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中醫基礎常識 >> 偏方秘方

補氣化痰湯

中(zhong)醫世(shi)家 2023-05-02 03:58:11

補氣化痰湯

處方 : 黃芪45克(ke)(ke),桔梗9克(ke)(ke),沙參24克(ke)(ke),杏仁9克(ke)(ke),紫菀9克(ke)(ke),茯苓10克(ke)(ke),百合12克(ke)(ke),半夏(xia)12克(ke)(ke),甘草9克(ke)(ke)。

功能主治 : 補氣平喘(chuan),止咳化痰。主(zhu)肺(fei)腎虧(kui)損(sun)。

用法用量 : 水(shui)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摘錄 : 李紹南方

怪病多由(you)“痰”作祟

漢代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已經提出治療本病的原則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在現在看來,仍是那么卓有遠見,由此,我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古人探索生命和疾病奧秘的方法和思路。
由于人體脾的運化水濕功能下降,或水液在體內的循環、排泄過程中遇到障礙,水液就不能正常滋潤人體,反而會在體內形成異常的積聚,成為一種病理物質。這種異常積聚的水液,中醫就將它稱為“痰飲”。

其中穢濁、黏滯、稠厚的部分,叫作“痰”,另外清稀、澄澈、透明的部分稱為“飲”。

因此,中醫意義上的“痰”,并不是單單指日常所說的產生于肺部、通過咳嗽可以排出體外,并能被我們所看到的痰,中醫的“痰”,還包括因為水液代謝障礙而產生的,符合穢濁、黏滯、稠厚特征的病理產物。

比如肥胖,中醫就稱之為“痰”。由于這個“痰”不像肺部的痰那樣可以被我們直觀地認識到,所以中醫又把它稱為“無形之痰”,而把產生于肺部、通過咳嗽可以排出體外,并可以看到的痰稱為“有形之痰”。這兩者共同構成了中醫“痰”的概念。

“有形之痰”主要存在于肺,可能是自身水液代謝障礙所產生,也可能是外界邪氣侵襲肺部所產生,這種痰產生后,可以通過咳嗽排出體外,能被觀察到,因此比較好理解。

我們對“有形之痰”應該是比較熟悉的,在感冒咳嗽的時候常會接觸到它,但我們有沒有注意過這樣的一個細節:同樣是肺里咳出來的痰,在性狀上又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

比如有的痰呈白色黏胨狀,有的痰色白而稀薄,有的痰呈白色泡沫狀,有的痰色黃而稠厚,有的痰呈灰黑色,有的痰呈黃綠色……為什么同樣是痰,卻會有這么多變化?

仔細分析一下,上面各種痰的性狀歸納起來,無非在兩個方面存在差異:一是質地有稠厚、稀薄、泡沫之分別;二是顏色有白、灰黑、黃、黃綠的差異。

1

痰的不同質地和顏色是什么意思?

? ? ?我們來看個日常現象,把糖溶解在水里。得到一種無色透明的液體,如果把這些無色透明的糖水放到火上加熱會出現什么結果?我們可以看到糖水會逐漸變得稠厚,顏色也會逐步由透明變為淡黃、深黃。
由這個現象推演到體內的痰,原來,痰的稠厚程度和顏色的深淺程度與體內的“熱”有著密切的關系。體內有熱,那么痰就黃稠,體內無熱,那么痰就稀白,而黃稠的程度越高,也就反映了體內熱的程度越高。

據這個道理,中醫把色白而稀,或呈泡沫樣,或呈膠胨樣的痰稱為“寒痰”,而把色黃而稠厚,甚至為黃綠色的痰稱為“熱痰”。

? ? ?由于寒痰和熱痰所反映的本質是完全相反的,所以對寒痰和熱痰的治療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治療寒痰要溫化寒痰,常用的藥物有干姜、細辛、姜半夏、陳皮、白芥子、萊菔子等;而治療熱痰則要清熱化痰,常用的藥物有浙貝、川貝、天竺黃、膽南星、瓜蔞、天花粉等。
但無論是寒痰還是熱痰,中醫在治療上都側重一個“化”字,那“化”有什么含義呢?以前沒有自來水的時候,如果水質較渾濁,我們常常會在水缸中加入少量的明礬,過一會兒,水就會變得澄清,明礬起到了使渾水中穢濁物質分解、沉積的作用,這就是“化”。

中醫在治療各種痰癥時使用的化痰藥,就相當于“明礬”的作用,能使痰濁分解、沉積。從而去除由痰濁引起的疾病。

? ? ?西醫對痰的認識,其實也分兩種:一種是感染性的痰,如細菌、霉菌、支原體、衣原體感染引起的痰;二是滲出性的痰,往往由于呼吸道黏膜細胞分泌黏液過多而形成。

其中,使用抗生素對細菌感染引起的痰有一定療效,而對霉菌、支原體、衣原體感染的痰以及滲出性的痰,西醫辦法不多,那中醫又是如何看待和治療這些“痰”病的呢?

中醫認為,霉菌、支原體、衣原體等微生物本來就存在于空氣當中,正常情況下并不會對人體造成損害和影響,只有當體內水濕過度積聚,形成了過于潮濕的內環境,這些微生物才會大量孽生、繁殖,從而對人體的健康造成破壞,產生各種疾病。
因此,對于這類疾病。人體內在環境的“潮濕”才是這類疾病的真正根源。就好比梅雨季節環境潮濕,霉菌得以大量繁殖,因此東西容易發霉。既然在自然現象中你可以認識到潮濕的環境是霉菌繁殖的主要原因,難道人體就不一樣嗎?

? ? ?那么,內環境的潮濕引起的痰又該如何治療呢?在日常生活中,潮濕往往和陰雨聯系在一起,如果晴空萬里、陽光普照,當然就不會形成潮濕的環境。

有句話叫“烈日當空,陰霾自散”,就是這個道理。烈日能驅除潮濕,主要靠的就是它的熱量,所以我們在治療這類痰的時候只要使用性能溫熱的藥物使體內產生一種“烈日當空”的效果,潮濕的“陰霾”散去,這就消除了水濕在體內聚集的根源,杜絕了霉菌等微生物生存繁殖的環境,從而能對霉菌、支原體、衣原體等感染引起的痰以及滲出性的痰有快捷的療效。
漢代醫圣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就已經提出治療本病的原則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在現在看來,仍是那么卓有遠見,由此,我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古人探索生命和疾病奧秘的方法和思路。

2

無形之痰

上面講述了有形之痰,那么“無形之痰”是什么,我們該怎樣來判斷“無形之痰”的存在呢?中醫判斷體內有“無形之痰”的依據有四個。

①肥胖。中醫說的“肥人多痰濕”,就是指肥胖的人體內多有“無形之痰”存在,因為脂肪具有“痰”的穢濁、黏滯、稠厚的特性,它是積聚在體內的水濕中的穢蝕部分凝聚而成。

②舌苔厚膩。厚膩的舌苔,是體內水濕穢濁過多最直觀的表現。

③腫塊。凡是腫塊顏色不紅,突起于皮膚表面,呈結節狀,按之軟或韌。內含水液、黏液或黏胨樣物質的,在中醫上都稱為“痰塊”。

④滑脈。中醫按脈象在指下的不同感覺,將其分為二十多種,滑脈就是其中之一中醫對滑脈的描述是“往來流利,如珠走盤”,就是指我們摸到的脈象就像是珠子在光滑的盤子上滾動這么流利迅捷,滑脈的出現是體內有痰濁的特征性表現之一,也是中醫診斷“痰”的主要依據之一。

? ? ? ?根據中醫對痰的認識,借助西醫的微觀檢查,可使“無形之痰”的概念更具體化和直觀化。比如說西疾上的高血脂癥、囊腫、淋巴結結核、骨結核等,這些疾病都具有穢濁、黏滯、稠厚的特征表現,因而也可以認為這些病是痰引起的,這樣,西醫的檢查成為了中醫望、聞、問、切的延伸。

而通過中醫對痰的產生機理的認識,我們便可以把這些疾病的產生和人體的整體平衡狀態聯系起來,為疾病找到根本性的治療手段。比如說高血脂癥、囊腫、淋巴結結核,這些疾病都符合中醫痰的特性,它們產生的根本原因當然也是和脾的運化失常、水濕痰濁在體內過度積聚有關,所以可以通過健脾助運、化痰軟堅的方法來治療。而且由于從根源上杜絕了“痰”的生成,治療效果是長久的。

? ? ?在這里我可以舉兩個例子。一位高血脂癥患者,服用舒降之、力平脂等沒有明顯效果,自覺頭暈乏力,精神不振,胃納不佳,白天嗜睡,夜間多夢,心慌心悸,大便經常不成形,面色無華,舌苔淡白,兩手的脈象都細微無力。

我診斷為脾虛不能運化水濕,導致體內痰濁凝聚,留滯于血脈之中,影響氣血運行而發病。

給予健脾化痰的中藥7劑:炒白術30克,黨參15克,陳皮10克,半夏l0克、甘草6克,茯苓15克,橘絡6克,膽南星l0克,焦山楂15克,生姜5片。

患者服完7帖藥后,自己感覺精神、胃口有明顯好轉,頭暈比原來減輕了一大半,大便已基本成形,于是我讓患者按原方再服用7帖。患者再來復診時各種癥狀已經基本不明顯了,復查血脂,已經恢復到正常范圍之內。

另一位腘窩囊腫患者由于害怕手術而前來我處咨詢。

中醫認為,囊腫的形成是體內痰濁在某一部位凝聚的結果,而痰濁的產生又是和脾的運化水濕功能有著直接的關系,所以通過改善和增強脾的運化水濕的能力,就能夠去除痰濁在體內的積聚,從而消除囊腫。

基于這種思路,我給患者開了一個健脾化痰、利濕消腫的方子:炒白術45克,澤瀉15克,滑石15克,豬苓10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半夏20克,制南星10克,薏苡仁30克,青皮10克。

這個方子患者連續服用了約一個月的時間,腘窩囊腫完全消除,期間根據癥狀的變化,藥物略有加減,但基本以上述藥物為主。從這兩個例子也不難看出,中醫痰的理論是完全經得住實踐考驗的。

? ? ?脾對水濕的運化不足,導致水濕在體內積聚,水濕中的穢濁物質會在人體某一部位凝結形成痰塊,如上面講的囊腫、淋巴結結核、骨結核等;也會進入經絡血管,隨著人體的氣血運行而到達全身各處,如前面講的血脂等。

這些穢濁物質具有黏滯的特性,所以往往會導致氣血在經絡、血管中的運行受阻,使臟腑組織產生缺血缺氧的病理改變,引起各種疾病。比如痰在頭部,影響腦部供血,則會出現頭暈、健忘、嗜睡,甚至昏迷、半身不遂、語言不利等癥狀,如西醫稱的腦梗塞,很多在中醫上就屬于痰引起的。
痰在經絡四肢,則會導致四肢的血液供應障礙,從而出現四肢麻木、手足逆冷等癥狀;痰在血脈,則會導致心臟自身的供血不足,而產生心悸心慌、心率失常、心胸憋痛等癥狀,如西醫說的冠心病,很多情況下也和痰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外,痰還會影響到人的精神狀態,如果痰濕的穢濁之氣阻礙了人體正常的精神思維活動,則會使人出現自言不止、郁郁寡歡、無故悲傷等抑郁型的精神失常性疾病。由于中醫認為“心”是人體神志的主宰,所以這類由“痰濁”過盛而引起的精神失常,中醫上稱為“痰迷心竅”。

3

痰的游走性

關于痰的游走性,元朝的大醫家朱丹溪就說:“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也正因為痰“無處不到”的特征,中醫上把很多的怪病或是各種方法治療效果不佳的疾病都責之于“痰”。
所以中醫上有“怪病多由痰生”的說法。朱丹溪也提出“百病中多兼有痰”的理論,這給診治疾病增加了新的思路,有些疾病雖然辨證正確,用藥也對證,但臨床效果卻并不理想、這時,我們便可以考慮加入化痰的方法,很多時候可以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 ? ?

我曾治療過的一位眩暈癥患者,眩暈有一年多時間了,久蹲或久坐后如果突然起立則會眼前發黑,甚至暈厥。

平時整天都感覺昏沉沉的,精神萎軟,講話聲音低微,面色蒼白無華,胃口一般,大小便都還正常,舌淡紅苔薄白,雙手脈都細弱無力。近一個月來,眩暈似乎還有加重的跡象。西醫診斷:腦供血不足。

當時我還想,這不是典型的中氣下陷嗎?氣虛下陷,導致氣血不能上升濡養頭部,這還不容易治嗎?于是我給患者開了5帖補中益氣湯,開完藥方,我還蠻有信心地告訴患者,這5帖藥吃完,你肯定會有明顯的好轉。

可五天后患者來復診時,卻給我當頭潑了一盆冷水,他告訴我眩暈沒有任何好轉!同時他也安慰我說,可能是我這毛病時間長了,要好轉也沒這么快吧。我再仔細詢問了患者的情況,得出的結論還是氣虛下陷,既然辨證上不存在什么失誤,為什么會沒療效呢?

這時我想起朱丹溪“百病中多兼有痰”這句話,心里便豁然開朗了,心中的疑團也解開了,既然是氣虛,那勢必會導致水濕運化失常,痰濁內生、痰濁阻于腦部而發為眩暈。

前面治療無效,是只考慮了氣虛,而沒有考慮存在于經絡血脈中的痰濁,于是我為患者重新開了一張補氣化痰的方子:黃芪15克,黨參15克,炒白術l2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陳皮6克,川芎10克,升麻3克,柴胡3克,桔梗6克,橘絡6克,制南星6克。仍舊服5帖。

五天后患者欣喜地說,這次的藥真靈,才吃了五天,我的頭已經不大暈了。后來我讓患者服用香砂六君丸鞏固,服用了一個月左右,隨訪患者一年,眩暈都未發作。

4

怪病梅尼埃氏綜合征也是痰濕引發的

這里,我想提一下梅尼埃氏綜合征(以前也叫美尼爾氏病)。

這個病的臨床特征是:陣發性眩暈,容易經常發作,眩暈時患者會覺四周物體旋轉,好像有坐在車船上旋轉不定的感覺,并伴有惡心、嘔吐、頭部昏痛,活動會導致眩暈嘔吐程度加重。

所以發作時,患者往往靜臥閉目,不敢活動,有的病人會感到耳內有堵塞和壓迫的感覺,或伴有眼球震顫。

西醫認為本病是內耳淋巴液增多、壓力升高而引起的耳源性眩暈。

我根據張仲景《金匱要略》有關“冒眩”(“冒”,是惡心嘔吐的意思,冒眩也就是指一種發作時眩暈和惡心、嘔吐并見的疾病。)證(張仲景認為是“心下有支飲”所致,這和梅尼埃氏綜合征非常相似)的記載以及現代醫學對梅尼埃綜合征的認識,認為此病是水飲停留于內耳所產生的,并采用《金匱要略》中的“澤瀉湯”治療,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

澤瀉湯的組成就兩味藥——澤瀉和白術。澤瀉,《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它的功效是“主風寒濕痹,消水”;白術,晉朝醫家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稱它“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并稱它能“暖胃消谷”。

這兩味藥組合在一起,澤瀉通利小便,瀉體內水飲為主,白術健脾消痰水為輔。既能去水飲積聚之標,又能絕脾虛生痰飲之本,所以藥味雖少而獲效迅速。

我曾治療一夏姓女患者,43歲,患梅尼埃綜合征三年多,這次因勞累誘發疾病,自覺天旋地轉,惡心嘔吐,不能進食,水入即吐。閉目靜臥在床上稍覺好轉,一動則又加劇如前。

頭部昏沉,語音低微,她在就診過程中就跑到門口嘔吐兩次,嘔吐物為清水樣東西,自述已經一天沒吃過東西了,仍時時有泛惡感,舌淡苔白膩,脈象弦。

我根據“飲停內耳”的思路,用澤瀉湯:澤瀉30克,炒白術45克。用水一碗半,濃煎成半碗,溫服。

并囑咐患者,服藥時不要一口喝完,先喝一口,過5分鐘左右,如無不適,再喝一口,如此慢慢將這半碗藥喝完。

患者喝完竟不吐,漸漸安睡,直至第二天天亮才醒,醒后覺病如失,后用健脾化濕藥調理兩天,身體全安,并至今沒有再復發。

痰濕體質自測。

1.頭眩、頭痛、頭重。

中醫認為,頭為清虛之府,元神所居,須氣血精髄濡養,不容濁邪干擾。如痰濕上犯,干擾清空,則頭眩、頭痛而悶重。

頭痛、頭眩、頭部悶痛屬實者,常見于高血壓。

西醫認為,高血壓乃腦血管痙攣,或血管硬化失于彈性,因而血液運行受阻,壓力升高。

從中醫來講,痰濕之邪,重濁有形,加之“痰之為患,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的發病特點,因此痰濕上犯,遏阻清陽,充斥、痹阻于血管內外,亦可導致血管痙攣,失去彈性而使血壓升高。

故高血壓患者,凡具有痰濕上蒙頭部清陽見癥者,按清化痰濕論治,收效極為顯著。

痰濕上犯而形成的頭眩、頭痛、頭重,或遷延不愈或時好時發,但與氣血虛損之癥有本質的不同,用補益劑不獨無效,反可加重,此因犯實實之誡故耳。

如頑痰死血聚結不散,并可凝結成為腫瘤,盤踞于顱腦或機體其他局部,非化散搜剔頑痰死血,腫瘤之患不能消除。

2.嘔惡或嘔吐痰涎,或胃腸中有水聲漉漉,或口粘、口膩、口干不欲飲水。

痰濕之邪留伏于胃腸,造成胃失和降,腑氣受阻,故常作嘔惡或嘔吐痰涎,或胃腸中小聲漉漉。

痰飲上逆,故常有口中粘膩。痰濁本為津液所化,但又反過來遏阻津液的運行,故又時而口干,如飲水過多,徒增飲邪,則水入而嘔惡。

以上癥狀,臨床上常診斷為胃、腸神經官能癥,因而服藥往往無效,如按溫化痰飲為治,或兼主疏肝運脾,收效甚捷。

3.咽喉中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時消時現。

本癥的發生,一般是始于肝氣郁結情志失和,進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氣亦為之抑部,運化失司,津液聚而為痰,隨氣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

痰之為患時聚時散是其特點,又因本癥始于肝氣郁結,繼而脾運失健而痰聚,故本癥為咽喉如物梗塞之癥,亦隨情志之抑郁和愉快與否而表現為時現時消。

本類癥狀,多見于女性患者。如病情經久不愈,因病致虛,可形成陰虛挾痰之癥。如專事化痰消散,則陰津更加耗損,咽喉阻塞干燥之癥必更為嚴重。必須同時配伍足夠的滋養陰液之品,以滋養為主,寓養于消,痰氣阻塞之癥,方可愈而不發。

4.易驚悸,失眠難寐,或昏厥、抽搐,或神志失常,但神經科檢查無異常,亦無陰虛陽亢諸癥可憑。

“痰氣犯心”、“痰迷心竅”,即指此類病癥而言。中醫講“心”,亦指腦的功能,如“心主神明”、“腦為元神之府”,“靈機論性在于腦”等等即是。

故痰氣犯心,痰迷心竅,常常以大腦皮層功能失調的病變表現出來。此類病癥,治以滌痰開竅,常可收到滿意效果。

5.大便粘裹痰涎,或大便秘結不暢。

痰濁留伏胃腸,隨便而下,則大便粘裹痰涎,治以健脾化痰,當有收效。如痰濁留伏腸中,遏阻腑氣,則大便反而秘結不通(但糞便并不干結)此癥愈潤下愈秘結,如投以行氣化痰宣肺之劑,則大便迅速通暢。

6.低熱身困,或自覺身熱不揚,體溫并不明顯升高。

痰為陰邪,其性粘滯而易于內伏。痰濁內伏,遏阻陽氣,陽氣不能伸展,形成陰不配陽,陰遏陽郁而發熱。痰濁遏陽發熱,既不同于外感六淫之氣化火,又不同于血虛、陰虛、氣虛之見癥,其特點是身困重而熱不揚。臨床上不少不明原因的低熱,如不見陰虛、氣虛之類體征者,當屬此類。

如妄投滋陰補氣方藥,則更加助痰戀邪,造成低熱身困,綿綿不已。如能詳察舌脈,審癥真諦,以化散痰濕為主,則可收到滿意效果。

7.肢體局部發熱,或發涼或背部涼冷如掌大或麻木不知疼癢,或肢體某些局部粗細、感覺不一樣,但神經科、骨外科、皮膚科等檢查均未發現病變。

“痰隨氣行,無處不到”,“所(兼)感不同,病變百端”,痰濁留伏遏阻,局部營衛氣血運行受阻,故有上述諸證之變。如痰濁聚結不散,患處還可出現腫脹或結節。

8.潰瘍、糜爛,滋水滲津或滲流粘稠痰液,久不收口,也有局部皮膚增厚起屑而不流水滲津。

痰濕留伏,或熱痰凝聚,影響局部氣血運行,有形之痰濁外瀉,故滋水滲津不止,甚至潰爛流痰。本癥長期不愈,正氣虛衰,加之患處腠理洞開,常受外來風寒邪熱之氣的侵襲,營衛氣血難以恢復正常,故患處久不收口。此乃始于痰濁凝聚,繼而導致氣陰虧損,兼挾頑痰不化。

如患處皮膚增厚起屑,為氣陰虧損、營衛失和,兼有頑痰凝聚。

9.胸悶憋氣,背部作脹,喜嘆氣、槌打。陰雨悶天或天氣寒暖交替時,上癥尤為明顯。

痰飲停伏胸中,胸中陽氣被遏阻(包栝肺氣失于肅降)向運行不暢,故常感胸悶憋氣。如痰濁停伏于背部,背部陽氣運行不暢,則背部作脹或發涼。嘆氣和槌打,氣機暫得舒展,故患者常大聲嘆氣或槌打而后快。如痰濁痹阻過盛,使胸中陽氣完全痹塞不通,還可導致一時性的氣血運行遲滯,不通則痛,心前區呈壓榨樣悶痛,發生嚴重的急性心肌梗塞。

10.腫塊、結節,或(huo)結于皮下(xia),或(huo)凝聚于腹內,也可(ke)發生在其他組織器官之中(zhong),皮膚表面無變化(hua),或(huo)微打涼(liang)冷感,或(huo)膚色晦(hui)暗。

名老(lao)中醫(yi)秘方驗方精選的作品目錄

目錄一、內科奇效方感冒1.辛溫解表湯2.羌蒡蒲薄湯3.清熱解表湯4.三陽清解湯5.退熱湯6.三花清解湯7.感冒立愈湯8.柴胡消食湯9.十神湯10.增免抗感方頭痛(頭風)1.加味烏星散2.柔肝熄風方3.頭痛湯4.頭痛方5.曙光頭痛方6.三石湯偏頭痛1.三生祛痛方2.養血祛風湯3.滋潛止痛湯4.祛瘀驅風湯5.霹靂湯腦震蕩后遺癥1.四子定暈湯2.健腦散3.活血溫膽湯咳嗽―(急性支氣管炎)1.疏表止嗽湯2.辛溫止咳方3.張氏止咳湯4.清肺理脾鎮咳湯5.魚蛤石花湯6.解郁宣肺止咳方7.桑杏清宣湯8.鋤云止咳湯9.鋤云利肺湯10.七味清肺飲11.前芒湯12.麻杏地魚湯13.速效止咳方咳嗽二(慢性支氣管炎)1.溫腎蠲飲湯2.潤燥益陰湯3.久咳丸4.降氣化痰湯5.清肺寧咳方6.補氣化痰方7.三花湯8.清肺潤燥方咳喘(喘息性支氣管炎)1.七子定喘湯2.清肺化痰湯3.咳喘沖劑4.前胡湯肺癆(肺結核)1.空洞型肺結核效方2.月華消瘰湯3.和解宣化湯4.清肺活肝理癆湯5.二麻四仁湯6.托里內消湯肺癰(肺膿瘍)1.葦莖排膿湯2.肺癰驗方3.小兒肺癰方4.宣肺解毒湯5.加減葦根湯6.清肺化癰湯氣喘(支氣管擴張及肺氣腫)1.溫腎納氣方2.宿喘驗方3.止咳平喘湯4.保肺湯5.五白定金片6.萎貝定喘湯肺積(肺癌)1.培土生金除癌湯2.益肺消積湯3.參冬白蓮湯4.養陰清肺消積湯胸脅痛(氣胸)1.補腎納氣方2.療傷理氣湯咯血(肺結核及支氣管擴張咯血)1.三炭止血湯2.加味柏葉湯3.瀉白化血湯4.寧肺止血湯5.參白止血湯6.咳喘止血湯中風(腦血管意外)1.?薟至陽湯2.?薟至陰湯3.滌痰熄風湯4.通絡活血湯5.通絡益氣湯6.中風先兆湯7.通絡舒脈湯8.發郁通絡湯9.丁氏七妙湯10.鎮肝益陰湯11.固脫保元湯面癱(面神經麻痹)1.牽正四物合劑2.二石復正湯高血壓病(眩暈)1.治高血壓方2.熄風湯3.柔肝熄風湯4.加減天麻鉤藤飲5.三草湯6.鎮肝潛陽湯7.育陰潛陽湯眩暈1.氣虛眩暈湯2.定眩湯3.川芎白艽湯4.清肝湯內耳性眩暈1.清泄肝膽方2.止眩降暈湯低血壓(眩暈)1.升壓湯2.參芪升壓湯3.桂枝甘附湯虛勞(貧血)1.生血增白湯2.蒼玉潛龍湯3.參芪二仙湯4.健脾益氣湯5.二仙溫腎湯6.溫補脾腎湯虛損1.黃精補腦湯2.珠母補益方3.加味生脈散胸痹(冠心病)1.冠心通痹湯2.調和肺胃湯3.參七散4.心絞痛方5.龍牡安神湯6.加味冠通湯7.通痹消脹湯8.早博寧湯9.強心飲10.寧心飲風濕性心臟病1.銀翹白虎湯2.通脈飲3.雙仁養心散肺源性心臟病1.加味小青龍湯2.肺腎同治湯心律失常1.健心湯2.靈芝甘草湯3.調心湯4.穩心靈5.寧心飲6.加味八味安神丸7.整脈飲心力衰竭1.健心合劑2.五澤強心湯痹證(風濕性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1.行痹主方2.三消飲子3.化瘀通痹湯4.補腎祛風湯5.通絡熄風湯6.熱痹鎮痛湯7.寄生慢痹湯8.補腎祛寒治?湯9.蛇歸類風湯10.類風濕湯11.蠲痹通絡湯12.益氣通痹湯13.流氣止痛湯14.補腎活血湯15.加減痛風方16.王氏熱痹方17.桂枝活絡湯18.石藤熱痹湯虎歷節(痛風性關節炎)1.消痛飲2.痛風方3.泄濁化瘀湯肩凝癥(肩周炎)1.肩凝湯2.溫經通絡湯坐骨神經痛(痹癥)1.蠲痹湯2.四蟲蠲痹湯3.通經止痛湯黃疸(黃疸型肝炎)1.輕型消黃湯2.重型消黃湯3.加味茵陳蒿湯4.利疸退黃湯5.丹鳳湯6.清肝和胃湯7.清解化利湯8.活血通絡湯9.秘傳黃痧癥驗方脅痛(無黃疸型肝炎)1.虎蛇療肝湯2.豢龍湯3.疏肝利膽湯4.疏肝解毒湯肋間神經痛(脅痛)1.乙癸同源飲2.薤蔞四逆散3.雙解散4.肝郁得效方5.消食湯急黃(重證肝炎)赤芍退黃湯乙型肝炎1.活血解毒散2.疏肝健脾湯3.復肝湯慢性肝炎(含“遷肝”和“慢活”兩類)1.二甲調肝湯2.燮樞湯3.補氣養血湯4.健脾補腎湯5滋補肝腎湯6.舒肝解毒湯7.加味抑制散8.疏肝理脾湯9.加味一貫煎10.加味黃精湯臌脹(肝硬變及肝硬變腹水)1.化瘀通氣方2.白金湯3.軟肝縮脾方4.臌脹消水丹5.肝腹水驗方6.復肝丸7.茵布治肝湯8.苓桂健運湯9.加味陰騭丸10.健肝生化湯11.養肝飲12.益氣化積解毒湯13.養陰利水湯黑疸(慢性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癥)1.黑疸湯2.軟堅治疸方脂肪肝降脂益肝湯肝吸蟲病肝吸蟲湯肝癰(肝膿腫)龍膽清肝湯膽囊炎、膽石癥1.清膽消炎湯2.金錢開郁散3.利膽解郁湯4.利膽排石湯5.茵柴清膽湯6.消癥積湯7.利膽湯8.疏肝利膽湯9.通膽湯10.利膽消脹湯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腸潰瘍)1.疏肝和胃飲2.健脾調胃湯3.加味烏貝芨甘散4.健脾湯5.養胃湯6.脘腹蠲痛湯7.加減一貫煎8.清柔和中湯9.舒肝和胃飲胃脘痛(慢性胃炎)1.安中湯2.養陰建中湯3.益氣建中湯4.疏肝和胃湯5.三合湯6.平肝降逆和胃通陽方7.益中活血湯8.健脾和胃湯9.柴桂湯10.通降湯11.肝胃百合湯逆(膈肌痙攣)1.止噯湯2治噫氣聲之不絕方3.宣中降氣湯4.白虎降逆湯5.降逆止呃方胃下垂1.枳實參樸湯2.四奇湯3.補元復胃湯胃粘膜脫垂癥1.溫腎升陽湯2.升提活血湯腸梗阻1.溫陽通痹湯2.驅通湯急性胰腺炎1.消胰飲2.梔干芍草五香湯3.柴胡陷胸湯4.二白生脈湯泄瀉(急慢性腸炎)1.治瀉方2.泄瀉靈湯3.清利腸道方4.加味葛根黃苓黃連湯5.久瀉斷下湯6.溫腎健脾止瀉方7.溫腎扶脾湯8.益火扶脾方9.斂潰愈瘍湯滯下(痢疾)1.香連導滯湯2.雙炭飲3.疫痢解毒飲4.開噤止痢湯5.白頭檳連湯6.海葛地連湯7.活血導滯湯8.加味連梅湯十二指腸壅滯癥溫降承氣湯腹脹1.三宜湯2.解穢湯3.排氣排便湯老年性癡呆桃仁復蘇湯胸膜炎(胸腔積液)1.三子逐飲湯2.三仁分利湯3.清潤消腫湯4.逐飲方腸癰(闌尾炎)1.清熱消炎湯2.化瘀消炎湯3.闌尾膿腫方4.闌尾化瘀湯5.紅藤湯6.加減雙合湯7.金蒲湯氣癭(甲狀腺機能亢進癥)1.五法合一甲亢湯2.“甲亢”方3.消癭湯4.治甲亢丸5.治甲亢方肉癭(甲狀腺腺瘤)1.川芎天葵湯2.三海湯肥胖病1.消肥湯2.張氏減肥方多汗癥1.止汗湯2.疏瀆固表湯蛔厥(膽道蛔蟲癥)1.驅蛔湯2.膽道驅蛔湯(一)3.膽道驅蛔湯(二)4.通膽安蛔湯水腫(腎炎)1.加減益腎湯2.疏風利水湯3.宣肺利水湯4.健脾滲濕湯5.蘇蟬六味地黃湯6.加味三合湯7.白扁豆散8.益氣化瘀補腎湯9.穿破石合劑10.開瘀消脹湯11.四能速效湯12.五草湯13.芡實合劑14.腎炎湯腎功能衰竭1.升降活血湯2.徐長卿湯3.溫腎排毒湯4.溫腎降濁湯腎病綜合癥1.益腎健脾湯2.小兒腎病綜合征3.退腫湯勞淋(慢性腎盂腎炎)1.疏肝益氣湯2.益腎溫化湯3.芙蓉清解湯4.益腎通淋湯5.內托生肌湯腰痛1.補腎強腰方2.強腰散3.峻補肝腎丸4.通督活血湯5.腰痛方流行性出血熱(溫病)1.加味銀翹散2.出血熱導瀉湯血淋(急性尿路感染)1.柴芩湯2.導赤清心湯3.茅苓湯4.血淋安逸湯5.加味導赤湯6.加味歸貝苦參丸膏淋(乳糜尿)1.清熱養陰湯2.活血分清飲3.乳糜尿湯白濁(前列腺炎)1.清熱利濕化瘀湯2.白濁湯3.龍膽消炎湯4.加味膀胱化濁湯癃閉(前列腺肥大)1.舒肝散結方2.愈癃啟閉湯3.消癃方4.麻黃五苓湯失眠(神經官能癥)1.除痰降火方2.臥佛湯3.明志湯4.十一味溫膽湯5.琥珀合歡白芍湯6.鎮靜安神湯7.八味安神湯8.十味甘麥大棗湯9.交陰安神湯癲狂(精神分裂癥)1.豁痰定狂湯2.除痰降火方3.柴芍龍牡湯癲癇1.加味抵當湯2.除癇湯(散)3.龍牡愈癇湯4.潛陽寧神湯5.除痰安寐湯6.癲癇清腦湯石淋(泌尿系結石)1.消堅排石湯2.金珀消石散3.結石消化散4.三金胡桃湯5.三金排石湯6.逐石湯遺精1.遺精方2.益腎固精方3.補腎固精丸4.秘精湯陽萎1.加味天雄散2.補腎壯陽丸3.益腎填精湯4.益精壯陽湯5.壯腎亢萎散男性不育癥1.化瘀助育湯2.九子生精丸3.益腎生精丸4.益精毓麟丸5.化精湯消渴(糖尿病)1.溫腎降糖湯2.益氣滋陰飲3.降糖益陰湯4.清熱養陰湯5.降糖方6.降糖克消湯7.治消止渴湯白細胞減少癥1.丹首生血靈2.溫補升白湯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溫補脾腎方2.平癜湯3.三草黛丹湯4.陸鶴消癜湯疝癥(副睪炎)1.柴桔烏貝湯2.附子大黃湯3.溫通利濕方4.消核湯5.加味疝氣方細胞增多癥1.惡網凈湯2.參鹿龜湯便秘(習慣性便秘)1.便秘湯2.增水行舟湯3.調肝承氣湯4.通秘湯脫肛1.益氣舉脫湯2提肛飲二、婦科奇效方?月經不調1.補血通經湯2.調經涼血湯3.三黃忍冬藤湯4.安神調經湯5.歸經湯6.補中固經湯7.益氣清營固沖湯8.調經散痛經1.痛經湯2.治寒凝痛經方3.化膜湯4.活血祛瘀化癥湯5.熱性痛經方6.散瘀見喜湯7.加味活血理氣止痛飲閉經1.瓜石湯2.化瘀通經湯3.香草湯4.桂仙湯崩漏(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1.健脾固沖湯2.滋陰固氣湯3.育陰止崩湯4.益腎止血湯5.經漏驗方6.寒涼止崩湯7.益氣活血湯倒經(代償性月經)1.歸經湯2.涼血止衄湯經前期綜合征1.清眩平肝湯2.二齒安神湯3.乳脹散4.經前乳脹湯5.經前癲狂湯更年期綜合征1.益腎湯2.二仙湯3.坤寶湯4.清心平肝湯帶下(陰道炎)1.清肝利濕湯2.赤帶方3.補腎固帶湯4.苓藥芡苡湯5.祛濕止帶湯妊娠惡阻(妊娠嘔吐)1.健脾和胃湯2.安胃飲3.祖傳定嘔飲4.健降止嘔湯5.化濁安中飲6.溫中和胃飲妊娠高血壓綜合征1.加減鯉魚湯2.羚羊琥珀散3.平肝散胎位異常(難產)妊娠正位湯胎漏(先兆流產)1.安胎合劑2.清熱安胎飲3.固腎安胎飲4.加味芎歸湯5.生麥安胎飲6.保胎方滑胎(習慣性流產)1.調補沖任方2.滋腎育胎丸3.固胎飲4.培育湯5.加味三青飲6.補腎固本湯7.活血化瘀湯異位妊娠(宮外孕)宮外孕方產后發熱1.理血祛風湯2.祖傳桂枝生化湯3.參芪荊防湯產后尿潴留加味桂車湯產后惡露不絕1.縮宮逐瘀湯(一)2.益氣固護湯3.紅醬飲4.縮宮逐瘀湯(二)5.銀黃湯產后缺乳1.益氣通乳湯2.疏肝通乳湯3.加減涌泉散4.益源涌泉飲5.通乳丹6.通乳飲女性不孕癥1.肋孕湯2.經驗種子濟陰丹3.補腎種子方4.陳氏求嗣方輸卵管阻塞1.通管湯2.疏通湯3.通卵受孕種育丹4.地蚤湯腸覃(卵巢囊腫)1.消散襄腫湯2.加味化堅湯子宮肌瘤1.清瘀化癥湯2.桔荔散結丸盆腔炎1.丹芍活血行氣湯2.血竭化癥湯3.血竭消聚湯4.二藤湯5.盆腔靈湯6.歸竭合劑7.清熱解毒湯8.暖宮定痛湯9.理沖湯10.柴桔敗醬湯11.清化湯子宮頸炎清宮解毒飲慢性附件炎加減斑龍湯外陰白斑1.白斑方2.清肝化斑湯子宮脫垂1.益氣升提湯2.提挺湯避孕與引產1.節育生化湯2.益母芎歸湯三、兒科奇效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衛氣雙解湯2.荊芥消風湯3.桂芪湯4.荊芥銀參湯小兒高熱1.慈幼清解湯2.小兒退熱方3.退熱靈4.蒿柴薇丹湯5.小兒退熱靈胎黃(新生兒黃疸及肝炎綜合征)1.陽黃清解湯2.茵瓦通黃湯3.嬰兒利膽方4.消黃利膽湯5.清熱退黃湯6.小兒肝炎方嬰兒不乳清熱導赤飲新生兒硬腫癥1.硬腫湯2.溫陽活血湯嬰兒嘔吐(急性胃炎)1.擴幽解痙湯2.通幽降逆湯小兒肺炎1.清氣湯2.蚤休湯3.六二清肺湯4.清熱解毒方5.肺炎湯(一)6.肺炎湯(二)7.鉤藤竺黃湯8.腺病毒肺炎湯支氣管哮喘1.補腎平喘湯2.附子大黃細辛湯3.二麻四仁湯4.治哮喘驗方5.哮喘通用方6.參蛤麻杏膏7.治哮靈8.平喘湯9.止哮湯麻疹1.透疹湯2.麻杏桑石湯幼兒急疹1.幼兒急疹散2.青地石膏湯小兒腹瀉1.小兒腹瀉方2.調中止瀉湯3.五肉澀腸湯4.健脾柔肝湯5.溫陽扶脾湯6.溫陽止瀉湯7.參連健化湯8.小兒慢性腹瀉方9.車前白術湯小兒遺尿1.益氣縮泉固關散2.補腎固脬湯3.小兒遺尿方4.遺尿合劑小兒尿頻1.滋陰益肺湯2.麥棗遠志湯3.二蛸補腎湯4.尿崩湯暑熱癥(夏季熱)1.夏熱湯2.清暑導滯湯3.薷膏湯小兒低熱1.清上溫下方2.銀胡蒿桑湯3.益氣養陰湯4.青蒿低熱飲流行性乙型腦炎(暑溫、伏暑)1.益氣清解湯2.抽薪飲3.鎮心滌痰湯4.通絡健腦湯小兒麻痹癥(瘺證)1.膏葛芩連湯2.通絡起蔞膏3.通絡起萎丸4.療癱健步靈小兒多動癥(癔縱)1.滋陰潛陽湯2.菖志龍牡湯小兒大腦發育不良(五軟、五遲)1.益智健腦湯2.補腎健腦片3.鹿地龜版湯4.補腦益智湯解顱(小兒腦 積水)1.健腦利水丸2.通竅利水湯3.補腎健腦湯女童性早熟1.清瀉相火方2.滋陰瀉火湯小兒心肌炎1.參芪十九湯2.補氣養血湯3.參芪瓜蔞湯小兒蛔蟲癥1.使香消積湯2.使君子湯百日咳1.溫肺化飲湯2.鎮肝止咳湯3.百龍湯4.百日咳方(一)5.緩痙鎮咳湯6.百日咳方(二)7.百馬湯8.麻杏代赭湯小兒積滯消食散小兒厭食癥1.桂枝湯2.涼肝健脾湯3.消疳湯4.調脾散小兒疳積(營養不良)1.健脾消積湯2.三甲散小兒睪丸鞘膜積液(水疝)1.消疝湯2.水疝方痄腮(流行性腮腺炎)1.解毒散結湯2.六味消毒飲小兒舞蹈病1.羌菊白麻湯2.五蟲熄風湯3.滋腎養肝湯小兒夜啼1.定驚湯2.鉤藤飲小兒腎炎五草湯小兒腎病綜合征三合化裁湯小兒佝僂病抗佝方四 、傷外科奇效方頸椎病1.搜風通絡湯2.白芍葛根湯3.養血通絡湯軟組織損傷1.滋陰解痙湯2.順氣寬胸湯跌打損傷1.活血行氣湯2.顱內消瘀湯3.消腫通絡湯4.通竅逐瘀湯5.補腎牡骨湯6.理氣化瘀湯7.活血舒筋湯8.牛蒡子湯9.復元活血湯骨折1.活血鎮痛湯2.跌打養榮湯3.仙復湯非化膿性肋軟骨炎(脅痛)1.胡歸山甲湯2.新活血化瘀湯骨質增生病1.補腎克刺湯2.增生湯3.強力熱敷散4.抗骨質增生丸5.活絡通痹湯附骨疽(慢性骨髓炎)1.復骨湯2.骨癆湯(一)骨癆(骨與關節結核)1.骨癆湯(二)2.補益祛邪湯多發性癤腫1.仙遺地黃湯2.消癤湯3.解毒消腫湯4.托補消炎湯癰疽1.加味三星湯2.鹿角托里湯3.黃芪托毒湯4.歸芪解毒湯5.扶正解毒湯6.養陰清托湯7.雙活祛寒湯8.和營托毒湯9.透膿湯10.疏氣消腫湯療瘡1.芩連消毒飲2.七味消療湯3.知柏解毒湯4.三花二石湯5.九味消疔湯乳癰(乳腺炎)1.乳痛驗方2.治乳癰方3.消乳湯4.乳癰內消湯5.桔葉湯乳癖(乳腺增生病)1.消瘀散結湯2.乳腺消瘤湯3.疏肝消核方4.乳一方5.乳癖化堅湯乳癘(乳房發育癥)1.消癘湯2.乳癘內消湯血栓性靜脈炎1.清營解瘀湯2.解毒通脈湯脫疽(血栓閉塞性脈管炎)1.溫經通脈湯2.活血通脈湯3補氣通脈湯4.化濕通脈湯臁瘡(下肢潰瘍)化腐生肌丹鶴膝風加減羚羊角湯五、皮膚科奇效方紫癜(肌衄)1.脫敏消瘢湯2.滋陰降火湯3.補氣涼血湯4.青紫湯5.清榮飲6.三草楂黃湯7.加減玉女煎丹毒1.蝎檳導滯湯2.鹿角陽和湯3.解毒清熱湯魚鱗病魚鱗湯銀屑病(牛皮癬)1.白瘡湯2.白瘡方神經性皮炎(癬癥)1.首烏飲2.烏蛇驅風湯3.搜.風除濕湯脂溢性皮炎(赤屑風)1.涼血清肺飲2.涼血消風散3.養血消風散藥物性皮炎1.皮炎湯2.增液解毒湯濕疹1.滋陰除濕湯2.全蟲方帶狀皰疹(纏腰火丹)1.清熱消毒飲2.馬莧解毒湯蕁麻疹(隱疹)1.荊防方2.麻黃方3.麻黃蟬衣湯4.活血祛風湯5.多皮飲6.潛陽熄風湯7.消疹湯8.固衛御風湯扁平疣1.去疣三號方2.藍苡消疣湯尋常疣1.靈石消疣湯2.去疣四號方皮膚瘙癢癥1.皮癬湯2.二地湯3.風癬湯結節性紅斑1.活血通絡方2.涼血五根湯3.加味利濕化瘀飲痤瘡(青春蕾)涼血消瘡飲脫發1.一麻二至丸2.補腎養血丹3.生發飲4.消禿生發湯5.除濕健發湯皮膚病通治方1.清肝飲2.八味潔膚膏六、眼科奇效方麥粒腫(偷針眼)1.解毒消腫湯2.歸貝解毒湯結膜炎(天行赤眼)1.茵陳防己湯2.祛風明目方3.菊梔散熱飲角膜炎1.金黃湯2.紅腫翳障方3.消毒飲4.銀花解毒湯5.銀翹解毒湯角膜潰瘍1.紅腫痛方2.治蟹珠方3.消炎解毒湯鞏膜炎退紅腫方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1.補肝散2.滋陰活血湯虹膜睫狀體炎1.和營化痰湯2.泄熱祛風湯3.開竅明目湯4.雙防雙黃湯視神經萎縮韋氏逍遙散驗方角膜軟化癥(疳疾上目)歸芍八味湯淚囊炎(眥漏)1.止淚湯2.見風流淚方3.平肝止淚方眼底出血癥(血灌瞳仁)1.槐花側柏湯2.生蒲黃湯3.排血湯白內障1.乙癸同治方2.養陰清熱湯青光眼(綠風內障)1.平肝養肝湯2.養陰平肝湯3.熄風止痙湯角膜云翳1.新老翳障方2.四物退翳湯其它目疾1.瞳孔散大方2.蒲銀解毒湯3.去痹湯4.滋腎柔肝湯七、耳鼻喉科奇效方耳聾1.通竅益氣湯2.化瘀復聰湯3.新麻杏石甘湯耳鳴(內耳性眩暈)1.耳鳴丸2.眩暈片3.五味止眩湯中耳炎1.柴胡白冬飲2.澤苓湯3.升青流氣飲鼻衄1.清金止衄湯2.清熱止衄湯3.荊牡藕節湯4.健脾止血湯鼻鼽(過敏性鼻炎)1.抗敏護衛湯2.辛蒲湯3.升陷塞流湯鼻淵(鼻竇炎)1.辛前甘桔湯2.加味辛荑散3.通鼻湯4.蒲黃敗毒湯5.清熱消腫湯6.群芳煎鼻竇(慢性鼻炎)1.鼻炎湯2.慢性鼻炎湯3.苡仁防風湯乳娥(扁桃腺炎)1.范氏大黃附子細辛湯2.大青蚤休飲3.金燈山根湯4.咽喉消腫湯5.消娥湯6.清咽解毒湯喉痹1.清咽解毒湯2.清咽透表湯3.新定三黃涼膈散4.咽喉消腫八味湯梅核氣(咽神經官能癥)1.消梅十味飲2.三子消梅湯喉喑(聲帶病)1.加味二陳湯2.加味養陰湯3.天龍飲4.清肝利咽湯牙痛1.齒痛驗方2.虛火牙痛湯3.腎虛牙痛湯4.細辛碎補湯5.清胃解毒湯6.牙痛方牙疳1.牙疳散2.清熱化疳湯3.清熱解毒湯口瘡(口腔炎)1.養陰清熱湯2.生白解毒湯3.口腔解毒湯4.潰瘍散5釜底抽薪散

牛肉金針菇湯——促進食欲補氣養血(xue)

食物的(de)(de)(de)種類是有很多的(de)(de)(de)哦,不(bu)同的(de)(de)(de)食物營(ying)養(yang)價值也是不(bu)一(yi)樣(yang)的(de)(de)(de)呢,金針(zhen)菇(gu)大家都吃過的(de)(de)(de)吧,營(ying)養(yang)豐富,還可(ke)以(yi)有促進(jin)食欲(yu)的(de)(de)(de)哦,金針(zhen)菇(gu)具有調理(li)脾胃(wei)的(de)(de)(de)作用,可(ke)以(yi)促進(jin)食欲(yu),還可(ke)以(yi)補氣(qi)血(xue),來看看牛肉金針(zhen)菇(gu)湯的(de)(de)(de)做法,還可(ke)以(yi)提高免(mian)疫力的(de)(de)(de)呢。

牛肉金針菇湯

食療(liao)功效:補(bu)中益氣、補(bu)鈣補(bu)血(xue)、補(bu)脾補(bu)胃、強健身體、益腸胃

營養價值:蛋白質、氨基酸、膳食纖維(wei)、維(wei)生(sheng)素(su)A、B族(zu)維(wei)生(sheng)素(su)、維(wei)生(sheng)素(su)C、維(wei)生(sheng)素(su)E、碳水(shui)化(hua)合物、鈣、鉀(jia)、磷、鐵

適宜人(ren)群:一般人(ren)群皆(jie)可食用,尤(you)其是貧(pin)血者

所需材料

主(zhu)要食材軟飯(fan)、牛肉(rou)、金針菇、南瓜(gua)、洋蔥、香油、芝麻鹽、牛骨湯

做法

1牛肉洗(xi)凈(jing),剁碎后放入香油、芝麻(ma)鹽攪拌(ban);金針菇去除根(gen)部,洗(xi)凈(jing)剁碎;南瓜(gua)、洋蔥也(ye)洗(xi)凈(jing)剁碎。

2在牛骨湯里加入上述備好(hao)的食材煮(zhu)一會兒,最(zui)后放入軟飯煮(zhu)爛(lan)即可。

功效與作用

金(jin)針菇具(ju)(ju)有(you)補(bu)(bu)肝、益腸(chang)(chang)胃、抗癌的(de)功(gong)效,主治肝病(bing)、胃腸(chang)(chang)道炎(yan)癥、潰瘍(yang)、腫瘤等病(bing)癥。牛肉具(ju)(ju)有(you)補(bu)(bu)脾(pi)胃、補(bu)(bu)血、強(qiang)筋骨(gu)(gu)和(he)消(xiao)水腫等功(gong)效。南瓜(gua)具(ju)(ju)有(you)補(bu)(bu)中(zhong)益氣(qi)、降脂降糖、清熱解毒(du)、助消(xiao)化(hua)、潤肺益氣(qi)、化(hua)痰止喘、驅蟲(chong)解毒(du)的(de)功(gong)效。具(ju)(ju)有(you)補(bu)(bu)中(zhong)益氣(qi)、補(bu)(bu)鈣補(bu)(bu)血、補(bu)(bu)脾(pi)胃、強(qiang)健身體、益腸(chang)(chang)胃的(de)功(gong)效。金(jin)針菇可以有(you)潤腸(chang)(chang)通便的(de)作(zuo)用,還可以有(you)補(bu)(bu)氣(qi)血的(de)效果,對于增強(qiang)體質強(qiang)筋骨(gu)(gu)有(you)好處,還可以有(you)促進食(shi)欲,潤肺補(bu)(bu)氣(qi)的(de)功(gong)效哦,趕緊試試這款養生(sheng)食(shi)譜吧。

關于牛肉金針菇湯的(de)做法,大(da)家(jia)都(dou)學會了(le)吧,方法其實還是(shi)(shi)比較簡單的(de),重要的(de)是(shi)(shi)這樣(yang)的(de)食材很有營(ying)養(yang),緩解干燥大(da)便干結,促進食欲補氣(qi)養(yang)血健脾胃,適(shi)合各類的(de)人(ren)群食用(yong)哦,同時也是(shi)(shi)調理體質不(bu)錯的(de)選(xuan)擇,大(da)家(jia)不(bu)妨試試哦。

本文(wen)地址(zhi)://n85e38t.cn/pianfang/14243.html.

聲明: 我(wo)們(men)致(zhi)力于(yu)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wen)章(zhang)因無法(fa)核實真實出處,未能(neng)及(ji)時(shi)與作者取(qu)得聯系,或(huo)有版權異議(yi)的(de)(de),請(qing)聯系管理員(yuan)(yuan),我(wo)們(men)會立(li)即處理,本站部(bu)分文(wen)字與圖片資源(yuan)來自于(yu)網(wang)絡,轉(zhuan)載是出于(yu)傳遞(di)更(geng)多信息之目的(de)(de),若有來源(yuan)標注錯誤或(huo)侵(qin)犯(fan)了(le)您的(de)(de)合法(fa)權益(yi),請(qing)立(li)即通知我(wo)們(men)(管理員(yuan)(yuan)郵箱:),情況(kuang)屬實,我(wo)們(men)會第一時(shi)間予以刪(shan)除,并同(tong)時(shi)向(xiang)您表(biao)示歉意,謝(xie)謝(xie)!

上(shang)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