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加減甘露消毒丹

中醫(yi)世家 2023-05-16 23:43:49

加減甘露消毒丹

處方 : 茵陳 山梔 黃芩 石菖蒲 藿香 白蔻 薄荷 滑石 木(mu)通(tong) 枳殼

功能主治 : 清熱(re)(re)解毒,利濕退黃。治(zhi)濕熱(re)(re)發黃,身(shen)熱(re)(re)倦怠,胸悶(men)懶食(shi),小便短黃。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雜病證治新義》

關于中醫的濕熱之邪

津屬正,濕為邪,熱亦是邪,熱能傷津,但不能燥濕,燥濕須用芳香類的藥物,就像風能勝濕,但風亦能與濕合并傷人。
濕熱之邪,在中醫中被認為濕熱膠結,如油入面,難解難分。濕為陰邪,熱為陽邪,燥濕則易增熱,清熱則易助濕,當遵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原則,予以通陽化濕,使濕從小便而去,濕熱得能分開,分別而解。濕重熱輕以三仁湯為主,濕熱并重以甘露消毒丹為主,熱重于濕以白虎加蒼術湯為主。
我的(de)(de)一個教溫病的(de)(de)老師說在臨(lin)床上(shang)對于濕熱(re)為病的(de)(de)以(yi)三仁湯為底方加減化裁即可,可酌情加入芳香化濕,清(qing)熱(re)利濕,苦(ku)溫燥濕,淡滲利濕,風藥(yao)勝濕等藥(yao)味即可。

第(di)九(jiu)(jiu)版(ban)方劑學(xue)方歌(全(quan)) 第(di)九(jiu)(jiu)版(ban)方劑學(xue)方歌

第一章:解表劑

第一節:辛溫解表劑

1. 麻黃湯: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2. 大青龍湯: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散寒清熱此方良。

3. 桂枝湯:桂枝湯治太陽風,桂芍甘草姜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汗出惡風此方功。

4. 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同甘草,三陽解表宜變通。

5. 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嘔噦渴利慰,姜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

6. 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荊陳研,宣肺疏風止咳喘,姜湯調服不必煎。

第二節 辛涼解表劑

7. 銀翹散: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風溫初感此方宜。咳加杏

9.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仲景麻杏甘石湯,辛涼宣肺清熱良,邪熱壅肺咳喘急,有汗無汗均可嘗。

8. 桑菊飲:桑菊飲中桔梗翹,杏仁甘草薄荷饒,蘆根為引輕清劑,熱盛陽明入母膏。

10. 柴葛解肌湯: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第三節:扶正解表劑

12. 敗毒散:人參敗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獨芎,薄荷少許姜三片,時行感冒有奇功。

13. 參蘇飲:參蘇飲內用陳皮,枳殼前胡半夏齊,干葛木香甘桔茯,內傷外感此方宜。

13. 再造散:再造散用參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參,細辛加棗煨姜煎,陽虛無汗法當諳。

14. 麻黃細辛附子湯:麻黃細辛附子湯,發表溫經倆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陰反熱曷能康。

15. 加減葳蕤湯:加減葳蕤用苜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汗此方魁。

第二章:瀉下劑

第一節:寒下劑

18. 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芒硝,大黃枳實厚樸饒。去硝名曰小承氣,調胃承氣硝黃草。

19. 大陷胸湯:大陷胸湯用硝黃,甘遂一克效力強,擅療熱實結胸證,瀉熱邁水效專長。

20. 大黃牡丹湯:金匱大黃牡丹湯,桃仁瓜子芒硝襄, 腸癰初起腹按痛,苔黃脈數服之康。

第二節:溫下劑

21.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金匱方,散寒通便止痛良,細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溫下妙非常。

22. 溫脾湯:溫脾參附與干姜,甘草當歸硝大黃,寒熱并用治寒積,臍腹絞結痛非常。

第三節:潤下劑

24. 麻子仁丸(脾約丸):麻子仁丸小承氣,杏芍麻仁治便秘,胃熱津虧解便難,潤腸通便脾約濟。

25. 濟川煎: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腎虛津虧腸中燥,寓通于補法堪宗。

第四節:逐水劑

27. 十棗湯:十棗逐水效堪夸,大戟甘遂于芫花,懸飲內停胸脅痛,大腹腫滿用無差。

第五節 攻補兼施劑

28. 黃龍湯:黃龍湯枳樸硝黃,參歸甘桔棗生姜,陽明腑實氣血弱,攻補兼施效力強。

第三章 和解劑

第一節 和解少陽劑

31. 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和解供,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少陽百病此為宗。

32. 蒿芩清膽湯:俞氏蒿芩清膽湯,陳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殼兼碧玉,濕熱輕宣此法良。

33. 截瘧七寶飲:截瘧七寶草果仁,常山檳樸草青陳,瘧收發頻頻邪氣盛,劫痰燥濕此方珍。

第二節 調和肝脾劑

34. 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疏肝理脾奏效奇。

35. 逍遙散:逍遙散用歸芍柴,苓術甘草姜薄偕,疏肝養血兼理脾,丹梔加入熱能排。

37. 痛瀉要方: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又腹痛,治在抑肝與扶脾。

第三節 調和寒熱劑

36. 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黃連芩,干姜甘草與人參,大棗和之治虛痞,法在降陽而和陰。

第四章 清熱劑

第一節 清氣分熱劑

38. 白虎湯:白虎湯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參者,躁煩熱渴舌生苔。

39.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臨,再加粳米同煎服,暑煩熱渴脈虛尋。

第二節 清營涼血劑

40. 清營湯:清營湯治熱傳營,脈數舌絳辨分明,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41.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堪治,或益柴芩總伐肝。

第四節 清熱解毒劑

42. 黃連解毒湯:黃連解毒湯四味,黃柏黃芩梔子備,躁狂大熱嘔不眠,吐衄斑黃皆可為。

43. 涼膈散:涼膈硝黃枙子翹,黃芩甘草薄菏饒,竹葉蜜煎療膈上,中焦燥實服之消。

45. 普濟消毒飲:普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藍根侶,升柴馬勃連翹陳,僵蠶薄荷為末咀,或加人參及大黃,大頭天行力能御。

46. 仙方活命飲:仙方活命金銀花,防芷歸陳草芍加,貝母天花兼乳沒,穿山皂刺酒煎佳,一切癰毒能潰散,潰后忌服用勿差。

47. 五味消毒飲:五味消毒療諸疔,銀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輕。

第五節 清臟腑熱劑

49. 導赤散: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同歸小便中。

51. 左金丸:左金茱連六一九,肝經火郁吐吞酸,再加芍藥名御。

50. 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合,肝經濕熱力能排。

52. 瀉白散: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參茯知芩皆可入,肺熱喘嗽此方施。

53. 葦莖散:千金葦莖生薏仁, 桃仁瓜瓣四味臨,吐咳肺庸痰穢濁,涼營清氣自生津。

54. 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連,當歸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熱,口瘡吐衄與牙宣。

55. 玉女煎: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麥冬全,陰虛胃火牙痛效,去膝地生溫熱痊。 56芍藥湯:芍藥芩連與錦紋,桂甘檳木及歸身,別名導氣除甘桂,枳殼加之效若神。

57. 白頭翁湯: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佐秦皮,清熱解毒并涼血,赤多白少膿血醫。

第六節 清虛熱劑

58. 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知地丹,熱伏陰分仔細看,夜熱早涼無汗出,養陰透熱服之安。

59. 清骨散:清骨散用銀柴胡,胡連秦艽鱉甲輔,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勞熱保無虞。

第五章 祛暑劑

第一節 祛暑解表劑

61. 香薷散:三物香薷豆樸先,散寒化濕功效兼,若益銀翹豆易花,新加香薷祛暑煎。

第三節 祛暑益氣劑

64. 清暑益氣湯:王氏清暑益氣湯,善治中暑氣津傷,洋參冬斛荷瓜翠,連竹知母甘粳襄。

第六章 溫里劑

第一節 溫中祛寒劑

65. 理中丸:理中丸主理中鄉,甘草人參術干姜,嘔利腹痛陰寒盛,或加附子總扶陽。

66. 小建中湯:小建中湯芍藥多,桂枝甘草姜棗和,更加飴糖補中臟,虛勞腹痛服之瘥。

67. 吳茱萸湯:吳茱萸湯人參棗,重用生姜溫胃好,陽明寒嘔少陰利,厥陰頭痛皆能保。

第二節 回陽救逆劑

69. 四逆湯:四逆湯中附草姜,陽衰寒厥急煎嘗,腹痛吐瀉脈沉細,急投此方可回陽。

第三節 溫經散寒劑

71.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芍桂枝,細辛甘棗通草施,血虛寒厥四末冷,溫經通脈最相宜。

72. 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大棗與生姜,益氣溫經和營衛,血痹風痹功效良。

73. 暖肝煎:暖肝煎中杞茯歸,茴沉烏藥姜肉桂,下焦虛寒疝氣痛,溫補肝腎此方推。

74. 陽和湯:陽和湯法解寒凝,貼骨流注鶴膝風,熟地鹿膠姜炭桂,麻黃白芥甘草從。

第七章 表里雙解劑

第一節 解表清里劑

75. 葛根黃芩黃連湯: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第二節 解表溫里劑

76. 五積散:五積散治五般積,麻黃蒼芷歸芍齊,枳枯桂芩甘草樸,川芎兩姜半陳皮,發表溫里活血瘀,祛濕化痰兼順氣。

第三節 解表攻里劑

77. 大柴胡湯:大柴胡湯用大黃,枳實芩夏白芍將,煎加姜棗表兼里,妙法內攻并外攘。

78. 防風通圣散:防風通圣大黃硝,荊芥麻黃梔芍翹,甘桔芎歸膏滑石,薄菏芩術力偏饒,表里交攻陽熱盛,外科瘍毒總能消。

第八章 補益劑

第一節 補氣劑

80. 四君子湯:四君子湯中和義, 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 祛痰補益氣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氣滯使。

81. 參苓白術散:參芩白術扁豆陳,山藥甘蓮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棗湯調服益脾神。

82. 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芪術陳,升柴參草當歸身,虛勞內傷功獨擅,亦治陽虛外感因。

83. 玉屏風散:玉屏風散用防風,芪相畏效相成,白術益氣更實衛,表虛自汗服之應。

第二節:補血劑

85. 四物湯:四物地芍與歸芎, 血家百病此方通, 補血調血理沖任, 加減運用在其中。

86. 當歸補血湯:當歸補血東垣箋,黃芪一兩歸二錢,血虛發熱口煩渴,脈大而虛此方煎。

87. 歸脾湯:歸脾湯用術參芪,歸草茯神遠志隨,酸棗木香龍眼肉,煎加姜棗益心脾。

第四節 補陰劑

90. 六味地黃丸:六味地黃益腎肝,茱薯丹澤地苓專,陰虛火旺加知柏,養肝明目杞菊煎,若加五味成都氣,再入麥冬長壽丸。

91. 左歸丸:左歸丸用大熟地,枸杞萸肉薯牛膝,龜鹿二膠菟絲人,補陰填精功效奇。

92. 大補陰丸:大補陰丸熟地黃,龜板知柏合成方,豬髓蒸熟煉蜜丸,滋陰降火效力強。

93. 一貫煎:一貫煎中用地黃, 沙參枸杞麥冬襄, 當歸川楝水煎服, 陰虛肝郁是妙方。

94. 百合固金湯:百合固金二地黃,玄參貝母桔甘藏,麥冬芍藥當歸配,喘咳痰血肺家傷。

第五節 補陽劑

96. 腎氣丸:《金匱》腎氣治腎虛,地黃懷藥及山萸,丹皮苓澤加附桂,引火歸原熱虛勞肺痿效如神。

97. 右歸丸:右歸丸中地附桂,山藥茱萸菟絲歸,杜仲鹿膠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第六節:陰陽并補劑

98. 地黃飲子:地黃飲子山茱斛, 麥味菖蒲遠志茯, 蓯蓉桂附巴戟天, 少入薄荷姜棗服。

第七節 氣血陰陽并補劑

101. 炙甘草湯(復脈湯):炙甘草湯參姜桂, 麥冬生地與麻仁, 大棗阿膠加酒服,虛勞肺瘺效如神。

第九章:固澀劑

第一節:固表止汗劑

102. 牡蠣散:牡蠣散內用黃芪,浮麥麻黃根最宜,自汗盜汗心液損,固表斂汗見效奇。

第二節:斂肺止咳劑

103. 九仙散:九仙散中罌粟君,參膠梅味共為臣,款冬貝桑桔佐使,斂肺止咳益氣陰。

第三節:澀腸固脫劑

104. 真人養臟湯:真人養臟訶粟殼,肉蔻當歸桂木香,術芍參甘為澀劑,脫肛久痢早煎嘗。 105. 四神丸:四神故紙吳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需,大棗百枚姜八兩,五更腎泄火衰扶。

第四節:澀精止遺劑

106. 金鎖固精丸:金鎖固精芡實研,蓮須龍牡沙菀填,蓮粉糊丸鹽湯下,腎虛精滑此方先。 107. 桑螵蛸散:桑螵蛸散用龍龜,參茯菖遠及當歸,尿頻遺尿精不固,滋腎寧心法勿違。

第五節:固崩止帶劑

109. 固沖湯:固沖術芪山萸芍,龍牡棕炭海螵蛸,茜草五倍水煎服,益氣固沖功效高。 110. 易黃湯:易黃山藥與芡實,白果黃柏車前子,能消帶下黏稠穢,補腎清熱又祛濕。

第九章 安神劑

第一節 重鎮安神劑

123. 朱砂安神丸:朱砂安神東垣方, 歸連甘草合地黃, 怔忡不寐心煩亂,養陰清熱可復康。 124. 磁朱丸: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潛陽治目疾,心悸失眠皆可用,癲狂癇證服之宜。

第二節 補養安神劑

125. 天王補心丹:補心丹用柏棗仁, 二冬生地當歸身, 三參桔梗朱砂味, 遠志茯苓共養神。 126. 酸棗仁湯: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養血除煩清虛熱,安然入睡夢鄉甜。 128. 養心湯:養心湯用草芪參,二茯芎歸柏子尋,夏曲遠志兼桂味,再加酸棗總寧心。 第十一章 開竅劑

第一節 涼開劑

129. 安宮牛黃丸:安宮牛黃開竅方, 芩連梔郁朱雄黃, 犀角珍珠冰麝箔, 熱閉心包功效良。

第二節 溫開劑

133. 蘇合香丸:蘇合香丸麝息香, 木丁熏陸蓽檀襄, 犀冰術沉訶香附, 衣用朱砂中惡嘗。

130. 紫雪:紫雪犀羚朱樸硝, 硝磁寒水滑和膏, 丁沉木麝升玄草, 更用赤金法亦超。

131. 至寶丹:至寶朱砂麝息香, 雄黃犀角與牛黃, 金銀二箔兼龍腦, 琥珀還同玳瑁良。

第十二章 理氣劑

第一節 行氣劑

134. 越鞠丸:越鞠丸治六般郁, 氣血痰火濕食因, 芎蒼香附兼梔曲, 氣暢郁舒痛悶伸。

135. 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芍川芎,枳殼陳皮草香附,疏肝行氣兼活血,脅肋疼痛立能除。 137. 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白酒湯,胸痹胸悶痛難當,咳息短氣時咳唾,難臥再加半夏良

138. 半夏厚樸湯:半夏厚樸與紫蘇, 茯苓生姜共煎服, 痰凝氣聚成梅核, 降逆開郁氣自舒。

139. 枳實消痞丸:枳實消痞四軍全,麥芽夏曲樸姜連,蒸餅糊丸消積滿,清熱破結補虛全。 140. 厚樸溫中湯: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脘腹脹滿用皆靈。 141. 天臺烏藥散:天臺烏藥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檳姜,行氣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第二節 降氣劑

143. 蘇子降氣湯:蘇子降氣半夏歸, 前胡桂樸草姜隨, 上實下虛痰嗽喘, 或加沉香去肉桂。 146. 旋覆代赭湯:旋覆代赭用人參, 半夏姜甘大棗臨, 重以鎮逆咸軟痞, 痞硬噫氣能禁。 144. 定喘湯:定喘白果與麻黃, 款冬半夏白皮桑, 蘇杏黃芩兼甘草, 外寒痰熱喘哮力能禁。

145. 四磨湯:四磨湯治七情侵,人參烏藥及檳沉,濃磨煎服調滯氣,實者枳殼易人參。 第十三章 理血劑

第一節 活血祛淤劑

149. 桃核承氣湯:桃仁承氣五般施,甘草硝黃并桂枝,瘀熱互結小腹脹,蓄血如狂最相宜。 150. 血府逐瘀湯:血府當歸生地桃,紅花枳殼膝芎饒,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癆。通竅全憑好麝香,桃紅大棗老蔥姜,川芎黃酒赤芍藥,表里通經第一方。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烏藥元胡甘,歸芎靈脂紅花殼,香附開郁血亦安。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靈脂芍回香,蒲黃肉桂當沒藥,調經種子第一方。身痛逐瘀膝地龍,香附羌秦草歸芎,黃芪蒼柏量加減,要緊五靈桃沒紅。

151. 補陽還五湯:補陽還五赤芍芎,歸尾通經佐地龍,四兩黃芪為主藥,血中瘀滯用桃紅。 152. 復元活血湯:復元活血湯柴胡,花粉當歸山甲俱,桃仁紅花大黃草,損傷瘀血酒煎去。 153. 溫經湯:溫經歸芍桂萸芎,姜夏丹皮及麥冬,參草扶脾膠益血,調經重在暖胞宮。 154. 生化湯:生化湯宜產后嘗,歸芎桃草酒炮姜,惡露不行少腹痛,化瘀溫經功效彰。 155. 桂枝茯苓丸:《金匱》桂枝茯苓丸,芍藥桃仁和牡丹,等分為末蜜丸服,活血化瘀癥塊散。

156. 失笑散:失笑靈脂與蒲黃,等分為散醋煎嘗,血瘀胸腹時作痛,祛瘀止痛效非常。

第二節 止血劑

158. 十灰散: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茅茜荷丹櫚隨,二薊梔黃皆炒黑,涼降止血此方推。 159. 咳血方:咳血方中訶子收,瓜蔞海粉山枙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廖。 160. 小薊飲子:小薊飲子藕蒲黃,木通滑石生地襄,歸草黑梔淡竹葉,血淋熱結服之良。 161. 槐花散:槐花散用治腸風,側柏荊殼充,等分為末飲下,寬腸涼血逐風動。

162. 黃土湯:黃土湯將遠血醫,膠芩地術附甘奇,溫陽健脾能攝血,便血崩漏服之宜。 第十四章 治風劑

第一節 疏散外風劑

163. 川芎茶調散:川芎茶調散荊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風攻上,偏正頭痛悉能康。 164. 大秦艽湯:大秦艽湯羌獨防,芎芷辛芩二地黃,石膏歸芍苓甘術,風邪散見可通嘗。 165. 消風散:消風止癢祛風濕,木通蒼術苦參知,荊防歸蒡蟬膏草,生地胡麻水煎之。 167. 小活絡丹:小活絡丹天南星,二烏乳沒加地龍,中風手足皆麻木,風痰瘀血閉在經。

第二節 平息內風劑

169. 羚角鉤藤湯:俞氏羚角鉤藤湯,桑葉菊花鮮地黃,芍草茯神川貝茹,涼肝增液定風方。 170. 鎮肝熄風湯:張氏鎮肝熄風湯,龍牡龜牛治亢陽,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陳川楝麥芽襄。 171. 天麻鉤藤飲:天麻鉤藤益母桑,梔芩清熱決潛陽,杜仲牛膝益腎損,茯神夜交安服良。 172. 大定風珠:大定風珠雞子黃,再合加減復脈湯,三甲并同五味子,滋陰息風是妙方。 第十五章 治燥劑

第一節 輕宣外燥劑

174. 杏蘇散:杏蘇散內夏陳前,枳桔苓草姜棗研,輕宣溫潤治涼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175. 桑杏湯:桑杏湯中象貝宜,沙參枙豉與梨皮,身熱咽干咳痰少,辛涼甘潤燥能醫。

176. 清燥救肺湯:清燥救肺參草杷,石膏膠杏麥胡麻,經霜收下冬桑葉,清燥潤肺效堪夸。

第二節 滋潤內燥劑

177. 麥門冬湯:麥門冬湯用人參,棗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虛火,清養肺胃此方珍。 178. 養陰清肺湯:養陰清肺是妙方,玄參草芍冬地黃,薄荷貝母丹皮入,時疫白喉急煎嘗。 179. 瓊玉膏:瓊玉膏用生地黃,人參茯苓白蜜嘗,合成膏劑緩緩服,干咳咯血肺陰傷。 180. 玉液湯:玉液山藥芪葛根,花粉知味雞內金,消渴口干溲多數,補脾固腎益氣陰。 第十六章 祛濕劑

第一節 化濕和胃劑

181. 平胃散:平胃散用蒼術樸,陳皮甘草四般藥,除濕散滿驅瘴嵐,調胃諸方

以此擴,又不換金正氣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182. 藿香正氣散: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并能驅。

第二節 清熱祛濕劑

183. 茵陳蒿湯:茵陳蒿湯治陽黃,梔子大黃組成方,梔子柏皮加甘草,茵陳四逆治陰黃。 184. 八正散:八正木通與車前,扁蓄大黃滑石研,草梢瞿麥兼梔子,煎加燈草痛淋蠲。 185. 三仁湯: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通草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此方遵。

186. 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陳滑石木通菖,芩翹貝母射干薄,濕熱時疫是主方。 188. 當歸拈痛湯:當歸拈痛羌防升,豬澤茵陳芩葛人,二術苦參知母草,瘡瘍濕熱服皆應。 189. 二妙散:二妙散中蒼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濕熱下注痿痹痊。

第三節 利水滲濕劑

190. 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陽腑,白術澤瀉豬苓茯,桂枝化氣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飲除。 191. 豬苓湯:豬苓湯用豬茯苓,澤瀉滑石阿膠并,小便不利兼煩渴,利水養陰熱亦平。 192. 防己黃芪湯:《金匱》防己黃芪湯,白術甘草棗生姜,益氣祛風又行水,表虛風水風濕康。

第四節 溫化寒濕劑

194. 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195. 五皮散:五皮散用五般皮,陳茯姜桑大腹齊,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虛膚脹此方施。

第四節 溫化寒濕劑

196. 苓桂術甘湯:苓桂術甘化飲劑,溫陽化飲又健脾,飲邪上逆胸脅滿,水飲下行悸眩去。 197. 甘草干姜茯苓白術湯(腎著湯):腎著湯內用干姜,茯苓甘草白術襄,傷濕身重與腰冷,亦名甘姜苓術湯。

198. 真武湯:真武湯壯腎中陽,茯苓術芍附生姜。少陰腹痛有水氣,悸眩瞤惕保安康。 199. 實脾散:實脾苓術與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樸,虛寒陰水效堪夸。

第五節祛濕化濁劑

200. 萆薢分清飲(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石菖蒲,萆薢烏藥益智俱,或益茯苓鹽煎服,通心固腎濁精驅。

201. 完帶湯:完帶湯中用白術,山藥人參白芍輔,蒼術車前黑介穗,陳皮甘草與柴胡。 202. 羌活勝濕湯:羌活勝濕羌獨芎,甘蔓藁本與防風,濕氣在表頭腰重,發汗在升陽有奇功。 203. 獨活寄生湯:獨活寄生艽防辛,芎歸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參草,冷風頑痹屈能伸。 第十七章 祛痰劑

第一節燥濕化痰劑

204. 二陳湯:二陳湯用半夏陳,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氣和中兼燥濕,一切痰飲此方珍。 205. 茯苓丸:《指迷》苓丸半夏,風硝枳殼姜湯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氣行痰消痛自罷。 206. 溫膽湯:溫膽夏茹陳助,佐以茯草姜棗煮,理氣化痰利膽胃,膽郁痰擾諸癥除。

第二節清熱化痰劑

207. 清氣化痰丸:清氣化痰膽星萎,夏芩杏陳枳實投,茯苓姜汁糊丸服,氣順火清痰熱療。 208. 小陷胸湯:小陷胸湯連夏蔞,寬胸散結滌痰優,痰熱內結痞滿痛,苔黃脈滑此方求。 209. 滾痰丸(礞石滾痰丸):滾痰丸用青礞石,大黃黃芩與沉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頑痰怪癥力能匡。

第三節潤燥化痰劑

210. 貝母瓜簍散:貝母瓜蔞天花粉,橘紅茯苓加桔梗,肺燥有痰咳難出,潤肺化痰此方珍。

第四節溫化寒痰劑

211. 苓甘五味姜辛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溫肺化飲常用方,半夏杏仁均可加,寒痰水飲咳嗽康。

212. 三子養親湯:三子養親祛痰方,芥蘇萊菔共煎湯,大便實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第五節治風化痰劑

213. 半夏白術天麻湯:半夏白術天麻湯,苓草橘紅棗生姜,眩暈頭痛風痰盛,

痰化風息復正常。

214. 定癇丸:定癇二茯貝天麻,丹麥陳蒲遠半夏,膽星全蝎蠶琥珀,竹瀝姜汁草朱砂。 第十八章 消食劑

第一節消食化滯劑

215. 保和丸:保和神曲與山楂,苓夏陳翹菔子加,炊餅為丸白湯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216. 枳實導滯丸:枳實導滯首大黃,芩連曲術茯苓襄,澤瀉蒸餅糊丸服,濕熱積滯力能攘。 217. 木香檳榔丸:木香檳榔青陳皮,黃柏黃連莪術齊,大黃黑丑兼香附,瀉痢后重熱滯宜。

第二節健脾消食劑

218. 健脾丸:健脾參術苓草陳,肉蔻香連合砂仁,楂肉山藥曲麥炒,消補兼施此方尋。 219. 肥兒丸:肥兒丸內用使君,豆蔻香蓮曲麥檳,豬膽為丸熱水下,蟲疳食積一掃清。 第十九章 驅蟲劑

220. 烏梅丸:烏梅丸用細辛桂,黃連黃柏及當歸,人參附子椒姜繼,溫臟按蛔寒厥劑。 221. 化蟲丸:化蟲丸中用胡粉,鶴虱檳榔苦楝根,少加枯礬面糊丸,專治蟲病未虛人。 第二十章 涌吐劑

222. 瓜(gua)蒂散:瓜(gua)蒂散中赤(chi)小豆(dou),豆(dou)豉(chi)汁調酸苦湊,逐(zhu)邪涌吐功最捷,胸(xiong)脘痰(tan)食服(fu)之瘳。

※※※※※※濕熱下注(zhu),兼有腎氣不(bu)固,該(gai)怎么辦???※※※※※※※

日常生活中,常聽人說:“這幾天有濕熱,該喝些涼茶調節調節。看中醫時,也常會聽醫生說“濕熱”。那么,什么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么問題?

要明白濕熱,先應了解什么叫濕,什么叫熱。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于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那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并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后明顯,并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后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樸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藥,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睪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治療濕熱一證,雖多守濕去熱孤之基本法,但在臨床上有效或少效。這是許多醫者不注重濕熱證的病機演化,忽略了該病證的辯證分型。濕熱證大致可分為濕重熱輕、熱重濕輕、濕熱并重等證型。證型不同,立方選藥顯然有別。下面筆者滋將濕熱證的三個證型的治則治法分述如下:
一、濕重熱輕
`證候:無身熱或身熱不揚,頭重肢困,胸悶脘痞,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惡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
病機:住處卑濕,水中作勞,汗出當風,濕衣裹身,濕邪客體;肺氣失宣,腎陽不足,脾虛運化失司生濕,三焦氣化不利等導致水濕過剩。濕漸化熱,乃濕中蘊熱,熱輕濕重之證。濕為陰邪,故無身熱或身熱不揚;濕性凝滯,濕濁內阻,氣機不暢,所以見頭重肢困,胸悶脘痞等癥;而濕濁困阻也會反過來困阻脾胃,則脾胃運化失常,故有胃納呆、腹脹腸鳴、甚或惡心嘔吐,口淡不渴或口渴不欲飲,小便微黃,大便稀溏;舌質淡紅,舌苔白厚膩,脈濡緩或濡滑等,也是熱輕濕重的征象。
治法:淡滲利濕,芳香化濁,佐以清熱。
方藥:三仁湯加減或茵陳五苓散加減。
二、濕熱并重
證候:神疲乏力,頭重身困,胸悶脘痞,兩肋隱痛,腰部脹痛,惡心嘔吐,胃納呆,口渴不欲飲或喜熱飲,發熱汗出不解,小便短黃,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
病機:清濕欠早,久必郁熱,化熱入里。里熱轉盛,故小便短少黃赤,發熱漸高,但不隨汗出而解;口渴為熱盛之故,但濕邪中阻,故雖渴而不欲多飲;惡心嘔吐,胸悶脘痞,胃納呆等癥,是濕熱郁阻于脾胃之故;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濕熱相搏,腰絡不利,故腰部脹痛,伴有熱感;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均是濕熱并重的表現。
治法要注意二點:

一是該證型中見大便溏而粘滯不爽,色黃如醬,是濕熱膠結大腸,與脾胃虛寒之大便溏的治則治法截然不同,醫者切不可以認為是腹瀉,錯誤地用止瀉的方法去治療,而應該“通因通用”,用理氣化濕、瀉熱通腑法治療,直至大便不溏而且成形(這是濕熱已清的標志)為止。本證大便溏與脾胃虛寒之大便溏的鑒別點主要是:本證之大便溏必兼粘滯不爽,即大便雖溏但難以排出排凈,且多兼有肛門灼熱感、口苦口干、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滑數等熱象。脾胃虛寒之大便溏則毫無粘滯不爽之感,且多兼有口淡不渴、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完谷不化、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而遲等中陽虛衰表現。
二是治療濕熱俱盛證型大便溏雖用理氣化濕、瀉熱通腑法治療,但在臨床運用上還主要采用“輕法頻下”法,多選方精藥輕的枳實導滯湯《重訂通俗傷寒論》。此方每味藥的劑量均很少,這是因為本證糸濕熱積滯膠結于胃腸道所致,難以一次攻下即可奏效,住往需要連續多次攻下,所以不可以大劑量猛下,而應該以輕劑多次緩下,即所謂的“輕法頻下”。
附枳實導滯湯藥物組成:
生大黃(酒洗)、檳榔、川厚樸、連翹各5克,黃連2克、木通3克、枳實6克、神曲、紫草、山楂肉各10克,生甘草2克。
方義:方中以大黃瀉熱通腑,川厚樸、枳實、檳榔理氣化濕,山楂肉、六神曲消食導滯和中;黃連、連翹、紫草清熱解毒;木通清熱利濕,導濕熱從小便而出。
三、熱重濕輕
證候:發熱,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納呆,兩脅脹痛,身重頭昏,心煩心悸,或胸悶氣促,脘痞腹脹,小便短赤,大便干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
病機:長夏之際,濕熱熏蒸,侵入人體,與濕相搏;過食肥甘,飲酒太多,釀生濕熱;素體陽盛,或有伏火,感受濕邪,郁而不達,蘊結濕熱;素體陽虛濕盛,或感受疫毒,或五志化火,濕遏熱伏,或體濕誤服溫燥藥,使熱毒更盛,達營入血,濕邪郁久不得除而生熱;如是誤治失治,濕熱性類的疾病大多會轉變為熱重濕輕。若熱盛于陽明胃,故口渴欲飲,濕阻于太陰脾,則,惡心嘔吐,納呆、脘痞腹脹。脾胃濕熱若熏蒸于肝膽,則易患黃疸(陽黃);熱熾灼液,故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舌苔黃厚膩,脈滑數等,也為濕熱俱盛之證。
治法:清熱解毒為主,佐以祛濕化濁,調和脾胃。參考用方可選用茵陳蒿湯加減化裁。
以上僅介紹了濕熱證的大致辨證分型和其基本治則治法,但就該證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藥注意事項及許多疾病常見于濕熱證具體證侯與治則治法和濕熱證的同類證和疑以證鑒別又再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茲分述如下:
一、濕熱證的證型之間區分要點、用藥注意事項:
1、 通過對濕熱證三型的辨證分型,能是醫者初步辨別出濕邪與熱邪之熟輕熟重,以便對清熱藥和利濕藥的選用相應地有所側重:初起濕重于熱者,以利濕藥為主,清熱藥為次;隨著病程病的發展,濕漸化燥化熱,演變為熱重于濕時,則應以清熱藥為主,利濕藥為次;濕熱俱盛者,則清熱與利濕并舉。辨別濕熱之偏輕偏重,最簡單但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問口渴。若濕重熱輕者,舌苔白且膩,口淡不渴;濕熱并重者,舌苔黃厚膩,口渴不欲飲,或口渴而喜熱飲;熱重于濕者,舌苔黃微膩或黃燥不膩,口渴明顯而欲飲。
2、 清熱藥與利濕藥大多數為寒涼之品,屬于“陰柔”之藥物,其性凝重粘滯,守而不走,較難以運化而影響療效,而且也會影響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類藥物時,應酌情配伍溫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樸、陳皮、木香、蒼術、法半夏、桂枝等屬于“陽剛”之藥物(即使屬于熱重于濕也不例外)。以促使氣機的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藥物的運化,同時也保護了脾胃功能,從而提高了療效。這從王孟英的著名方劑如王氏連樸飲、甘露消毒丹等方劑中,即可體會到這一點。這是中醫藥學家遣方用藥的奇妙之舉!
3、 使用清(qing)熱(re)(re)利濕藥通利小便,難以避免地(di)會耗(hao)傷津(jin)(jin)液。所以,運用清(qing)熱(re)(re)利濕法(fa)時應該適可而止。素體陰虛液虧者慎用本(ben)法(fa),或酌情配伍養陰生津(jin)(jin)之品。不兼(jian)濕邪或濕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ben)法(fa)。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45445.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保護(hu)作(zuo)(zuo)者(zhe)版(ban)權,注重分(fen)享,被刊用文(wen)章因無法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chu),未能及時與作(zuo)(zuo)者(zhe)取得聯系,或有版(ban)權異議的(de),請(qing)聯系管理員,我(wo)們會(hui)(hui)立即處(chu)理,本(ben)站部(bu)分(fen)文(wen)字與圖片(pian)資源(yuan)來自(zi)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遞更(geng)多信息(xi)之(zhi)目(mu)的(de),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le)您的(de)合(he)法權益(yi),請(qing)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shi),我(wo)們會(hui)(hui)第一時間(jian)予以(yi)刪除,并(bing)同時向您表示歉意(yi),謝謝!

上一篇(pian):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