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稽粥單于初立,文帝復遣宗室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翁主。說不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也,為漢患者。”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愛幸之。——《史記·匈奴列傳》
譯文:
老上稽粥單于剛剛繼位,孝文皇帝又派遣皇族公主去做單于的閼氏,讓宦官燕國人中行說去當公主的輔佐者。中行說不愿意去,漢朝強迫他。他說:“一定讓我去,我將成為漢朝的禍患。”中行說到達后,就投降了單于,單于特別寵信他。
一
百度了一下“漢奸”。
百度上是這樣說的:原指出賣漢族利益的敗類,后引申為背叛中國投敵罪無可赦之人。
《辭海》的解釋是:原指漢族的敗類,現泛指中華民族中投靠外國侵略者,甘心受其驅使,或引誘外國入侵中國,出賣祖國利益的人。
差不多,這個應該沒收費,不會有競價排名,呵呵。
言歸正傳,今天要說的這個太監,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奸,他的名字叫中行說。
二
中行說,姓中行,這里的“行”讀作“hang”,第二聲。
中行是一個很有淵源的姓氏,是荀姓的一個分支。
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有個叫荀林父的手下,晉文公組織了三支步兵部隊防備北方胡人的入侵,稱為“三行”。
“三行”分為左行、中行、右行,荀林父擔任的就是“中行將”,所以,后來荀林父的一部分后代就改姓“中行”。
因為防備胡人而得到的姓氏,后人居然投靠胡人,荀林父不知道會不會從墳里氣得爬出來。
還有一個淵源,著名的荀子也是荀林父的后代。
所以說,中行說這個漢奸和荀子也有著親戚關系,中行說用自己的行為,為荀子的“性惡論”做出了完美地注解。
三
西漢初年,正是北方匈奴最強盛的時候,而漢朝還沒有從秦末的戰亂中恢復過來。
為了贏得休養生息的時間,漢朝采用了屈辱的“和親”政策,希望和匈奴人和平共處。
一般來說,真正的公主是不太會去“和親”的,普遍的做法是挑選一個宗室女人,甚至是一個宮女,給一個公主的封號,然后打包送去匈奴。
漢文帝時期,曾經在白登山包圍漢高祖劉邦的冒頓單于死了,他的兒子當上了匈奴人的王,稱為老上單于。
人家新君繼位,這邊就要準備送老婆。所謂的公主不可能孤身一個人去北方,多少總也要有些隨從,一個名叫中行說的太監,因為會說匈奴話,被選入隨從的名單。
誰也不想拋棄豐衣足食的文明生活,去過茹毛飲血的苦日子,太監也是一樣的想法。中行說明確表態“我不去!”甚至半真半假地放出狠話:“必我也,為漢患者。”意思是:非要讓我去的話,我也不會讓你們好過!
但是革命不是請客吃飯,威脅哀求統統無效,討價還價沒有用處,大漢朝強硬的行政命令還是強迫中行說踏上了北去的旅程。
這一去,就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四
中行說言出必行,一到匈奴就捧起單于的臭腳,成了一名“漢黑”。
中行說首先為匈奴人講解了“和親”政策的內幕。
a、公主是假的,你們都上當了;
b、和親是假的,就是想要喘息的時間,只有不斷騷擾掠奪,才能讓漢朝不太平,未來的報復也就來的更晚些。
嫁過去的公主是什么樣的命運已經不得而知了,但邊境的老百姓算是倒了八輩子大霉,多少家庭妻離子散,無數人命被匈奴鐵騎奪走,這一切,就因為中行說對“和親”的解讀。
五
和親政策還有一個更長遠的目的,就是通過贈送和兜售漢朝的產品,讓匈奴人成為“漢粉”,以達到同化的最終結果。
中行說又跳了出來。
他說,如果匈奴人改變原有的風俗,去喜歡漢朝制造,那么到后來就失去了自己的獨立性,會變成漢朝的跟班。
他說,等到匈奴人用慣了漢朝制造,一旦漢朝中斷貿易,匈奴的脖子就被卡住了,匈奴的命運也就岌岌可危了。
他讓匈奴人穿上漢朝制造的絲棉衣服,在荊棘叢中策馬奔馳,結果,絲棉衣服很快變得破破爛爛。
匈奴人很直觀的體會到還是自己的皮襖子實在。
六
那個時候,還沒有可推廣的造紙術,所以外交文書都是寫在木片上的,不同的等級,木片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規格。
漢朝寫給匈奴的文書,寫在規格為一尺一寸的木片上,中行說教唆匈奴人把回信用的木片規格放大到一尺兩寸,把印章和封泥的尺寸都加長加寬加大。
木片大了就能顯示國家的實力?很有點小兒科的意思。
根據禮儀,漢朝給匈奴的信,開頭是:“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匈奴的回信開頭應該是:“匈奴大單于敬問漢皇帝無恙”。中行說又出幺蛾子,親自操刀,在匈奴大單于前面加上了“天地所生日月所置”八個字。
中行說除了成天為匈奴人出謀劃策之外,還以匈奴代言人的身份,和漢朝使節就匈奴風俗展開辯論,千方百計為匈奴說好話。
反正,怎么讓漢朝不爽,中行說就怎么干。
七
到了漢武帝當政的時候,漢朝終于開始對匈奴人發起進攻,但這個時候,中行說已經死了。
史書上并沒有說中行說的死因,可能是水土不服吧。
即使是個死人,他還是對漢朝的進攻造成了不小的傷害。
他臨死前留下遺言,經過我的仔細觀察,我發現一些水源地如果有病死的馬、牛、羊,水就開始有“毒”,人喝了之后,輕則拉肚子,重則死亡。我認為可以在戰爭的時候,故意破壞水源,降低漢朝軍隊的戰斗力。
后來,匈奴人真的這么干了,據說連霍去病都中招了。
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細菌戰,其創意居然出自一個已經死了的太監。
八
雖然中行說是漢奸的鼻祖,但是他還是比較初級的漢奸,至少,司馬遷老爺爺很明確地把他寫在《匈奴列傳》里,陣營清晰。他自己也對自己的漢奸身份毫不避諱。
但是,現代社會漢奸的隱蔽性大大增強,可能是大V,可能是官員,可能出現在《儒林傳》,也可能出現在《循吏傳》,甚至有出現在“本紀”里的可能,這可如何是好?
太監是古代皇宮中非常特殊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身處最有權的皇帝身邊,所以他們具備參政干政的條件,至于是否有機會就要看他們的主子——皇帝,怎么想了。事實上,在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干政亂政的太監,有些甚至直接導致國家滅亡,下面就選幾位歷史上最壞的太監,看一看他們的“光輝事跡”!
第一名:千古極品魏忠賢
魏忠賢是明朝最著名的大太監,也是明朝乃至整個封建歷史說干壞事最多,影響最大的太監。史載,魏忠賢原是一個流氓惡棍,雖目不識丁卻深諳拍馬與權謀之術。閹割入宮不久就得老太監王安的提拔,又與皇孫奶娘客氏打得火熱。萬歷48年,年逾半百的魏忠賢開始飛黃騰達。朱由校即位后便恩將仇報謀害恩人王安,大興冤獄捕殺東林黨,私植黨羽。身為閹黨,他不僅慫恿皇帝泡妞,自己也娶妻納妾,搶奪民女,令無數家庭生死離別,還自稱“九千歲”,為歷代閹官專權亂國的最高峰。直到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才被清除。
第二名:葬送大秦趙高
趙高本是趙國貴族后裔,趙國被秦國滅亡時趙高父子被掠入秦,父子先后被閹,少年趙高飽嘗人間辛酸。入宮后他暗中立下復仇之志,忍辱負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賞識。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趙高策劃密謀,巧言厲色拉李斯下水,瞞天過海,矯詔逼殺大公子胡蘇,將大將軍蒙恬下獄,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為郎中令,控制朝綱。接著趙高充分施展其兇殘手段,誅殺異已腰斬同盟者李斯,他指鹿為馬,玩弄秦二世于股掌之上,最后發動政變,逼殺秦二世。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靈一定想不明白,為何鐵打的大秦江山怎么可能毀于閹人趙高之手?
第三名:漢奸太監中行悅
中行說(Zhōngháng Yuè)是西漢文帝時的人,原為宮廷太監。漢文帝與匈奴和親,派太監中行說作為陪同侍臣一起前去。中行說嫌塞外艱苦不肯去,卻被漢廷強行派遣,他甚至對漢文帝說:“如果我到了匈奴肯定會威脅漢國。”文帝只當他在說氣話,并不以為意。中行說到匈奴后立刻投降,并深受老上單于寵信。在中行說的支持下,老上單于在給文帝回書口氣傲慢,對漢朝使臣也威逼利誘,動不動就索要錢物金銀,不給就威脅秋熟后發兵馬入漢境搶掠。中行說到匈奴后極力破壞漢匈和親,不斷為匈奴出謀劃策,策動襲擊漢朝邊郡和發起戰爭等,因此被稱作歷史上第一個漢奸。武帝14年匈奴依然屢犯漢境,但中行說卻生病死了,不過他在死之前建議匈奴對漢軍搞細菌戰。因為他發現一些池塘有病死的馬,羊腐爛后,那里里的水就開始有“毒”。人畜食用之后就會中“毒”,輕則拉肚子,重則死亡。所以他建議匈奴軍隊,把一些病死的牲畜在經過匈奴巫師詛咒后,埋到漢軍進軍路線的一些水源上游,漢軍食用后,許多人出現中毒癥狀,此后漢軍發現,對此有所防備。但若干年后,漢武帝的愛將霍去病,據說就是誤食了這種水源里的水,而生病死了。這也是世界歷史上的第一次實施的細菌戰。
第四名:誤國亂政王振
王振是明朝太監,史學家稱朱明王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王振也是明朝歷史上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本來是一個失敗的教書先生,卻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的寵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肢解殘殺劉球。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根本不知作戰為何物的他,竟慫恿明英宗朱祁鎮親征蒙古韃靼部的也先,結果皇帝被俘虜,自己搭上了性命,同時數十萬名軍將士和半朝的文武大臣都為其殉葬,最后要不威武的于謙力挽狂瀾,恐怕連大明王朝都得一起跟他陪葬。
第五名:落井下石李輔國
李輔國是唐朝大太監,本名靜忠,后賜名李護國,再改名為李輔國。他相貌丑陋,看上去有些虛弱,粗通簿書記錄,俸奉大宦官高力士。四十多歲時,高力士才讓他主管閑廄賬務,后被推薦給皇太子到東宮辦事。他曾矯詔將太上皇(玄宗)逐出原來的住所,后擁立代宗。代宗尊其為“尚父”,加司空兼中書令。恃策立之功,他跋扈地對代宗說:“大家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分。”不久罷職,代宗派人將其刺死。
第六名:貪財亂政劉瑾
劉瑾,明史上最有名的太監之一,人稱“立皇帝”。他少年入宮,憑借聰明的頭腦,學會了一身鉆營功夫,得到大太監李廣賞識推薦入東宮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傾心盡力討太子歡心,不久成為太子心腹內臣。太子繼位后,劉瑾連連升遷,很快當上了司禮太監,代皇帝批答天下奏章。他把貪淫樂的明武宗哄入豹房,炮制“奸黨”名單,把56位正直朝臣一網打盡。朝廷的一切決斷獨攬,成了無名有實的“劉皇帝。他還依靠東西廠和錦衣衛等機構大搞恐怖,使天下人人自危。又妄改朝制趁機廣納賂賄,朝臣紛紛仿效,貪風四起,明王朝由此開始江河日下。
第七名:吃人太監張讓
東漢末,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團獨霸朝綱,權傾天下。張讓是穎州(今河南禹州)人,他從宮中一雜役太監,逐步爬上太監首領中常侍。他慫恿昏君漢靈帝劉宏設立“四園賣官所”,公開賣官斂財,又在漢宮西苑設“裸游館”,專供靈帝淫樂,哄得靈帝喜笑言開。他“僭越”朝制,把自家莊園建得比皇宮還高,又怕靈帝發現,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禍”來蒙騙靈帝,這個昏君竟然確信,還口口聲聲稱張讓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貨色。張讓率領十常侍,顛倒黑白清除異已,捏造罪名殺害朝臣,終于引起以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的不滿。張讓又先下手為強,誘殺何進,導致京師衛軍變亂,殺盡宮中幾千太監,張讓也走上絕路,投身黃河而死,東漢至此進入天下大亂的時期。
第八名:富貴一生李蓮英
李蓮英從咸豐六年(1856)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出宮,在清宮生活長達五十二年,是慈禧太后最寵愛的貼身太監,也是清代品位最高、權勢最大、財富最多、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大宦官。他對主子的奴才嘴臉,和對同類的兇狠殘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狐假虎威,有恃無恐,置各省督撫于腦后,視軍機大臣為等閑;朝中大員及外省督撫,無不對其巴結奉承,仰其鼻息。舉凡國政朝綱、清廷要務,他無不與聞,無不參與。
第九名:投機太監曹吉祥
曹吉祥(?-1461年)是明代太監,永平灤州人,曾隸屬于王振門下。1452年,參與分管京營,后來又與石亨等密謀幫助英宗復辟并率兵迎明英宗復辟皇位,天順初年,他被提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總督三大營。石亨死后,曹吉祥見到石亨的下場,心中驚惶不安,漸漸萌發了謀反的念頭。他經常厚賞那些蕃將,盡量滿足他們對金錢、物質的要求。蕃將們也害怕曹吉祥一朝失勢后,自己的地位不保,因而很愿意為曹吉祥賣命。曹吉祥曾問門客馮益:“歷史上有沒有宦官子弟當天子的?”馮益說:“您的本家魏武帝就是。” 曹吉祥聽后非常高興。1461年,曹吉祥父子因謀反失敗,被英宗下令碎尸于市,曹吉祥的地產也在憲宗即位時沒收為皇莊。
第十名:冒功誤國童貫
童貫少年凈身入宮,投身于大太監李憲門下。他為人乖巧,揣摩別人心思的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術。徽宗即位后,他如魚得水,使出渾身解數,獻古玩,弄字畫,用盡心思討得這位風流天子的歡心,從此平步青云。他與蔡京聯手,排擠朝臣。公(即蔡京)媼(即童貫)二相,朝內朝外,互相勾結,獨霸北宋軍政大權,朝野百官,盡出其門,童太監成了“童大王”。童貫獨領兵權二十年,北宋在與遼、金的戰爭中屢敗屢戰,國力日虛,他卻兵權永固,足見他保權固位手段之高。最后,終于在女真人南下的狂潮中徹底露怯,使北宋進入“靖康之恥”的羞辱時段。
和以上太監差不多的壞太監還有很多,如唐代的俱文珍、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明朝的汪直,清朝的安德海等,都是誤國害民的壞太監,這些人不論何時都應該被唾棄和批判!
史上禍亂朝政或是嚴重影響歷史的太監有很多,這里舉例十個:秦朝趙高;東漢張讓;唐朝高力士、李靜忠;明代魏忠賢、劉瑾、鄭和、王振;清朝安德海、李蓮英;北宋童貫。
拓展資料
太監是古代每個王朝不可或缺的,太監,這個身體上有缺陷的團體,本身是處于社會地位低下的人群。但是不知道從哪個朝代開始,這些宦官、太監的地位突然上升了,并有了很大的權力。正如他們的身體有缺陷一樣,他們的心理也有缺陷。所以他們獲權后開始胡作非為,歷史上那些有名的大太監,多數是禍國殃民的奸臣,是導致王朝覆滅的不安定因素。比較著名的三大亂政太監有:
一、明朝魏忠賢
魏忠賢是當之無愧的太監界的老大。魏忠賢出身流氓惡棍,目不識丁,憑著溜須拍馬的絕活兒,地位權勢與日俱增。萬歷四十八年,年逾半百的魏氏飛黃騰達,開始大興冤獄捕殺東林黨人,私植黨羽,自稱九千歲。明熹宗即位后,開始平步青云,拉開了中國歷史上最昏暗的宦官專權的序幕。
二、秦朝趙高
趙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宦官宰相。為了一己私利,趙高置江山百姓于不顧,與秦二世胡亥、李斯合謀,篡改秦始皇遺詔,立胡亥為太子,又更改遺詔賜長子扶蘇和蒙恬死。之后指使胡亥更改法律,誅戮宗室、大臣,且專擅朝政。在扶不起的秦二世面前指鹿為馬,對不隨聲附和的大臣,捏造罪名加以迫害。
三、明朝王振
王振是明朝第一個專權的太監,他自閹進宮,得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的寵幸,逐漸開始擅權,結黨營私,干涉朝政,后來,王振為了建立所謂的豐功偉績,竟慫恿皇帝親征來犯的明代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結果皇帝做了俘虜,自己也搭上了性命。
周朝開始的太監制度 但是沒有留下第一個做太監的人名 因為在西周作為一個部落時 就已經開始有受過宮刑的人伺候貴族的事 應該是無名無姓
第一個有名姓留傳下來的宦官不是趙高,也不是嫪毐,而是齊桓公姜小白時代的豎刁!豎刁本身不是太監,但是為了拍齊桓公的馬屁,不息自宮成為太監。
在中國,商朝時的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其義與閹字相通,可見當時已有將人 *** ;但未見有將他們作宮庭內侍的記述。
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
當時的閹人被用來作“寺人”、“內豎”、“閽人”等職,但是人數不多且地位低下,只是負責雜役,傳令等工作,是家臣的一種。
隨著專政王權的發展,到了戰國、秦朝時,受宮刑的人大量增加,使用閹人的機構亦增多,閹人當政亦開始出現。
到了漢朝,侍候皇帝的人統一被叫作“宦者”或“宦官”。
據說此名是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
至東漢時,規定宦官全部要用閹人,大規模宦官當政亦在當時首次出現。
之后在唐代末年再次出現大規模宦官當權。
至于“太監”一名稱,最早出現于遼,本來是 *** 高級職位的名稱,并不一定由宦官任。
至明朝時,宮廷內設十二監二十四衙門,提領者被稱為掌印太監,俱由宦官出任。
于是“太監”變成了高級宦官的稱謂,后來成了對宦官的統稱。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45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太監系列:坑人也要照章辦事的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