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肩凝湯

中醫世家 2023-05-18 15:31:13

肩凝(ning)湯

處方 : 麻黃(huang)15克(ke),桂枝15克(ke),威靈仙15克(ke),白(bai)芍25克(ke),穿(chuan)山龍30克(ke),紅花10克(ke),甘(gan)草(cao)10克(ke),生(sheng)姜3片(pian),大棗5枚。

功能主治 : 調和營(ying)衛,活血(xue)止痛。主(zhu)正(zheng)氣不足(zu),營(ying)衛失和,感受外(wai)在的風寒濕邪,襲于經脈,留而不去而致。

用法用量 : 水煎服(fu)(fu),每日(ri)1劑,日(ri)服(fu)(fu)2次。

摘錄 : 柴國劍方

因為著涼引起的肩周炎,怎么樣食療

治療方案
  1.肩周炎有其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能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療和功能鍛煉,即使自愈也將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
  2.早期給予理療、針灸、適度的推拿按摩,可改善癥狀。
  3.痛點局限時,可局部注射醋酸強地松龍、能明顯緩解疼痛。
  4.疼痛持續、夜間難以入睡時,可短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并加以適量口服肌松弛劑。
  5.無論病程長、短,癥狀輕、重,均應每日進行肩關節的主動活動,活動時以不引起劇痛為限。
疾病預防
  避免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因素。
保健貼士
  1、注意肩關節局部保暖,隨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受風及久居潮濕之地。
  2、避免過度勞累,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
  3、要加強身體各關節的活動和戶外鍛煉,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損傷。
  4、老年人要加強營養,補充鈣質,如吃牛奶,雞蛋,豆制品,骨頭湯,黑木耳等,或口服鈣劑。
  5、急性期不宜做肩關節的主動活動,可采用熱敷、拔火罐、輕手法推拿、按摩等方法綜合治療,注意熱敷時不要燙傷。

針灸療法
  肩關節周圍炎是肩并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退行性、炎性病變。其臨床表現為:多見于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早期以疼痛為主,日輕夜重;晚期則以功能障礙來主,外展、外旋及后伸等動作受限最明顯。
  中醫學中,本病稱“漏肩風”、“肩凝”等,屬痹癥范疇。多因年老體虛,風寒濕邪乘虛而入,致經脈痹阻;或跌仆損傷,瘀血留內,氣血不行,經筋作用失常而道致本病。
  針灸治療肩痛在《針灸甲乙經》、《備急千全要方》、《針灸資生經》及《針灸大成》等著作中,均有記載。現代明確提到肩關節周圍炎的針灸治療首見于1954年。六十年代報道頗多,但以傳統的針刺法為主。近二十年來,幾乎各種穴位刺激療法被用于本病的治療,諸如刺血、針刺、艾灸、拔罐、穴位激光照射、熱針、穴位微波法、電針以及穴位注射等,為提高療效,還往往將二或三種方法結合運用。目前,針灸及各種穴位刺激法的療效大致類似,有效率在95%以上。
  【治療】
  體針
  (一)取穴
  主穴:肩髃透極泉,天宗透秉風、肩貞、條口透承山。
  配穴:曲池、尺澤、肩陵、肩井、合谷、陽陵泉。
  肩陵穴位置:陰陵泉下8~9分。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囑病人垂曲肘。宜以28號針,長3~4寸,行深刺透刺,使局部有較強的酸麻脹感。條口透承山及肩陵穴、陽陵泉均宜針對側穴,為提高療效,可先針此類穴,待明顯得氣后,令患者活動肩部,內外旋轉、前伸后屈等;然后再針局部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48例,結果痊愈226例,顯效100例,有效111例,無效11例,其總有效率為97.5%[1~5]。
  電針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肩髃、天宗、曲池、肩井。
  配穴:條口透承山、臂(骨需)、阿是穴。
  (二)治法
  以主穴為主。配穴,病程<30天者,加條口透承山;>30天者,選余穴。先取肩髃,快速刺入1寸,得氣后,再向極泉方向刺入3~4寸,行針2~3分鐘,余主穴用常規刺法,然后接通電針儀,用密波或疏密波,留針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度。如病程<30天,先取患側條口透承山,針深2.5寸,得氣后通電針儀之正極;手握負電極,電針法同上。>30天者,針其余配穴,方法同上。選2穴行穴位注射,藥物用丁公藤注射液或5%當歸注射液,每穴1毫升。電針每日或隔日1次,穴注每周2次。電針、穴注不同日進行。
  (三)療效評價
  共治226例,結果痊愈或基本痊愈135例,顯效45例,有效4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7.6%[6,7]。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肩內陵、曲池、阿是穴。
  配穴:肩貞、肩髃、天宗、臂(骨需)。
  肩內陵穴位置:垂肩,腋前紋端與肩髃連線中點。
  (二)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穴。用低功率氦氖激光儀照射,輸出功率為7毫瓦,波長6328埃,光斑直徑4毫米,治療面積12.26平方毫米,照射距離50厘米左右。每穴照射5分鐘,痛點可8~1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歇3~5日。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57例,結果,痊愈95例,顯效50例,有效100例,無效12例,總有效率為95.3%[8~10]。
  拔罐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肩部壓痛點(下同)。
  (二)治法
  首先在患肩上進行按壓,找到壓痛點,在最明顯的一處用三棱針或鈹針迅速刺入,深1~2分左右,即出針。如此上、下、左、右,進行點刺,共5針,呈梅花狀,范圍以稍大于罐具口徑為宜,點刺處則應血出如珠。如痛點較分散,每次刺絡2~3個痛點。用閃火法或真空拔罐器拔罐10~15分鐘,拔出1~3毫升血為度。去罐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并行被動活動5~10分鐘,每隔2~4日一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 患者平時加強功能鍛煉。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28例,結果痊愈120例,顯效54例,有效3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為93.5%[11~13]。
  刺血
  (一)取穴
  主穴:尺澤、曲池、曲澤。
  配穴:肩貞、肩髎、肩內陵、阿是穴。
  (二)治法
  主穴每次僅取一穴,配穴據癥酌取,均為患側。先在穴位及其周圍仔細尋找有瘀血現象之靜脈,然后用消毒三棱針刺破血管,出血10~20毫升,血止后拔罐5分鐘。每10~20天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共治30例,經1~3次治療,痊愈28例,顯效2例,總愈顯率達100%[14]。
  耳針
  (一)取穴
  主穴:肩、鎖骨、神門、肩關節。
  配穴:肝、脾、皮質下。
  肩關節穴位置:在肩穴與鎖骨穴之間。
  (二)治法
  主穴取2~3穴,酌加配穴。探得敏感點或陽性反應物后,用5分普通毫針快速刺入,得氣后,行捻轉手法,中強度刺激,約持續半至1分鐘。在運用手法的過程中,令病人適量活動患肩。疼痛較劇烈者,肩或肩關節穴用三棱針點刺出血數滴。毫針刺每日1次,刺血隔2~3日1次。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78例,結果臨床痊愈37例,顯效28例,有效6例,無效4例,其總有效率為94.4%[15,16]。
  割治
  (一)取穴
  主穴:阿是穴。
  (二)治法
  以左手食指、中指繃緊阿是穴,右手持鋒鉤針迅剌入皮下組織,病人有酸、麻、脹感時停止進針,然后上下提動針柄,鉤割數下,出針。加拔火罐,10~15分鐘。每周2次,4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1周。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60例,痊愈56例,顯效4例,有效率為100%[17]。
  按摩療法
  一部分肩關節周圍炎患者有自愈趨勢,僅遺留輕度功能障礙。大部分患者須經有效的治療方能痊愈。手部按摩配合肩關節功能鍛煉治療肩關節周圍炎療效顯著。手部按摩可改善患部的血液循環,加速滲出物的吸收,起到通絡止痛的作用;功能鍛煉可以松解粘連,滑利關節,以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兩者相得益彰。
  按摩選穴
  經穴:經渠、少府、內關、合谷、后溪、中清等。
  反射區:肩關節、頸肩區、斜方肌、腎、輸尿管、膀胱、肺、頸項、頸椎、胸椎、肝、脾等。
  反應點:肩點、痙攣刺激點、后頭點、頸項點等。
  全息穴:頸肩穴、上肢穴。
  按摩方法
  推按上述反射區,每穴1oo-200次;點按各反應點2o0-3o0次;掐按各全息穴30o次。上述經穴分為兩組,合谷、經渠、少府為一組,內關、后溪、中渚為另一組,每次按摩一組,兩組輪換使用。每穴按揉30-50次。每天按摩1次,30次為1個療程。可持續3-4個療程,直至痊愈。
  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如爬墻活動,即雙腳并攏,面對墻壁,用雙手或單手沿墻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臂盡量高舉,然后緩緩下回原處,反復數次;體后拉手,即雙手向后,用健側手拉住患側腕部,漸漸向上拉動,反復進行;另有甩手等肩關節的各向活動等。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10-2o分鐘。要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幅度要由小漸大。
  治療期間,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局部可配合熱敷,每天1次,每次10分鐘。水溫不要過高,以免燙傷。
  (一)
  【辨證】久傷入絡,筋肉失養。
  【治法】活血養血,舒筋通絡。
  【方名】舒筋養血湯。
  【組成】當歸12克,生地12克,熟地12克,雞血藤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威靈仙10克,桂枝6克,蜈蚣6克,橘絡6克,黃芪15克,細辛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余錫明方。
  (二)
  【辨證】寒邪祛瘀,痹阻經絡。
  【治法】溫經散寒,化痰祛瘀。
  【方名】陽和活絡湯加減。
  【組成】麻黃5克,白芥子10克,熟地15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炮附子10克,姜黃6克,淫羊藿15克,當歸10克,川芎6克,制乳沒各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出處】鄭國珍方。
  (三)
  【辨證】肝腎兩虛,痹阻關節。
  【治法】滋補肝腎,溫經通絡。
  【方名】三痹湯加減。
  【組成】羌活12克,黨參12克,秦艽10克,防風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狗脊10克,熟地15克,黃芪15克,白芍10克,細辛2克,蜈蚣2條,川芎6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余錫明方。
  (四)
  【辨證】寒凝血滯,兼有氣虛。
  【治法】溫經散寒,益氣活血。
  【方名】肩凝湯加味。
  【組成】黃芪30克,川草烏各9克,當歸30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30克,香附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婁多峰方。
  (五)
  【辨證】筋骨勞損,營衛俱虛,氣血瘀滯,經脈受阻。
  【治法】調營衛,行氣血,舒筋絡,止疼痛。
  【方名】蠲痹湯加味。
  【組成】炙黃芪15克,當歸15克,姜黃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防風10克,甘草3克,生姜10克,大棗3枚,川芎10克,紅花10克,丹參15克,雞血藤15克,沒藥10克,續斷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邱峰方。
  (六)
  【辨證】肝腎虧損,風濕痹阻,經絡凝滯。
  【治法】補肝益腎,活血通絡。
  【方名】補肝益腎通絡湯。
  【組成】當歸9克,杜仲9克,黃芪12克,黨參9克,川斷9克,菟絲子9克,羌活9克,鹿角霜9克,枸杞9克,伸筋草6克,何首烏9克,城草3克,山楂9克,谷芽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李明智方。
  (七)
  【辨證】肝之精氣虛衰,筋失溫煦,復感風寒之邪,痹阻于肩。
  【治法】溫補肝腎,祛散風寒。
  【方名】補肝益氣湯。
  【組成】昆黃芪30克,黨參20克,山萸肉20克,桑枝10克,桂枝10克,杜仲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程遠文方。
  (八)
  【辨證】肝腎虧虛,外邪內侵,氣虛血瘀。
  【治法】補腎養肝,益氣活血,祛風勝濕。
  【方名】蠲痹解凝湯。
  【組成】黃芪20克,葛根20克,山萸肉10克,伸筋草10克,桂枝10克,姜黃10克,田三七5克,當歸12克,防風12克,秦切15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加黃酒少許溫服。每日1劑,日服3次。
  【出處】王西周方。
  (九)
  【辨證】正氣不足,營衛失和,感受外在的風寒濕邪,襲于經脈,留而不去而致。
  【治法】調和營衛,活血止痛。
  【方名】肩凝湯。
  【組成】麻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白芍25克,穿山龍30克,紅花10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棗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柴國劍方。
  (十)
  【辨證】正氣不足,風寒之邪外束,營衛失和,脈絡內阻。
  【治法】通經活絡定痛。
  【方名】活絡定痛湯。
  【組成】穿山龍20克,藥10克,土蟲10克,甲珠10克,川椒10克,蜣螂蟲10克,露蜂房15克,烏蛇15克,羌活15克,威靈仙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任繼學方。
  (十一)
  【辨證】風寒乘虛而入,凝之于肩,肩凝作痛。
  【治法】疏肝和脾,散寒祛風。
  【方名】增損逍遙散。
  【組成】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5克,陳皮15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桂枝10克,白芥子10克,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飯后服用。
  【出處】郭煥章方。
  (十二)
  【辨證】衛氣虧虛,賊風邪氣入侵,寒濕阻滯經絡。
  【治法】補衛氣,通經絡,散寒濕。
  【方名】加味黃芪桂枝五物湯。
  【組成】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克,川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姜10克,羌活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出處】胡國棟方。
常用中醫名方
  1.生山楂甘草湯 生山楂50克,桑椹50克,桑枝25克,烏梅25克,白芍20克,伸筋草20克,醋制元胡20克,姜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醋制香附15克,甘草10克。水煎溫服,3日2劑,1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除配合練功外停用其他藥物或療法。舒筋通絡,祛淤行痹止痛,滑利關節。主治肩周炎。
  2.白芍湯 白芍、沙地龍各400克,制馬錢子、紅花、桃仁、威靈仙各350克,乳香、沒藥、骨碎補、五加皮、防己、葛根、生甘草各150克。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入膠囊,每粒含生藥0.2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行下1個療程。主治肩周炎。
  3.黃芪當歸湯 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0克,穿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姜10克,羌活12克。每日1劑,水煎服。補胃氣,通經絡,散寒濕。主治肩關節周圍炎。冷痛者,加制川草、烏草各10克;兼痰濕者,加法半夏12克,膽南星10克;病久三角肌萎縮者,加制馬錢子0.3克。局部可以配合以針灸治療。
  4.千山活血膏 三七、大黃、續斷、乳香、沒藥、延胡索、細辛、千年健、山慈姑、土鱉蟲、羌活、羚羊角、桂枝等20味。
徒手體操療法
  做肩關節三個軸向活動,用健肢帶動患肢進行各種練習。
  器械體操:利用體操棒、啞鈴、吊環、滑輪、爬肩梯、拉力器、肩關節綜合練習器等進行鍛煉。
  注意:應在無痛范圍內活動,因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痙攣,從而影響功能恢復。每次活動以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宜。反之則提示活動過度或出現了新的損傷,宜隨時調整運動量。
  下垂擺動練習:軀體前屈,使肩關節周圍肌腱放松,然后做內外、前后、繞臂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直至手指出現發脹或麻木為止。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后直腰稍做休息放松,再做持重(1~2公斤)下垂擺動,做同樣時間的前后、內外、環繞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也可在俯臥位下進行,即將患肩垂于床外,然后做放松擺動或提重物擺動練習。
  按摩與被動運動:肩部按摩能達到改善血液循環、減輕肌痙攣和松解關節粘連的作用。按摩配合被動活動,可增大肩關節的活動范圍。但手法一定要輕柔,以免癥狀加重。一般先在肩部施以推、揉、滾等手法,以放松肌肉,緩解痙攣。再拿或按肩井、肩骨禺、肩貞、中府、天宗等穴。用推按理筋法,彈撥肱二頭肌肌腱、肱三頭肌長頭及胸大肌止點。在做肩關節的抖動,同時做肩關節各方向輕巧的被動運動,逐漸擴大活動范圍,最后以搓、抹等手法結束按摩。

  [特色療法]
  1.肩周炎的推拿療法
  (1) 舒筋活絡法:此為準備手法。患者取端坐位,醫者以右手全掌著力,從手腕部開始,由肘、肩推撫至頸部,由上肢、肩內側至外側、后側,依次推撫,反復施術20余次。
  (2) 滾揉法:患者仰臥或坐位,醫者用滾法或指揉法施術于患側肩前部及上肢內側,反復數次,配合患肢外展、外旋活動。再取臥位,醫者一手握住患肢肘部,另一手在肩外側或腋后部施用滾揉法,并囑患者做患肢上舉、內收等活動;再讓患者仰臥,醫者用滾揉法或指揉法在患側胸外上部、肩前部滾揉,然后讓患者坐起,配合患肢后伸活動。
  (3) 點按穴位法:患者取坐位,醫者點按合谷、曲池、缺盆、肩髑、肩貞,肩髂、肩井、天宗、曲垣、阿是等穴,使局部產生酸脹感。
  (4) 環轉搖肩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后,一手挾患肩,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以肩關節為軸做環轉運動,幅度由小到大。然后,一手托起前臂,使患側肘屈曲,前臂內收,患側手由健肩繞頭頂、患肩、面前反復環繞10次。同時,另一手拿捏患肩。
  (5) 上肢被動后扳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稍前方,一手握住患側腕部,以肩頂住患者患側肩前部,握腕之手將患臂由前方扳向背后,逐漸用力使之后伸,反復4—5次。
  (6) 背后拉臂法:醫者站在患者健側稍后方,一手扶健側肩,以防止患者上身前屈,另一手握住患側腕部,從背后將患肢向健側牽拉,逐漸用力,加大活動范圍,以患者能忍耐為度。
  (7) 提抖法:醫者站在患者患側肩外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稍上方。將患肢提起,用提抖的方法向斜上牽拉,牽拉時要求患者先沉肩屈肘,醫者緩緩向斜上方牽拉患肢,活動幅度逐漸增大,手法力量由小到大,注意用力不能過猛,防止意外發生。
  2.自我按摩
  中醫認為,人的經絡有12條,其中6條通過肩膀,3條通過手背面,3條通過手掌面,因而疏通經絡可以治療肩周炎。治療時,可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在手背面上,從手指朝肩膀方向按摩,然后在手掌面上從肩膀朝手指方向按摩,也可用毛巾做按摩工具,一般按摩3—5次,把皮膚擦紅即可。
  手指按摩有4種方法:①左手手指和右手手指反交叉,同時拉伸手指根部的關節,然后手指再正交叉,有節奏地一張一合,做3~5次。②手指交叉,猶如基督教徒禱告似的,使手掌彎曲,以刺激手掌和所有的手指持續30秒鐘。③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心揉另一只手的手指,動作要輕柔,左右手的手指都要揉。④采用指壓法,用大拇指指心刺激手掌的肌肉和指根部,一面數“一、二、三”,一面有節奏地按壓,每處按壓3次。
  3.常練健身球
  對15例肩周炎患者試用健身球進行了3個月的臨床治療觀察,在使用健身球前后,用皮膚溫度測定儀進行了測量,結果練球前后30分鐘手心勞宮穴和肩關節前后兩個部位的溫度升高了0.67—0.76℃,而且15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轉。因為,運動使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從而改善了局部的營養供給,加快了新陳代謝,使各種癥狀減輕,病情好轉。從祖國醫學的經絡學說來解釋練健身球對防治肩周炎的作用也有一定意義,手掌內側面有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肺主氣,心主血脈,健身球在手中運動,刺激手上的穴位和經絡,疏通經絡,調整氣血,從而達到治療作用,因此,肩周炎患者應該經常練健身球,以利早日康復。
  [專家提醒]
  1、加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但貴在堅持。如果不堅持鍛煉,不堅持做康復治療,則肩關節的功能難以恢復正常。
  2、營養不良可導致體質虛弱,而體質虛弱又常導致肩周炎。如果營養補充得比較充分,加上適當鍛煉,肩周炎常可不藥而愈。
  3、受涼常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因此,為了預防肩周炎,中老年人應重視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涼。一旦著涼也要及時治療,切忌拖延不治。
  肩周炎又稱肩關節組織炎,這是肩周肌肉、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軟組織的慢性炎癥,50歲左右的人比較常見。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由于長期伏案工作,肩部的肌肉韌帶處在緊張狀態,故50歲以下人中也不少見。中醫認為本病由肩部感受風寒所致,又因患病后胸肩關節僵硬,活動受限,好像凍結了一樣,所以稱“凍結肩”、“肩凝癥”。
  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弛,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由于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摩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
  1.臨床表現
  肩周炎的發病特點為慢性過程。初期為炎癥期,肩部疼痛難忍,尤以夜間為甚。睡覺時常因肩怕壓而特定臥位,翻身困難,疼痛不止,不能入睡。如果初期治療不當,將逐漸發展為肩關節活動受限,不能上舉,呈凍結狀。常影響日常生活,吃飯穿衣,洗臉梳頭均感困難。嚴重時生活不能自理,肩臂局部肌肉也會萎縮,患者極為痛苦。
  2.治療方法
  中藥治療:肩周炎初期,中成藥可選用木瓜丸、小活絡丹、國公酒治療。湯藥可選用經驗方:柴胡10g,當歸10g,白芍10g,陳皮10g,清半夏10g,羌活10g,桔梗10g,白芥子10g,黑附片10g,秦艽10g,茯苓10g。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飯后服。
  肩周炎后期,中成藥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經活絡丸、五加皮酒治療。湯藥可選用經驗方:當歸30g,丹參30g,桂枝15g,透骨草30g,羌活18g,生地黃30g,香附10g,草烏9g,忍冬藤40g,桑枝20g。水煎服,每日2次。
  3.功能鍛煉
  目前,對肩周炎的治療,多數學者認為,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癥狀,停藥后多數會復發。而運用手術松解方法治療,術后容易引起粘連。所以采用中醫的手法治療被認為是較佳方案,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煉,預后相當不錯。
  下面介紹肩周炎的八種自我防治動作供患者參考:
  (1)屈肘甩手患者背部靠墻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手指爬墻患者面對墻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墻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墻上作一記號,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體后拉手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并向上牽拉。
  (4)展臂站立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鐘,然后回原處,反復進行。
  (5)后伸摸棘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動,2分鐘后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頭枕雙手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后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后再盡量外展。
  (8)旋肩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
  請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恒,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2)治療方法
  1.初期中藥治療
  ①中成藥可選用木瓜丸、小活絡丹、國公酒治療。
  ②湯藥可選用經驗方:柴胡10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陳皮10克,清半夏10克,羌活10克,桔梗10克,白芥子10克,黑附片10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以白酒作引,水煎服,每日2次,飯后服用。
  2.后期中藥治療
  ①中成藥治療:可選用大活絡丹、舒經活絡丸、五加皮酒治療。
  ②湯藥可選用經驗方:當歸30克,丹參30克,桂枝15克,透骨草30克,羌活18克,生地黃30克,香附10克,草烏9克,忍冬藤40克,桑枝20克。水煎服用,每日2次。
  3)以下介紹幾則成功治療“肩周炎”的食療藥膳:
  1.取追骨風30克,酒60克。追骨風入酒內浸泡5日。分數次內服。
  2.用老生姜1000克,蔥子500克,甜酒250克。將二味藥搗爛后,炒熱,敷痛處。
  3.取生姜500克,大蔥根50克,花椒250克,小茴香100克,白酒150克。先把生姜和蔥根切碎,搗成泥漿,小茴香和花椒搗成面,然后將四味混在一起攪勻,置于鐵鍋中用文火炒熱,加白酒攪和,再裝入紗布袋中,敷于患處。溫度以能耐受為度,上蓋毛巾,再蓋上棉被,使之發汗。第二天藥袋用鍋炒熱繼續用,不必換藥,此藥袋可加酒。每晚1次,堅持治療,定有療效。連服1個月見效,一般需服81天。

參考(kao)文獻:網上(shang)查找,希望(wang)對你有(you)幫助(zhu)

吳登清的醫學獲獎

1995年論文《骨質靈治療骨質增生628例》獲《遼寧中醫雜志》優秀論文一等獎;
1996年4月論文《自擬方“骨質靈”治療骨質增生》獲“國際優秀成果獎”,入選《中國中醫藥優秀學術成果文庫、中國名醫特技精典》;
1996年11月被評為“當代世界傳統醫學杰出人物”,個人醫跡錄入《世界傳統醫學大系·當代世界傳統醫學杰出人物》;
1996年12月論文《抗肩凝湯治療肩周炎》獲《中國中醫藥最新研創大全》優秀論文一等獎;《桂烏伸筋草湯治療坐骨神經痛》收編《中國中醫特治新法大全》;
1997年6月醫術檔案被收入《中國跨世紀專科名醫大典》;
1998年5月論文《自擬寄生鹿角湯治療腰間盤突出癥1986例》榮獲第四屆世界傳統醫學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
2002年1月業績入選《中華優秀人物大典》;
2005年12月被中國民間中醫醫藥研究開發協會聘任為“特效骨質增生專家”;
2007年10月新華社國醫國藥攝制組攝制了專題片——《崇拜生命》
2007年12月“登清痛敵膏”榮獲中國民間中醫中藥研究開發協會“中醫療法發明獎”;
2008年9月論(lun)文(wen)《吳(wu)登清膏藥(痛(tong)敵膏)治療風濕病12288例(li)》榮獲中(zhong)華中(zhong)醫藥學會優秀論(lun)文(wen)一等獎。

本(ben)文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49499.html.

聲明: 我們(men)致(zhi)力于保(bao)護(hu)作者(zhe)版權(qua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wu)法(fa)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chu)處,未能及(ji)時(shi)(shi)與作者(zhe)取(qu)得聯系,或有(you)版權(quan)異(yi)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men)會立即處理,本(ben)站部分文字與圖片(pian)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duo)信息之(zhi)目(mu)的,若有(you)來源標注錯(cuo)誤或侵犯(fan)了您的合法(fa)權(qua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men)(管理員郵箱:),情(qing)況屬實(shi)(shi),我們(men)會第一(yi)時(shi)(shi)間(jian)予以刪除(chu),并同時(shi)(shi)向您表示(shi)歉意,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