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獨活湯
處方 : 獨活3兩(liang)(liang)(liang),犀角(jiao)2兩(liang)(liang)(liang)(屑),石斛(hu)2兩(liang)(liang)(liang)(先煮),丹參2兩(liang)(liang)(liang),側子1兩(liang)(liang)(liang)(炮(pao)),防風2兩(liang)(liang)(liang),防己2兩(liang)(liang)(liang),芎2兩(liang)(liang)(liang),生姜3兩(liang)(liang)(liang),當(dang)歸2兩(liang)(liang)(liang),芍(shao)藥3兩(liang)(liang)(liang),茯苓(ling)4兩(liang)(liang)(liang),桂心1兩(liang)(liang)(liang)半(ban),甘(gan)草2兩(liang)(liang)(liang)(炙)。
制法 : 上切。
功能主治 : 腳(jiao)氣毒沖(chong)心,變成水,身體遍(bian)腫,悶絕(jue)欲死者。
用法用量 : 獨(du)活湯(《圣濟(ji)總錄》卷(juan)八十(shi)二)。
摘錄 : 《外臺》卷十八引《崔氏方(fang)》
解表劑 1、辛溫
麻黃湯
麻黃湯中用桂枝(zhi),杏仁甘草(cao)四般施;發汗解表(biao)又平喘。
桂枝湯
桂枝(zhi)湯治風寒虛,芍藥甘草姜棗同,發(fa)汗(han)解肌調營衛。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桂(gui)芍麻,干姜辛夏(xia)草味(wei)加(jia),解(jie)表蠲(juan)飲止咳喘(chuan)。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防蒼術(shu),細芷(zhi)川芩生(sheng)地草(cao),外感寒濕里蘊熱,發汗祛濕清里熱。
香蘇散
香蘇散用陳皮草,理氣和中散風寒。
止嗽散
止(zhi)嗽散中(zhong)百(bai)部前(qian),紫菀陳桔荊(jing)芥草,止(zhi)咳化痰兼解表。
2、辛涼
銀翹散
銀翹散(san)主(zhu)風熱疴,竹葉(xie)荊牛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辛涼透表又解毒(du)。
麻杏石甘湯
麻杏(xing)石甘清肺熱,辛涼宣(xuan)泄平咳(ke)喘。
桑菊飲
桑菊(ju)飲(yin)中杏桔翹(qiao),蘆根甘(gan)草(cao)薄荷(he)饒,疏風宣肺輕宣劑(ji),風溫咳(ke)嗽服之消。
柴葛解肌湯
柴葛解(jie)肌羌芷芍(shao),膏(gao)芩桔草(cao)姜(jiang)棗同,邪在二陽熱勢張,解(jie)肌清熱雙解(jie)方。
升麻葛根湯
升麻(ma)葛(ge)根(gen)用(yong)芍草,解肌透疹效(xiao)果好。
3、扶正
敗毒散
人參敗毒羌獨活,芎(xiong)枳柴前桔(jie)苓草,氣(qi)虛外感(gan)風寒濕(shi),益氣(qi)解表(biao)散風濕(shi)。
參蘇飲
參蘇飲中葛夏前,陳桔枳(zhi)苓草(cao)木香,氣虛外感內有(you)痰(tan)(tan),益氣化痰(tan)(tan)兼理氣。
加減葳蕤湯
加減葳蕤草白薇,豆豉桔(jie)棗(zao)蔥(cong)薄荷,滋(zi)陰解表(biao)又發汗。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助陽解表治少陰(yin)。
瀉下劑 1、寒下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用(yong)大黃,枳實(shi)厚樸加芒硝,峻下熱(re)結治腑(fu)實(shi)。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枳樸黃,輕下(xia)熱結治腑實。
調胃承氣湯
調(diao)胃(wei)承氣(qi)硝黃草,緩下熱結(jie)治(zhi)燥實(shi)。
大黃牡丹湯
大黃(huang)牡丹用桃仁,冬瓜(gua)子內加芒硝,腸癰(yong)初(chu)起(qi)膿未成(cheng),瀉熱破(po)瘀散結腫。
大陷胸湯
大(da)陷胸湯治(zhi)結胸,芒硝(xiao)甘遂大(da)黃供,心堅硬滿便難通,瀉熱逐水(shui)為峻(jun)劑。
2、溫下
溫脾湯
溫(wen)脾(pi)附(fu)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ji)大黃,溫(wen)補(bu)脾(pi)陽攻冷(leng)積,冷(leng)積久(jiu)痢自爾(er)康。
大黃附子湯
大黃(huang)附子細辛湯,脅下(xia)(xia)寒(han)凝痛莫當,溫陽(yang)散寒(han)瀉積滯,功在溫下(xia)(xia)妙非(fei)常。
3、潤下
麻子仁丸
麻(ma)子仁丸治脾約(yue),枳樸(pu)大黃麻(ma)杏芍,潤腸瀉熱(re)又行氣(qi),津(jin)傷便秘服之易。
濟川煎
濟川歸膝(xi)肉(rou)蓯蓉,澤瀉升(sheng)麻枳殼(ke)從,腎虛津(jin)少腸中(zhong)燥(zao),溫腎益精便自(zi)通。
4、逐水
十棗湯
十(shi)棗湯攻逐水飲,大戟芫花與甘(gan)遂,咳唾引痛心下痞,實(shi)水身腫效無(wu)差。
5、攻補兼施
黃龍湯
黃龍湯有大承(cheng)氣(qi),參歸草桔姜(jiang)棗同,陽明腑實(shi)氣(qi)血(xue)虛,補(bu)益氣(qi)血(xue)兼清熱(re)。
和解劑 1、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
小柴(chai)胡湯和解方(fang),半夏人參甘草從,更用黃芩加姜棗(zao),少陽為病(bing)此方(fang)宗。
大柴胡湯
大(da)柴胡(hu)湯用大(da)黃,枳實芩夏芍姜棗,往來寒熱心(xin)下滿,和解(jie)泄(xie)熱表(biao)里方。
蒿芩清膽湯
蒿芩清(qing)膽碧(bi)玉須,陳夏茯苓枳(zhi)竹茹,少(shao)陽(yang)熱重痰(tan)挾濕(shi),清(qing)膽利濕(shi)痰(tan)自(zi)除。
達原飲
達原飲用(yong)檳草果,厚樸芍芩知母草,開達膜原辟穢(hui)濁(zhuo),瘟疫瘧(nve)疾服之安。
2、調和肝脾
四逆散
四(si)逆(ni)散(san)柴(chai)枳草藥,透(tou)邪解郁(yu)理肝(gan)脾(pi),專治陽郁(yu)成厥逆(ni)。
逍遙散
逍(xiao)遙(yao)散用歸(gui)芍柴,苓術甘草(cao)姜(jiang)薄荷,疏肝(gan)健脾和營血,肝(gan)郁血虛效驗良。
痛瀉要方
痛瀉(xie)(xie)藥術防陳(chen),補(bu)脾瀉(xie)(xie)肝治泄瀉(xie)(xie)。
3、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xie)心黃連芩,干姜草棗與人參,開結(jie)除痞(pi)又(you)降逆,痞(pi)滿吐利用此方。
清熱劑 1、清氣分熱
白虎湯
白虎湯中石膏君,知母甘(gan)草加粳(jing)米,熱盛傷(shang)津口(kou)大渴,清熱生津有奇功。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用人參,麥冬(dong)半夏甘草粳(jing),清(qing)熱生津又(you)益(yi)氣,暑熱煩(fan)渴脈虛尋(xun)。
夏門人竹石甘粳米
2、清營涼血
清營湯
清(qing)營(ying)湯(tang)中角地玄,丹麥(mai)銀翹竹葉(xie)連,邪熱(re)傳營(ying)陰血傷(shang),清(qing)營(ying)透熱(re)養陰血。
犀角地黃湯
犀角(jiao)地黃(huang)芍(shao)藥丹,解毒涼血又散瘀(yu),熱(re)入營血服之安。
3、清熱解毒
涼膈散
涼(liang)膈散用翹芩梔,薄荷竹葉硝(xiao)黃(huang)草,瀉火(huo)通便清(qing)上下(xia),胸膈熱聚燥(zao)實(shi)消。
普濟消毒飲
普(pu)濟消毒芩連鼠,玄參甘桔(jie)藍根煮,升柴馬(ma)勃連翹陳,薄(bo)荷僵蠶大頭瘟。
防風通圣散
防(fang)風通(tong)圣(sheng)硝黃草(cao),荊(jing)麻薄荷膏芩(qin)翹,術桔梔(zhi)滑歸(gui)芎芍,疏風瀉(xie)熱能通(tong)便。
仙方活命飲
仙方活命金(jin)銀花,防芷陳當草芍加(jia),貝母花粉(fen)加(jia)乳(ru)沒,山(shan)甲皂(zao)刺酒煎佳(jia),消腫潰堅(jian)治(zhi)癰瘍。
黃連解毒湯
黃連解毒(du)芩柏梔,瀉火解毒(du)治火毒(du)。
清瘟敗毒飲
清瘟(wen)敗毒(du)犀角湯,白虎解毒(du)去粳柏,再加玄桔翹竹葉,涼血瀉火氣血清。
4、清臟腑熱
龍膽瀉肝湯
龍膽瀉肝(gan)梔芩(qin)柴(chai),生地車前澤(ze)瀉來(lai),木通(tong)甘草當歸合,肝(gan)經濕熱力可挑。
龍車(che)通黃山,當地瀉柴草
左金丸
左(zuo)金連(lian)茱六一丸,肝經火郁(yu)吐吞酸(suan),清肝瀉(xie)火又(you)降逆。
清胃散
清胃散用升麻連(lian),當歸生地牡丹全,清胃涼血治牙(ya)(ya)痛,頰腫口臭(chou)與牙(ya)(ya)宣。
玉女煎
石母麥地一頭(tou)牛,胃熱陰虛玉女愁。
芍藥湯
芍(shao)藥湯(tang)用芩香連,歸草肉桂檳大黃(huang),調和氣(qi)血(xue)又(you)解毒,濕熱成(cheng)痢自爾康。
白頭翁湯
白(bai)頭翁湯治熱(re)痢,黃連黃柏秦皮(pi)入,清熱(re)解毒兼涼血,熱(re)毒陷血此方最。
葛根芩連湯
葛(ge)根芩連加(jia)甘草,解(jie)表清熱(re)兼和胃,喘汗下(xia)利保安康。
導赤散
導赤(chi)生(sheng)地與(yu)木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淋(lin)痛心經火,清心養陰(yin)又通淋(lin)。
瀉白散
瀉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yi),瀉肺清(qing)熱止咳喘,肺虛伏(fu)火(huo)氣(qi)喘急。
葦莖湯
葦(wei)莖湯治(zhi)肺癰(yong)咳(ke),冬瓜桃仁薏苡(yi)仁,清肺逐瘀又排膿。
5、清虛熱
青蒿鱉甲湯
青蒿鱉甲知地丹(dan),夜熱(re)早(zao)涼無汗者,養陰透(tou)熱(re)服之(zhi)安(an)。
清骨散
清骨(gu)(gu)散主(zhu)銀柴胡,蒿(hao)秦(qin)知(zhi)連(lian)鱉草骨(gu)(gu),陰虛骨(gu)(gu)蒸勞熱證(zheng),清虛熱來退骨(gu)(gu)蒸。
當歸六黃湯
當(dang)歸六黃治盜汗(han),芪柏芩連二(er)地(di)黃,固表止(zhi)汗(han)又(you)滋陰。
祛暑劑
清絡飲
清絡飲用荷(he)葉邊,竹絲銀(yin)扁翠衣添(tian),暑傷氣分輕清劑,祛暑清熱預防先。
香薷散
香(xiang)薷(ru)散(san)中扁豆樸,祛暑(shu)和中又化濕(shi)(shi),陰(yin)暑(shu)外寒內濕(shi)(shi)治。
六一散
六一(yi)散中滑石草,祛暑利濕基本方。
新加香薷飲
新加香薷銀花翹,扁豆鮮花厚樸標(biao),暑溫口渴汗不出,清熱(re)化濕又透表(biao)。
桂苓甘露散
桂苓(ling)甘露滑石膏,澤術寒水(shui)二苓(ling)草,祛(qu)暑化氣又利濕,發熱煩渴吐(tu)利消。
清暑益氣湯
西斛荷(he)葉翠,草黃(連)知粳冬,養(yang)陰又生津。
溫里劑 1、溫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zhong)丸(wan)主理中(zhong)鄉(xiang),甘草人參(can)術干姜,嘔利腹(fu)痛陰寒(han)盛,祛寒(han)健(jian)脾(pi)兼補氣(qi)。
小建中湯
小(xiao)建中湯用(yong)飴糖,桂枝湯溫中緩急(ji),虛(xu)勞里急(ji)能補虛(xu)。
大建中湯
大建中(zhong)湯建中(zhong)陽,蜀(shu)椒干姜參飴(yi)糖(tang),寒疝沖起有頭足,降(jiang)逆止痛用此方。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tang)人參棗,更用生姜溫胃好,陽明(ming)寒嘔少(shao)陰(yin)利(li),溫中(zhong)補虛又(you)止嘔。
2、回陽救逆
四逆湯
四逆湯中附姜草(cao),四肢厥冷急煎嘗,腹痛吐利(li)脈沉微,救逆回陽用(yong)此(ci)方(fang)。
回陽救急湯
回陽救(jiu)急用(yong)六君,四逆肉桂加麝香,三陰寒厥(jue)脈復生(sheng),益氣生(sheng)脈用(yong)此方(fang)。
3、溫經散寒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芍桂枝,細(xi)辛草棗木通施,血虛(xu)寒客手足(zu)寒,養血溫經又通脈。
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芍藥生姜(jiang)大棗同,益氣和血(xue)又通(tong)痹,專治(zhi)血(xue)痹肌(ji)膚麻。
陽和湯
陽(yang)和(he)湯方治陰疽,鹿膠(jiao)地麻肉桂(gui)姜,甘(gan)草(cao)白芥同煎服,溫陽(yang)補(bu)血又通滯。
固澀3劑 1、固表止汗
牡蠣散
牡蠣散中有(you)黃芪,浮麥麻黃根最宜(yi),衛虛自汗或盜汗,固表斂汗有(you)奇功(gong)。
2、斂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散(san)中烏梅參(can),貝母桑皮與桔梗,粟殼五味(wei)阿膠科,斂肺止咳又益氣。
3、澀腸固脫
真人養臟湯
真人養臟(zang)木桂罌,參術歸芍草蔻訶(he),溫補脾腎能澀腸,脫肛久痢服之康。
四神丸
四(si)神骨脂吳茱(zhu)萸,肉蔻五(wu)味加姜棗(zao),溫(wen)補脾腎(shen)又(you)止瀉,五(wu)更泄(xie)瀉最相宜。
4、澀精止遺
桑螵蛸散
桑螵蛸(shao)治(zhi)小便數(shu),龍骨龜板茯神歸,人參遠(yuan)志加菖蒲,補腎寧心健忘除。
金鎖固精丸
金(jin)鎖固精沙苑(yuan)蒺,蓮子蓮須(xu)芡龍牡,補腎澀精止滑遺。
5、固崩止帶
固沖湯
固沖湯用芪術芍,山茱龍牡棕五倍,海(hai)蛸茜草能攝(she)血,益(yi)氣健脾又(you)固沖。
易黃湯
易黃白果與芡實,車(che)前黃柏(bo)加山藥,能消(xiao)帶下粘稠(chou)穢,補(bu)腎(shen)清熱(re)又(you)祛濕(shi)。
補益劑 1、補氣
四君子湯
四君子湯補中氣,參苓術草健脾胃。
六君子湯
六君(jun)子祛痰止嘔,四(si)君(jun)加陳皮半夏。
異功散
異功散行(xing)氣和(he)胃,四君子湯(tang)加陳皮。
參苓白術散
參苓白術用(yong)四君,薏(yi)連(lian)桔(jie)藥砂(sha)扁豆,益氣(qi)健脾又(you)滲(shen)濕(shi),脾虛濕(shi)瀉止瀉功。
補中益氣湯
補中(zhong)益(yi)氣(qi)芪(qi)當柴,異(yi)功無茯加(jia)升(sheng)麻,升(sheng)陽舉陷益(yi)中(zhong)氣(qi)。
玉屏風散
玉屏風(feng)散芪術防,益氣固(gu)表又止汗。
完帶湯
完(wan)帶(dai)湯(tang)中參山(shan)術,蒼陳柴芍草芥車,化濕(shi)止帶(dai)補脾(pi)氣(qi),脾(pi)虛帶(dai)下自爾康。
生脈散
生脈散中味(wei)人麥,補(bu)氣生津(jin)斂陰汗,少氣汗多口干渴。
2、補血
四物湯
四物湯歸芎芍地,補血調血基本方(fang)。
當歸補血湯
當歸補血又(you)補氣,黃芪當歸五比一。
歸脾湯
歸脾湯健(jian)脾養心,四君歸芪棗,遠(yuan)志(zhi)龍眼香。
3、氣血雙補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益氣滋(zi)陰(yin)兼(jian)復脈。
阿(a)麻麥地,桂大人甘生(氣),氣得脈結代來心動悸(ji)。
八珍湯
八珍湯補益氣血,四君四物加姜棗。
4、補陰
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di)黃(huang)益(yi)肝(gan)腎,地(di)八山山四,丹澤(ze)茯苓三。
大補陰丸
大(da)補陰(yin)丸豬脊(ji)髓,熟地龜板知(zhi)柏蜜,滋陰(yin)降(jiang)火治真水。
左歸丸
左歸丸補腎水,地山(shan)菟山(shan)鹿杞龜牛(niu)。
一貫煎
一(yi)貫煎中生(sheng)地黃,沙參杞麥歸楝加。
5、補陽
腎氣丸
腎(shen)氣(qi)丸主腎(shen)陽虛,六味地黃(huang)加附桂。
右歸丸
右歸(gui)丸(wan)補(bu)腎填精,左歸(gui)去(qu)龜(gui)牛,杜(du)當肉桂附。
6、陰陽雙補
地黃飲子
地(di)黃飲(yin)子山茱斛(hu),蓯蓉巴戟麥附(fu)桂,五味菖遠(yuan)苓(ling)薄(bo)荷,再加姜棗治喑(yin)痱(fei)。
龜鹿二仙膠
龜鹿(lu)二仙人參杞,滋陰(yin)補精又壯(zhuang)陽,治在陰(yin)陽精血少。
七寶美髯丹
七(qi)寶美髯(ran)益肝腎,烏(wu)發壯骨精血虛。
安神劑 1、重鎮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shen)鎮心(xin)(xin)方(fang),歸連(lian)甘草合地黃,怔忡不寐心(xin)(xin)煩亂,瀉(xie)火(huo)滋(zi)陰(yin)可安神(shen)。
2、滋養安神
酸棗仁湯
酸棗仁湯治失眠,川芎茯苓知母(mu)草,心(xin)悸盜汗(han)肝血虛(xu),除煩養血清虛(xu)熱。
天王補心丹
補心丹用柏棗仁,二(er)冬生地當歸身(shen),三參(can)桔梗朱砂味,遠(yuan)志茯苓共養神(shen)。
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養心,婦人臟(zang)躁(zao)服之安。
開竅劑 1、涼開
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開竅方,清(qing)熱豁(huo)痰又解毒。
紫雪丹
紫(zi)雪治(zhi)熱陷痙厥(jue),清熱鎮(zhen)痙又安神。
至寶丹
至寶丹(dan)治痰(tan)熱閉,清熱化濁又(you)解毒(du)。
2、溫中
蘇合香丸
蘇合香(xiang)治寒痹(bi),砂術犀九香(xiang)冰茇訶。
理氣劑
1、行氣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般郁,芎蒼香附神曲(qu)梔(zhi),行氣解郁痛悶平。
半夏厚樸湯
半夏厚樸姜苓蘇,痰(tan)凝氣滯梅核氣,散結(jie)降逆又化痰(tan)。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薤白桂枝(zhi)湯,瓜蔞(lou)厚樸合(he)成方,散結通陽又理氣,胸痹心痛可安康。
金鈴子散
金(jin)鈴子散止痛方,玄胡(hu)等分酒調服,疏肝泄熱行(xing)氣血(xue)。
厚樸溫中湯
厚樸溫中陳草苓,干姜(jiang)草蔻(kou)姜(jiang)木香(xiang),寒濕腹脹痛莫當,溫中行氣兼燥濕。
天臺烏藥散
天(tian)臺烏藥香楝檳,茴香巴(ba)豆良(liang)姜青,行氣(qi)(qi)疏肝(gan)散寒痛(tong),寒凝疝氣(qi)(qi)腹痛(tong)停。
暖肝煎
暖肝煎中杞茯歸,茴沉烏(wu)藥(yao)合肉(rou)桂(gui),下焦(jiao)虛(xu)寒(han)疝(shan)冷痛,溫(wen)補(bu)肝腎(shen)又行氣。
2、降氣
蘇子降氣湯
蘇子降氣半夏歸,前胡桂樸草姜棗,上盛下虛痰(tan)嗽喘,祛(qu)痰(tan)止咳兼(jian)納(na)氣。
定喘湯
定喘白果和麻(ma)黃,款冬半夏桑(sang)白皮,蘇(su)杏(xing)黃芩加(jia)甘草,膈熱肺寒喘哮良。
旋覆代赭湯
旋覆(fu)代赭湯,老(lao)人(ren)夏大姜,噫氣(qi)不除心下痞(pi),降逆化痰又益氣(qi)。
小半夏湯
小半夏湯加生姜,心下支飲嘔不(bu)渴,散飲降(jiang)逆又和胃(wei)。
橘皮竹茹湯
橘皮竹(zhu)茹治(zhi)嘔(ou)逆,人(ren)參甘草姜(jiang)棗同,降(jiang)逆止呃(e)又清熱。
丁香柿蒂散
丁香柿蒂(di)人參姜,溫中益(yi)氣兼降逆,呃(e)逆胸痞脈遲康(kang)。
理血劑 1、活血化瘀
桃核承氣湯
桃核(he)承(cheng)氣治蓄血,大黃芒硝草桂枝,熱結膀胱小腹脹,破血下瘀此方良。
血府逐瘀湯
血(xue)府逐瘀柴枳草,桃紅(hong)四物加桔牛,胸(xiong)中血(xue)瘀行不暢,活血(xue)祛瘀又行氣。
復元活血湯
復元活(huo)血(xue)用(yong)柴黃,桃紅歸甲草瓜蔞,損傷瘀(yu)血(xue)酒(jiu)煎服,活(huo)血(xue)祛瘀(yu)通(tong)經絡。
補陽還五湯
補陽還五用(yong)黃芪,桃(tao)紅四物地改龍,半身不(bu)遂(sui)中風(feng)證,益(yi)氣活(huo)血經(jing)絡通(tong)。
溫經湯
溫經湯中(zhong)桂萸芎,丹皮芍(shao)歸夏(xia)姜冬,參(can)草益(yi)脾膠養血,調經重(zhong)在(zai)暖胞宮(gong)。
生化湯
生化湯宜產后嘗,歸(gui)芎桃仁(ren)草炮姜,惡露不行少腹痛(tong),溫經活(huo)血能止痛(tong)。
失笑散
失(shi)笑散(san)用(yong)靈蒲黃(huang),少(shao)腹血(xue)(xue)瘀時作(zuo)痛(tong),活血(xue)(xue)散(san)結用(yong)醋調。
桂枝茯苓丸
桂枝(zhi)茯苓桃(tao)丹(dan)藥(yao),活血化瘀消(xiao)癥塊,專治瘀血在胞宮。
鱉甲煎丸
鱉(bie)甲煎丸治瘧(nve)母,脅下痞硬成積(ji)塊,行氣(qi)活血(xue)消癥(zheng)積(ji)。
七厘散
七(qi)厘散(san)是跌打(da)方,血(xue)竭紅花冰(bing)麝香,乳沒兒茶(cha)朱(zhu)共末(mo),活(huo)血(xue)止痛又止血(xue)。
通竅活血湯
通竅活(huo)血蔥麝香(xiang),桃(tao)紅四物(wu)去生(sheng)地(di),表里通經(jing)第一方。
膈下逐瘀湯
膈下逐(zhu)瘀(yu)靈脂殼(ke),香(xiang)附(fu)烏藥元(yuan)胡(hu)草,桃紅四物(wu)去生地,行氣止痛作用強。
少腹逐瘀湯
少腹(fu)茴香與(yu)干(gan)姜,元胡靈脂(zhi)沒芎當,蒲黃(huang)官桂赤(chi)芍藥(yao),調經種(zhong)子(zi)第(di)一方(fang)。
身痛逐瘀湯
身痛(tong)逐瘀治痹(bi)痛(tong),秦艽沒當(dang)靈龍牛,芎芪桃(tao)紅草(cao)香附(fu),通痹(bi)止痛(tong)效(xiao)力強。
2、止血
咳血方
咳(ke)(ke)血方(fang)中(zhong)青黛梔,瓜蔞海石與訶子,斂肺(fei)止咳(ke)(ke)兼瀉肝(gan),咳(ke)(ke)吐血痰服(fu)之安。
小薊飲子
小薊飲子藕蒲(pu)黃,滑竹歸(gui)地(di)通梔草(cao),涼血止血兼通淋(lin),熱結血淋(lin)服之安。
槐花散
槐(huai)花散治(zhi)腸風(feng)血,枳殼芥穗側柏葉,清腸止血又疏(shu)風(feng)。
黃土湯
黃土湯用附術芩,阿膠(jiao)甘草與地黃,便(bian)后下血(xue)脾陽虛(xu),養血(xue)止(zhi)血(xue)健脾陽。
十灰散
十灰散用二(er)薊丹,梔黃茜柏(bo)荷茅(mao)棕,涼血止血效力強。
治風劑 1、疏散外風
消風散
消(xiao)風(feng)散治風(feng)濕疹,荊防蟬蒡(bang)苦(ku)參蒼(cang),胡麻通知當(dang)地草,疏風(feng)養血去濕熱(re)。
川芎茶調散
川芎茶調用(yong)荊防,細芷薄荷羌甘草(cao),鼻塞目眩頭痛癥,疏風(feng)止痛清茶調。
大秦艽湯
大秦艽(jiao)湯羌獨防,細(xi)芷(zhi)芩芎二地黃,石膏歸芍苓術草,祛(qu)風養(yang)血又活血。
牽正散
牽正散治風(feng)痰阻,僵蠶全蝎白附子,祛風(feng)化(hua)痰止痙良。
玉真散
玉真散(san)治破傷風(feng),南星附麻羌防芷,祛風(feng)化痙解痙方。
小活絡丹
小活絡丹(dan)用二烏,南星乳沒加地龍,風痰瘀(yu)血阻(zu)在經(jing),祛風除濕通(tong)血絡。
2、平肝熄風
羚角鉤藤湯
羚角(jiao)鉤藤菊茯(fu)桑,竹茹草(cao)貝芍地黃(huang),肝經(jing)熱盛致痙(jing)厥,涼肝熄風舒筋脈。
鎮肝熄風湯
鎮肝熄風膝龍牡,龜赭(zhe)玄參芍天冬,茵陳(chen)川楝麥芽草,肝腎陰虧(kui)陽亢平。
天麻鉤藤湯
天麻鉤藤石決(jue)明,寄生梔杜(du)膝與芩(qin),茯神夜交益母草,主治眩暈與耳鳴。
大定風珠
大定風珠雞子黃,三甲五味(wei)復(fu)脈湯(tang),
手足瘈(ji)疭真陰虧,滋陰熄(xi)風是(shi)妙(miao)方。
治燥劑 1、輕宣潤燥
杏蘇散
杏蘇散內(nei)陳夏(xia)前,苓(ling)枳甘(gan)桔棗姜研(yan),輕宣溫潤治涼燥。
清燥救肺湯
清燥(zao)救肺治溫燥(zao),杷(pa)麻(ma)膠人麥桑葉,草杏仁膏(gao)。
桑杏湯
桑杏湯中(zhong)用豆豉,沙參貝母梨皮梔,干咳無(wu)痰又身(shen)熱,清宣溫燥潤肺咳。
2、滋陰潤燥
百合固金湯
百合固金(jin)二(er)地黃(huang),貝母玄參甘桔藏(zang),當(dang)歸芍(shao)藥(yao)麥(mai)冬(dong)配,咳(ke)喘(chuan)痰(tan)血(xue)肺腎(shen)虛。
麥門冬湯
麥(mai)門冬(dong)湯(tang)用人(ren)參,半夏粳米甘草棗,肺(fei)胃(wei)陰虛咳(ke)逆證,滋養肺(fei)胃(wei)降逆和。
養陰清肺湯
養陰(yin)清(qing)肺玄(xuan)地冬,貝母薄荷芍丹草,時(shi)疫白(bai)喉(hou)是妙方。
增液湯
增液湯中玄地冬,滋陰潤(run)燥能(neng)通便。
益胃湯
益(yi)胃(wei)生地與麥冬,沙參(can)玉竹加冰糖,陽(yang)明溫病胃(wei)陰損,養(yang)陰益(yi)胃(wei)是妙方。
祛濕劑 1、燥濕和胃
平胃散
平(ping)胃散中蒼術樸(pu),陳皮(pi)甘草姜(jiang)棗(zao)同,濕滯脾胃腹脹滿,行氣和(he)胃有奇功。
藿香正氣散
藿香(xiang)正氣治暑濕,解表化濕又和中(zhong),二陳桔香(xiang)棗姜(jiang)蘇(su)白芷(zhi)術樸大(da)腹皮。
2、清熱 祛濕
茵陳蒿湯
茵(yin)陳蒿湯(tang)梔大(da)黃(huang)(huang),瘀(yu)熱(re)陽黃(huang)(huang)小便難(nan),清熱(re)利濕退黃(huang)(huang)靈。
三仁湯
三仁樸通(tong)滑竹夏,宣暢(chang)氣機利濕熱,濕溫(wen)胸(xiong)悶身重除。
八正散
八正木通和車前,扁蓄瞿(ju)麥滑石草(cao),大黃梔子燈芯草(cao),熱淋血淋病能除。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du)(du)茵滑芩,豆蔻菖薄翹藿香,射干貝(bei)母木通合,利濕化濁(zhuo)兼解毒(du)(du)。
連樸飲
連樸飲(yin)中用豆(dou)豉(chi),半夏(xia)菖蒲蘆根(gen)梔,胸(xiong)脘痞悶兼吐(tu)利,濕熱(re)霍亂此方施。
二妙散
二妙散中有蒼柏(bo),清(qing)熱燥濕治下注(zhu)。
當歸拈痛湯
當歸拈(nian)痛能止痛,利(li)濕清熱又疏風,風濕熱痹腳氣愈。
3、利水滲濕
五苓散
五苓散(san)治太(tai)陽腑,澤瀉白(bai)術二苓桂,利(li)水滲濕溫(wen)陽氣。
豬苓湯
豬苓湯內用二苓,滑石阿膠澤瀉同,育陰利(li)水兼清熱,溺(ni)秘渴嘔(ou)與心煩。
防己黃芪湯
防己黃芪白術(shu)草(cao),再(zai)加姜棗和營衛,益風祛(qu)風又健(jian)脾(pi),表虛(xu)濕滯服之安。
五皮飲
五(wu)皮飲中五(wu)種皮,姜桑苓(ling)陳大腹皮,利濕消腫(zhong)健脾氣,脾虛腹脹服之宜。
4、溫化寒濕
真武湯
真(zhen)武附茯術芍姜,脾腎陽虛(xu)小便少(shao),溫陽利(li)水是妙方。
實脾散
實(shi)脾散治(zhi)陰水腫,茯附術干姜(jiang)草,瓜果姜(jiang)棗樸(pu)皮香,溫(wen)陽利水又健(jian)脾。
苓桂術甘湯
苓桂(gui)術甘能利(li)濕,溫化痰飲兼健脾,頭暈目眩胸滿去。
5、祛風勝濕
羌活勝濕湯
羌活勝濕(shi)芎獨草(cao),藁本蔓(man)荊與防風,風濕(shi)在表(biao)身重痛(tong),祛風勝濕(shi)有奇功。
獨活寄生湯
獨活寄生艽防辛,八珍去術牛(niu)杜(du)桂,益肝腎祛濕止(zhi)痹,冷(leng)風頑痹能屈伸(shen)。
祛痰劑 1、燥濕化痰
二陳湯
二陳湯中陳半夏,梅苓草姜一(yi)起加,燥濕化痰(tan)兼理氣,濕痰(tan)咳嗽療效佳。
導痰湯
導痰(tan)湯行氣開(kai)郁,枳實(shi)南星加(jia)二陳。
滌痰湯
滌(di)痰湯兼(jian)開竅,人參菖蒲加導痰。
溫膽湯
溫膽湯治煩不眠(mian),枳實竹(zhu)茹(ru)加二陳,理氣清膽又和胃(wei)。
茯苓丸
茯苓丸中(zhong)半夏君,枳殼風梢姜汁丸,痰停中(zhong)脘兩臂痛,燥濕(shi)行氣消(xiao)痰方。
2、清熱化痰
清氣化痰丸
清(qing)氣(qi)化痰(tan)膽南星(xing),瓜芩陳枳茯(fu)杏夏,清(qing)熱化痰(tan)兼止咳,專治痰(tan)熱和(he)內結。
小陷胸湯
小(xiao)陷(xian)胸湯連夏蔞,滌(di)痰散結又(you)寬胸。
滾痰丸
滾痰丸中(zhong)青礞石,黃芩大黃與沉香,實熱老痰發癲狂,瀉(xie)火逐痰此方靈(ling)。
3、潤燥化痰
貝母瓜蔞散
貝(bei)母瓜蔞用花粉,茯(fu)苓桔梗(geng)陳皮入,肺燥有痰(tan)澀(se)難出,潤肺清(qing)熱化痰(tan)涎。
4、溫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湯
苓(ling)甘五味姜辛湯,寒(han)飲內蓄(xu)咳喘方,溫肺化飲保安康(kang)。
三子養親湯
三(san)子養親萊蘇芥,老人氣(qi)實痰壅盛(sheng),降(jiang)氣(qi)快膈(ge)化痰良(liang)。
5、化痰熄風
半夏白術天麻湯
半夏白術天(tian)麻湯,苓(ling)草橘紅棗生姜,眩暈頭痛兼痰(tan)飲(yin),平肝熄風化痰(tan)良(liang)。
定癇丸
定癇天(tian)麻貝二茯,丹麥陳(chen)遠蒲姜夏,星竹琥蝎蠶砂草,滌痰熄風(feng)治癇證。
消食劑 1、消食化滯
保和丸
保和(he)神曲與(yu)山楂(zha),陳(chen)翹苓夏萊(lai)菔(fu)子(zi),消(xiao)食和(he)胃化滯氣,一(yi)切食積效甚夸。
枳實導滯丸
枳實(shi)導滯芩(qin)連曲,茯苓澤術與大黃(huang),食積(ji)郁熱腹脹秘,消導化積(ji)清(qing)濕(shi)熱。
木香檳榔丸
木香檳榔青陳皮,莪術(shu)枳殼(ke)黃(huang)連(lian)柏,香附(fu)牽牛(niu)加(jia)大黃(huang),行氣導滯與攻積。
2、健脾消食
健脾丸
健脾丸(wan)用(yong)四(si)君連,山藥肉蔻陳砂仁,神(shen)曲(qu)麥芽(ya)香山楂,消食止瀉(xie)健脾胃。
枳實消痞丸
枳(zhi)實消痞(pi)樸連夏(xia),四君干(gan)姜與麥芽,消痞(pi)除(chu)滿健脾(pi)胃。
葛花解醒湯
葛(ge)花解醒(xing)治酒積(ji),分清(qing)酒濕(shi)健脾(pi)氣。
驅蟲劑
烏梅丸
烏梅丸用(yong)細(xi)辛桂,人(ren)參(can)附子椒干姜,黃連黃柏及(ji)當歸(gui),溫(wen)臟安蛔(hui)寒厥(jue)劑。
涌吐劑
瓜蒂散
瓜蒂(di)散用小豆豉,涌吐痰涎及(ji)宿食。
原生形態
編輯
犀牛角
犀牛角(4張)
①印度犀,又名:獨角犀(《綱目》)。體格粗壯龐大,體重僅次于大象、河馬,身長約3.2~3.5米,肩高達1.8米。頭大,頸短,耳長,眼小,鼻孔大。皮膚堅厚,除耳與尾外,完全無毛。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節處有寬大的褶縫,呈楯狀,皮膚表面有很多疣狀凸起,皮呈黑灰色,略帶紫色。雌雄獸鼻端都有一角,黑色,圓錐狀,粗而不長,普通長約30~40厘米。四肢粗壯,均3趾。生活于亞熱帶的潮濕、茂密的叢莽草原。獨棲或兩只同棲,夜行性,嗅覺、聽覺強,視覺弱。以鮮枝、嫩芽、竹、芒果等為食。分布尼泊爾及印度北部。
② 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形與印度犀相似而較小。皮膚也有厚褶,但背部的3條褶上下完全連接。本種僅雄獸有角,生于鼻端,角較小,長僅25厘米左右。生活于熱帶密林中喜游水,怕日曬。常獨棲或雌雄同棲,以鮮枝、嫩芽、葉、竹類、芒果及無花果等為食。分布爪哇。
③ 蘇門犀,又名:雙角犀。體形最小,身長約2.4~2.5米。身上多毛,呈褐色或黑色,皮粗而厚。雌雄獸鼻上皆有雙角,前角長,后角短,縱列而生。上唇不突出。生活習性與上種相同。分布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2中藥屬性
編輯
英文注釋:rhinoceros horn[1]
【別名】低密,烏犀角,香犀角,印度犀,獨角犀,爪哇犀,小獨角犀,蘇門犀,雙角犀
【名稱考證】低密(《綱目》)、烏犀角(《證治準繩》)、香犀角(《現代實用中藥》)。印度犀又名: 獨角犀(《綱目》)、爪哇犀,又名:小獨角犀。蘇門犀,又名:雙角犀。
【藥用部位】印度犀、爪哇犀、蘇門犀等的角。以上幾種犀的肉(犀肉)、皮(犀牛皮)亦供藥用。
【性味歸經】酸咸,寒。
①《本草蒙筌》:"味苦,寒。"
②《別錄》:"酸咸,微寒,無毒。"
③ 《藥性論》:"味甘,有小毒。"
入心、肝經。
①《本草蒙筌》:"入陽明。"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心、肝二經。"
③《本草匯言》:"入手太陰、少陰,足厥陰、少陰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清熱涼血藥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定驚,解毒。治傷寒溫疫熱入血分,驚狂,煩躁,譫妄,斑疹 ,發黃,吐血,衄血,下血,痛疽腫毒。
【用法用量】內服:磨汁或研末,1.5~3克;煎湯,2.5~10克;或人丸、散。外用:磨汁涂。
【用藥忌宜】
①《雷公炮炙論》:"婦人有妊勿服,能消治氣。"
②《本草經集注》:"松脂為之使。惡MIAO菌、雷丸。"
③《綱目》:"升麻為之使。惡烏頭、烏喙。"
④《本草經疏》:"痘瘡氣虛無大熱者不宜用;傷寒陰證發躁,不宜誤用。"
【用藥配伍】配石膏;清熱解毒;配黃連治療外感。
犀牛角
犀牛角(6張)
【炮制方法】犀角片:取犀角劈成瓣,置溫水中浸泡,撈出,鎊片,曬干。犀角粉:取犀角銼 粉,研成極細粉末。
①《雷公炮炙論》:"凡修治一切角,大忌鹽也。"
②《本草衍義》:"犀角尖,以磨服為佳,若在湯散,則屑之。"
【資源分布】
① 印度犀分布尼泊爾及印度北部。
② 爪哇犀分布爪哇。
③ 蘇門犀分布緬甸、泰國、馬來西亞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婆羅洲等地。
【參考出處】《神農本草經》,《唐本草》,《本草圖經》,《綱目》
【功效分類】清熱藥 清熱涼血藥
【相關藥品】犀角化毒丸
犀牛是受國際保護的珍稀瀕危動物,非洲犀角價格大約在650-1000一克不等,亞洲犀角價格更高,由于利益驅使被大肆捕殺,現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中國作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簽字國,從1993年起,國家禁止犀牛角(包括其任何可辯認部分和含其成份的藥品、工藝品等)貿易,并取消了犀牛角藥用標準,對出售、收購、運輸、攜帶和郵寄犀牛角的行為都要依法查處。
主要成分:
犀角的主要成分為角蛋白(Keratin)、膽固醇、磷酸鈣、碳酸鈣等.還含有其他蛋白質、肽類、游離氨基酸、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甾醇類等.犀角用熱水抽提,可得 2mg/g 的氨基酸,其中含絲氨酸、甘氨酸等約 20 種.水煎液又含乙醇胺。
黑犀
角呈圓錐形,自底部向上漸細,稍彎曲,長短不等,大者長達30厘米。表面為烏 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褐色。底部周邊有馬牙狀鋸齒,稱"馬牙邊",高約3厘米,表面 凹凸不平。"馬牙邊"向上之中部有縱紋及去凈的堅硬直刺,習稱"剛毛",有時并有裂紋 ;中部向上漸光滑,角尖端鈍圓發亮,并可見鬃眼狀圓點。角前面有一縱長凹溝,溝長約9 ~15 厘米,深約3厘米,習稱"天溝",其下相對的底盤上有一突出的高崗,崗長約6~7厘 米,高2~4厘米,習稱"地崗"。底盤較大,長圓形,前窄后寬,形如龜背,長13~20厘米 ,寬11~14厘米,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或灰黃色,底面凹入3~6厘米 ,習稱"窩子",并布滿鬃眼狀圓點,習稱"沙底"。角質堅硬,但從縱面劈開,均系順絲 ,無絞絲。鎊片呈灰白色,有芝麻花點或短線紡。氣微清香而不腥,味微咸。以色烏黑光亮 、完整無裂紋、沙底色灰黑、鬃眼大、氣清香者為佳。底盤色灰黑、特征不完全或不明顯者 質較次。[2]
犀角除上述品種外,作犀角使用者,尚有下列二種:
① 廣角:亦稱兕角、柱角或天馬角,為非洲產黑犀Rhinoceros nicornis L.或白犀R.simus Burchell的角。角形長,長可達60厘米左右,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上部稍彎,尖端細而稍扁。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 ,商品多漆成光亮的烏黑色。底盤圓形,窩子較淺,無天溝地崗及馬牙邊,有腥氣。亦有鋸 成規則小塊者,稱為"廣角瓣"。
② 小犀角:亦稱"蘑菇頭",為犀牛頂上的小角。長3~ 13厘米,色烏黑光亮,下半部色 較淺,多有裂紋,頂端圓形似小饅首。底盤圓形,直徑3~ 9厘米,"窩子"淺,"沙底"較 細。縱剖面絲絞粗,顯順紋,無絞絲,多灰黑色。鎊片多變曲。味稍濁。
犀牛角及其識別
白犀
犀牛角又分非洲犀牛角(又稱廣角)和亞洲犀牛角(又稱暹羅角)。(犀科除白犀指名亞種被列入CITES附錄Ⅱ之外,其余種全部列入CITES附錄Ⅰ。)
(一)廣角及其特征[3]
廣角取奇蹄目犀牛科的黑犀和白犀的角。又名天馬角、柱角、兕角。黑犀又稱非洲雙角犀,產于非洲東南部各國,白犀產于烏干達。根據國務院國辦發〔1993〕39號文件精神,廣角已禁止貿易。廣角呈圓錐形或長圓錐型,稍彎曲,長可達60cm,自底部向上漸細,中部較圓,尖端彎細而略扁,稍光滑。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表面較粗糙,有細裂紋。底部四周有粗毛,底盤圓形,稍凹入,有極細小的鬃眼。角質堅硬,不易劈開。縱剖面縱絲斷裂,牽連成絞絲。鎊片呈灰白色,夾有暗棕色短線紋,芝麻狀小點不明顯,質柔韌而不脆,入沸水中浸泡,無清香氣。
(二)暹羅角及其特征[3]
暹羅角取自犀牛科動物印度犀、
印度犀
爪哇犀、蘇門犀的角,又名犀角,進口時稱蛇角。印度犀又稱獨角犀。暹羅角在中國已有數千年應用歷史,根據國務院國辦發〔1993〕39號文件精神,已禁止貿易和藥用。暹羅角呈圓錐形,稍向后彎曲,長可達10cm~30cm。表面黑色。下部色漸淺呈灰棕色,近基部色更淺,有的近白色。中部有縱紋及未去凈的硬刺,習稱“剛毛”。上部光滑,并有細縱紋,頂端鈍圓。角前面有一縱溝,溝長9cm~15cm,深約3cm ,習稱“天溝”。基部寬大,周邊呈鈍齒狀,稱“馬牙邊”。底面長圓形,長13cm~20cm,寬11cm~14cm,凹入3cm~6cm,稱“窩子”,密布細孔,稱“砂底”,灰黑色或黑棕色,向外逐漸變淺,呈灰棕色至灰黃色,并有一條沿前后方向的崗狀隆起,習稱“地崗”,而廣角無“天溝”、“地崗”特征,暹羅角、廣角有很大區別。角質堅硬。可縱向劈開,縱剖面有明顯的縱粗絲,不斷裂,無牽連絞絲。鎊片卷曲不平,呈灰白色,夾有暗棕色芝麻小點或短線紋。置沸水中微浸后,氣微清香。
廣角和暹羅角化學成份均含角蛋白、肽類化合物、胍衍生物、甾醇類物質及無機物等。
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特征區別
一、犀牛角是長在鼻子上的,有單角和雙角。由于生長在頭部的中間,更接近圓形或大橢圓形;牛角是長在腦門向兩側分叉的,因牛腦門比較平(沒有人看見過大賁頭的牛吧?),因此牛角是扁的;
二、犀牛角生長特征具有“前溝后崗”的特點。什么是“前溝后崗”?犀牛角往角尖方向去,有一條凹下去
犀牛
的溝,是“前溝”,朝向牛尾巴。犀牛角往鼻子方向去,有一條凸出來的崗,是“后崗”,朝向上天。因為有這條崗,令犀牛角杯形器物的邊口,好象制造出犀牛角是扁形的感覺;
三、所有的牛角都具有的共性,就是“前實后空”,“前實”就是指向角尖去的地方是實心的;“后空”就是指向鼻子或腦門去的地方是空心的。牛齡越大,空心則越長,實心則越短;
四、又一條共性,所有的牛角都是有年輪的。所有角制品的橫截面的開裂都是圍繞著年輪綻開的。為什么在這條中只說了是所有角制品這個詞,也包括了象牙;
五、犀牛角的顏色不是單一的,靠近縱向中心一律是黑的,這是區分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顏色往往被染成古紅色,是為了達到仿古的效果。其實自然界中只有絕種的亞犀種群中才有紅色的角質。這里要說明,乾隆大爺都沒有機會看見過亞犀犀角。[4]
3古籍考證
編輯
蘇門答臘犀
出自《神農本草經》
①陶弘景:"(犀角)今出武陵、交州、寧州諸遠山。又有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縷 直上。凡犀見成物,皆被蒸煮,不堪入藥,惟生者為佳。雖曰屑片,亦是已煮炙,況用悄乎。又有光犀,其角甚長,文理亦似犀,不堪藥用耳。"
②《唐本草》:ZI 是雌犀,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俗謂斑犀,服用為上,然充藥不如雄 犀也。”
③《本草圖經》:"犀角,今出南海者為上,黔、蜀者次之。以文之粗細為貴賤,角之貴 者,皆有通天花文。文有倒插者,有正插者,有腰鼓插者。其倒插者一半以下通;正插者, 一半以上通;腰鼓插者,中斷不通;其類極多,足為奇異。波斯呼象牙為白暗,犀角為黑暗 ,言難識別也。凡犀入藥者,有黑、白二種,以黑者為勝,其角尖又勝。方書多言生犀,相 承謂未經水火中過者是。”
④《綱目》:"犀,有山犀、水犀、兕犀三種。又有毛犀似之。山犀居山林,人多得之。水犀出入水中,最為難得,并有二角,鼻角長而額角短。水犀皮有珠甲,而山犀無之。兕犀 即犀之者,亦沙犀,上不一角在頂,文理細膩,斑白分明,不可入藥。蓋牯角文大面角文 細也。犀角如魚子形,謂之粟紋,紋中有眼,謂之粟眼。黑中有黃花者為正透,黃中有黑花 者為倒透,花中復有花者為重透,并名通犀,乃上品也。花如椒豆斑者次之,烏犀純黑無花 者為下品。"
4化學成分
編輯
犀角主要成分為角蛋白(Keratin)。此外還含其他蛋白質、肽類及游離氨基酸、 胍衍生物(Guanidine derivatives)、甾醇類等。犀角角蛋白的組成氨基酸中,胱氨酸占8.7 %, 3種堿性氨基酸、精氨酸、賴氨酸、精氨酸。其分子數比值為1∶5∶12,因此它與羊毛、 牛角等相似,主要屬于優角蛋白(Eukeratin)。在醫療上常用價廉的水牛角以代犀角,因此促進了對于兩種角的成分研究。關于兩種 角的成分比較,可參考“水牛角”條。簡單地說,兩種角都含膽甾醇,但犀角尚含微量的其 他甾醇、堿性肽類的組成氨其酸,犀角有天冬氨酸,而水牛角無之。又犀角所含胍類較水牛角為少。犀角煎液,執行紙上電泳,在陽極側有比半胱氨酸略慢的茚三酮陽性點兩個,經水解后, 有半胱氨酸。又發現比半胱氨酸略慢的酸性氨基酸1種。犀角用熱水抽提,可得2毫克/克的氨基酸,中含絲氨酸、甘氨酸等約 20種酸。水煎液又含 乙醇胺。
5相關選方
編輯
① 治溫熱暑疫,痙厥昏狂,譫語發斑,舌色干光,或紫絳,或圓硬,或黑苔;
犀角的圖片
犀角的圖片(20張)
兼治痘瘄毒重,夾帶紫斑,暨痘疹后余毒內熾,口糜咽腐,目赤神煩:烏犀角尖(磨汁)、石菖蒲、黃芩各六兩,真懷生地(冷水洗凈浸透搗絞汁)、銀花(鮮者搗汁用尤良)各-斤,糞清、連翹各十兩,板藍根九兩,香豉八兩,元參七兩,花粉、紫草各四兩。各生曬研細(忌用火炒),以犀角、地黃汁、糞清和搗為丸(切勿加蜜,如難丸可將香豉煮爛),每重三錢。涼開水化服,日二次。小兒減半。如無糞清,可加人中黃四兩研丸。(《溫熱經緯》神犀丹)
② 治太陰溫病,神昏譫語者:犀角尖10克(沖磨),元參心15克,蓮子心2.5克,竹葉卷心10克,連喬心10克,連心麥冬15克。水煎服。(《溫病條辨》清宮湯)
③ 治傷寒熱毒內盛,身發赤斑:犀角(鎊)、麻黃(去根節)、石膏各50克,黃連(去須)1.5克,山梔子仁75克。上五味,粗搗篩,每服25克,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圣濟總錄》犀角湯)
④ 治急黃,心膈煩躁,眼目赤痛:犀角屑50克,茵陳100克,黃芩50克,梔子仁50克,川升麻50克,川芒硝100克。上藥,搗篩為散。每服20克,以水一中盞,又竹葉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圣惠方》犀角散)
⑤ 治傷寒及溫病,應發汗而不汗之內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盡,內余瘀血,面黃,大便黑。消瘀血:犀角50克,生地黃400克,芍藥150克,牡丹皮100克。上四味,細切,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千金方》犀角地黃湯)
⑥ 治吐血似鵝鴨肝,晝夜不止:犀角100克(鎊屑生用),桔梗100克(生用)。上二味,搗羅為散。暖酒調下10克。(《圣濟總錄》生犀散)
⑦ 治下痢鮮血:犀角(屑)、干地黃、地榆各100克。上三味,搗篩,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升,煎取五合,去滓,溫服之。(《古今錄驗方》)
⑧ 治小兒瘡疹[5] ,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澀,多渴,或赤斑點者:犀角(鎊)、甘草(炙)各25克,防風100克,黃芩25克。上為粗末。每服抄15克,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奇效良方》犀角散)
⑨ 治孩子驚癇不知人,迷悶、嚼舌、仰目者:犀角末5克,水二大合,服之。(《廣利方》)
⑩ 治小兒丹毒,遍身游走,風熱煩躁昏憤:牛蒡子(炒)、荊芥、防風、黃芩各5克,犀角25克,生甘草2.5克。水煎服。外用精牛肉切片貼之,干則另換。(《奇方類編》犀角消毒飲)
⑾ 治療熱病咽喉赤腫 口內生瘡 不能下食:犀牛角屑50克 川升麻50克 川大黃(銼碎 微炒)50克 馬牙硝25克 黃柏(銼)25克 黃芩50克.上藥搗篩為散 以水四大盞 煎至一大盞 去滓 入蜜三合相和 煎50克沸 放溫 徐徐含咽[6] .(《太平圣惠方》犀角煎)
6藥理作用
編輯
1.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a. 強心作用:10%犀角水煎劑對在位或離體蟾蜍心及離體兔心均有強心作用,能使心臟收縮力加強,振幅加大,心率增加,每分鐘輸出量增多.劑量加大,則使離體蟾蜍心臟表現強心作用后,很快就表現為中毒現象,最后停止于收縮期.犀角的熱浸液對因毛果蕓香堿而致功能衰弱的蛙心臟,有使心搏明顯加強,使之恢復原狀的作用.犀角的強心作用主要是由于直接興奮心肌的結果.
b. 對血管的作用:用10%的犀角煎劑對蟾蜍下肢血管灌流,在短時內見血流比正常減少,而后逐漸增加,超過了正常流量.提示其對下肢血管是先收縮而后擴張.
c. 對血壓的作用:犀角煎劑對麻醉犬、家兔靜脈注射,其血壓先上升,后下降,然后持續上升.其降壓作用
犀牛角
與迷走神經關系不大,其血壓先略升高而后下降的現象,可能和其先收縮血管而后擴張有關.當血壓恢復后又連續增高,可能是因其對心臟的興奮作用此時超過了血管擴張的作用或此時血管擴張作用已經消除的原因.
2. 解熱作用 犀角對大腸桿菌發熱之家兔無解熱作用.但有報道認為,靜脈注射犀角的生理鹽水浸煮液對大腸桿菌引起的發熱家兔,能使之體溫降至正常.對用溫熱刺激法或腎上腺素腦內注射引起發熱的家兔,靜脈或皮下注射犀角浸液無解熱作用.
3. 鎮驚作用 有報道認為,犀角有一定的定驚作用,其對中樞神經的作用點可能主要是在脊髓.實驗證明:用犀角混懸劑給小鼠灌胃(3g/kg 體重),連續三天,對戊四氮和咖啡因的作用無明顯影響,但對士的寧的作用,似可延長反應的潛伏期和動物生存時間,動物反應率和死亡率也有所下降,同時可延長戊巴比妥鈉組動物的睡眠時間.
4. 其他作用 對健康家兔靜脈注射犀角注射液,能使之白細胞總數呈短暫的急劇下降后,出現持續較長時間的上升.亦能使凝血時間縮短,血小板數增加.
犀角生理鹽水浸煮液靜脈注射,對離體兔腸和子宮有興奮作用;對兔眼有輕度的擴瞳作用.
犀角煎劑在體內、體外對葡萄球菌均無抑制作用.
7保護現狀
編輯
犀牛的最大、唯一威脅是人類。由于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濟利益。在中國大陸、臺灣、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犀牛角被制成傳統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征;在也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制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
在整個80年代,許多盜獵者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數量因此而銳減。從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亞黑犀牛倒在了盜獵者的槍下,數量從3000減到100只。由于市場日漸興旺,犀牛總是會處于盜獵的威脅之下。雖然非洲和東南亞的各國已經非常重視起了這個問題,并且采取和施行了嚴密的保護措施,但每年,仍然有不少偷獵者在無情地殺害著它們,其中最嚴重的兩種就當屬白犀和黑犀了。特別是近些年,犀牛角在黑市的價格不斷上漲,使得偷獵者捕殺犀牛的欲望和速度瘋狂提升。為了挽救面臨絕種的犀牛,1973年白犀牛和亞洲三種犀牛都被列入《國際野生物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中。黑犀牛直到1977年才被列入。這些行動雖然終結了各國世面上對犀牛的合法交易,但是黑市交易卻變得興旺起來。甚至在近
幾年黑市犀牛角的價格竟然炒到了幾十萬人民幣一只。其中,目前被偷獵最為嚴重的兩種犀牛就當屬白犀和黑犀了,。特別是2011年,南非自然保護區一年居然有488頭白犀慘遭殺害,在今年上半年就被捕殺了500多頭,合計兩年內白犀牛被獵殺總共超過1000頭。1993年,中國政府頒布禁令,禁止使用犀牛角。中國境內現在雖然已經沒有了野生的犀牛(中國的最后一只犀牛于1922年因人類獵殺滅絕),因此沒有犀牛種類被列為國家級保護動物。但是作為《國際野生貿易公約》的成員國之一,中國始終支持禁止任何犀牛制品交易的禁令。
*決不購買任(ren)何由犀(xi)牛(niu)(niu)(niu)制成的(de)產(chan)品,包括(kuo)犀(xi)牛(niu)(niu)(niu)角(jiao)制作的(de)藥(yao)材(cai)和(he)(he)雕刻品*使(shi)(shi)用替代(dai)品:水牛(niu)(niu)(niu)角(jiao)的(de)化學成分與犀(xi)牛(niu)(niu)(niu)角(jiao)一樣,有同樣的(de)療效。阿司匹林等人工合成藥(yao)物也已(yi)經被廣(guang)泛地使(shi)(shi)用*告訴(su)朋(peng)友(you)和(he)(he)家人犀(xi)牛(niu)(niu)(niu)生存的(de)威脅(xie)*減少使(shi)(shi)用;鼓(gu)勵(li)再利(li)用,循(xun)環利(li)用*適當處理化學制品和(he)(he)其他(ta)垃圾,不要(yao)造成污(wu)染*在我(wo)們的(de)“全球(qiu)野生動(dong)物保護誓言”上(shang)簽名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31427.html.
聲明: 我(wo)們(men)(men)致力(li)于保護作者版(ban)權,注(zhu)重(zhong)分(fen)享,被刊用(yong)文章因無(wu)法(fa)核(he)實(shi)(shi)真實(shi)(shi)出處,未能(neng)及時(shi)(shi)與(yu)(yu)作者取得聯系,或有(you)版(ban)權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guan)(guan)理員,我(wo)們(men)(men)會立即(ji)處理,本站部分(fen)文字與(yu)(yu)圖片資(zi)源來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duo)信息之目的,若(ruo)有(you)來源標(biao)注(zhu)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合法(fa)權益,請(qing)立即(ji)通(tong)知我(wo)們(men)(men)(管(guan)(guan)理員郵箱(xiang):),情(qing)況屬(shu)實(shi)(shi),我(wo)們(men)(men)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tong)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yi)篇: 獨活煮散
下一篇: 獨活秦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