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9年4月14日 (農歷三月初一),薩爾滸之戰爆發。萬歷四十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大明王師正式出征;三月初一,西路軍遭努爾哈赤攻擊,寡不敵眾,全軍覆沒,總兵杜松戰死;三月初三,北路軍遭受攻擊,寡不敵眾,全軍覆沒,總兵馬林狼狽逃回;三月初五,東路軍被后金軍偷襲,猝不及防,全軍覆沒,總兵劉鋌戰死;三月初六,南路軍接到三路大軍戰敗的消息后匆忙撤兵,后金軍趁勢追擊,損傷慘重。結果正如我們這群事后諸葛亮所分析的一樣,可惜我們的分析也正如開原總兵馬林的意見一樣,終無改這場戰事的結局。
薩爾滸之戰,是明與后金爭奪遼東的關鍵性一戰。在這次戰役中,薩爾滸之戰以少勝多,后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成為戰爭史上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一個出色戰役。
后金是居住在我國長白山一帶女真族建州部在明時建立的政權。北宋末期,女真完顏等部建立金朝,從東北進入黃河流域,另一些部落仍留居東北。明朝初年,這些留居東北的部落分為海西、建州、東海三大部。明神宗萬歷十一至十六年(1583—1588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統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與東海諸部,控制了東臨大海(今日本海)、西界明朝遼東都司轄區、南到鴨綠江、北至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等廣大地區,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確立了兼有軍事、行政、生產三方面職能的八旗軍制。
八旗士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開始時只分黃、白、紅、藍四色旗幟。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又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共為八旗。女真人分編在八旗中,每旗可出兵7500人,共有兵力6萬余人,主要是騎兵。此外,還修筑了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等城堡,補充馬匹和戰具,屯田積糧,積極備戰。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明朝統一全國后,在東北設官置治,建衛設防。洪武四年(1371年)在遼陽設立定遼都衛,后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永樂元年(1403年)置建州衛,永樂七年在黑龍江口附近的特林設置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后又在這些地區陸續增設衛所。
萬歷時從鴨綠江至嘉峪關設置“九邊”即9個重鎮,其中遼東轄今遼寧大部地區。明朝對女真各部的統治,一面以羈糜政策籠絡其首領,封官晉爵賞賜財物;一面分化女真各部,使其互相對立,以便分而治之。后來由于對女真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不斷加劇,引起了女真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政權后,便利用這種不滿情緒,積極向明遼東都司進行襲擾。在明與后金對抗中,居于開原附近的女真族葉赫部,為避免被努爾哈赤吞并,依附明朝,反對后金。鴨綠江以東的朝鮮李氏王朝,也傾向于明。蒙古察哈爾部,住在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與承德之間,與金對立,但同明的關系也好壞無常。住在大興安嶺南部的蒙古科爾沁部與住在大凌河以北的蒙古喀爾喀部,傾向并依附后金,常與后金配合,襲擾遼東。在這種形勢下,明雖可以利用葉赫部屏蔽遼東,利用朝鮮李氏王朝牽制后金,但葉赫部人少力弱,朝鮮李氏王朝也因遭到日本的侵略和后金的襲擾無力助明。
因此,明與后金在爭奪遼東的斗爭中,一開始就處于不利境地。
明朝晚期,因忙于鎮壓關內人民起義,無力顧及遼東防務,駐守遼東的明軍,訓練荒廢,裝備陳舊,缺糧缺餉,虛額10余萬,實有兵不過數萬。加上長期處于和平環境,守備又極分散,軍隊戰斗力差。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正月,努爾哈赤趁明朝內爭激烈、防務松弛的時機,決意對明用兵。二月,召集諸臣討論用兵方略,決定先打遼東明軍,后并葉赫部,最后奪取遼東。三月間,加緊秣馬厲兵,擴充軍隊,修治裝具,派遣間諜,收買明將,刺探明軍虛實。在經過認真準備和精心籌劃之后,努爾哈赤在四月十三日誓師反明,率步騎2萬發起進攻。次日,兵分兩路,左四旗兵取東州堡,(今遼寧撫順縣東大東州)、馬根單堡;自率右四旗兵及八旗精銳內兵(護軍)向撫順所(今遼寧撫順城)進發。
十五日清晨進圍撫順城,明軍守將李永芳不戰而降。明軍在撫順周圍的堡寨均被后金軍占領。四月二十一日從廣寧(今遼寧北鎮)出發的明總兵張承蔭部1萬援軍趕至,雙方展開激戰,張承蔭戰死,明軍死傷甚眾。四月二十六日后金軍撤回都城。五月,后金軍再次越過邊墻,攻克明大小堡寨11個。七月,后金軍進圍清河堡(今遼寧本溪市東北),經力戰后攻陷清河堡。至此,撫順城以東諸堡,大都為后金軍所攻占。后金軍襲占撫順、清河后,曾打算進攻沈陽、遼陽,但因力量不足,翼側受到葉赫部的威脅,同時探知明王朝已決定增援遼東,便于九月主動撤退。經過一段休整,努爾哈赤又于次年正月親率大軍進攻葉赫部,給予其重大打擊和破壞,基本穩定了翼側,然后傾其全力對付明朝。
薩爾滸之戰簡介
后金和明朝共進行了兩次大的決戰,一次薩爾滸之戰,一次松錦大戰。
1619年,對明朝來說,是萬歷四十七年;對后金來講,是天命四年。這一年,明朝與后金在薩爾滸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進行了一場大戰,這是明朝與后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
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立了后金政權。之后的兩年,努爾哈赤都在積極發展生產,招兵買馬,為反明做準備。
1618年四月,努爾哈赤正式發布“七大恨”,起兵反明。以前,努爾哈赤只能說是有反明之心,但是沒有同明朝正式決裂。“七大恨”一發布,后金跟明朝的矛盾就擺在了明處。努爾哈赤馬上行動,率兵兩萬進攻明朝的撫順。后金攻陷撫順等地后得到大批戰利品,回到都城赫圖阿拉。
后金占領撫順的消息傳到京師,明神宗感到事態嚴重,決定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主持遼東防務,并決定出兵遼東,大舉進攻后金。但由于缺兵缺餉,大部隊沒有立即行動,而是經過半年多的準備。
在1619年二月,以號稱四十七萬,實際上只有十萬人馬左右的軍隊在沈陽地區集結。楊鎬坐鎮沈陽,兵分四路,分別由西路杜松、北路馬林、東路劉、南路李如柏統領,想要一舉殲滅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
戰爭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楊鎬選擇這個時候出發,在天時上顯然不利。因為二月的東北地區大雪紛紛,江河結冰,明朝的軍隊根本不能適應這樣的氣候。再說說“地利”。這一路上山路崎嶇,密林叢生,而且后金還設置了很多障礙和陷阱,明朝行軍困難重重。
精明的努爾哈赤看到了明朝分兵的弊端,他認為明軍南北兩路道路遙遠,充滿艱難險阻,不能立刻達到,決定“憑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將十萬兵力集結于都城附近,準備迎戰。
杜松率領的明軍主力最先殺過來,想得到消滅努爾哈赤的頭功。這杜松也算一員久經沙場的猛將,他烏黑如漆,人稱“杜黑子”。在打仗時,喜歡擄起兩臂,持著金刀亂砍。但他有勇無謀,貪功冒進,為此吃過不少虧。
杜松這次為了得到頭功,不顧大軍從撫順出發時正下著大雪,天氣惡劣,卻只管行軍,搞得軍隊人困馬乏。他先攻占了薩爾滸山口,接著分兵兩路,把一半兵力留在薩爾滸扎營,自己帶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地界藩城。
經過偵察,努爾哈赤得知杜松率領的是明軍主力,已經兵分兩路從撫順出發撲了過來,于是集中兵力,先對付杜松。努爾哈赤集中六萬八旗軍隊去對付杜松三萬多人的軍隊,且是以逸待勞,在人數和體力上均占優勢。
努爾哈赤決定首先拿下杜松的薩爾滸大本營,于是抄了杜松的后路。明軍知道自己后路被斷,軍心大亂。這樣一來,駐守在界藩的后金軍又把杜松率領的另一支軍隊打敗。
此時,北路軍馬林趕來,率領軍隊趕到一個叫尚間崖的地方。馬林在得到杜松軍戰敗的消息后,不敢前進,將軍隊分駐三處就地防御。馬林為保存實力,挖掘三層戰壕,將火器部隊列于壕外,騎兵在后。但這看似堅固的防御,還是讓驍勇善戰的后金軍隊打敗。
就這樣,馬林的第二路軍也敗在了努爾哈赤手上。
接著,率著東路軍隊的明朝將領劉從東部來了。此時,一路急行軍的劉部已經是饑寒交迫,行動非常緩慢。在劉軍隊經過之處,有一個叫阿布達里崗的地方。這是一個山谷,兩旁山河密林,努爾哈赤事先就把軍隊埋伏在山林里。
努爾哈赤用計讓后金的軍隊換上明朝軍隊的衣服,帶著明軍的旗幟,引誘劉,說杜松已經拿下赫圖阿拉,你快出兵。劉果然中計,急著進軍,結果被早已埋伏在周圍的后金軍伏擊。
劉畢竟是武狀元出身,經歷過大小數百戰,威名震海內,能舞動重達一百二十斤的鑌鐵大刀,人稱“劉大刀”,后人稱贊他為“晚明第一猛將”。只見他騎著馬就跟后金軍搏斗。
他先是左肩中箭,但仍然英勇殺敵。接著右肩又中一箭,他還是騎著馬繼續奔馳。最后后金軍一刀劈到他臉上,把他半邊臉劈掉了,他終于從馬上摔下來。雙方激戰的場景,慘烈無比。劉軍終因寡不敵眾,敗下陣來。
這樣,東路軍也被消滅。現在,只剩下李如柏率領的南路軍。
當李如柏接到撤退命令時,被后金哨探發現,后金哨探在山上鳴鑼發出進攻信號,大聲呼噪。李如柏軍以為是后金主力發起進攻,驚恐潰逃,自相踐踏,死傷一千余人。
至此,楊鎬的分兵計劃徹底失敗,后引咎辭職。杜松、劉和馬林戰死,后來李如柏也因此事自殺。
這場戰役從開始到結束,只用了四五天的時間,努爾哈赤就讓楊鎬軍隊損失了一大半,文武將領死了三百多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薩爾滸之戰。薩爾滸之戰后,明朝元氣大傷,對后金只能取守勢。
問題的提出發生在1619年的薩爾滸戰爭,是明帝國政府為遏制東北地區的努爾哈赤部之崛起勢頭,而發動的一場?突襲作戰?。在這場突襲作戰中,明朝政府因戰略戰術失誤損兵折將,而努爾哈赤也借助這場勝利,不僅極大的扭轉了雙方在東北地區的實力對比情況,還為其之后的進一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那么,在這樣一場意義重大的戰爭中,明政府到底投入了多少兵力呢?這些數據又有多大的水分?我們不妨來一探究竟。47萬?不靠譜關于這場戰爭中明軍的參戰人數,說10萬、20萬,甚至47萬的都大有人在。但是筆者認為,47萬顯然是最經不起推敲的。因為就在之前的萬歷援朝戰爭中,明政府所累積動員的陸軍也未超過20萬人的大關,那么對于帝國的政治精英們來說,清剿一個小小的努爾哈赤,又何需要?小題大做?呢。
還需注意的一點,則是明帝國在進剿努爾哈赤的前夕,已發動了數場規模巨大的軍事行動(即?萬歷三大征?),除此之外,萬歷為了給自己修筑宮殿等,也讓政府給他掏足了銀子。所以此時的財政壓力之巨大,已無法供應如此龐大數額的軍隊。
因此,47萬的數字,是首先可以排除掉的。正規軍+雇傭軍+盟軍=?那么明一面真實的參戰人數,到底更接近哪個數字呢?對于這場戰爭,著名學者黃仁宇教授等曾作專文加以詳考,并給出了我們較全面的解釋。我們不妨來參考一二。為了打擊努爾哈赤的主力,明中央政府集結了大量的軍隊,這支大軍由四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即是明帝國直屬的作戰部隊,其主要將領分別為杜松、劉綎與李如柏等四人,統一歸由楊鎬節制。這四人均是久經戰陣的大將,而其手下的人馬,要達到十萬人左右(《神宗實錄》所載調兵四方,議兵十萬?,是符合歷史事實的)。不過這些部隊中,因為既包含了他們原先所統屬的人馬,也包括了新補充的兵員,部隊建制等較為混亂。所以戰斗力參差不齊與指揮難等問題,自然浮出了水面,并困擾明軍戰役之始終。
再看第二部分,明帝國除了?正規軍?外,還有大量的雇傭軍,即?土兵?。他們多來自于云貴等地區。在針對四川楊應龍的叛亂中,明將劉綎便曾率數千?土兵?對楊的陣地進行迂回滲透,這些土兵也奮力拼殺,并取得了不小的戰績。
但是,英勇歸英勇,這些兵勇中的精銳多為將領的私人武裝,是不上正規軍花名冊的(不過是不是拿私人的錢養還是政府的就不得而知了)。而明政府也對?土兵?之戰斗力有所耳聞,所以在戰爭的前夕,明政府除劉綎部固有的數千?土兵?外,又征調了一部分配屬到各作戰部隊中,他們的數量,也升至近萬人。
說完正規軍與雇傭軍部隊外,還有一支武裝,也參與到了這場作戰當中,那就是李朝朝鮮的軍隊。對于李朝來說,明帝國對其可算有?救命之恩?。因此,為了增強自身的力量,劉綎向朝鮮王國提出的派出部隊來助戰的要求,便很容易的得到了滿足。
近萬名朝鮮官兵(其中有數千名火銃手),順勢加入到了明一方的戰團中。雖然他們在數量與裝備上同明正規軍存在一定差距,但畢竟充實了明遠征軍的隊伍,也起到了擴張聲勢的作用。這便是第三部分。
葉赫的算盤第四部分,則是明軍團的另一支友軍部隊,即女真人中的葉赫部。葉赫部與努爾哈赤部可算是一對仇家了。不過,仇恨歸仇恨,在實力上,葉赫部卻遠低于努爾哈赤,就在大戰爆發的前幾個月,努爾哈赤部又出奇兵一口氣攻取了葉赫的十幾個寨子,讓葉赫等大為驚恐。
所以此次明軍的突襲作戰,葉赫也派人積極聯絡,并派出兩千余人配合明軍主力行動,希望可以借助明軍壓境來減輕來自努爾哈赤的威脅。
但葉赫想錯了,在他還沒回過神來的時候,努爾哈赤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了明軍的主力,而他對明軍的策應不僅沒有給努爾哈赤造成多少傷亡,反而讓他成為了努爾哈赤攻擊的下一個目標,薩爾滸之戰后不久,葉赫部便被努爾哈赤所吞并(而誰又曾想,二百多年以后,這個部落的一個女人,卻掌握了努爾哈赤子孫的命運),所以葉赫部所派出支援明軍的人馬,雖也有千人之眾,但未能對戰局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綜上所述,明軍在薩爾滸一戰中所投入的兵力,如果將土著雇傭軍與朝鮮兵等加在一起,大致在10到15萬人左右。這支大軍兵分四路,浩浩蕩蕩的殺奔努爾哈赤的老巢,但由于各部聯絡不暢等原因,最終被八旗軍各個擊破。從這之后,明帝國在東北,再未能一次性投入如此龐大數量的兵員作戰。戰場的主導權在發生轉移,明帝國這艘巨艦,又將駛向何方呢?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844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大明奇才解縉的坎坷人生
下一篇: 大明奇才解縉的故事:解縉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