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當歸9克(ke)(ke),丹(dan)參(can)9克(ke)(ke),土貝母9克(ke)(ke),白芍(shao)9克(ke)(ke),赤芍(shao)9克(ke)(ke),元參(can)12克(ke)(ke),夏枯(ku)草(cao)9克(ke)(ke),紫(zi)草(cao)9克(ke)(ke),生地(di)12克(ke)(ke),白術9克(ke)(ke),黃柏9克(ke)(ke),牛(niu)膝9克(ke)(ke),茜草(cao)9克(ke)(ke)。
功能主治 : 清熱(re)利濕,活血化瘀,佐以養陰。主濕熱(re)凝聚,經絡阻隔(ge)。
用法用量 : 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 : 趙炳南方
中醫對頸椎骨質增生如何辨證論治?
中醫在辨證分型上,一般主張分為虛實兩大類,虛包括肝腎陰虛和氣血虛弱型,實包括風濕寒邪侵襲,痰濕內阻和氣滯血瘀型。
(1)外邪痹阻
中年以后,肝腎不足,氣血漸虛,衛外不固,風濕寒邪乘虛入侵,導致氣血瘀滯,搏結于頸項筋骨,經脈不通,筋骨肌肉失于氣血的溫煦和濡養而致。
癥見:頭頸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處,喜熱惡寒,頸部僵硬,活動受限,后頸部可觸及到條索狀物和壓痛點,上肢沉重無力,伴有頭沉、胸悶、納呆等癥狀,舌質正常或發黯,舌體肥胖或有齒痕,脈沉遲或弦滑。
治法:祛風散寒、舒經通絡除痹。
方藥:蠲痹湯加減。羌活15g,防風12g,當歸12g,炙甘草6g,赤白芍各12g,炙黃芪15g,片姜黃12g,生姜6g,蘇木10g。
本方益氣和營,祛風利濕,為風邪偏勝,麻木較重者而設。若疼痛劇烈、寒邪較盛者,加制川烏、附子、細辛、桂枝以散寒止痛;若濕邪偏勝者,可加海桐皮、�薟草、路路通祛風除濕,通經活絡。
(2)痰濕阻滯
中年以后腎氣漸虛,氣化無力,水不得化氣,即停蓄而為痰飲;且體虛易招風邪侵入,風痰相搏,阻滯頸部經絡而發病。
癥見:頭項強痛,肩臂酸脹不適,肢體沉重,伴有頭重腦脹,胸脘滿悶,少食多寐,苔白膩,脈沉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通絡。
方藥: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12g,黃芩10g,陳皮12g,五味子10g,桔梗6g,姜半夏9g,白芥子10g,地龍12g,膽南星10g。
本方燥濕化痰,理氣通絡。若兼見瘀阻經絡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龍以助其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力;若兼見有風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靈仙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見眩暈者,加天麻、白術;兼見胸痹者,加丹參、瓜蔞、郁金。
(3)氣滯血瘀
由于外傷和勞損,使椎體緣組織間隙出血而成瘀,瘀血阻滯經絡發為本病。
癥見:頭頸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處,拒按,夜間加重,伴有頭暈眼花,視物模糊,失眠健忘,驚惕不安,胸悶胸痛,煩躁,面色不華,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多細澀和弦澀。
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經絡。
方藥:化瘀通痹湯加味。當歸18g,丹參30g,雞血藤21g,制乳沒各9g,元胡12g,葛根18g ,透骨草21g,姜黃12g,穿山甲10g,地龍12g。
本方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烏、細辛;偏熱者加敗醬草、丹皮。若氣虛者加黃芪;若兼見痰濕者,加白芥子、膽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蔞、半夏。
(4)氣血虛弱
年老體弱,氣血衰少,氣虛則腠理不密,風濕寒邪乘虛侵襲,經脈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血虛筋骨失去濡養皆可致病。
癥見:頭項酸痛不適,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夢,自汗盜汗,頭昏目眩,心悸氣短,面色少華,女性患者每于月經后癥狀加重,或經期紊亂,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通絡行痹。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黃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雞血藤1 5g,生姜6g,大棗4枚。
本方益氣溫經,和營通痹。若兼風濕者,酌加靈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蒼耳子等,以祛風濕、止痹痛;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龍、桃仁、紅花、當歸尾等以助其活血化瘀之力;若兼有腎虛者,酌加淫羊藿、菟絲子、狗脊等,以補腎陽、通督脈。
(5)肝腎虧虛
腎藏精、主髓;肝藏血、主筋。年老體弱,肝腎精血日漸虧少,筋骨失去滋榮而致。
癥見:肩頸不舒,頭腦脹痛,眩暈耳鳴,不可轉側,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軟,舌體瘦、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細。
治法:益精補腎,滋陰熄風。
方藥:左歸丸加味。熟地15g,山藥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5g,菟絲子10g,生白芍12g,生石決明15g,當歸9g,炙甘草9g,黃精24g。
本方能滋補肝腎真陰而熄風。若兼有風濕者,加靈仙、�薟草、鹿銜草祛風濕止痹痛。
治療頸椎骨質增生有哪些中成藥?
(1)抗骨質增生丸
藥物組成:熟地3份,肉蓯蓉2份,鹿銜草2份,骨碎補2份,淫羊藿2份,雞血藤2份,萊菔子 1份。
功效:補益肝腎,通經活絡,強筋健骨。
主治:退行性頸椎病。
用法用量:每次5g,每日2~3次。
(2)骨刺丸
藥物組成:熟地、骨碎補、炙馬錢子、雞血藤、肉蓯蓉各60g,三七、乳香、沒藥、川芎各30g。
功效:補益肝腎,通經活絡。
主治:骨質增生。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早晚各1次。
(3)天麻丸
藥物組成:天麻、木香、人參、赤茯苓、羌活、白芷、天蓼木、川芎、當歸、麻黃、烏蛇、白附子、龍腦、鹿角膠、菊花、生地、細辛、牛黃、麝香。
功效:益氣祛風,宣痹止痛。
主治:虛損傷風,手足無力,肢體干燥,風痹不仁。
用法用量:丸如梧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溫酒下。
(4)六味地黃丸
藥物組成: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丹皮、茯苓。
功效:滋養陰精,補益肝腎。
主治:肝腎陰虛,腰膝酸軟等癥。
用法用量:每次1丸(9g),每日3次。
(5)虎潛丸
藥物組成:龜板、熟地、黃柏、知母、虎骨、鎖陽、干姜、陳皮。
功效:補益肝腎。
主治:肝腎不足,筋骨痿軟。
用法用量:酒或粥糊為丸,桐子大,每次10丸,每日3次。
(6)舒筋活絡丸
藥物組成:當歸、木瓜、川芎、桂枝、桑寄生、秦艽、威靈仙、地龍、獨活、赤芍、川烏、骨碎補、防風、天麻、虎骨膠、五加皮、膽南星、乳香、沒藥、熟地。
功效:舒筋活血,祛風通絡。
主治:風濕寒痹,筋骨疼痛,麻木拘攣。
用法用量:每次6g,每日3次。
備紗布口罩一個、熱水袋一個(可容500毫升水)、山西陳醋(越陳越好)300毫升。先將陳醋加熱,然后把口罩置入陳醋內浸泡15分鐘后撈起稍擰干(以不滴水為度),再把浸濕的口罩敷于頸椎最疼痛的部位,再將裝有70~80℃熱水的熱水袋覆蓋于口罩上,敷30~40分鐘,使熱力透過口罩直達頸項深處。如此每日進行一次,如果患者頸椎部疼痛比較明顯,頸部活動受限,且有頭昏等癥狀者,每日進行兩次,早晚各一次。10天為一療程。堅持使用2~3個療程,可有顯著效果。
經臨床實踐(jian)證明,采用陳醋局(ju)部(bu)濕熱敷治療頸(jing)椎(zhui)(zhui)骨質(zhi)增生(sheng)具有獨特療效,時間短,見效快(kuai),且無任何不良反應(ying)及(ji)副作(zuo)用,能延(yan)緩(huan)骨質(zhi)增生(sheng)的發展,在短時間內能明顯改(gai)善頸(jing)椎(zhui)(zhui)骨質(zhi)增生(sheng)患者(zhe)的癥狀,并有良好(hao)的止痛(tong)作(zuo)用。
濕腳氣為腳氣病之一。見《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指腳膝浮腫之腳氣病。水濕之邪感受于下,經絡不得宣通而致病。證見足脛腫、麻木而重,腿膝軟弱,小便不利,脈濡緩,苔白膩;或有在脛前生臁瘡者。治宜宣壅逐濕為大法,用雞鳴散加減,或選用除濕湯、檳榔散、加味二妙丸加減。濕熱偏勝者,證見口渴溺赤,脈濡數、苔黃膩,治以宣通清利化濕法,用防己飲加減。 足癬,中醫又稱濕腳氣、腳氣瘡,俗稱爛腳丫。濕腳氣是臨床中比較常見而又難治的病癥。中醫認為,引起濕腳氣的原因有久居濕地,或水濕浸淫,或夙體有濕,郁而化熱,濕熱走注于下;或過食辛辣生熱,熱蘊而生濕,濕熱膠結而下注;或寒濕浸淫,或淤血血阻脈等。南京春夏之交氣候悶熱、潮濕,故此病發病率較高。 中醫理論認為,濕腳氣雖為皮膚病,但與人體五臟六腑、經絡及各器官有著密切聯系,所以內治方法亦不容忽視。在采用外治方法的同時,可配合中藥湯劑治療。濕腳氣當以清熱利濕、溫陽散寒、解毒殺蟲、止癢止痛為治則。常見有三證:濕熱腳氣、寒濕腳氣、淤血寒毒。辨證分治:1.濕熱腳氣證:主要癥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流黃水,或紅腫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紅,苔黃,脈沉或無變化。其治當清熱燥濕,溫化止癢。可選用苦參礬石湯,既可內服又可外洗。2.寒濕腳氣證:主要癥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或浸淫黃水,或麻木冷痛,或潰爛蛻皮,手足不溫,甚至腳趾腫脹,舌淡,苔白,脈沉。病變證機是寒濕浸淫,肆虐肌膚營衛,導致肌膚既不得氣血所榮又被寒濕所肆虐,以此而變生為寒濕腳氣病理病證。其治當散寒除濕,溫化止癢。可選用雞鳴散,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3.淤血寒毒證:主要癥狀表現有腳趾間或足底部潮濕糜爛,瘙癢,疼痛,或浸淫流膿血水,腳趾顏色暗紫,或癢痛,或潰爛蛻皮,甚至腳趾腫脹,舌質暗,苔薄,脈沉。病變證機是淤血內阻,淤血與寒毒相結而浸淫肆虐,以此而變生為淤血寒毒病理病證。其治當活血化瘀,散寒解毒。可選用桂苓烏頭湯,本方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內服方劑也可選龍膽肝湯合萆薢滲濕湯加減處方,可選用中成藥如:MR3老中醫龍膽瀉肝丸、雙黃連口服液等。外用方劑可選用:足癬粉、六一散加明礬粉、二礬湯、皮膚外洗二方或蘇蒲洗方、藿黃浸劑、鵝掌風浸泡方、苦礬洗滌劑、清濕殺蟲方等,也可選用各種癬藥水外搽,如寶島癬水、復方土槿皮酊、普癬水等.
采納哦
①外邪犯胃:發熱惡(e)寒(han),胸脘悶滿,甚則疼痛,惡(e)心(xin)嘔吐,或大(da)便瀉泄,苔白膩(ni),脈濡緩。治(zhi)宜(yi)疏(shu)邪解表、化濁和(he)中(zhong)。
中成藥:藿香正氣軟膠囊(nang)。
②飲(yin)食(shi)停滯:脘腹脹滿拒按,噯腐吞酸,得食(shi)愈甚,吐后(hou)癥減,瀉下臭穢,舌苔厚膩,脈滑實。治宜(yi)消食(shi)導滯。
中(zhong)成(cheng)藥:加(jia)味保和丸。
③痰(tan)熱(re)內(nei)阻:脘痞惡心,吐瀉(xie)頻作,其氣臭(chou)穢,心煩(fan)口渴,還可伴(ban)發熱(re),舌苔黃膩(ni),脈(mo)滑數(shu)。治宜清熱(re)利濕、和(he)中止瀉(xie)。
中成(cheng)藥:加味(wei)香連丸。
④瘀(yu)(yu)血(xue)阻(zu)絡:胃脘疼痛(tong)頻作,持續不(bu)減,或(huo)痛(tong)如(ru)針刺,痛(tong)有(you)定處(chu),嘔血(xue)黑便,舌質紫暗或(huo)有(you)瘀(yu)(yu)癍(ban),脈(mo)弦(xian)澀(se)。治宜(yi)活血(xue)化瘀(yu)(yu)、理氣止痛(tong)。
中成藥(yao):云南白(bai)藥(yao)。
強直性脊柱炎的中醫治療
強直性脊柱炎屬于中醫的"腎痹"、“痿痹”“骨痹”、“督脈病”。病因以“腎虛督空”“感受外邪”“淤血阻滯經絡之----督脈”為主。 骨痹一名始見于《黃帝內經》,屬于“五體痹”之一。《素問-氣穴論》曰:“積寒留舍,榮衛不居,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足------”。簡單說來是由于寒濕外襲,濕熱浸淫,跌打損傷,瘀血阻絡,氣血運行不暢,或先天稟賦不足,腎精虧虛,骨脈失養所致。
導致病因歸結如下:
(1)風濕寒邪外襲:由于久居濕冷之地,或冒雨涉水,勞汗當風,衣著濕冷,或氣候劇變,冷熱交錯而致風濕寒之邪侵襲人體,注于經絡,留于關節,氣血痹阻而致本病。
(2)濕熱浸淫:歲氣濕熱行令,或長夏之際,濕熱交蒸或寒濕蘊積日久,郁而化熱,濕熱之邪浸淫經脈,痹阻氣血,筋骨失養而致本病。
(3)瘀血阻絡:跌仆挫傷,損及腰背,瘀血內停,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筋骨失養而致。
(4)腎精虧虛: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勞累太過,或久病體虛,或年老體衰,或房室不節以致腎精虧損,筋骨失養而發本病。
1.日常姿勢訓練
1)站立:頭保持中位,下凳微收,肓下聳不垂自然放松;腹略內收、雙腳與肓等寬,踝、膝、髖等關節保持自然位,重心居中不要偏移;
2)坐位:晝坐直角硬木椅,腰背挺直,勞累時可將臀部后靠,腰背緊巾在椅背上休息;
3)臥位:晝睡硬板床,宜仰臥,側臥輪流交替,避免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枕頭不宜過高或不秀枕,另外每月晨起或睡前可俯臥5分鐘。
2.功法鍛煉
1)功法1:仰臥雙腳并擾,腳尖向上,雙手自然放在身體兩側,調抱著呼吸約3分鐘,然后先吸氣,用意念將氣送入下丹田,同時腰部、臀部向上拱起,將勁力集中在腰和肩背部,呼氣時腰、臀部落下,如此反復數息10次;
2)功法2:雙腿并步站立(腳尖腳跟內側并齊),雙手叉腰,以腰為運動點向左、向后、向右,向前轉動50次,再反向轉動50次;
3)功法3:雙手叉腰,向后退走10分鐘
以上功法,動作比較和緩,活動度不大。加大活動量的功法可選擇易盤經、五禽戲、鶴翔樁或太極拳等。
飲食調理
強直性脊柱炎的內因是腎脈督脈兩虛,外因為風寒,可用食療。
(1) 辛熱食品:能抗風濕祛寒邪,如辣椒、蔥、花椒、大料、茴香、大蒜有殺菌、抗病毒等作用,可預防腸道感染和病毒感染。冬季適當服姜湯以濕胃散寒。須視病情而定。
(2) 豆類:大豆、黑豆、黃豆等,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和微量元素,有促進肌肉、骨骼、關節、肌腱的代謝,幫助修復病損的作用。可以治療以濕重為主的風濕骨痛,對身體沉重、關節不利、筋脈拘攣或麻木不仁、關節腫痛而重著不適的風濕病,效果較好。黑豆可治療風濕疼痛,用黑豆炒至半焦加入黃酒,治療關節酸痛有效,有胃炎者慎用。
(3) 果實食品:栗子有補腎強筋健骨的作用,對筋骨、經絡、風濕痹痛、腰膝無力極為有益。強直性脊柱炎是由于腎虛引起的筋骨、肌肉關節的病損。可生食、熟食,久服必強筋、健骨、補腎。將板栗搗爛敷患處可治筋骨腫痛;新鮮栗葉搗爛外敷,也能減輕肌肉、關節、皮膚的炎癥。
(4)鮮河蝦500克,黃酒500克。
做法:將河蝦洗凈后浸于黃酒15分鐘,撈起,隔水燉服,分次食用,黃酒與河蝦可同食。
功效:具有濕腎壯陽,舒筋止痛的功效。
青梅有生津止渴、澀腸止痢的作用,對腹瀉患者有益,凡風濕骨痛、腰痛、關節痛均可用青梅擦患處,可止痛活血。
烏梅是梅的干燥或未成熟的果實,對風濕痛有卓效,烏梅酸干可劍陰,酸歸肝經,肝得滋養,對關節、筋骨疼痛、拘攣有緩解作用。
桑椹滋陰補血、櫻桃也可治風濕病。
中藥治療:
辨證施治
【1】 陽虛型治宜祛風除濕、溫經散寒、益氣養血。
方用益氣溫經湯加減。藥用黃芪、桂枝、防風、當歸、茯苓、防己、茜草、寄生、獨活、莪術、元胡、炒白術、秦艽草等。
【2】陰虛型治宜滋陰清熱、益肝腎、通經絡。
方用滋陰除痹湯加減。藥用黨參、生地、沙參、當歸、赤白芍、郁金、銀柴胡、知母、茯苓、牛膝、寄生、秦艽、獨活、茜草、甘草。
【3】虛寒型宜溫腎祛寒,佐以活血止痛。
方用烏頭湯加減。藥用制川草烏、炙甘草各10g,紅花、狗脊、石楠藤各12g,當歸15g,熟地30g。
【4】濕熱型宜清熱健脾利濕,佐以祛風止痛。
方用二妙散加味。藥用黃柏、蒼術、寄生、甘草各10g,防己、秦艽、狗脊、石楠藤各12g,徐長卿20g。
【5】血瘀型治以活血化瘀、溫通經脈 、祛風止痛。
方用活絡效靈丹加味。藥用丹參、熟地各30g,當歸、續斷各15g,雞血藤20g,乳香沒藥、露蜂房、地龍、桂枝、獨活、桑寄生、炙甘草各10g 。
【6】寒濕型治宜溫經散寒、祛風化濕、宣痹止痛為主。
采用蠲痹湯I號方。藥用生川草烏、甘草、黃芪、姜黃、羌活、獨活、木瓜、牛膝各10g,
通草9g,僵蠶8g。
【7】濕熱型治宜清熱利濕、宣痹止痛。
采用蠲痹湯Ⅱ號方,藥用黃柏、天竹黃、片姜黃、秦艽、桑枝、元胡各15g,烏蛇、�薟草、木瓜、牛膝各10g,通草9g,僵蠶8g。
【8】肝腎虧損型治宜養血、益腎壯督、剔邪蠲痹。
采用蠲痹湯Ⅲ號方。藥用白蒺藜、枸杞、當歸、仙靈脾各12g,狗脊、鹿銜草、僵蠶各15g,全蝎、蜈蚣、白花蛇、三七各8g,制馬錢子0.5g。
【9】腎虛夾邪型宜益腎壯督、蠲痹祛邪、通絡止痛。
擬蠲痹湯Ⅳ號方,藥用熟地、當歸、仙茅、仙靈脾、鹿銜草、寄生、續斷各15g,姜黃、羌獨活各12g,秦艽、僵蠶、白花蛇各10g,制馬錢子0.5g。
【10】腎虛夾瘀型治宜益腎壯陽、活血通絡蠲痹。
采用蠲痹湯Ⅴ號方。藥用仙靈脾、仙茅、巴戟天、鹿銜草各15g,三七、全蝎各8g。
【11】濕熱型以忍冬藤30g、黃柏15g、蒼術25g、威靈仙15g、當歸30g、甘草10g加減。【12】寒濕型用桂枝15g、川烏10g、細辛15g、蒼術25g、甘草10g、當歸30g加減。
【13】扶正固本、溫陽補氣、化痰通痹,方以陽和湯、真武湯合方化裁。
【14】肝腎陰虛型宜滋腎柔肝、健脾補血、活血化瘀、搜風通痹,以左歸飲、二至丸、當歸補血湯合方化裁;
【15】
寒濕型宜溫經助陽、搜風散寒、健脾利濕、化痰飲、活血通痹,以甘草附子湯、防己黃芪湯、苓桂術甘湯合方化裁。
【16】風勝型宜搜風補血、活血化瘀止痛、益腎壯骨,以羌活勝濕湯化裁。
【17】痰瘀痹阻型宜扶正固本、軟堅散結、搜風化痰、活血化瘀通痹,以大活絡丹化裁。
【18】寒熱錯雜型宜清上焦火、溫下焦寒及不忘搜風(feng)、活血、利濕(shi),以桂枝芍藥知(zhi)母湯、清心(xin)蓮子(zi)飲合方(fang)化裁。
本文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46015.html.
聲明: 我(wo)們致(zhi)力于(yu)保(bao)護作(zuo)(zuo)者版(ban)權(quan)(quan),注重分(fen)享,被刊(kan)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shi)真(zhen)實(shi)出處,未能及時(shi)與作(zuo)(zuo)者取(qu)得聯系(xi)(xi),或有(you)版(ban)權(quan)(quan)異議(yi)的,請(qing)聯系(xi)(xi)管理(li)員(yuan),我(wo)們會(hui)立即處理(li),本站部分(fen)文(wen)字與圖片資源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di)更(geng)多信(xin)息之目的,若(ruo)有(you)來(lai)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合法權(quan)(quan)益(yi),請(qing)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shi),我(wo)們會(hui)第一時(shi)間予以(yi)刪除,并同時(shi)向您(nin)表示歉(qian)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加(jia)味涼血退斑湯
下一篇: 加味利濕解毒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