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附(fu)子1枚(生,為末)。
功能主治 : 口瘡。
用法用量 : 上以姜汁和勻(yun),攤(tan)腳心。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一(yi)一(yi)七(qi)
【中藥名稱】附子(《本經》)
【來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栽培品)的旁生塊根(子根)。植物形態詳"川烏頭"條。
【采集】夏至至小暑間挖取附于母根旁的子根,洗凈泥土,稱為泥附子,按大小分別加工:
①鹽附子
選取較大的泥附子洗凈泥土,浸入鹽鹵和食鹽的混合液中,每日取出曬晾,并逐漸延長曬晾的時間,直至附子表面出現大量結晶鹽粒,并體質變硬為止。
②黑順片
選取中等大小的泥附子,洗凈后浸入鹽鹵水液中數日,并與鹽鹵水同煮沸,撈出,水漂,切成厚片,再浸入稀鹽鹵水液中,并加入黃糖及菜油制成的調色劑,使附片染成濃茶色,用水漂冼至口嘗無麻辣感時,取出蒸熟,烘至半干,再曬干。
③白附片
選取較小的泥附子,洗凈后浸入鹽鹵水液中數日,并與鹽鹵水同煮至透心為度,撈出,剝去外皮,縱切成薄片,用水漂洗至口嘗無辣感時,取出蒸熟,曬至半干,以硫黃熏后,曬干。
【藥材】①鹽附子,呈圓錐形,長約5~8厘米,直徑約3~4厘米。頂端寬大,中央有凹陷的芽痕,上身肥滿,周圍生有瘤狀隆起的分支,習稱"釘角",表面灰黑色,被鹽霜。體重,橫切面灰褐色,具不整齊的筋脈或中心有小空隙,其中充滿鹽霜。無臭,味咸而麻辣。以個大、堅實、表面起鹽霜者為佳。
②黑順片,又名:黑附子(《簡要濟眾方》)。呈不規則形的縱切片,上寬下窄,周邊略翹起,長2.5~4厘米,寬1.5~2.5厘米,厚約5毫米。外皮黑褐色,內部暗黃色半透明狀,油潤而有光澤,并可見有縱走的筋脈。質硬而脆,破碎面角質狀。無臭,味淡。以片均勻,表面油潤光澤者為佳。
③白附片,又名:明附片、雄片。形狀與黑順片相同,唯全體均為黃白色半透明狀,片較薄,厚約3毫米。氣味同黑順片。以片勻、黃白色、油潤、半透明狀者為佳。
以上均主產于四川、陜西等地。
【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見"川烏頭"條。
【炮制】淡附片: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凈,置鍋內與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開后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為兩瓣,置鍋內加水煮約2小時,取出,曬晾,反復悶潤數次,潤透后切片,曬干。(每鹽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炮附片:取鹽附子洗凈,清水浸泡一夜,除去皮臍,切片,再加水泡至口嘗稍有麻竦感為度,取出,用姜湯浸1~3天,然后蒸熟,再焙至七成干,倒入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取出放涼。
①《雷公炮炙論》:"凡修事(附子),子文武火中炮令皴坼,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細,劈破,于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雜木火,只用柳木最妙。若陰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薄切,用東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曬干用。……每十兩,用生烏豆五兩,東流水六升。"
②《綱目》:"附子生用則發散,熟用則峻補。生用者,須如陰制之法,去皮臍入藥;熟用者,以水浸過,炮令發坼,去皮臍,乘熱切片再炒,令內外俱黃,去火毒入藥。又法:每一個用甘草二錢,鹽水、姜汁、童尿各半盞,同煮熱,出火毒一夜,用之則毒去也。"
③《本草備要》:"水浸面裹煨令發坼,乘熱切片炒黃,去火毒。"
【性味】辛甘,熱,有毒。
①《本經》:"味辛,溫。"
②《吳普本草》:"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溫。"
③《別錄》:"甘,大熱,有大毒。"
④《本草正》:"腌者大咸,性大熱,有毒。"
【歸經】入心、脾、腎經。
①《湯液本草》:"入三焦、命門。"
②《本草經疏》:"入手厥陰、命門、手少陽,兼入足少陰、太陰經,亦可入足太陽。"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手太陰肺經。"
④《本草再新》:"入心、肝、腎三經。"
【功用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泄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濕痹,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常配伍人參,或干姜、甘草)。
(2)補益陽氣: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補腎陽常配肉桂。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泄瀉,以及寒濕阻絡之痹痛。
①《本經》:"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
②《別錄》:"腳疼冷弱,腰脊風寒,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下痢赤白,堅肌骨,強陰,又墮眙,為百藥長。"
③《本草拾遺》:"醋浸削如小指,納耳中,去聾。去皮炮令坼,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內,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④《醫學啟源》:"《主治秘要》云,去臟腑沉寒;補助陽氣不足,溫熱脾胃。"
⑤李杲:"除臟腑沉寒,三陰厥逆,濕淫腹痛,胃寒蛔動;治經閉;補虛散壅。"
⑥王好古:"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
⑦《綱目》:"治三陰傷寒,陰毒寒疝,中寒中風,痰厥氣厥,柔痓癲癇,小兒慢驚,風濕麻痹,腫滿腳氣,頭風,腎厥頭痛,暴瀉脫陽,久痢脾泄,寒瘧瘴氣,久病嘔噦,反胃噎膈,癰疽不斂,久漏冷瘡。合蔥涕,塞耳治聾。"
⑧《本草備要》:"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⑨《本草從新》:"治痘瘡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①《本草經集注》:"地膽為之使。惡蜈蚣。畏防風、甘草、黃芪、人參、烏韭、大豆。"
②《品匯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綱目》:"畏綠豆、烏韭、童溲、犀角。忌豉汁、稷米。得蜀椒、食鹽,下達命門。"
④《本草匯言》:"若病陰虛內熱或陽極似陰之證,誤用之,禍不旋踵。"
【選方】①治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甘草二兩(炙),干姜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枚,干姜三兩。(《傷寒論》四逆湯)
②治傷寒陰盛格陽,其人必躁熱而不欲飲水者:大附子一枚燒為灰,存性,為末;蜜水調服。(《傳家秘寶方》霹靂散)
③治陰毒傷寒,面青,四肢厥逆,腹痛身冷,一切冷氣:大附子三枚(炮裂,去皮臍)為末。每服三錢,姜汁半盞,冷酒半盞,調服。良久臍下如火暖為度。(《濟生方》回陽散)
④治傷寒已經轉下,又曾發汗,內外俱虛,邪氣未解,表證不見,身無大熱,晝日煩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靜,不嘔不渴,脈候沉微者,宜服之。又治暴中風冷,久積痰水,心腹冷痛,霍亂轉筋,一切虛寒,并皆治之:干姜(研粗末)一兩,附子(生,去皮臍,細切)一枚。上合勻。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局方》姜附湯)
⑤治嘔逆翻胃:大附子一個,生姜一個(細銼)。煮研如面糊,米飲下。(《經偏方》)
⑥治一切厥心痛,小腸膀胱痛,不可止者:附子一兩(炮),郁金、橘紅各一兩。上為末,醋面糊為丸,如酸棗大,以朱砂為衣。每服一丸,男子酒下,婦人醋湯下。(《宣明淪方》辰砂一粒丹)
⑦治七疝,心腹冷痛,腸鳴氣走,身寒白汗,大腑滑泄:木香(不見火)半兩,玄胡索(炒,去皮)、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濟生方》玄附湯)
⑧治休息痢及赤白痢: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雞子二枚(去黃取白)。上二味,先將附子搗羅為末,以雞子白和為丸,如梧桐子大。一時傾入沸湯內,煮數沸濾出,分作兩眼,米飲下,空心、日午各一服。(《圣濟總錄》附子丸)
⑨治臟寒脾泄,及老人中氣不足,久泄不止:肉豆蔻二兩(煨熱),大附子(去皮臍)一兩五錢。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八十丸,蓮肉煎湯下。(《綱目》)
⑩治脾虛受濕發腫,一切虛腫:大附子十枚(生,削去皮,破四塊),赤小豆半升,藏附子于中,慢火煮附子透熟軟,去豆,焙干附子碾末,以薏苡仁粉打糊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冬瓜湯或蘿卜湯下。(《朱氏集驗醫方》)
⑾治腫疾喘滿,腫因積得,既取積而腫再作,小便不利者:生附子一個(去皮臍,切片),生姜十片,入沉香一錢,磨水同煎,食前冷飲,小兒每服三錢,水煎服。(《朱氏集驗醫方》沉附湯)
⑿治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術二兩,桂枝(去皮)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甘草附子湯)
⒀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詠沉者: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術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傷寒論》附子湯)
⒁治中風偏廢:附子一個(去皮臍),羌活、烏藥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簡易方論》羌活散)
⒂治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久不愈:大附子一個,生切四片,以姜汁一盞,浸炙,再浸再炙,汁盡乃止;高良姜,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下,忌熱物少時。(《三因方》必效散)
⒃治氣虛頭痛:大附子一枚,全蝎二枚(去毒),鐘乳粉二(三)錢半。上用附子剜去心,安全蝎在附于內,卻以全附為末,同鐘乳粉面少許,水和作劑,包裹煨令熟,并為細末,蔥涎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同椒鹽湯下。一作散,蔥茶湯下。(《澹寮方》蝎附丸)
⒄治頭痛:附子(炮)、石膏(煅)等分。為末,入腦、麝少許,茶酒下半錢。(《傳家秘寶方》)
⒅治經侯不調,血臟冷痛:當歸、附子(炮)各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空腹溫服。(《簡易方論》小溫經湯)
⒆治吐血:生地黃一斤(凈洗,細研取汁,其滓再入好酒少許,又取汁令盡),附子一兩(炮,去皮臍,切片子,入地黃汁內,用銀器熬成膏,取出附子焙干)。上以山藥三兩為末,以地黃膏子和成劑,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空心服。(《朱氏集驗醫方》地黃丸)
⒇治腎氣上攻,項背不能轉側: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每末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面填滿,水一盞半,生姜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本事方》椒附散)
(21)治小便不通,兩尺脈俱沉微,用淋閉通滑之劑不效者:附子一兩(重炮,去皮,鹽水內浸良久),澤瀉(不蛀者)一兩。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燈心七莖,煎服。(《普濟方》附子散)
(22)少陰傷寒(初得二、三日,脈微細,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黃(去節)二兩、甘草(炙)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引方名"麻黃附子甘草湯"。
(23)少陰發熱(少陰病初得,反發熱而脈沉)。用麻黃(去節)二兩、附子(炮)去皮一枚、細辛二兩,水一斗。先煮麻黃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藥,煮汁成三長,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發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細辛湯。"
(24)少陰下利(下得清谷,里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不惡寒,反而面赤,或腹痛,或干嘔,或咽痛)。用大附子一個(去皮,切成片)、甘草(炙)二兩、干姜三兩,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兩次溫服,脈出現即愈。面赤,加蔥九根;腹痛,加芍藥二兩;干嘔,加生姜二兩;咽痛,加桔梗一兩;利止,而脈不出,加人參二兩。此方名"脈四逆湯"。
(25)陰病惡寒(傷寒已發汗,不解,反惡寒,是體虛的現象)。芍藥三兩、甘草(炙)三兩、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藥甘草附子湯"。
(26)陰盛格陽(病人躁熱面飲水、脈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燒存性,研為末,蜜水調服。逼散寒氣后使熱氣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靂散"。
(27)中風痰厥(昏不積壓人,口眼歪斜)。用生川烏頭、生附子,都去掉皮臍,各取半兩,和一南星一兩,生木香二錢五分。各藥混合后,每取五錢,加生姜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溫服。此方名"五生飲"。
(28)風病癱緩(手足軟垂,口眼歪斜,語音蹇澀,步履不正)。用川烏頭(去皮臍),五靈脂各五兩,共研為末,加龍腦、麝香溫酒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覺手能抬動。腳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頭,此方名"神驗烏龍丹"。
(29)風寒濕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香白米煮粥一碗,加入生川烏頭末四錢,慢熬適當,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30)風癇。用生川烏頭(去皮)二錢半、五靈脂半兩,共研為末,加豬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湯送下。
(31)小兒慢驚(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烏頭(去皮臍)一兩、全蝎十個(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藥飲下。
(32)小兒囟陷。用烏頭附子(生,去皮臍)二鯛、雄黃八分,共研為末。以蔥根搗和作餅巾2陷處。
(33)腳氣腫痛。用黑附子一個(生,去皮臍),研為末,加生姜汁調成膏涂腫痛處。藥干再涂,到腫消為止。
(34)多年頭痛。用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蔥汁調涂太陽穴。
(35)耳鳴不止。用烏頭(燒作灰)、菖蒲,等分為末棉花裹著塞耳內。一天換藥兩次。
(36)牙痛。用附子一兩(燒灰)、枯礬一分,共研為末,擦牙。又方:川烏頭、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豆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納牙孔中,痛乃止。
(37)虛寒腰痛。用鹿茸(去毛,酥炙微黃)、附子(炮,去皮臍)各二兩,鹽花三分,共三工業區末,加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
(38)寒熱瘧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錢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參、丹砂各一錢,共研為末,加煉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發病前連進三服。如藥有效,則有嘔吐現象或身體有麻木感覺,否則次日須再次服藥。
(39)水泄久痢。用川烏頭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黃連湯送下。
(40)陽虛吐血。用生地黃一斤,搗成汁,加酒少許。另以熟附子一兩半,去皮臍,切成片,放入地黃汁內,石器中煮成膏,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藥三兩研為末,再以膏調末成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湯送下。
(41)白濁。用熟附子研為末。每服二錢,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溫服。
(42)月經不調。用熟附子(去皮)當歸等分。每服三錢,水煎服。
(43)癰疽腫毒辣。用川烏頭(炒)、黃蘗(炒)各一兩,研末唾液調涂患處。留頭。藥干則以淘米水潤濕。
(44)疔瘡腫痛。用醋和附子末涂患處。藥干再涂。
(45)疥癬,用川烏頭生切,煎水洗,甚驗。
(46)手足凍裂。用附子去皮,研為末,以水、面調涂,有效。
【臨床應用】治療心力衰竭
用熟附子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附子2克),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每日3~4次。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三級心力衰竭13例,包括心原性休克1例,用藥后心力衰竭得到控制,心率減慢,呼吸困難、肝腫大、浮腫等亦相繼減輕。少數病例應用后,有周身拘急、發熱的副作用,但可自行消失。
【中毒】附子中亦含烏頭堿,雖其含量較烏頭為低,但因服用不當而引起中毒者卻屢見不鮮。其原因除與劑量過大、煎煮時間過短,及機體對藥物的敏感性等有關外,與藥物品種及服法等也有密切關系;曾有1例用云南騰沖所產附子3錢煎后連渣服下,即引起嚴重中毒。中毒表現與烏頭基本相同,如口唇、肢體發麻,惡心,嘔吐,心慌,氣促,煩躁不安,甚至昏迷,間或抽搐,嚴重者心跳、呼吸暫停,心電圖顯示室性過早搏動,而呈阿-斯二氏綜合征象。中毒者如能及時搶救,一般均可恢復。此外,曾報道1例用附子外敷臍部引起接觸性皮炎,可能系過敏所致。
【名家論述】①張元素:"附子以白術為佐,乃除寒濕之圣藥,濕藥少加之引經。""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則便溺有節,烏、附是也。"
②《湯液本草》:"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浮中沉,無所不至,味辛太熱,為陽中之陽,故行而不止,非若干姜止而不行也。非身表涼而四肢厥者不可僭用,如用之者以其治逆也。"
③朱震亨:"氣虛熱甚者,宜少用附子以行參、芪,肥人多濕,亦宜少加烏、附行經。""《衍義》論附子有五等,同為一物,以其形命名而為用,至哉言矣,然猶未明也。仲景八味丸以附子為少陰向導,其補自是地黃為主,后世因以附子為補藥誤矣。附子之性走而不守,但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滯,可致遠爾。"
④《傷寒蘊要》:"附子,乃陰證要藥,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脈沉細,甚則唇青囊縮者,急須用之,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陰證傷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陰極陽竭而用之已遲矣。且夾陰傷寒,內外皆陰,陽氣頓衰,必須急用人參健脈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溫經散寒,舍此不用,將何以救之。"
⑤虞摶:"附子稟雄壯之質,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不足之真陰;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濕。"
⑥《本草蒙筌》:"天雄,其氣親上,補上焦陽虛;附子,其氣親下,補下焦陽虛;烏頭,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側子,其氣輕揚,宜其發四肢、充皮毛,為治風疹之神妙也;烏喙,共氣鋒銳,宜共通經絡、利關節,尋蹊達徑,而直抵病所也。"
⑦《綱目》:"按《王氏究原方》云,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川烏頭性輕疏,溫脾去風;若是寒疾,即用附子;風疾即用川烏頭。一云,凡人中風,不可先用風藥及烏、附,若先用氣藥,后用烏、附乃宜也。又凡用烏、附藥,并宜冷服者,熱因寒用也。蓋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治之以寒,則陰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熱:則拒格而不納。熱藥冷飲,下咽之后,冷體既消,挑性便發,而病氣隨愈,不違共情,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昔張仲景治寒疝內結,用蜜煎烏頭;《近效方》治喉痹用蜜炙附子含之,咽汁;朱丹溪治疝氣,用烏頭、梔子,并熱團寒用也。""烏、附毒藥,非危病不可用,而補藥中少加引導甚捷。有人才服錢匕即發燥不堪,而昔人補劑用為常藥,豈古今運氣不同耶?荊府都昌王,體瘦而冷,無他病,日以附子煎湯飲,兼嚼硫黃,如此數歲。蘄州衛張百戶,平生服鹿茸,附子藥,至八十余,康健倍常。若此數人,皆其臟腑稟賦之偏,服之有益無害,不可以常理概淪也。又《瑣碎錄》言滑臺風土極寒,民啖附子如啖芋、栗,此則地氣使然爾。"
⑧《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溫中強陰,暖五臟,回陽氣,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及婦人經寒不調,小兒慢驚等證。大能引火歸源,制伏虛熱,善助參、芪成功,尤贊術、地建效,無論表證里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
⑨《本草匯言》:"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藥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原,則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屬陽虛陰極之侯,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⑩《本草經讀》:"附子,味辛氣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本經》云,風寒咳逆邪氣,是寒邪之逆于上焦也。寒濕踒躄,拘攣膝痛.不能行步,是寒邪著于下焦筋骨也。癥堅積聚血瘕,是寒氣凝結,血滯于中也。考《大觀本草》,咳逆邪氣句下有溫中金瘡四字,以中寒得暖而溫,血肉得暖而合也,大意上而心肺,下而肝腎,中而脾胃,以及血肉筋骨營衛,因寒濕而病者,無有不宜。即陽氣不足,寒自內生,大汗、大瀉、大喘,中風卒倒等癥,亦必仗此大氣大力之品,方可挽回,此《本經》言外意也。""誤藥大汗不止為亡陽,仲景用四逆湯、真武湯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為亡陽,仲景用通脈四逆湯、姜附湯以救之。且太陽之標陽,外呈而發熱,附子能使之交于少陰而熱已;少陰之神機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合苦甘之芍、草而補虛,合苦淡之苓、芍而溫固。仲景用附子之溫有二法:雜于苓、芍、甘草中,雜于地黃、澤瀉中,如冬日可愛,補虛法也;佐以姜、桂之熱,佐以麻、辛之雄,如夏日可畏,救陽法也。用附子之辛,亦有三法:桂枝附子湯、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甘草附子湯,辛燥以祛除風濕也;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辛潤以溫補水臟也;若白通湯、通脈四逆湯加入尿豬膽汁,則取西方秋收之氣,保復元陽,則有大封大固之妙矣。"
⑾《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里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臟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但生者尤烈,如其群陰用事,汩沒真陽,地加于天;倉猝暴癥之肢冷膚清,脈微欲絕,或上吐下瀉,澄澈不臭者,非生用不為功。而其他寒癥之尚可緩緩圖功者,則皆宜熟用較為馴良。惟此物善腐,市肆中皆是鹽制之藥,而又浸之水中,去凈咸味,實則辛溫氣味,既一制于鹽之咸,復再制于水之浸,久久炮制,真性幾于盡失,故用明附片者,必以干姜、吳萸等相助為現,方有功用,獨以錢許,其力甚緩。壽頤嘗于臨癥之余,實地體驗,附片二錢,尚不如桂枝三、五分之易于桴應,蓋真性久已淘汰,所存者寡矣。是以茍遇大癥,非用至一、二錢,不能有效,甚者必三、五錢,非敢孟浪從事,實緣物理之真,自有非此不可之勢。若用生附,或兼用烏頭、草烏,終嫌毒氣太烈,非敢操必勝之券矣。"
【貯藏(zang)】鹽附(fu)子置陰涼干燥(zao)處,密(mi)閉保(bao)存;黑順片(pian)及(ji)白附(fu)片(pian)置干燥(zao)處,防(fang)潮(chao)。
提(ti)醒您:附子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
附子類方
東子:
附子之長:凡陰證,必用附子,此為定理,推之不移,搖之不動。附子性熱,升溫基礎體溫,凡低體溫癥,即為附子所主治。癌癥多陰癥,癌癥患者多基礎體溫下降。治膚冷,腹冷,身冷,四逆手腳冷。其人苔白厚,精神萎靡不振,頻繁張嘴打哈欠,嗜睡,易感冒,不耐風吹,不耐冷氣,常弓背聳肩縮脖。平人汗出當不惡寒,凡汗出卻惡寒者,即為附子所主治,凡解表發汗后更惡風寒者,皆可用附子。附子蒼術為藥對,治關節疼痛。用附子,仍精神萎靡不振,欲睡者,即為小柴胡湯類方證。凡用寒涼藥而身癢者,皆可用附子。先服寒涼藥,后身冷,倦縮,少言或不欲言,少食或不欲食,膚冷,腳冷或手腳冰冷,必苔白厚,宜用附子類方。膚冷、背冷、腹冷、腳冷、或四逆。治鼻冷,鼻流清涕不止。
附子之短:附子性熱,可致炎癥,可用黃芩或黃芩黃連藥對拮抗。可致咽痛,上焦充血,粘膜發炎,唇皮脫皮干裂,大便偏臭,屁偏臭。可致易怒,唇皮脫皮,甚者開裂。
《傷寒論》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條;《金匱要略》中用附子有11方,16條。
渴喜飲冷,腹中有熱;渴喜飲熱,腹中有寒。
永安堂:關于附子(黑順片、鹽附子)的毒性、療效與煎煮時間的關系,筆者曾做過觀察,在治療痹癥過程中,同等量附子先煎一小時的止痛效果不如同煎,先文火后武火煎煮20分鐘的效果優于單獨的武火或文火。以上均未見毒副作用的出現,這說明在使用附子時,煎煮的時間、方法的確對藥效有一定的影響。毒副作用的產生取決于附子的單劑一次服用量和用藥時間。由于筆者大多使用的是制附子至于生附子尚沒有做過觀察。
coorus:附子一枚,如果是生藥,炮完之后就像是烤地瓜,而不是地瓜干,所以這個“附子一枚”可能就有三兩之多(40克以上),我們今天用干品,自然就該縮減到15克左右了。半夏(洗)也是一個證據,因為只有新鮮的半夏才需要洗去表面的粘液。
......
芍藥甘草附子湯
原文: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傷寒論》(68)
原方: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 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醫案:經方論壇“余傳廣”:患者,劉某,男,65歲。患小腿轉筋半月來診,轉筋每天發作3-4次,痛不可忍,伴怕冷,汗出,面白唇暗,舌質淡胖微暗,脈緩弱。余辯證為陰陽兩虛,筋脈失養,予芍藥甘草附子湯。白芍60g,炙草20g,附子15g。3劑,水煎服。服2劑轉筋停止,3劑服完,大便微溏,諸證消失。
......
大黃附子湯
原文: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原方: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 二升,分溫三服,若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
注:
東子:大黃附子湯治陰證而痛偏一側者,可治偏頭痛。胃病而嘔者,或出血證者,可合瀉心湯。寒熱錯雜者,可合烏梅丸。石膏銀翹亦治偏頭痛,若渴而偏頭痛者,宜合方之。
醫海一粟:冷婦,伏暑天晚飯飽食油煎之茄合,臨睡又食冰鎮西瓜若干,半夜臍周疼痛陣發性絞痛,服莨菪等疼痛不減,不嘔不泄腸鳴音亢進,喜溫而拒按,至明晨身發低熱37.8℃,疼痛加重,脈弦。素畏針藥,思之原是飽食油膩難消之品后又食寒涼,寒性凝滯而收引,寒熱錯雜故不腹瀉不吐而腹痛作,酷暑難耐之時寒斂氣孔故身熱,處方:生大黃15黑附片10遼細辛全草10生姜15一劑,水煎20分鐘后即空腹服,忌茶生冷油膩,服后半小時絞痛即失,疼痛大減,六小時后大便一次而疼痛如失,汗出熱退,遂停后服。
中西醫生:楊姓女患,75歲,住西安涇河工業園龍鳳園,退休醫務工作者。2013年9月4日下午電話求診。訴今年6月1日摔傷左腿,當地醫院處理后好了。繼之出現右側坐骨神經痛,表現為右側臀部(自述環跳穴部位)、右側大腿后外側明顯疼痛、呈刀割樣痛,主要是行走時痛、越走越痛、不能多走,遇寒冷加重。當地醫院CT等檢查,診為“坐骨神經炎”。給予芬必得、氯唑沙宗、甲鈷胺。僅吃芬必得二次,有臨時效果,怕副作用大,沒有多吃。同時口苦、口干、便秘(大便干少、數日勉強一行)、腹無所苦、平素怕冷。常服抗抑郁藥米氮平(自述該藥可致口干)。舌紅少苔(醫務工作者,基本會自看舌象)。即處予大黃附子湯原方:生大黃9、黑附子12、細辛6 ,三劑。囑大黃不用后下、附子不用先煎,三味藥同煎約30分鐘。剛才(9月7日下午)來電,直言“好多了”、大便通暢、口也不苦了、吃飯也好、舌上生出了些薄白苔,感言“你這個藥還真靈了”。現走路多時會有輕微疼痛、不走時完全不痛。囑可原方再服二劑鞏固。
按語:胡希恕對本方描述:【凡是偏于身體一側的痛熱用之皆有奇效。溫經散寒、通便止痛】。
綜合學習資料理解總結:【用于一側脅下、胸腹或腰腿疼痛+便秘。應該多少有寒象、而無無明顯熱象(可發熱)、手足冷、脈緊弦,比如腎結石、膽結石、坐骨神經痛、肋間神經痛等。有附子又有大黃,寒熱偏向不著應也可用,舌無定象。大黃9、附子15、細辛6,同煎約15分鐘,大黃不后下、附子不久煎】。
本例用方眼目是:偏側腰腿痛、有寒象(遇冷加重、平素怕冷)、便秘。毅然用之,果然顯效。因有口苦、舌紅少苔,后世理論認為陰虛有熱,容易礙手本方應用。但鑒于經方方證條文大多沒有舌象、臨證應用經方當抓主證(尤其患者自身感覺)、不宜為后世舌象理論所惑;口苦容易首先想到熱象或是否存在少陽證,但僅有口苦而無少陽證的其他六大癥象,當舍此局部癥象遵從全身整體癥象。另外,同時服用西藥(本患者自知米氮平可致口干),也是癥象干擾因素,臨證也當考量之。至于用法,本方大黃不后下、附子不先煎,也是注意點。不過對于身熱、舌紅、苔黃、陽脈等確有明顯熱象者,常量附子即可出現中毒反應,且不說不先煎減毒了。提醒同道臨證注意。
cmssih:患者突發劇烈頭痛,閃電樣、燒灼感伴痛時流淚,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右側和頭頂,在縣級醫院診斷為三叉神經痛,處方卡馬西平、芬必得、安定等,服藥后能緩解,但藥效過后又痛如初,服藥第三天出現共濟失調等副作用且藥效不再明顯,故停藥。
患者苔薄,舌淡暗,兩關脈弦緊硬,搏動有力,明顯的大豆脈(有6年的肝硬化史),加上患者說發病前晚上洗頭沒吹干就睡覺,考慮寒凝經脈,用大黃附子細辛湯加減,酒大黃9 制附片9細辛6川芎10全蝎6僵蠶10葛根50,三劑痛止,沒再復發。
黃煌:春節前的門診病人依然很多。復診的Z老漢剛坐下就說:“好多了,好多了!能睡著覺了!”。他來自宿遷,患右脅肋部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痛勢甚劇,痛如電擊,每夜痛醒七八次,病已經5年多。月初來診時,面色憔悴,一臉痛楚。一周后來復診,已經眉開眼笑,一夜僅醒一二次,而且疼痛程度大大減輕。春節前趕來多配點藥。
? ? 我給他的方是柴胡桂枝湯與大黃附子湯:柴胡20g、黃芩15g、姜半夏15g、黨參10g、生甘草5g、桂枝15g、白芍20g、干姜5g、紅棗20g,此方早午服用。另:生大黃10g、制附片20g、北細辛10g,附子先煎40分鐘后入大黃、細辛,開蓋煎煮,臨睡前頓服。
? ? 柴胡桂枝湯在《傷寒論》中是一首治療發熱性疾病的方,但在《金匱要略》中則變為止痛方,被用來治療“心腹卒中痛”。所謂心腹,包括上腹部、胸脅部等;所謂卒中痛,提示疼痛為突發性,如電擊,如針刺,臨床上許多神經痛常常可以用柴胡桂枝湯。Z老漢的帶狀神經后遺的神經痛,就比較適合此方。
? ? 大黃附子湯是止痛方。《金匱要略》記載“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所謂脅下,指腋下至腰部。所謂偏痛,不是全腹部,疼痛或在左,或在右,比較固定。Z老漢的神經痛,與大黃附子湯證相符。
? ? 將兩方分別煎煮、分別服用,基于以下兩點的考慮:其一,患者夜里疼痛劇烈,大黃附子湯止痛力強,故睡前服用。其二,柴胡桂枝湯不僅止痛,也是傳統的調和表里方,適用于有神經癥狀的免疫系統疾病,其人多見全身狀況較差、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等。患者病已5年,不能圖速效,可以柴胡桂枝湯緩圖。那么,兩方為何不共煎同服?因為《傷寒論》《金匱要略》中沒有柴胡與附子細辛同用的例子。經方的應用,應當尊重前人用藥經驗,亦步亦趨、小心謹慎為好。
......
附子瀉心湯
原文: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傷寒論》(155)
原方: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兩,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 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
術附湯
原文: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并治第五·附方<近效方>術附湯》
原方: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右三昧物,每七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
附子粳米湯
原文: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原方: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 一升,日三服。
醫案:
醫海一粟:張翁,70歲,素弓腰曲背,面黃體胖,便秘四五日一行,胃穿孔修補術后五年有余。以大腹劇痛喜溫拒按一日就診,刻下干嘔欲吐,腹痛難耐,大便5日未下,腸鳴音不著,舌淡脈弦。今春因食瓜果受涼發兩次,分別以大承氣湯,厚樸三物湯下之而愈,今發做以前中午曾食大澤山葡萄若干,午飯食燉雞架,半夜遂發疾。處方:黑附片10姜半夏10生甘草6白酒100毫升生姜15,一劑水煎服,臨服加元明粉10兌服。復診:服后半小時腸鳴如雷欲大便,疼痛大減,一小時后得大便腹痛遂微,今諸癥皆無,反映此藥效較前兩次起效快,止痛作用好,囑停后服。臨床體會:許多人素便秘,或經腹盆腔手術者,如果中氣脾陽不足,空腹進生冷,又進油膩,好發腹痛,臨床施以西藥莨菪類藥物療效不顯,治療大法總以通下為要,方劑選用三一乘氣湯等,大黃附子湯,《千金》溫脾湯,四消丸,療效皆有,但總不如附子粳米湯加元明粉治之效佳。
......
黃土湯
原文:下血,先便后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亦主吐血衄血。《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并治第十六》
原方:甘草? 干地黃? 白術? 附子 炮? 阿膠? 黃芩各三兩? 灶中黃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分溫二服。
注:灶中黃土,即柴火灶中燒結黃土,削去焦黑部分及雜質。陳修園以赤石脂代灶心土。有臨床家以新燒紅磚代之。
中和:灶心土主要成分是硅酸鹽和氧化鋁,是不溶于水的礦物質,服用后可在胃腸內壁形成不吸收的保護層,從而避免胃酸等對粘膜的刺激與損害,并具有對胃腸末梢神經鎮靜和麻醉作用。基于此,王曉認為:“阿膠能使灶心土礦物質懸浮,并增強其附著能力,其懸浮程度與附著粘度,均在兩藥同煎的過程中產生”,所以他指出“阿膠與灶心土同煎,不僅提高了灶心土崩解物在藥液中的懸浮程度,又可增強在胃腸粘膜的附著力。這與西藥氫氧化鋁凝膠的藥理性質極為相似,證明我國早在近二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使用具有現代醫藥水平的‘硅、鋁凝膠’類藥物。”此外,他強調“灶心土不可另煎而用其清液,必須與其它藥同煎,如果把灶心土粉碎后與其它藥同煎,療效更好。”若“烊沖阿膠,只能使得藥液中灶心土的礦物質成分發生沉淀,達不到其治療目的。”(《中醫研究》,1996:8;45)
查看仲景全書,湯方用阿膠者共八首,其中,黃土湯、溫經湯、大黃甘遂湯所用阿膠均與他藥同煎,而其余五方則烊化服
醫案:
woyunzhai:1989年8月初,剛剛分配到一鄉衛生院,當時有位中年男子因消化道大出血,初在縣醫院住院治療半月不效,后因療效不佳及經濟困難放棄治療。因患者住在衛生院旁邊,觀其吐血呈紫黑色。特別是當時盛夏高溫,患者卻要蓋破舊的棉被。觀其精神萎靡困倦,面色萎黃無華,舌淡白脈微無力。毅然投黃土湯加味,三劑血止,并可起床活動,后隨證加減調治恢復如常。可當初開方時,本院一位老中醫力阻用附子。說哪有三伏天用附子止血的道理?此案的成功,讓我一時名聲鵲起,求治者日增。有感于此口占一絕 :牛刀小試露鋒芒,一劑成名黃土湯。少卻十年板凳冷,岐黃道上杏花香。
......
附子茯苓類方
......
附子湯
原文:1.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傷寒論》(304)
2.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傷寒論》(305)
3.婦人懷娠六七月,脈弦,發熱,其胎愈脹,腹痛,惡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臟開故也,當以附子湯溫其臟。(文中未見方,后人認為此附子湯即《傷寒論》中的附子湯。)《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并治第二十》
4.夫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5.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一作轉甚)。《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6.脈沉者,有留飲。《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7.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脈偏弦者飲也。《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8.脈弦數者,有寒飲,冬夏難治。《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
原方: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注:
醫案:
jtlzl18:劉? 某? 女? 86歲 住金壇市場路。2012-3-26門診 訴渾身疼痛5-6年,以腰背,四肢關節疼著. 老人獨自生活, 不愿麻煩子女, 有病扛著,不便就醫. 長期來自服速效傷風膠囊以緩解關節疼痛. 近來, 傷風膠囊3粒日服三次也不能控制疼痛了. 不得已, 其孫女扶來門診. 老人另有畏寒, 神疲, 納差.? PE 面蒼白, 神萎, 二小腿有指壓痕,? 苔薄白, 舌輕紫,? 脈沉. 治以附子湯, 熟附片8 白術15 白芍15 茯苓30 黨參15 防風15 干姜6 紅棗10枚. 7帖. 2012-4-5 前方服后, 次日體痛悉除, 停服了幾年來的傷風膠囊. 精神食納改善. 今訴每夜小腿痙攣疼痛. 治以前法出入, 于前方加大白芍和甘草劑量, 構成附子湯合芍藥甘草湯, 7帖。2012-4-12 刻下體痛瘥, 前方后小腿抽筋基本停止, 一周來只是昨抽過一次, 持續1分即止, 程度也輕了. 見老人臉紅潤有華, 精神好轉, 舌紫消退, 老人給病怕了, 今要求服藥鞏固.
討論:? 大論305條 少陰病, 身體痛, 手足寒, 骨節痛, 脈沉者, 附子湯主之. 可見附子湯的使用指征, 主要是針對身體痛, 骨節痛的庳證. 本案的療效, 亦說明了附子湯是庳證的效方.
houlaizhe:不用放風效果又如何呢?
jtlzl18:不用防風應該不會影響本方的療效.? 只是直面病人時我的求效心切,? 可能是畫蛇添足.
......
真武湯
原文:1.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82)
2.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316)
原方:茯苓三兩? 芍藥三兩? 白術二兩?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 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干姜各一兩合;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半斤。
注:身瞤動,振振欲擗地,即肌肉跳動,身體震顫。
醫案:
山野郎中:張某某,女,54歲,反復低鉀2年余,每于發作時周身乏力,需家人攙扶行走,多次入院治療,給予補鉀治療后,病情可緩解,出院后病情反復發作,患者及家人極為苦惱。發作時伴有頭暈,心悸,舌體胖大,脈沉細。《傷寒論》82條“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給予附子15克、茯苓30克、白術20克、白芍20克、生姜10片。7付。服用后患者痊愈。患者及家屬千恩萬謝。
咖啡貓貓:老年男性,90歲,于12月初的某天在田間農作勞動時不慎跌入河中,此后,一直畏寒,夜間畏寒更甚,伴有陣發性的寒顫,發時肢體不自主的顫抖,自訴猶如受了驚嚇似的,無發熱身疼等,一般情況可,精神尚好。癥狀已持續半月,西醫檢查無異常。舌淡胖,苔薄膩。傷寒論有“……心下悸,頭眩,身閏動,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湯主之。”分析患者跌人河中,感受寒邪,患者高齡,虛人易變成少陰病,癥狀病機均符合此條病機。故用真武湯:熟附片20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白術15克,生姜15克,五劑。近期電話告之,藥后已愈。
中醫學子123:某女48歲,面紅,體胖,頭暈,想暈倒,不渴,微惡寒,自服感冒藥十余天,無效,隨求診于余,二便無異常,舌體胖大,舌苔水滑,余證同前,脈沉遲。此不正是“頭眩,身潤動,振振欲辟地。”給予真武湯,茯苓30克,白芍15克,白術20克,制附子15克,生姜30克,三劑,水煎服,三日后復診,諸證消失。
鄖陽中醫:劉某,衛生局書記夫人,50歲,20121215就診。近一月起陣發性全身抖動,以頭部及上半身為著,常持續幾秒鐘,間有肌肉跳動。三天來發作頻繁,日十余次,心里甚緊張,擔心腦血管病變,頭顱CT無異常。體偏胖,面色黃黯,夢多偶惡夢,晨起喉間有痰。舌暗苔白稍膩脈沉滑。思之其乃半夏體質,抖動似屬振振欲辟地,故用真武湯合半夏厚樸湯五劑。后來訴服兩劑后抖動大減,藥完而愈。
許家棟:何x環,女,59歲。20100318。患者一年前路遇歹徒搶劫,因驚嚇過度而致心慌害怕,精神緊張一年。最近一周又添身顫肢抖;來診時給人一種失魂落魄的感覺,神情慌張,身體顫抖以上肢為甚,眼中含淚,眼神游移不定,不停的打量四周和別人的神情。問診需要家人補充,主訴害怕,思慮時更甚;頭暈,納呆食少,大便兩日一行,干燥。無口干口苦,多飲飲熱水,夜間飲水多則多尿。顴色紅滯。無寒熱汗證,無腹痛腹脹。脈弦細,舌淡紅暗苔白膩。六綱:太陰水飲動經+陽明輕癥。方證:真武湯。處方:真武湯,生白術20制附子30生白芍30生姜30茯苓30,四劑。
二診:今日復診,與上次神情判若兩人,已不顫抖,神情恍惚慌張基本消失,害怕感大減,頭已不暈,顴紅消減,納增,大便已不干燥。脈細,舌淡紅紫苔白膩。原方續進。
cym123:一水電站工人,52歲,每當值夜班熟睡至下半夜時,好象有人在耳邊呼喚患者的名字,其聲音恐怖非常,驚醒時什么也沒有,繼而出現心慌意亂.眩暈汗出,此現象反復出現時,如果不起床,好象有人邊呼喚患者的名字邊用手推其身體,直至全身肌肉跳動不適驚醒而大汗淋漓惶恐不安,同伴見狀也感到恐懼,奇怪的是在家睡覺時不出現上述現象,其家人用迷信眼光認為電站此地方不干凈有鬼邪,此現象已有一年多,越來越頻繁出現,曾多次就醫,西醫認為神經官能癥或植物神經紊亂,中醫認為不是病,每當要值班時都感到惶恐不安,恨不得辭去此工作。證見愁容滿面,少神.雙足乏力,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結合六經辨證與太陽病中篇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其汗出不解,心下悸,頭眩,身瞤動與本病例的心慌意亂,眩暈,汗出,全身肌肉跳動不適為方證相對應,隨即與真武湯三劑.二診,諸癥大減,按原方再服三劑,半年后 患者前來就診,告知服六劑藥后諸證悉除,昨晚值班感覺舊病好象又要復發,故要求按原再服十劑,此后三年曾多次帶家屬前來就診,順便隨訪均未復發.
針疾子:陳某,女,53歲,因頭暈數日來我科針灸。病人來時,由別人攙扶而來,挺肩縮脖,行動緩慢,小心翼翼,不敢快速向前,問其為何如此狀態,曰:頭暈,感到天旋地轉,想要栽倒,伴頸項不適。觀其體態,乃頸性眩暈無疑。先囑其躺于病床,其自訴無論躺下,起身均眩暈加重。號其脈,脈沉略滑,舌淡苔白,津液充盈。因為我科對此類疾病經常見到,有一定經驗。所以直接先扎針,取穴:百會,顳三針,風池,列缺,中渚,絕骨,頸夾脊。病人自訴十分畏懼扎針,實在沒辦法了,才勉強一試,此前病人曾經西醫治療數日,觀其所服之藥,是倍他司丁等他丁類藥,病人訴效果差。
第二天病人又來扎針,畏懼之情溢于言表,自訴昨日扎針后,感到稍微有些好轉,但從我一個醫生的角度來看,病人病情基本無任何好轉,但也得硬著頭皮給病人繼續治療。扎針時,病人反復強調害怕扎針,我耐心為其開導,并說配合中藥效果會更好。病人一聽喝中藥,立馬要求喝藥,而不扎針,我又開導好一會,終于同意繼續扎針。半小時后,起針完畢,病人過來開中藥,脈象與昨日無太大變化,于是直接書方: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25? 生白術18? 桂枝15? 炙甘草10? 澤瀉30? 川芎15? 天麻15? 葛根30,三幅。
第三天病人又來扎針,訴中藥以喝一副,眩暈略有好轉,起來時已經基本不暈,但走路還是暈,仍然是挺肩縮脖,不敢快速。第四天病人堅決要求針灸停扎一天。藥因熬壞一副,要求再開中藥。并且病人把她拍的X片拿出來讓我看,觀其片:頸椎狀況非常糟糕,椎間孔變小,椎間隙大小不一,骨質增生,生理曲度消失。這時候,說實話,我對此次治療效果是不滿意的。有句話說,“經方不過三”。我以前開方也從來都是三幅觀療效。病人藥已三幅,病情確有好轉,但離我想象還有距離,我就想是不是哪里辯證錯了,或者方子不太對。仔細觀此病人,其人皮膚白皙,臉龐偏胖,就像書上所說的“尊夫人”,再看她走路小心翼翼,隨時可能栽倒在地,需人攙扶,與真武湯只條文所言:……心下悸,頭眩,身膶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個人認為,真武湯癥者,大多人偏白胖,皮膚細松軟,平時喜臥,少動。正欲開放之時,病人又說了一個癥狀,腹脹,頻頻打嗝。我把它暫且認為是符合真武湯的腹癥。病人屬陽虛水泛。書方如下:附子30白芍15 茯苓25 生白術18澤瀉30天麻15生姜5片,三幅。針灸時,去列缺,加公孫,太溪。
第二天病人沒來,猜測病人因畏懼扎針而沒來。
第三天,病人過來了,病人明顯與前幾天不同,自行走入診室,行動自如,自訴藥喝完后眩暈已消失,同時,腹脹,打嗝也痊愈。下一步就看長遠療效如何了? 。
......
栝蔞瞿麥丸
原文: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若渴,栝蔞瞿麥丸主之。《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原方:栝蔞根二兩? 茯苓三兩? 薯蕷三兩? 附子一枚,炮? 瞿麥一兩 上五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飲服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利小便,腹中溫為知。
......
<目錄>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藥
<篇名>腳氣
內容:(有風濕,寒濕,濕熱,食積)
【風寒濕氣】〔草部〕牛蒡(香港腳風毒,浸酒飲。) 忍冬(香港腳筋骨引痛,熱酒 服末。) 木鱉子(麩炒去油,同桂末,熱酒服,取汗。) 高良姜(香港腳人晚食不消 ,欲作吐者,煎服即消。) 蘇子(風濕香港腳,同高良姜、橘皮丸服。) 丹參(風痹 足軟,漬酒飲。) 胡蘆巴(寒濕香港腳,酒浸,同破故紙末,入木瓜蒸熟,丸服。) 麻黃 羌活 細辛 蒼術 白術 天麻 牡蒙 夏枯草 附子 側子 艾葉 秦艽 白蒿 庵 薇銜 馬先蒿 水蘇 紫蘇 漏蘆 飛廉 青葙 蒼耳 茵芋 馬 藺子 茜根 菊花 旋復 菖蒲 水萍 萆 青藤(酒。) 石南藤(酒。) 菝 (酒浸服。) 土茯苓 〔谷菜〕蕓苔(并主風寒濕痹香港腳。) 豉(患腳人,常漬酒 飲,以滓敷之。) 薏苡仁(干濕香港腳,煮粥食,大驗。) 香(干濕香港腳,為末酒 服。) 蔥白 〔果木〕杏仁 秦椒 蜀椒 蔓椒 大腹皮(并主風寒濕香港腳。) 檳榔(風濕香港腳沖心,不識人,為末,童尿服。沙牛尿亦可。老人弱人香港腳脹滿 ,以豉汁服。) 吳茱萸(寒濕香港腳,利大腸壅氣。沖心,同生姜,擂汁服。) 烏 藥(香港腳掣痛,浸酒服。) 白楊皮(毒風香港腳緩弱,浸酒飲。) 松節(風虛腳痹痛,釀酒飲。) 松葉(十二 風痹香港腳,釀酒盡一劑,便能行遠。) 芽(作蔬,去風毒香港腳。) 乳香(同血竭 、木瓜丸服,主久新香港腳。) 蘇合香 濃樸 皂莢子 官桂 欒荊 干漆 石南 葉海桐皮 〔金石〕石葶脂(同川烏、無名異、蔥汁丸服。) 石(浸酒。) 硫黃(牛乳煎。) 磁石 玄精石 白石英 〔蟲鱗〕晚蠶砂(浸酒。) 青魚 鱧魚 鰻鱺 秦龜甲 〔禽獸〕烏雄雞 牛酥 羊脂 麋脂 熊肉(并主風濕 香港腳。) 酒服,寒濕香港腳痛立止。)
【濕熱流注】〔草部〕木通 防己 澤瀉 香薷 荊芥 龍常草 車 前子 海金沙 海藻 大黃 商陸(合小豆、綠豆煮飯食。) 甘遂(瀉腎臟風濕 下注,香港腳腫痛生瘡,同木鱉子,入豬腎煨食,取利。) 牽牛(風毒香港腳腸秘
,蜜丸日服,亦生吞之。) 威靈仙(香港腳入腹,脹悶喘急,為末,酒服二錢, 或為丸服,痛減藥亦減。) 蕕草(濕痹香港腳尿少,同小豆煮食。) 三白草(腳 氣風毒,擂酒服。) 巴戟天(飲酒人香港腳,炒過同大黃炒研,蜜丸服。) 香附子 〔谷菜〕胡麻(腰腳痛痹,炒末,日服至一年,永瘥。) 大麻仁(香港腳腹痹,浸 酒服。腫渴,研汁,煮小豆食。) 赤小豆(同鯉魚煮食,除濕熱香港腳。) 黑大 豆(煮汁飲,主風毒香港腳沖心,煩悶不識人。) 馬齒莧(香港腳浮腫尿澀,煮食。) 百合 竹筍(風熱香港腳。) 紫菜 〔果木〕木瓜(濕痹,香港腳沖心,煎服。枝 、葉皆良。) 橘皮(香港腳沖心,同杏仁丸服。) 桃仁(香港腳腰痛,為末酒服,一
夜即消。) 枇杷葉(香港腳惡心。) 服,疏導香港腳。) 桑葉及枝(香港腳水氣,濃煎汁服,利大小腸。) 郁李仁(腳 氣腫喘,大小便不利,同薏苡煮粥食。) 紫荊皮(煎酒服。) 茯神木(香港腳痹 痛,為末酒服。) 赤茯苓 豬苓 〔獸部〕豬肝、腎、肚(作生食,治老人香港腳。) 烏特牛尿(熱飲,利小便,
主風
【洗渫】水蓼 水葒 毛蓼 甘松 水英 陸英 曼陀羅花 螺厴草 大 戟貓兒眼睛草 苦參 落雁木 黍瓤(同椒目。) 生蔥 萊菔根 荷心(同 本。) 蘇木(同忍冬。) 杉材 楠材 樟材 釣樟 (并煎水熏洗。) 白礬湯 鱉肉
【敷貼】附子(姜汁調。) 天雄 草烏頭(姜汁調,或加大黃、木鱉子末。 )白芥子(同白芷末。) 皂莢(同小豆末。) 蓖麻仁(同蘇合香丸,貼足心, 痛即止。) 烏 皮(香港腳生瘡有蟲,末敷追涎。) 人中白(香港腳成漏孔, 水 滴之。) 羊角(燒研,酒調敷之,取汗,永不發。) 田螺(香港腳攻注,同鹽杵 敷股上,即定。) 木瓜(袋盛踏之。) 蜀椒(袋盛踏之。) 樟腦 柳華 治鳥 巢蘿卜花(并藉鞋靴。)
【熨熏】麥麩(醋蒸熱熨。) 蠶砂(蒸熱熨。) 蒴 根(酒、醋蒸,熱熨。) 蓖麻葉(蒸裹,頻易。) 荊葉(蒸熱臥之,取汗。燒煙熏涌泉穴。) 針砂(同川烏末 ,炒包熨。) 食鹽(蒸熱踏之,或擦腿膝,后洗之,并良。) 火針 (有濕熱,濕痰,瘀血。血虛屬肝腎;氣虛屬脾肺)
【濕熱】〔草部〕黃芩(去脾肺濕熱,養陰退陽。) 秦艽(陽明濕熱,養血榮筋。) 知母(瀉陰火,滋腎水。) 生地黃 黃連 連翹 澤瀉 威靈仙 防己 木通(并除濕熱。) 薇銜(治痿 ,去風濕。) 卷柏(治痿 ,強陰,) 陸英(足膝寒痛,陰痿短 氣。) 升麻 柴胡(引經。) 〔木部〕黃柏(除濕熱,滋腎水。益氣藥中加之,使膝 中氣力涌出,痿軟即去,為痿病要藥。) 茯苓 豬苓(并泄濕熱。) 五加皮(主痿 , 賊風傷人,軟腳。)
【痰濕】〔草部〕蒼術(除濕,消痰,健脾,治筋骨軟弱,為治痿要藥。) 白術 神 曲香附子 半夏(并除濕消痰。) 天南星(筋痿拘緩 。) 附子 天雄(風痰冷痹,軟腳毒風,為引經藥。) 〔果木〕橘皮(利氣,除濕痰。) 松節(釀酒,主腳弱,能燥血中之濕。) 桂(引經。酒 調,涂足 筋急。)
【虛燥】〔草部〕黃 (益元氣,瀉陰火,逐惡血,止自汗,壯筋骨,利陰氣,補脾 肺。) 人參(益元氣,瀉陰火,益肺胃,生津液,除痿痹,消痰生血。) 麥門冬(降心 火,定肺氣,主痿 ,強陰益精。) 知母(瀉陰火,滋腎水,潤心肺。) 甘草(瀉火調 元。) 山藥(補虛羸,強筋骨,助肺胃。) 石斛(腳膝冷疼痹弱,逐皮肌風,壯筋骨, 益氣力。) 牛膝(痿痹,腰膝軟怯冷弱,不可屈伸。或釀酒服。) 菟絲子(益精髓,堅 筋骨,腰疼膝冷,同牛膝丸服。) 何首烏(骨軟,行步不得,腰膝痛,遍身瘙癢,同牛 膝丸服。) 萆 (腰腳痹軟,同杜仲丸服。) 菝 (風毒腳弱,煮汁釀酒服。) 土茯 苓(除風濕,利關節,治拘攣,令人健行。) 狗脊(男女腳弱腰痛,補腎。) 骨碎補( 治痢后遠行,或房勞,或外感,致足痿軟,或痛或痹,汁和酒服。) 菖蒲(釀酒飲,主 骨痿。) 芎 芍藥 當歸 地黃 天門冬 紫菀 紫葳(并主痿 ,養血潤燥。) 肉 蓯蓉 瑣陽 列當 五味子 覆盆子 巴戟天 淫羊藿
〔獸部〕白膠 鹿茸 鹿角 麋角 膃肭臍(并強陰氣,益精血,補肝腎,潤燥養筋,治痿
弱。)
本(ben)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35140.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yu)保(bao)護作者版權(quan),注(zhu)重(zhong)分享(xiang),被刊用文章(zhang)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未能及(ji)時(shi)與作者取得聯(lian)系,或(huo)有(you)版權(quan)異議的,請聯(lian)系管(guan)理員,我(wo)們會(hui)(hui)立(li)即(ji)處理,本(ben)站部(bu)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ai)自于(yu)網絡,轉載是出于(yu)傳(chuan)遞更多信(xin)息之目的,若有(you)來(lai)源標(biao)注(zhu)錯(cuo)誤或(huo)侵犯了您(nin)的合法權(quan)益,請立(li)即(ji)通(tong)知我(wo)們(管(guan)理員郵箱(xiang):),情況(kuang)屬實(shi),我(wo)們會(hui)(hui)第一時(shi)間予以刪除,并同時(shi)向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附子涂敷(fu)方
下一篇: 附子溫中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