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用水400毫升,煎至(zhi)320毫升,空腹時(shi)服。
功能主治 : 養血(xue)清(qing)火,疏(shu)肝(gan)散結。主血(xue)虛火動,肝(gan)氣(qi)郁結,致(zhi)患鬢疽,初(chu)起尚(shang)未(wei)成膿(nong)者(zhe),毋論陰陽表里,俱可服之。
摘錄 : 《外科正宗》卷二
功能主治 : 怒(nu)火上升,憎寒惡熱,肝膽風熱瘡(chuang)瘍。
摘錄 : 《馬培之醫案》
功能主治 : 謀慮不決,郁火凝結少陽(yang)膽(dan)經而成夭疽、銳毒(du),生于(yu)耳(er)后1寸(cun)3分(fen)高骨之后,左名夭疽,右(you)為(wei)銳毒(du)。
摘錄 : 《外科真銓》卷上
淋巴炎的治療
(一)普通康復療法
注意休息,清淡飲食,積極處理原發病灶。
(二)中醫分型與中藥治法
1.風熱痰毒
腫塊發生在頜頸部,全身惡寒發熱,頭痛,咽痛,口干.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敷.
[治法] 疏風清熱,化痰消腫.
[方藥] 牛蒡解肌湯加減:牛蒡子16克,薄荷12克,金銀花16克,連翹13克,夏枯草12克,荊芥12克,玄參12克,浙貝12克,僵蠶12克,生甘草12克.若熱甚可加黃芩、山梔、板藍根,便秘加大黃.
2.肝郁痰火
腫塊發生在腋下,全身發熱,頭痛,胸脅牽痛,口苦咽干.舌虹,苔黃,脈弦數,
[治法] 清肝解郁,化痰散結.
[方藥] 柴胡清肝湯加減:柴胡12克,川楝于12克,黃芩12克,生地16克,玄胡12克,牛蒡子12克,瓜蔞皮12克,浙貝12克,連翹12克,夏枯草12克,生甘草7克.若肝火甚,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者可加大黃、龍膽草、車前子.
3,溫熱蘊結
腫塊發生在腹股溝部,全身發熱,患肢拘急,小便黃熱
[治法] 清熱解毒,利濕消腫.苔黃膩,脈敷,
[方藥] 五神湯合草薢滲濕湯加減,紫花地丁12克,蒲公英12克,忍冬蘑16克,黃柏12克,車前于12克,生苡仁16克,川牛膝12克,浙貝母12克,川楝于12克.
4.熱勝釀膿
局部皮膚紅腫發亮,發熱疼痛,腫塊變軟,有波動應指感。全身發熱,口干舌紅,苔黃,脈滑數。
[治法] 清熱排膿.
[方藥] 根據發生部位的不同,在以上三型方藥中,加皂角刺12克,炙山甲12克,天花粉16克.余毒凝滯
全身癥狀消退,局部紅腫熱痛減輕,腫塊僵硬縮小.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治法] 清除余毒,化痰散瘀,
[方藥] 金鈴于散加味,川楝子12克,玄胡12克,忍冬藤16克,丹參10克,桃仁12克,浙貝母12克,白芥于12克,皂角刺12克,生甘草7克
(三)現代西醫西藥治療方法
可先用青霉素和鏈霉素等廣譜抗生素。對青霉素、鏈霉素過敏者,可用紅霉素也可選用甲硝唑(滅滴靈).
(四)局部治療
(1)紅腫期可用莢蓉膏或化毒散軟膏外敷,膿腫形成后,應切開排膿或可用鐵箍散軟膏與化毒散軟膏各半調勻外敷。
(2)破潰后可用甲字提毒藥捻,朱紅紗條換藥.若膿毒已盡,可外用甘乳膏,促其收口.
(五)單方,驗方
(1)鮮菊花葉適量,加紅糖少許,搗爛,外敷患處。每日2換.
(2)藤黃50克研末,置瓶中,再加75%酒精300毫升,蓋緊,搖蕩之,用棉球蘸液涂患處3~4次.用于未化膿時。
預防與護理
積極(ji)防治原發(fa)病(bing)灶。凡(fan)患(huan)有癤、足癬時,應(ying)避免搔抓;積極(ji)治療,若治療不及時,可繼發(fa)感染發(fa)生本病(bing)。
治療原則:積極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療
一、全身治療:抗生素治療,首選青霉素,480~800萬單位/日 靜點,過敏者可用紅霉素
二、積極治療局部病灶如足癬、鼻炎等,下肢應抬高患肢。
三、支持療法,對癥處理。
四、局部治療:呋喃西林液濕敷,外用抗菌素類軟膏:如百多邦軟膏等
五、物理療法:紫外照射、音頻電療、超短波、紅外線等
中醫學認為,丹毒的病因以火毒為主,可由風濕熱諸邪化火而致。其中發于顏面者,又稱抱頭火丹或大頭瘟;發于下肢者,稱為流火;發生于新生兒或小兒的丹毒,稱赤游丹或游火。辨證論治可分為四型。
(1)風熱火熾證 見于頭面、耳項、臂膊等處,灼紅,重則雙目合縫,不能睜開。伴見口渴引飲,大便干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治以散風清熱解毒為主,方以化斑解毒湯加減。
(2)肝經郁火證 發于胸腹、腰背、脅肋、臍周等處,紅腫,向四周擴展,舌紅,苔薄黃,脈弦數。治以清肝利濕解熱為法,方以柴胡清肝湯加減。
(3)濕熱火盛證 常發于下肢腿股、足背等處,紅腫灼熱,向上蔓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行走困難。伴見納少,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治以清熱利濕解毒為法,方以利水滲濕湯加減。
(4)毒熱入營證 重證者范圍較大,可見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惡心嘔吐等諸逆證。治以涼血解毒,清心開竅,方用清溫敗毒飲加減。水煎服,日1劑。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或牛黃清心丸,選用一種。
局部可用清熱解毒之中藥外敷。初期用仙人掌、馬齒莧、芙蓉葉、綠豆等,任選一種,搗爛外敷,干則換之。中后期紅腫稍退,可改用金黃膏或如意金黃散,蜜水調敷。
對反復發作的丹毒,可服藥預防:生薏仁米30g。每日煎服1次。
治療(liao)期間應(ying)注意休(xiu)息(xi),多(duo)飲溫開水(shui)。并與健康人隔(ge)離,避免接觸(chu)。忌食辛辣、葷腥、油膩之品,多(duo)吃蔬(shu)菜、水(shui)果。
1 清熱(re)(re)(re)涼(liang)血(xue)銀柴胡甘寒益陰,清熱(re)(re)(re)涼(liang)血(xue),退熱(re)(re)(re)而(er)(er)不苦(ku)泄,理(li)陰而(er)(er)不升騰,為(wei)退虛熱(re)(re)(re)除骨(gu)蒸之常(chang)用藥(yao)(yao)。用于陰虛發熱(re)(re)(re),骨(gu)蒸勞(lao)熱(re)(re)(re),潮熱(re)(re)(re)盜汗,多與地骨(gu)皮(pi)、青(qing)蒿、鱉甲同(tong)用,如(ru)清骨(gu)散(san)(《證治準繩》)。退熱(re)(re)(re)而(er)(er)不苦(ku)泄,為(wei)清虛熱(re)(re)(re)的要藥(yao)(yao),常(chang)與青(qing)蒿、地骨(gu)皮(pi)等(deng)藥(yao)(yao)同(tong)用。《新疆中草(cao)藥(yao)(yao)手冊》:清熱(re)(re)(re)涼(liang)血(xue)。洽(qia)肺結核潮熱(re)(re)(re)。
2 消(xiao)積(ji)殺蟲(chong)銀柴胡能清虛熱(re),消(xiao)疳(gan)(gan)熱(re),故用(yong)治小兒食滯(zhi)或(huo)蟲(chong)積(ji)所致(zhi)的疳(gan)(gan)積(ji)發(fa)熱(re),腹部膨大,口渴(ke)(ke)消(xiao)瘦,毛(mao)發(fa)焦(jiao)枯等癥,常與(yu)胡黃連、雞內金、使(shi)君子等藥同(tong)用(yong),以共奏(zou)消(xiao)積(ji)殺蟲(chong),健脾療疳(gan)(gan)之(zhi)效;亦可(ke)與(yu)梔子、人參、薄荷等同(tong)用(yong),如柴胡清肝湯(《證治準繩(sheng)》)。凡小兒疳(gan)(gan)積(ji),日(ri)久(jiu)化熱(re),癥見(jian)煩渴(ke)(ke)燥急者,多與(yu)梔子、黃芩、連翹等合(he)用(yong)。
首先應消除精神緊張,治療慢性病灶,生活力求規律。
針對有關因素予以治療。當損害局限且無糜爛時,用2%~4%碳酸氫鈉溶液與0.2%洗必泰溶液交替沖洗,每日數次,并每月進行復查。發生局部糜爛事,局部糜爛區可敷復方類固醇粉,每日數次,甚者可用確炎舒松,注射于局部,每周2次,并加用抗生素。
糜爛在唇紅部位者,可用膚輕松軟膏涂敷,每日數次。局部用抗霉菌治療也有一定的作用,制霉菌素50萬單位,口內含化,每日3~4次。全身用腎上腺皮質類固醇應慎重,施行小劑量、短程方案,如強的松5mg,每日3次,用1~2周,用藥期間做大便潛血及血壓檢查。也可用昆明山海棠2片,每日3次;雷公藤片3~4片,每日2次。還可口服維生素A、維生素A酸等。
另外去除機械性刺激因素,刮除磨牙頰面的牙石,避免牙刷毛等刺傷局部粘膜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醫認為;多由熱毒和濕毒積聚,或氣滯血瘀,氣血失和,濕熱循經上逆,熏蒸于口,或肝郁血虛,化火上炎而致。
1)證屬脾胃濕熱者,治以祛濕清熱解毒,用平胃散合二妙散加減(蒼術、厚樸、陳皮、薏苡仁、黃柏、夏枯草、土茯苓、藿香、佩蘭、生甘草)。證屬肝經實火者,治以清肝瀉火,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當歸、車前子、生地黃、澤瀉、木通、甘草)。
2)證屬肝氣郁結者,治以疏肝理氣解郁,用丹梔逍遙散或柴胡清肝湯加減(柴胡、當歸、白芍、梔子、丹皮、茯苓、黃芩、川芎、香附、郁金、連翹、炙甘草)。
3)證屬血虛風燥者,治以滋陰養血、疏風潤燥,用苔癬一號加減(當歸、生地黃、白芍、熟地黃、麥冬、女貞子、枸杞子、白鮮皮、牛膝、香附、旱蓮草)。
4)證屬陰虛內熱者,治以滋陰清熱,用六味地黃湯加減(生地黃、熟地黃、丹皮、茯苓、澤瀉、山藥、山茱萸、黃柏、知母、梔子、麥冬、旱蓮草、天花粉、石斛)。
5)證屬氣血兩虛者,治以益氣養血,用八珍湯加減(黨參、黃芪、白術、茯苓、澤瀉、當歸、制黃精、白芍、熟地、何首烏、石斛)。
6)證屬氣滯血瘀者,治以活血祛瘀,用血府逐瘀湯加減(當歸、桃仁、紅花、川芎、赤芍、柴胡、香附、生地黃、玄參、陳皮、甘草)。
局部可用(yong)青(qing)黛、爐甘石(shi)、孩兒茶(cha)、冰(bing)片涂潰瘍面;吳茱(zhu)萸末醋調敷涌泉穴;還可用(yong)青(qing)吹口(kou)散、雙料喉(hou)風散、解毒生肌散、柳(liu)花散、西瓜霜等中成藥,撒于患處。可用(yong)金銀花、玄參、生地黃煎(jian)水漱口(kou)。
本文(wen)地址://n85e38t.cn/pianfang/18306.html.
聲明: 我(wo)們致(zhi)力于保(bao)護(hu)作者(zhe)版(ban)權(quan),注重分(fen)(fen)享,被(bei)刊用文章因無(wu)法核實真實出(chu)處(chu),未能及時與作者(zhe)取(qu)得聯系,或有版(ban)權(quan)異議的,請(qing)聯系管理(li)員(yuan),我(wo)們會(hui)立即處(chu)理(li),本站部分(fen)(fen)文字與圖片資源來(lai)自于網絡,轉載是出(chu)于傳遞更多信息之(zhi)目的,若(ruo)有來(lai)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nin)的合法權(quan)益(yi),請(qing)立即通知我(wo)們(管理(li)員(yuan)郵箱(xiang):),情況屬實,我(wo)們會(hui)第一時間予以(yi)刪除,并同時向(xiang)您(nin)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柴胡清(qing)肝散
下一篇: 柴胡(hu)清肝(gan)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