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附子1枚(重1兩者),訶黎勒3-7枚。
制法 : 用蛤粉炒,令附子(zi)裂,去皮臍尖,訶黎勒去核,為細散(san)。
功能主治 : 噦逆不止。
用法用量 : 本方(fang)方(fang)名,《普濟方(fang)》引作“附香(xiang)煮(zhu)散(san)”。
摘錄 : 《圣濟總錄》卷四十七
里說先煮附子
方名:麻黃附子細辛湯(發表之劑)
總結:少陰表證
編號:006
組成:麻黃、附子、細辛
功效:溫經解表
主治:治傷寒少陰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
歸經:足少陰藥也。
方義:太陽證發熱,脈當浮,今反沉;少陰證脈沉,當無熱,故曰反也。熱為邪在表,當汗,脈沉屬陰,又當溫,故以附子溫少陰之經,以麻黃散太陽之寒而發汗,以細辛腎經表藥,聯屬其間,是汗劑之重者。
變化方:本方去細辛,加甘草,名麻黃附子甘草湯,治少陰病得之二、三日,無證者當微發汗。
煎服法:先煮麻黃去沫,內諸藥煎。
麻黃附子細辛湯
治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二三日無里證者。
麻黃二兩
附子一枚炮
細辛二兩
熱微者,以甘草易細辛微發汗。以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煎煮方法:附子先下,煮開小火持續三十分鐘,入細辛,持續二十分鐘,入麻黃,持續五分鐘,去沫取汁。
麻黃發表,久煮無效。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然太久則效減。附子之效,在乎其毒也。(傻笑海盜注)
麻黃附子(zi)細辛湯非(fei)以麻黃發表也,麻黃非(fei)久煮不(bu)能止其(qi)輕浮。麻黃得附子(zi)而(er)汗止,附子(zi)得細辛專(zhuan)主少陰。
附子湯--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芍藥(一兩)、甘草(炙.一兩)、麻黃(去根節.一兩)、白術(一兩)、防風(去叉.一兩半)、防己(一兩半)、附子(炮制.去皮臍.一枚)、人參(一兩)、黃芩(去黑心.一兩)、桂心(一兩)、獨活(去蘆.一兩)、川芎(一兩)、天雄(炮制.去皮臍.一枚)。
【功能主治】治中風欲死,身體緩急,目不得開,舌強不能語。
【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入生姜半分切,煎至八分,去滓,空心日午夜臥各溫服,如人行五里,以熟生姜粥投之,微汗出,慎外風。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附子湯--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干姜(炮)、甘草(炙)、防風(去叉)、獨活(去蘆),各一兩半。石膏(碎)、白茯苓(去皮)、白術、川芎、柴胡(去苗)、當歸(酒浸.切焙)、人參,各一兩。杏仁(去皮尖.炒研)二十枚。細辛,一兩。
【炮制】上挫如麻豆。
【功能主治】治風亸曳,手足不隨,身體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五錢匕,水酒共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日三。嬴瘦者只用水煎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附子湯--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處方】附子(生.去皮臍.半兩) 人參(半兩) 茴香(炒.一分) 茯苓(一分) 山藥(一分) 甘草(炙.三分) 干姜(炮.三分)
【功能主治】治房室忽中風,惡風多汗,汗出粘衣,口干上瀆、不能勞事,身體盡痛,名曰內風。
【用法用量】每服四大錢,水二鐘,生姜三片,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服。
【摘錄】明·方賢著《奇效良方》
附子湯--《傷寒論》
【處方】附子15克(炮),茯苓9克,人參6克,白術12克,芍藥9克。
【功能主治】溫經助陽,祛寒除濕。治少陰陽虛,寒濕內侵,背惡寒,身體骨節疼痛,口中和,手足寒,脈沉者。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日三服。
【備注】方中重用炮附子溫經壯陽;人參補益元氣;茯苓、白術健脾化濕;芍藥和營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溫經助陽,祛寒除濕之功。
【摘錄】《傷寒論》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十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30克,黃耆120克,甘草(炙,銼)15克,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150克,防風(去叉)15克。
【制法】上五味,銼如麻豆。
【功能主治】散寒祛風。治歷節風疼痛,日夜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大棗2枚(去核),生姜一棗大(擘碎),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溫服,日二夜一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十
附子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處方】附子(炮,去皮、臍),桂心各15克,細辛(去苗),防風(去叉),人參、干姜(炮)各18克。
【制法】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治五臟中風寒,手足不仁,口面歪斜,昏暈失音,眼目瞬動,牙車緊急,不得轉動。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大棗1枚,煎取160毫升,去滓,空腹時服;或為末,用酒調下6克。
【摘錄】《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
附子湯--《千金》卷十五
【處方】龍骨1兩,甘草1兩,芍藥1兩,干姜1兩,黃連1兩,石榴皮1具(大者),阿膠2兩,附子1枚,黃芩半兩,粳米3合。
【功能主治】暴下積日不住及久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暴痢勢劇,火迫之象,日久不止,熱爍津枯,不獨下多亡陰,而真陽亦已告匱,故于駐車丸中除去當歸之行血,摻入芍藥輔阿膠以滋耗竭之真陰,附子助干姜以扶傷殘之虛陽,黃芩佐黃連以屏宿蘊之余火,甘草、粳米緩清脾胃之虛熱,龍骨、橘皮急收二腸之滑脫也。
【摘錄】《千金》卷十五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八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桂(去粗皮)2兩,白術2兩,甘草(炙)1兩。
【功能主治】中風,四肢攣急,不得屈伸,身體沉重,行步艱難,骨節煩疼。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錢匕,水1盞,加大棗2枚(擘破),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如有汗出為效。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附子湯--《外臺》卷十四引《許仁則方》
【處方】附子2枚(共稱重1兩半者,炮),生姜3兩,干姜3兩,桂心1兩,石膏6兩(碎,綿裹),生犀角(屑)2兩,地骨白皮2兩,白術2兩,獨活2兩,芎?2兩。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風病有因飲酒過節,不能言語,手足不隨,精神昏恍者。
【用法用量】以水8升,煮取2升半,去滓,分溫3服,服后相去如人行10里久再服。服湯后如覺欲汗,少覆之令汗出,須臾歇汗后,以藥末粉身。其湯須服5-6劑,間3-4日服1劑。其方服1劑后,量病情進退。熱多,加生麥門冬1兩(去心);冷多,加桂心1兩;有痛,加當歸2兩;不能食,加人參2兩;大便澀,加檳榔7枚,合皮子用之。
【注意】忌豬肉、生蔥、桃、李、雀肉等。
【摘錄】《外臺》卷十四引《許仁則方》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七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半,干姜(炮)1兩半,甘草(炙)1兩半,防風(去叉)1兩半,獨活(去蘆頭)1兩半,石膏(碎)1兩,白茯苓(去黑皮)1兩,白術1兩,芎?1兩,柴胡(去苗)1兩,當歸(酒浸,切,焙)1兩,人參1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20枚,細辛(去苗葉)1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風曳,手足不隨,身體不能俯仰。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酒共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日3次。人羸弱者,只用水煎服。
【摘錄】《圣濟總錄》卷七
附子湯--《千金》卷七
【處方】附子3枚,芍藥3兩,桂心3兩,甘草3兩,茯苓3兩,人參3兩,白術4兩。
【功能主治】風濕寒痹,骨節疼痛,皮膚不仁,肌肉重著,四肢緩縱。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論述】《千金方衍義》:南陽太陽例中,甘草附子湯本治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千金》借治濕痹緩風,可謂當矣。又恐辛溫太過,津隨汗泄,更合少陰例中附子湯,取人參固氣,芍藥斂津,茯苓滲濕,并助桂、附之雄,庶無風去濕不去、虛風復入之患矣。
【摘錄】《千金》卷七
附子湯--《濟陽綱目》卷四十四
【處方】附子(炮)5分,白術5分,獨活5分,川芎3分,肉桂3分。
【功能主治】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項強,口噤,痰涌。
【用法用量】上作1服。加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濟陽綱目》卷四十四
附子湯--《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處方】附子(炮)2兩,甘草(炙)2兩,宿姜4兩,半夏(洗,破)4兩,大棗20枚(擘,去皮核),白術3兩,倉米半升。
【制法】上切。
【功能主治】肺虛勞損,腹中寒鳴切痛,胸脅逆滿氣喘。
【用法用量】以水1斗,煮取3升,去滓,分為3服。
【注意】忌豬羊肉、餳、海藻、菘菜、桃、李、雀肉等。
【摘錄】《外臺》卷十六引《刪繁方》
附子湯--《鬼遺》卷四
【處方】附子3分(炮),當歸1兩,人參1兩,黃連1兩,甘草(炙)1兩,干姜2兩,桂心2兩,芍藥2兩,蜀椒(去汗,去目,閉口者)半分。
【功能主治】斷下,補胃。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1升5合,去滓,分溫3服。
【摘錄】《鬼遺》卷四
附子湯--《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處方】大附子1枚,甘草6銖,蜀椒200粒。
【功能主治】霍亂嘔吐。
【用法用量】以水3升,煮取1升半,分2次服。
【摘錄】《醫心方》卷十一引《范汪方》
附子湯--《圣惠》卷九
【處方】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赤茯苓半兩,赤芍藥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白術半兩,桂心半兩。
【制法】上為散。
【功能主治】傷寒因下后,脾胃虛冷,腹脅脹滿。
【用法用量】每服5錢,以水1大盞,加生姜半分,大棗3枚,煎至5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摘錄】《圣惠》卷九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八
【處方】附子(炮裂,去皮臍)1枚(重半兩者),亸桂(去粗皮)半兩,葛根(銼)1兩半,犀角(鎊)1兩,地骨皮1兩,白術1兩,獨活(去蘆頭)1兩,芎?1兩,石膏(碎)3兩。
【制法】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風,身體不隨,不能言語,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2盞,加生姜5片,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并2服,夜1服;或夜并2服,空心1服。服迄以熱姜粥投,衣覆微汗出,慎外風。不欲汗即不必食粥。
【摘錄】《圣濟總錄》卷八
附子湯--《圣濟總錄》卷八十八
【處方】附(fu)子(zi)(炮裂,去(qu)皮臍)1兩,甘草(炙)1兩,干姜(jiang)(炮)3分,半夏1兩(湯洗去(qu)滑,生姜(jiang)2兩,同搗作餅,炙),白術(銼,炒)1兩半,蒼術(米泔浸,去(qu)
附子為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川烏)的子根的加工品。(其個頭大于母根,附子的子根稱為側子,側子的子根稱為天雄)。主要產于四川,湖北、湖南等省,也有人工栽培。6月下旬至8月上旬挖采,除去須根及泥沙,然后加工成鹽附子、黑順片、白附片。鹽附子是生品,毒性大(一般藥房不買),黑順片,白附片(熟附片)是經過加工炮制,去除其毒性,但仍然有毒。以四川產為佳品,俗稱地道藥材。附子大辛大熱,回陽補火,散寒止痛,救逆固脫。此品走而不守,可通行人體十二經脈。上溫心陽、中溫脾陽、下溫腎陽,能徹內達外,可上可下,善逐風寒濕邪,溫經止痛。一般使用,腎陽不足之,四肢不溫,惡寒怕冷,皆可用之。古有附子無姜不熱之說,附子得姜之助,其溫熱之性倍增。在一般藥性平和的處方中加入附子,其藥性可具有虎狼之性。在處方中常使用白附片,一般用量10左右,于其它藥物之前,先煮白附片,30分鐘,用筷子沾湯嘗,無麻舌感為準。(如30分鐘后其湯仍然麻舌,就需繼續煎煮)再下其它藥物。凡處方中有白附片,煮第一次要加大用水量,因先煮附片30分鐘會消耗掉一部分水。如腎陽不足之四肢不溫,惡寒怕冷,無它證,可用羊肉附片生姜湯,一般食用一~二次就可解決問題。羊肉附片生姜湯:羊肉1000g
附片30g
生姜15g。燉(dun)2小時,至(zhi)羊肉熟透。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35151.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li)于保護作(zuo)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因無法(fa)核實真實出(chu)處(chu)(chu),未能及時與作(zuo)者取得聯系,或(huo)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yuan),我們(men)會立即(ji)處(chu)(chu)理,本(ben)站部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luo),轉載是(shi)出(chu)于傳遞(di)更多信(xin)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huo)侵犯(fan)了(le)您的合法(fa)權益,請立即(ji)通(tong)知我們(men)(管理員(yuan)郵箱:),情況(kuang)屬實,我們(men)會第一(yi)時間(jian)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pian): 附子煎(jian)
下(xia)一篇: 附子爆脾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