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感染外洗煎劑

中(zhong)醫世家(jia) 2023-05-10 18:41:10

感染外洗煎劑

處方 : 雙花9克,連(lian)翹(qiao)9克,黃柏9克,苦參(can)9克,川椒6克,艾葉(xie)30克,冬青葉(xie)30克,大蔥3根。

功能主治 : 清熱解毒,溫通經絡。主正氣衰頹,肌膚(fu)瘡瘍,久(jiu)不收口。

用法用量 : 水煎后外洗患處,每日2次。

摘錄 : 朱長庚方

怎樣(yang)用(yong)藥浴治療癬(頭(tou)癬、體癬、股(gu)癬、手足癬)?

癬是由于感染真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皮膚病,屬于淺部真菌病,因其發病部位和形狀不同,臨床有頭癬、體癬、股癬、手足癬、甲癬、疊瓦癬、花斑癬等不同類型。
頭癬多發生于兒童,俗稱“癩痢頭”或“禿瘡”等。其主要癥狀是頭皮結痂或產生鱗屑,瘙癢,頭發逐漸失去光澤,易于拔除和折斷,甚至禿頭。由于引起頭癬的真菌有所不同,因此臨床有黃癬、白癬和黑癬三種頭癬。
體癬是指發生于面、頸、軀干和四肢皮膚上的癬,中醫稱其為“銅錢癬”、“圓癬”。其癥在光滑皮膚上出現丘疹、丘皰疹、水皰、鱗屑組成的圓形或同心圓病損,中央皮膚正常或有色素沉著,劇癢,有時抓破結痂。
股癬與體癬基本癥狀相同,是指局限于大腿內側靠近生殖器和臀部的癬,中醫稱其為“陰癬”。
手足癬是指發生在手掌和足底(趾)的癬。手癬俗稱“鵝掌風”,足癬俗稱“濕腳氣”、“香港腳”。皮損以水皰、糜爛、脫屑、角化、伴有瘙癢為特征。根據癥狀的突出表現,可分為:①指(趾)間浸漬型:主癥為指或趾間浸潤發白,脫皮,剝去表皮,其下為濕潤的潮紅糜爛面;②水皰型:主癥為手掌或足底出現密集或分散的粟粒至帽針大小的水皰,皰液澄清,外周可有輕度潮紅,干破后疊起白皮,日久又生水皰,反復發作;③鱗屑增厚型:主癥為皮損干燥粗糙變厚,形如胼底,皮紋增寬加深,冬天裂開。以上3種類型均自覺劇癢。
甲癬俗稱“灰指(趾)甲”,常伴發于手足癬。其主癥為指(趾)甲初起出現灰白斑點,日久增厚變形,表面不平,失去光澤,呈灰白色。
疊瓦癬的形狀比較特殊,很像疊瓦,故有此名。其癥表現為鱗屑組成的許多同心環,猶如大樹橫切面的樹輪,由于不斷搔抓,癬向周圍蔓延擴大,同心環逐漸模糊而變成不規則的花紋狀。
花斑癬中醫稱“汗斑”,多發生于頸、胸、背、上臂和下腹部等處。皮膚呈黃豆大小的圓形斑疹,上有細小鱗屑,隨著皮疹的增多,可融合成大片狀細小鱗屑斑,呈黃褐色或灰白色,邊緣較為清楚。病情夏重冬輕,無明顯自覺癥狀,或出汗時有輕度瘙癢,病程漫長,不治則多年不愈。
方一【組成】鮮蠶豆適量。
【用法】將鮮蠶豆搗爛如泥,榨取汁水,外洗患處,每日數次。
【功用】祛濕解毒。
【適應證】禿瘡。
【說明】蠶豆性味甘平,微辛,功能祛濕解毒,故適宜于濕熱禿瘡。如無鮮蠶豆,可用于豆以水煎汁外洗,或搗敷亦有效。
方二【組成】生白果適量。
【用法】將白果去殼,切開,水煎取汁,頻洗癬瘡面。
【功用】消毒殺菌。
【適應證】頭面癬瘡。
【說明】白果,能消毒殺蟲。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白果水浸劑對真菌有抑制作用。但須注意的是白果含有小毒,不可內服過量。
方三【組成】清油1碗,豬膽汁1個。
【用法】將清油用文火熬熟,與豬膽汁和勻。將患處剃光發,然后取汁擦洗,每日2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禿癬。
【說明】豬膽汁性味苦寒,功能清熱解毒,可敷惡瘡。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豬膽汁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方四【組成】蔥1把,蜂蜜少許。
【用法】將頭部患處用米泔水洗凈,蔥搗爛如泥,和蜂蜜共拌勻,外洗患處,再以清水洗凈。
【功用】解毒滅菌。
【適應證】小兒禿瘡。
【說明】蔥含有的揮發油中主要成分是蔥蒜辣素,又叫植物殺菌素,具有較強的殺菌作用,特別是對皮膚真菌抑制作用更強。
方五【組成】干桃30克,黑豆50克。
【用法】將干桃、黑豆共煮,濾取汁,與豬油少許調和,外洗患處。
【功用】解毒收斂。
【適應證】白禿頭瘡。
【說明】干桃是未成熟桃的干燥果實,又稱碧桃干,有收斂之功。黑豆功能解毒,療一切毒腫。兩者相合,解毒收斂,對頭皮癬有一定的療效。
方六【組成】火麻仁適量。
【用法】將火麻仁研為末,以水和絞取汁,與蜂蜜和勻,外洗患處。
【功用】抗菌殺蟲。
【適應證】小兒頭面癬瘡或疥瘡。
【說明】火麻仁為大麻的種仁,含有豐富的脂肪酸。外敷治瘡癩,殺蟲。蜂蜜亦有良好的抗菌作用。兩者合用,對小兒皮膚真菌或疥蟲感染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方七【組成】烏梅數枚。
【用法】將烏梅入鍋中,加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抗真菌。
【適應證】小兒頭瘡。
【說明】烏梅的水煎液在試管內對須瘡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小芽孢菌等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八【組成】黑豆適量。
【用法】將黑豆炒焦,入鍋中,水煎取汁,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祛風清熱,活血解毒。
【適應證】小兒頭瘡。
【說明】黑豆,外敷一切毒腫。能祛風熱、活血解毒。故可用于熱毒引起的小兒頭瘡。
方九【組成】生姜適量。
【用法】將生姜搗取汁,加溫后外洗頭上患處,每日2次。
【功用】殺菌止癢。
【適應證】禿頭瘡。
【說明】生姜含辛辣芬香的揮發油,其主要成分為姜醇、姜烯、姜酚等,對皮膚真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
方十【組成】花椒10克。
【用法】將花椒入鍋,加水煎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燥濕殺蟲。
【適應證】頭上白禿。
【說明】花椒有除濕止痛、殺蟲解毒之效,主治禿斑。
方十一【組成】鯽魚1條,醬汁適量。
【用法】將鯽魚燒灰存性,醬汁和勻,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利濕,解毒。
【適應證】小兒禿瘡。
【說明】鯽魚功能清熱利濕解毒,主各種瘡瘍,又方用去腸鯽魚,入皂礬再燒研,外搽患處。或用鯽魚去腸后,填入大附子1枚,炙焦研末,外敷患處。
方十二【組成】香油適量。
【用法】將香油與水等份拌和,外洗患處,每日2次。
【功用】潤燥解毒。
【適應證】赤禿發落。
【說明】香油,生用,有潤燥、解毒、止痛、消腫功效。
方十三【組成】馬齒莧250克。
【用法】將馬齒莧煎煮取汁,外洗患處,每日2或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小兒白禿。
【說明】馬齒莧對真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可治濕癬白禿,本方還可用馬齒莧燒灰,調豬油外涂患處。
方十四【組成】鮮桑椹適量。
【用法】將桑椹搗爛,取汁外洗患處,每日1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赤禿。
【說明】桑椹為桑樹的果穗,能治禿瘡,故以桑椹外洗對治療因真菌引起的禿瘡有較好的效果。
方十五【組成】鮮馬齒莧、米醋各適量。
【用法】將鮮馬齒莧洗凈,搗爛絞取汁,用等量米醋混合后,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馬齒莧功能清熱解毒,現代藥理研究證明,馬齒莧煎劑對某些致病真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米醋亦有解毒殺蟲之功。兩者合用,其效更佳。
方十六【組成】茶葉適量。
【用法】將茶葉煎煮取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腳癬。
【說明】茶葉具有良好的解毒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茶葉浸劑有較強的抗菌作用。
方十七【組成】鹽適量。
【用法】將鹽溫水化開,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瘡癬初起。
【說明】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性味咸寒,功能清熱解毒,能去皮膚風毒,故能有效地治療腳癬。
方十八【組成】米仁45克,甘草15克。
【用法】上藥共煎取汁,趁熱蘸藥液擦洗患部,每日數次,至愈為止。
【功用】利濕解毒。
【適應證】手癬。
【說明】米仁功能健脾利濕。甘草有解毒作用,以其煎劑外洗,能治療陰下濕癢等,說明甘草對癬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方十九【組成】韭菜根適量,豬油少許。
【用法】將韭菜根燒灰存性,搗為末,以豬油調和,擦洗患處。
【功用】祛風解毒。
【適應證】體癬、股癬。
【說明】韭菜根性味辛溫,能治各種癬疾,再配合豬油外敷,其祛風解毒作用更強,故可有效地治療體癬、股癬等各部位癬瘡。
方二十【組成】豆豉、醋各適量。
【用法】將豆豉研細末,過篩,和醋相合,擦洗患處。
【功用】祛風宣郁,解毒殺菌。
【適應證】白禿。
【說明】豆豉是豆科植物大豆種子經發酵加工而成,具有祛風宣郁、解毒的作用。米醋功擅散瘀解毒殺蟲,現代研究證實有抗菌作用。兩者合而用之,對皮膚真菌病有一定療效。
方二十一【組成】紫甘蔗皮適量。
【用法】將紫甘蔗皮加水煎煮,濾去渣,取藥汁,外洗患處。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頭癬。
【說明】甘蔗皮功能清熱解毒,能治百毒諸瘡,民間常用此治療瘡瘍腫毒及癬瘡。
方二十二【組成】黃柏、黃精各適量。
【用法】將上藥煎成湯液,用藥汁外洗頭皮,每次15分鐘,每日3次。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白禿瘡(頭癬)炎癥明顯,分泌物多者。
【說明】黃柏功能清熱解毒,燥濕瀉火,其所含的小檗堿對常見的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黃精對多種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二十三【組成】淘米水3大碗,川椒3克,白礬6克,麻柳葉1把。
【用法】將上藥煎熬后熏洗頭部。每日1或2次。
【功用】殺蟲止癢。
【適應證】頭癬。
【說明】淘米水功能解毒止癢,配伍川椒、白礬、麻柳葉,有解毒、殺蟲、止癢功效,故對頭癬有效。
方二十四【組成】當歸、生百部、木槿皮、紫槿皮、白鮮皮各15克,川椒10克,醋100毫升。
【用法】上藥共入黑醋中,浸泡2小時后煎煮至沸,取汁趁熱先熏后洗患處,洗至藥液涼后止,用布擦干,暫禁下水。
【功用】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潤膚。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當歸能養血潤膚,百部、木槿皮、紫槿皮、白鮮皮、川椒均有清熱解毒殺蟲的作用。
方二十五【組成】側柏葉250克,艾葉65克,桐油適量。
【用法】先將柏葉、艾葉加清水適量,煎至3 000毫升,候用。再用桐油抹擦患處,以紙蘸桐油,用火點燃,候溫度稍低,即將患手置湯中浸泡,泡至藥液涼止。
【功用】涼血祛風,消炎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側柏葉功能涼血祛風,藥理學研究亦證實,本品對多種致病菌有抑制作用。艾葉、桐油均有殺蟲止癢之效。
方二十六【組成】貫眾、烏梅等量。
【用法】用陶器盛藥,加水高出藥面約4厘米,煎沸20分鐘后,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后浸患處,待藥溫變涼即停,每日2次,2日1劑。
【功用】清熱解毒,護發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貫眾功能清熱解毒,烏梅有殺蟲止癢作用,藥理學研究亦表明,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二十七【組成】新艾葉90克,蒼耳草60克,白鮮皮30克。
【用法】先將上藥入瓦罐中,加水3 000毫升煮沸取汁,將藥汁倒入臉盆內,上覆毛巾,再將兩手伸于毛巾下熏一會兒,待藥汁’轉溫時,將兩手放入藥液中浸泡,并轉擦洗滌,直至藥汁將冷為止,每日早晚各1次。
【功用】護皮,祛風,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艾葉苦溫燥濕,能殺蟲,藥理學實驗證明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配伍蒼耳草、白鮮皮則作用更強。
方二十八【組成】川烏、草烏、何首烏、天花粉、赤芍、防風、荊芥、蒼術、地丁草各30克,艾葉12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趁熱先熏后洗患部。每日熏洗2次,每劑連用2日。
【功用】祛風濕,活血通絡,解毒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川草烏辛熱能散風寒,何首烏、天花粉、赤芍、艾葉活血通絡,防風、荊芥、蒼術祛風化濕,地丁草解毒。諸藥合用,對久治不愈的鵝掌風有一定的療效。
方二十九【組成】荊芥、防風、紅花、地骨皮各15克,皂角、大楓子各30克,明礬18克,米醋1 500毫升。
【用法】將上藥用米醋1 500毫升,放盆中浸泡3~5日后,備用。治療時,每晚將手或足人藥醋中浸泡30分鐘。每劑藥可連續浸泡2周,為1個療程。用之有效,可連續泡2~3個療程。
【功用】滅菌止癢。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干腳癬。
【說明】方中荊芥、防風祛風勝濕,紅花、地骨皮活血潤膚,皂角、大楓子殺蟲,明礬燥濕。諸藥合用,祛風濕、殺蟲毒,對手足癬皮膚干澀者均有效。
方三十【組成】藿香、黃精、生大黃、皂礬各12克。
【用法】用米醋500毫升浸泡上藥5~7天,去渣備用,用時將患部放入藥液內浸泡。每次浸泡30~60分鐘,每日1或2次。
【功用】活血潤膚,殺蟲止癢。
【適應證】手癬。
【說明】藿香功能利濕除風,藥理學實驗表明,藿香煎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配黃精養陰潤燥,皂礬、大黃清熱解毒,故可用于治癬。
方三十一【組成】枯礬50克,地骨皮60克,豬牙皂、側柏葉、花椒、雄黃各15克,冰醋酸10毫升(或米醋50毫升)。
【用法】先將豬牙皂、地骨皮、側柏葉、花椒加水1 000毫升,煎至600毫升,過濾取液,將渣加適量水再煎,取濾液400毫升,將2次濾液混合后加熱并投入枯礬、雄黃、冰醋酸,攪溶;待溫浸泡病甲20~30分鐘,然后用刀削除肥厚病甲至甲床,外用紗布、膠布固定,每周2或3次,至新甲正常生長為止。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甲癬。
【說明】枯礬燥濕力強,豬牙皂搜風殺蟲,其他側柏葉等均有殺癬作用。
方三十二【組成】苦參50克,蛇床子、生百部、黃柏、土槿皮、白鮮皮各25克,明礬3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1 500~2 500毫升,浸泡1小時左右,文火煮沸15~30分鐘,將藥液倒入腳盆內,浸泡患足。每日1或2次,每次10~20分鐘,藥液第2天可以加溫再用。
【功用】清熱除濕,殺蟲止癢。
【適應證】足癬(腳氣)。
【說明】苦參,祛風瀉火、燥濕去蟲,藥理學研究表明,本品在體外對常見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蛇床子等均為燥濕殺蟲之良藥。
方三十三【組成】地膚子、蛇床子、苦參、白鮮皮、川黃芩各25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時將患足浸泡在藥液中30分鐘,每劑浸泡2次,每日1劑。
【功用】清熱燥濕,祛風止癢。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地膚子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水煎劑對各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蛇床子、苦參、白鮮皮、黃芩均有清熱燥濕殺蟲功效。
方三十四【組成】蒼耳子(搗碎)60克,明礬、苦參、地膚子、黃柏各25克,露蜂房20克。
【用法】上藥加水適量煎沸后,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時浸洗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隔4日再繼續洗之。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祛風止癢。
【適應證】足癬。
【說明】蒼耳子性味甘溫,能祛風濕,止痛。藥理實驗表明,其煎劑在體外對紅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至于明礬等亦有抑制真菌功效。
方三十五【組成】徐長卿15克,甘草、牛蒡子各5克,蒲公英6克,紫草9克。
【用法】取上藥放入藥鍋或瓷盆內,加水1 500~2 000毫升,浸泡1小時左右,然后用文火熬至沸10~15分鐘,將藥液倒入盆內,待溫時將患足放入藥液中浸泡10~20分鐘,并反復擦洗之。每日臨睡前或早晚各1次,每劑可用2次。
【功用】活血解毒,祛風止癢。
【適應證】足癬、體癬、股癬。
【說明】牛蒡子,為散風除熱毒之要藥。藥理實驗亦表明,其水浸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徐長卿、紫草則有活血解毒的作用。
方三十六【組成】浮萍、僵蠶各12克,防風、羌活、生川烏、生草烏、威靈仙、鶴草芽、白鮮皮、獨活、黃精各9克,鮮鳳仙花1株。
【用法】上藥用食醋1 000毫升浸泡24小時后,小火煎開,去渣取醋液備用,浸泡患處,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鐘,拭干即可,勿用水沖洗,泡至第3日,煎開1次,再泡2天,1劑可用5日。
【功用】祛風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手足癬、甲癬。
【說明】浮萍能祛皮膚瘙癢之風,僵蠶功能清熱解毒,配伍防風、羌活祛風,川草烏散寒,白鮮皮、威靈仙燥濕,鳳仙花、鶴草芽殺蟲,故對手足癬有較好療效。
方三十七【組成】土槿皮、地膚子、蛇床子各25克,黃柏、沒食子各15克。
【用法】加水2 000毫升煮沸20分鐘,過濾后加入明礬12克溶化即可,每劑藥可連用2日。治療時將患足浸泡于微溫的藥液內,每次15~20分鐘,每日2或3次。療后暴露患處,保持清潔干燥,不須包敷。
【功用】燥濕殺蟲。
【適應證】足癬感染。
【說明】沒食子性味苦溫,功能燥濕殺蟲,主治小兒疳積,濕瘡。土槿皮、黃柏、地膚子均有燥濕殺蟲的功效。
方三十八【組成】蒼術、黃柏各15克,川牛膝10克,皂角9克,龍膽草30克,枯礬40克。
【用法】上藥水煎取汁,浸洗患足,每日2或3次,每次30分鐘,浸洗后待其自然干燥。
【功用】清熱,燥濕,殺蟲。
【適應證】足癬并細菌感染。
【說明】龍膽草性味苦寒,主瘡癰腫毒,藥理學實驗證明對多種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蒼術、黃柏、明礬均有清熱燥濕功效,川牛膝既祛風濕,又引藥下行。
方三十九【組成】辣蓼30克,桃葉、羊蹄各15克,烏臼子30克,野菊花、蒲公英各10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2 000毫升,煎后過濾,先熏后洗30分鐘,1日2次。
【功用】祛風殺蟲。
【適應證】手足癬。
【說明】辣寥性味辛溫,功能祛風消腫殺菌;桃葉祛風濕殺蟲;羊蹄清熱殺蟲,其酊劑對多種致病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烏臼子亦能殺蟲。
方四十【組成】苡仁、甘草各適量。
【用法】將上方按3~4:1組成,濃煎成汁,趁熱洗患處,每日數次。若化膿者,除用上方外,可用鵝掌皮燒灰,菜油調涂患處,2日洗換1次。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鵝掌風(手癬)。
【說明】苡仁能清熱除濕,甘草功能解毒,兩者相伍,解毒殺蟲之力更強。
方四十一【組成】樟木適量。
【用法】將樟木打碎煎湯,每日早晚各溫洗1次。
【功用】祛風勝濕。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樟木含有樟腦及芳香性揮發油,辛烈香竄,能去濕氣,民間常用以治療疥癬等癥。
方四十二【組成】艾葉125克。
【用法】將上藥加水煎,取汁趁熱先熏后洗半小時,每日1或2次。
【功用】苦溫燥濕。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艾葉苦溫燥濕、殺蟲,藥理學實踐證明,本品對于多種致病真菌有殺滅或抑制的作用。
方四十三【組成】枯礬、皂礬各35克,兒茶15克,側柏葉60克。
【用法】上藥加水煮沸備用,用時先用桐油擦患處,再用浸透桐油的紙捻點燃,熏患處10分鐘,然后將上述藥液倒入小桶,將患手伸入,用布緊蓋桶口熏之,等藥液微冷后,再將患手浸藥液中20~30分鐘。
【功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
【適應證】鵝掌風。
【說明】枯礬、皂礬、兒茶均有燥濕殺蟲的作用,側柏葉功能涼血解毒。諸藥合用,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故適用于鵝掌風病人。
方四十四【組成】冬瓜皮(干品為佳)50克。
【用法】上藥熬湯,取汁趁熱先熏后洗,每日1次。
【功用】祛風勝濕。
【適應證】足癬。
【說明】冬瓜皮,利水除濕,干品則向內卷曲成筒狀,有粉霜,其祛風勝濕之力較佳。
方四十五【組成】葛根、千里光、白礬各等量。
【用法】將上藥烘干研為細末,密封包裝,每袋40克備用。每晚取粉劑1袋倒入盆中,加溫水約3 000毫升混勻,將患腳置于藥水中浸泡20分鐘即可,7天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藥物。
【功用】解毒殺蟲。
【適應證】足癬及并發癥。
【說明】葛根功能解毒散郁火,千里光有清熱解毒作用,能去瘡癰腫毒。
方四十六【組成】丁香、藿香、百部、明礬、黃柏、苦參各30克,蛇床子、硼砂各20克。
【用法】用紗布將上藥包裹放入瓷盆或瓦罐內,以食醋1 000~2 000克浸泡2日,取上醋液浸泡患腳,每日1~3次,每次10~30分鐘。
【功用】殺滅真菌。
【適應證】足癬、灰趾甲。
【說明】丁香所含的揮發油對許蘭黃癬菌、白色念珠菌等多種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四十七【組成】鮮蒲公英、鮮敗醬草各500克。
【用法】上藥洗凈切碎,放入盆內加水1 500毫升,煮開后再煎10分鐘,離火待溫,浸泡患部,每劑可如此用3次。
【功用】清熱解毒。
【適應證】足癬。
【說明】蒲公英功能清熱解毒,治癰腫療毒,敗醬草解毒,消癰排膿。兩者合用,清熱解毒殺蟲,故對真菌有抑制作用。
方四十八【組成】馬鞭草適量。
【用法】水煎外洗,每日1次。
【功用】抑菌殺蟲。
【適應證】腳氣發腫。
【說明】馬鞭草性味苦涼,能破血(xue)殺蟲,藥理實驗表明,其(qi)水煎(jian)劑(ji)在體外(wai)有良好(hao)的抑菌作(zuo)用。

我得陰道炎都半(ban)年多了(le)~~怎(zen)么還不好?

陰道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多種陰道粘膜炎性疾病的總稱。在正常生理狀態,陰道的組織解剖學及生物化學特點足以防御外界微生物的侵襲。如果遭到破壞,則病原菌即可趁機而入,借種種因素,導致陰道炎癥。
①非特異性陰道炎:外陰、陰道有下墜和灼熱感,陰道上皮大量脫落,陰道粘膜充血,觸痛明顯。嚴重時出現全身乏力、小腹不適,白帶量多、呈膿性或漿液性,白帶外流刺激尿道口,可出現尿頻、尿痛。
②霉菌性陰道炎:也叫陰道念珠菌感染。突出癥狀是白帶增多及外陰、陰道奇癢。嚴重時坐臥不寧、痛苦異常,還可有尿頻、尿痛、性交痛。白帶呈白色稠厚豆渣樣,陰道膜高度水腫,有白色片塊狀薄膜粘附,易剝離,其下為受損粘膜的糜爛基底或形成淺潰瘍,嚴重者可遺留瘀斑是本病的典型癥狀;另一類病人的白帶為大量水樣或膿性而無白色片狀物,陰道粘膜呈中等度發紅,水腫,無嚴重的瘙癢及灼熱感,僅有外陰潮濕感覺。霉菌性陰道炎的發病率僅次于滴蟲性陰道炎,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一般認為白色念珠菌主要由肛門部傳染而致,與手足癬無關。當然,霉菌性陰道炎也可經性交傳播。據統計,約10%非孕婦女、30%孕婦陰道中有此菌寄生,無明顯癥狀。
念珠菌可存在于人的口腔、腸道與陰道粘膜而不引起癥狀,這三個部位的念珠菌可互相傳染。當局部條件適合時或衛生習慣不好,長期使用抗生素者,易引起陰道酸堿度改變,使念珠菌得以繁殖而引起感染。
霉菌性陰道炎患者主要有外陰瘙癢、灼痛,嚴重時癢得無法忍受,痛苦異常;有的患者還有尿路刺激癥狀及性交痛;急性期白帶增多,呈白色稠厚豆渣樣。發現上述情況應及時就醫,經過檢查化驗很容易診斷。治療一定要嚴格按照醫囑執行。
③滴蟲性陰道炎:白帶增多且呈黃白色,偶帶黃綠色膿性,常帶泡沫,有腥臭,病變嚴重時會混有血液;其次為腰酸、尿頻、尿痛、外陰瘙癢、下腹隱痛。陰道粘膜紅腫,有散在的出血點或草莓狀突起,偶爾會引起性交疼痛。
④老年性陰道炎:白帶增多且呈黃水樣,感染嚴重時分泌物可轉變為膿性并有臭味,偶有點滴出血癥狀。有陰道灼熱下墜感、小腹不適,常出現尿頻、尿痛。陰道粘膜發紅、輕度水腫、觸痛,有散在的點狀或大小不等的片狀出血斑,有時伴有表淺潰瘍。
診斷:
①非特異性陰道炎取分泌物作涂片,用革蘭氏染色鏡檢,可找到常見的病原菌,而無霉菌或滴蟲存在。
②霉菌性陰道炎取分泌物作涂片,用革蘭氏染色,鏡下可找到成群革蘭氏陽性濃染的卵圓形胞子,或可見到假菌絲與出芽細胞相連接成鏈狀或分枝狀。最可靠的方法是進行霉菌培養檢查。
③滴蟲性陰道炎取分泌物與已滴在玻璃片上的少量溫生理鹽水調和、鏡檢。可見活動的陰道毛滴蟲。如果特殊的病例查不到滴蟲的,可改用培養法檢查,檢查結果準確度高。
④老年性陰道炎的分泌物檢查應與滴蟲性、霉菌性陰道炎相區別。注意宮頸,子宮體大小及其形態、出血來源與陰道細胞學檢查結果,必要時作宮頸或子宮內膜活組織檢查,以排除子宮癌的可能。
治療:
可采用飲食療法和藥物療法。在藥物療法中:
①非特異性陰道炎:治療原則在于糾正陰道酸堿度及局部應用抗生素。
②霉菌性陰道炎:應治療相關誘因,如糖尿病,及時停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等。
③滴蟲性陰道炎:分全身用藥與局部用藥兩種方法。
④老年性陰道炎:治療原則為補充小量雌激素,增加陰道抵抗力及抑制細菌生長。
預防:
①非特異性陰道炎:加強鍛煉,增強體質。積極治療致病的原因,如陰道損傷、盆腔炎、子宮出血等,減少病原菌的生長繁殖。
②霉菌性陰道炎:注意合理應用廣譜抗生素及激素。糖尿病患者應特別注意皮膚及外陰清潔。陰道霉菌常與其他部位的霉菌病菌并存或交叉感染,如皮膚瘙癢而用手搔抓則使指甲帶有霉菌;肛門周圍瘙癢的患者,可能有腸道感染霉菌。本病還可通過性生活感染,故在治療期間應避免性生活,必要時夫婦同時進行診治。
③滴蟲性陰道炎:毛滴蟲能在冰凍及干燥過程中維持一定的生活力,同時在不同濃度的肥皂水中亦具有相當頑強的抵抗力,很容易被傳播。第一必須消滅傳染源。定期普查普治,對毛滴蟲患者的愛人也要進行診治。第二杜絕傳染途徑。提倡淋浴,改坐式便所為蹲式,不租用游泳衣褲及毛巾等。
④老年性陰道炎:增強陰道的防御功能,常用酸類或產生酸類的藥物。
細菌性陰道炎
細菌性陰道炎又稱非特異性陰道炎,嗜血桿菌性陰道炎,棒狀桿菌陰道炎、壓氧菌性陰道病炎,加特納菌性陰道炎等;細菌性陰道病是在1984年國際會議上定名的;本病是由陰道加特納菌和一些壓氧菌的混合感染所致,可通過性接觸傳染,在性關系混亂的人群中發病率較高;臨床上突出表現是陰道分泌物增多,并有魚腥味。這是因為當泌物發出來的特殊氣味。每當性交或活動時,促進進氣味的釋放,臭味特別明顯由于陰道內有大量胺類物質,陰道分泌物的PH也增高;用窺陰器進行栓查時發現陰道內的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很粘稠,但陰道壁的炎癥不明顯。
本病有診斷標準四項:
一、陰道分泌物呈灰白色,很粘稠,甚至象面糊狀,均勻一致,但不是膿性分泌物,量多少不定。
二、分泌物中胺含量特別高,故呈魚腥味,性交時或活動后往往因促進胺釋放而使氣味加重,分泌物中加入10%氫氧化鉀后也可釋出胺味。
三、陰道分泌物中的PH值增高,PH范圍5。0-5。5,而正常人為4。5-4。7。
四、陰道分泌物的濕涂片中可檢出經線索細胞。
上述四項標準中,具備三項以上者即可確診,有強調第四項為必需診斷標準。
本病須與其它原因引起的陰道炎進行鑒別:
一、滴蟲性陰道炎:也有陰道分泌物增多,及特殊氣味。但取分泌物作鏡栓,白細胞數量增多,而不見線索細胞,找到具有活動性的滴蟲即可確診。
二、真菌性陰道炎:真菌所致的陰道炎以白色念珠菌引起者占多數。其臨床表現有時難以和細菌性陰道病進行區別,但菌性陰道炎的分泌物無胺臭味,PH值大于4。5無線細胞,直接鏡檢可查出酵母樣孢子及假菌比,培養可檢出白色念珠菌。
治療
一、滅滴靈(甲哨唑)
用法:每次口服0。2-0。4g,每天2-3次,連服7天,亦可靜脈滴注。
二、氨芐青霉素
用法:每次口0。5g。每天三次,亦可每天6g分兩次稀釋靜脈滴注。
局部治療
一、經常清洗,保持局部清潔。
二、可定期用3%硼酸或稀醋酸沖洗陰道之后再用清水沖洗可減輕癥狀。
三、用潔霉素液沖洗也有一定的效果。
四、用“潔爾陰”或“膚陰潔”陰道內沖洗,每日或隔日一次。
注意事項:
對性伴侶不論其有無癥狀應進行適當的處理。
細菌性陰道病有可能和其它性病同時存在,應進行有關檢查及相應處理。
相關欄目:性器官病||性功能障礙 in 煩惱困惑 or 預防疾病 in 身體奧秘→性學知識 of 中國心理熱線
相關參考:生殖器念珠菌病||滴蟲病
洗納法治療陰道炎98例
張秀蘭 郭建山 山西省汾陽市康復醫院 032200 from 中國民間法療法1999年 第7卷 第8期 1999-05-10
陰道炎為婦女常見病,筆者自1997年10月~1998年9月,以自擬芩柏苦參湯外洗,并配合滅滴靈、制霉菌素、乙烯雌酚陰道置藥,治療本病98例,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年齡19~62歲;均有陰道炎臨床表現并經婦科檢查、陰道分泌物鏡檢確診。其中滴蟲性陰道炎59例,霉菌性陰道炎27例,老年性陰道炎12例。
治療方法
黃芩15g、黃柏15g、苦參30g、蛇床子30g、百部15g、茵陳15g、川椒12g、甘草9g,每日1劑水煎洗。患者于月經干凈后3日開始治療,睡前先用溫開水沖洗外陰及陰道口周圍,再以中藥外洗煎劑加熱兌入適量開水,熏洗陰部,待溫度適宜時坐浴;浴后取藥1片置于陰道深處(滴蟲性陰道炎患者用滅滴靈,霉菌性陰道炎用制霉菌素,老年性陰道炎用乙烯雌酚)。連續用藥7日為1個療程。
治療期間忌房事,孕婦及未婚者單用洗劑,不加用陰道內置藥物治療。
治療效果
療效標準:痊愈:自覺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陰道分泌物外觀及鏡檢無異常;顯效:自覺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及陰道分泌物外觀、鏡檢較前改善。
本組經治療全部獲效,其中痊愈94例,顯效4例。
典型病例
周某,女性,28歲,1998年6月28日初診。患者訴白帶增多一年余,呈黃色或膿樣,嚴重時有赤白帶,伴局部瘙癢,灼熱疼痛。診見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弦數,陰道分泌物涂片鏡檢, 查見滴蟲,診為滴蟲性陰道炎。經上方治療1療程后諸證消失,陰道分泌物鏡檢無異常。囑其保持局部清潔,并注意房事衛生,半年后隨訪未復發。
體會
中(zhong)醫認(ren)為(wei)(wei)陰道炎多因局部(bu)不潔(jie),房事不講究(jiu)衛(wei)生使濕熱(re)蟲(chong)菌(jun)(jun)侵襲而(er)成。芩(qin)柏苦參湯中(zhong)黃芩(qin)、黃柏、苦參苦寒清熱(re)燥(zao)濕;蛇(she)床子、百(bai)部(bu)、川椒燥(zao)濕殺蟲(chong)止癢(yang);茵陳清熱(re)利濕,芳香化(hua)濁;甘(gan)草瀉火解毒(du)。滅滴靈為(wei)(wei)高效(xiao)殺滅毛(mao)滴蟲(chong)藥物,制霉菌(jun)(jun)素可抑(yi)制并殺滅霉菌(jun)(jun),乙烯雌(ci)酚為(wei)(wei)女(nv)性激(ji)素,可增加(jia)上皮細胞內(nei)糖原儲備(bei),加(jia)強抵抗(kang)力,減少(shao)致病菌(jun)(jun)感(gan)染。本法中(zhong)西(xi)藥聯用,洗納法并舉,取效(xiao)捷且(qie)療效(xiao)確切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362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yu)保護(hu)作者版(ban)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yin)無法核(he)實真實出處,未(wei)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an)(lian)系,或有版(ban)權異議(yi)的(de)(de),請(qing)聯(lian)(lian)系管(guan)理員,我們會立(li)即(ji)處理,本站部分文字(zi)與圖(tu)片(pian)資源來自于(yu)網絡,轉載(zai)是出于(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de),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qin)犯(fan)了您(nin)(nin)的(de)(de)合法權益,請(qing)立(li)即(ji)通知我們(管(guan)理員郵箱:),情(qing)況(kuang)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nin)(nin)表(biao)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下(xia)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