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生地、橘白、木通、半夏、知母、丹皮、麥冬、澤瀉、茯苓、石膏、蔗皮、荸薺、竹葉。
功能主治 : 病后復勞感邪,虛邪襲人,陰虛夾痰,蘊戀于絡。始發寒熱,今則寒去而熱蒸蒸,蘊于脾肺兩經,舌苔白厚,有汗而熱不清,溺赤似痛,脈數而濡,腠理空疏,是以多汗。
摘錄 : 《清代名醫醫案大全》卷三
《湯頭歌訣》是清代汪昂撰古代醫方著作。共一卷。刊于1694年。書中選錄中醫常用方劑300余方,分為補益、發表、攻里、涌吐等20類。以七言歌訣的形式加以歸納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簡要注釋,便于初學習誦,是一部流傳較廣的方劑學著作。
歌訣:
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
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
除卻半夏名亦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詞解:四君子:古代稱有地位,并具沖和之德的人為君子。本方參、術、苓、草四味藥皆為補氣常用之品,不燥不峻,其性平和,故名為四君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清朝康熙三十三年,有位叫汪昂的80歲老中醫,整合古方編著了一本《湯頭歌訣》,影響頗為廣泛。本書選錄名方320條,分為20類,用七言詩體編成歌訣,將每個湯劑的名稱、用藥、適應證、隨證加減等都寫入歌中,內容簡明扼要,音韻工整,一時成為醫界的美談。
“湯頭”是中藥湯劑的俗稱。在中國傳統的中藥方劑中,一副湯劑往往要由多味藥材組成,制法繁瑣,藥材名稱抽象枯燥,不便記憶和掌握;因此,古人便嘗試著將一些傳統的靈驗藥方,改成詩歌,使其具有合轍押韻,朗朗上口的特點。此舉方便了人們的識記,受到廣大學醫者的歡迎。
-湯頭歌訣
竹葉石膏湯先煎石膏出于《中藥學》。根據查詢相關信息顯示:石膏入煎劑需要先煎。最先建立這種認識源于在學習《中藥學》時,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規則:礦物質入湯劑應先煎半小時。另外在清熱瀉火藥章節關于石膏用法中提到宜先煎.理所當然的形成了石膏要先煎。煎至10分鐘左右時再放入竹葉,再接著煎10分鐘即可。(煎前水量能蓋過藥料三分之一就行,煎的時候隨時看水量多少,調整火候,慢煎為好)。
膳食小課堂——藥知道
Hi~這里是膳食計開設的小課堂——“藥知道”,膳食君將定期為大家介紹各種重要食材,讓你了解中藥的性格與脾氣,趕快和膳食君一起成為中藥小專家吧~
藥食簡介
竹葉,分布于山東、河南及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之功效。 用于熱病煩渴,小兒驚癇,咳逆吐衄,小便短赤,口糜舌瘡。
基礎知識一覽
別名:淡竹葉
性味:味甘、淡,性寒
歸經:歸心、肺、胃經
功效:清熱除煩,生津,利尿
小試牛刀
竹葉
1、治霍亂利后, 煩熱躁渴,臥不安 :濃煮竹葉汁,飲五六合。(《圣濟總錄》竹葉湯)
2、 治暑熱氣虛心煩 :鮮竹葉、太子參各9g,扁豆花6g,鮮荷葉半張。煎服。(《安徽中草藥》)
3、治 產后血氣暴虛 ,汗出:淡竹葉煎湯三合。微溫服之,須臾再服。(《產寶》)
4、治 頭瘡乍發差,赤焮疼痛 :竹葉一斤。燒灰,搗羅為末,以雞子白和勻,日三四上涂之。(《圣惠方》)
相關文獻
1、《本草再新》:“涼心健脾,治吐血、鼻血、聰耳明目。”
2、《安徽中草藥》:“清熱除煩,解渴,利尿。”
食用禁忌
陰虛火旺、潮熱骨蒸者忌用。
今日特推薦一款解決 熱性打嗝 的妙方
膳食食譜
竹葉石膏湯
【材料】
竹葉9克、石膏30克、人參15克、麥冬6克、半夏3克、甘草10克、梗米3克
【做法】
水煎至米熟湯成,溫服
【功效】
緩解胃熱的呃逆,胃火過旺,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臨床運用】
臨床主要用于治療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小兒口瘡、病毒性心肌炎、糖尿病、小兒急性腎炎、復發性口腔潰瘍等病癥。
素材源自網絡
圖片源自攝圖網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3399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服蠻煎
下一篇: 楓實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