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二甘散

中醫世家 2023-05-08 12:13:46

二甘(gan)散

處方 : 黃連(lian)2錢(qian),膽草3錢(qian),葳蕤2錢(qian),白(bai)芍5錢(qian),天麻2錢(qian),荊芥2錢(qian),甘菊花3錢(qian),甘草3錢(qian),忍冬1兩。

功能主治 : 瞳子髎穴生陽疽。

用法用量 : 水煎,食后服(fu)。服(fu)2劑。

摘錄 : 《洞天奧旨》卷五

溫病實癥(zheng)怎么治?

常用的外治法有以下幾種:
洗浴法
常用荊芥、薄荷或鮮芫荽等煎水進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具有散熱、透疹、托毒外出的作用。適用于溫病高熱,無汗,或疹出不暢、隱而不透。
灌腸法
根據辨證論治所確定的方劑,將藥物煎成湯液,用作保留灌腸或直腸點滴以發揮療效。主治病證比較廣泛,尤其適用于較難口服的患者,腸道疾患和腎功能衰竭患者也有較好效果。灌腸液過濾去渣,溫度保持在38℃左右,患者宜取左臥位,肛管插入20~30cm,將藥液灌入,灌腸次數依病情而定。如痢疾病證用白頭翁煎湯灌腸。流行性出血熱急性腎功能衰竭,用瀉下通瘀合劑作高位保留灌腸等。
敷藥法
用藥物制成膏藥、擦劑、熨劑等在病變局部或穴位作外敷,具有退熱和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各種溫病發熱和局部熱毒壅滯等病證。如常用大黃、山梔、生石膏、蔥白等具有清熱、解表、通達陽氣的藥物研細,用米醋或蛋清調成糊狀,外敷涌泉穴或手足心處,包扎固定,4~6小時取下,具有迅速降溫的作用,適用于壯熱、煩渴,甚至神識昏迷的證候;將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作用的藥物研細,和醋或黃酒調敷腫痛之處,具有消腫止痛退熱的作用,適用于痄腮、顏面丹毒等的局部腫痛。如用水仙膏外敷(敷后皮膚出現小黃瘡者,可改用三黃二香散),用于溫毒腫痛。又如溫病熱盛衄血,可用吳茱萸、大蒜搗爛敷于涌泉穴,以引熱下行而止衄;瘧疾病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份)外敷神闕穴,或用毛茛搗爛外敷內關等穴。
搐鼻法
把辛竄芳香氣(qi)味的(de)藥物研細(xi),抹入鼻孔少許(xu),通過鼻腔黏膜(mo)的(de)吸收,或使病人打噴嚏,達到開竅醒神的(de)目的(de)。適用于(yu)溫病熱入心包或中暑神昏。代表方如朱(zhu)丹溪的(de)通關散(細(xi)辛、皂角(jiao)按6∶1調配(pei)),治療高熱頭痛(tong)或神昏、呼吸不暢、鼻塞(sai)等癥(zheng)。又(you)如用蟾酥、冰片、雄黃(huang)各(ge)2g、牛黃(huang)1g研細(xi),取少許(xu)放入鼻孔以取嚏,可(ke)治療中暑昏迷、卒倒(dao)、牙關緊閉等癥(zheng)。

?敷藥灸療法

敷藥灸療法是用某種藥物涂敷穴位或患部而施灸的一種方法,故又可稱為藥物灸法。所用藥物絕大部分為中藥,但近來也有人用西藥而施灸的,一般多用單味中藥,也可用復方施灸。該灸法雖可包括「天灸法」和部分「藥物敷灸」法在內,但因「天灸法」所用藥物、操作要求、注意事項等方面均有其特殊性,故本書將兩者分而論之,以便臨床應用。
【操作方法】
一、胡椒灸
取白胡椒末適量,敷于穴位上,膠布固定即可。
二、馬錢子灸
取馬錢子粉適量,敷于穴位上,膠布固定。
三、鴉膽子仁灸. 取鴉膽子仁適量搗爛如泥狀,敷于患部,膠布固定。
四、細辛灸
取細辛末適量,加醋少許調成膏狀,敷于穴位上,覆蓋油紙,膠布固定。
五、五倍子灸
取五倍子、首烏各等份,共為細末,醋調如膏狀,敷于穴位上,油紙覆蓋,膠布固定。
六、生附子灸
取生附子末適量,加水調如膏狀,敷于穴位,包扎固定。
七、食鹽灸
取炒熱食鹽適量,研細末,.乘溫納入臍中,使之與臍平。上置熱麩袋敷灸。
八、天南星灸
取天南星末適量,生姜汁調成膏狀,貼于穴上,油紙覆蓋,包扎固定。
九、芥砒膏灸
取白芥子1.5g,砒石0.5g,共研細末,醋調為膏狀,貼于穴位敷灸。
十、生姜灸
取鮮生姜適量搗成泥狀,敷于穴位或患部,外用油紙覆蓋,包扎固定。
十一、小茴香灸
取小茴香100g,干姜末50g,醋糟500g。上藥共炒熱,裝入布袋中,放患處或穴位上施灸,每次5~10分鐘。
十二、荊芥穗灸
取荊芥穗適量,搓碎后炒熱,迅速裝入布袋內,敷于患處。
十三、半夏灸
取生半夏、蔥白各等份,共搗如膏狀,貼于穴位或患處。也可用藥膏搓成栓狀,塞于一側鼻孔,每次30分鐘,每日2次。
十四、烏梅灸
取烏梅適量,加醋搗成泥狀,敷患處,包扎固定。
十五、蔥白灸
將蔥白搗如膏狀,敷于穴位或患處,包扎固定。
十六、復方白芥子灸
又名冬病夏治消喘膏灸法。取白芥子2lg,元胡21g,甘遂12g,細辛12g,上藥共研細末,貯瓶備用,此為一人三次用量,在夏季伏天施灸。敷灸時每次取上藥末三分之一量,加生姜汁調如膏狀,并加麝香少許(無時可用冰片代之),分攤6塊直徑為3cm的油紙上,貼于肺俞、心俞、膈俞處,膠布固定即可。每次貼灸4~6小時。每隔10天1次,即每年的頭、中、末伏的第1天各1次,連貼3年共9次為1療程。
十七、丁桂散灸
取丁香、肉桂各等份,共研細末,取上藥末適量入臍中,使之與臍平,包扎固定。
十八、丁郁散灸
取丁香、郁金各等份,共研細末,取藥末適量敷于膻中穴,包扎固定,8小時換藥1次。
十九、二甘散灸
取生甘草、生甘遂各等份,共研細末,灸時取藥末適量納臍中,包扎固定。
二十、蓖倍餅灸
取蓖麻仁9.8g,五倍子末2g,共搗如泥狀,制成圓餅,敷于百會穴處,包扎固定,兩天換藥1次。
二十一、芫花灸
取芫花(醋浸1天)100g,雄黃12g,白胡椒10g,上藥共研細末。取藥末適量納臍中,使之與臍平,包扎固定。
二十二、蔥豉糊灸
取豆豉30g,生姜60g,食鹽30g,蔥白適量,上藥共搗如膏狀,敷于臍上,油紙覆蓋,包扎固定。以熱水袋敷其上,每日2次。
二十三、蒜鹽灸
取獨頭大蒜1個,梔子3枚,鹽少許,共搗如泥狀,攤紙貼臍,包扎固定。上置熱水袋熨之。
【主治病癥】
一、流行性感冒
用蔥豉糊灸法。取神闕。
二、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1.用艾砒膏灸法取肺俞、膏肓。
2.用復方白芥子灸取肺俞、心俞、膈俞。
三、胃下垂用蓖倍餅灸法。取百會。四、呃逆
1.用生姜灸法取內關。
2.用丁郁散灸法取膻中。
五、寒性腹痛、腹瀉
1.用胡椒灸法取神闕。
2.用生附子灸法取神闕。
3.用小茴香灸法取中脘、氣海、天樞。
六、遺尿癥用五倍子灸法。取神闕。
七、癃閉用蒜鹽灸法。取神闕。
八、癲癇、臌脹用芫花灸法。取神闕。
九、小兒腹瀉用丁桂散灸法。取神闕。
十、小兒口腔炎用細辛灸法。取涌泉或神闕。
十一、小兒營養不良用蔥白灸法。取涌泉。
十二、面癱口喁。
1.用馬錢子灸法取頰車、地倉。
2.用天南星灸法取頰車、顴髎。
十三、急性乳腺炎
1.用半夏灸法取患處。
2.用蔥白灸法取患處。
十四、尋常疣用鴉膽子灸法。取患處。
十五、雞眼、腳墊
用烏梅灸法。取患處。
十六、蕁麻疹
用荊芥穗灸法。取患處。
十七、瘧疾
1.用胡椒灸法取大椎。
2.用二甘散灸法取神闕。
【注意事項】
1.禁用于對敷藥過敏的患者;敷藥要適量,時間要適宜,以避免起泡。
2.臨床上,也可根據病情需要或辨證要求,靈活選藥,如法施灸,也可取得一定療效。

溫病的(de)四大(da)“外治法”

外治法是通過皮膚、九竅給藥,以治療溫病某些病證的一種治法,適用于溫病各階段的多種病證。

人體的皮膚、九竅與內在臟腑及全身的功能活動密切相關,因而通過皮膚、九竅給藥也可以起到祛除病邪、調整臟腑及全身功能活動等作用。

溫病由于傳變迅速,變化多端,許多傳統的內服湯劑往往用之不及,此時如能不失時機地使用外治法,可望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正如清代外治法大師吳師機在《理瀹駢文》中所說:“謂溫證傳變至速,非膏藥所能及。不知湯丸不能一日數服,而膏與藥可一日數易,只在用之心靈手敏耳。”

溫病外治法的種類繁多,對于難以內服藥物的昏迷患者或小兒患者等,尤為適用。

外治法的作用機理,除了藥物可通過皮膚、黏膜吸收而發揮療效外,還與藥物對皮膚及穴位的刺激而起到調整體內免疫功能、促進毒素排泄、增強散熱機制和調節臟腑功能活動等作用有關。

溫病中較為常用的外治法舉例于下:

01

洗浴法

本法是用中藥的煎劑進行全身沐浴或局部浸洗,以發揮散熱、透疹、托毒外出等作用。

主治溫病表證無汗、熱勢壯盛或疹出不暢之證。

如小兒麻疹,疹色淡紅、隱而不透時,可用鮮芫荽煎湯外洗。

感受風熱病邪而致高熱,無汗,可用荊芥、薄荷各等份煎水擦浴等。

此外,對高熱而無惡寒者,還可采用25~3530%的酒精擦浴,或用32~34溫水擦浴,都有明顯的散熱降溫效果。

02

灌腸法

本法是把根據辨證論治所確定的方劑,煎成一定濃度的湯液作保留灌腸或直腸點滴以發揮療效。

主治病證范圍較為廣泛,對較難口服煎劑的患者,如小兒及昏迷者尤為適用。

具體用法,如風溫病肺胃熱盛者用白虎湯加千金葦莖湯煎湯灌腸,痢疾用白頭翁湯煎湯灌腸等。

現代臨床上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或其他急性傳染病引起的急性腎衰竭,用瀉下通瘀合劑作高位保留灌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灌腸用的中藥煎液應過濾去渣,溫度保持在38左右,患者取側臥位(左側臥為宜),肛管插入20~30cm,將藥液灌入,灌腸次數依病情而定。

03

敷藥法

本法是用藥物制成膏藥、搽劑、熨劑等在病變局部或穴位作外敷。

主治各種溫病在局部出現熱毒壅滯癥狀者,也可治療其他一些病證。

如溫毒所發的局部腫痛,可用水仙膏外敷,如敷后皮膚出現小黃瘡如黍米者,改用三黃二香散。

又如溫病熱盛衄血,可用吳茱萸、大蒜搗敷于涌泉穴,以引熱下行而止衄。

還有用二甘散(甘遂、甘草各等份)外敷神闕等穴或用毛茛搗爛敷內關穴以治瘧疾等敷藥外治方法。

04

擤鼻法

本法是把藥物研成細末,抹入鼻孔少許,使藥物通過鼻腔黏膜吸收,或使病人打噴嚏以達到治療目的。

如用皂角、冰片按6:1比例研細,取少許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嚴重的鼻塞呼吸不暢,高熱頭痛或神昏等癥。

又有用蟾酥、冰片、雄黃各2g、細辛3g、牛黃1g研細,取少許放入鼻孔以取嚏,可治療中暑昏迷、卒倒、牙關緊閉之證。

溫病的外治法還有許多,如熏蒸、發泡、點眼、吹耳、霧化吸入等。這些外治法多數可以與內服藥合并運用,使用得當,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外治法使用靈活、奏效較快、毒副作用較少,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外治法在使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外治法在方藥的選擇上也要注意辨證論治,不可一概機械搬用。

2. 部(bu)分外治藥物對(dui)皮膚(fu)、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xing),因而必(bi)須注意劑量(liang)、用藥時間、外用部(bu)位和使(shi)用方法,以免(mian)造成不必(bi)要的皮膚(fu)、黏膜損害(hai)。

本文(wen)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32754.html.

聲明: 我們(men)致(zhi)力(li)于(yu)(yu)保護(hu)作(zuo)者版權(quan),注(zhu)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因(yin)無(wu)法(fa)核(he)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未能及時(shi)與(yu)作(zuo)者取得(de)聯(lian)系,或有(you)版權(quan)異(yi)議的,請聯(lian)系管理(li)員,我們(men)會立即(ji)處理(li),本站部(bu)分文(wen)字與(yu)圖(tu)片資(zi)源來自(zi)于(yu)(yu)網(wang)絡(luo),轉載是出于(yu)(yu)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you)來源標注(zhu)錯誤或侵犯(fan)了(le)您的合(he)法(fa)權(quan)益,請立即(ji)通知我們(men)(管理(li)員郵箱:),情況屬實(shi)(shi),我們(men)會第一時(shi)間(jian)予以刪除(chu),并同時(shi)向(xiang)您表示歉意(yi),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