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片无码AB区在线播放APP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八卦史記之三十二:管仲說話的藝術(管仲故事文言文翻譯)

話歷史 2023-07-22 01:35:35

古人認為泰山最高,是“天下第一山”,所以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于天。

封禪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封泰山,在泰山上筑壇祭天,歌頌上天的恩德;第二部分:禪梁父(泰山下面的小山),打掃地面祭地,感謝大地的養育之恩。

封禪其實就是強化君權神授。

《史記·封禪書》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講述的是春秋霸主齊桓公也想過把封禪的癮,結果被管仲掐滅了念頭。

當時,齊桓公東征西討,“九合諸侯”,霸業初成,很是飄飄然,心血來潮要舉行封禪。

君主要亂說亂動,一般人還真沒阻止的辦法,但是,這難不倒管仲。

管仲先回顧歷史,說古時候封泰山禪梁父的有七十二位帝王,有史可查的有十二個,看看都有誰?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

言下之意是:你配嗎?

齊桓公還是嘴硬,我也干了好些牛逼的事情,我覺得我夠格。

管仲知道這時候的齊桓公很難用正常的說服辦法,于是開始強調封禪的條件,用條件壁壘瓦解齊桓公的自信。

第一,封禪用品地區專屬,需要用“鄗上之黍,北里之禾;江淮之間,一茅三脊”,要用鄗上的糜子、北里的谷子來做祭天的貢品,要用江淮地區的三脊茅,編織祭神時用的席子。

第二,要有四方進貢的東西,東海比目魚,西海比翼鳥。

第三,還至少要有十五種吉祥物,什么白虎啊,赤雁啊,靈芝啊,一株多穗的谷子、稻子啊,諸如此類。

管仲接著說,好吧,我說的這些都沒有,反倒是田野里雜草叢生,怪禽惡鳥屢屢出現,這樣的情況,封禪真的可以嗎?

齊桓公想想,自己的打算實在不靠譜,就打消了封禪的念頭。

齊桓公好大喜功,管仲想到的卻是齊國的發展。這個時候封禪不是不能操作,而是得不償失。

一方面,封禪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要準備,要彩排。另一方面,出頭鳥總是不受人待見的,齊國過于招搖只會引發其他諸侯的反感。

管仲沒有用什么“死諫”、“血諫”之類的極端方法,順水推舟、和風細雨,就達到了目的。

這就是說話的藝術。

管仲故事文言文翻譯

1. 《管仲與鮑叔牙》的文言文翻譯 譯文: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

他年輕時,經常與鮑叔牙交游,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經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

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來。

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為齊國的相國以后,執掌齊國的政事,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九次會集各國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賴管仲的計謀和策劃。

擴展資料原文: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糾。

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于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

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參考資料管鮑之交。

2. 《管仲與鮑叔牙》的文言文翻譯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時,經常與鮑叔牙交游,鮑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貧困,經常占鮑叔牙的便宜,但鮑叔牙始終對他很好,沒有怨言。后來鮑叔牙侍奉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

等到小白立為齊桓公,公子糾被殺死后,管仲也被囚禁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為齊國的相國以后,執掌齊國的政事,輔助齊桓公成就霸業,九次會集各國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全都仰賴管仲的計謀和策劃。

擴展資料

原文: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也。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起源于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友誼的故事,最初見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此世稱管鮑善交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深厚的友情,已成為中國代代流傳的佳話。在中國,人們常常用“管鮑之交“,來形容自己與好朋友之間彼此信任的關系。

參考資料管鮑之交

3. 文言文《孔子論管仲》的翻譯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二、譯文: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發,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里,而誰也不知道呀。”

三、評析:

本章和上一章都是評價管仲。孔子也曾在別的章節中說到管仲的不是之處,但總的來說,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認為,像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他的節操與信用。

4. 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 文言文翻譯 譯文:管仲有什么達到這種地步啊! 出自蘇轍《管仲》。

 附錄: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先君嘗言: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以桓公伯,孔子稱其仁,而不能止五公子之亂,使桓公死不得葬,曰:“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 管仲身有三歸,桓公內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為非,此固適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

然桓公之老也,管仲與桓公為身后之計,知諸子之必爭,乃屬世子于宋襄公。夫父子之間,至使他人與焉,智者蓋至此乎。

于乎,三歸、六嬖之害,溺于淫欲而不能自克,無己則人乎!《詩》曰:“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四方且猶順之,而況于家人乎? 《傳》曰:“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

管仲曰:‘知臣莫若君。’公曰:‘易牙何如?’對曰:‘殺子以適君,非人情,不可。

’公曰:‘開方何如?’曰:‘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公曰:“豎刁何如?'曰:‘自宮以適君,非人情,難親。

’管仲死,桓公不用其言,卒近三子,二年而禍作。”夫世未嘗無小人也,有君子以閑之,則小人不能奮其智。

《語》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豈必人人而誅之!管仲知小人之不可用,而無以御之,何益于事? 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論云爾 (蘇轍《管仲》) 夫天下未嘗無賢者,蓋有有臣而無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復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書,有記其將死論鮑叔、賓胥無之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為數子者皆不足以托國。

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吾觀史鰌,以不能進蘧伯玉,而退彌子瑕,故有身后之諫。

蕭何且死,舉曹參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賢者不悲其身之死,而憂其國之衰,故必復有賢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節選自蘇洵《管仲論》) 5.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此固適庶爭奪之禍所從起也 適:恰逢 B.乃屬世子于宋襄公 屬:托付 C.有君子以閑之 閑:清閑 D.且各疏其短 疏:說壞話 6.下列加點的虛詞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桓公內嬖如夫人者六人,而不以為非 ②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B.①舜有天下,選于眾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 C.①倍親以適君,非人情,難近 ②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 D.①知諸子之必爭 ②人之所親愛而辟焉 7.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A、蘇轍的文章伊始,即從正反兩個方面入題,亮明文章的觀點,指出管仲是一個功過參半的人,作為下文評述的依據。 B、蘇轍的文章借管仲這一事例告誡北宋當權者,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顯而易見,文章的寓意是相當深的。 C、蘇轍在論證中,運用了豐富的史實多方類比,反復比襯,將道理剖析得十分精辟,獨到。

 D、蘇洵的文章共分四層,運用了充足的史實,總結管仲臨終不能薦賢自代的教訓,垂戒后人。 8、下列文段,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論云爾 A、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論云爾 B、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論云爾 C、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論云爾 D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論/云爾。

 9.翻譯下列句子。(10分) (1)管仲蓋有以致此也哉!(3分) (2)管仲病且死,桓公問誰可使相者。

(3分) (3)而又逆知其將死,則其書誕謾不足信也。 (4分) 參考答案: 5.B(A.適:嫡,封建宗法制度下稱正妻為“適”。

C.閑:讓人清閑(空閑)。D.疏:分條陳述。)

6.A(A。都是轉折連詞,卻。

B.①從, ②對;C.①表目的,來 ②用;D.①取消句子獨立性,②對于。) 7.A 8.C(參考答案:內既不能治身,外復不能用人,舉易世之憂,而屬之宋襄公,使禍既已成,而后宋人以干戈正之。

于乎殆哉!昔先君之論云爾。) 9.參考答案:(1)管仲有什么達到這種地步啊!(2)管仲病重將要死了,桓公問他有誰能出任國相。

(3)而且預料自己將死。這部書實在是荒誕,不值得相信。

 評分細則:10分,(1)3分,“有以”、“致”、“此”,每個1分。(2)3分,“且”、“使”、句式,各1分;(3)4分,“逆”、“誕謾”、“足”、“信”,各1分。

5. 管仲之齊文言文課文帶翻譯和加點子意思 原文

齊襄公無道,鮑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及無知弒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糾奔魯。魯人以兵納之。未克,而小白入,是為桓公。使魯殺公子糾于魯之生竇。召忽死之,桓公既立,使鮑叔牙為宰相。辭曰:“若必治國家者,則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及管夷吾者五。”乃使人請于魯莊公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國,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請之。”莊公使束縛,以予齊使。齊使受之而退。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于郊,而與坐而問焉。遂以為相。注云:三釁者,以香涂身曰釁。孔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

此答子貢問管仲不能死之辭也。大抵召忽之死,為守節;管仲不死,為樹功。蓋桓公兄也,合立當事之。子糾,弟也,不當輔以爭國。故圣人不責其死而稱其功。

翻譯

齊襄公政治殘暴,鮑叔牙護送公子小白逃到莒地(今山東莒南縣)。公孫無知謀殺了齊襄公,管夷吾、召忽護送公子糾逃到魯地(今山東西南部)。魯國人派兵接納了公子糾。(魯國人護送公子糾回齊國即位)還沒有到達,公子小白先回到了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讓魯國在生竇(地名)殺掉公子糾。召忽為公子糾而死(公子糾也死了),桓公即位以后,任命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推辭說:“如果一定要治理好國家,一定要任用管夷吾做宰相。我有五個地方比不上管夷吾。”齊桓公于是派使者請求魯莊公說:“我們國君有叛逆的大臣,現在在您的國家,我們國君打算處死他來告誡大臣們,特此請求(把管夷吾交還給齊國)。”魯莊公派人把管夷吾捆起來,交給了齊國的使者。齊國使者接收了管夷吾回到齊國。快到齊國的時候,齊桓公齋戒三天沐浴三天。齊桓公親自到郊外迎接管夷吾,和他坐在一個車上并詢問他(治理國家的方法)。于是任命他為宰相。注釋說:三釁,用香料涂抹全身叫做“釁”。孔子說:“管仲做齊桓公的宰相,在諸侯國中稱霸,一度匡定天下,百姓至今仍然享受他帶來的好處。”

這是孔子回答子貢問管仲為什么沒被處死的問題時說的。大蓋召忽的死,是為了操守貞節;管仲不死,是為了建立功勛。齊桓公是兄長,應當立他為王。公子糾,是弟弟,應該輔佐哥哥不應該爭奪王位。

所以圣人不譴責他為什么不殉死而稱贊他的功勞。

6. 文言文翻譯急求~~~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 齊桓公問管仲:“君王要重視(貴:重視,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說:“要看重天。”

桓公仰望著(天)。管仲說:“所說的天,不是指蒼蒼茫茫的天空。

當君王的,要把老百姓當作天。給與百姓恩賜就能社會安定,幫助百姓就能國家富強;非難百姓天下就會危險,違背百姓國家就會滅亡。”

 《詩經》說: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員,最后不滅亡的,從來就沒有過。 西漢劉向編著的《說苑》中,有一篇記載齊桓公和管仲談“天”的文章。

原文如下: “齊桓公問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

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人君者,以百姓為天。

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背之則亡。” 這段文言文大體的意思是: 齊桓公問管仲道:“當君王的人,應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說:“應尊重天。”

(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蒼蒼莽莽的天,當君王的人,要把百姓當作天。

(對于一個國家來說),百姓親附,就可安寧;百姓輔助,就能強盛;百姓反對,就很危險;百姓背棄,就要滅亡。” 原文不足百字,可謂言簡意賅。

“以百姓為天”之論,振聾發聵,難能可貴!在古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閃耀“貴民”思想火花的言論,時有所見。《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明言人民是國家的根本,人民安居樂業了,國家才能安寧。《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坦言人民最為重要,其次是國家,君主是最輕的。 。

你的問題不錯。

看名字。

7. 文言文《管仲哭鮑叔》翻譯 沒找到原文,第二篇為史記中的翻譯

“管鮑”指春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管仲和他的朋友鮑步牙兩個人。管仲年輕時和鮑叔牙一起做生意,賺了錢之后,鮑步牙知道管仲家里十分貧困,總是多分給管仲一些,絕不認為管仲貪心;管仲幫助鮑叔牙做事時,不一定件件做得很好,鮑叔牙不認為管仲愚蠢,而理解那是受客觀條件所限;管仲做官,曾三次被逐,鮑叔牙深知并非管仲人品不好,或是干得不出色,而是時機和運氣問題……管仲深情感嘆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也!”鮑叔牙后來推薦管仲做了齊國之卿,幫助齊君大力推行改革,使齊國成了春秋的第一霸主。現在,人們常以“管鮑之交”形容友誼篤厚。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促待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候,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時,曾經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財利時自己總是多要一些,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而是知道我家里貧窮。我曾經替鮑叔謀劃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頓不堪,陷于窘境,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運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我曾經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國君驅逐,鮑叔不認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沒遇上好時機。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之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感到恥辱。生養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出任齊相執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衣食豐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家就會滅亡。”“國家下達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執政的時候,善于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國,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桓公實際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候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化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僭越。管仲逝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候國強大。此后過了百余年,齊國又出了個晏嬰。

8. 管鮑之交文言文翻譯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時,往往自己多分,鮑叔卻并不認為我貪財,因為他知道我家里窮。我曾經為鮑叔謀劃事情,結果卻弄得更加困窘,鮑叔卻并不認為我愚笨,因為他知道時運有順利和不順利的時候。我曾經三次做官又三次被國君免職,鮑叔卻并不認為我沒才干,因為他知道我沒遇到好時機。我曾經三次參加戰斗三次逃跑,鮑叔卻并不認為我怯懦,因為他知道我有個老母。公子糾敗亡,召忽為他而死,我卻寧愿被囚禁,甘心受屈辱,鮑叔卻并不認為我沒有羞恥之心,因為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可羞而以不能在天下顯揚功績和名聲為恥辱。生養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管仲擔任宰相以后,自己情愿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受俸祿,得到封地的人有十幾代,常常是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卻稱贊鮑叔能夠了解人。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淺析孔子對管仲的評論

 之功勞,更贊其“不以兵車”的手段。除了戎狄入侵之外憂,當時天下還有禮崩樂壞的內患。管仲其時,天下諸侯不再尊奉業已衰微的周王室,而是對外互相攻伐入侵,在內紛紛為禍作亂,將禮義規則踐踏于腳下,導致各國的外交和內政都處于嚴重的失序中。而管仲佐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重建秩序,結束混亂。然而更可貴的在于稱霸的過程中,強大的齊國只是使用了有限而必要的武力,之后就“隱武事,行文道”,使“天下諸侯稱仁焉”。如此不可謂不仁德。

集結強大的武力消滅了華夏最大的外患,又用最小的內耗解決了天下內部的混亂。如此豐功偉業,當然不是“未能對一個已死的國家繼承人保持忠誠”這一不完美的行為所能比擬的,況且如果當時管仲隨召忽“死之”,又如何建此偉業豐功。故孔子贊賞沒有“自經于溝瀆”的管仲,認為其行不需要“匹夫匹婦之為諒也”。在評價其是否仁者上,孔子的眼光是長遠、全面而實際的,抓其重大仁德而放其較小瑕疵,遂向子路稱贊連連:“其仁也,其仁也。”

因小失大論其禮

孔子又認為管仲是個不知禮法的人,按《論語·八佾》的記載,有人問及,孔子舉了兩例作答,說桓公在宮里修了類似屏風的塞門,安放了禮待外君的反坫,管仲就依樣在自己府里弄了一樣的擺設。對這種有違禮法的行為,孔子嘲諷道:“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連管仲都算知禮之人了,那誰算不知禮的人。

模棱兩可論其德

首先事是模棱兩可之事。孔子直言:“管仲之器小哉。”不知是反感于其“倉廩實而知禮節”中對物質基礎的強調,還是厭憎于其治國稱霸中一些為人不齒的手段和策略,但孔子始終沒有給出裁定其器大器小的標準和論據,而史料中也難尋依據。在論其不儉時倒是給了兩個例子“官事不攝”和“有三歸”,即說管仲手下官員多不 *** ,且其擁有多處房產。從官員任命來看,也許是特殊部門需要專力專為,也許是管仲于公于私安排如此,官員不 *** 是否一定導致機構臃腫效率低下是有待考量的,而這是否能進一步證明管仲“不儉”更是有待商榷的。從個人生活來看,齊國在管仲的勵精圖治下經濟發達,國富民裕,在整體生活水平很高的前提下,管仲所為正如司馬遷所言:“管仲富擬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很難說是過分的要求。況且依《左傳》所記,桓公曾筑小谷城贈與管仲,一座城池尚能見贈,何況幾處宅院呢。

其實不止這兩件事,就連管仲一生最大的黑點,即未殉前主而事桓公,也容易算成一筆糊涂賬。一來是時殺身盡忠之觀念未成,未能死節不算丟人;二來管仲早言小白能成,跳槽換主并不突兀;三來放箭伏殺中其衣鉤險些成功,足以報之不算失職。然而召忽高尚,自殺成仁以殉之。對比襯托之下,就令管仲十分尷尬了。

其次人是模棱兩可之人。按《史記·管晏列傳》中所記,管仲曾托鮑叔牙的所謂知己之論,為自己高調辯護。由內容可知,管仲想多分財利就借口“我貧也”,謀事情辦砸就埋怨“時有利不利”,做官數次被驅逐就賴賬“我不遇也”,作戰經常當逃兵就推脫“我有老母也”等等。這里既有情有可原之處,也可以看出其逐利而虛偽好詭辯的品質,即管仲的私德水準既非大奸大惡,也非大圣大賢,而是接近于一個普普通通的正常人。而前文孔子對其仁和禮的評價都是不為正面典型即為反面教材的“標桿式”,對于管仲不上不下的道德水平,想要同樣作出非黑即白的論斷,是難免招人爭議的。

寫在后面

通過對孔子論管仲的分析可以看出,品評歷史人物不僅要全面,更要分清其功過之主次,抓住要點,才能得出較為公允的結論。而且每個人的所見都難保全面,所思都難保周全,對于有爭議之處應當求助史料佐證,然后深入分析。

雖然與歷史公論基本一致,但孔子又不打算完全掩藏自己的態度和意見。讀罷思畢,一個率真可愛,謙虛之余而又略顯倔強的老夫子之形象躍然書本之上。

鮑叔牙舉薦管仲典故

鮑叔薦管仲出自《史記·管仲列傳第二》。

原文: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譯文: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一起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并不認為我貪財,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貧困的緣故。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并不認為我愚笨,知道這是由于時機有利和不利。

 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并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沒有遇到好時機。我曾多次作戰,多次都戰敗逃跑,但鮑叔并不認為我膽小,知道這是由于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來受屈辱,但鮑叔并不認為我不知羞恥,知道我不拘泥于小節,而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為羞恥。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卻是鮑叔啊!”

 鮑叔在推薦管仲輔佐齊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管仲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但卻稱頌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本文地址://n85e38t.cn/lishitanjiu/942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