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地黃竹茹湯

中(zhong)醫世家 2023-05-05 22:06:10

地黃竹茹湯

處方 : 生地黃(huang)(切,焙)1斤,青竹茹5兩,黃(huang)芩(去黑心(xin))3兩,當歸(gui)(焙)3兩,甘(gan)草(炙)3兩,芍藥3兩,芎(xiong)窮3兩,桂(去粗皮)1兩,釜月下焦(jiao)黃(huang)土1塊(kuai)如雞(ji)子大。

制法 : 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 消熱結。主衄(nv)血,血汗。

用法用量 : 每服(fu)5錢匕,水(shui)1盞(zhan)半(ban),煎至(zhi)8分,去滓溫服(fu)。

摘錄 : 《圣濟總錄》卷七十

甘麥(mai)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
[組成用法]
甘草10~20g、小麥30 g~60g、大棗10枚。水煎服,分三次服,每服100ml。
[方證]
精神神經過度興奮緊張,伴強烈情感色彩者。
【現代應用】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是本方應用的重點。如癔病(癔病性失音、癔病性泄瀉、癔病性黑朦癥等)、癲癇、精神分裂癥(緊張型)、小兒夜驚癥、小兒夜啼、梅核氣、小兒多動癥、神經性厭食、癲癇性癡呆、神經衰弱、嚴重失眠、夜游癥、郁證等。
2. 以痙攣性發作為特征的疾病也有應用本方的機會。如痙攣性咳嗽、陣發性頭搖不止、外傷后痙攣、帕金森氏病、腦血管硬化并震顫麻痹、胃痙攣、四肢肌痙攣、子宮痙攣等。
3.其他疾病。如盜汗、更年期綜合征、經前緊張癥、小兒遺尿等。
【經驗參考】
本方在情志病中運用的機會比較多。這類疾病的情感色彩較為濃厚,表現也多樣化。或喜、或悲、或笑、或泣,可謂嬉笑怒罵皆可見之。其程度也輕重不一,輕者可小聲哭泣,痛苦不寐。甚者可狂躁叫罵,哭天喊地。也可表現為緊張的狀態,包括精神上的緊張和肉體上的緊張。精神上的緊張如或煩、或驚、或悸、或怯、或失眠等;肉體上的緊張如全身的陣發性痙厥和局部的抽搐。其發作可有誘因,其人高度敏感,可因一點小事刺激而發作,也可無故發病,難以自制。本方具有良好的鎮靜作用,可使過敏的、緊張的、興奮的精神狀態恢復正常。在這方面,醫家也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如《岳美中醫案集》記載了岳老以本方治一男一女兩例臟躁病。矢數道明以本方治一 17男健壯男子患郁病,每日發呆,尤任何欲求,完全處于憂郁狀態。—到午后四時,即獨自入—室,無故悲哀,潸潸淚下,持續—小時許,方能停止,再從室內出來。腹部堅硬如板且緊張。投本方兩個月哭泣停止,逐漸恢復健康(《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1987,78)。周勤芳等以本方治療歇斯底里精神性發作25例,均獲痊愈(中醫雜志,1960;2:32)。在精神分裂癥方面,黃文東以本方加龍骨、牡蠣治療用多種抗精神病藥物療效不佳的患者79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浙江中醫雜志,1982;6:273)。程門雪十分推崇甘麥大棗湯,認為這是一張治療心神不寧的有效好方,并與百合地黃湯合用。成藥腦立靜就是由本方加上維生素類組成的。
本方在兒科也有廣泛應用。《勿誤藥室方函口訣》載本方用于小兒啼泣不止者有速效。《方輿輥》載治一小孩晝夜啼哭不止,用甘連紫丸、芍藥甘草等無寸效,試與甘麥大棗湯,一二日而止。自是以后,用治小兒啼哭甚多。需要指出的是本方所土之小兒夜啼,為非發怒性。孫浩治一患小兒多動癥的9歲男孩,表現為上課時思想不集中,好做小動作,甚至在室內外走動。患兒體瘦神旺,寐則易醒,納少便干,脈弦數,舌紅,舌中心見微薄白苔。予甘草10g、淮小麥50g、大棗10枚。先將淮小麥洗凈,冷水浸泡2小時,煎煮至麥熟,再人甘草、大棗同煎。煎至棗爛易于去皮始可。令患兒飲湯食棗,上下午各一次。連用3個月而漸安(中醫雜志,1994;1l:696)。另外,本方還加味用于小兒遺尿(加桑螵蛸、菟絲子、益智仁)、小兒盜汗、小兒厭食等。治療小兒蟯蟲病,用本方內服,配合外用雄黃粉撒于肛門,少則一次,多則三次可愈。
本方證以精神上的悲傷為主,可伴有軀體上的“數欠伸”,但并非必見。“數欠伸”是頻頻呵欠與伸懶腰之義,是精神疲倦的表現。當然,也可引申為不隨意的強迫性運動。臨床上以女性及小兒多見,女性體質及女性性格的男子也多有應用的機會。適于本方證的患者,其人平素多有顏面帶哭貌,性情不開朗,抑郁,憂悶,易于落淚。當精神癥狀不典型時這些可作為用方參考。患者的體質多虛弱,癥狀多急劇,腹診多有腹直肌拘急的征象。《皇漢醫學》說“本方以有甘草大棗,于腹證上是右腹宜肌攣急。若有此腹證,不問老少男女,與本方頗佳。”本方所主之“臟躁”為情志病,因此應輔以相應的心理疏導與暗示,以增強療效。
在劑量上,方巾甘草大劑可用至30g。張常春認為甘草用15 8以上方能提高療效(新醫藥學雜志,1974;7:25)。南通精神病防治院報道甘草用25~45g,療效尚好(江蘇醫藥·中醫分冊,1978;1:65)。小麥可用至60~100R,大棗用至30g。
【原文點睛】
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像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篇第六條)
甘草三兩、小麥一升、大棗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注論精選】
莫枚士:此為諸清心方之祖,不獨臟躁宜之。凡盜汗、自汗等可用。《素問》:麥為心谷。《千金》曰:麥養心氣。《千金》有加甘竹根、麥冬二味,治產后虛煩及短氣者,名竹根湯。又有竹葉湯、竹茹湯,并以此方為主,加入竹及麥冬、姜、苓,治產后煩。夫悲傷欲哭,數欠伸,亦煩象也。依全書通便,此方當名小麥甘草湯,或麥甘大棗湯亦得(《經方例釋》)。
尾臺榕堂:臟者子宮也。此方治臟躁以緩其急迫。孀婦室女,平素憂郁無聊,夜夜不眠等人,多發此證。發則惡寒發熱。戰栗錯語,心神恍惚。坐臥不安,悲泣不已,服此方立效。又癲癇,狂病,與前證類似者,亦有奇驗《《類聚方廣義》)。
大墀敬節等:此方能鎮靜神經過度興奮,并有緩解各種痙攣癥狀之效。最常應用于癔病、神經衰弱癥。患者無故悲痛哭涕,不能安眠,甚至昏迷或發生驚狂癥狀。或在癲癇、神經病等猛烈發作,幾無間斷之激癥,用之有奇效。兩腹直肌多拘攣如板狀,但亦有軟弱者。方中甘草、大棗為緩和劑能緩解異常切迫之肌痙攣、神經興奮、疼痛等。小麥亦有緩和鎮靜之效,尤能緩和腦神經之異常興奮。由于以上適應證此方應用于癔病、神經衰弱、小兒夜啼癥、失眠癥、癲癇、舞蹈病、精神病、胃痙攣、子宮痙攣、痙攣性咳嗽、因蛔蟲之腹痛嘔吐等(《漢方診療實際》)。
3090閱讀
搜索
倪海廈講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禁忌
張錫純治療白發
倪海廈治鼻炎三味藥
張錫純治便秘奇方
甘麥大棗湯不適(shi)合的人

人參(can)+大棗+甘草

(人參, 大棗, 甘草) 共14個方劑使用:

半夏瀉心湯,柴胡桂枝湯,柴胡加芒硝湯,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黃連湯,生姜瀉心湯,小柴胡湯,旋復代赭湯,炙甘草湯,橘皮竹茹湯,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薯蕷丸,麥門冬湯,竹葉湯

1.【半夏瀉心湯】:半夏半升(洗)黃芩 干姜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 2)【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0條.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2.【柴胡桂枝湯】: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藥一兩半 大棗六枚(擘) 生姜一兩半(切) 柴胡四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3.【柴胡加芒硝湯】: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硝二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4.【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 甘草二兩(炙)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生姜四兩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62條.發汗后,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5.【黃連湯】: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 干姜三兩 桂枝三兩(去皮)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6.【生姜瀉心湯】:生姜四兩(切)甘草三兩(炙) 人參三兩 干姜一兩 黃芩三兩 半夏半升(洗)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

7.【小柴胡湯】:柴胡半斤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姜(切)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 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 3)【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一云臟腑相違,其病必下,脅膈中痛)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 4)【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8條.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 5)【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 6)【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小柴胡湯主之。

? 7)【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 8)【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 9)【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

? ? 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 10)【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 1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8條.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 12)【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 13)【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 14)【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

? 15)【辨陽明病脈證并治】:

? ? 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干,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后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 16)【辨少陽病脈證并治】:

? ? 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干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 17)【辨厥陰病脈證并治】:

? ? 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 18)【辨陰陽易瘥后勞復病脈證并治】:

? ? 第394條.傷寒瘥以后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一作緊)者,以下解之。

? 19)【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15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 20)【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2條.產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 21)【婦人雜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

? ? 第1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來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8.【旋復代赭湯】:旋復花三兩人參二兩 生姜五兩 代赭一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61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湯主之。

9.【炙甘草湯】:甘草四兩(炙)生姜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 1)【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 ? 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10.【橘皮竹茹湯】:橘皮二升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 1)【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 ? 第23條.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11.【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湯】:柴胡八兩人參三兩 黃芩三兩 甘草三兩 栝蔞根四兩 生姜二兩 大棗十二枚

? 1)【瘧病脈證并治第四 】:

? ? 第5條.瘧多寒者,名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12.【薯蕷丸】:薯蕷三十分當歸 桂枝 干地黃 曲 豆黃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窮 麥門冬 芍藥 白術 杏仁各六分 人參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膠七分 干姜三分 白斂二分 防風六分 大棗百枚(為膏)

? 1)【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

? ? 第16條.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

13.【麥門冬湯】: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 人參三兩 甘草二兩 粳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 1)【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

? ? 第10條.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14.【竹葉湯】:竹葉一把葛根三兩 防風 桔梗 桂枝 人參 甘草各一兩 附子一枚(炮) 大棗十五枚 生姜五兩

? 1)【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 ? 第9條(tiao).產后中(zhong)風發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zhi)。

甘麥(mai)大(da)棗湯的配方(fang)

甘麥大棗湯的做法:
原料:甘草10克,小麥30克,大棗50克。
先將小麥洗凈,漂往浮末,然后用凈水約800毫升,煮上述三味藥,用小火慢慢熬,煮沸后煎至400毫升左右,去渣,分幾次飲湯,最后吃掉大棗即可。
三藥合用,甘潤平(ping)補,養心調肝(gan)(gan),使心氣(qi)(qi)充(chong),陰液足(zu),肝(gan)(gan)氣(qi)(qi)和,則臟躁諸癥自可(ke)解(jie)除(chu)。

本文地址://n85e38t.cn/pianfang/28546.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ban)權,注(zhu)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fa)核實(shi)(shi)真實(shi)(shi)出(chu)處(chu),未能及時與(yu)作者取得聯(lian)系(xi),或(huo)有(you)版(ban)權異議(yi)的,請聯(lian)系(xi)管理員,我(wo)(wo)們會(hui)立(li)即處(chu)理,本站部分文字與(yu)圖片資源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信(xin)息(xi)之目的,若有(you)來(lai)源標注(zhu)錯誤或(huo)侵犯了您的合法(fa)權益,請立(li)即通知我(wo)(wo)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shi),我(wo)(wo)們會(hui)第(di)一時間予以(yi)刪除,并同(tong)時向您表示歉意(yi),謝謝!

上一(yi)篇:

下一(yi)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