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除濕消風飲

中醫世家 2023-05-05 06:49:12

除濕(shi)消風飲

處方 : 當歸(gui)4錢(qian)(qian),川(chuan)芎(xiong)2錢(qian)(qian),赤芍3錢(qian)(qian),黃柏3錢(qian)(qian),梔子3錢(qian)(qian),胡(hu)黃連(lian)3錢(qian)(qian),茵陳3錢(qian)(qian),葳蕤(rui)仁3錢(qian)(qian),蒼術2錢(qian)(qian)(炒),防(fang)風2錢(qian)(qian),白(bai)芷(zhi)2錢(qian)(qian),土(tu)茯苓3錢(qian)(qian),薄荷2錢(qian)(qian),澤瀉3錢(qian)(qian),草(cao)決(jue)明3錢(qian)(qian),甘草(cao)1錢(qian)(qian)。

功能主治 : 迎(ying)風赤爛癥(潰瘍(yang)性瞼緣炎)。

臨床應用 : 迎(ying)風赤(chi)爛癥:李氏(shi),女。因操勞過度,內(nei)傷肝(gan)(gan)腎,外感風沙(sha),兩目(mu)常常赤(chi)爛生黃(huang)痂,隱澀羞明(ming)(ming),屢用桑葉熏洗,不能痊愈,按其脈,太陰細(xi)數(shu)而(er)(er)厥陰弦數(shu),是知脾經有(you)濕,肝(gan)(gan)經有(you)火,而(er)(er)不正之(zhi)風上攻(gong)于目(mu),發生赤(chi)爛,迎(ying)風則甚。先(xian)將(jiang)太淵(yuan)、睛明(ming)(ming)、肝(gan)(gan)俞等(deng)穴略刺,外敷一掃光,內(nei)服除(chu)濕消風飲,5-6劑(ji)(ji)而(er)(er)大(da)輕(qing),又(you)將(jiang)上星、絲(si)竹空、攢竹輪(lun)刺,按前(qian)方再(zai)加地膚子3錢,烏梅(mei)3個,苦參2線,7劑(ji)(ji)而(er)(er)赤(chi)爛全消。

用法用量 : 水煎服。

摘錄 : 《眼科臨癥筆記》

中草藥(yao)名方:四物消風飲的功效與(yu)作(zuo)用

四物消風飲
【來源】《外科證治全書》卷五。
【組成】生地黃12克歸身赤芍各6克荊芥薄荷蟬蛻各4.5克柴胡川芎黃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
【主(zhu)治】素體血虛,風熱外(wai)客,皮(pi)膚游風,癮疹瘙癢;及(ji)勞(lao)傷冒(mao)風,身熱口燥。

提(ti)醒您:四物消風飲 此中草藥名方來(lai)源(yuan)于(yu)網絡,使用(yong)前請遵醫囑。

得了風濕熱吃什(shen)么好?

軍事 航空母艦 海軍風濕熱多發于冬春陰雨季節,寒冷和潮濕是重要的誘因。發病可見于任何年齡,最常見為5~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3歲以內的嬰幼兒極為少見,男女患病概率大致相等。春季易發風濕熱怎么辦呢?不怕,今天本文就為大家推薦幾款食療方,有效防治風濕熱,趕緊試試吧!
防治風濕熱的4款食療方
一、薟草飲
用豨薟草50克,白糖30克。將豨薟草洗凈,放入鋁鍋中,加水500mL,置武火上燒沸文火煎熬30分鐘起鍋,潷出藥汁。再將白糖放入藥汁中,加熱溶化,紗布過濾即成;用法是早晚分服。
此款的功效是祛風清熱,除濕通絡;適用于風濕熱伴發熱,汗出熱不退,關節游走疼痛等。
二、苡仁防風飲
用生苡仁30克,防風15克;將生苡仁淘凈,防風洗凈切片,一同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文火煎熬40分鐘,濾渣即成;用法是早晚分服。
此款的功效是解表祛風,除濕通絡,適用于風濕熱初起,惡寒發熱,頭痛身痛,身重難以轉側等。
三、二枝飲
用桑枝100克,柳枝50克,白糖適量。將桑枝、柳枝洗凈,切成50px長的節,放入鋁鍋沖加水500mL,置武火上燒沸,文火再煎半小時起鍋,濾去渣。再將白糖放入藥汁中,加熱溶化,紗布過濾即成;用法是早晚分服。
此款的功效是祛風清熱,除濕通絡;適用于風濕熱伴關節紅腫疼痛,游走不定,惡風發熱汗出,頭身痛,轉側不利等。
四、參麥飲
用紅參5克,麥冬10克,五味子5克,冰糖適量;將三藥淘凈,紅參切片,共置鋁鍋中,加水適量,武火燒沸,文火燉煮40分鐘,過濾去渣。再將冰糖打碎,加水適量,置文火上熬煉至微黃色起鍋,最后把藥汁倒入糖水中攪勻即成;用法是頻頻飲服。
此款的功效是補益心氣,養陰復脈;適用于風(feng)濕熱外邪內陷心臟,心氣陰受損(sun)癥見心悸,動(dong)則甚,面色不(bu)華(hua),顴紅(hong),失眠多夢,舌質紅(hong)等。

蕁(qian)麻疹有什么金方?

蕁麻疹是常見過敏性皮膚病,內因稟賦不耐,人體對某種外來物質過于敏感而發生的一種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癮疹、風疹塊等。可因食物、藥物、生物制品、感染等導致,或因精神因素、內分泌系統疾病、外界寒熱刺激等誘發。臨床表現:皮膚突然出現風團,鮮紅或蒼白或皮膚顏色,大小不一,可相互融合,時隱時現,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跡。伴劇癢、燒灼感。本病常因季節、體質、接觸物質、發生部位不同而表現不同。嚴重者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也可被累及,出現咽喉發堵、胸悶;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甚至出現窒息或過敏性休克表現。病程長短不一,部分反復發作,變為慢性。(一)內治方【方一】桂枝麻黃各半湯【來源】《傷寒論》【組成】桂枝9克,芍藥、生姜、炙甘草、麻黃各6克,大棗4枚,杏仁6克。
【功效】疏風解表。
【制法】先煮麻黃去上沫,再入余藥同煎。
【用法】日1劑,分3次服。
【方二】麻黃加術湯【來源】《金匱要略》【組成】麻黃(去節)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炙)3克,杏仁(去皮尖)6個,白術12克。
【功效】發汗解表,除寒祛濕。
【制法】上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
【用法】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三】補中益氣湯【來源】《脾胃論》【組成】黃芪、炙甘草各15克,人參、白術各9克,當歸身6克,陳皮、升麻、柴胡各6~9克。
【功效】升陽益氣。
【制法】為細末。
【用法】水煎去渣,食遠稍熱服。
【方四】當歸飲子【來源】《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組成】當歸、白芍、川芎、首烏、黃芪、荊芥、防風、白蒺藜各9克,熟地黃12克。
【功效】養血熄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五】四物消風飲【來源】《外科證治全書》【組成】生地黃12克,當歸身、赤芍各6克,荊芥、薄荷、蟬蛻各4.5克,柴胡、川芎、黃芩各3.6克,生甘草3克。
【功效】養血祛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六】清癢湯【來源】《仙拈集》【組成】黃芪、防風、荊芥、苦參、蟬蛻、蒺藜、僵蠶、當歸、生地黃、赤芍藥、川芎、何首烏各1.5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頻繁服之,每日1劑。
【方七】蕁麻疹湯【來源】《臨證醫案醫方》【組成】生地黃15克,牡丹皮9克,白茅根30克,赤芍9克,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當歸尾3克,山梔子9克,蒼耳子9克,薏苡仁15克,谷芽15克,麥芽15克,白鮮皮15克。
【功效】涼血清熱,活血祛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八】疏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牛蒡子、白蒺藜、丹參、赤芍、山梔子、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蟬衣4.5克,生地黃15克,生甘草各6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九】消風清熱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浮萍、蟬衣、赤芍、當歸、大青葉、黃芩各9克。
【功效】疏風清熱。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祛風勝濕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羌活、茯苓皮、金銀花各9克,蟬衣、陳皮、甘草各6克。
【功效】祛風勝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一】止癢永安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防風、桂枝、羌活、當歸、赤芍、桃仁、紅花各9克,麻黃、白芷、蟬衣各6克。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和營。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二】固衛御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炙黃芪、防風、炒白術、桂枝、赤芍、白芍各9克,生姜3片,大棗7枚。
【功效】調營固衛。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三】活血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荊芥、白蒺藜各9克,薄荷、甘草各6克。
【功效】活血祛瘀,和營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四】涼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生地黃、生石膏各30克,當歸、荊芥、苦參、白蒺藜、知母各9克,甘草、蟬蛻各6克。
【功效】涼血清熱,消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五】養血消風散【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熟地黃15克,當歸、荊芥、白蒺藜、蒼術、苦參、麻仁各9克,甘草6克。
【功效】養血滋陰,消風止癢。
【制法】為粗末。
【用法】每服6克,水煎服。
【方十六】搜風流氣飲【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荊芥、菊花、僵蠶、當歸、赤芍、烏藥各9克,防風、白芷、川芎、陳皮各6克。
【功效】疏風達邪,和營理氣。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七】健脾祛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陳皮6克,茯苓、蒼術、澤瀉、烏藥、荊芥、防風、羌活各9克,木香3克,生姜3片,大棗5枚。
【功效】健脾理氣,祛風散寒。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八】烏蛇驅風湯【來源】《朱仁康臨床經驗集》【組成】烏梢蛇、荊芥、防風、羌活、黃芩、金銀花、連翹各9克,黃連、蟬蛻、白芷、甘草各6克。
【功效】搜風清熱,敗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十九】薄荷牛蒡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牛蒡子、焦馬勃、焦山梔子、炒僵蠶、連翹殼各9克,京玄參、西赤芍藥、薄荷葉、大青葉各12克,板藍根15克,玉桔梗6克。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麻黃蟬蛻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麻黃、槐花各6克,蟬蛻、浮萍各9克,黃連、甘草各3克。
【功效】祛風散寒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一】浮萍地膚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浮萍、地膚子、白僵蠶、白蒺藜、豨薟草、白鮮皮各9克,凈麻黃、凈蟬蛻、生甘草各2克,苦參片、粉牡丹皮各4克。
【功效】疏風散寒,祛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二】加味四物湯【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川芎、當歸各31克,熟地黃、黃芩、懷山藥、白術、首烏各15克,白芍、浮萍各12克,紅棗6克。
【功效】清營健脾,養血消風。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三】蠶砂飲【來源】《中醫皮膚病學簡編》【組成】蠶砂、丹參各31克,重樓15克,白鮮皮、地膚子、蟬蛻各9克。
【功效】祛風除濕,化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四】麻黃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麻黃、干姜皮、浮萍各3克,杏仁4.5克,白鮮皮、丹參各15克,陳皮、牡丹皮、白僵蠶各9克。
【功效】開腠理,和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五】荊防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芥穗、防風、僵蠶、紫背浮萍各6克,金銀花12克,牛蒡子、牡丹皮、干地黃、黃芩各9克,薄荷、蟬蛻各4.5克,生甘草6克。
【功效】疏風解表,清熱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六】多皮飲【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地骨皮、五加皮、大腹皮、粉牡丹皮、川槿皮各9克,桑白皮、白鮮皮、赤苓皮、冬瓜皮、扁豆皮各15克,干姜皮6克。
【功效】健脾除濕,疏風和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七】止癢合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防風、當歸各9克,苦參、首烏藤、白鮮皮、刺蒺藜各3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方二十八】通腑祛風湯【來源】《古今名方》【組成】柴胡、黃芩、半夏、生大黃(后下)、炒枳殼、薤白、荊芥、防風、白芷各9克,赤芍藥、蟬蛻各12克,白蒺藜15克,苦參18克,全瓜蔞24克。
【功效】通腑瀉熱,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二十九】養血祛風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生地黃15克,當歸、川芎、白芍、防風、荊芥、蒼術、黃柏各9克,甘草6克。
【功效】疏風養血,燥濕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永安止癢湯【來源】《中西醫結合治療常見皮膚病》【組成】麻黃、僵蠶、防風、荊芥、薄荷、甘草各6克,蒼術、桃仁、當歸尾、赤芍、紅花各9克。
【功效】疏風活血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一】徐長卿煎劑【來源】《皮膚科外用藥物手冊》【組成】徐長卿根或全草(陰干)10~15克。
【功效】疏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二】黃參芍桂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炙麻黃10克,桂枝、炙甘草、五味子各6克,白芍藥、代赭石、制何首烏各20克,麥門冬、黨參、當歸、黃芪各12克。
【功效】辛溫解表,益氣固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三】十味羌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生地黃、羌活各10克,防風、炒蒼術、川芎、白芷、炒黃芩、甘草各6克,北細辛1.5克,生姜2片、蔥白頭3枚。
【功效】辛溫發汗解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四】紫銀湯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紫草根、金銀花、土茯苓、赤小豆各15克,連翹、白鮮皮、赤芍藥各9克,荊芥7克,蟬蛻5克,甘草3克。
【功效】疏風清熱,和營理濕。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五】四皮飲一【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地骨皮、白蒺藜、蟬蛻各6克,桑白皮、茯苓、夏枯草、連翹、牛蒡子各10克,地膚子6克,生地黃、赤芍藥各12克,生姜皮3克。
【功效】瀉熱消疹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反復發作者加地龍、蜈蚣、全蝎;并發胃腸道癥狀者加白芍藥、白術、蒲公英、厚樸。
【方三十六】浮萍蟬防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浮萍20克,蟬蛻、防風各20克,白鮮皮、胡麻仁各15克,甘草10克。
【功效】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備注】偏風熱者加牛蒡子、苦參、連翹;偏風寒者加麻黃、桂枝;奇癢難忍發作頻繁者加地龍、蒼耳子、白蒺藜。
【方三十七】多味大補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地膚子各30克,熟地黃15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黨參2克,白術、茯苓、白芍藥、赤芍藥、當歸各12克,川芎、烏梢蛇、炙甘草各9克。
【功效】益氣養血,祛風止癢。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八】復方蟬蛻丸【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蟬蛻6克,生地黃炭12克,牡丹皮12克,白芷9克,白蒺藜9克,當歸6克,赤芍藥9克,大力子9克,桑白皮15克,黨參9克,荊芥、麻黃、防風、薄荷各4.5克,紫花地丁9克,川黃連3克,黃芩9克,蒲公英15克,黃芪9克,淡豆豉12克。
【功效】祛風解表,清熱涼血,益氣養血。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三十九】葛麻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葛根12克,麻黃6~9克,生姜5~9克,桂枝、甘草、白芍藥各6克,大棗4~6枚。
【功效】解肌發表。
【用法】水煎服,日1劑。
【方四十】升陽益胃湯【來源】《中國中醫秘方大全》【組成】黃芪12克,半夏、人參、羌活、白芍藥、防風、白術、獨活、茯苓、澤瀉各9克,陳皮、柴胡各6克,炙甘草、黃連各3克。
【功效】益氣健脾。
【用法】水煎服,日1劑。
(二)外治方【方一】茺蔚浴湯【來源】《外臺秘要》【組成】茺蔚、蒺藜、楊桃、蒴藋草、漏蘆蒿各500克,鹽1500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制法】水3石同煮取2.5石,去滓。
【用法】納鹽待溫入浴。
【方二】百部洗方【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苦參各120克,蛇床子60克,雄黃15克,狼毒75克。
【功效】疏風止癢,祛濕。
【制法】研粗末。
【用法】以紗布溻洗,或溻洗后再熱水浸浴。
【方三】楮桃葉洗劑【來源】《簡明中醫皮膚病學》【組成】楮桃葉500克,水5升。
【功效】疏風止癢。
【制法】煮沸30分鐘。
【用法】溻洗,浸浴。
【方四】茵陳甘草湯【來源】赤腳醫生雜志,1976:(11)
【組成】茵陳、地膚子各30克,黃柏15克,甘草12克。
【功效】清熱利濕,透疹止癢。
【制法】上藥用水1.5升,煎至1升,過濾。
【用法】盛于干凈盆內溫洗全身。日1劑,每日1~2次。
【方五】交藤鮮皮散【來源】中醫雜志,1983:(2)
【組成】夜交藤200克,蒼耳子、白蒺藜各100克,白鮮皮、蛇床子各50克,蟬蛻20克。
【功效】疏風透疹,解毒利濕。
【制法】加水7大碗(約5升),煎開20分鐘。
【用法】乘熱先熏,候溫用舊巾布浸藥液外洗患處。
【方六】苦參外洗湯【來源】云南中醫雜志,1986:(1)
【組成】蛇床子20克,明礬12克,花椒6克,土茯苓30克,白鮮皮15克,苦參30克,荊芥12克,食鹽30克。
【功效】疏風透疹,燥濕止癢。
【制法】上藥加水2毫升煎至1升。
【用法】將藥液傾入盆內加適量溫水,然后將小兒泡入盆內浸浴,用毛巾邊擦邊洗,尤其有疹塊須多擦洗,至藥液漸涼為度。洗后小兒身體不必用清水洗凈,以保持藥力。每日1次。
【方七】浮萍蠶沙散【來源】廣西中醫藥,1988:(1)
【組成】紫背浮萍150克(鮮品加倍),蠶砂100克。
【功效】活血透疹。
【制法】上藥包煎至沸后約10分鐘取藥汁3~5升。
【用法】待溫度能耐受時,用干凈毛巾蘸藥汁,從頭部向下肢搽洗,日1~2次,每次10~15分鐘。
【方八】百部酒【來源】《趙炳南臨床經驗集》【組成】百部180克,75%酒精或白酒360克。
【功效】疏風止癢殺蟲。
【制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用棉棒或刷蘸涂。
【方九】徐長卿酊【來源】《皮膚科外用藥物手冊》【組成】徐長卿(研細)適量,75%酒精適量。
【功效】疏風止癢。
【制法】調為糊狀。
【用法】涂敷患處,日2~3次。
【方十】止癢靈【來源】《皮膚病方劑藥物手冊》【組成】蛇床子30~60克,白酒或75%酒精360克。
【功效】燥濕止癢。
【制法】浸泡7天過濾去渣。
【用法】外涂。
【方十一】參桃酊【來源】北京中醫,1987:(5)
【組成】苦參、鮮桃葉、膽礬、冰片各6克。
【功效】利濕解毒,涼血止癢。
【制法】制成酊劑。
【用法】每日涂患處4次。
【方十二】枳實膏【來源】《幼幼新書》【組成】枳實30克,茺蔚子、防己各37.5克,升麻45克,竹葉40克,石膏60克,芒硝90克。
【功效】瀉熱疏風止癢。
【制法】上藥用麻油1.2升,煎四五沸,去渣。
【用法】涂患處。
【方十三】羌活散【來源】《證治準繩·瘍醫》【組成】羌活、獨活、明礬、白鮮皮、硫黃、狼毒各30克,輕粉7.5克,白附子、黃丹、蛇床子各15克。
【功效】祛風燥濕止癢。
【制法】為細末,油調成膏。
【用法】敷用。

本草綱目除(chu)濕藥(yao)方有什么

盛夏雨水多,人體很容易出現濕氣重的癥狀,想要祛濕,中藥是個好選擇,下面由我給大家介紹本草綱目除濕的中藥藥方吧,僅供大家參考。
本草綱目除濕的中藥藥方
祛濕中藥方子一

金錢草15 牛膝15 薏苡仁30 山藥15 白術15 茯苓15 防風10劑 一天一劑 一劑煮2次 早晚空腹用!忌生冷油膩!

祛濕中藥方子二

山藥15 薏苡仁30 茯苓15 防風10 煮粥!

祛濕中藥方子三

祛濕最基礎的方劑是平胃散(蒼術、厚樸、陳皮、甘草、生姜、大棗)平時脘腹脹滿、噯氣吞酸、肢體沉重的可以用。另外,參苓白術散也可以健脾祛濕,平時大便溏泄,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可以使用!

祛濕中藥方子四

體內寒濕氣中重,誘發濕疹,睡眠也不好,建議服用參苓白術口服液,藿香正氣丸治療。
本草綱目除濕吃什么好
玉米:具有調中開胃、降濁利尿等功效,適用于 尿路結石或慢性腎炎水腫、高血壓、食欲不振等癥。

薏仁: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等功效,適用于小便短赤、水腫腳氣、風濕痹痛、脾虛泄瀉、扁平疣等病癥。

扁豆: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濕等功效。適用于暑濕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泄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癥。

水芹:有清熱利水的功效,適用于小便淋痛、小便出血、帶下等病證;洋蔥:具有和胃下氣、化濕祛痰、解毒殺蟲等功效。適用于胸悶脘痞、咳嗽痰多、小便不利等病癥。

冬瓜: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 效,適用于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癥。

馬齒莧:具有清熱祛濕、散血消腫等功效,適用于急性腸炎、痢疾、尿血、小便熱淋、 黃疸、牙齦炎等病癥;鯽魚:有健脾利濕的功效。適用于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癥。

鮑魚:具有養血柔肝、滋陰清熱、益精明目、利濕行痹的功效,適用于陰虛內熱、血枯經閉、乳汁不足、陰虛陽亢、夜盲內障,以及濕熱內蘊所致的五淋、黃疸等病癥。

田螺:有清熱利濕、通便解毒的功效,適用 于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熱結膀胱、小便不通、鼓脹水腫等病癥。
濕氣重的危害后果
1、傷害關節

濕氣進入關節,與“寒”相遇,會形成寒濕,是引發炎癥,導致關節疼痛的重要原因。

2、帶下病

體內濕氣過重,容易導致脾虛,使得濕氣下注,使得女性出現白帶多,白帶有異味等情況,嚴重時還會導致炎癥。

3、月經不調

經常居住在潮濕環境,或者經常讓身體受濕受潮的女人,體質會比較差,在經期前后會有四肢疲倦,低熱難退,月經量少,痛經等癥狀。

4、陰道炎

陰道炎除了和感染源有關之外,還與體內濕氣有關。對于屬于濕熱體質或喜歡吃辛辣油膩等食物的人,容易造成內環境火大濕氣重,從而使誘發陰道炎或導致陰道炎反復。這類人調理,要先從身體祛濕上下手。

5、肥胖+浮腫

濕氣入皮下,會影響皮膚細胞的新陳代謝,降低脂肪燃燒效率,從而導致肥胖。過多的濕氣滯留在體內,加重脾運化水濕的負擔,就像馬車超載一樣,有時甚至會影響腎的利尿功能,嚴重的可繼發全身浮腫。

6、影響排泄

本文(wen)地(di)址://n85e38t.cn/pianfang/27544.html.

聲明: 我(wo)(wo)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fen)享,被刊用文章(zhang)因無(wu)法核實真(zhen)實出(chu)處(chu),未能及時(shi)(shi)與(yu)作者取(qu)得聯(lia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an)系管(guan)理(li)(li)(li)員(yuan),我(wo)(wo)們會立(li)即處(chu)理(li)(li)(li),本站(zhan)部分(fen)文字與(yu)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信(xin)息(xi)之目(mu)的,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侵(qin)犯了您的合(he)法權益,請立(li)即通知(zhi)我(wo)(wo)們(管(guan)理(li)(li)(li)員(yuan)郵箱:),情況屬實,我(wo)(wo)們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chu),并同(tong)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yi),謝(xie)謝(xie)!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