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茯苓3錢(qian)(qian),桂枝3錢(qian)(qian),甘草(cao)2錢(qian)(qian),生姜3錢(qian)(qian),阿膠3錢(qian)(qian),(炒,研),白芍3錢(qian)(qian),當歸(gui)3錢(qian)(qian),川芎3錢(qian)(qian)。
功能主治 : 虛寒腰痛。
用法用量 : 水煎大半杯,溫服。
摘錄 : 《醫學摘粹》
(芍藥, 生姜, 桂枝, 甘草) 共21個方劑使用:
柴胡桂枝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葛根加半夏湯,葛根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加大黃湯,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加桂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加芍藥湯,桂枝加葛根湯,桂枝麻黃各半湯,小建中湯,栝蔞桂枝湯,桂枝湯,桂枝加黃芪湯,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溫經湯
1.【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2.【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當歸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通草二兩 桂枝三兩(去皮) 細辛三兩 生姜半斤(切) 吳茱萸二升 大棗二十五枚(擘)
? 1)【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52條.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3.【葛根加半夏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二兩(切)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4.【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 3)【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5.【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去節) 生姜一兩六銖(切) 杏仁十六個(去皮尖) 甘草一兩二銖(炙) 大棗五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6.【桂枝二越婢一湯】:桂枝(去皮)芍藥 麻黃 甘草(炙)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姜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7.【桂枝加大黃湯】: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8.【桂枝加附子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9.【桂枝加桂湯】: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 2)【奔豚氣病脈證治第八 】:
? ? 第3條.發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10.【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芍藥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厚樸二兩(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8條.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11.【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2條.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12.【桂枝加芍藥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三兩(切)
? 1)【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13.【桂枝加葛根湯】: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二兩(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14.【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5.【小建中湯】: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 3)【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13條.虛勞里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煩熱,咽干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 4)【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 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 5)【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16.【栝蔞桂枝湯】: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 1)【痙濕暍病脈證治第二】:
? ? 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栝蔞桂枝湯主之。
17.【桂枝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干嘔者,桂枝湯主之。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5條.太陽病,下之后,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沖者,不得與之。
?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7條.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19條.凡服桂枝湯吐者,其后必吐膿血也。
?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
? ? 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 1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 1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 1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3條.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 1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4條.病患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 1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一云大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 1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 1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 2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 2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 2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 2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4條.傷寒大下后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 2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 2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40條.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 26)【辨太陰病脈證并治】:
? ? 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 2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28)【辨霍亂病脈證并治】:
? ? 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 2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36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 30)【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 ? 第1條.師曰:婦人得平脈,陰脈小弱,其人渴,不能食,無寒熱,名妊娠,桂枝湯主之。于法六十日當有此證,設有醫治逆者,卻一月加吐下者,則絕之。
18.【桂枝加黃芪湯】:桂枝三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黃芪二兩
? 1)【水氣病脈證并治第十四 】:
? ? 第29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臥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 2)【黃疸病脈證并治第十五】:
? ? 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19.【桂枝芍藥知母湯】:桂枝四兩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 1)【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 】:
? ? 第8條.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20.【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桂枝芍藥 生姜各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龍骨 牡蠣各三兩
?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8條.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發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天雄散并主之。
21.【溫經湯】:吳茱萸三兩當歸二兩 芎窮二兩 芍藥二兩 人參二兩 桂枝二兩 阿膠二兩 生姜二兩 牡丹皮二兩(去心) 甘草二兩 半夏半斤 麥門冬一升(去心)
? 1)【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9條.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bing)下(xia)利(li),數十日不止,暮(mu)即發熱,少腹(fu)里急,腹(fu)滿,手掌煩熱,唇口干燥,何也?師曰:此病(bing)屬帶下(xia)。何以故(gu)?曾經半產,瘀(yu)血在少腹(fu)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干燥,故(gu)知之。當(dang)以溫經湯主之。
我導讀
發(fa)熱是臨床上(shang)常見(jian)的(de)癥(zheng)狀之一,許多疾(ji)病皆(jie)可出現。發(fa)熱的(de)原因(yin)很多,外因(yin)多為六淫、傷損、飲食不(bu)節等,內(nei)因(yin)多為情志(zhi)不(bu)暢、過度勞累、氣血不(bu)和、臟腑失調等。治療發(fa)熱的(de)方法多樣,王道瑞教(jiao)授總結(jie)了三(san)十種(zhong)。
01辛溫解表退熱法
凡風寒之邪所致外感發熱,無論其有汗、無汗,皆宜發汗逐邪以退熱。但不可大汗,以防傷津損陽之弊。 治療用麻黃湯、桂枝湯、香蘇飲等方,藥取麻黃、桂枝、荊芥、紫蘇葉、防風、白芷、 藁本 、生姜、蔥白等品。
02辛涼解表退熱法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風熱之邪不僅侵犯肌表,而且易從口鼻而傷至肺金。肺為嬌臟,最忌火灼。故治宜辛涼輕清透散,祛邪而不傷津。 常用銀翹散、桑菊飲等方,藥取桑葉、菊花、薄荷、牛蒡子、前胡、銀花、連翹、豆豉、蟬衣、葛根、柴胡等品。
03祛風除濕退熱法
風濕之邪,或風寒濕三邪侵犯肌體,邪易滯留肌表,以頭身重楚為特征。其治既要辛溫祛風散寒,又要苦溫和甘淡除濕。 常用神術散、九味羌活湯、荊防敗毒散、麻杏薏甘湯、羌活勝濕湯等方。藥取防風、羌活、獨活、白芷、蒼術、藁本、荊芥、細辛、薏苡仁等。
04解暑化濕退熱法
夏暑外感,因貪涼而易夾濕,故治之以清熱解暑為要,兼以化濕和中。 常用新加香薷飲、黃連香薷飲、藿香正氣散等方,藥取香薷、藿香、佩蘭、豆豉、銀花、連翹、薄荷、黃連、黃芩、荷葉、厚樸、蒼術、扁豆花等。
05芳香化濕退熱法
濕溫之邪困遏于肌表,上焦肺衛不宣,治宜芳香宣化,表里之濕兼治。 常用藿樸夏苓湯、三仁湯等方,藥取藿香、佩蘭、白蔻仁、杏仁、薏苡仁、厚樸、豆豉、通草、茯苓、澤瀉、滑石等。
06辛涼甘潤退熱法
外感溫燥,肺津受損,宜辛涼透邪,甘潤生津。 常用桑杏湯、桑菊飲、清燥救肺湯等方。藥取桑葉、菊花、連翹、薄荷、杏仁、前胡、桔梗、貝母、麥冬、沙參等。
07和解少陽退熱法
邪在半表半里,半表之寒未解,半里之熱已生,故寒熱往來交作。 治當和解之,以仲景柴胡劑,如小柴胡湯、四逆散、柴胡桂枝湯等,藥取柴胡、桂枝、生姜、黃芩、枳實(殼)、芍藥、半夏、薄荷、石膏等。
08辛寒清氣退熱法
凡熱在氣分,或陽明經證,悉可用此法。 即以仲景白虎湯為主方治之,藥取石膏、知母、寒水石、山梔、蘆根、竹葉、粳米等。
09通腑瀉熱法
胃腸熱結,腑氣不通。六腑以通為順,以通為用。治宜釜底抽薪,蕩滌腑實。 方用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增液承氣湯等劑,藥取大黃、芒硝、枳實、厚樸、牽牛子、羊蹄、何首烏、玄參等。
10苦寒解毒瀉熱法
熱擾胸膈、心火亢盛、肝火上炎等證,皆宜苦寒解毒瀉火以除熱。 常用梔子豉湯、黃連解毒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導赤散、當歸龍薈丸等方,藥取山梔、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大黃、木通、竹葉、板藍根、大青葉、夏枯草、決明子等。
11宣肺清熱法
邪熱壅肺,肺不宣降,熱而喘滿,治宜清肺宣肺。 常用麻杏甘石湯、桑菊飲、《千金》葦莖湯加味等,藥取杏仁、麻黃、石膏、蘆根、桑葉、菊花、連翹、銀花、魚腥草、黃芩、山梔、貝母、瓜 蔞 、桔梗等。
12清利肝膽退熱法
熱郁肝膽、肝火上炎、肝膽濕熱等證,其治當苦寒瀉熱,化濕利膽。 常用龍膽瀉肝湯、蒿芩清膽湯、當歸龍薈丸等方。藥用龍膽草、黃芩、黃連、山梔、黃柏、板藍根、青黛、大青葉、蒲公英、羚羊角、夏枯草、青蒿、木通、車前子、澤瀉、滑石、茵陳、竹茹等。
13清利濕熱法
濕熱為害,蘊結三焦,內擾脾胃腸道,治宜清熱利濕。 常用杏仁滑石湯、甘露消毒丹、王氏連樸飲、茵陳蒿湯等,藥取滑石、黃芩、黃連、黃柏、山梔、茵陳、石菖蒲、木通、澤瀉、薏苡仁、杏仁、竹茹、白蔻仁、厚樸、蒼術等。
14清氣涼血退熱法
氣分血分皆受熱灼,治當氣血兩清。 常用化斑湯、玉女煎、涼營清氣湯等方,藥取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地、玄參、犀角、山梔、竹葉、蘆根等。
15清營泄熱法
凡熱入營分,邪傳心包,皆宜涼營清透,泄熱解毒,葉桂云:“入營猶可透熱轉氣。” 常用清營湯、導赤清心湯、清宮湯、神犀丹等方,藥取犀角、丹參、玄參、生地、竹葉、黃連、連翹、銀花、麥冬、丹皮、木通、蓮子、豆豉、紫草、板藍根、天花粉等。
16清心開竅退熱法
熱陷心包而致竅閉神昏,或痰熱閉竅等,皆當涼開竅閉,清心豁痰。 常用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等,藥取犀角、牛黃、冰片、麝香、羚羊角、黃連、黃芩、山梔、滑石、石膏、郁金、石菖蒲、朱砂、玳瑁、天竺黃等。
17鎮驚退熱法
“重能鎮怯”,因驚恐得之,當重鎮安神,調達氣血。 常用磁朱丸合四逆散服之,或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等,藥取朱砂、磁石、琥珀、龍骨、龍齒、牡蠣、石決明、柴胡、枳殼(實)、芍藥、黃芩、桂枝、半夏、茯苓等。
18解郁舒肝退熱法
肝經郁熱,皆宜疏解理氣,調和氣血。 常用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丹梔逍遙散、大柴胡湯等方,藥取柴胡、香附、川芎、郁金、青皮、枳殼(實)、芍藥、當歸、丹皮、山梔、黃芩、薄荷、桑葉等。
19涼血化瘀退熱法
凡瘀血化熱、熱與血結(蓄血),或熱入血分,而成瘀者,正可按葉桂所說“只須涼血散血”,即施此法。 常用犀角地黃湯、桃仁承氣湯、犀地清絡飲等方,藥取丹皮、赤芍、桃仁、犀角、生地、大黃、丹參、山梔、水蛭、虻蟲、牛膝、益母草、三七等。
20消食導滯退熱法
飲食不節,宿食內停,積而化熱,必當消導通腑,滌熱外出。 常用枳實導滯湯,木香檳榔丸、保和丸等方,藥取黃芩、黃連、連翹、枳實、檳榔、青皮、木香、陳皮、莪術、神曲、白術、蒼術、麥芽、谷芽、山楂、雞內金、大黃、牽牛子等。
21涌吐退熱法
痰濁、宿食積于胸膈胃脘,蘊結化熱,溫溫欲吐者,當從吐法,所謂“其在上者,因而越之”。 常用瓜蒂散、鹽湯探吐方等。
22滋陰瀉火法
陰虛火旺、心腎不交證,多施此法以苦寒瀉熱,甘寒咸寒滋陰壯水。 常用黃連阿膠湯、大補陰丸、知柏地黃湯等方,藥取生熟地黃、山茱萸、阿膠、山藥、何首烏、枸杞子、女貞子、白芍、龜板、知母、黃柏、黃芩、黃連、雞子黃等。
23養陰清肺退熱法
肺熱陰傷,熱灼肺絡等,皆宜甘寒涼潤,養陰清熱。 常用養陰清肺湯、百合固經湯、沙參麥門冬湯等方,藥用生熟地黃、玄參、貝母、丹皮、芍藥、百合、麥冬、桔梗、沙參、山梔、蘆根、黃芩、薄荷、連翹等。
24補肺滋腎退熱法
肺腎陰虛,金水兩竭,治當咸寒滋腎,甘涼清潤肺金。 常用月華丸、秦 艽 鱉甲散等方,藥取生熟地黃、天冬、麥冬、阿膠、鱉甲、知母、秦 艽 、地骨皮、青蒿、貝母、獺肝、龜板、沙參、山藥等。
25滋補肝腎退熱法
肝腎陰虧,耗傷精血,一要養其陰液,二要滋補精血。 常用杞菊地黃湯、左歸飲、一貫煎等方,藥取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女貞子、山藥、龜板、麥冬、何首烏、菊花、當歸、阿膠、知母、丹皮等。
26養陰透熱法
邪留陰分,余熱作祟,且正氣已虛,當扶正養陰,透邪外出。 常用青蒿鱉甲湯,以生地、鱉甲、丹皮、知母、天花粉之類滋陰扶正,取青蒿、秦 艽 之品透散清解陰分之余熱。
27養血育陰退熱法
血虛,陰亦損,陽湊之而發熱,宜當補血育陰。 常用四物湯、補肝湯、歸芍地黃湯等方,藥取熟地、當歸、芍藥、丹參、雞血藤、阿膠、川芎、枸杞子、何首烏、酸棗仁、桑椹等。
28甘溫益氣退熱法
氣虛而衛陽不足,故發熱且伴形寒惡風,治當益氣升陽,甘溫除熱。 常用東垣補中益氣湯類方主之,藥取黃芪、人參、黨參、白術、蒼術、當歸、陳皮、山藥、茯苓、炙甘草、柴胡、升麻等。
29補益氣血退熱法
氣血兩虛,低熱遷延,治在心脾,補氣養血。 常用歸脾湯、八珍湯、當歸補血湯、人參養榮湯等方,藥取人參、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熟地、白芍、酸棗仁、川芎、丹參、炙甘草、龍眼肉等。
30表里雙解退熱法
凡表里同病而發病者,皆宜此法,即外散表邪,內清泄里熱之治。 常用防風通圣散、三黃石膏湯、雙解散、涼膈散等方。藥取荊芥、防風、麻黃、薄荷、柴胡、山梔、黃芩、黃連、大黃、芒硝、石膏、連翹、滑石、赤芍、甘草等。
上述諸(zhu)法(fa)(fa),不是孤立的,在臨(lin)床應用(yong)時往往緊(jin)密相(xiang)連,甚至一個患者要施(shi)治(zhi)多(duo)法(fa)(fa)才能痊愈(yu)。因此,醫者要圓機活法(fa)(fa),隨證施(shi)治(zhi)。
好書推薦
學中(zhong)醫(yi),總繞不過傷寒溫病,若你(ni)想深入了(le)解這(zhe)方面的知識,這(zhe)本書(shu)值得(de)一看(kan)。
本(ben)書是作者在(zai)金(jin)方書院舉辦的中醫(yi)學習(xi)班(ban)之(zhi)講稿,經整理而成,有五部(bu)(bu)(bu)分(fen)(fen)(fen)內容組成:第(di)(di)(di)一部(bu)(bu)(bu)分(fen)(fen)(fen)為(wei)“《傷寒論》講座”,第(di)(di)(di)二部(bu)(bu)(bu)分(fen)(fen)(fen)為(wei)“談(tan)談(tan)清代名醫(yi)葉桂與(yu)(yu)吳(wu)瑭”,第(di)(di)(di)三部(bu)(bu)(bu)分(fen)(fen)(fen)為(wei)“發熱論治三十法(fa)”,第(di)(di)(di)四部(bu)(bu)(bu)分(fen)(fen)(fen)為(wei)“中醫(yi)古(gu)(gu)(gu)代文化與(yu)(yu)中醫(yi)藥學”,第(di)(di)(di)五部(bu)(bu)(bu)分(fen)(fen)(fen)為(wei)“《醫(yi)易義(yi)》釋譯”。本(ben)書涉及不少(shao)中醫(yi)古(gu)(gu)(gu)醫(yi)籍原著(zhu)內容,故不少(shao)古(gu)(gu)(gu)文字與(yu)(yu)今天所用有異(yi),如“臟腑”二字,古(gu)(gu)(gu)為(wei)“藏(zang)府”;“硬(ying)”,古(gu)(gu)(gu)為(wei)“鞭”等(deng),往往引用時(shi)仍保留古(gu)(gu)(gu)字。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中醫學用心得集——傷寒溫病講稿》(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道瑞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 悅讀中醫 推(tui)薦發表,未(wei)經授權,請(qing)勿轉載!
? ? ? 《傷寒論》原文: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
? ? ? ? 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服一劑如神。 《金匱要略·瘧病附方》
? ? ? ?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干姜二兩 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 牡蠣二兩(熬) 甘草二兩(炙)
? ?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去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 ? ? ? 幾位中醫名家對此方(條文)的論述:
? ? ? ? 1.尤在涇:“汗下之后,胸脅滿微結者,邪聚于上也。小便不利,渴而不嘔者,熱勝于內也。傷寒汗出,周身染漿,人靜不煩者,為已解;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往來寒熱,心煩者,為未欲解,夫邪聚于上,熱勝于內,而表復不解,是必合表里以為治,柴胡、桂枝,以解在外之邪;干姜、牡蠣以散胸中之結;栝樓根、黃芩,除心煩而解熱渴。炙甘草佐柴胡、桂枝以發散,合芩、栝樓根、姜、蠣以合里,為三表七里之法也。”
? ? ? ?2.黃元御:少陽壞病入太陰去路。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傷其中氣,膽胃俱逆,胸脅滿結,脾濕肝遏,小便不利,膽火刑肺,是以渴生。胃逆未甚、不至作嘔。相火逆升,故頭上汗出。營衛交爭,故往來寒熱。君相升泄,是以心煩。此為少陽之經而傳太陰之臟,表里俱未解也。柴胡、黃芩,疏甲木而清相火,桂枝、瓜蔞,達乙木而清燥金,姜、甘,溫中而培土,牡蠣除滿而消結也。
? ? ?3.陸淵雷:柴胡桂枝干姜湯之證候,為胸部疼痛,干咳,肩背強痛,寒熱往來,其病古人謂之水飲,蓋亦濕性胸膜炎,唯其硬痛不若大陷胸證之甚耳。本條所舉,殊與用法不合……學者姑置本條原文,留意用法治驗也。《類聚方廣義》云:勞瘵,肺痿,肺癰,癰疽,瘰疬,痔漏,結毒,霉毒等,經久不愈,漸就衰憊,胸滿干嘔,寒熱交作,動悸煩悶,盜汗自汗,痰嗽干咳,咽干口燥,大便溏泄,小便不利,面無血色,精神困乏,不耐厚藥者,宜此方。
? ? ? ?4.承淡安: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病傳少陽;三焦分利水道阻塞,故胸脅滿而微結;下焦之水飲不化而為小便不利;上焦有熱而作渴;水飲停于胸脅而不在胃,故不嘔;水飲上蒸則頭汗出;三焦通路阻塞而為往來寒熱;上焦郁熱而為心煩;凡此皆為熱與水錯雜于三焦之間,太陽、少陽未解也。以柴胡、黃芩和解往來之熱,桂枝、甘草解未罷之表邪,牡蠣逐水以化結,干姜溫中化水以散滿,天花粉則滋渴化熱以除煩。
? ? ? ? 并附針法:大椎、間使、中脘、章門、中極、陽陵、陰陵。
? ? ? ? 大椎、間使治往來寒熱;中脘、章門治胸脅滿結;中極疏通膀胱;陽陵、陰陵則引水氣下行由小便而解也。
? ? ? ? 5. 胡希恕:凡久病津液不足,有柴胡證,疲乏無力而渴者,蓋屬本方證。本方癥見:肝區疼痛,肩背痛,腰酸,咳而不嘔,小便不利,疲倦無力。常合當歸芍藥散治療慢性腎炎、紅斑狼瘡、貧血等。本方可治長久無名低熱。常加吳茱萸治頭痛劇烈的青光眼。慢性肝炎肝區痛可加王不留行,增加甘草用量或合桂枝茯苓丸。肝功能不正常者宜加丹參、茵陳。
? ? 三則醫案:
?1.吉益南涯氏《成績錄》口吃案:長門一士人,居恒口吃,謁先生曰:仆之吃久矣,自知醫治所不及,而亦來扣先生,幸先生勿罪。先生問曰:其吃日日同乎?士曰否,時有劇易,心其不了了,則必甚。先生曰可,乃診之,心胸下無力,胸腹動甚,因與柴胡姜桂湯,諭之曰;服之無惰。士受劑而去,后貽書謝曰:積年之病,追日復故。
? ?2.胡希恕醫案:系統性紅斑狼瘡案,宋某,女,40歲,北新橋帆布廠工人。初診(1971年7月25日)面部起紅斑半年。半年前因牙痛到醫院拔牙,牙科醫生看到鼻上眉間有紅斑,懷疑是紅斑狼瘡故不給拔牙,后經多次檢查,找到狼瘡細胞,告之為不治之癥,建議中醫治療。現癥:鼻上及眉間生兩塊紅紫斑,上覆痂如白霜,偶有少量溢液,癢不明顯,但見陽光后癢加重,自感全身酸軟無力,食欲不正常,有時惡心嘔吐,頭痛頭暈口干,時感身熱而體溫不高,二便調,舌苔白少津,脈細沉。證屬血虛水盛,邪郁少陽。治以養血利水,和解少陽,與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柴胡四錢,黃芩三錢,花粉四錢,生牡蠣五錢,桂枝三錢,干姜二錢,當歸三錢,川芎三錢,澤瀉五錢,茯苓三錢,蒼術三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二診(1972年2月11日)自服用上方后,眉間處狼瘡紅斑逐漸縮小,一般情況均見改善,故一直服上方。三診(1973年6月2日) 患者全身癥狀好轉明顯,紅斑僅在鼻尖上能看到一小塊,其他—般情況良好。
? ? ? 3.胡希恕醫案:肝硬化腹水案,費某,男,46歲。初診日期:1965年8月20日。1961年6月發現急性黃疸型肝炎,病情反復。近半年來,出現腹脹、腹水,某醫院查有食道靜脈曲張、脾大,診斷為肝硬化腹水,服西藥癥狀反而加重,而求中醫治療。刻下癥見:腹脹甚,胸脅滿,納差,噯氣,頭暈目花,口干稍苦,有時鼻衄,舌苔白,脈沉弦滑。證屬血虛水盛,水郁久化熱,治以養血利水。處方:,柴胡桂枝干姜湯合當歸芍藥散加減:柴胡12克,桂枝9克,黃芩9克,天花粉12克,干姜6克,生牡蠣9克,當歸9克,川芎9克,白芍9克,蒼術9克,澤瀉15克,茯苓12克,生地炭9克,阿膠9克。結果:上藥服14劑,9月4日復診,口苦咽干已,鼻衄未作,腹脹稍減。改用茯苓飲合當歸芍藥散、五苓散。茯苓12克,黨參9克,枳殼9克,陳皮3克,蒼術9克,當歸9克,白芍9克,川芎6克,砂仁9克,木香9克,大腹皮9克,木瓜9克。上藥加減治療5月余,腹脹、腹滿已不明顯,下肢浮腫消失,腹水明顯減少。囑其回原籍繼續服藥,并加服鱉甲煎丸,以圖進一步好轉。
? ? ? ? 結(jie)語:臨床疾(ji)病種類繁多,癥狀千變萬化,先辨(bian)(bian)六經(定(ding)大(da)方向),繼辨(bian)(bian)方證,辨(bian)(bian)方證是(shi)辨(bian)(bian)證的尖端(胡希恕(shu)語)。學習經典原文及(ji)參照各家觀點,并(bing)結(jie)合驗案(an)可以快速掌握(wo)方證之(zhi)辨(bian)(bian),事半(ban)而功倍(bei)。
本文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36553.html.
聲明: 我們(men)(men)致(zhi)力于保護(hu)作者版權,注重分(fen)享(xiang),被刊用文章(zhang)因無法核(he)實真(zhen)實出(chu)處,未(wei)能及時與作者取得(de)聯系(xi),或有版權異(yi)議(yi)的(de),請(qing)聯系(xi)管(guan)(guan)理員,我們(men)(men)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zi)與圖(tu)片資(zi)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duo)信息(xi)之(zhi)目的(de),若(ruo)有來源標注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們(men)(men)(管(guan)(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men)(men)會第(di)一時間予以刪(shan)除(chu),并同時向您表示(shi)歉意,謝謝!
上一篇(pian): 桂枝姜苓牡蠣湯
下一篇: 桂枝姜附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