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法 : 上藥銼散。
功能主治 : 主小兒伏熱(re)吐瀉,虛煩悶亂,引飲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6克,用水(shui)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qu)滓溫服,不拘時候(hou)。
摘錄 : 《普濟方》卷三九五
制法 :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 小兒伏熱吐瀉(xie),虛(xu)煩悶(men)亂,引飲(yin)不止。
用法用量 : 每服2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wen)服,不拘時候。
摘錄 : 《楊(yang)氏家藏方(fang)》卷(juan)十八
《桑蘇飲》其實是“桑菊飲”加“參蘇飲”而成。{注意要去除蘆根}
桑菊飲:桑葉、菊花、枳梗、杏仁、連翹、蘆根、甘草、薄荷。
參蘇飲:人參、半夏、茯苓、陳皮、甘草、枳殼、干葛、紫蘇、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棗。
桑蘇飲(yin):桑葉、菊花、枳梗、杏仁、連翹、甘(gan)草、薄荷。人參(can)、半(ban)夏(xia)、茯苓(ling)、陳皮、枳殼、干葛、紫蘇、前胡、木(mu)香、生姜、大棗。
湯頭歌
【麻黃湯】麻黃湯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發熱惡寒頭項痛,喘而無汗服之宜。 【三拗湯】三拗湯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華蓋散】華蓋麻杏紫蘇子,茯苓陳草桑白皮;風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遲疑。 【麻黃加術湯】麻黃湯中加白術,濕困身疼總能醫。 【麻杏苡甘湯】還有麻杏苡甘劑,風濕發熱亦可祛。 【大青龍湯】大青龍用桂麻黃,杏草石膏姜棗藏;太陽無汗兼煩躁,解表清熱此為良。 【桂枝湯】桂枝湯治太陽風,芍藥甘草姜棗同;解肌發表調營衛,表虛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湯】加入葛根治項強,又兼汗出與惡風。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湯加厚樸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九味羌活湯】九味羌活用防風,細辛蒼芷與川芎;黃芩生地加甘草,發汗祛風力量雄。 【大羌活湯】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獨活防己知;還把黃連白術入,大羌活湯散熱濕。 【加味香蘇散】加味香蘇陳草風,荊艽姜蔓與川芎;惡風身熱頭項痛,胸脘滿悶服之松。 【香蘇散】香蘇散內草陳皮,外感風寒氣滯宜;寒熱頭痛胸脘悶,解表又能疏氣機。 【小青龍湯】小青龍湯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風寒內停飲,散寒蠲飲效堪夸。 【小青龍加石膏湯】小青龍把石膏配,咳喘而煩效更佳。 【射干麻黃湯】射干麻黃亦治水,不在發表在宣肺;姜棗細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辛涼解表劑
【桑菊飲】桑菊飲中桔杏翹,蘆根甘草薄荷饒;清疏肺衛輕宣劑,風溫咳嗽服之消。 【銀翹散】銀翹散主上焦疴,竹葉荊蒡豉薄荷;甘桔蘆根涼解法,發熱咽痛服之瘥。 【銀翹湯】鞠通更有銀翹湯,竹草麥冬生地黃;陽明溫病寒下后,脈浮無汗服之康。 【麻杏甘石湯】麻杏甘草石膏湯,四藥組合有專長;肺熱壅盛氣喘急,辛涼疏泄此法良。 【越婢湯】越婢湯中有石膏,麻黃生姜加棗草;風水惡風一身腫,水道通調腫自消。 【升麻葛根湯】閻氏升麻葛根湯,芍藥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宣毒發表湯】宣毒發表升葛翹,杏桔荊防桔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現點此方饒。 【竹葉柳蒡湯】竹葉柳蒡葛根知,蟬衣荊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參甘麥,風疹急投莫延遲。 【柴葛解肌湯】陶氏柴葛解肌湯,邪在三陽熱勢張;芩芍桔草姜棗芷,羌膏解表清熱良。 【柴葛解肌湯】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黃;丹皮二母一并入,發熱口渴宜煎嘗。 【蔥豉桔梗湯】蔥豉桔梗薄荷翹,山梔竹葉加甘草;熱邪束肺嗽咽痛,風溫初起此方療。 【蔥豉湯】蔥豉湯是肘后方,解表發汗又通暢;惡寒發熱頭悶痛,服后邪散津不傷。 【活人蔥豉湯】類證活人蔥豉湯,更加葛根與麻黃;惡寒腰背頭項痛,得汗表解保安康。
扶正解表劑
【敗毒散】人參敗毒草苓芎,羌獨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湯服,祛寒除濕功效宏。 【荊防敗毒散】若須消散瘡毒腫,去參加入荊防風。 【倉廩散】原方配入陳倉米,噤口痢疾此為宗。 【參蘇飲】參蘇飲內陳皮草,枳殼前胡半夏從;葛根木香桔梗茯,氣虛感寒最宜用。 【再造散】再造散用參附耆,桂甘羌防芎芍齊;再加細辛姜棗煮,陽虛寒閉最相宜。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溫經解表法優良;少陰脈沉反發熱,邪寒外解不傷陽。 【麻附甘草湯】前方去辛加炙草,無汗微熱宜煎嘗。 【蔥白七味飲】蔥白七味外臺方,新豉葛根與生姜;麥冬生地千揚水,血虛外感最相當。 【加減葳蕤湯】加減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蔥桔梗隨;草棗薄荷共八味,滋陰發汗此方魁。 【千金葳蕤湯】千金葳蕤麻杏膏,芎獨白薇木香草;外感熱傷津不足,生津清熱又解表。
編輯本段二、瀉下劑
寒下
【大承氣湯】大承氣湯用硝黃,配以枳樸瀉力強;陽明腑實真陰灼,急下存陰第一方。 【小承氣湯】去硝名曰小承氣,便硬痞滿瀉熱良。 【調胃承氣湯】調胃承氣硝黃草,便秘口渴急煎嘗。 【復方大承氣湯】更有復方大承氣,大承氣加桃芍菔;能瀉腑實消脹滿,可治急性腸梗阻。 【大陷胸湯】大陷胸湯用硝黃,甘遂為末共成方;專治熱實結胸證,瀉熱逐水效非常。 【大陷胸丸】再把葶藶杏仁入,和丸更治項背強。
溫下
【大黃附子湯】大黃附子細辛湯,脅下寒凝疝痛方;冷積內結成實證,溫下寒實可復康。 【溫脾湯】溫脾附子與干姜,甘草人參及大黃;寒熱并進補兼瀉,溫通寒積振脾陽。 【三物備急丸】三物備急巴豆研,干姜大黃不需煎;猝然腹痛因寒積,速投此方急救先。 【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桔梗貝,再把巴豆一齊配;寒實結胸痰涎壅,祛痰瀉積功力倍。
潤下
【麻子仁丸】麻子仁丸治脾約,枳樸大黃麻杏芍;土燥津枯便難解,腸潤熱瀉諸癥卻。 【潤腸丸】潤腸丸用歸羌活,大黃桃麻兩仁合;勞倦納呆便秘澀,蜜丸嚼服功效確。 【五仁丸】五仁柏子加松米,桃杏兩仁陳郁李;血虛津枯腸中燥,理氣潤腸通便秘。 【濟川煎】濟川歸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從;陰虛血弱腸中燥,滋陰補血便自通。
逐水
【十棗湯】十棗逐水效力佳,大戟甘遂與芫花。 【控涎丹】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滌痰涎力不差。 【舟車丸】舟車牽牛及大黃,遂戟芫花檳木香;青皮橘皮輕粉入,瀉水消脹力量強。 【疏鑿飲子】疏鑿飲子瀉水方,木通澤瀉與檳榔;羌艽苓腹椒商陸,赤豆姜皮退腫良。 攻補兼施 【新加黃龍湯】新加黃龍草硝黃,參歸麥地玄海姜;滋陰養液補氣血,正虛便秘此方良。 【黃龍湯】黃龍湯枳樸硝黃,參歸桔棗共生姜;陽明腑實氣血弱,通便不礙氣血傷。 【增液承氣湯】增液承氣玄地冬,更加硝黃力量雄;溫病陰虧實熱結,養陰瀉熱腸道通。 【承氣養營湯】承氣養營歸芍知,生地大黃與樸枳;數下陰傷熱結在,正是此方效顯時。
編輯本段三、和解劑
和解少陽
【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和解功,半夏人參甘草從;更加黃芩生姜棗,少陽為病此方宗。 【柴胡枳桔湯】柴胡枳桔陳皮茶,黃芹生姜與半夏;邪郁腠理胸滿痛,辛開苦泄此方佳。 【蒿芩清膽湯】蒿芩清膽枳竹茹,陳夏茯苓加碧玉;熱重寒輕痰挾濕,胸痞嘔惡總能除。 【柴胡達原飲】柴胡達原檳樸果,更加芩草枳殼和;青皮桔梗荷葉柄,豁痰寬胸截瘧疴。 【達原飲】達原飲用樸檳芩,白芍甘知草果并;邪伏膜原寒熱作,透邪逐穢此方行。 【清脾飲】清脾飲用柴夏芩,草果青皮術甘苓;厚樸生姜同煮煎,熱多寒少溫瘧平。
調和肝脾
【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藥枳實甘草須;此是陽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中加芎香,枳實易殼行氣良;方名柴胡疏肝散,氣悶脅痛皆可暢。 【逍遙散】逍遙散用當歸芍,柴苓術草加姜薄。 【丹梔逍遙散】更有丹梔逍遙散,調經解郁清熱著。 【黑逍遙散】黑逍遙散有生地,血虛痛經功效卓。 【痛瀉要方】痛瀉要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腸鳴泄瀉腹又痛,治在瀉肝與實脾。
調和腸胃
【半夏瀉心湯】半夏瀉心配連芩,干姜棗草人參行;辛苦甘溫消虛痞,治在調陽與和陰。 【生姜瀉心湯】干姜減量生姜配,水熱互結消痞靈。 【甘草瀉心湯】半夏瀉心加重草,主治氣痞腹中鳴。 【黃連湯】黃連湯證上焦熱,中寒腹痛欲嘔噦;半夏瀉心加桂枝,減去黃芩散寒邪。
編輯本段四、清熱劑
清氣分熱
【白虎湯】白虎湯清氣分熱,石膏知母草米協。 【白虎加人參湯】熱渴汗出兼氣虛,白虎加參最相宜。 【白虎加桂枝湯】身熱欲嘔骨節痛,加入桂枝疏經脈。 【白虎加蒼術湯】濕溫身重汗出多,方加蒼術濕熱減。 【竹葉石膏湯】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承;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津自生。
清營涼血
【清營湯】清營湯治熱傳營,身熱燥渴眠不寧;犀地銀翹玄連竹,丹麥清熱更護陰。 【清宮湯】減去丹參銀連地,清宮更加蓮子心。 【犀角地黃湯】犀角地黃芍藥丹,血升胃熱火邪干;斑黃陽毒皆可治,熱入營血服之安。
清熱解毒
【黃連解毒湯】黃連解毒柏梔芩,三焦火盛是主因;煩狂火熱兼譫妄,吐衄發斑皆可平。 【瀉心湯】瀉心大黃與連芩,主治黃疸血妄行。 【涼膈散】涼膈硝黃梔子翹,黃芩干草薄荷饒;再加竹葉調蜂蜜,中焦燥實服之消。 【普濟消毒飲】普濟消毒蒡芩連,甘桔藍根勃翹玄;升柴陳薄僵蠶入,大頭瘟毒服之痊。
氣血兩清
【清瘟敗毒飲】清瘟敗毒地連芩,丹膏梔草竹葉并;犀角玄翹知芍桔,清熱解毒亦滋陰。 【化斑湯】化斑玄犀和白虎,涼血解毒燔熱清。 【神犀丹】神犀丹中犀玄參,芩蒲地銀板藍根;翹豉金汁天花粉,紫草合治熱毒深。
清臟腑熱
【導赤散】導赤生地與木通,草梢竹葉四味同;口糜淋痛小腸火,引熱滲入小便中。 【清心蓮子飲】清心蓮子參耆苓,地骨車前甘草芩;益氣生津清心火,主治淋濁與遺精。 【龍膽瀉肝湯】龍膽瀉肝梔芩柴,生地車前澤瀉偕;木通甘草當歸同,肝經濕熱力能排。 【瀉青丸】瀉青丸用龍腦梔,瀉火下行大黃施;羌防升散芎歸養,瀉火養肝不宜遲。 【當歸龍薈丸】當歸龍薈用四黃,梔子木香與麝香;和蜜為丸加青黛,肝膽實火悉能攘。 【左金丸】左金黃連與吳萸,脅痛吞酸悉能醫。 【戊己丸】再加芍藥名戊己,專治泄痢痛再臍。 【香連丸】香連相合治熱痢,癥現腹痛又里急。 【瀉白散】瀉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瀉肺清熱平咳喘,又可和中與健脾。 【葶藶大棗瀉肺湯】葶藶大棗亦瀉肺,行水祛痰喘自息。 【清胃散】清胃散中當歸連,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瀉胃火,能消牙痛與牙宣。 【瀉黃散】瀉黃甘草與防風,石膏梔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調和服,胃熱口瘡并見功。 【玉女煎】玉女煎用熟地黃,膏知牛膝麥冬襄;腎虛胃火相為病,牙痛齒衄宜煎嘗。 【芍藥湯】芍藥湯內用檳黃,芩連歸桂甘草香;重在調氣兼行血,里急便膿自然康。 【黃芩湯】黃芩湯用芍棗草,清熱和中止痢方。 【白頭翁湯】白頭翁湯治熱痢,黃連黃柏秦皮備。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上方加草與阿膠,產后虛痢稱良劑。
清虛熱
【青(qing)(qing)(qing)蒿(hao)鱉(bie)甲(jia)湯(tang)】青(qing)(qing)(qing)蒿(hao)鱉(bie)甲(jia)知地(di)丹,熱(re)自陰(yin)來仔細(xi)看(kan);夜熱(re)旱涼無汗(han)出,養陰(yin)透熱(re)服之安。 【秦艽(jiao)鱉(bie)甲(jia)散】秦艽(jiao)鱉(bie)甲(jia)治風(feng)勞,地(di)骨柴胡及青(qing)(qing)(qing)蒿(hao);當歸知母(mu)(mu)烏梅合,止嗽除蒸斂(lian)(lian)汗(han)超。 【清(qing)(qing)骨散】清(qing)(qing)骨散主銀柴胡,胡連秦艽(jiao)鱉(bie)甲(jia)輔;地(di)骨青(qing)(qing)(qing)蒿(hao)知母(mu)(mu)草,骨蒸勞熱(re)一并除。 【當歸六黃(huang)(huang)湯(tang)】火炎汗(han)出六黃(huang)(huang)湯(tang),歸柏芩連二地(di)黃(huang)(huang);倍用黃(huang)(huang)耆為固表,滋陰(yin)清(qing)(qing)熱(re)斂(lian)(lian)汗(han)強
紫蘇葉
(《藥性論》)
【異名】蘇葉(《本草經集注》)。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尖紫蘇等的葉。
【植物形態】①皺紫蘇,又名:赤蘇(《補缺肘后方》),紫蘇(《食療本草》),紅紫蘇。
一年生草本,具特異芳香。莖直立,高30~100厘米,紫色或綠紫色,圓角四棱形,上部多分枝,具有紫色關節的長柔毛。葉對生;葉柄長2.5~7.5厘米,有紫色或白色節毛;葉片皺,卵形或圓卵形,長4~12厘米,寬2.5~10厘米,先端突尖或長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邊緣有鋸齒,兩面紫色,或上面綠色,下面紫色;兩面疏生柔毛,下面有細油點。總狀花序稍偏側,頂生及腋生;苞卵形,全緣;花萼鐘形,外面下部密生柔毛,先端唇形,上唇3裂,下唇2裂;花冠管狀,先端2唇形,紫色,上唇2裂,裂片方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二側裂片近圓形,中裂片橫橢圓形;雄蕊4,2強,生于花冠管中部;子房4裂,花柱出自子房基部,柱頭2裂。小堅果褐色,卵形,含1種子。花期6~7月。果期7~8月。
野生或栽培,分布幾遍全國。
②尖紫蘇,又名:野生紫蘇。
形態與上種相似。全體被疏柔毛。葉長卵形,先端長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具粗圓齒,兩面均平坦,不皺,紫色而被毛。花冠紫紅色或淡紅色。小堅果褐色至淡黃色。
以上植物的根及近根老莖(蘇頭)、莖(紫蘇梗)、宿萼(紫蘇苞)、果實(紫蘇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采集】在9月上旬(白露前后)枝葉茂盛花序剛長出時采收,置通風處陰干,然后將葉子采下。
【藥材】干燥完整的葉呈卵形或圓卵形,多數皺縮卷曲,或已破碎,兩面均棕紫色,或上面灰綠色,下面棕紫色,兩面均有稀毛;先端尖,邊緣有鋸齒,基部近圓形,有柄,質薄而脆。切碎品多混有細小莖枝。莖四方形,有槽,外皮黃紫色,有時剝落,木質部黃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氣芳香,味微辛。以葉大、色紫、不碎、香氣濃、無枝梗者為佳。
主產于江蘇、湖北、廣東、廣西、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浙江、四川等地。
【化學成分】皺紫蘇全草含揮發油約0.5%,內含紫蘇醛約55%,左旋檸檬烯20~30%及α-蒎烯少量。還含精氨酸、枯酸、矢車菊素3-(6-對香豆酰-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又,葉的揮發油中含異白蘇烯酮等。尖紫蘇全草含揮發油,內含異戊基-3-呋喃甲酮、紫蘇醛、α-及β-蒎烯、d-檸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醇、薄荷酮、紫蘇醇、二氫紫蘇醇、丁香油酚。
【藥理作用】①解熱作用
用紫蘇葉煎劑及浸劑2克/公斤經口給予傷寒混合菌苗發熱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熱作用;用朝鮮產紫蘇的浸出液,給予因溫刺而發熱的家兔,亦有較弱的解熱作用。
②抗菌作用
紫蘇葉在試管內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
③對血糖的影響
紫蘇油0.35毫升/公斤給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蘇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較紫蘇油更強,將此肟溶于橄欖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較緩慢。
【性味】辛,溫。
①《別錄》:"味辛,溫。"
②《千金·食治》:"味辛,微溫,無毒。"
③《本草衍義》:"味微辛甘。"
【歸經】入肺、脾經。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經。"
②《本草經疏》:"入手少陰、太陰,足陽明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功用主治】發表,散寒,理氣,和營。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并能解魚蟹毒。
用于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兼見咳嗽或胸悶不舒者。本品能發散表寒,開宣肺氣,可與生姜同用。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蘇散;若兼有氣滯胸悶者,多配伍香附、陳皮等,如蘇散。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吐之證。本品具行氣寬中,和胃止嘔功效。偏寒者,每與藿香同用;偏熱者,可與黃連同用。偏氣滯痰結者,常與半夏、厚樸同用。又用于妊娠嘔吐,胸腹滿悶,常與陳皮、砂仁配伍,以加強其止嘔、安胎的效果。用于進食魚蟹而引起的腹痛、吐瀉,單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①《別錄》:"主下氣,除寒中。"
②孟詵:"除寒熱,治冷氣。"
③《日華子本草》:"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并(治)一切冷氣,止腳氣。"
④《本草圖經》:"通心經,益脾胃。"
⑤《履巉巖本草》:"止金瘡出血;療痔疾,煎湯洗之。"
⑥《滇南本草》:"發汗,解傷風頭痛,消痰,定吼喘。"
⑦《綱目》:"行氣寬中,消痰利肺,和血,溫中,止痛,定喘,安胎。"
⑧《本草逢原》:"能散血脈之邪。"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3錢。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宜忌】溫病及氣弱者忌服。
①《本草經疏》:"病屬陰虛,因發寒熱或惡寒及頭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斂宜補故也。火升作嘔者亦不宜。"
②《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氣。"
【選方】①治傷風發熱:蘇葉、防風、川芎各一錢五分,陳皮一錢,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不知醫必要》蘇葉湯)
②治卒得寒冷上氣:干蘇葉三兩,陳橘皮四兩,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為再服。(《補缺肘后方》)
③治咳逆短氣:紫蘇莖葉(銼)一兩,人參半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日再。(《圣濟總錄》紫蘇湯)
④治傷寒啘不止:赤蘇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飲。(《補缺肘后方》)
⑤治胎氣不和,湊上心腹,脹滿疼痛,謂之子懸:大腹皮、川芎、白芍藥、陳皮(去白)、紫蘇葉、當歸(去蘆,酒浸)各一兩,人參、甘草(炙)各半兩。上細切,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蔥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溫服。(《濟生方》紫蘇飲)
⑥治乳癰腫痛:紫蘇煎湯頻服,并搗封之。(《海上仙方》)
⑦治金瘡出血:嫩紫蘇葉、桑葉,同搗貼之。(《永類鈐方》)
⑧治攧撲傷損:紫蘇搗敷之,瘡口自合。(《談野翁試偏方》)
⑨治蛇虺傷人:紫蘇葉搗汁飲之。(《千金方》)
⑩治食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之。(《金匱要略》)
⑾治寒瀉紫蘇葉15克,水煎加紅糖6克沖服。
⑿解食魚、鱉中毒:紫蘇葉60克,煎濃汁當茶飲,或加姜汁十滴調服。
⒀子宮下垂:紫蘇葉60克,煎湯熏洗。
【臨床應用】①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干蘇葉與少量干姜(10:1),制成25%蘇葉藥液。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100毫升,10天為一療程。兩療程間隔3天。觀察552例,經四個療程后近期控制62例(11.2%,顯效150例(27.2%),好轉213例(38.6%,無效127例(23%)。對單純型(434例)和喘息型療效相似。對咳、喘、痰三癥均有一定療效。用藥后多數患者反映食欲增加,部分患者睡眠較前安靜,心跳減輕,個別病例出現利尿作用,浮腫消退。僅個別患者出現口干、唾液減少等副反應,一般均較輕微,為時短暫,不須處理,可自行消失。
②治療尋常疣
將疣周圍皮膚消毒(疣體突出者可貼皮剪去),取洗凈之鮮紫蘇葉摩擦疣部,每次10~15分鐘,敷料包扎,每日1次。治療20例,連續摩擦2~6次皆愈。
【名家論述】①《綱目》:"紫蘇,近世要藥也。其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則行氣安胎;同藿香、烏藥,則溫中止痛;同香附、麻黃,則發汗解肌;同芎窮、當歸,則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樸,則散濕解暑,治霍亂腳氣;同桔梗、枳殼,則利膈寬腸;同杏仁、萊菔子,則消痰定喘。"
②《本草匯言》:"紫蘇,散寒氣,清肺氣,寬中氣,安胎氣,下結氣,花痰氣,乃治氣之神藥也。一物有三用焉:如傷風傷寒,頭疼骨痛,惡寒發熱,肢節不利,或腳氣疝氣,邪郁在表者,蘇葉可以散邪而解表;氣郁結而中滿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氣上逼,腹脅脹痛者,蘇梗可以順氣而寬中;設或上氣喘逆,蘇子可以定喘而下氣。痰火奔迫,蘇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者所用不同,法當詳之。"
③《藥品化義》:"紫蘇葉,為發生之物。辛溫能散,氣薄能通,味薄發泄,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及瘧疾初起,外感霍亂,濕熱腳氣,凡屬表癥,放邪氣出路之要藥也。丹溪治春分后濕熱病,頭痛身熱,脊強目痛,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風,發汗解肌,其病如掃。取其辛香,以治抑郁之氣,停滯胸膈,入分心氣飲,開心胸郁熱神妙。如寒滯腹痛,火滯痢疾,濕滯泄瀉,少佐二、三分,從內略為疏表解肌最為妥當。參蘇飲治虛人感冒風寒,方中一補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義,減去人參,或服之不應,或邪未散而正氣先虛。"
④《本草乘雅半偈》:"(紫蘇)致新推陳之宣劑,輕劑也。故主氣下者,可使之宣發,氣上者,可使之宣攝。葉則偏于宣散,莖則偏于宣通,子則兼而有之,而性稍緩。"
⑤《長沙藥解》:"蘇葉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沖逆,擴胸腹而消脹滿,故能治胸中瘀結之證而通經達脈,發散風寒,雙解中外之藥也。"
⑥《本草正義》:"紫蘇,芳香氣烈。外開皮毛,泄肺氣而通腠理;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中則開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飲,解郁結而利氣滯。今人恒以莖、葉、子三者分主個癥。蓋此物產地不同,形狀亦別,多葉者其莖亦細,而莖桿大者,則葉又少,故分析辨治,尤為精切。葉本輕揚,則風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閉,宣通肌表,泄風化邪,最為敏捷。莖則質堅,雖亦中空,而近根處偉大豐厚,巨者徑寸,則開泄里氣用之,解結止痛,降逆定喘,開胃醒脾,固與開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則滑利直下,降氣消痰,止嗽潤肺,又是別有意味。此今人選藥之密,已與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謂非藥物學之進境者。"
【說明】紫(zi)蘇有(you)(you)兩種,其(qi)中(zhong)一(yi)種葉背紫(zi)色,有(you)(you)芳香清甘(gan)之(zhi)味,常用(yong)此(ci)種鮮紫(zi)蘇葉和嫩(nen)姜搗爛加鹽拌白(bai)切豬肉,白(bai)切鴨肉食用(yong);或用(yong)鮮紫(zi)蘇葉加大蒜頭,食鹽搗爛為涼拌菜(cai)食用(yong)。有(you)(you)行氣健胃,幫助消化,發汗祛寒之(zhi)作(zuo)用(yong)。
提醒(xing)您:紫蘇葉 此中草藥來源于網(wang)絡,使(shi)用前請(qing)遵醫囑。
本文地址(zhi)://n85e38t.cn/pianfang/16878.html.
聲明: 我(wo)們致力于保護(hu)作者版(ban)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zhang)因無法核實(shi)真實(shi)出處(chu),未(wei)能及(ji)時(shi)(shi)與(yu)(yu)作者取(qu)得聯(lian)系,或有版(ban)權異議(yi)的(de),請(qing)聯(lian)系管(guan)理員,我(wo)們會立(li)即(ji)(ji)處(chu)理,本站(zhan)部分文字與(yu)(yu)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網絡,轉(zhua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de),若有來源(yuan)標(biao)注錯誤(wu)或侵犯了您的(de)合法權益,請(qing)立(li)即(ji)(ji)通知我(wo)們(管(guan)理員郵箱:),情況屬(shu)實(shi),我(wo)們會第一時(shi)(shi)間予以刪除(chu),并同時(shi)(shi)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shang)一篇: 參蘇飲
下一篇(pian): 參苓(ling)丸(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