月經第五天開始服藥,連服15劑,黃體期及月經期停藥,治療三個月經周期為一個療程。本方的主要功能是:“清肝解郁,滋陰止血”。

  3、 溫腎活血湯 仙茅、仙靈脾、巴戟肉、紫石英、熟地、淮山藥、當歸、紅花、澤蘭、各10克,菟絲子15克,山萸肉18克,益母草15克。水煎服,每日一劑。從月經周期第九天開始服用,連服八天,連續三個周期為一個療程。本方有“溫腎、活血、化瘀“功用。

  排卵期出血的食療方:

  1、芹菜金針湯 干芹菜30克,金針菜15克。加水適量,煎湯服用。有清熱涼血的功用。

  2、芹菜藕片湯 鮮芹菜、鮮藕片各120克,生油15克,精鹽少許。將芹菜、藕洗凈,芹菜切成絲,藕切片。將鍋置旺火上,下生油燒熟,放入芹菜藕片,調入精鹽適量, 炒5分鐘,加水適量煮熟,調味精后食用。可清熱、涼血。

  3、山藥枸杞粥 山藥、枸杞各20克,大米60克。洗凈,熬粥食用。有滋陰、止血之功用。

  4、 生地粥 生地30克,粳米60克。將生地洗凈切片,用清水煎煮2次,共取汁100毫升,將米洗凈加水適量煮粥,倒入藥汁再煮10分鐘后服用。有滋腎、涼血、止血之功用。

  排卵期出血的預防與保健:

  1、 了解和掌握月經生理知識和衛生知識,注意月經期保健及經期衛生。

  2、 出血期間應避免過度勞累,多休息;要保持局部清潔,防止感染;腹痛重時可予腹部熱敷;同時保持情緒穩定。平素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 排(pai)卵期前后(一般(ban)在兩(liang)次月經之間,基礎體溫上(shang)升之時),應禁食辛、辣、燥等(deng)刺(ci)激性(xing)食品,以免(mian)使出血(xue)增(zeng)多和時間延(yan)長。

如(ru)何調理(li)氣滯血(xue)瘀型體質?

1、當身體(ti)出(chu)現(xian)氣滯血瘀的表現(xian)情況,可(ke)到中醫科,通過辨證以后,采取(qu)疏(shu)肝(gan)(gan)解郁散(san)結的藥物進行(xing)治療(liao)(liao),比如柴(chai)胡疏(shu)肝(gan)(gan)散(san)加味(wei)逍遙丸(wan),配合,紅花逍遙片。具(ju)體(ti)可(ke)針對病因進行(xing),疏(shu)肝(gan)(gan)解郁。理(li)(li)氣活血,調理(li)(li)治療(liao)(liao)。

2、多喝水(shui)。體內的水(shui)分通過呼吸、皮(pi)膚蒸(zheng)發(fa)和大小(xiao)便排出。如不及時補充水(shui)分,可使血(xue)液中水(shui)分減少,導致血(xue)粘度增高,血(xue)行緩慢。

3、注意保暖。除(chu)衣被保暖外,在寒冷(leng)環境(jing)的(de)時(shi)間(jian)不(bu)宜過(guo)久。冬季室溫應不(bu)低(di)于攝氏20度。夏季使用(yong)空調降溫,室溫也(ye)不(bu)宜過(guo)低(di),一(yi)般宜保持在25~26度左右。

4、多泡腳(jiao)。每天(tian)用熱水(shui)泡浴,有利于(yu)改善全身氣血運行,如能定期進行藥浴、按摩,則效果(guo)更好。

擴展資料:

飲食調養:

氣(qi)滯血瘀體(ti)質(zhi)宜選用有(you)行氣(qi)、活血功能的飲食,例如:

白蘿卜、柑橘(ju)、大蒜(suan)、生姜、茴香(xiang)、桂皮、丁香(xiang)、山楂、桃仁、韭菜、黃酒、紅葡(pu)萄(tao)酒、洋蔥、銀杏、檸檬、柚(you)子、金(jin)橘(ju)、玫(mei)瑰花茶、茉(mo)莉花茶等(deng)。

桃仁、油菜、黑大豆具有活血祛(qu)瘀(yu)作用;黑木耳(er)能(neng)清除血管壁上的淤積;適量的紅葡萄酒能(neng)擴張血管,改善(shan)血液(ye)循(xun)環(huan);山楂(zha)或(huo)米醋,能(neng)降低血脂。

氣滯血瘀(yu)體質宜少(shao)吃(chi)鹽(yan)和(he)味精(jing),避免(mian)血黏度(du)增高,加重血瘀(yu)的程度(du)。

不(bu)宜(yi)吃甘(gan)薯、芋艿、蠶豆、栗子等容易脹氣(qi)的食物;不(bu)宜(yi)多吃肥肉、奶油(you)、鰻魚、蟹(xie)黃(huang)、蛋黃(huang)、魚子、巧克力(li)、油(you)炸食品、甜食,防止血脂增(zeng)高,阻塞血管,影(ying)響氣(qi)血運行(xing);不(bu)宜(yi)吃冷飲,避免影(ying)響氣(qi)血運行(xing)。

氣滯(zhi)血瘀體質的藥(yao)物調理

氣滯瘀血(xue)體質(zhi)宜(yi)用行氣、活(huo)血(xue)藥疏通氣血(xue),達到“以通為(wei)補”的目的。

如(ru)柴(chai)胡、香附(fu)、郁(yu)金、當歸、川芎(xiong)、紅花、薤白、枳殼、桃仁、參(can)三七、銀杏葉(xie)等行氣(qi)、活(huo)(huo)血藥(yao),有助于改善氣(qi)滯(zhi)血瘀體質(zhi)。應(ying)根據氣(qi)滯(zhi)血瘀部(bu)位(wei)不(bu)同靈活(huo)(huo)選用(yong)。

氣滯血(xue)瘀體質如有(you)情緒抑郁(yu),應(ying)以心理疏導為主,配(pei)合疏肝理氣解郁(yu)藥(yao)物(wu),如柴(chai)胡、郁(yu)金(jin)、青(qing)皮、香(xiang)附、川芎(xiong)、綠萼梅(mei)、八月札等。

血瘀體質的(de)(de)食療養(yang)生。飲食以清(qing)淡為主,可多食赤(chi)小豆(dou)、綠(lv)豆(dou)、芹菜、黃瓜(gua)、藕等甘(gan)寒、甘(gan)平(ping)的(de)(de)食物,少食羊肉、韭菜、生姜、辣(la)椒(jiao)、胡椒(jiao)、花椒(jiao)等甘(gan)溫滋膩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xin)溫助熱的(de)(de)食物。

-血瘀

血府逐瘀(yu)湯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十版)

胸痹, 是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疾病,輕者僅感胸悶如窒,呼吸欠暢,重者則有胸痛,嚴重者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真心痛,是胸痹進一步發展的嚴重病證,其特點為劇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腫、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甚至危及生命。西醫學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之心絞痛、心肌梗死與本病密切相關,可參照本病辨證論治。

1.心血瘀阻

臨床表現: 心胸疼痛,如刺如絞,痛有定處,入夜為甚,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勞累而加重;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脈弦澀。

治法: 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代表方: 血府逐瘀湯。

本方由當歸、生地黃、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組成。瘀血痹阻重證,胸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藥、郁金、降香、丹參等;若血瘀氣滯并重,胸悶痛甚者,可加沉香、檀香、蓽茇等;若寒凝血瘀或陽虛血瘀,伴畏寒肢冷,脈沉細或沉遲者,可加桂枝或肉桂、細辛、高良姜、薤白等,或人參、炮附子等;若氣虛血瘀,伴氣短乏力,自汗,脈細弱或結代者,當益氣活血,用人參養營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重用人參、黃芪;若猝然心痛發作,可含化復方丹參滴丸、速效救心丸。

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第十版)

【組成】 桃仁四錢(12g) 紅花三錢(9g) 當歸三錢(9g) 生地三錢(9g) 川芎一錢半(4.5g) 赤芍二錢(6g) 牛膝三錢(9g) 桔梗一錢半(4.5g) 柴胡一錢(3g) 枳殼二錢(6g) 甘草二錢(6g)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證。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飲水即嗆,干嘔,或內熱瞀悶,或心悸怔忡,失眠多夢,急躁易怒,入暮潮熱,唇暗或兩目暗黑,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脈澀或弦緊。

【證治機理】 本方主治諸證皆為瘀血內阻胸部,氣機郁滯所致。即王清任所稱“胸中血府血瘀”之證。血瘀胸中,氣機阻滯,則胸痛,痛如針刺,且有定處;血瘀上焦,郁遏清陽,清空失養,故頭痛;胸中血瘀,影響及胃,胃氣上逆,故呃逆干嘔,甚則水入即嗆;瘀久化熱,則內熱瞀悶,入暮潮熱;瘀熱擾心,則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瘀滯日久,肝失條達之性,故急躁易怒;至于唇、目、舌、脈所見,皆為瘀血征象。治宜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方解】 本方取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之主要配伍,加下行之牛膝和上行之桔梗而成。方中桃仁破血行滯而潤燥,紅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為君藥。赤芍、川芎助君藥活血祛瘀;牛膝入血分,性善下行,能祛瘀血,通血脈,并引瘀血下行,使血不郁于胸中,瘀熱不上擾,共為臣藥。生地黃甘寒,清熱涼血,滋陰養血;合當歸養血,使祛瘀不傷正;合赤芍清熱涼血,以清瘀熱。三者養血益陰,清熱活血,共為佐藥。桔梗、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桔梗并能載藥上行;柴胡疏肝解郁,升達清陽,與桔梗、枳殼同用,尤善理氣行滯,使氣行則血行,亦為佐藥。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氣行,則諸證可愈。

【配伍特點】 活血與行氣相伍,祛瘀與養血同施,升降兼顧,氣血并調。

【運用】 本方為治療胸中血瘀證之代表方。以胸痛、頭痛,痛有定處,舌暗紅或有瘀斑,脈澀或弦緊為辨證要點。

【附方】

1.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  赤芍 川芎各一錢(各3g) 桃仁研泥 紅花各三錢(各9g) 老蔥切碎,三根(6g) 鮮姜切碎,三錢(9g) 紅棗去核,七個(5g) 麝香絹包,五厘(0.15g) 黃酒半斤(250g) 前七味煎一盅,去滓,將麝香入酒內,再煎二沸,臨臥服。功用:活血通竅。主治:瘀阻頭面之頭痛昏暈,或耳聾年久,或頭發脫落,面色青紫,或酒渣鼻,或白癜風,以及婦女干血癆、小兒疳積見肌肉消瘦、腹大青筋、潮熱,舌暗紅,或有瘀斑、瘀點。

2.會厭逐瘀湯(《醫林改錯》)  桃仁炒,五錢(15g) 紅花五錢(15g) 甘草三錢(9g) 桔梗三錢(9g) 生地四錢(12g) 當歸二錢(6g) 玄參一錢(3g) 柴胡一錢(3g) 枳殼二錢(6g) 赤芍二錢(6g) 水煎服。功用:活血化瘀,散結利咽。主治:會厭瘀血證。癥見呃逆,慢喉喑,喉痹等屬氣滯血瘀者。

3.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五靈脂炒,二錢(6g) 當歸三錢(9g) 川芎三錢(6g) 桃仁研泥,三錢(9g) 丹皮 赤芍 烏藥各二錢(各6g) 元胡一錢(3g) 甘草三錢(9g) 香附錢半(4.5g) 紅花三錢(9g) 枳殼錢半(4.5g) 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氣止痛。主治:膈下瘀血證。癥見膈下瘀血,形成結塊,或小兒痞塊,或肚腹疼痛,痛處不移,或臥則腹墜似有物者。

4.少腹逐瘀湯(《醫林改錯》)  小茴香炒,七粒(1.5g) 干姜炒,二分(3g) 元胡一錢(3g) 沒藥研,二錢(6g) 當歸三錢(9g) 川芎二錢(6g) 官桂一錢(3g) 赤芍二錢(6g) 蒲黃生,三錢(9g) 靈脂炒,二錢(6g) 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溫經止痛。主治:少腹寒凝血瘀證。癥見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期腰酸,少腹作脹,或月經一月見三五次,接連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塊,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瘀血阻滯,久不受孕,舌暗苔白,脈沉弦而澀。

5.身痛逐瘀湯(《醫林改錯》)  秦艽一錢(3g) 川芎二錢(6g) 桃仁 紅花各三錢(各9g) 甘草二錢(6g) 羌活一錢(3g) 沒藥二錢(6g) 當歸三錢(9g) 靈脂炒,二錢(6g) 香附一錢(3g) 牛膝三錢(9g) 地龍去土,二錢(6g) 水煎服。功用:活血行氣,祛瘀通絡,通痹止痛。主治:瘀血痹阻經絡證。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痛如針刺,經久不愈。

【鑒別】

以上各方皆為王清任創制的活血化瘀之方。六方或配以桃仁、紅花,或伍以赤芍、當歸為基礎加減組成,同具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主治瘀血所致之證。然血府逐瘀湯中配伍行氣寬胸的枳殼、桔梗、柴胡以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宣通胸脅氣滯、引血下行之力較好,主治胸中瘀阻之證;通竅活血湯中配伍通陽開竅的麝香、老蔥、生姜,辛香溫通作用較佳,重在活血通竅,主治瘀阻頭面之證;會厭逐瘀湯中配伍玄參、桔梗,散結利咽作用較好,主治瘀阻會厭之證;膈下逐瘀湯配伍香附、烏藥、枳殼,行氣止痛作用較大,善治膈下瘀血證;少腹逐瘀湯配伍辛熱溫通之干姜、官桂、小茴香,偏于溫經散寒止痛,以治療寒凝血瘀之少腹疼痛、月經不調、痛經為最宜;身痛逐瘀湯配伍秦艽、羌活、地龍,長于活血通絡,宣痹止痛,當用于瘀阻脈絡之肢體痹痛或關節疼痛等證。

【方論選錄】 王清任著《醫林改錯》,論多粗舛,唯治瘀血最長。所立三方,乃治瘀活套方也。一書中唯此湯歌訣“血化下行不作癆”句,頗有見識。凡癆所由成,多是瘀血為害,吾于血癥諸門,言之綦詳,并采此語以為印證。(唐容川《血證論》卷八)

【醫案舉例】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則不能睡,已經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付痊愈。(《醫林改錯》上卷)

【方歌】 血府逐瘀歸地桃,紅花枳殼膝芎饒,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癆。

會厭逐瘀是病源,桃紅甘桔地歸玄,柴胡枳殼赤芍藥,水嗆血凝立可痊。

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川芎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

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靈脂芍茴香,蒲黃肉桂當沒藥,調經止痛是良方。

身痛逐瘀膝地龍,香附羌秦草歸芎,黃芪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桃沒紅。

1.頭痛

頭痛有外感,必有發熱、惡寒之表癥,發散可愈;有積熱,必舌干口渴,用承氣可愈;有氣虛,必似痛不痛,用參芪可愈。查患頭痛者,無表癥,無里癥,無氣虛痰飲等癥,忽犯忽好,百方不效,用此方一劑而愈。

2.胸痛

胸痛在前面,用木金散可愈;后通背亦痛,用瓜蔞薤白白酒湯可愈;在傷寒,用瓜蔞、陷胸、柴胡等皆可愈。有忽然胸痛,前方皆不應,用此方一付,痛立止。

3.胸不任物

江西巡撫阿霖公,年七十四,夜臥露胸可睡,蓋一層布壓則不能睡,已經七年。召余診之,此方五付痊愈。

4.胸任重物

一女二十二歲,夜臥令仆婦坐于胸方睡,已經二年,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

設一齊問病源,何以答之?

5.天亮出汗

醒后出汗,名曰自汗;因出汗醒,名曰盜汗,盜散人之氣血,此是千古不易之定論。竟有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盜汗,用血府逐瘀湯,一兩付而汗止。

6.食自胸右下

食自胃管而下,宜從正中。食入咽,有從胸右邊咽下者,胃管在肺管之后,仍由肺葉之下轉入肺前,由肺下至肺前,出膈膜入腹。肺管正中,血府有瘀血,將胃管擠靠于右,輕則易治,無礙飲食也;重則難治,擠靠胃管彎而細,有礙飲食也。此方可效,痊愈難。

7.心里熱名曰燈籠病

身外涼,心里熱,故名燈籠病,內有血瘀。認為虛熱,愈補愈瘀;認為實火,愈涼愈凝。三兩付血活熱退。

8.瞀 (mào) 悶

即小事不能開展,即是血瘀。三付可好。

9.急躁

平素和平,有病急躁,是血瘀。一、二付必好。

10.夜睡夢多

夜睡夢多是血瘀。此方一兩付痊愈,外無良方。

11.呃逆俗名打咯忒(現稱打嗝)

因血府血瘀,將通左氣門、右氣門歸并心上一根氣管從外擠嚴,吸氣不能下行,隨上出,故呃氣。若血瘀甚,氣管閉塞,出入之氣不通,悶絕而死。古人不知病源,以橘皮竹茹湯、承氣湯、都氣湯、丁香柿蒂湯、附子理中湯、生姜瀉心湯、代赭旋覆湯、大小陷胸等湯治之,無一效者。相傳咯忒傷寒、咯忒瘟病必死。醫家因古無良法,見此癥則棄而不治。無論傷寒、瘟疫、雜癥,一見呃逆,速用此方,無論輕重,一付即效。此余之心法也。

12.飲水即嗆

飲水即嗆乃會厭有血滯,用此方極效。古人評論全錯,余詳于痘癥條。

13.不眠

夜不能睡,用安神養血藥治之不效者,此方若神。

14.小兒夜啼

何得白日不啼?夜啼者血瘀也。此方一兩付痊愈。

15.心跳心忙

心跳心忙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

16.夜不安

夜不安者,將臥則起,坐未穩,又欲睡,一夜無寧刻。重者滿床亂滾,此血府血瘀。此方服十余付,可除根。

17.俗言肝氣病

無故愛生氣是血府血瘀。不可以氣治,此方應手效。

18.干嘔

無他癥,惟干嘔、血瘀之癥。用此方化血,而嘔立止。

19.晚發一陣熱

每晚內熱,兼皮膚熱一時,此方一付可愈,重者兩付。

當歸三錢  生地三錢  桃仁四錢  紅花三錢  枳殼二錢  赤芍二錢  柴胡一錢  甘草二錢 

桔梗一錢半    川芎一錢半 牛膝三錢      水煎服。

方歌 :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甘草殼赤芍,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勞。

【組成】 桃仁四錢(12g) 紅花三錢(9g) 當歸三錢(9g) 生地三錢(9g) 川芎一錢半(4.5g) 赤芍二錢(6g) 牛膝三錢(9g) 桔梗一錢半(4.5g) 柴胡一錢(3g) 枳殼二錢(6g) 甘草二錢(6g)

1石=120 斤=70800 克

1斤=16 兩=590 克

1兩=10 錢=36.9 克

1錢=10 分=3.69 克

僅以當歸舉例:

原方當歸3錢是多少克?3X3.69=11.07克。今方當歸9克,為什么少2克呢?一種中藥少2克,原方共有11種中藥,會不會少太多了?會不會影響療效?而且似乎現在的中藥材不如以前,為何不用原方藥量?還是劑量小療效更好?很是不解。

漢朝(chao)的(de)說不(bu)清,清朝(chao)的(de)也迷糊,有沒有傳承幾代的(de)中醫大(da)師講講清朝(chao)或民國時的(de)斤兩以及用法?拜謝了(le)!

本文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50386.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力于(yu)保(bao)護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u)法核(he)實真(zhen)實出(chu)處(chu),未能(neng)及時與作者(zhe)取得聯系,或(huo)有版權(quan)異(yi)議的(de),請(qing)聯系管理(li)員(yuan),我(wo)們(men)會(hui)立(li)即處(chu)理(li),本站部分文字(zi)與圖(tu)片(pian)資(zi)源來自于(yu)網(wang)絡,轉載是出(chu)于(yu)傳遞更多信息(xi)之目的(de),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huo)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quan)益(yi),請(qing)立(li)即通知我(wo)們(men)(管理(li)員(yuan)郵箱(xiang):),情況屬實,我(wo)們(men)會(hui)第一時間予以(yi)刪(shan)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yi),謝謝!

上(shang)一(yi)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