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熟地(di)黃5錢(qian),白(bai)芍3錢(qian),黃芩3錢(qian),地(di)骨(gu)皮4錢(qian),益(yi)母草3錢(qian),萬(wan)年灰3錢(qian),郁金3錢(qian),柴胡3錢(qian),青蒿2錢(qian)。
功能主治 : 婦女血熱,經水(shui)先期。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各家論述 : 此方專以(yi)清熱為主(zhu),用(yong)熟地(di)、黃芩(qin)、白芍、地(di)骨皮、青蒿、益母(mu)清涼滋養(yang),以(yi)柴(chai)胡、郁金稍理其氣,以(yi)古灰(hui)微(wei)澀其血,其行(xing)經不至(zhi)先期矣。
摘錄 : 《醫學探驪集》卷六
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先后無定期。下述方藥,可供臨床參考選用。
(一)月經先期方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6~17日一潮者,稱月經先期。中醫又常稱之為“經早”、“月經前期”、“經水先期”等。其發病機理,常因脾氣虛弱,固攝無力;或腎氣不固;或肝郁血熱;或陰虛迫血旺行所致。現選介滋陰涼血湯等2首。
1.梔芩先期飲【藥物組成】黃芩、生梔子各10g,酒大黃、升麻各1g,麥冬、杭白芍各12g,茯苓15g,澤瀉9g。
【治療方法】上藥水煎服。在月經干凈后第5天開始服藥,連進7~15劑。若服藥期間月經來潮,應停服藥。待月經干凈后第5天再繼續服藥。可連續服用3個月經周期。服藥治療期間,須忌食有刺激性食物。
【功效主治】清熱瀉火,調血固經。主治月經先期。
【臨床運用】本組116例患者。以月經周期比正常周期連續提前1周以上,或伴有月經量多,色紫紅,質稠;或量忽多忽少,色紫紅,夾有血塊;或量少,色紅,質粘稠,或伴有帶下量多,色黃臭穢等。其中未婚者42例,已婚者64例。年齡最大者46歲,最小者13歲。病程最短者半年,最長者19年。經采用先期飲治療后,25例治愈(服藥7劑,月經周期及量轉正常且1年以內未復發者);77例顯效(服藥1~3個月經周期,月經周期轉為正常,3個月內未復發者);4例無效。其中有效共102例,占96.2%;無效4例占3.8%。隨訪時間均在治療后6個月至1年。
【經驗體會】本病的主要發病機理是由于血分有熱,或氣虛導致沖任不固所致。臨床尤以血分有熱為多見。方中黃芩、梔子、大黃、澤瀉清熱瀉火,使熱從二便而出。麥冬、白芍養陰柔肝,俾熱去而陰不傷。升麻、茯苓升陽健脾,取其下者上治之理。全方重在清熱泄火,熱去血自安,血安沖自固,沖固經自調。本方性偏涼潤,凡屬氣虛型月經先期者,不宜使用本方。本方對于上節育環所引起的月經先期,也有較好療效。
【方劑來源】馬爰華.先期飲治療月經先期106例療效觀察.浙江中醫雜志,1988,(7,):304.2.滋陰涼血湯【藥物組成】①基本方:生地、玄參、赤芍、失笑散(包)各12g、丹皮9g、旱蓮草15g、鹿銜草30g、甘草6g。
②加減變化:陰虛甚,加麥冬、北沙參;兼氣虛,加黨參、升麻炭、仙鶴草;兼血瘀,加茜草炭等;兼氣滯,加香附炭;虛寒者,加炮姜炭、艾葉炭、灶心土;兼實熱,加大黃炭、炒槐花;月經量特多者,加參三七粉(吞服)。
⑧鞏固治療:經血干凈期間:陰虛血熱為主者,服六味地黃丸,二至丸;偏氣虛,服歸脾丸、二至丸;偏腎陽虛,服金匱腎氣丸、二至丸。行經前期:一般提前1周仍用上述基本方隨癥加減治之。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在此期間,治療重在治本,以求痊愈。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囑病人應注意飲食慎忌,如對桂圓、辣椒、酒類等過于辛辣、溫熱食物,均當慎忌,以免影響藥物療效。
【功效主治】滋陰涼血,活血祛瘀。主治月經過多、月經先期、經期延長。
【臨床運用】本組病例60例,痊愈51例(崩漏19例、月經先期12例、月經過多12例、經期延長9例);顯效8例(崩漏6例、月經過多2例);無效1例(婦科復查發現右側卵巢囊腫,改用手術治療)。
【臨床體會】上述四種血癥,雖病有區別,但沖任失調、氣盛火旺之病機則為一致。故治法上無殊差異。原則上“急則治標”,涼血為宜,涼則火降,以使血平,然過涼血凝,每易成瘀之弊,故勿忘行血。“緩則治本”,滋陰為宜,陰足本固,血證可復。滋陰涼血,補虛瀉實,標本兼顧,血止陰復。再繼續化裁,慎忌辛辣,溫燥之品。如此,則四種血證“異病同治”,多獲顯效。
【方劑來源】周志東.滋陰涼血藥為主治療婦科四種常見血證60例.上海中醫藥雜志,1987,(4):17.(二)月經后期方月經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40~50日一行者,稱“月經后期”。中醫文獻又稱之為“經遲”、“月經落后”、“經水后期”等。常與氣血陰陽虧虛、氣滯血瘀、痰阻等致使月經不行有關。現介紹加減溫經湯1首,以備參考。
1.加減溫經湯【藥物組成】當歸、麥冬、黨參各15克,白芍、川芎、姜半夏、丹皮、阿膠(烊化)各12克,桂枝、吳茱萸各10克,炙甘草6克,生姜、紅糖為引。
加減變化:經行腹痛者加蘇木、制沒藥各10克,益母草15克;噯氣、腹脹、乳脹者加青皮、桔葉各10克,全瓜蔞各15克;腰痛者加杜仲、川斷各15克;白帶多者加白扁豆、車前子各15克,龍骨、牡蠣各10克。
【治療方法】在月經后2周左右連服3~4劑,水煎服,日服1劑。
【功效主治】溫宮散寒,理氣活血,養血調經。主治月經后期。
【臨床運用】本組40例,室女10例,已婚30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58歲;月經周期延長最短者8天,最長者90天。治療后痊愈28例,顯效7例,無效3例(其中2例未堅持治療)。連續服藥2個周期而愈者32例,連續服藥3~4個月經周期而愈者6例。服藥最少的6劑,最多的15劑。
【經驗體會】本病多由血寒、血虛、血瘀氣滯等所致。病人多有小腹冷痛、不孕癥等癥,故用本方治療,效果較好。服藥時間多根據月經周期和生物鐘而定,一般是在月經過后兩周左右開始服藥,每日1劑,連服3~4劑,效果最好。
【方劑來源】李德新,等.溫經湯治療月經后期40例.河南中醫,1988,(6):24.(三)月經先后無定期方月經不按周期來潮,時而提前時后延后在7天以上者,稱“月經先后無定期”。中醫文獻又稱之為“經行或前或后”、“經水不定”等。多與腎氣不足、肝郁氣滯、脾虛不運等因素有關。現選介治療本證經驗方1首。
1.寒涼止崩湯【藥物組成】黃芩、白芍、烏賊骨各10g,生地、旱蓮草、白茅根各15g,丹皮、血余、茜草根各6g。
【治療方法】上藥除白茅根、旱蓮草用鮮者外(干品亦可),黃芩、白芍、烏賊骨宜微炒用。茜草根、血余、丹皮炒炭用。諸藥先用水浸泡30分鐘,然后再放火上煎煮兩次。每日服1劑,分3次服。病重者可每日服兩劑。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和血止血。適用于月經不調,或經期錯行,或經來不斷,血大下如崩,或淋漓不止。
【臨床運用】此方系湖北名家李培生先生止崩經驗方。用之臨床,頗有效驗。如某女30歲,經水來而不止,血注如崩,全身出現斑點多處,鼻衄,身發熱,心煩,口干,脈數,舌紅等。服上方3劑,經血漸止,又服6劑,諸癥全除,后來再發。
【經驗體會】本方對于陽盛陰虛及血熱偏重的患者,臨床證實療效確實可靠。其適應癥狀以所下血色較鮮,心煩口干,夜眠不安,舌質紅、苔黃為宜。方中生地、白芍涼血育陰滋液;黃芩、旱蓮草、丹皮、白茅根清沖任伏熱而涼血止血;血余、烏賊骨、茜草根炒黑止血中并有消瘀和血的作用。如兼血熱發燒可加青蒿、白薇以清透伏熱;兼腹痛可略加砂仁、制香附以開郁行氣;久病漏下淋漓不止可加清阿膠10~15g,以加強育陰止血功效。
【方劑來源】李培生.名醫驗方——寒涼止崩湯.中醫雜志,1988,(6):48.2.兩地調經湯【藥物組成】生地15g,地骨皮、玄參各12g,丹皮、白芍、黃柏、麥冬、阿膠(烊化)、旱蓮草各10g。
加減變化:血熱兼瘀者加蒲黃10g,丹參12g;血熱不甚者去旱蓮草加益母草10g;心火亢盛者加炒棗仁10g。
【治療方法】水煎內服,1日1劑,分2次溫服。
【功效主治】清熱滋陰涼血、固經止漏。主治胞宮血熱所致的月經紊亂、漏證;或月經提前,初時量多而后淋漓不斷之證。
【臨床運用】本方治療更年期月經紊亂、漏證11例,治愈10例,好轉1例,一般用藥6劑。漏證病人需于病情好轉后繼續調治3~4個月,每月在經前或經后服藥。本方治療月經提前23例,治愈19例,有效3例,好轉1例,一般治療3個月經周期,月經前后服藥3~6劑。
【經驗體會】本方仿傅青主清經散和兩地湯合方化裁而成,運用關鍵在于胞中血熱。尤其適用于更年期前后出現的經亂、經期過長者。治療過程中需調情志。
【方劑來源】秦家泰.兩地調經湯.廣西中醫藥,1991,(6):261.3.大黃調經湯【藥物組成】大黃炭、生地、熟地、制香附、云苓、白術、巴戟天、炒地榆各15g,當歸、柴胡、蒲黃炒阿膠(研末吞服)、元胡、焦黃柏各10g,炙黃芪30g,三七粉6g(吞服)6g。
【治療方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溫服。每于發病時服2~6劑為1療程,連續服用2個療程。
【功效主治】行氣、活血、益氣、補腎、調經。主治放環后月經不調。
【臨床運用】本組220例,均有放環史,放環前月經正常,放環后月經周期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或1次月經失血量>80ml,或行經超過7天,或行經前后及經期腰腹疼痛以至影響工作等。中醫辨證分為胞脈氣滯血瘀、胞宮血瘀、邪熱蘊結胞中3型。隨機分為大黃調期湯組和對照組(辨證治療組)各110例。大黃調經湯組以固定處方治療;對照組以柴胡疏肝散為主方,并隨辨證不同而加減變化治之(服法與療程同大黃調經湯組)。結果:兩組均有較好療效。其中大黃調經湯組痊愈78例(70.9%),顯效22例(20%),好轉7例(6.4%),無效3例(2.7%);對照組分別為64例(58.2%)、21例(19.1%)、15例(13.6%)、10例(9.1%)。兩組療效比較,大黃調經湯組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經驗體會】臨床上部分婦女放環后常出現月經不調。瘀血內阻、新血不能歸經是造成本病月經過多、經期延長等以出血為特點的主癥的主要病機。以柴胡疏肝散為主,結合辨證加減用藥,療效較好。在此基礎上又經過多年探索,又擬定出大黃調經湯,療效又有明顯提高。由于本方可通用于本病各證型,便于臨床掌握使用。方中大黃炒用,具有瀉火涼血、活血止血之效,同時配以活血、止血、益氣、補腎之品,標本兼治,補瀉同施,故獲良效。
【方劑來源(yuan)】劉正求.大黃調經(jing)湯(tang)治療放(fang)環后月經(jing)不調110例臨床觀(guan)察.中醫雜志(zhi),1991,(8):30.
月經提前來是月經不調的一種,正常月經周期一般為28天,前后加減七天都屬于正常范圍,超出這個范圍,總是提前來,我們管他叫月經先期;總是推后來,我們管他叫月經后期;總是神出鬼沒,有時候提早,有時候推后,我們叫“月經先后無定期”。
月經先期的原因一般分兩類,一類是氣虛,一類是血熱。搞清楚原因才能對癥下藥。氣虛指的是元氣不足,中醫的概念里,氣是人體最基本的物質,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
氣虛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或過度耗損,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氣虛同現代醫學概念“亞健康”極為相似。亞健康的根本原因是陰陽氣血不足,五臟功能低下,也與元氣不足、氣虛相符。
血熱并不是指血液溫度高,而是內生火熱,血行加快或血行力量過大,易使體內毒素上升的一種現象。中醫認為,如果體內陽氣過盛,火氣很大,血液過熱則血行加速,脈搏跳動變疾,甚至會傷害脈絡、耗損陰氣。
對于氣虛的人,有個700年經久不衰經典名方——補中益氣湯。補中益氣湯是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創立的,他提出“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觀點。補中益氣湯組成:黃芪、炙甘草、人參、炒白術、當歸、陳皮、升麻、柴胡。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為君;人參、白術、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愈;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氣虛除了會月經先期外,還有可能出現子宮下垂、脫肛等癥狀,都可按此方調理。
對于血熱,則要分三種情況,陽盛血熱、肝郁血熱、虛熱
陽盛血熱要注重清熱涼血調經,可以用清經散
組方:牡丹皮9g、地骨皮15g、白芍9g、熟地9g、青蒿6g、茯苓3g、黃柏1.5g
肝郁血熱要注重舒肝清熱調經,可以用丹梔逍遙散
組方:炙甘草1.5g,當歸3g,芍藥3g,茯苓3g,炒白術3g,柴胡1.5g,炒梔子1.5g,牡丹皮1.5g
虛熱要注重養陰清熱調經,可以用兩地湯
組方:生地30g, 元參30g, 白(bai)芍(shao)藥15g,麥冬15g, 地骨皮(pi)9g,阿膠9g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45378.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保護作者(zhe)版權,注(zhu)重分(fen)(fen)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實真(zhen)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zhe)取得(de)聯系(xi),或有版權異議的(de)(de)(de),請(qing)聯系(xi)管理(li)員(yuan),我(wo)們會(hui)立即處理(li),本(ben)站部分(fen)(fen)文字(zi)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chuan)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de)(de)(de),若有來源(yuan)標(biao)注(zhu)錯誤或侵犯(fan)了您的(de)(de)(de)合法權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li)員(yuan)郵箱(xiang):),情(qing)況屬實,我(wo)們會(hui)第一時間予以刪除(chu),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xie)(xie)謝(xie)(xie)!
上(shang)一(yi)篇: 加(jia)減清熱除濕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