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 : 淡豆豉10粒(li)(li) 巴(ba)豆1粒(li)(li)(略去(qu)油)
制法 : 上藥研勻如泥,丸如粟(su)米大(da)。
功能主治 : 主(zhu)小兒一二(er)歲,面色萎(wei)黃,不進飲食,腹脹如鼓,或青(qing)筋顯露,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 每服(fu)10丸,生(sheng)姜湯送下。不拘(ju)時(shi)服(fu)。
備注 : 原書云:藥(yao)后“下魚(yu)凍汁,病根(gen)除矣,急與(yu)補脾。”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七九
1
制肝安胃法
(《臨證指南醫案·木乘土門·朱案》)
【主治】肝乘于胃,其氣沖逆。嘔吐不食,或吞酸,痞脹,眩暈,不食,胃痛,頭巔痛,吐蛔,脈左弦右弱等。
【處方】人參9g,白茯苓9g,烏梅9g,白芍9g,黃連3g,川楝子6g,淡干姜6g,川椒3g,清半夏9g。
【加減】脈右堅有力,體不虛者,去人參、茯苓;吐酸水、脘痛者,加吳萸;脈微細,陽傷者,去黃連、川楝子,加淡附片;泄瀉者,去黃連、川楝子、川椒,加白術、木瓜、荷葉、甘草。
【體會】《內經》稱“陽明為闔”,闔則無可乘之隙。若陽明之虛,空洞若谷而不闔,則厥陰風木得以乘之,使胃失降下之性、消化之職,則嘔吐、不食、疼痛等病皆作。方中人參、茯苓補其胃,烏梅、白芍制其肝;肝寄相火,黃連、川楝子之苦以降火,得姜椒之辛熱,成苦與辛合,能降能通,再入半夏以止嘔吐。凡肝乘其胃與肝強胃弱所引起諸病,以此法加減,皆可立效。葉氏論烏梅,有云:“梅占先春,花發最早,得少陽生氣,非酸斂之收藥,得連、楝苦寒,《內經》所謂酸苦泄熱也。”余每用于病后不食而兼有熱象者恒效。
2
平肝和胃法
(《未刻本葉氏醫案》)
【主治】肝木犯胃。脘中脹痛,嘔逆,或兼痰氣不食者。
【處方】黃連5g,淡吳萸2.4g,清半夏9g,白茯苓9g,廣橘紅6g,生姜汁2匙。
【加減】脈虛不食者,加人參;胃中寒痛者,去黃連,加高良姜;脈弦,痛在少腹者,去黃連,加青皮、小茴香;肝火盛者,去橘紅,加川楝子。
【體會】此辛通苦降之法,吳萸平其肝,夏、苓、姜、橘和其胃,正合苦與辛合,能降能通,通則不痛,降則不嘔,使肝氣得平,胃氣得和,自然肝胃調和而痊。
3
鎮肝扶胃法
(《臨證指南醫案·噫噯門·王案》)
【主治】肝風扇動,上擾于胃。泛吐涎沫,噫氣,不食或口耳牽引者。
【處方】旋覆花9g,代赭石12g,人參9g,茯苓9g,姜半夏9g,生姜3片。
【加減】呃逆者,去旋覆花,加丁香皮、干柿蒂;便溏,吐食者,去旋覆花,加白術。
【體會】此仲景旋覆代赭湯之加減法,去甘草、大棗之守中,加茯苓之淡滲,即參苓通補其胃,旋覆散結下氣,代赭重鎮逆氣,佐小半夏湯止嘔和胃。蓋胃性原屬下降,反逆而上者,肝乘故也。丹溪云:“上升之氣,多從肝出。”因肝氣升逆,致胃腑不降。張錫純以為,“赭石,為赤鐵礦之石,系三氧化二鐵,用以制肝鎮逆也”。
4
緩肝益胃法
(《臨證指南醫案·肝風門·胡案》)
【主治】肝虛胃弱或病后體虛,胃納不旺。
【處方】人參9g,茯神9g,炙甘草6g,生谷芽9g,木瓜9g,南棗3枚。
【加減】胃陰虛口干者,加原麥冬;胃虛肝乘,久瀉不食者,去南棗,加烏梅、炒菟絲子;兼肝火,頭痛,目赤者,去南棗、谷芽,加丹皮、桑葉。
【體會】肝為剛臟,其性急躁,又為風木之臟,最易犯胃。此法用參苓益胃,佐南棗純甘之味以養胃體,谷芽鼓舞胃氣,以理胃之用;胃之賊者為肝,故用木瓜之酸以泄肝;入甘草以調和諸藥,共成緩肝益胃之效。《內經》稱:“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全劑南棗、甘草得甘味最厚,不特養胃補虛,且可緩肝之急,用于虛人病后,胃氣不醒者,最為合適。
5
泄肝扶脾法
(《臨證指南醫案·泄瀉門·徐案》)
【主治】肝強脾弱。脘腹脹痛,腹鳴泄瀉,或腸風久泄,清晨瘕泄等。
【處方】人參9g,炒白術9g,白茯苓9g,炙甘草2.4g,大烏梅9g,宣木瓜12g。
【加減】晨起泄瀉者,加炒菟絲子;脘腹寒脹者,去烏梅、甘草,加陳皮、厚樸、附子;兼肝火寢食不適者,去木瓜、烏梅,加丹皮、桑葉;脘腹脹痛,嘔吐者,去烏梅、木瓜,加吳萸、白芍。
【體會】脾虛則清氣不升而瀉,肝風乘之則腹鳴、脹痛。法取四君子湯以扶脾,加烏梅、木瓜以泄肝,肝得泄而脾始可扶,即東垣謂“治脾胃必先治肝”之義。
6
肝胃同治法
(《未刻本葉氏醫案》)
【主治】肝陰不足。胃納衰減,或兼頭暈欲吐,脈弦而澀。
【處方】制首烏9g,枸杞子9g,刺蒺藜9g,桑椹子9g,穞豆衣6g,白茯神9g,南棗3枚。
【加減】嘔吐者,加紫石英;頭痛者,加黃菊花;肝虛目花者,去穞豆衣、南棗,加石決明、白菊花。
【體會】此方制首烏、枸杞子、桑椹子味甘多液以養肝,刺蒺藜、穞豆衣平肝息風以理肝,茯苓行陽入胃,南棗甘潤安中。肝為剛臟,其陰易虧,胃為陽土,亦宜柔潤,今肝得養而胃亦同養,一方兩利,故名同治。
7
肝脾同治法
(《三家醫案合刻·葉天士醫案》)
【主治】面萎黃少澤,納食不旺,每交春夏陽升,情志不適必吐血,脈弦促而芤。
【處方】人參9g,茯神9g,炙甘草3g,當歸身6g,白芍6g,炒棗仁9g,遠志6g,桂圓肉6g。
【體會】肝藏血,脾統血。其肝郁脾虛之體,每當春時陽氣升騰,復因郁怒,則五志之火內動,氣機悖逆,脾土受戕,肝脾藏統失司而吐血。法當肝脾兩調,取歸脾湯去芪、術、木香諸剛性動藥,加白芍以和肝脾之陰,俾臟陰充復,陽不妄升,其血自止,所謂“急宜培養中宮,中流砥柱,風陽不得上越,而血可止矣”。觀葉氏用藥,凡中氣衰微,飲食減少者,每用甘溫守中、補中之法,深得仲景之旨。
8
清肝息風法
(《臨證指南醫案·肝風門·梁案》)
【主治】熱耗臟陰,肝風內動。神識憤憒,或手足瘛疭,或頭痛不止,或頭目昏眩等。
【處方】石決明30g,鉤藤18g,生地18g,羚羊角6g,桑葉6g,黃菊花9g。
【加減】神識昏迷不醒者,去生地,加犀角(水牛角代)、鮮菖蒲、郁金;兼痰者,加膽南星、竹瀝;脈弦,頭脹,耳鳴,顴熱者,去羚羊角、菊花、鉤藤,加夏枯草、石斛、茯神。
【體會】肝為風木之臟,主動,主升。升動無制則神明被擾,頭目昏眩,甚則神識不清。方用羚羊角、鉤藤清肝止痙,石決明介類潛陽,菊花、桑葉平肝息風,生地滋陰增液,合而共成清肝息風,滋陰潛陽之效。
9
潛陽息風法
(《種福堂公選良方·續醫案》)
【主治】臟陰虧損,陽化內風,上實下虛。頭暈,耳鳴,肉,肢麻,身若浮云,腳步如懸等。
【處方】大熟地120g,龜甲90g,左牡蠣90g,山萸肉60g,五味子30g,白茯神60g,靈磁石30g,青鹽15g,牛膝90g。
上九味蜜丸,或山藥糊為丸,如梧子大。
【加減】胃虛納差者,去山萸肉、磁石,加人參;遺精者,去磁石、青鹽、牛膝,加芡實、蓮子、金櫻子。
【體會】腎主水,藏精,肝賴腎水以涵養,遂其生發條達之性。若腎精虧損,腎水不足,則肝失涵養,而致肝陽上亢,虛風內動,上蒙清竅,諸病乃生。《內經》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今陰液虧乏而不與陽平,則陽失依戀,不與陰秘。陽主動,動則升騰上擾,遂成下虛上實之病。上實者,風陽鼓動,頭旋、耳鳴、煩躁不安、肢麻、汗泄,甚則昏蒙、痙厥等癥頻起;下虛者,少陰之陰既竭,厥陰之陽竊發是也。故葉氏云:“但身中陽化內風,非發散可解,非沉寒可清,與六氣火風迥異。”誠為精確不磨之論。治法取靜以制動,加以潛陽,用熟地滋少陰之水,萸味酸以收之,龜牡介以潛之,磁石重以鎮之,青鹽潤下,牛膝下行,全料陰藥,慮其呆滯,入茯神淡滲行陽,走而不守,以斡旋陰陽和洽之效,臟陰虧損,非旦夕可復,故取丸方緩圖。
10
柔肝息風法
(《未刻本葉氏醫案》)
【主治】肝陰虧損,內風擾動。頭目不清,眩暈,或心悸,脘痹,咽阻,筋惕,肌麻,心煩,不寐,牙痛,脈左數右虛等。
【處方】大生地18g,阿膠9g,牡蠣12g,白芍9g,天冬9g,茯神9g。
【加減】中虛者,加甘草、紅棗;不寐者,去白芍,加雞子黃;喉癢,干咳者,去白芍、牡蠣,加沙參、麥冬。
【體會】肝臟內寄相火,體陰而用陽,于卦為“震”,一陽下蓄,稟少陽春生之性。若陰液枯少,陽失依附,則動而生風,此風上冒清竅則眩暈、耳鳴,甚則狀如中厥,舌喑難言;游行擾絡,則吐血、衄血,變幻多端,勃然而至。方用生地、阿膠柔潤養肝,牡蠣、白芍咸酸息風,天冬生上下之津,茯苓理陰陽之位,方雖平淡,功效頗偉。
11
和血祛風法
(《臨證指南醫案·頭風門·王案》)
【主治】血虛之體,頭風疼痛,遇寒而發。
【處方】大川芎3g,當歸身9g,白芍9g,刺蒺藜9g,青桑枝一尺。
【加減】嘔吐者,加茯苓、半夏;目痛昏赤者,去川芎,加菊花、鉤藤。
【體會】厥陰風木,須陰血以濡養,如血液空虛,則剛燥生風,是宜和血養血為主。“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故當取當歸、白芍以養血,川芎以和血,刺蒺藜、桑枝以祛風,使血和風平,頭痛自解。
12
養肝祛風法
(《臨證指南醫案·中風門·錢案》)
【主治】中風。肢體偏枯在左,血虛不榮筋骨,內風襲絡,脈左緩大。
【處方】制首烏120g(烘),枸杞子60g(去蒂),當歸身60g,懷牛膝60g(蒸),明天麻60g(面煨),三角胡麻60g(打碎水洗十次,烘),黃菊花90g(水煎汁),川石斛120g(水煎汁),小黑豆衣120g(水煎汁)。
用三汁膏加蜜為丸,丸極細,每服12g,開水送。
【加減】肝虛風動上巔,頭目不清者,去三角胡麻、天麻、當歸身;血虛風動,左臂木痛引肩者,去石斛、牛膝、黑豆衣、天麻,加柏子仁、刺蒺藜、桑枝。
【體會】肝藏血,血榮筋。今血虛液枯,不能涵養肝木,內風襲絡,血不榮筋,筋乃拘急而肢體偏枯,故與外風無關。方取杞子、首烏以養肝,歸身、胡麻以養血,天麻、黑豆衣、菊花以息風,石斛滋陽明津液以溉四肢,牛膝強壯筋骨且制升動。營虛弱體,非湯劑可滌可攻,用丸劑緩圖,取漸養漸痊之義。其制法三汁為丸極細,皆寓精意。
中風偏癱不必拘泥于“右癱屬氣虛,左癱屬血虛”,臨床應據脈癥,辨明陰虛或陽虛。若陰虛筋脈拘急,肢體不用者,則用此法;若陽虛肢體緩疭不收者,則宜補氣活血,通絡祛風,每用補陽還五湯,療效較佳。倘配合針灸、推拿、理療等法,可顯著增強療效,縮短病程。
13
甘緩和肝法
(《臨證指南醫案·驚門·陳案》)
【主治】臟躁證。悲傷哭泣,象如神靈所作,或面色青白,入夜顴赤,頭蒙,耳響,舌心干而不飲,或驚惕少寐,心悸不安,或驚恐畏怯等。
【處方】淮小麥30g,甘草9g,大棗6枚,炒棗仁18g,白芍9g。
【加減】驚恐、畏怯者,去白芍,加龍骨、牡蠣;肝風頭暈甚者,去棗仁,加生地、阿膠、牡蠣;營虛多汗,寒熱,腹痛者,去棗仁,加當歸。
【體會】愚見中醫學所稱之肝臟,非指實質之肝臟而言,乃主要指現代醫學之神經系統。《內經》云:“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若肝膽非指神經系統,何以有計謀、思慮及是非決斷等意識?其他如《內經》中“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在志為怒,怒傷肝”,等等,皆言及神經之生理或病理。因此,中醫學從肝辨證治療神經系統疾病,有其科學的一面。臟躁證,類似歇斯底里,中醫輒謂因情志抑郁或思慮過度,心肝陰受損,致臟陰不足而成,仲景立甘麥大棗湯治之。《內經》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方中取甘草甘緩和中,緩其急迫緊張之勢;小麥甘涼之性,寧心火以養肝陰;大棗甘而多液,滋補脾營;葉氏加入棗仁、白芍以增強養陰安神之力。全劑合成甘緩之性,有和肝、緩肝的解急之效。但非急驟見功,須多服為佳。此方葉案變化極多,余遵而用之,治驗多人。
14
甘酸養肝法
(《古今醫案按·癲狂門》)
【主治】操持太過,謀慮不決,肝陰膽汁兩耗,陽陰脈空風動。癲狂病,手足牽掣搐掉,掣掉作則心明,掣掉止則神昏。
【處方】白芍9g,山萸肉9g,白石英18g,淮小麥18g,南棗18g,炙甘草3g。
【加減】產后液傷,絡虛風動,忽然腰腹大痛,或攢膝跗足底,或引脅肩胛,甚則嘔吐者,去萸肉、石英,加阿膠、生地;營陰耗損,神煩心悸,頭暈者,去石英、萸肉,加柏子仁、茯神。
【體會】葉言操持太過,謀慮不決,乃遵《素問·靈蘭秘典論》中“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之說推論病原。陽陰脈空風動,系引《難經·二十九難》中“陰為病,陽緩而陰急;陽為病,陰緩而陽急”之論推求病機。蓋肝膽液耗,腎陰亦傷,而陰為足少陰腎經之別脈,陽為足太陽膀胱經之別脈,足少陰與足太陽互為表里,故陰陽脈亦因之而空虛。陰陽脈主濡目養筋以司運動,今脈氣空虛,肝膽風陽乘虛而襲,則掣掉作而心明;“風者,善行而數變”,肝膽風陽乘太陽經脈之虛,上入于腦,則掣掉止而神昏。然萬變不離其宗,本病總屬臟陰虧損,內風游動所致。故取甘麥大棗湯潤燥緩急,萸肉、白芍涵肝斂陰,石英溫潤鎮沖,合成酸甘化陰之法。俾臟陰復,營血足,脈充盈,風自息,則癲疾解。
甘緩和肝法去棗仁,加萸肉、石英,即甘酸養肝法。前為甘緩,此屬甘酸,主方雖同,稍予加減,法則即變。細讀葉案,大有“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之感。
15
溫腎涼肝法
(《公福堂種選良方·續醫案》)
【主治】下虛上實體質,內風陡發,忽然口頰斜,耳竅無聞。
【處方】大熟地18g,龜甲12g,枸杞子9g,淡蓯蓉9g,五味子9g,粉丹皮6g,天門冬9g,川石斛9g,磁石15g,甘菊花6g。
【加減】肝腎精虛,足痿難行者,去五味、丹皮、石斛、菊花,加牛膝、巴戟、當歸、虎骨(現多用牛、豬骨代)。
【體會】觀葉氏治肝腎大法,凡肝腎之陰皆虛者,如《臨證指南醫案·肝風門》云:“大凡肝腎宜潤宜涼,龍相寧,則水源生矣。”此為論其常,如乙癸同治等方即是。然又有陰損及陽之病,腎主水火之司,下元空虛,不獨腎陰之一者而已,其腎陽亦多有衰弱不振者。仲景有腎氣丸之設,而桂附氣味雄烈,精血虛涸之體能免辛熱劫液之弊耶?況內風陽動,剛熱更可助陽,能無意外之慮乎?故葉氏凡遇腎虛不能涵肝,肝陽化風震動者,有溫養腎精,佐以涼肝之法。《葉氏醫案存真》中又云:“腎中內寓真火,宜溫,肝木相火宜涼,凡益腎取乎溫養,必佐涼肝以監制,方無偏黨。”此番議論,精確不磨,是常法外之又一法也。
方中熟地、龜甲以益陰填下,蓯蓉、枸杞以溫養真火,丹皮、菊花以涼肝,石斛、天冬以生津,五味子斂納于下,靈磁石重鎮于上,以制陽氣上升也。
16
固攝平肝法
(《種福堂公選良方·續醫案》)
【主治】脈動如數,按之不鼓,便血日久,吸促如喘,心悸,耳鳴;或脈細,悠悠頭巔疼痛,自利兼血,汗出淋漓,不渴,昏倦如寐,舌紫絳等。
【處方】禹余糧12g,赤石脂12g,人參9g,五味子9g,山萸肉9g,宣木瓜9g,菟絲子餅為丸。
【加減】舌紫絳,頭痛者,去萸肉、菟絲子,加炙甘草。
【體會】此固攝少陰兼平肝風之法從仲景桃花湯化出。桃花湯為治少陰陽虛,填塞陽明之法,今變化為治少陰液虛風動之方。其意謂便血日久,脂液暗耗,肝腎之陰必傷,肝陰耗則風陽越,腎陰竭則關閘撤,然胃腑以通為補,而關門不固,焉有平期?是出其通權達變之治,用以固胃關即是攝少陰。方義見葉氏自注:“李先知曰:‘下焦有病人難會,須用余糧、赤石脂。’以土屬外剛內柔,味酸質厚,能填陽明空漏;人參益氣生津,合木瓜以入胃,萸味酸收,斂液固陰,以息肝風。蓋陽明陽土,宜濟以柔,不用剛燥,慮其劫液耳。”剖析甚詳,毋庸再贅。
17
清肝瀉火法
(《臨證指南醫案·肝火門·葛案》)
【主治】肝經郁火,嗔怒致傷,木火上升。咽痛不寐,或目赤,頰腫,耳鳴,脈象弦數。
【處方】粉丹皮6g,冬桑葉6g,黑山梔9g,鉤藤9g,夏枯草9g。
【加減】不寐者,去夏枯草,加半夏、茯神;耳下腫,有核者,加川貝、牡蠣;胸脘微痛者,去夏枯草,加菊花;口苦,熱盛者,加龍膽草;肝火郁胃,胸痞,脘嘈者,去鉤藤、夏枯草,加石決明、細生地、三角胡麻。
【體會】此為治肝經郁火,肝陰未傷之證。肝為將軍之官,風木之臟,內寄相火。凡五志七情之動,悉從火化,火從其類,故肝火之病極多;火性炎上,而頭為至高之位,每受其累。因火自風發,用桑葉、鉤藤清肝息風,佐夏枯草兼散郁結;丹皮泄肝涼血,梔子導火下行。合之共奏清肝瀉火,消風散腫之效。
18
疏肝解郁法
(《臨證指南醫案·調經門·華案》)
【主治】肝經氣郁。脅痛寒熱,脈弦澀而虛或婦人氣郁,月經不調。
【處方】柴胡9g,白芍9g,當歸9g,郁金6g,香附6g,茯苓9g。
【加減】氣滯脅肋脹痛者,去當歸、白芍,加青皮、橘葉;氣血熱者,加山梔、丹皮。
【體會】此法即逍遙散加減,逍遙散從肝脾兩調立法,治因郁致損,土木交傷之病。今肝氣郁結,脾氣無傷,則宜減健脾守中之白術、甘草,加郁金、香附以理肝氣,氣得暢而郁亦解矣;理氣血藥中,柴胡微升,以引少陽生氣,使肝木條達,遂其曲直之性。若內熱外熱盛者,加丹皮解肌熱,焦梔清內熱,是取加味逍遙之義。
19
泄肝止痛法
(《未刻本葉氏醫案》)
【主治】肝郁不疏,脘腹疼痛,時或嘔逆,脈弦口苦,或脘悶,吞酸,不食等。
【處方】川楝子6g,淡吳萸3g,生香附6g,小青皮5g,延胡索9g,川黃連3g。
【加減】兼寒者,去黃連,加桂枝、川椒;痰濁上逆者,去黃連,加半夏、茯苓。
【體會】肝藏血,主疏泄。肝郁則經氣不利,脅肋疼痛;由郁生熱而犯胃,則脘痛、嘔吐、吞酸、不食、舌紅苔黃、脈弦。《內經》云,“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皆屬于熱”。故治宜泄肝以止痛。川楝、延胡為金鈴子散,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為治熱厥心痛佳劑;川連、吳萸為左金丸,苦辛化濁,通降清熱;再以香附、青皮疏理肝氣;蓋肝為剛臟,內寄相火,相火動則君火亦無有不動,法用川楝平相火,黃連平君火,二火寧,痛可止。
20
息風祛痰法
(《臨證指南醫案·痰門·張案》)
【主治】虛風震動,濕痰壅盛。頭暈,肢麻,胸悶氣窒。
【處方】明天麻5g,刺蒺藜9g,鉤藤9g,白茯苓9g,清半夏9g,廣橘紅5g。
【加減】熱痰阻咽,咯吐不利者,去半夏、橘紅,加川貝,竹瀝;痰火頭痛者,加山梔、菊花;胸悶,惡寒者,加桂枝。
【體會】清陽不旋,濕痰生;內風日沸,眩暈起。丹溪有“無痰不作眩”之謂。濕痰治法,首推二陳,今減甘草之守中助濕,欲其流利之速,加天麻、鉤藤以平肝息風,共為風痰兩解之治。此法與半夏白術天麻湯都治風痰眩暈。對比之下,此法以平肝息風為主,佐以化痰,宜于肝風挾痰上冒之證;后方以運脾燥濕為主,兼以息風,宜于痰濁上擾,引動肝風之證。組方側重不同,應證亦各有別。
21
宣泄肝火法
(《臨證指南醫案·木乘土門·張案》)
【主治】因郁悒強飲,木火犯胃,胃氣不得下行所致納谷脘中噎梗,脈小弦。
【處方】淡豆豉9g,黑山梔9g,廣郁金9g,川黃連5g,淡竹茹9g,清半夏6g,粉丹皮9g,生姜3片。
【加減】氣火上郁,脘中窒痛,嘔涎者,去丹皮、黃連,加瓜蔞皮、杏仁;因郁怒而致心胸及背痛甚,至氣阻咽喉,呼吸有聲,吐涎沫,又不熱渴者,去連、夏、丹、姜、茹,加瓜蔞皮、杏仁、枇杷葉;脈數,按之澀,腹痛,嘔吐,痧穢格拒者,去郁、連、茹、丹、姜,加豆蔻、桔梗、廣皮;舌黃,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者,去連、茹、夏、丹、姜,加杏仁、枇杷葉、瓜蔞皮。
【體會】此為苦辛泄降,以宣泄肝火之法。用梔子豉湯加郁金以宣上焦肺氣;用黃連之苦降,生姜、半夏之辛開,丹皮佐梔子以瀉火涼肝;竹茹佐豆豉以和胃氣。觀葉氏梔子豉湯之運用,凡上中兩焦氣結熱郁之病,皆可以此方加減治之。既可用于外感病,如風溫、暑溫、濕溫等,又可用于雜病,如眩暈、脘痞、胃痛、嘔吐、吐血等。每加入微苦微辛之藥,意取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如杏仁、瓜蔞皮、郁金、豆蔻、橘紅、枳殼之類,應用極廣,細閱原書可知。
22
瀉火寧心法
(《臨證指南醫案·癲癇門·葉案》)
【主治】五志陽升,熱冒頭巔,神識如蒙,或不寐,驚狂初起等。
【處方】生地30g,龍膽草6g,蘆薈6g,木通6g,黑山梔10g,丹參12g,青黛3g,薄荷葉15g。
【加減】痰多,苔膩者,加膽南星、橘紅;大便秘結者,兼服當歸龍薈丸。
【體會】肝臟內寄相火,在志為怒。因惱怒驚恐,相火竊發,上擾神明,則夜不入寐,神識昏蒙,語言時昏時清,現代醫學稱歇斯底里發作。初起宜瀉火安神,法取河間當歸龍薈丸,去四黃、二香、當歸、神曲,加生地、丹參、薄荷。以膽草、蘆薈、青黛苦寒涼肝瀉火,山梔、木通導火下行;然瀉火必須補水,故入生地以滋腎,丹參以寧心;妙在稍加薄荷一味,有輕散上達之功,免諸藥苦寒沉滯之弊。葉氏云:“今以陽逆狂亂,非苦藥之降,未能清爽其神識也。”此法意在苦寒直降,使上擾之肝火得以下瀉,精神乃可復常。凡癲狂初起,投以此法,屢試屢效。
上(shang)述治(zhi)(zhi)肝(gan)(gan)二(er)十二(er)法(fa),以(yi)(yi)見葉氏(shi)治(zhi)(zhi)肝(gan)(gan)妙用(yong)之一斑(ban)。是(shi)以(yi)(yi)治(zhi)(zhi)肝(gan)(gan)之法(fa)紛繁(fan),而于治(zhi)(zhi)療雜病為(wei)尤多也。昔王(wang)旭高生于葉氏(shi)之后,所著《西溪書(shu)屋夜話錄(lu)》闡明肝(gan)(gan)病治(zhi)(zhi)法(fa),較為(wei)詳盡。王(wang)氏(shi)歸(gui)納為(wei)肝(gan)(gan)氣、肝(gan)(gan)風(feng)、肝(gan)(gan)火三者(zhe)立言(yan),其實乃采(cai)葉氏(shi)之法(fa),加以(yi)(yi)歸(gui)納發揮而已
常用中成藥
一、解表藥
1、辛溫解表類 通宣理肺丸 川芎茶調散 參蘇丸 午時茶沖劑 九味羌活丸 小青龍合劑
2、辛涼解 表類 銀翹解毒丸 羚翹解毒丸 感冒退熱沖劑 桑菊感冒片 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類 小兒回春丸 透表回春丸 小兒羚羊散 蘇解散
4、表里雙解類 防風通圣丸 葛根芩連片 清眩丸 雙解香蘇丸 升降散 普濟散
5、解表消食類 小兒至寶錠 妙靈丸 小兒百壽丹 消食蘇風丸 甘露茶
二、清熱藥
1、清熱瀉火類 上清丸 牛黃上清丸 黃連羊肝丸 明目上清丸 龍膽瀉肝丸 清胃黃連丸 夏枯草丸 梔子金花丸 撥云退翳丸
2、清熱燥濕類 連香沖劑 香連丸 香連化滯丸 苦參丸 歸參丸 四妙丸 金雞沖劑 五茶花 白帶丸
3、清熱解毒類 銀黃注射液 三黃丸 黃連上清丸 牛黃解毒丸(片) 清熱解毒丸 抗病毒沖劑 清熱解毒口服液 新癀片 牛黃噙化丸 六神丸 西黃丸 紫金錠 喉癥丸
4、清熱涼血類 紫草丸 復方大青葉合劑 清熱涼血膏
5、清熱祛暑類 暑熱感冒沖劑 暑濕感冒沖劑 藿香正氣水 祛暑丸 暑正片 清暑益氣丸 六一散 冰霜梅蘇丸 溫六散 清涼沖劑 清暑解毒沖劑
三、瀉下藥
1、寒下類 大黃清胃丸 清寧片 四消丸 調胃承氣丸 通便靈沖劑 冰膈茶 當歸龍薈丸
2、溫下類 半硫丸 三物備急丸
3、潤下藥 麻仁丸 麻仁潤腸丸 五仁潤腸丸
四、溫里藥
1、溫中散寒類 溫中健脾丸 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黃芪建中丸
2、回陽救逆類 回陽救急丸 四逆注射液 參附注射液 3、溫經散寒類 溫經丸 虛寒胃痛沖劑 艾附暖宮丸
五、祛風濕藥
1、祛風散寒除濕類 木瓜丸 祛風舒筋丸 豹骨木瓜酒 蘄蛇藥酒 追風丸 疏風定痛丸 豨簡丸 老鸛草膏 風濕骨痛丸 活血狀筋丹 寒濕痹沖劑 瘀血痹沖劑 馮了性藥酒 風濕藥酒 追風透骨丸 祛風勝濕酒 骨刺消痛液
2、祛風清熱除濕類 濕熱痹沖劑 當歸拈痛丸
3、祛風除濕強筋壯骨類 獨活寄生丸 大活絡丹 通絡益心丹 祛風壯骨丸 國公酒 祛風木瓜酒 天麻祛風丸 參桂再造
丸 追風強腎酒 加味天麻丸 尪痹沖劑 山藥丸 五加皮酒 散風活絡丸
六、祛風利濕類
1、燥濕化濁藥 平胃散 香薷丸 小溫中丸 萆薢分清丸 六合定中丸 四正丸 香砂平胃沖劑 楂曲平胃丸 香砂和中丸 健胃散
2、滲濕利水類 五苓散 胃苓散 威喜丸 腎炎消腫丸 五皮丸
3、溫陽利水類 真武丸 濟生腎氣丸 慢腎寶液
4、清熱利濕類 三金片 五淋白濁散 利膽片 分清五淋丸 利膽排石片 三草沖劑 柴茵肝炎沖劑 肝得樂 護肝寧片 利膽排石沖劑 腎石通沖劑 琥珀消石沖劑
5、峻下逐水類 十棗丸 沉香消積丸 消水導滯丸 臌癥丸 舟車丸
七、消導藥
1、消積導滯類 保和丸 檳榔四消丸 大山楂丸 啟脾丸 香砂養胃丸 扶脾散 參術健脾丸 開胃健脾丸 木香順氣丸 山楂內消丸 越鞠保和丸 木香檳榔丸 沉香化滯丸 香砂枳術丸 腸胃舒郁丸 開胸順氣
丸 人參健脾丸 五積丸
2、消痞化積類 化積丸 消積丸 枳實消痞丸 阿魏化痞膏 爛積丸 娃娃安積散 小兒化積丸 消積萬靈丸 檳榔消痞散
沉香爛積丸 四消丸 五香丸 瀉積丸 化痞丸
八、化痰止咳平喘藥
1、燥濕化痰類 二陳丸 半夏止咳糖漿 千金化痰丸 杏蘇二陳丸 順氣止咳丸 杏蘇止咳沖劑 治咳川貝枇杷膏 橘紅痰咳沖劑
2、溫化寒痰類 蘇子降氣丸 射干麻黃丸 小青龍沖劑(糖漿) 麻黃止嗽丸 復方川貝精片 痰飲丸 半夏丸 消喘膏 川貝止咳露
3、清熱化痰類 瀉白丸 達肺丸 掃痰丸 貝羚散 急支糖漿 除痰降火丸到 除痰止嗽丸 指迷茯苓丸 川貝枇杷沖劑 羅漢果止咳沖劑 川貝清肺糖漿 蛇膽川貝枇杷膏 清肺化痰丸 清金止嗽丸 羚羊清肺丸 蛇膽陳皮末 蛇膽川貝散 橘紅丸 滌痰丸 小兒久嗽丸 小兒寧嗽丸
4、潤燥化痰類 百合固金丸 止嗽青果丸 寧嗽化痰丸 養陰清肺膏 養肺止嗽丸 潤肺膏 蛤蚧定喘丸 蛤蚧養肺丸 貝母二冬膏 川貝半夏液
5、止咳平喘類 解肌寧嗽丸 止嗽定喘片 川貝枇杷膏 氣喘膏藥 補腎防喘片 固腎定喘丸 麻杏止咳糖漿
6、化痰散結類 消瘰丸 消癭順氣散 礞石滾痰丸
7、化痰截瘧類 瘧疾丸 瘧疾半貝丸 瘧疾五品丸
九、理氣藥
1、舒肝行氣類 舒肝丸 越鞠丸 平肝丸 舒肝調氣丸 平肝
順氣丸 舒肝解郁丸 舒肝和胃丸 理氣舒心丸 氣滯胃痛沖劑 十香止痛丸 橘核丸 茴香橘核丸 寬胸舒氣化滯丸 復方延胡止痛片 橘核疝氣丸 胃安顆粒 五香丸 柴胡六君丸 舒肝健胃丸
2、理脾和胃類 香砂六君子丸 沉香化氣丸 檳榔順氣丸 消食順氣丸 寬胸利膈丸 良附丸 青果豉 生姜瀉心片 烏棗治胃片
十、活血藥
1、活血化瘀類 血府逐瘀丸 冠心片 冠心蘇合丸 脈絡通 玉楂沖劑 復方丹參片 復方當歸注射液 丹參注射液 復方丹參注射液 丹七片 復方紫參沖劑 元胡止痛片 失笑散 消栓再造丸 大黃蟄蟲丸 獨圣活血丸 田七花精 三七活血丸 腦得生丸 腦血栓片
2、活血調經類 調經丸 痛經丸 溫經丸 通經丸 定坤丹 保坤丹 當歸調經丸 婦科養坤丸 婦科養榮丸 益母草流浸膏 婦康寧片
婦珍片 婦科通經丸 通經甘露丸 調經化瘀丸 調經至寶丸 婦科回春丹 八珍益母丸 烏雞白鳳補精 烏雞白鳳丸 當歸養血丸 婦寧丸 嫦娥加麗丸 當歸紅棗沖劑 生化湯丸 益母片
3、活血消癥類 化癥回生丹 鱉甲煎丸 乳痞消片 散結靈片 桂枝茯苓丸
4、通經下乳類 生乳靈 下乳涌泉散 生乳糖漿 催乳丸 通乳沖劑
5、療傷止痛類 止痛紫金丹 跌打丸 跌打活血散 七厘散 三七片 三七
傷藥片 治傷消瘀丸 武力跌打丸 治傷跌打丸 接骨散 八厘散 跌打藥精 跌打油 益腎補骨液 伸筋丹
十一、止血藥
1、涼血止血類 八寶治紅丹 十灰散 四生丸 抗癆丸 荷葉丸 止紅腸澼丸 四紅丸 復方抗結核片 槐角丸 八寶止血藥墨 止血秘紅丹
2、化瘀止血類 止血丸 止血化瘀丹 震靈丸 失血奇效丸 3、收澀止血類 溯源丹 仙鶴草膏 濟生烏梅丸 止血散 杭州止血散
十二、驅蟲藥
化蟲丸 使君子丸 烏梅丸 烏梅安胃丸 肥兒丸 化蟲散 健兒素 小兒千金散 驅蟲片 囊蟲丸 絳礬丸
十三、安神藥
1、重鎮安神類 朱砂安神丸 磁朱丸 枕中丹 琥珀多寐丸 寧神定志丸 珍合靈片 朱珀寧神丹 清腦安神丸 瀉肝安神丸 安神定志丸 健腦安神丸 養陰鎮靜丸 琥珀安神丸
2、養心安神類 安神補心丸 養血安神片 天王補心丹 柏子養心丸 健腦丸 腦靈素片 定心丸 酸棗仁合劑 夜寧糖漿
安神糖漿 腦樂靜糖漿 腦震寧沖劑
十四、息風藥
1、祛風息風類 玉真散 牽正散 五虎追風散
2、清熱息風類 心腦靜 鎮驚膏 鎮驚定痙散 舒風保童丸 保兒安丸 救驚丸 保安鎮驚丸 壽嬰丸 清腦降壓丸 降血壓糖漿 牛黃清腦片 羅布麻葉沖劑 紫雪(散) 牛黃清心丸 再造丸
3、平肝息風類 腦立清 天麻琥珀丸 抑肝散 安宮降壓丸 天麻定眩片 天麻首烏片 天麻鉤藤沖劑 降壓丸 鎮心降壓丸 降壓延壽丸 菊明降壓丸 降壓袋泡茶 降壓養血沖劑 復方杜仲片 復方羊角沖劑
4、化痰息風類 天麻眩暈寧 山楂降壓丸 牛黃鎮驚丸 牛黃抱龍丸 猴棗
散 半夏天麻丸 小朱砂丸
十五、開竅藥
1、清熱開竅類 安宮牛黃丸 局方至寶丹 牛黃醒腦片 安腦牛黃片
2、溫通開竅類 蘇合香丸 蘇冰滴丸 冠心蘇合丸
十六、固澀藥
1、固表止汗類 玉屏風散 當歸六黃散 復芪止汗沖劑 柏子仁丸
2、澀腸止瀉類 瀉痢固腸丸 健脾止瀉靈糖漿 四神丸
3、澀精止遺類 鎖陽固精丸 桑螵蛸散 金鎖固精丸 縮泉丸 4、收澀止帶類 千金止帶丸 調經止帶丸 除濕白帶丸 十七、補益藥
1、補氣類 四君子丸 補中益氣丸 參苓白術丸 參芪膏 嬰兒健脾散 復方胎盤片
2、補血類 四物丸 雞血藤膏 阿膠補血膏 通脈養心丸 養血榮筋丸 歸參補血片 維血寧沖劑
3、氣血雙補類 人參歸脾丸 十全大補丸 八珍丸 更年樂 更年康片 生脈沖劑 參脈注射液 人參鹿茸片
4、補陰類 玉泉丸 六味地黃丸 壯腰強腎丸 石斛夜光丸 杞菊地黃丸 首烏片 知柏地黃丸 養陰清肺膏
5、補陽類 金匱腎氣丸 右歸丸 蛤蚧補腎丸 腎康寧片
6、陰陽并補類 三腎丸 參茸百補丸 鹿茸大補丸 龜鹿二仙丸 五子衍宗
丸 鍵腎壯腰丸
十八、外用藥
錫類散 冰硼散 如意金黃散 珍珠散 生肌玉紅膏 紫金錠 骨友靈檫劑 瘡瘍膏 金雞膏 清涼膏藥 生肌散 生肌八寶散 潤肌皮膚膏
檫癬藥水 一搽靈腳氣水 燙傷膏 燒傷膏 燒傷噴霧劑 凍傷未潰膏 保眼散 口腔潰瘍藥膜 雙料喉風散 常用中藥功效大全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利水消腫
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 助陽化氣
紫蘇:發汗解表 解魚蟹毒——行氣寬中 順氣安胎
生姜:發汗解表 解魚蟹毒——溫中止嘔 溫肺止咳
荊芥:發表散風——透疹消瘡 炒炭止血
防風:發表散風——勝濕止痛 止痙止瀉
白芷:散風寒濕 通竅止痛——燥濕止帶 消腫排膿
細辛:散風寒濕 通竅止痛——溫肺化飲
蒼耳子:散風寒 通鼻竅 止頭痛——散風除濕
辛 夷:散風寒 通鼻竅 止頭痛
羌活:祛風寒濕痹 解表——氣雄而烈 上行達表
獨活:祛風寒濕痹 解表——氣淡而緩 下行入里
香薷:發汗解表 化濕和中 利水消腫
薄 荷:疏散風熱 透疹利咽——清利頭目 疏肝解郁 牛蒡子:疏散風熱 透疹利咽——滑利通便 解毒散腫 蟬 蛻:疏散風熱 透疹利咽——明目退翳
息風止痙
桑葉:疏散風熱 平肝清肝明目——清肺潤燥 涼血止血
菊花:疏散風熱 平肝清肝明目——清熱解毒
柴胡:發表升陽——和解退熱 疏肝解郁 升陽舉陷
升麻:發表升陽——發表透疹 清熱解毒 升陽舉陷
葛根:發表升陽——解肌退熱 發表透疹 升陽止瀉 生津止渴
蔓荊子:疏散風熱 清利頭目 驅風止痛
淡豆豉:解表除煩
浮萍:發汗解表 透疹止癢 利水消腫
石膏:清熱瀉火 除煩止渴——收斂生肌
知母:清熱瀉火 除煩止渴——滋陰潤燥
蘆 根:清熱生津——祛痰排膿 清胃止嘔 利尿透疹 天花粉:清熱生津——清肺潤燥 排膿散腫
竹 葉:清心除煩 清熱利尿——生津止渴
淡竹葉:清心除煩 清熱利尿——滲濕泄熱
夏枯草:清肝明目 降血壓——散郁結
決明子:清肝明目 降血壓——潤腸通便
梔子:瀉火除煩 清熱利濕 涼血解毒 消腫止痛
黃芩: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涼血止血 除熱安胎
黃連: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除煩止嘔
黃柏:清熱燥濕 瀉火解毒——退熱除蒸
苦 參:清熱燥濕 殺蟲止癢——燥濕止瀉 清熱利尿
白鮮皮:清熱燥濕 殺蟲止癢——清熱解毒 祛風痛痹
龍膽草:清肝瀉火 清熱燥濕
銀花:清熱解毒 疏散風熱——涼血止痢
連翹:清熱解毒 疏散風熱——消腫散結 清心利尿
蒲公英:清熱解毒 消癰散結——清肝明目 通經下乳 利濕通淋
紫地丁:清熱解毒 消癰散結——清肝明目 解蛇毒
野菊花:清熱解毒 消癰散結——瀉火解毒 利咽明目
大青葉:清熱解毒 涼血散腫——涼血消斑
板藍根:清熱解毒 涼血散腫——利咽散結
青 黛:清熱解毒 涼血散腫——清肝瀉火 息風定驚
魚腥草:清熱解毒 消癰排膿——利尿通淋
敗醬草:清熱解毒 消癰排膿——祛瘀止痛
射 干:清熱解毒利咽——降氣祛痰
山豆根:清熱解毒利咽——瀉火散腫
馬 勃:清熱解毒利咽——清肺止血
白頭翁:清熱解毒 涼血止痢
馬齒莧:清熱解毒 涼血止痢——涼血止血
鴉膽子:清熱解毒 涼血止痢——截瘧 腐蝕贅疣
熊膽:清熱解毒 涼肝息風定驚——清肝明目
牛黃:清熱解毒 涼肝息風定驚——化痰開竅
穿心蓮:清熱解毒 燥濕消腫
白花蛇舌草:清熱利濕 解毒消癰
土茯苓:解毒除濕 通利關節
生地:清熱涼血 養陰生津——涼血止血
玄參:清熱涼血 養陰生津——瀉火解毒 消癰散結
丹皮:清熱涼血 散瘀消癰——退虛熱
赤芍:清熱涼血 散瘀消癰——瀉肝火
紫草:涼血活血 解毒透疹
青蒿:清熱除蒸涼血——解暑截瘧
白薇:清熱除蒸涼血——利尿通淋 解毒療瘡
地骨皮:清熱除蒸療疳——清肺降火 涼血止血 除煩止渴 銀柴胡:清熱除蒸療疳——
胡黃連:清熱除蒸療疳——解毒除濕
芒硝:瀉火通便 清火消腫——潤燥軟堅
大黃:瀉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濕退黃——降火止血
虎杖:瀉火通便 解毒祛瘀 除濕退黃——祛痰止咳
番瀉葉:瀉下通便導滯——行水消腫
蘆 薈:瀉下通便導滯——清肝瀉火
火麻仁:潤腸通便——滋養補虛
郁李仁:潤腸通便——利水消腫
甘遂:瀉水逐飲——善行經髓痰涎
大戟:瀉水逐飲——善瀉臟腑水濕
芫花:瀉水逐飲——善除胸脅伏飲痰癖 殺蟲療瘡
牽牛子:瀉下逐水 去積殺蟲
巴豆:峻下冷積 逐水退腫 祛痰利咽
威靈仙:祛風濕 通經絡 消骨哽 行痰水
羌活:祛風寒濕痹 解表——氣雄而烈 上行達表
獨活:祛風寒濕痹 解表——氣淡而緩 下行入里
蘄 蛇:祛風通絡 定驚止痙
烏梢蛇:祛風通絡 定驚止痙
木瓜:舒筋活絡 除濕和胃
秦艽:祛風濕熱痹 舒筋絡 退虛熱 清濕熱
防己:祛風濕痹痛——祛風清熱 利水消腫
防風:祛風濕痹痛——祛風卻寒 止痙止瀉
五加皮:祛風濕 補肝腎 強筋骨——利水
桑寄生:祛風濕 補肝腎 強筋骨——安胎
藿香:芳香化濕 解暑發表——和中止嘔
佩蘭:芳香化濕 解暑發表——化內濕
白術:燥濕健脾——補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蒼術:燥濕健脾——運脾瀉有余 祛風發汗明目
厚樸:燥濕運脾 行氣消積 下氣平喘
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溫脾止泄 安胎
白蔻:化濕行氣溫中——溫胃止嘔
草蔻:燥濕溫中——止嘔
草果:燥濕溫中——截瘧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豬苓:利水滲濕——
苡仁:利水滲濕——健脾除痹 清熱排膿
澤瀉:利水滲濕——瀉熱
車前:利水通淋 滲濕止瀉——清肝明目 清肺化痰
滑石:利水通淋 滲濕止瀉——清熱解暑 清熱收濕
木通:利水通淋 泄熱通乳——入血分利血脈
通草:利水通淋 泄熱通乳——入氣分清肺熱
瞿 麥:利水通淋——活血通經
海金沙:利水通淋——利水消腫
石 韋:利水通淋——清肺止咳 涼血止血
扁 蓄:清熱利水 殺蟲止癢
地膚子:清熱利水 殺蟲止癢
萆薢:祛風除濕 利濕去濁
茵陳蒿:清熱除濕退黃——
金錢草:清熱除濕退黃——通淋排石 解毒消腫
附子:補火助陽 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肉桂:補火助陽 散寒止痛——引火歸元 溫通經脈
附子:回陽救逆 散寒止痛——補火助陽
干姜:回陽救逆 散寒止痛——溫肺化飲
吳茱萸:疏肝下氣 散寒止痛——溫中止嘔 助陽止瀉
小茴香:疏肝下氣 散寒止痛——理氣和中
青皮:行氣除脹——降肝胃之氣 疏肝破氣 消積化滯
陳皮:行氣除脹——升脾肺之氣 理氣健脾 燥濕化痰
枳實:行氣化痰 消積脹滿——破氣除痞 除有形之實滿 厚樸:行氣化痰 消積脹滿——燥濕運脾 除無形之濕滿
沉香:行氣調中 散寒止痛——溫中降逆 溫腎納氣
檀香:行氣調中 散寒止痛——寬胸利膈
木香:行氣止痛——調中宣滯
香附:行氣止痛——疏肝調經
烏藥: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川楝子:行氣止痛——疏肝泄熱 殺蟲療癬
荔枝核:行氣止痛——疏肝祛寒 散結行滯
薤白:通陽散結 行氣導滯
山楂:消食化積 和中助運——善消肉食油膩之積 活血散瘀 神曲:消食化積 和中助運——善消酒谷陳腐之積
麥芽:消食化積 和中助運——善消面麥痰氣之積 疏肝回乳
檳榔:驅蟲消積 行氣利水 截瘧
大薊:涼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癰——
小薊:涼血止血 散瘀解毒消癰——利尿
地榆:涼血止血 功擅下焦——解毒斂瘡
槐花:涼血止血 功擅下焦——清肝明目
側柏葉:涼血止血——收斂止血 祛痰止咳
白茅根:涼血止血——清熱利尿
三七:化瘀止血——性溫又善定痛
茜草:化瘀止血——性寒又善通經
蒲黃:化瘀止血——性平又善利尿
白 及: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收斂止血——止痢殺蟲
炮姜:溫經止血——暖中焦散寒止痛
艾葉:溫經止血——暖下焦散寒調經
元胡:活血止痛——行氣止痛
靈脂:活血止痛——化瘀止血
郁金:活血行氣止痛——性寒能涼血清心退黃
姜黃:活血行氣止痛——性溫能祛風散寒除濕
乳香:活血止痛 消腫生肌——行氣活絡
沒藥:活血止痛 消腫生肌——散血化瘀
川芎:活血祛瘀 調經止痛——辛溫行氣 祛風止痛
丹參:活血祛瘀 調經止痛——苦寒涼血 清心安神
桃仁:活血祛瘀通經——降泄下焦瘀滯 潤腸通便
紅花:活血祛瘀通經——通利血脈瘀滯
益母草:活血調經 利水消腫——苦寒清熱
澤 蘭:活血調經 利水消腫——辛散溫通
穿山甲:活血通經下乳——通絡搜風 消腫排膿 散結消癥 王不留:活血通經下乳——利尿通淋
牛膝:活血通經 補益肝腎 利水通淋 引血下行
自然銅:活血療傷 散瘀止痛
蘇 木:活血療傷 散瘀止痛
水蛭:破血逐瘀消癥
虻蟲:破血逐瘀消癥
半夏:燥濕化痰 消腫止痛——化脾胃濕痰 降逆止嘔 消痞散結
南星:燥濕化痰 消腫止痛——祛經絡風痰 祛風止痙 桔梗:祛痰——升宣 開痰利咽能排膿
旋覆:祛痰——下氣 消痰行水能降逆
白前:降氣化痰——溫化寒痰
前胡:降氣化痰——清化熱痰 宣散風熱
川貝:清熱化痰 散結消腫——潤肺止咳
浙貝:清熱化痰 散結消腫——清肺止咳
瓜皮: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清肺而利氣
瓜仁:清熱化痰 寬胸散結——潤肺而通便
竹 茹:清熱化痰——除煩止嘔
竹 瀝:清熱化痰——定驚利竅
天竹黃:清熱化痰——清心定驚
海藻:消痰軟堅, 利水消腫
昆布:消痰軟堅, 利水消腫
蘇 子:降氣行痰 止咳平喘 潤腸通便
白芥子:暢膈行痰 溫肺利氣 散結通絡
萊菔子:消食行痰
杏仁:止咳平喘 潤暢通便——宣降肺氣
桃仁:止咳平喘 潤暢通便——活血祛瘀
百部:潤肺下氣 化痰止咳
紫菀:潤肺下氣 化痰止咳
款冬:潤肺下氣 化痰止咳
枇杷葉:清肺化痰止咳——清胃熱降胃氣止嘔 馬兜鈴:清肺化痰止咳——清肺熱降肺氣平喘 桑白皮:瀉肺平喘 利水消腫——瀉肺火
葶藶子:瀉肺平喘 利水消腫——瀉肺水
白果:斂肺定喘 止帶縮尿
朱砂:鎮驚安神——清心安神 清熱解毒
磁石:鎮驚安神——平肝潛陽 聰耳明目 納氣定喘 琥珀:鎮驚安神——活血散瘀 利尿通淋
龍骨:平肝潛陽 收斂固澀——鎮驚安神
牡蠣:平肝潛陽 收斂固澀——軟堅散結
酸棗仁:養心安神——主心肝血虛又能斂汗
柏子仁:養心安神——主心腎不交由能潤腸
遠志:寧心安神 祛痰開竅 消散癰腫
合歡皮:解郁安神 活血消腫
石決明:清肝明目——平肝潛陽
草決明:清肝明目——潤腸通便
龍骨:平肝潛陽 收斂固澀——鎮驚安神
牡蠣:平肝潛陽 收斂固澀——軟堅散結
代赭石:平肝潛陽——石屬能重鎮降逆而涼血 刺蒺藜:平肝潛陽——草屬能疏肝祛風而明目
珍 珠:鎮心定驚 清肝明目——收斂生肌
珍珠母:鎮心定驚 清肝明目——平肝潛陽
天麻:平抑肝陽 息風止痙——通絡
鉤藤:平抑肝陽 息風止痙——清熱
羚羊角:平肝熄風 清肝明目 清熱解毒
地龍:息風止痙——清熱 通絡 平喘 利尿
僵蠶:息風止痙——祛風 止痛 化痰 散結
全蝎:息風止痙 攻毒散結 通絡止痛
蜈蚣:息風止痙 攻毒散結 通絡止痛
麝香:開竅醒神——性溫 活血通經止痛催產
冰片:開竅醒神——性寒 清熱止痛
蘇合香:開竅醒神——辟穢止痛
石菖蒲:開竅醒神——化濕和胃
人 參:補氣生津——大補元氣 補脾益肺 生津止渴
智
黨 參:補氣生津——補中益氣 生津養血
西洋參:補氣生津——清火養陰
太子參:補氣生津——
黃芪:補氣升陽 益衛固表 利水消腫 托瘡生肌
黃芪:補氣 利水 固表——升陽 托毒
白術:補氣 利水 固表——燥濕 安胎
安神益
茯苓:健脾利水——滲濕 寧心安神
白術:健脾利水——燥濕 止汗安胎
白術:燥濕健脾——補脾益不足 固表利水安胎
蒼術:燥濕健脾——運脾瀉有余 祛風發汗明目
山藥:平補肺脾腎 益氣養陰——固精止帶
黃精:平補肺脾腎 益氣養陰
白扁豆:健脾 化濕 消暑
甘草:益氣補中 清熱解毒 祛痰止咳 緩急止痛 調和藥性 鹿茸:補腎陽 益精血 強筋骨 調沖任 托瘡毒
巴戟天:壯腎陽 強筋骨 祛寒濕
淫羊藿:壯腎陽 強筋骨 祛寒濕
仙 茅:壯腎陽 強筋骨 祛寒濕
補骨脂:溫腎固精 暖脾止瀉——納氣平喘偏于腎
益智仁:溫腎固精 暖脾止瀉——開胃攝唾偏于脾
肉蓯蓉:溫腎陽 益精血——潤腸通便
鎖 陽:溫腎陽 益精血——潤燥養筋
菟絲子:補腎固精 養肝明目——止瀉 安胎
沙苑子:補腎固精 養肝明目——
杜仲:補肝腎 強筋骨——降壓 安胎
續斷:補肝腎 強筋骨——行血 續筋
枸杞子:補肝腎 強筋骨——明目 潤肺
桑寄生:補肝腎 強筋骨——祛風 安胎
蛤 蚧:補肺腎 定喘嗽——溫腎益精
蟲 草:補肺腎 定喘嗽——止血化痰
紫河車:補肺腎 定喘嗽——益氣養血
當歸:養血調經——辛溫 活血散寒 潤腸通便
白芍:養血調經——斂陰柔肝 和營止汗
赤芍:一補一瀉 一散一收——苦寒 涼血清熱化瘀之品 白芍:一補一瀉 一散一收——酸寒 補血斂陰平肝之品
制首烏:補益精血 固腎烏須
生首烏:截瘧解毒 潤腸通便
生地:苦寒 清熱涼血 生津潤燥
熟地:甘溫 補血滋陰 益精填髓
阿膠:補血止血 滋陰潤燥
南沙參:清肺養陰 益胃生津——兼能化痰益氣
北沙參:清肺養陰 益胃生津——尤擅養陰生津
山藥:平補肺脾腎 益氣養陰——固精止帶
黃精:平補肺脾腎 益氣養陰
女貞子:補益肝腎——退熱 明目
墨旱蓮:補益肝腎——涼血 止血
龜甲:滋陰退熱 潛陽息風——長于滋陰 又能健骨補心 鱉甲:滋陰退熱 潛陽息風——長于退熱 又能軟堅散結 小 麥:養心除煩
浮小麥:斂汗益氣除熱
五味子:上能止咳斂汗 下能澀腸固精——斂肺滋腎且能生津
五倍子:上能止咳斂汗 下能澀腸固精——斂肺降火且能止血
烏梅:斂肺止咳 澀腸止瀉——生津安蛔
訶子:斂肺止咳 澀腸止瀉——下氣開音
肉豆蔻:溫中行氣開胃——澀腸止瀉
白豆蔻:溫中行氣開胃——化濕止嘔
草豆蔻:溫中行氣開胃——燥濕運脾
桑螵蛸:固精縮尿止帶——補腎助陽
海螵蛸:固精縮尿止帶——止血斂瘡 制酸止痛
蓮子:益腎固精縮尿 健脾止瀉止帶——養心
芡實:益腎固精縮尿 健脾止瀉止帶——除濕
第一類:補益類的中藥。例如黃耆、人參、山藥、大棗、當歸、何首烏、枸杞子等等,這一類中藥是華人最熟悉也是最喜愛的中藥,問題是:如果平時沒有“虛虛”的感覺,如:頭暈、容易疲倦、腰酸、脈弱等“虛證”情形,并不適合常吃補藥,以免血壓上升、睡不著、口乾舌燥等“補得過頭”后後遺癥出現。
第二類:瀉火類的中藥。常見的有大黃、黃連、黃芩、石膏、蘆薈、蒲公英、竹葉等等,這類中藥一般用在病患有口乾、口破、便秘、失眠、煩躁不安、容易生氣等等有上火的癥狀時才合用,如果只有單純嘴巴破、而兼有腹瀉的情形,就不見得適合吃黃連,以免雖然退了火、但是身體卻更虛。
第三類:具有發散、理氣作用的中藥。常見的有菊花、薄荷、麻黃、荊芥、陳皮、青皮、砂仁等等,天氣熱的時候覺得頭暈暈、身體悶悶的,泡個菊花茶,立刻覺得神清氣爽,利用的就是菊花內的揮發油,氣味芬芳、促進末梢血液循環、加速散熱,散熱改善、人自然就覺得舒適。
第四類:具有“抗凝血作用”的活血化瘀藥物。常見的
有紅花、丹參、乳香、三棱、桃仁、蒲黃、王不留行等等,這一類的中藥就是俗稱能“打通血路”的藥物,使用上一般是針對有“血瘀”形的患者,例如疼痛、中風、心肌梗塞、手足麻木等等,不過,使用時必須小心其劑量,劑量過大時恐怕反而不見其通血路的作用效果,而有溶血副作用。
有了(le)上(shang)述藥(yao)(yao)物的(de)(de)分類(lei)(lei),醫師(shi)再根據望(觀察您的(de)(de)面(mian)色)、聞(聽(ting)您的(de)(de)聲音、自訴)、問(詢問您的(de)(de)病(bing)(bing)史)以及切(把脈)所搜集到(dao)的(de)(de)資料,將您的(de)(de)疾病(bing)(bing)作系統歸(gui)類(lei)(lei)(陰(yin)、陽、表、里、寒、熱、虛(xu)、實),并(bing)且根據疾病(bing)(bing)與體質的(de)(de)類(lei)(lei)別(bie)給予不(bu)同比例的(de)(de)上(shang)述中藥(yao)(yao)。
風寒感(gan)冒十大(da)見(jian)效快的感(gan)冒藥
風(feng)寒感(gan)冒(mao)十大(da)(da)見效(xiao)快(kuai)的(de)感(gan)冒(mao)藥(yao),我(wo)們(men)都知道,感(gan)冒(mao)在我(wo)們(men)生活中是非常常見的(de)疾病,雖然(ran)大(da)(da)部分情(qing)況下,感(gan)冒(mao)都不會(hui)致命,并(bing)且(qie)還有可能(neng)很快(kuai)痊愈,但是如果感(gan)冒(mao)了還是要盡快(kuai)吃藥(yao),這(zhe)樣才能(neng)保證身(shen)體(ti)健(jian)康,下面是我(wo)幫大(da)(da)家整理的(de)風(feng)寒感(gan)冒(mao)十大(da)(da)見效(xiao)快(kuai)的(de)感(gan)冒(mao)藥(yao),供大(da)(da)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de)朋友(you)。
風寒感冒十大見效快的感冒藥 篇1 1、泰諾
這是(shi)個強生醫(yi)藥下(xia)面的非常(chang)知(zhi)名(ming)的品牌,這個藥品不僅(jin)成人可(ke)以(yi)使用(yong),就連10歲以(yi)下(xia)的小孩也可(ke)以(yi),因為本身公司屬(shu)于跨國企業,其實力很強,醫(yi)藥研究發展很快(kuai),臨床試驗(yan)的效果也非常(chang)不錯(cuo),一經推出,就博得廣大患(huan)者的歡迎(ying)。
2、新康泰克
這是(shi)(shi)中(zhong)美(mei)史(shi)克下面的品牌(pai),也(ye)(ye)是(shi)(shi)第一個中(zhong)美(mei)合(he)資的藥物,主要用氨(an)麻美(mei)敏片(pian)對感冒癥狀起到緩解(jie)效用,并其配合(he)使用的通氣鼻貼也(ye)(ye)頗(po)有名(ming)氣,在(zai)年輕群體中(zhong),使用者很多(duo)。
3、任何可立克
之所(suo)以推出這(zhe)個藥物,是(shi)因為仁和集團是(shi)主要開發感冒(mao)類藥物的(de),其下的(de)很多這(zhe)類藥都成了家喻戶(hu)要的(de)常(chang)備藥,而(er)新(xin)推出的(de)這(zhe)個也是(shi)經過深度研究而(er)推廣出來的(de),所(suo)以是(shi)值得信任的(de)品牌。
4、白加黑
這(zhe)個牌(pai)子有很多年(nian)了,其藥(yao)(yao)物的(de)治療效果大家都知道,主要是它(ta)緩解了因為感(gan)(gan)冒藥(yao)(yao)而引起的(de)嗜睡特(te)性,讓人們在感(gan)(gan)冒嚴重(zhong)的(de)時候也不用(yong)耽(dan)誤重(zhong)要的(de)事情。
5、快克
這是個海南(nan)很有(you)名的企(qi)業,其分為快(kuai)(kuai)克和小(xiao)快(kuai)(kuai)克,主(zhu)要(yao)依靠(kao)抗病毒治療感冒的科學理念,當然其療效更(geng)是讓無數消費者(zhe)陳(chen)贊不已。
6、999感冒靈
這是一款老牌的(de)感冒藥(yao)了,是華潤(run)醫(yi)藥(yao)旗(qi)下的(de),屬于中藥(yao)制(zhi)劑,沖(chong)服(fu)更容易被吸收,對風(feng)(feng)寒或者風(feng)(feng)熱(re)感冒都有不錯的(de)效果。
7、感康
這個藥物的(de)(de)廣(guang)告做的(de)(de)很多,推(tui)廣(guang)度(du)也很大(da),所以人(ren)群中的(de)(de)知名度(du)比較高。而效果也是(shi)比較快的(de)(de),同(tong)樣也是(shi)本著增強(qiang)身體抗病毒能(neng)力來治(zhi)療感(gan)冒的(de)(de)理論(lun)原則(ze),另外(wai)這個藥物見(jian)效也很快。
8、三精雙黃連
哈藥是著(zhu)名的(de)只要公司,而這個中(zhong)藥成(cheng)分的(de)藥物對治療風(feng)熱(re)感冒有著(zhu)非常棒的(de)效果,很多人都很了解。
9、蓮花清瘟膠囊
雖然這個藥業(ye)公司并不是(shi)(shi)很有名氣,但是(shi)(shi)它是(shi)(shi)國(guo)內(nei)首個進入美國(guo)fda臨床研究的(de)中藥,可見其藥物(wu)的(de)成分和效果是(shi)(shi)非(fei)常不錯的(de)。
10、香雪抗病毒口服液
這(zhe)個(ge)(ge)是新推出(chu)的(de)藥(yao)物,因(yin)為(wei)這(zhe)幾年(nian)推崇中藥(yao)保(bao)護,所以(yi)選擇了很多有效且藥(yao)材(cai)配(pei)伍(wu)比較好(hao)的(de)中成藥(yao),而它就在其中,而且這(zhe)個(ge)(ge)相(xiang)學制(zhi)藥(yao)可(ke)是中藥(yao)藥(yao)典標準(zhun)的(de)制(zhi)定者(zhe),所以(yi)這(zhe)個(ge)(ge)藥(yao)值(zhi)得信賴。
風寒感冒十大見效快的感冒藥 篇2 1、風寒感冒沖劑
風寒(han)感(gan)冒沖劑(ji)是用麻黃(huang)、紫蘇、防風、葛根、桂(gui)枝(zhi)和干姜等中(zhong)藥材所制成(cheng),具(ju)有(you)解表、疏風散寒(han)的功效,主要用于風寒(han)感(gan)冒所引起的畏(wei)寒(han)、發(fa)熱、頭痛(tong)、無汗(han)、鼻(bi)塞(sai)、流清鼻(bi)涕、咳嗽等不適。
2、通宣理肺丸
通宣(xuan)理肺丸是由紫蘇、桔梗、麻黃、前胡和陳皮等(deng)中藥材所(suo)制(zhi)成,具有解表散(san)寒(han)、宣(xuan)肺的(de)作用,主要用于風寒(han)感冒(mao)所(suo)引起的(de)咳嗽(sou)、畏寒(han)、發(fa)熱、無汗、鼻(bi)(bi)塞(sai)、流鼻(bi)(bi)涕、頭痛、肢體(ti)酸(suan)痛等(deng)不適。
3、參蘇理肺丸
參蘇(su)理肺(fei)丸是由葛(ge)根、前胡(hu)、紫蘇(su)、桔梗、生(sheng)姜和陳皮等中藥材所制成,具有益氣(qi)解表(biao)的(de)功效。參蘇(su)理肺(fei)丸適(shi)用于(yu)體質虛弱者所出現的(de)風寒(han)感冒,可以(yi)改善風寒(han)感冒所引起的(de)畏寒(han)、發熱(re)、無汗(han)、鼻塞、咳嗽(sou)、痰多、頭痛(tong)、胸悶(men)等不適(shi)。
4、正柴胡飲顆粒
正柴胡飲顆粒(li)是由(you)柴胡、生(sheng)姜、防風(feng)、陳皮、赤芍和甘草等中藥材所制成,具(ju)有發(fa)(fa)散風(feng)寒(han)的作用(yong),主要用(yong)于風(feng)寒(han)感冒初(chu)發(fa)(fa)的階段(duan),可以(yi)改善(shan)風(feng)寒(han)感冒所引起的發(fa)(fa)熱、畏寒(han)、無(wu)汗、打噴嚏(ti)、頭(tou)痛、鼻塞、咳嗽、咽癢和四肢(zhi)酸痛等不適(shi)。
5、九味羌活丸
九(jiu)味羌活丸是由防風、蒼術、川芎、細辛和羌活等中(zhong)藥材所制(zhi)成,具(ju)有解表(biao)、疏風散寒、除濕的(de)`功效(xiao),主要用于風寒感冒挾濕邪所引(yin)起的(de)畏寒、無汗、發熱、頭(tou)(tou)痛(tong)(tong)、頭(tou)(tou)部有沉重感、肢體酸痛(tong)(tong)等不(bu)適。
6、荊防顆粒
荊防顆粒是用、羌活、柴胡(hu)、獨活、防風和(he)荊芥(jie)等(deng)中藥材所(suo)制成,具有(you)解(jie)表、祛(qu)濕(shi)的(de)作用。主要用于風寒(han)感冒所(suo)引起(qi)的(de)肌肉酸痛、頭痛、鼻(bi)塞、流清涕(ti)、咳嗽,有(you)白痰、畏寒(han)、無(wu)汗等(deng)不適。
7、感冒清熱顆粒
感(gan)(gan)冒(mao)清熱(re)顆粒是用薄荷、柴胡、防風和荊芥穗等中藥(yao)材所制成,具有解(jie)表、疏風散寒(han)的功(gong)效,主要用于風寒(han)感(gan)(gan)冒(mao)所引起(qi)的畏(wei)寒(han)、發熱(re)、頭痛、肌肉(rou)酸痛、流清鼻涕、咳嗽(sou)、咽(yan)干等不適癥(zheng)狀。
8、感冒軟膠囊
感冒(mao)軟(ruan)膠囊(nang)是用(yong)(yong)麻黃、桂枝、防風、羌活和荊芥穗等中藥材所制成,具有(you)散(san)風解熱的(de)(de)作(zuo)用(yong)(yong),主要用(yong)(yong)于(yu)風寒感冒(mao)所引起的(de)(de)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畏寒、無汗、關節酸(suan)痛等不適。這個藥物適應于(yu)風寒感冒(mao)表實證。
9、午時茶顆粒
午時茶顆粒是(shi)用紅茶、羌活、紫蘇葉、陳(chen)皮和(he)廣藿(huo)香等多種(zhong)中(zhong)藥材(cai)所制成,具(ju)有解表、化濕(shi)的(de)作用。午時茶顆粒主要用于風寒感冒所引起的(de)發熱、頭痛(tong)、胃(wei)脘悶脹(zhang)、惡心嘔吐、腹(fu)瀉腹(fu)痛(tong)等不適(shi)。這個藥物對風寒感冒所引起的(de)胃(wei)腸不適(shi)有很(hen)好的(de)效果。
10、三九感冒靈顆粒
三九感冒靈顆粒是應(ying)用非(fei)常廣(guang)泛(fan)的(de)一種(zhong)感冒藥,它是中西醫結合的(de)藥物(wu),因(yin)此辨證不是很嚴(yan)格。這個藥物(wu)對風(feng)寒或風(feng)熱感冒所引起(qi)的(de)頭(tou)痛、發(fa)熱、鼻塞流涕、咽(yan)痛等不適(shi)癥狀均有一定的(de)效果。
結語: 以上是針對風(feng)寒(han)感(gan)(gan)冒(mao)的十大感(gan)(gan)冒(mao)速效藥排名。感(gan)(gan)冒(mao)可以分為風(feng)寒(han)、風(feng)熱、暑濕、體虛、時行(xing)等多種類型(xing),一(yi)定要辨證用藥。如(ru)果(guo)出現(xian)風(feng)寒(han)感(gan)(gan)冒(mao),可以選擇以上藥物(wu)進行(xing)治療(liao)。但(dan)是癥狀嚴重的情況(kuang)下還是要及時就醫(yi)。
《千金方》:治酒病因飲酒過量而生病。豉、蔥白各半升,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又方:治喉痹卒不語。煮豉汁一升服,覆取汗。亦可末桂著舌下,漸咽。
又方:治被毆傷瘀血聚腹滿。豉一升,水三升,煮三沸,分服,不瘥再作。又方:四肢骨破及筋傷蹉跌。以水二升,豉三升漬之,攪取汁飲,止心悶。
又方:蠼螋尿瘡,杵豉傅之。
又方:治發背癰腫已潰、未潰方。香豉三升,少與水和,熟搗成泥,可腫處作餅子,厚三分以上。有孔勿覆,孔上布豉餅,以艾烈其上灸之,使溫溫而熱,勿令破肉。如熱痛,即急易之,患當減。快得分穩,一日二度灸之。如先有瘡孔中汁出即瘥。
漢代:一升=250克
治富貴包紅腫痛:
淡豆豉1000克,加適量水,煮熟,搗碎成糊狀,作餅子,外敷患處,厚度約1公分許。然后用艾柱灸烤其上,患處皮膚得溫文而熱,注意不要熏烤到皮膚破損。如果烤時皮膚感覺熱痛,馬上移開艾柱。緩和一會,再烤。一次烤5-8分鐘左右。每天得空,烤2次即可。用過的豆豉餅,不要再用了。再用,換新餅。
連續烤5-7天,患處原先的紅腫痛,烤到疼痛消除,停止熏烤。
如果患處有潰破點,注意,潰破點不能覆蓋住,注意留出潰瘍孔。熏烤依舊。
指迷茯苓丸,照樣服用。
注意(yi):熏烤艾灸后(hou),2小時(shi)之內,不能洗澡,洗水。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31172.html.
聲明: 我們(men)致力于保護作者(zhe)版(ban)權(quan),注(zhu)(zhu)重分享,被刊用文章(zhang)因無法(fa)核實(shi)真實(shi)出處(chu),未(wei)能及時(shi)與(yu)作者(zhe)取得聯(lian)系(xi),或有版(ban)權(quan)異議(yi)的(de),請(qing)聯(lian)系(xi)管理(li)員,我們(men)會立即處(chu)理(li),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源來自(zi)于網絡,轉載是(shi)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zhi)目的(de),若有來源標注(zhu)(zhu)錯誤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fa)權(quan)益,請(qing)立即通知我們(men)(管理(li)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我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yi)刪除,并同時(shi)向您表(biao)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pian): 淡(dan)竹(zhu)茹湯
下一篇: 淡(dan)豉散(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