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制 : 上粗末。
功能主治 : 治脾胃不(bu)和,中氣滯,宿(su)寒留飲(yin),停(ting)積不(bu)消,心腹(fu)刺痛(tong),脅肋膨脹,嘔吐痰逆,噫氣吞酸,腸鳴泄(xie)利,水谷不(bu)化(hua),肢體倦怠,不(bu)思飲(yin)食(shi)。
用法用量 : 每服二錢,水一(yi)盞,生姜三片(pian),煎(jian)六(liu)分,去(qu)滓,溫服,食(shi)前(qian)。
摘錄 : 《宋·太平惠民和(he)劑局方》
制法 : 上藥共為粗末。
功能主治 : 治脾胃(wei)不和,中脘氣滯,宿寒留飲,停積(ji)不消,心腹刺痛(tong),脅肋膨脹,嘔吐(tu)痰逆(ni),噫氣吞(tun)酸(suan),腸(chang)嗚泄利,水(shui)谷(gu)不化(hua),肢體(ti)倦怠,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 每(mei)服6克,用水150毫(hao)升,加生(sheng)姜3片,煎至(zhi)90毫(hao)升,去滓溫(wen)服,食(shi)前。
摘錄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juan)三
制法 : 上為末。
功能主治 : 經來血內有白(bai)也,形如(ru)雞腸,滿肚疼痛。
用法用量 : 白酒調(diao)下。先用迫(po)蟲丸(wan)通其蟲于大便(bian)而(er)出(chu),后用本方(fang)補(bu)之。
摘錄 : 《女科秘要》卷三
處方 : 黃(huang)耆(銼)1兩,桂心1兩,白芍藥(yao)1兩,白術1兩,當歸1兩,附子(zi)(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cao)半兩(炙微赤,銼),木(mu)香(xiang)3分,熟干地黃(huang)3分。
制法 :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 益氣,補不足(zu)。主虛(xu)勞。
用法用量 : 大建中(zhong)散(《普濟方(fang)》卷二一七(qi))。
摘錄 : 《圣惠》卷二十七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脾(pi)胃不(bu)(bu)和,中(zhong)脘氣(qi)(qi)滯,宿寒(han)留飲(yin)(yin),停積不(bu)(bu)消,心(xin)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tan)逆,噫氣(qi)(qi)吞酸,腸鳴泄利(li),水谷不(bu)(bu)化(hua),肢體倦怠(dai),不(bu)(bu)思飲(yin)(yin)食(shi)。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證治要訣類方》。引作“建中湯”。
摘錄 : 《局方》卷三
制法 : 上為散。
功能主治 : 脾胃氣虛弱(ruo),嘔吐不(bu)下食,臍腹脹痛(tong),積聚(ju)不(bu)消。
用法用量 : 每服3錢(qian)匕(bi),溫酒調下。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si)十五
建中散
【來源】《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組成】青州棗厚樸(姜汁制)各500克干姜(炮)半夏(湯洗去滑)甘草各150克陳皮(去白)240克(以上六味,用水6升煮令水盡,焙干)草豆蔻(去皮)人參藿香訶子(煨,取皮)白茯苓(去皮)白術各30克
【用法】上藥共為粗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溫服,食前。
【主治(zhi)】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宿(su)寒留飲,停積不消,心(xin)腹刺痛,脅肋(lei)膨脹,嘔吐(tu)痰逆,噫氣吞酸,腸嗚泄利,水谷不化,肢體倦怠,不思(si)飲食。
提(ti)醒(xing)您:建中(zhong)散 此中(zhong)草藥名方來源于網(wang)絡,使(shi)用前請遵(zun)醫囑(zhu)。
1、葛根芩連片
組成葛根、黃芬、黃連、炙甘草。
功用解表清里,但以清里熱為主,雖針對外感表證末解、熱邪入里、身熱下痢而設,但對于熱痢、熱瀉,不論有無表證皆可用之。
劑量 片劑 O.6g/片,lOo片/瓶,內服,3—4片/次,3次/日。
注意 虛寒下痢 者忌服。
備注 暫無
2、香連丸
組成黃連(吳榮英制)、木香。
功用清化濕熱,行氣止痛。用于痢疾、腹痛、嘔吐、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等癥。凡腸炎、細菌性痢疾見上述表現者可辨證用之。
劑 量 水丸劑:60g?瓶,3—6g/次,2—3次/日,小兒 酌減;①片劑:O.22g/片,24片/
盒,4片/次,3次/日,小兒酌減或遵醫囑。
注意 孕婦校服。忌 食辛辣油膩之物。
備注 暫無
3、四神丸
組成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生姜、大棗。
功用溫腎暖脾,固腸止瀉。用于脾腎虛寒的久瀉、五更泄瀉、腹痛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肢冷、神疲乏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遲無力等癥。
劑量 水丸劑,如 梧桐子大,每500粒重30g,18g/ 袋,飯前眼,9g/次,1—2次/日。
注意 濕熱或濕滯所致的泄瀉禁 用。
備注 暫無
4、卓靈止瀉丹
組成五倍子、兒茶、雞屎藤、地膽頭、滑石、車前子、伏龍肝、萊菔子、陳皮、白術、黨參
功用澀腸止瀉,消脹止痛,健脾和胃,主要用于消化不良、腹痛、腹瀉等癥。現代多用于單純急性腸炎及慢性腸炎。
劑量糖漿劑:100m1/瓶,口服,20m1/次,3次/日。
注意暫無
備注暫無
5、消炎治痢丸
組成
翻白草、陵菜、焦山楂、白頭翁、地榆炭、火炭母。
功用清熱解毒,消炎止痢。用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炎腹瀉、消化不良等。
劑量
丸劑:內服(fu),1.5—6g/次(ci),2—3次(ci)/日。
季節變化時身體很容易感到“躁動”,口干舌燥、心煩躁動,而中醫中的方劑就可以有效的調節身體中的各個機能,緩解心情。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建中散這種方劑,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處方】 青州棗、厚樸(姜汁制),各一斤。干姜(炮)、半夏(湯洗去滑)、甘草,各五兩。陳皮(去白.八兩)。
【炮制】 上粗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中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逆,噫氣吞酸,腸鳴泄利,水谷不化,肢體倦怠,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二錢,水一盞,生姜三片,煎六分,去滓,溫服,食前。
【摘錄】 《宋·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處方】 青州棗 厚樸(姜汁制)各500克 干姜(炮)半夏(湯洗去滑)甘草各150克 陳皮(去白)240克(以上六味,用水6升煮令水盡,焙干)草豆蔻(去皮)人參 藿香 訶子(煨,取皮)白茯苓(去皮)白術各30克
【制法】 上藥共為粗末。
【功能主治】 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逆,噫氣吞酸,腸嗚泄利,水谷不化,肢體倦怠,不思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90毫升,去滓溫服,食前。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三
【處方】 黃耆5錢,肉桂5錢,甘草5錢,白芍1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經來血內有白也,形如雞腸,滿肚疼痛。
【用法用量】 白酒調下。先用迫蟲丸通其蟲于大便而出,后用本方補之。
【摘錄】 《女科秘要》卷三
【別名】 大建中散
【處方】 黃耆(銼)1兩,桂心1兩,白芍藥1兩,白術1兩,當歸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木香3分,熟干地黃3分。
【制法】 上為粗散。
【功能主治】 益氣,補不足。主虛勞。
【用法用量】 大建中散(《普濟方》卷二一七)。
【摘錄】 《圣惠》卷二十七
【處方(fang)】 青州棗(zao)1斤,厚樸(姜(jiang)汁制)1斤,干姜(jiang)(炮)5兩(liang)(liang)(liang)(liang),半(ban)夏(xia)(湯(tang)洗(xi)去滑)5兩(liang)(liang)(liang)(liang),甘草(cao)5兩(liang)(liang)(liang)(liang),陳皮(pi)(去白(bai))8兩(liang)(liang)(liang)(liang)(上6味(wei),用水(shui)(shui)3斗,煮令水(shui)(shui)盡,焙干),草(cao)豆蔻(去皮(pi))1兩(liang)(liang)(liang)(liang),人(ren)參1兩(liang)(liang)(liang)(liang),藿香1兩(liang)(liang)(liang)(liang),訶子(炮,取皮(pi))1兩(liang)(liang)(liang)(liang),白(bai)茯苓(去皮(pi))1兩(liang)(liang)(liang)(liang),白(bai)術1兩(liang)(liang)(liang)(liang)。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pianfang/47798.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力于保護(hu)作(zuo)者版(ban)權,注重分享(xiang),被刊用文章因無(wu)法核實真實出處,未(wei)能及時(shi)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有(you)(you)版(ban)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guan)(guan)理(li)(li)員,我(wo)(wo)們(men)會(hui)立即(ji)處理(li)(li),本(ben)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zi)于網(wang)絡(luo),轉載是(shi)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mu)的,若(ruo)有(you)(you)來源標(biao)注錯誤或侵犯(fan)了您(nin)的合(he)法權益,請(qing)立即(ji)通(tong)知我(wo)(wo)們(men)(管(guan)(guan)理(li)(li)員郵(you)箱:),情況屬實,我(wo)(wo)們(men)會(hui)第(di)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建(jian)中(zhong)托里湯
下一篇: 建(jian)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