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地榆飲子

中醫世家(jia) 2023-05-05 19:48:30

地榆飲子

《圣惠》卷七十九:地榆飲子

處方 : 地榆1兩(liang),當歸1兩(liang)(銼(cuo),微炒),酸石(shi)榴皮1兩(liang)(銼(cuo),微炒),秫米(mi)1兩(liang),薤白(切)2合。

制法 : 上(shang)銼和勻,分為6服。

功能主治 : 產(chan)后赤白痢,腹(fu)痛不止。

用法用量 : 以水1大盞,煎至5分,去(qu)滓(zi)溫服,不(bu)拘時(shi)候。

摘錄 : 《圣惠》卷七十九

方出《本草綱目》卷十四引《全生指迷方》,名見《雞峰》卷十:地榆飲子

處方 : 香附(fu)子、新地榆(yu)各等(deng)分。

功能主治 : 小便尿血,凝澀。

用法用量 : 各煎湯,先服附子(zi)湯3-5呷,次(ci)服地榆湯至盡(jin)。未效再服。

摘錄 : 方出《本草綱目》卷(juan)十四引《全生指迷(mi)方》,名(ming)見《雞峰(feng)》卷(juan)十

兒科(ke)常見病癥腹痛怎樣治療(liao)?

【概述】腹痛是指以腹部疼痛為主的病證。腹部有大腹痛、臍腹痛、小腹痛和少腹痛。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臍部以上的腹部疼痛;臍腹部痛指臍周的腹部疼痛;小腹痛指臍下腹部正中的疼痛;少腹痛指小腹部的兩側或一側疼痛。
外感內傷影響臟腑、經脈的正常功能,都可以導致臟腑經脈氣機郁滯不通;或氣血不足,失于溫陽,發生腹痛。
辯證要領大抵以腹痛的部位而言,若大腹痛者,多屬脾胃、大小腸之病;肝膽疾患,多在右上腹;小腹與少腹痛者,其病多在大腸,或厥陰肝經病變。以腹痛的性質而言,痛而有形者,常為食積、蟲積、瘀血痛;痛而無形者,常為寒、熱、虛痛。
腹痛所涉及的臟腑以六腑居多,治療以調理氣機,疏通經脈,即以通法為主。具體根據腹痛的不同性質,分別采用溫散、邪熱、攻下、消導、行氣、活血、運脾、補虛緩急等方法,使臟腑氣機宣通,經脈氣血流暢,達到解除疼痛的目的。
【治療】1.寒積腹痛證【癥狀】腹部疼痛,陣陣發作,痛處喜暖,得溫則舒,遇寒痛甚,腸鳴漉漉,或吐瀉。痛甚者,額冷汗出,面色蒼白,唇色紫暗,手足發涼,舌淡紅,苔多白膩,脈沉弦緊,指紋青紅。寒凝氣滯腹痛者,用正氣天香散;少腹拘急冷痛者,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方一】正氣天香散【來源】《醫學綱目》【組成】烏藥6克,香附12克,干姜3克,蘇葉3克,陳皮3克。
【功效】行氣溫中,調經止痛。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烏藥疏肝解郁,行氣止痛;香附疏肝理氣,調經止痛;陳皮、紫蘇理氣健脾,行氣寬中;干姜溫中散寒。
【按語】兼血瘀者,加蒲黃、五靈脂;兼寒者,加吳茱萸、小茴香。【方二】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來源】《傷寒論》【組成】當歸12克,桂枝9克,白芍9克,細辛3克,吳茱萸10克,生姜15克,大棗8枚、通草6克,炙甘草6克。
【功效】溫經散寒,降逆止嘔。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吳茱萸溫胃止嘔;重用升降溫胃散寒,桂枝、細辛、通草溫經通脈,溫散寒邪;當歸、白芍補血和血,養血和營;人參補脾益氣;炙甘草、大棗益氣健脾,并調和諸藥。
【按語】本方主治血虛寒凝,內有久寒之證。濕熱痹痛者禁用本方。
2.食積腹痛證【癥狀】脘腹脹滿,疼痛拒按,不思乳食,噯腐吞酸,或腹痛欲瀉,瀉后痛減,時有嘔吐,吐物酸腐,夜臥不安,時時啼哭,苔多厚膩,脈沉滑,指紋紫滯。宿食停滯,無化熱者,用香砂平胃散;宿食積聚化熱,大便秘結,腑實不通之癥,用枳實導滯丸;【方一】香砂平胃散【來源】《疫疹一得》【組成】蒼術15克,木香9克,砂仁9克,厚樸9克,陳皮9克,炒甘草4克,生姜、大棗(后二藥煎加)
【功效】健脾燥濕,行氣止嘔。
【用法】共為粗末,每次6~9克,用生姜9克,大棗2枚煎湯送服。或作湯劑,水煎服。
【方解】木香行氣止痛;砂仁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蒼術苦溫性燥,最善燥濕運脾;厚樸芳香化濕,行氣消脹;陳皮理氣和胃,芳香醒脾;炒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
【按語】舌苔黃膩,口苦咽干但不甚渴引,證屬濕熱俱盛,加黃連、黃芩;濕盛泄瀉,加茯苓、澤瀉;兼食滯之腹脹便結者,加萊菔子、大腹皮、枳殼。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方二】枳實導滯丸【來源】《內外傷辨惑論》【組成】大黃30克,枳實15克,神曲15克,茯苓9克,黃連9克,白術9克,黃芩9克,澤瀉6克。
【功效】清熱通腑,導下積滯。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方中用枳實破氣導滯,消積除脹;大黃功積導滯,清熱瀉火;神曲消食健脾;黃芩、黃連清熱燥濕;茯苓、澤瀉滲濕止瀉;白術健脾燥濕,既能祛除濕邪,又使全方功而不傷正。
【按語】本方以脘腹脹痛,大便失常,苔黃膩,脈沉有力。腹脹滿較重,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榔;熱毒較重者,加銀花、白頭翁;兼嘔吐者,加竹茹。
3.蟲積腹痛證【癥狀】臍周腹痛,時作時止,痛喜揉按,按之痛減,疼痛時泛吐清涎,飲食不思,精神疲倦,不痛時飲食嬉戲如常;或為突然上腹部絞痛,彎腰曲背,輾轉不安,惡心吐蛔,肢冷汗出,脈沉伏。【方一】烏梅丸【來源】《傷寒論》【組成】烏梅、黃連各480克,干姜300克,細辛180克,炮附子180克,桂枝180克,黃柏180克,人參180克,當歸120克,蜀椒120克。
【功效】安神鎮痛,驅蛔。
【用法】烏梅用醋浸泡一宿,去核打爛,與余藥和勻,烘干或曬干,研末,加蜜制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1~3次,空腹時溫開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方解】方中重用烏梅味酸安蛔止痛;細辛、川椒辛以伏蛔、溫臟祛寒;黃連、黃柏苦以下蛔,且清胃熱;干姜、附子、桂枝既可助其溫臟祛寒,又可辛以制蛔;人參、當歸補益氣血,扶助正氣,且合桂枝養血通脈,調和陰陽以解四肢厥逆;蜜甘緩和中,諸藥合用,寒熱同治,邪正兼顧,共奏溫臟清熱,安蛔止痛之功。
【按語】本方以蛔蟲病,腹痛時作,煩悶嘔吐,常自吐蛔,手足厥冷。熱重者,去附子、干姜、桂枝;寒重者,減黃連、黃柏;腹痛甚者,加木香、川楝子以行氣止痛;正氣未虛者,可去人參、當歸。本方以安蛔為主,殺蟲之力較弱,可酌加使君子、檳榔等以增強驅蟲作用。【方二】下蟲丸加減【來源】《證治準繩》【組成】苦楝根皮150克,白蕪夷150克,使君子150克,鶴虱150克,檳榔150克,當歸120克,大黃90克。
【功效】驅蟲安蛔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苦楝根皮、白蕪夷、使君子、鶴虱、檳榔具有殺蟲之效;當歸補益氣血,扶助正氣;大黃泄下功積;蜜甘緩和中。
【按語】腹痛劇烈伴嘔吐,應先安蛔鎮痛,蛔蟲靜伏,嘔吐停止,腹痛緩解后,再驅蟲。蛔蟲得酸則安,得辛則伏,得苦則下,所以安蛔止痛的方法宜辛苦酸并用。驅蟲之方,除用大劑殺蟲藥物外,宜輕下,以利排便驅蟲。4.實熱腹痛證【癥狀】腹痛脹痛,疼痛拒按,潮熱、大便秘結,煩躁口渴,手足心熱,唇紅舌紅,苔黃燥,脈滑數或沉實,指紋紫滯。【方一】大承氣湯【來源】《傷寒論》【組成】大黃12克,芒硝9克,枳實12克,厚樸15克。
【功效】通腑瀉熱,行氣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大黃瀉熱通便,蕩滌腸胃;芒硝助大黃泄熱通便,并能軟堅潤燥;厚樸、枳實行氣散結,消痞除滿,并助硝、黃推蕩積滯;四藥合用,共奏峻下熱結之功。
【按語】本方以痞、滿、燥、實及苔黃、脈實為依據;兼氣虛者,加人參;陰津不足者,加玄參、生地;用治急性壞死性腸炎,加黃芩、山梔、地榆、槐花、白頭翁;治急性胰腺炎,去厚樸,加生山楂、紅藤、敗醬草。【方二】增液承氣湯【來源】《溫病條辨》【組成】大黃9克,玄參30克,麥冬24克,生地黃24克,芒硝5克。
【功效】生津養液,通腑瀉熱。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方中玄參、麥冬、生地能滋陰增液,潤燥滑腸;芒硝、大黃軟堅軟燥,瀉熱通便;兩組藥合用,能使陰液得復,熱結得下,正邪合治,收滋陰攻下之功。
【按語】因肝膽失于疏泄而出現實熱腹痛,用大柴胡湯。
5.氣滯腹痛證【癥狀】脘腹脹滿,走竄攻沖,痛引兩脅,或痛引小腹,噯氣或矢氣則痛緩,舌淡,苔薄,脈弦,指紋淡。肝氣不疏者,宜導氣散;小腸氣滯者,宜五磨飲子。【方一】五磨飲子【來源】《醫方集解》【組成】檳榔10克,烏藥10克,枳殼6克,木香6克,沉香6克。
【功效】寬腸下氣,理氣止痛。
【用法】以上五味,用少量白酒濃磨,再兌開水適量調服。
【方解】方中檳榔行氣破滯,化濕消積;烏藥疏肝行氣解郁;木香、沉香和中止痛,降逆下氣平喘;枳殼行氣寬中除脹。
【按語】大便秘結,噯氣,腹滿或脹痛者,加枳實、大黃;支氣管哮喘而見本方見癥者,加紫蘇、前胡、肉桂、當歸。【方二】導氣湯【來源】《沈氏尊生書》【組成】吳茱萸3克,川楝子12克,木香9克,小茴香6克。
【功效】行氣疏肝,散寒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吳茱萸散寒止痛,溫中止嘔;木香、小茴香辛溫芳香之品,能行氣疏肝;川楝子行氣散結止痛之力。
【按語】寒甚者,加肉桂;兼瘀血者,加桃仁、紅花。
6.血瘀腹痛證【癥狀】腹痛持續不愈,痛有定處,痛如錐刺,或腹部積塊拒按,肚腹脹硬,青筋顯露,舌紫暗或有瘀點,脈多澀。【方一】少腹逐瘀湯【來源】《醫林改錯》【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川芎、官桂、沒藥各3克,當歸、蒲黃(包煎)各9克,炒五靈脂(包煎)、赤芍各6克。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通絡。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方解】方中用當歸、赤芍、川芎活血祛瘀止痛;小茴香、干姜、官桂溫理祛寒止痛;蒲黃、五靈脂、沒藥活血散瘀止痛;延胡索行氣活血。
【按語】兼氣虛者,加白術、黨參、黃芪;血熱者;加丹皮、側柏葉、生地;腎虛者,加熟地、川斷、菟絲子;氣滯血瘀甚者,加三棱、莪術。
7.虛寒腹痛證【癥狀】腹痛綿綿,時作時止,痛處喜溫喜按,面色白光白,精神倦怠,手足清冷,飲食較少,或食后作脹,大便稀溏,唇舌淡白,脈沉細,指紋淡紅。
【方一】①小建中湯合②理中湯【來源】①《傷寒論》②《傷寒論》【組成】桂枝9克,白芍18克,甘草6克,飴糖30克,生姜9克,大棗4枚、人參9克,白術9克,干姜9克。
【功效】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方解】干姜、桂枝溫中祛寒;人參、白術燥濕健脾、補脾益氣;飴糖甘溫質潤,溫中緩急;芍藥養陰緩急;炙甘草補脾益氣,并調和諸藥;生姜、大棗溫胃補脾。
【按(an)語(yu)】氣血不足明顯者(zhe),加(jia)附子、肉(rou)桂;痛(tong)而嘔吐(tu)清涎者(zhe),加(jia)丁(ding)香、吳茱萸;脾虛兼氣滯(zhi)之腹痛(tong)者(zhe),用(yong)香砂六君湯加(jia)厚(hou)樸(pu)、谷芽、山楂、雞內金。

本(ben)文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28408.html.

聲明: 我(wo)(wo)們(men)致力于(yu)(yu)保護作(zuo)者(zhe)版(ban)權,注重分享(xiang),被刊(kan)用文(wen)章因無(wu)法核(he)實真實出處,未(wei)能及(ji)時與作(zuo)者(zhe)取(qu)得聯(lian)系,或有版(ban)權異議的(de),請聯(lian)系管理(li)員(yuan),我(wo)(wo)們(men)會立(li)即處理(li),本(ben)站部分文(wen)字與圖(tu)片資(zi)源(yuan)來(lai)自于(yu)(yu)網(wang)絡(luo),轉載是出于(yu)(yu)傳遞更多信(xin)息之目的(de),若有來(lai)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犯了(le)您的(de)合法權益,請立(li)即通知我(wo)(wo)們(men)(管理(li)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wo)(wo)們(men)會第(di)一(yi)時間予(yu)以刪(shan)除,并(bing)同時向您表示歉(qian)意,謝(xie)謝(xie)!

上一(yi)篇:

下(xia)一篇(pian):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