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白(bai)芍5錢(qian)(qian)(生(sheng)),當歸身5錢(qian)(qian)(生(sheng)),檳(bin)榔2錢(qian)(qian),川樸2錢(qian)(qian)(搗(dao)碎),大黃3錢(qian)(qian),甘草(cao)1錢(qian)(qian),枳殼2錢(qian)(qian),山(shan)楂2錢(qian)(qian)(生(sheng)),神曲3錢(qian)(qian)。
功能主治 : 痢(li)疾(ji)初起,舌(she)有厚(hou)苔,胸中(zhong)滿悶(men),堅(jian)硬(ying)拒按者。
用法用量 : 生姜為(wei)引。服藥之(zhi)后,努圊變而為(wei)滑(hua)利,紅白變而為(wei)黃糞,即為(wei)藥已中病。如一(yi)藥尚未全愈,更進1劑,須體(ti)察積滯之(zhi)輕重,以酌大黃之(zhi)去留(liu)。
摘錄 : 《醫門八法》卷二
古之謂“七方”,有大、小、緩、急、奇、偶、復,其中“復方”為二方、三方及數方相合之方,或別加余藥及分兩均齊之方。其意與今之復方概念有別、所論復方,系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藥物,按照中醫的四診八綱、辨證論治的原則,針對病情有機地組合而成的方劑,系與單味藥相對而言。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質復雜多變,往往寒熱交錯,虛實并見,一時一身而數病相兼,只憑單味藥難以照顧全面,故須將多種藥物適當配合,利用其相互間的協同或拮抗作用,提高療效或減少不良反應,以適應復雜病情的治療。
追溯人類用藥的歷史,是以用單味藥開始的。隨著人們對藥物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對病 因病機理解的逐步提高,才逐漸將藥物配伍使用。《五十二病方》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發展起來的。張仲景的傷寒金匱方,便是急慢性傳染病學和多科雜癥治療的典范,是中國醫學高度光輝發展的里程碑。從單方過渡到復方,是中藥治療學上的一個飛躍。
(一)復方藥理的研究方法
復方除在臨床上觀察研究、總結療效外,用現代科學方法的實驗研究已引起多方的關注,復方的研究可以有多種途徑,而各種途徑又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1)選方原則
選方應以臨床療效為基礎。選擇臨床常用、組成簡單的復方,先進行實驗研究,制定藥理指標,觀察對動物離體及整體的反應及對病理模型的作用。也可先研究“藥對”的基本作用,為了解復方的作用原理奠定基礎。如當歸與川芎、芒硝與大黃、天冬與麥冬伍用等都是重要的“藥對”。由于他們組成簡單,作用方向一致,故研究較易。也可從基本方著手。基本方一般療效較好,組成比較簡單,許多方劑都以此為基礎再加味組成,開展研究較易,理論意義及實用價值較大。且研究了一個基本方的藥理作用就可為研究與此有關的一類方的藥理作用打下基礎。如桂枝湯(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是桂枝湯類的基本方,能解肌發表,調和營衛,用于外感風寒表虛證。可設想研究其對感冒及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對免疫、血液循環系統(主要是微循環)、胃腸道平滑肌及對環磷酸腺苷/環磷酸鳥苷的影響,以及解熱鎮痛作用等。本方重用桂枝成了桂枝加桂湯,治“氣從少腹上沖心”的奔豚證,顯示了桂枝的心臟作用;原方重用芍藥成了桂枝加芍藥湯,適應證增加了“腹滿時痛”,突出了芍藥治腹滿痛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湯,治證有“手足冷,身痛不仁”,顯示附子有鎮痛作用和改善微循環作用,原方加葛根稱為桂枝加葛根湯,治桂枝湯證有項背強痛者,提示葛根能治項背強痛等,說明研究了桂枝湯一方后可為研究這一類的許多方子奠定基礎。
方劑來源廣泛,有歷代醫方書中的老方,也有現代臨床報道的新方,還有經方、時方;不論什么方,總以有無療效為依據。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方,多數是方簡效高,故可以選作研究課題。但漢唐以后的方,也有很多屢經驗證卓有成效的名方,特別是解放以來中醫院校設立后的一些新方,病例多,驗證廣,符合當前防病治病需要,作為研究課題更切合實際些。另外有一些為人民群眾喜用而方便有效的中成藥,也是研究的重要對象。總之,選題應以療效為基礎。
(2)指導思想。
藥理研究應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與中醫的理論和臨床相結合。中醫診病處方要辨證, 故中藥復方研究,也必須與“證”相結合。注意那幾味藥怎樣配伍,才能解決某“證”,從而有可能闡明該味藥或幾味藥在復方中所起的作用。如對血瘀證,應首先研究活血化瘀治則。須針對“證”的治療,考慮復方藥理研究中的病理模型問題。根據過去幾年對冠心2號方、通脈靈及其他有關活血化瘀方的研究,初步認為該類藥物具有改善微循環、抗炎、抗變態反應、促進骨折愈合、抗癌等作用;可解除平滑肌痙攣,擴張毛細血管,改善組織缺氧,增加腦血管、腎血管及冠脈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纖維蛋白溶解活性,抗血栓形成等,此類藥物的作用對用于血瘀證的治療已提供了相當有說服力的藥理依據。又如通過桂附八味及六味地黃丸治療陰虛陽亢、腎陰虛型和腎陽虛型高血壓,分別相當于神經原性、腎性和內分泌性高血壓病,也促進并溝通了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
(3)研究方法
針對復方的多效性,復方藥理研究的指標也相應要多樣化,動物也不能限于一種,應根據復方要求選擇實驗動物,給藥途徑也要多種方法,先口服(灌胃)粗制劑,觀察臨床療效的重現性,再適當提取,制備各種劑型,供多種途徑給藥,進一步探索其作用。制劑從粗到細,給藥方法從口服到注射,在肯定作用的基礎上進行作用機制分析。多效性不一定要求各種作用的研究全面鋪開,可攻其一點,突破某一方面而打開全方作用研究的大門。
其具體的方法,要按課題的目的、要求而設計。首先要分析該復方的適應證,設計幾項指標,除研究該方對正常機體的作用外,還要制造相應的病理模型,來驗證復方的作用或療效。藥理作用不但要研究復方對整體的作用,而且還要用離體器官進行研究分析。其次,在全方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拆方研究,以便進一步了解哪一味藥或哪幾味藥在該方中對某項指標起決定性作用,拆方的方法可以根據中醫藥理論將全方藥物分成幾個組,也可利用優選法、正交試驗法以篩選有效的單味藥。再次是在研究時,盡可能采用現代科學新成就、新技術、新方法。至于實驗設計的要求、劑型、劑量的選擇,觀察時間、間隔和時程的安排,結果記錄和分析等,都和合成藥的實驗設計與研究方法近似,同時也應熟悉毒性及安全試驗方法及生物統計知識。
(4)與其他學科的關系
存在與植化提取協作和精粗制劑兩個爭議問題。復方藥理研究中應與植化提取協作,如同單味藥的化學提取與藥理作用探索相結合,相得益彰,對發生藥理作用的物質基礎,可以較易搞清。復方的成分復雜,藥理反應更復雜,如何協作,需要在實踐中找辦法。復方配伍后,特別是炮制后進行配伍煎煮,成分之間相互作用,可形成新的成分或出現一些絡合物及沉淀物,這方面問題已被學者所注意。幾年來對中藥復方的化學研究,已有長足的進展。
麻(ma)黃(huang)(huang)的(de)(de)研(yan)究(jiu)(jiu)己有(you)幾十年(nian),稱得上中(zhong)(zhong)藥(yao)研(yan)究(jiu)(jiu)中(zhong)(zhong)較成(cheng)熟的(de)(de)一味,但化學成(cheng)分(fen)和藥(yao)理(li)作(zuo)(zuo)用(yong)(yong)還(huan)在(zai)(zai)不斷有(you)新的(de)(de)報告。單(dan)體左(zuo)旋(xuan)麻(ma)黃(huang)(huang)堿只是(shi)麻(ma)黃(huang)(huang)中(zhong)(zhong)有(you)效成(cheng)分(fen)之一,但它不能代表麻(ma)黃(huang)(huang)。麻(ma)黃(huang)(huang)湯中(zhong)(zhong)的(de)(de)麻(ma)黃(huang)(huang)也不能以麻(ma)黃(huang)(huang)堿來代替。麻(ma)黃(huang)(huang)中(zhong)(zhong)的(de)(de)其他成(cheng)分(fen)各有(you)其用(yong)(yong),在(zai)(zai)復(fu)方中(zhong)(zhong)各扮演了(le)不同的(de)(de)角色。為了(le)搞清作(zuo)(zuo)用(yong)(yong)機制及受體部位,成(cheng)分(fen)一定要純。研(yan)究(jiu)(jiu)中(zhong)(zhong)藥(yao)復(fu)方的(de)(de)作(zuo)(zuo)用(yong)(yong),特別是(shi)其臨床(chuang)藥(yao)理(li),在(zai)(zai)現階段尚需(xu)多多進(jin)行粗(cu)制劑(ji)的(de)(de)實驗(yan)研(yan)究(jiu)(jiu)工作(zuo)(zuo)。
桂枝湯為群方之冠。《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里把桂枝湯均列為第一張方劑,是耐人尋味的。其加減方劑,向被歷代醫家所重視。本方可貴之處,就在于它有調和陰陽的作用,并有治病求本,本于陰陽這一涵義。方中五味藥物,分陰陽兩類,即桂枝、生姜為陽,芍藥、大棗為陰,至于炙甘草則介于陰陽之間而能兼顧。本方的配伍意義:桂枝、生姜辛溫為陽能發散衛分風邪,芍藥、大棗酸甘化陰以滋榮分之陰,炙甘草溫中補氣,兼調榮衛而諧和陰陽。凡服桂枝湯,必須啜熱粥以助藥力,并應溫覆衣服,微似汗出為佳。若發汗不出,或汗出如水流漓,則病必不除,用本方時以此為準。
在《傷寒論》113方中,有桂枝的計41方,以桂枝湯進行加減的則不下29方。所以在臨床中,桂枝湯的應用機會為多。為此,我們不但應從理論上進行探討,還必須結合實踐加以印證,謹將臨床有關醫案附載于下,以供參考。
1.桂枝湯的臨床應用
一、治療蕁麻疹:一男性患者,60歲,患蕁麻疹,瘙癢鉆心,數月不愈。切其脈浮而緩,并見汗出惡風,舌苔薄白而潤。證屬風邪稽留肌腠,榮衛不和,因發為風疹。治宜祛風調和榮衛,方用桂桂湯原方,不增添一味,藥后啜熱稀粥,溫覆取汗,則疹消癢止。
二、治發熱汗出:李某,女,53歲。每天都有兩、三次發熱汗出之證,患病已一年,聞其飲食二便尚可。曾按陰虛發熱治療,服藥20余劑無效。脈緩軟,舌淡苔白。辨為榮衛不和之證,為疏桂枝湯原方,服后取微汗,果熱退汗出而瘥。
三、治汗出偏沮:孫某,男,39歲。患病為左半身經常汗出,而右半身則反無汗,左有汗而右無汗,界限分明。切其脈緩而略浮,舌苔薄白。《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此證為陰陽氣血不和,故汗出偏沮,而左右陰陽不相諧和,致氣血之乖戾。治宜調諧陰陽,令氣血相和則愈。用桂枝湯原方,服后啜粥取微汗,從此其病獲痊。
2.桂枝湯加減的應用
一、加味桂枝湯:
1.桂枝加桂湯:此方治療火劫迫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于心等證。如治一崔姓婦女,50歲,患病頗奇,自覺有一股氣從內踝沿陰股上竄,行至小腹則脹,抵心胸則氣短心悸,頭出冷汗;少頃氣下行則諸證隨減,每日發作兩三次,甚為恐怖。其人面色青黃不澤,舌質淡嫩,苔白而潤,脈弦數,按之無力。
此證中醫名“奔豚”,然如此證者實屬罕見。且奔豚發作,皆因心陽虛于上坐鎮無權,下焦腎之陰邪得以上沖。今陰來搏陽而與之爭,故脈雖弦數而按之無力;況弦脈屬陰,陰氣上逆是以脈弦。當奔豚所過之處,則發脹、憋氣、心悸等證,亦勿怪其然。舌質淡嫩則是心陽之虛。治宜助心陽,伐腎降沖,用桂枝加桂湯原方,另服黑錫丹6g,共服五劑,其病不發。
2.桂枝加芍藥湯:此方仲景用以治太陽病下之后腹滿時痛之證。余取其義用治慢性菌痢有效。錄其案如下:王某,男,46歲。癥見:每日大便作痢,達3-6次,不成形且有紅色黏液,兼有里急后重。其脈沉弦而滑,舌質紅而苔白。西醫診為慢性菌痢,糞檢有紅、白細胞,病延一年而治療無效。
余辨此證為肝脾不調,氣血不和,肝木乘脾,脾失運化,則陰陽不得升降,是以腹痛下痢,而脈弦。此證非寒非熱,介于虛實之間,故補之無功,而寒熱之治亦無效。治宜平肝和脾,調其氣血,則不專治痢而痢亦可止。方用桂枝湯加芍藥,共進四劑,大便逐漸成形而愈。
3.桂枝加葛根湯;此方治中風汗出惡風,反見項背強幾幾等證。在臨床用它治療冠心病的胸背作痛,陽明病的口眼 斜,隨證加減均有療效。如張某,女,26歲。因乘長途 汽車 ,面朝敞窗,疾風拂面,當時殊覺涼爽,比及抵家,發覺面肌拘緊,口眼歪斜。切脈浮,舌苔白而潤。證屬風中陽明經絡,正如《金匱要略》所說:“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渦僻不遂”之證。治宜疏散陽明經中風邪,方用桂枝加葛根湯,另加白附子、全蝎。服兩劑汗出邪解,其病遂瘳。
4.桂枝加人參湯(簡稱新加湯):此方治發汗后身疼痛,脈反沉遲等證。余在臨床用治婦女產后、或行經后,由于失血榮虛出現的身體疼痛,用此方往往獲效。曾治樊姓婦女,新產之后忽而身痛,曾服生化湯兩帖無效。隨我實習的學員診為氣血兩虛的身痛,用當歸、黃芪等補藥服之有效,但未痊愈。切其脈沉緩無力,舌淡苔薄白。囑改用新加湯,三劑而痛止。學員不解其意,余說關鍵在于桂枝、生姜能使人參、芍藥補營血的作用于體表,它補而不滯,又使榮衛作用加強,所以其效更著。
5.桂枝加附子湯:此方治發汗遂漏不止,惡風而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等證,可見此方有固陽攝陰,又有祛風止汗等作用。余認為對老人陽虛患外感,脈沉而汗出惡風的,用此方而加大附子劑量,以溫經扶陽為正邪兼顧之計。它與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區別,是以汗之有無為抉擇。如服桂枝加附子湯不瘥,則當急固其本,用四逆湯。
6.桂枝加黃芪湯:仲景用此方治療黃疸脈浮,日久衛虛之證。意在言外,當具有發熱汗出的證候在內。然此方在臨床上治療神經炎、手足麻木也極有效。
7.桂枝加當歸湯:此方治療榮衛不和所致榮衛不足,或因汗出過多,榮陰外泄等證。故徐靈胎主張應于桂枝湯內再加當歸。余用此方治左半身麻木,而脈細舌淡的往往奏效。
8.桂枝加栝樓根湯:此方治津液不足,太陽經脈燥急發生的痙證,表現為身體強,幾幾然。它與桂枝加葛根湯證對比,而有脈浮與脈沉、口渴與不渴之別。
9.桂枝加厚樸杏仁湯:此方治療太陽病中風證兼見氣喘。在臨床凡外感風寒,脈浮緩而舌苔白的皆可用。用此方應與麻杏甘石湯相比,以辨出寒熱;若與麻黃湯相比,則應辨出表虛與表實。
二、減味桂枝湯:
桂枝去芍藥湯:此方治療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之證,以及心臟病伴發的胸滿、短氣、咳嗽等證,也同樣有效。
三、有加有減桂枝湯:
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此方治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之證。余用此方治療“水悸”和“水痞”,腹診時又有腹肌痙攣的,此方有效。昔陳修園于嘉慶戊辰,治吏部謝芝田令親之頭項強痛,身疼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反煩,六脈洪數。初診疑為太陽陽明合病,諦思良久,曰前病在無形之太陽,今病在有形之太陽。但使有形之太陽小便得利,則所有病氣,俱隨無形之經氣而汗解矣,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遂瘥。
2.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此方治火劫迫汗,心胸陽虛,使痰水之邪上迷心竅,發為驚狂臥起不安等證。余師其說,用治精神分裂癥,舌淡苔潤滑的用之有效。服藥后有時作吐,亦不可不知。
3.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此方治療太陽病,下之后脈促胸滿,而且惡寒等證。余宗其義,治療心胸陽虛,寒邪凝滯為痹,亦有療效。今錄治案如下:王某,男,46歲,建筑工人。多年來胸中發悶,甚或疼痛,遇寒冷氣候則甚,并伴有咳嗽氣短等證。切其脈沉弦而緩,握其手則涼,詢其溲則清長,視其舌質淡嫩,苔白略滑。證屬心陽不振,陰霾布于胸中,氣血為之不利,亦胸痹之證類也。治宜溫補心陽,以解寒凝。用桂枝湯除姜棗僅三味藥,患者流露不信之色。一周后欣然來告,稱連服六劑,一次比一次見輕,多年之胸中悶痛得以解除。
綜上所述,桂枝湯能解肌發汗,又能調和榮衛、調和氣血、調和脾胃、調和陰陽,又能下氣降沖、擴張血脈、緩解痙攣,故為群方之冠,而有它的獨特之功,故其治療范圍為廣。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cheng)長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46818.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yu)保護作(zuo)者(zhe)版權(quan),注(zhu)重(zhong)分(fen)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chu)處(chu),未能及時與(yu)作(zuo)者(zhe)取(qu)得聯系,或(huo)有版權(quan)異(yi)議(yi)的(de),請聯系管理員,我(wo)們會(hui)立(li)(li)即處(chu)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yu)圖(tu)片資源來自于(yu)(yu)網(wang)絡,轉載是出(chu)于(yu)(yu)傳(chuan)遞更多信(xin)息(xi)之目的(de),若有來源標(biao)注(zhu)錯誤或(huo)侵犯(fan)了您的(de)合法權(quan)益(yi),請立(li)(li)即通知我(wo)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我(wo)們會(hui)第(di)一(yi)時間予以刪(shan)除,并(bing)同(tong)時向您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一篇: 加味艾附丸
下一篇: 加味芎歸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