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為少傅數年,數上疏陳便宜。建昭三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食邑六百戶。——《漢書?張孔馬傳》
譯文:
匡衡在任太子少傅的幾年中,多次上疏陳述皇上應該做的事情。建昭三年,接替韋玄成擔任丞相,受封樂安侯,享有食邑六百戶。
一
有個孩子叫匡衡,很愛讀書,但是家里很窮。
白天要干活,沒有時間看書,他就想利用晚上的時間看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也買不起蠟燭。
黑暗中,匡衡發現墻壁上縫隙里透過來一線隔壁人家的光亮,他把這道縫隙又鑿大了一些,就湊著隔壁穿過來的光線讀書。
這個故事記載在《西京雜記》上,原文“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這就是“鑿壁偷光”的故事,和“囊螢映雪”一樣,都是說的窮孩子克服困難認真讀書的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鑿壁偷光”的匡衡。
二
匡衡“鑿壁偷光”看的是什么書呢?
穿越小說?小黃文?呵呵,當然不是。
以匡衡后來在《詩經》方面高深的造詣來看,他花了大量的時間閱讀《詩經》。
西漢的時候,廉價的造紙術還沒有發明,更不要說活字印刷術了,所以當時書籍的總量很少,看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除了“鑿壁偷光”之外,匡衡還經常去有藏書的人家幫工,不要報酬,只為了換取借書閱讀的資格。
苦讀之下,在《詩經》研究領域,匡衡成了超級大V。
當時,有這么一句話,叫做“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
講解《詩經》,能把聽眾說到心花怒放的程度,絕對可以稱得上大師了。
三
“學而優則仕”,但是西漢時,沒有科舉,沒有高考,官員的選撥主要是靠地方推薦。不過,讀書人也有躋身公務員行列的途徑。
當時,國家會定期組織“六經”考試,所謂的“六經”都是孔子整理出來的,包括《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春秋》,再后來《樂經》失傳,就變成了“五經”。
按照規定,參加考試的人,可以任選一經,評分為甲等的可以獲得“郎中”的官位,職責和文秘類似;評分為乙等的,可以獲得“太子舍人”的身份,算是太子的小伙伴;至于評分丙等的,只能在地方上負責做一些基層教育工作。
匡衡有實力,考運卻很糟糕,他前前后后參加了九次考試,才勉強得到丙等的評價,被任命為太原郡的文學卒史。
或許是學習環境有所改善,也或許是可以接觸到更多的書籍,在經學界,尤其是《詩經》界,匡衡的名氣越來越大。
四
“學得文武藝,賣與帝王家。”
匡衡在學術界的名頭終于得到了中樞人物的關注,太子的老師蕭望之代表皇帝對匡衡進行了面對面的考核,蕭老頭對于匡衡的表現極為滿意,認為是難得的人才,向漢宣帝劉詢大力推薦。
但是,匡衡又一次悲催了,無他,漢宣帝不喜歡成天之乎者也的酸儒,哪兒來的哪兒去吧!
匡衡進軍帝都再次失敗。
唯一讓人欣慰的是,旁觀面試過程的太子對匡衡很有好感。
五
不久,漢宣帝駕崩,太子劉奭即位,是為漢元帝,匡衡終于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但事實上,匡衡的春天來得并不那么順利,有點瞎貓撞著死耗子的意思。
當時,朝廷有兩股勢力,一股是掌握兵權的外戚史高,一股是身為皇帝老師的蕭望之,就是當年面試匡衡的那個老頭。這兩個人都是托孤重臣,但是互相看不順眼。
蕭望之推薦的人才,史高一般都很隨意地往某個犄角旮旯一塞了事。有人向史高進言,您是外戚,本來名聲就不太好,如果成天壓制蕭望之一派的推薦,會離心離德,您要主動選拔推薦人才,才能在學術界贏得好口碑。
于是,史高推薦了本該蕭望之推薦的匡衡,匡衡懵懵懂懂進了核心政治圈。
六
一開始,匡衡也不過就是個顧問、參謀的角色,他上的奏章無非就是引用《詩經》,說些治國的道理,什么“近忠正,遠巧佞”,什么“推廣道德教化,弘揚禮讓仁和”,奏章花團錦簇,看上去很有道理,其實實效性和針對性都很差。
但是,喜好儒術文辭,尤其喜愛《詩經》的漢元帝就好這口。
于是,匡衡在官場進入了快速上升通道:郎中——博士、給事中——光祿大夫、太子少傅——御史大夫。
建昭三年,也就是公元前36年,丞相韋玄成生病死了。漢元帝一紙詔書,匡衡當上了丞相,封樂安侯,總理全國政務。
匡衡是只靠一門經書而位極人臣的典范人物,正所謂——
熟讀《詩經》三百首,丞相帽子戴上頭。
七
西漢后期,宦官的勢力已經開始膨脹,從前任丞相韋玄成開始,朝政實際掌握在中書令石顯的手里,韋玄成尚且不敢說個“不”字,更不要說匡衡這個學者型的總理了。
所以,在大部分時候,匡衡在朝政方面,只有唯唯諾諾的份兒,最多就是講講大道理,實際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
不過,當漢成帝劉驁繼位、石顯倒臺的時候,匡衡倒是沒有忘記再補上一刀。
匡衡和時任御史大夫聯名寫了一個報告,羅列了石顯的種種罪惡,字里行間表達了極度的憤慨。這也是匡衡所做的唯一一件,同時也是最后一件為漢廷盡忠的事情。
只是,匡衡的這一舉動引來了質疑:你知道石顯干了這么多壞事,你早干嘛去了?你這個丞相怎么當的?
匡衡十分惶恐,向皇帝提出辭職,好在皇帝沒把這當回事,您就繼續在丞相的位子上混著吧!
八
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快,匡衡再度遭遇官場危機。
匡衡的兒子匡昌酒后殺人,被抓進大牢,匡昌的下屬和弟弟匡咸膽子長毛,密謀劫獄,結果事機不密,陰謀還沒實施就被粉碎了。
子不教,父之過。匡衡脫了帽子、光著腳去皇帝面前請罪。
皇帝又一次原諒了這個老學究。
不過,緊接著的一件事終于終結了匡衡的政治生涯。
當年,漢元帝封匡衡為安樂侯的時候,分封了三十一萬畝土地給匡衡,但是下面辦事的人把地圖弄錯了,匡衡在知悉內情的情況下,裝傻充愣,指使手下將錯就錯,白白把多出來的四萬多畝土地收入囊中。
事發,匡衡從丞相一擼到底,回歸老百姓的身份。
九
既然是讀書人,就好好讀書,不要涉足官場這個深水區。
很多人連渣渣都剩不下,匡衡的命算是好的了。
鑿壁偷光的少年老來居然是這副德行。
名利二字,又有多少人可以逃脫?
鑿壁偷光故事大結局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才華并不等于人品!
匡衡“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小時候常被老師拿來作為刻苦學習的教學案例。其大致講的是,在西漢時期,有一個叫匡衡的人,小時候因為家里窮沒錢買燈油,于是鑿穿墻壁引隔壁家的燭光來讀書,宣揚的是一種刻苦努力的精神。
事實上,這個故事只講了一半,匡衡這個人最后怎樣了,并沒有講。因為沒法兒講,因為雖然匡衡很努力,但故事的結局并不好!
今天我來給大家續講一下后面的故事:
首先,匡衡這個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然后呢他也確實很刻苦,他努力讀書,最終成為了一個有才華的人,在當時他乃是有名的經學大家。但是啊,他的仕途并不順利,因為在漢朝,科舉制還沒出來,當官得靠別人舉薦,匡衡沒什么背景,雖然才華出眾,也只是混了一個小小的卒史(檔案管理員),沒什么前途。
不過他運氣好,當時還是皇太子的漢元帝喜歡經學,所以對匡衡頗為推崇。他繼位后便把匡衡提拔成了郎中(皇帝顧問)。由于有貴人相助,匡衡的人生也開始啟航,靠著自己的能力和圓滑,他深得漢元帝得喜愛。連年升遷,從郎中到博士(國家圖書館館長)再到給事中(國會議員),匡衡逐漸了進入了國家權利的中心。
給事中已經是可以有參與國家大事的資格,有著上諫議政的權利。他便乘機上書勸諫漢元帝推行德政:
"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任溫良之人,退刻薄之吏,顯潔白之士,昭無欲之路"(《漢書·匡衡傳》)
這剛好和漢元帝的治國思想相契合,漢元帝和他爹漢宣帝不一樣,他柔仁好儒,不喜嚴法,好施德政。
于是,匡衡又是一路高升,僅僅兩三年的,便從光祿大夫(部長級)、太子少傅(太子老師),躍居三公(御史大夫),地位僅次于丞相和太尉。而沒過沒多久,現任丞相死了,匡衡又頂了上去,從此位極人臣。除此之外,漢元帝還封他為樂安侯,封地數十萬畝。
匡衡走上了人生之顛峰!
如果故事到這里結束,那無疑是超級勵志的。但是可惜的是,并沒有。
匡衡雖然有才,但德行上卻是有缺陷。漢元帝時,中書令石顯當權,仗著是皇帝近臣,地位崇高,目無法紀,禍亂朝政,剝削百姓。匡衡作為當朝丞相,百官之首,不僅不加以阻止,還處處包庇。這導致了漢元帝時期烏煙瘴氣的不正朝風。
值得一提的是,匡衡很聰明,后來漢元帝駕崩,石顯失勢,他第一個跳出來懟石顯,這翻臉比翻書還快。最終石顯被罷官,憂憤絕食而死。而匡衡卻成了撥亂反正的大功臣,風光無限。所有人都很信任他,連他兒子殺了人,大家看在匡衡的面子上為其求情。
不得不說,他的手段很老辣。
所雖然生如戲,全靠演技,但總有演砸的時候!
當年他封侯之時,封地譙郡,食邑31萬畝。但事實上,匡衡圈占的土地不止31萬,超出了4萬畝。大家可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小事兒,對于皇帝來說,這叫欺君,而對于當地百姓來說,這叫奪命啊。4萬畝啊,那意味著多少家庭將失去自己的土地?
所以后來事情敗露之后,匡衡被貶為庶民,一生所得,瞬間化為烏有。最終孤苦無依的匡衡,病死于家中。
當然,隨之崩塌的還有匡衡的名聲,在那個時代,鑿壁偷光,終成大器的匡衡是絕對的偶像,然而現在,他不過是一欺世盜名之徒而已。
或許,才華和人品,本來就不是一回事兒!
《鑿壁偷光》翻譯如下: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有學問的人。
人物簡介
匡衡(生卒年不詳),東海郡承縣(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人。西漢經學家,官至丞相。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于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費用,他“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廣為稱頌。
歷史總是蒙著迷霧,讓人看不清真相,因此產生許多誤解,流傳世間的故事只是一面,而另一面卻鮮為人知。比如眾所熟知的匡衡,年少時勤奮讀書而鑿壁借光,長大后卻成為另外一種人。
匡衡,西漢時期東海郡承縣人,匡家世代務農,但他卻十分好學。為了讀書,匡衡在農忙的時候,給有許多書籍的大戶人家打短工,而且不要報酬,只求能夠借書看。晚上回家后,因為家境貧寒,買不起油燈,匡衡只得躺在床上背書。
有天晚上,匡衡發現墻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走近一看,原來是鄰居家的燈光從墻縫中射過來。于是匡衡拿出小刀把墻縫挖大,透過來的光就變大,這樣一來,晚上也能讀書,這便是鑿壁借光的故事。經過一番努力后,結果不負眾望,匡衡考取了功名,并順利登上了仕途。
因為匡衡對《詩經》理解非常透徹,所以受到漢元帝的格外青睞,官職一升再升,先為郎中,后遷為博士,隨后遷為光祿大夫。公元前36年,匡衡官拜丞相,封樂安侯,位極人臣。這段故事在語文教科書上也有記載,它告訴人們,要學習匡衡的讀書精神,最后一定能實現志向。
讓人沒想到的是,不久之后,事情發生了巨大轉折。成為宰相后,匡衡得意忘形,變得飛揚跋扈,與同僚的關系越來越差。漢元帝賜予他的食封土地有三十一萬畝,可是匡衡卻不滿足,還豪取強奪其他四萬多畝土地。漢成帝即位后,匡衡被御史彈劾“專地盜土”,結果貶為庶民。
匡衡小時候鑿壁偷光的故事,鼓舞了許多人。沒想到成功后居然貪污腐敗,被人們唾棄。換個角度來看,是不是因為年少時養成的小“偷”,長大了就變成大“偷”呢?
參考文獻:《漢書·匡張孔馬傳》
在中國古代有著很多文人名士,他們留下了很多千古傳唱的故事,有一些是歌頌他們的愛國精神,有一些是傳達著他們的政治理想,還有一些則是贊揚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不得不說,中國歷史上有著太多太多的名人名事,這些故事述說著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從這些故事的背后,可以感受到中國淵遠的政治背景。
在一則中國的成語故事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叫做鑿壁偷光。這個故事想必很多人在小的時候都聽過,在媽媽講的睡前故事里,又或者是在學校的語文課堂中,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勤奮刻苦,古人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堅持學習,而今天的學習環境有了這么大的改善,更應該抓住機會好好學習。
通過這個故事中匡衡在學習上的刻苦精神,家長和老師都是這樣教導著孩子要像匡衡一樣努力學習,可是不免有一些聰明的孩子就會問,那匡衡后來怎么樣了呢。好好學習了以后,是否就能真的成長為一名老師家長口中的人才呢?在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只要好好讀書,就能在未來謀一個好前程,就能夠出人頭地。這個匡衡在小時候無人管教的情況下就能如此的熱愛學習,在這樣的慣性思維下,于是就有很多小朋友以為這個匡衡成績很好,而且他長大后一定大有作為,可是事實不全是如此。
在中國的古代有著強烈的階級層次,農民和商人在這個社會的底層,如果想要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就只能通過政權組織的選拔考試。但是要通過嚴格的選拔考試,就需要有過人的知識水平,而很多窮人是沒有辦法去讀書的,只有富人才有能力請老師,購買書籍,不必為生活忙碌只用一心學習。
可是那些窮人們不僅買不起書本,甚至連點燈的油錢也沒有,而且他們還必須為了生活而每天忙碌著,更別說請教書先生上課之類的,他們唯一的時間就是等到太陽下山以后,才有一點點的時間去讀書學習,可是這個時候天已經黑了,想要學習就會變得很困難。于是就有了匡衡這樣出生于貧寒人家的孩子,只有通過這種途徑來讀書認字。
當時的匡衡也算是一心癡迷于讀書,但是匡衡的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即使能夠利用晚上的時間看一會兒書,但是也比不過那些出生于書香門第的考生。那些出身富貴的考生不僅有家里的文學素養的積累,還在考場上有著各種各樣的人情關系,而像匡衡這樣的人這兩樣都沒有,因此匡衡在西漢舉辦的選拔考試中,只中了一個丙科。在當時中了甲科的人可以入朝成為郎中,得了乙科的人就只能去到太子的門下做舍人,所以得了丙科的匡衡就只能在郡國中做一些文學掌故之類的活兒。
匡衡雖然起點很低,但是他從來不是一個甘于平凡的人,面對自己的成就,和以前在社會最底層的時候相比,這個時候的自己已經好了很多,可是匡衡有著自己更大的野心和更高的目標,他不會在這樣一個小小的職位里度過自己的一生,他更不是一個面對一點一點成就止步于此的人。
于是就算匡衡的起點再低,匡衡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反而無論在什么樣的情境里都抓住身邊年的機會去努力學習,努力提高自己。就是在一段的時間里,匡衡學習到了很多經典的儒家作品,將自己的儒家文學素養提高了很多,因為當時的漢朝對儒學比較推崇,所以慢慢的有人開始注意到這個官位雖低,但是卻有著很豐厚的儒學水平的匡衡,漸漸的匡衡在朝中也有一些自己的威望。
當時的漢朝皇帝是漢宣帝,在漢宣帝之前,匡衡一直都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儒家學子,直到漢宣帝退位以后,漢元帝即位。當時輔佐漢元帝的有三位大臣,其中有兩個都是儒學大家,還有一個是外戚,因為漢元帝自己對儒學非常的推崇,所以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這個外戚就向漢元帝推舉了匡衡,希望借助匡衡來穩住自己的朝廷政治地位,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匡衡開始卷入了權力斗爭的重心,成為了一個也開始利用權勢玩弄朝政的庸臣,和當初那個一心只撲在學習上的他完全不一樣。
在這個外戚為匡衡提供了一個向漢元帝表現的平臺以后,匡衡便利用自己這些年所學到的儒家知識屢屢向漢元帝進言,在朝堂上也慢慢的開始有了自己的勢力,隨著漢元帝對匡衡越來越贊賞,匡衡的官位也開始越做越高,最后匡衡竟然官居宰相。從一個剛開始最不起眼的小官做到現在的丞相,可想而知這個時候的匡衡已經深深地被權利和金錢給迷住的雙眼。
漢元帝除了越來越信任匡衡以外,對一個名叫石顯的宦官也越來越寵信,這個宦官石顯利用皇帝對自己的信任做了很多壞事,甚至在整個朝堂上都被這個宦官石顯給把持著。而漢元帝因為對匡衡也十分看中,還賜給了匡衡一千多畝的封地,可是這個時候的匡衡已經滿足不了了,他變的醉心于權力和金錢,面對這些已經很多的財富和封地,匡衡還是不滿意,甚至還利用自己在朝野中的權力和地位,將自己的封地又擴大的幾百畝,將這些原本不屬于他的土地和財富都統統歸到自己的名下。
這個時候的匡衡已經和從前那個吃不飽穿不暖的時候不一樣了,匡衡已經有了豐厚的經濟實力,可是他卻也成為了那個曾經壓榨窮苦百姓的那一個人。后來漢元帝退位,漢成帝上臺,這個時候之前在朝堂里為非作歹的宦官石顯因為少了漢元帝這個靠山,開始被那些曾經被石顯欺壓的官員們聯合彈劾攻擊,而在官場沉浮了幾十年的匡衡雖然在石顯把持朝政的時候從來沒有替正義說過一句話,這個時候他卻想跑出來當正義使者,跟著這些彈劾石顯的官員一起攻擊石顯。
可是那些官員卻不買匡衡的賬,他們認為匡衡之前在漢元帝那么信任他的時候不站出來指責石顯這個小人,這個時候看石顯大勢已去才來指責石顯,匡衡的這種行為也是非常不恥的,于是將匡衡一起彈劾攻擊了起來,而且還將匡衡之前將幾百畝土地私自劃歸自己所有的一些罪證全部都羅列的出來。匡衡看到自己已經無力回天,于是只能請求告老還鄉,最后只能回歸到了平民的身份。
結語
匡衡在幼時努力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但是他在進入了官場以后的哪些行為是需要我們引以為戒的。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掙錢,而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如果違背了這個初衷,再多的學習也成為不了一個令人敬佩的人,甚至還會因為自己的錯誤最后付出慘痛的代價。只有將所學到的東西用在正途上,才能在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幸福的同時,也讓這個社會上其他的人的生活也被惠及到,這樣才能建設更好的社會。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45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女人系列:十五歲的皇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