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中國古代城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城市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了城市的存在,才能開始有國家出現,在古代,曾經有不少非常出名的城市,它是一個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像皇帝這樣的統治者,他們所居住的城市就是國內最大的城市,被稱為都城。
此外,古代的一些行政區劃分,無論是郡縣,還是行省州府,每一個分區的核心地帶都是城市。像古代的戰爭,往往也是是攻城略地為主,功城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很多人對于古代戰爭有著一些誤解。
中國城池建筑規劃布局獨到,那古人在城池選址時又需要注意什么?
比如史書上動不動就是圍城幾年,可能很多人打個城市很長時間都打不下來,戰爭也就因此失敗,那么有人就覺得既然打城市這么麻煩,為何不選擇繞過城市呢?這就要提到古代城市的選址問題了,正是由于這些城市的選址,才導致在戰爭中,往往城市是不能不打的。
中國的建城歷史是非常久遠的,在殷商甚至傳說中的夏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城市,而在《商君書》這些文獻中,就已經介紹了城市選址的一些要求,城市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常常有著高大城墻,可以起到保護的作用,重要機構放在這里,就能避免被敵人攻陷,而城市往往是集中了當地各類資源的地方,像一旦出現戰爭,周邊村鎮的百姓都會想辦法把資源集中到城市里面,這樣才可以避免被敵人搶掠。
戰爭因素
因此城市的選址,首先要考慮到戰爭因素,中國廣大的領土里面,就擁有不同的地形,城市必須要有水源,這是它們建立的基礎,古代文明也都是起源于河流旁邊,城市同樣如此。因此像襄陽,洛陽,開封,南京這些著名的大城市,都是建立在江河周邊,有水源保證,除了人們的日常用水外,還會設定護城河,在戰爭中也多了一道防御的措施。
而長安作為歷史第一名城,它能存在數千年就有著獨特的意義,把長安周邊的地形來分析一下,就能發現長安北西南三面都是高原,東部依靠著黃河以及其他河流,阻斷了大部分的道路,多面高原將長安拱衛起來,它周邊就形成了一片獨特的平原,要想走陸路進攻長安,靠單一的渡口是沒有辦法成功的,只能是走東部的潼關。
地勢因素
而地勢的因素,讓潼關是依托山勢修建的,想要從這里打到長安,確實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而其他三面都有依托高原山勢修筑的關隘,這就是關中平原獨特的地理位置,漢唐這些王朝在這里建都,只要駐守潼關的守將腦子能正常一點,長安就不會被攻陷,依山傍水是城市選址的關鍵,對于防守城市的人來說,四通八達的城市就非常難防守,因此這些城市的選址,就更多是基于其他因素考慮的。像著名的徐州,洛陽這些地方,他們所處的位置是天下中心,周邊基本都是平原地區,這些城市設置在這里,就是要利用這種便利。
平原地區修建道路是更加方便的,古人還沒有那么發達的山路修建技術,因此平原修大路,而這些中心城市,依靠著非常發達的道路網絡,也就能發展自己的經濟,包括各類物資的運輸也是非常方便的。只是這些城市在軍事上的用處就相當有限,更多還是利用這些城市的道路網絡,為行軍,以及中斷對方的物資運輸與信息交流提供一些幫助。
還有一個城市就更加特殊,那就是開封,它是由于運河的興起,才漸漸出名的。其實開封的選址并不是非常合適,作為都城更是非常糟糕,這里處在運河的中樞部位,偏偏還容易受到黃淮水災的影響,歷史上開封城先后被淹了很多次。可它的選址,本身就是由于定位的因素,開封等于是一個南北物資中轉站。
交通因素
運河修建成功,成為南北物資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因此依托著運河修筑的城市,往往經濟都非常發達,開封獨特的位置,自然可以給人提供更多的物資補給。像五代,宋這個時期,由于不斷的戰亂,這里也就成為都城的首選,物資匱乏時代當然要以開封為主。水域對于城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除了黃河外,長江流域也帶動了很多城市的發展,像武昌,南京,襄陽這些城市,它們更多是由于水路的作用。
還有像揚州這些處在水域交錯地帶的城市,水路要比陸路運輸速度更快,運輸能力也更強,這些城市就能借助水域的便利,變得更加興盛,它們也非常像是碼頭類城市。也有一些地區,城市位置就更加特殊了,比如邊疆城市,這些城市基本上都是用于軍事防御,算是國家在邊境的橋頭堡。
這類城市同樣要考慮到道路、水源與山地因素,像中國這些邊疆城市,擁有的平原面積都相當有限,有不少的山城。還有一些是沿海城市,更多是處在海灣,港口周邊。這些城市的選擇,還要注意到它們通向內陸的道路,比如太原,大同這些城市,它們面臨著北部外族的壓力,還處在北方最高點,成為中原與關中的屏障,這些城市就會建立在從北部草原通向內陸這段相對好走的道路上,這就能起到屏障作用。
建城的人是很少會直接建在山上的,山路確實是非常難走,而且也無法容納大部隊行進,因此北部這些游牧民族,他們在南下的過程中往往就是去劫奪邊疆的一些城鎮,除非是他們掌握了燕云十六州,或者是太原這些北部通往內陸的關鍵城市,否則他們的軍隊無法進入到中原等地。古人即便能建立起長城,也無法建立起囊括北部所有地方的城墻。
因此人們更多是利用山與城市結合來進行防御,當然,在城市的選址中,土質也有著非常高的要求,古代城市建造都要先規劃好地區,打好地基,像鹽堿地,凍土這些地質不好的區域,就不太適合去建造城市。
而像杭州這樣的城市,從我們現在人的眼光看來是沒有問題的,可從城市選址上來看,杭州并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城市,首先這里沒有直接的水源,杭州本身就是處在一個漸漸浮現的港灣上,土質沙化嚴重,周圍的水域更多都是海水,杭州也沒有地下水來源,因此杭州建立之后,不僅城市規模很難起來,在東南等地的作用也一直不是非常大,后來經過人們不斷的改造,引入了水源,再加上運河的出現,這才讓杭州的作用變得越來越大。
還有一些城市,就是由于國家形勢的變化,比如臨海城市,古代中國是重視農業的內陸國家,因此在城市的選址上,他們將海洋與山地都看作是相同的險要地帶,更多是依靠這些地帶來輔助防守,并不是要利用這些地區去對外交流。
后來國家開始重視起海洋,海運暢通,臨海城市就多了一個交流的渠道,在很多新興的城市設立上,都是由于它們獨特的港口位置,成為連接內陸與海洋的重要通道,只是海運真正興起,還是在清代后期,畢竟明清時期奉行了長期的閉關鎖國政策,想要開通海運也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隨著火器發展,現在社會已經不需要古代那種由城墻圍起來的城市了,畢竟你城墻修得再堅固,也經不住導彈這些武器的攻擊,而山勢,海洋這些天然屏障的作用也越來越低。
參考文獻:
《商君書》
《考工記》
城池的修建代表了一個時代的進步,尤其是對城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這個朝代的文化歷史以及發展和演變規律,更突顯了城池的不同特色。
南京城作為中國古代著名都城之一,很多人對南京城的研究大多在六朝、明朝以及民國時期,今天要探討的是南京城在東晉、南宋以及南明時期的具體建筑布局和城池規劃。
東晉時期的建康城(南京)
歷史上有一個共同規律,就是在王朝興替時,新的統治者會重新建設都城。三國時期的孫權在吳國建立政權之后,便在今天的南京選址上修筑城池,當時稱?建業城?,建業城的選址是坐北朝南,地勢比較平坦,建業城的東邊是燕雀湖,北邊是雞籠山,南邊是聚寶山。
四面有山有水,中間是個大平原,在這里建設都城,可以說是絕佳寶地,進可攻退可守,對孫吳來說更是中樞地帶。
整座城池呈現方形,城墻周圍有護城河,護城河通過瀆水與秦淮河相通,也與長江連接,全城中心的皇城,宮殿便是太初宮,既然是皇城,里面自然是有許多宮殿建筑。
建業城從建成直到被西晉所滅,大約有六十多年,后來又經歷四十幾年才逐漸被毀,直到東晉建武年間才開始重新建設新城,只是這個時候改名叫?建康城?。
東晉建康城仍然建在三國時代吳國都城建業城的位置,但建業城已被毀棄,東晉重新建設了都城,這個城遠比建業城大得多,由于時代的發展,都城擴展也是必須的。
東晉建康城,平面方形,全城用中軸線貫穿,從南邊的聚寶山東側到朱雀航、朱雀門、最后直達建康城。
整座城池的每個城墻開的城門數量為
南四門:廣陽門、宣陽門、津陽門、清明門;北四門:大夏門、玄武門、廣莫門、延熹門;西兩門:閶闔門、西明門;東兩門:東陽門、建春門;
整個宮城做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短,宮城的正中同樣還是太初宮。
在建康城的西南面,建有西州城,平面方形,約占建康城的六分之一;
在建康城的東南角,建有東府城,同樣是平面方形,與西州城大同小異,后又在建康城的南邊建了一座丹陽郡城。
總的來看,通過對東晉時期建康城建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建康城的位置、地勢和四周的情況,也可以了解到建康城的平面布局,城池的大致規劃,皇城的位置以及各個城門的位置,時至今日,想要了解東晉時期建康城的更多細節,已經是難上加難,因為現在的南京城樓房建筑十分密集,想要再次挖掘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南宋時期的建康府(南京)
南宋時期的建康府同樣是南京,是南宋時期的行都,可以說是僅次于國都的城池,那時候流行一句話,叫?國家的根本在東南,東南的根本在建康?,這也足以證明當時的南京確實也是軍事、經濟政治中心。
南京城在南宋時期的布局同樣是方形,城外有護城河,城內河流密布,街道規劃算不上非常整齊,城池內部也設有許多建筑群,尤其是宮廷建筑,當時花費巨資修建皇帝行宮,足足有40座的殿堂館閣,除此之外還有衙署、書院、寺院廟宇、高塔等建筑群。
其實南宋時期的南京城也是有過好幾次修建的,總的來說可以分成前后兩期。最有說道的還得是城門建筑,南宋建康府城池的城門東西南北分別是日東門、日南門、日北門、日西門,這只是城池的城門,除此之外還有陸門5座,水門3座,這些城門的建筑風格也各不相同。
建康城城池內部的布局是將南唐的宮城改成了行宮,宮門前的虹橋也改名為天津橋,也就是如今的內橋,行宮的東西北邊都是駐扎的軍營,而那些衙署以及書院都是在東南邊。一些居民區就集中在秦淮河的兩岸,相當熱鬧。
南明時期的應天府(南京)
南明時期的南京只是作為留都,南京城位于長江下游南岸,地理環境優美,山環水抱,為天然佳地,人們也稱之為龍盤虎踞的形勢,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到六朝,都有帝王在這個地方建都。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修筑城池,全城周長達30公里,明南京城不僅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古城,從全世界來看,它也是比較大的,全城形狀極不整齊,它是最不整齊的城池的代表,目前,南京城還算是保存的比較好的。
全城所有城墻設置的城門共有13座,分別是(聚寶門、三山門、石城門、清涼門、定淮門、儀鳳門、鐘阜門、金川門、神策門、太平門、朝陽門、正陽門、通濟門)。
城墻高14米至21米,南京城的城磚大都是江西宜春以及臨江府兩地燒制的,大部分是用黏土燒制的青灰磚。
城內的河道有有秦淮河、運河、珍珠河,這些河道全部互通。
秦淮河分為兩股,一股流經通濟門、聚寶門、三山門,最后流入長江;
城內的秦淮河從通濟水門入城,流入大中橋與吳城濠匯合,往西至望仙橋出城。為了調節水位,南京城在城墻下部都設立通水溝。
宮城區主要是明代的宮城,位于城的西端,占全城的1/5,從正陽門進入,往北直達洪武門,這條中軸線就是皇宮的中軸線洪武門是宮城的正南門,再往北即是御道街、承天門、午門,午門即皇城的正門。皇城內的建筑從南向北依次為奉天殿、華蓋殿、謹身殿、乾朝宮、省躬殿、坤寧宮。北安門是皇城的北門,宮城的北門就是玄武門。
在御道街的兩側是文武衙門辦公場所,東有五部,分別是吏、戶、禮、兵、工,西有五大都督府,午門之內,西面是武英殿,東面是文華殿。進城后,東西方向有文樓、武樓;宮城東側還有東宮、太極宮,西側有西宮、御花園。宮城東門是東華門,西門是西華門明南京城的布局,體現出《周禮考記》中王城圖的規劃原則,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前朝后寢,左祖右社。它為明清時期的北京城的規劃起了一個很好的奠基作用。
總結語
通過對東晉、南宋以及南明三個時期的南京城分析來看,每個時期的南京城池都有不同的名稱和建筑風格,城池整體布局大致相同,但是也有許多改動,尤其是到了明朝時期,南京城無論是在規模還是建筑方面都比以前要好很多。
如今的南京也是中國四大古都,更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其地理位置一致被認為是得天獨厚、風水佳境,古時很多次戰爭或者災難這之后,統治者都喜歡選擇在南京休養生息。從孫權建立建業再到后來改成建康,接著到南宋時期改成建康府,并設為留都,最后到朱元璋攻占集慶改為應天府,直至今日的南京。
有著七千多年的文明史,兩千多年的建城史以及近五百年的建都史,值得慶幸的是如今的南京城依然保留了許多原來古代城池的樣子。
參考資料
《中國城池史》張馭寰著
《景定建康志》卷二十《城闕志一》
在古代戰爭片中,將軍面對久攻不下的城池為何不選擇繞路前進?
現在的古裝片有很多的打仗情節在里面,像是《三國》這樣題材的劇也必須是靠著一場場的戰爭才能將整部電視串聯起來,所以在其中我們會發現很多的城池說是屬于一國所有,但并沒有像是皇宮一樣,有一條城墻將一國的領土全部都圈起來,所以有很多的朋友都比較困惑,說是城池只不過是一個孤城,周圍沒有阻擋的墻壁,四周也都是開空曠地帶,為什么軍隊在攻城久久不能拿下的時候不選擇繞路去攻打下一座,而是要和這個地方死磕到底呢?
古人這樣做是有目的的,當你看完這下面的原因之后,你就明白這個原因了。首先,古代的時候建立城池最重要的就是選址,怎么說呢?男性朋友都知道,這打仗的本質主要就是爭奪有利的地勢,講求搶占先機,而一座城池如果沒有建立在有用的位置上,就像是一個沒有用的零件,只能是丟棄在那里沒有人過問,而要是建立在交通的重線上,就變成很搶手的東西,引得眾人相互爭奪,所以重要的城池不能不攻,就算是很難占領也不能放棄。
其次,大家一般都想的是,難的東西要是實在搞不定,就只能是想繞過去,先做完其他的然后再回來和它死磕,這卻是一個正常的人思維,畢竟事情還有很多,沒有誰會為了一件事浪費一天的時間,但這跟打仗又不太一樣,如果選擇繞過去,這時候自己處境就變得危險了。
大家應該都知道前后夾擊這個詞語,如果一路打下去很順利,只留下這一座城也翻不起什么大風浪,但如若自己在前方陷入了危難,就只能是進入了對方的包圍圈,將自己的送進了獵物的肚子里,這樣的情形更像是一個口袋將一整支隊伍都裝在其中,危險很難想象。
這樣做的危險不止是這個,還有就是士兵的吃飯問題,古來征戰都是并未動糧草先行,所以可見糧草的重要性。選擇繞過城池前進,運送的物資根本跟不上這樣的快節奏,而且戰斗力強的軍隊,并不見得運送東西的隊伍也強壯,如果被人劫了物資,士兵沒有飯吃就沒有力氣打勝仗,這在戰場是上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所以綜合以上的幾點,前方有城池就一定要將它踏踏實實的攻下,不能選擇繞路而行,世間有很多的事情是不能預料準確的,前方會發生什么樣的事情誰也不知道,只能是這樣的盡可能的爭得有利的地理位置死磕到底了。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56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